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和演义,你更喜欢哪一种?

addatom
历史和演义你更喜欢哪一种?
平时生活之余,阅读过较多的书,内容涉猎较广,因偏重娱情,轻质量收获,对那些书藉探究不够,甚是遗憾。古人云读书贵于精,于己而论,汗颜。平素读书,看过些史书,如《史记》《左传》……也读了些演义书,诸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看完这些书,细细品味,大有给人此感:史书和演义如同葡萄干和葡萄,史书满满的干货,给人厚重真实之感;葡萄充满色彩和水分,光鲜亮丽,撩人食欲。
两相比较,我更喜欢史书。
首先,是它的真实性、传承价值。
大凡读过书的人都知道,演义这类作品,往往情节曲折生动,故事性强,人物形象丰满鲜活,描写生动精彩,语言功力深厚引人,描人状物绘声绘色,往往令人读来趣味无穷。我想,《三国演义》中描绘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场面众位读者定然不会忘怀,定然记忆犹新,原因何在,语言加工,极力渲染,是艺术加工的结晶。
相对说来,史书为了忠于事实,保留客观真实,往往都惜墨如金,不事铺张,只是做到点到为止,真实记录。例如《左传》中记录的齐鲁长勺之战,一场规模弘大的战争,仅用二三百文字就真实全面概括地写出了战争发生的时地、双方交战过程、战争的胜负结果等记载得清楚明了;很少的描写成分,满满的干货史实。
它虽然生动性不足,显得粗制,但忠实历史,更多地记录保留了历史的真实性,使得那段历史保留下来,传承了历史。
比如我们今天有很多有关先秦及前的历史不清,学者们大多从《史记》《左传》等史书中去寻求答案。郭沫若据《史记》推断出结论,我国封建社会始于公元前476年。
当然,有人会说,演义中一样有历史的成分。是的,会有历史内容不假,但那些只是带有历史的粗略印迹,许多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且带有明显的作者个人倾向性,有失于历史真实,不便考证,也不能当史书看待,否则歪曲历史误导历史。例如,我们知道的《三国演义》就有两种不同的版本,一种拥曹反刘,一种反曹拥刘,你信哪种?它失去历史真实,只能当娱乐品,不可当史书传承。
其次,读史可以激励人。
培根曾言:“读史使人明志。”
每读历史,都会使人心潮起伏,情感奔流,或悲愤或自豪,或低沉或激昂,或惆怅或快…
当我读到闭关自守,落后挨打,任人宰割欺凌的晚清历史时,我满腹悲伤愤怒,恨不得上步砍其几刀而后快;当我读到元朝帝国强盛之时,马蹄纵横亚欧大陆,所向无敌,无人敢俯视中华,他们纷纷拱手臣服,我心中充满骄傲自豪与快乐;当读到宋金辽西夏史,祖国四分五裂,相互内斗,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凋敝,民不聊生的史料时,令人愁肠寸断,惆怅忧思,好端端的一个国家怎么会是如此的糟糕,团结友爱,和谐相处,和平相生不更好吗?
当我读到林则徐、郑成功、张衡、李时珍、王充……等民族英雄科学家医学家思想家等人勇于抗敌卫国、奋战在爱国促进国家民族发展、疾民所疾、为国为民献身的道路上时,我心湃湃,一股由然而生的爱国报国情催人奋起,似有不为国生而歉疚之感,于是默默地从力所能及的小事起步,做好点滴,即使无能为力之时,也不可违心地去干有损国家利益和国格的事,更不可当汉奸损国损民;即使自己平凡人生,不崇高伟大,起码做到爱国爱同胞,尽力向善,为民族复兴呐喊助力行动。
作为平凡人, 我沒有伟大志向,但尽力为中华民族复兴前行,以绵簿之力以助之。
第三,读了史书,可以让人明是非,辨善恶,知得失,慎取舍,平衡心态,选择人生。
巜史记》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子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云“仁人志士有杀身以存仁,无舍生以害人。”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史书中,足以让我们凡夫俗子,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知道取舍廉耻,明辨是非善恶真假等,以有益人生。
获真史,得真事,获足以有说服力的教益,在演义中难矣,唯有史书真实服人。
故此,若要在史书与演义中取舍,我更喜欢史书,史书更著教益!诸位读君,不知你的意下如何。

小开和小纠结
历史都是人写出来的 你喜欢哪种只是取决于你内心更愿意相信哪种而已

Shelly呀
当然是更喜欢历史。演义都是经过作者加工美化的,历史才是真实的。我们要正视历史,以史为鉴,而不是看经过美化的东西。

忽然之间
喜欢历史记载的真实书籍。
历史的记载可以说有真实的延续,演义只能说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书藉,有作家通过民间传说来记载的属于娱乐性质的书籍演义,虽然与历史记载有出入,但是也不耽误为人们通俗的了解历史故事,人们也愿意从口中传说的评书演义听到历史,甚至现代发展到时代变化的游戏里的历边人物和故事,可以说是历史演义的升级版了。
所以从古至今由古代专门记载历史的作家们,按当时的人物;事件;场所等其他环境,较真实的记载录入档案的历史纪录留传给后人们,现代的人们都是按历史记载所发生的事件整理教科书及文学杂志和影视剧;话剧;音乐剧,给现代人还原古代时期的面貌,所以说现代的人们从中了解到古代的事情,无论哪朝哪代古代人们久远时期的故事展现到现代人们的眼前,古代人的艰辛努力才让后辈们过上现代化的生活,因此感激历史的前辈们,不辞辛苦为我们后辈负出了无法计量的艰辛,告诉我们珍惜现代,不要忘记历史是古代前辈们奋斗而来的。(图片Cr浏览器)
隋文帝

潘多拉的盒子
历史是客观存在,演义是文学艺术。二者我都喜欢,同时,我认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
第一,为什么读历史?因为要以史为鉴。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是存在规律的,即便科技、物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许多人和事依旧遵循着数千年的历史规律。而我们读历史,读的就是人心善恶,读的就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伟人为何多次通读、批注《二十四史》,我想,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第二,为什么读演义?因为要陶冶情操。作为文学作品,演义大多是虚构的,《三国演义》就是七分实三分虚。但即便再虚构,还是以真实历史事件、人物为主要脉络的。近些年来,许多人为搏眼球,哗众取宠,另类解读三国人物、水浒英雄等,通过断章取义,抓住一点负能量的东西,便无限夸大。试问,《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等演义小说之所以流传后世,且有的位列“四大名著”,不就是小说整体还是以歌颂英雄为主的吗?
比如三国中的赵云,正史三国志·赵云传不过寥寥四百余字,但罗贯中就是根据这四百余字塑造出了一个“常胜将军”的形象,且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为什么?就是因为赵云身上具备了一名忠臣武将该有的忠、勇、智等优秀品质,成为了完美武将的典范。演义,通过对历史加工再创造的形式,塑造了一批忠臣良将的形象,他们身上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优秀品德。所以,读《三国》,我们会敬佩关羽的义薄云天;读《说岳全传》,我们会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第三,历史与演义互相成就。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很多人读了演义后,从而对某个朝代的正史产生兴趣,又去读史书。为了自己的喜欢的历史人物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做没做过某件事等等诸多的争论,渐渐又去研究这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制度,不知不觉中丰富了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而随着历史文化素养的提升,反过来又可以更加客观的看待演义中的人物。所以,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0j_sh
当然是喜欢历史,因为历史是真实的。而演义就是在结合历史评说当时社会的现象。

肉夹馍
当然是历史……

jiuyuejiu
演义是平民百姓看的,历史是学者看的

陈楽楽
历史真实反应了过去所发生的事情,演义多是改编而来,不具有真实性。演义看多了就会混淆历史的真实,这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dlljy
当然喜欢历史毕竟是史实依据可以信赖(古人大多做事认真,好多文写作不敢违良知)演义往往添加主观臆造太多故不可信!

李卓卓_Shannon
历史即演义。

owen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没有真相,想知道真相除非穿越回历史,所谓的正史可信度也不高,即使历史当事人说的话也未必真实。
所以我喜欢演义

王爽_TX咩
三国演义

屌丝小范
都喜欢,但我偏爱历史,因为历史是真实的,可供让后人去学习和吸取教训。而演义是在历史的背景下去塑造或美化或丑化,不太接近事实。

粉红豹豹豹小姐
历史是历史,演义是演义。历史需要靠证据来客观的描述,演义也是迎合民间的趣味对历史的一个虚化。各有各的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