历史和演义,你更喜欢哪一种?

谢婷婷~
历史和演义并不是二元对立的。
就拿因为演义而最广为人所知的三国历史来讲。确实,《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是不同的,小说不是历史,想了解历史本来的面貌,我们当然要看《三国志》。
但是,难道就因为这样,《三国演义》就如某教授所说的那样,“三观不正”,没有价值了吗?
当然不是。
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不是历史真相,而是有趣的故事。不是说历史真相不重要,但历史这门学科想要发展,首先就必须得不停地有年轻人去学习,去研究,提供新血。
但你一上来就给年轻人、小孩子塞一本《三国志》,现实吗?
我是一个普通人,但我今天之所以会在这个平台成为一个挂着“优质历史创作者”头衔的人,在今晚这个时候敲下这些文字,并不是因为《三国志》。
最早启发我对历史感兴趣的,甚至都不是《三国演义》这么优秀的古典名著,而是电脑游戏三国群英传和三国志英杰传。
这种东西在我小时候那个年代,有个别称,叫“电子海洛因”。
其实我挺反感三国粉圈子里一些人,每句话都要强调自己看的是《三国志》而不是《三国演义》,张嘴闭嘴就骂别人“演义看多了”,然后一张嘴就暴露出,其“正史”水平甚至都不如我这个业余爱好者。
真正看多了《三国志》,其实你会越来越爱《三国演义》。哪怕这本古典小说有着种种受创作年代的时限造成的缺点和硬伤,但它已经很好地完成了它的使命。
它让无数男孩爱上三国。
千千万万个热爱三国的男孩中,或许有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的人,最终会为了自己的兴趣和理想,而投身历史学界,历史这门学问,也就吸收了新的人才。
历史和演义,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历史和演义,喜欢的人,自然会都喜欢。

TianCedar
我喜欢历史,历史是真实记载,载入史记的真人真事能让人借鉴,自省自律,教育意义深刻。演义是作者根据历史记事增減的写出来的小说传到民间成人们茶荼飯后说唱趣闻沒完全背弃历史。所以历史是教科书的一门课程。我喜欢历史!

renyingying
谢邀!
历史和演义就象草稿和作品一样。
历史对很多人来说没有那么精彩、有趣,没有那么丰富、精致,不是那么平易近人的。历史更象一位冰美人,总是带着神秘的面纱,让你猜测她的颜容。当人们失去耐心的时候,它又会抛来瞬间的惊艳,让你又不舍地牵起她的裙摆。
演义就是你的恋人,那样亲近,那样实在,让人感觉到如肢体般的语言,真真切切,就在眼前。
所以,更多人喜欢演义。虽然演义是小说,有虚构的成份,但你仍然相信那是真的,因为太吸引人,太随人所愿了。
比如,诸葛亮没有借箭,没有借东风,没有空城计,但没你宁愿相信这是真的,在你心中孔明就是智慧的化身,绝不能有一丝抹黑。
比如雍正没有纂位,你却愿意相信他得位不正。
但如果你是历史爱好者、研究者,这时就不得不抛弃对演义的喜爱,转而追崇严肃且古板的正史。
因此,如果拿历史和演义相比,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演义。
(图片来自网络)

zhaobo
历史更多的是真实,有现实意义,可以了解各个时代的国计民生。而演义更多是经过人的加工改造,赋予了作者的主观意志,不过增加了虚构人物,故事和情节,让人更加引人入胜,可读性更强。不过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历史,这才是以前的真面目,不管是温馨的,还是残酷的,可以让人知道,世界上不止有真善美,还有一些阴暗面,以及人性作祟的各色人等。我的回答完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sinopw
历史

ellebee
当然是历史,演义完全是添油加醋的发挥,远离真实故事!
当然,如果纯粹从小说或者文学作品角度看,演义可能情节更加跌宕起伏,故事更加遵从人们想要看到的剧情发展,更加能吸引人。就像很多人宁愿听美丽的谎言也不愿意接受现实一样。
历史则残酷的多,很多事情也许都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结局。但真实就是真实,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相对来说,我更愿意看真相,哪怕真相是残酷的,也不愿意听那些虚构的美好故事!

远岸。
历史和演义,我更喜欢演义,我更喜欢《三国演义》,因为《三国演义》是在《三国志》历史基础上进行演绎描写的。它的每一个故事又有历史的影子,又塑造了完整的故事和人物,而且这些人物也有历史的依据,又将人物和故事演绎得十分丰满精彩,每个故事既是连惯的,又能单独成为一个故事。人们只要一看了一篇后,便手不释卷不愿放下,而想继续的看完为止。《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曲折精彩,人物鲜活,引人入胜。故事一个套一个,情节惊险离奇。常常引发人们的共鸣,并且也参与理论的人居多。
《三国演义》开始就塑造了桃园三结义的动人故事,接着好看的故事不断。《三英战吕布》司徒巧施连环计除董卓《过五关斩六将》袁曹官渡之战刘备三顾茅庐博望坡军师初用兵《赤壁之战》诸葛亮三气周瑜等等......
每个故事情节深动,动人心弦十分吸引人。
结论:
历史和演义其实我都喜欢,但是更喜欢演义。因为演义中既包含历史,又将历史故事塑造演绎得淋漓尽致、有声有色,人物和故事有机结合,使人留连忘反,既学习了历史知识,又看了历史演绎的故事,引人入胜,深受教育并增加了历史知识。

土匪他姐
演义是一种文学体裁,古代小说之一种。演义,顾名思义,演绎。是一种创作,不可避免引入作者自己的历史观,人物论。所以不可能遵循历史本来面目。读史,要有独立思考,对人对事有自己的评判。不能让小说影响你的看法。演义中的事物不能作为证明历史人物事件证据。而正史中的史料可以作为论据加以引述。作为娱乐,演义有可读性。如果尊重史实,还得看二十五史之类。或者二者互相参照。

四毛爱旅游
演义,演义就是读它背后的意义

clovermm
1、前者是正史,后者是小说,这是最大的区别。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作者是西晋初的陈寿。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后,尚书郎范頵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由此可见,《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
2、 若论史学价值,前者高于后者;若论文学价值,后者高于前者。
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而三国志是三国演义小说的基础。 《三国演义》是长篇小说。由于它根本不是正史——如果雷同正史,则《三国志》成书后就无须再编撰甚么《三国演义》了。
《三国志》为晋朝陈寿所写,记载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是写实的,为二十四史之一。 《三国演义》为明朝罗贯中所写,是在《三国志》所记载的历史的基础上加以改编的文学作品,内容与历史事实不完全吻合,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三国志》是所谓的正史,而《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记录的历史演绎出来的小说、故事,是文学作品。如果要学历史,当然要读《三国志》;如果是为了于消遣中获取某些历史知识,《三国演义》足已。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
主要的区别有三点:
1、体例不同。《三国志》是史书,是对三国历史的较为客观的叙述。而《三国演义》则是历史小说,是对三国历史的人为演绎,其中加入了很大成份虚构的内容;
2、成书时间不同。《三国志》成书于西晋初年,距离三国很近,因而可以保证这部史书的真实性。而《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掺入了大量民间传说;
3、三是承续关系不同。陈寿写作《三国志》依靠的是他自己多年收集的历史资料,而罗贯中撰写《三国演义》则主要取材于《三国志》。也就是说,《三国志》是《三国演义》的母体。
在《三国志》里那个文韬武略、心胸开阔、英雄豪侠的周瑜,到了《三国演义》里却成了心胸狭窄、疾贤妒能的“小气鬼”。
《三国志》中,周瑜从小就多才多艺,年青时就精通音乐。只要奏乐有错误,他必定会发现,发现了就一定会加以指点,所以当时有民谣说:“曲有误,周郎顾”(周郎会发现,可以请周郎指点指点)的说法。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孙权,联吴抗曹,这个战略起了关键性作用。但是整个战役的指挥计划者实际上是周瑜。周瑜在说服孙权上起了重要作用。
而《三国演义》中是诸葛亮激将法激的;利用火攻是黄盖提出来的,后来都改成诸葛亮,这些都是出于突出诸葛亮这个主要人物的创作需要。突出了罗贯中对诸葛亮的喜爱,小说中周瑜的性格特点主要是心胸狭窄,特别忌妒诸葛亮。这是小说为了使不同人物性格区别鲜明的创作需要。历史上的周瑜胸襟广阔,气度宽宏。
老将程普因周瑜年轻,对他不服,多次当面侮辱他,周瑜都不跟他计较,程普最后被周瑜的才华和品德所折服,感动得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和他成为好友。《三国演义》描写的心胸狭窄的周瑜是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而刻意塑造的配角形象,是艺术处理,不可当真,“三气周瑜”当然就更是毫无历史根据,周瑜最后是病逝于出征途中的。

wingwing
更喜欢历史,因为历史没有添油加醋,但是又耐人寻味,演义则不同,添油加醋完味道大变样,但是也是精彩所向,只是演义的观点受到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意向改变方向,演绎出一段段人们口中的佳谣,历史则是淳朴归真,让人去琢磨,而且迷而神秘,驱使着人们去揭开谜团,掀开神秘面纱。
历史经过风沙雨露,它被埋葬,它在沉默地沉淀着,酝酿着浓浓的色彩,等待着人们去发现与开采,它是个慈祥的“老人”,闪耀地出现在时光旅行中,却消失在茫茫的历史长河里。历史优雅可谈,妩媚而不妖娆,出淤泥而不染,着尘土而不消。时光打磨不完,岁月冲刷不尽,阅之知其可惜,叹之知其可赞。
演义流淌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抹油,不断地上彩,光鲜华丽的外表下,是一段历史的沉沦改写,是一段历史的称颂赞美,是一丝丝历史的墨迹,是一道道历史的长留,它没有太多的枯燥,也不会太多的寒暄,只要在历史上绘画,既可以变成演义的芳华。
所以我更喜欢历史,然后才是演义!

薛娇Vicky
各有所长。历史:真实记载,增长知识面;演义:大都虚构,引人入胜;两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