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有哪些将军的后代是青出于蓝的?

提到的作品

[作品]纪效新书

《纪效新书》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一部军事学术著作,《纪效新书》是我国军事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一方面继承并发展了自孙子以来我国古兵书中历来强调的军事原则;另一方面又结合当时的形势,致力于创新的具有...

戚继光

[作品]练兵实纪

“当时中国沿海各省有倭寇,戚继光练兵作战,因士兵的出生地区不同,而所加训练亦別。如山东的兵长处在哪里,短处在哪里,江苏的兵长处在哪里,短处在哪里,书中都有详尽分析。这是一部极值得注意的书,因此书能发挥...

戚继光

最新跟帖
正しいことを

正しいことを

在我军的历史上,张震上将和张海阳上将,他们是首对父子上将。

张震上将,湖南省平江县长寿镇,1930年入党。他是赫赫有名的一员战将,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红军时期,曾任指导员、营长、团参谋长,参加了历次反围剿战斗和长征。抗战中,任新四军第6支队参谋长兼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八路军纵队参谋长,解放战争中,历任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副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1兵团参谋长、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第三野战军参谋长等职,参与指挥了淮海战役、渡江作战,新中国成立后,任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抗美援朝战争中,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代军长兼政治委员,战功卓著。1985军,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张震创办了国防大学,成为首任校长。后来,张震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

张海阳上将,是张震上将的儿子,1949年7月出生,1969年2月入伍,196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指导员、宣传处长、师政委、军政委等职,2005.年12月任成都军区政治委员、党委书记,2009年.12月任第二炮兵政治委员、党委书记 。2009年07月20日,张海阳晋升上将军衔。

-.a细老公

-.a细老公

古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很多,但生不逢时,或者说太过厉害,以至于无法体现到战场上,正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嘛

这里举两个在战场上体现出现来的

戚继光

戚继光大家很熟悉,不知道的估计没多少,建立的戚家军被称为16至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而且民族英雄、军事家、抗倭名将等各种光环集于一身,很厉害很牛

戚继光大家熟悉,但他父亲,知道的又能有多少呢?他父亲戚景通,历任大宁都司掌印、神机营副将等职,也是大明将领。你们说,这父子二人谁更厉害一些?显而易见吧

其实,戚继光出身将门世家,身上的初始职务都是世袭的,在大明戚家有从龙之功,当年戚家先祖戚祥是朱元璋亲兵,最后战死沙场,为表彰戚家功勋,朱元璋特意追封明威将军,世袭

和戚继光类似的,同期还有俞大遒等

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家也是大明属官,其家世袭大明建州左卫指挥使。后来家大业大,到努尔哈赤爷爷时为了争夺控制权,和家族决裂,引外兵灭了自己主枝,自己也被人搂草打了兔子

讲真,即便努尔哈赤爷爷属旁支,但努尔哈赤爷爷是将领是没有疑问的

努尔哈赤作为清太祖,征战四十年给大清奠基,厉害吧,他是不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显然也是。1583年,努尔哈赤凭借大明龙虎将军身份,用十三付铠甲做资本,在父亲爷爷双双死亡家族崩溃在即时,成功拉起了一支军队

后续大家都知道,成了清太祖

小路豆豆101

小路豆豆101

古代有讲不过三代之说,但是这种说法不是绝对的,像东汉耿家将就打破这种说法。

伍奢的儿子伍子胥是军事家,曾打败越国和楚国

孙武后代孙膑是军事家,以前误以为孙膑和孙武是一个人呢,后来在古墓中发现孙膑兵书才证明是两个人,孙坚也说是孙子后代,孙坚儿子孙策和孙权也都很厉害

王翦、王贲父子消灭了魏、赵、燕、楚、齐五国

蒙武的儿子蒙恬是军事家,大败匈奴

李牧的孙子李左车是谋略家

曹参后代曹操是政治家、军事家,但是现代技术证明曹操不是曹参后代

李广、李敢、李陵李家将很厉害

上谷太守耿况儿子耿翕及耿家将非常厉害,贯穿东汉王朝始终

班彪儿子班超是军事家外交家

马援后代马腾及马超很厉害

陆纡孙子陆逊是军事家、政治家

段荣儿子段韶是北齐定海神针,北齐三杰之一

斛律金儿子斛律光是南北朝四大名将,北齐三杰之一

谢奕儿子谢玄是名将,淝水之战前线指挥者

杨敷儿子杨素是隋朝四大名将之一

李克用儿子李存勖骁勇善战,消灭了后梁

杨业的儿子杨延昭是名将,有其父杨业遗风

被誉为机动防御大使孟珙的父亲孟宗政是岳家军的成员

小雪

小雪

引言

老话说的好,将门出虎子。

在我国的历史上,有很多父子皆英豪的将门世家。

在这些将门世家中,虽然有的是子不如父,但也不乏青出于蓝的故事。

分析杨家将,子强于父

说起杨家将,大家都不陌生。

从老太公杨业开始,杨家一门九代出了数不清的英雄豪杰。当然,这个是演义里面的。

在杨家将系列里面,杨门几代人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也是被各种艺人浓墨重彩的就是杨业的六子杨延昭。

评书里面的杨延昭与杨业相比是青出于蓝,而历史上的杨延昭与其父相比,也要更胜一筹。

在评书里,杨业一把金刀压北辽,保大宋朝太平。

历史上的他,虽然没有评书里那么传奇,但在对辽作战中,也有过辉煌的战绩:

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

而他的儿子杨延昭,在与辽国的对阵中,要比他还要出色。

杨业与辽国对阵,是只有防守而没有进攻。而杨延昭在对辽时,既有防守也有进攻:

是冬,契丹南侵,延昭伏锐兵于羊山西,自北掩击,且战且退。及山西,伏发,契丹众大败,获其将,函首以献。

这一次是杨延昭伏击辽国的南侵而大获全胜。但这并不是他最辉煌的战绩,他最辉煌的战绩是带领两千骑兵杀入辽国腹地:

延昭上言:“契丹顿澶渊,去北境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凡有剽掠,率在马上。愿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可袭而取。”奏入,不报,乃率兵抵辽境,破古城,俘馘甚众。

这一次杀入辽国腹地,是北宋时期少有的几次进攻之战。虽然是杨延昭的个人所为,但能以骑兵对阵骑兵,杀入辽国腹地,其悍勇要超过他的父亲杨业。

戚继光,绝对的青出于蓝

戚继光这个名号没有人陌生。创立戚家军,抵御倭寇,明朝著名的爱国将领。其实他的父亲也是一个将军,他的父亲戚景通是明朝边关的一个将领。史书上对他的评价是:

赋性刚毅好学,能尽聪明正直,通于神明,居官有守,以孝廉闻,尝提兵破刘贼及青州贼李琪等,屡立战功。

戚景通在中国历史上众多将领中只能算是很普通的一个。如果没有他的儿子戚继光,可能这个名字都没有什么人会知晓。

但我们应该知道这个人,因为他生了一个伟大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对于戚继光,一提起来大家都知道他是抗倭英雄,是名将,但他在军事史上的贡献,其实远比他的这些名号更重要。

戚继光写过《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等多本军事书籍。如果仅仅说他写过书籍,大家会说很多人都写过兵法。

但戚继光的兵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理论化、课程化、格式化的军事著作。

他把练兵条件、装备配比、训练强度等细节方面的东西,成系统,成理论的写入到了自己的著作当中。

毫不夸张的说,戚继光的军事著作,应该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军事教材。而他的练兵方法,也是无限接近于现代化的军事训练。

戚继光与戚景通父子,这肯定是青出于蓝的代表。

虽然戚景通为官为将也口碑不错,但与戚继光这种超一流的将领比起来就逊色不少了。

结语

在中国历史上,青出于蓝的家庭比比皆是。

虽然有着所谓的富不过三代,但如果不是因为有更多的青出于蓝,那么历史就不会进步。

青出于蓝,既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其实也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

LiT

LiT

我来答。回民支队英雄~马本斋,少将儿子~马国超,英雄母亲~白文冠。(回民英雄~马本斋)马本斋,(1901~1944年),出生在河北献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只上了三年私塾,被迫辍学,起初贩马,四处奔波,后参加张宗昌的军队,后又上"东北讲武堂"。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马本斋回家乡组织回民抗日之队。1938年4月,编入冀中军区回民抗日教导总队,任总队长。队伍很快发展成八路军冀中军区的一支训练有素,作战能力强的2000人的军队。(马本斋的回民支队)1939年,日寇扫荡华北,马本斋率回民支队转战沧县、南皮、河间等地开展敌后游击,与日寇多次作战,并与八路军的主战纵队贺龙、关向应部的120师联合,消灭土匪武装第六路和日寇扫荡。1942年5月1日,日军冈村宁茨集中5万兵力,800辆汽车及坦克和骑兵在冀中一带进行疯狂的扫荡。马本斋率部在极其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冲破了日军冈村宁次的铁壁合围的口袋阵,狠狠地打击了扫荡日军。

1942年9月回民支队开赴鲁西,马本斋被任命为晋鲁豫军区回民支队司令员。从此担负起巩固、保卫、发展鲁西北的抗日根据地,对鲁西北日伪军和国民党的齐子修部及保安部等沉重的打击。

1944年2月,马本斋奉命率部开赴陕甘宁边区,由于长期的积劳成疾,营养不良,突发急性肺炎,2月7日在山东省莘县后方医院病逝,终年43岁。

马本斋率领的回民支队,一生经历战争870多次,消灭日伪军8.7万人。成为抗日武装回民抗日的一面旗帜,爱国主义的光辉典范。毛泽东主席称赞马本斋的回民支队:“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马国超,1939年生,马本斋之子,1959年入伍,1963年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海测系。

(少将~马国超)

历任解放军测绘学院学员,海军北海舰队海测大队测量员,海军政治部部长,秘书长,海军航空兵副政委。1994年授予少将军衔,著名军旅作家。题外话:英雄马母~白文冠。(英雄母亲~白文冠)

1941年8月27日,日本侵略者抓走了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日本侵略者威逼利诱,使用了各种手段,想用马母做诱饵,迫使马本斋来救,伺机消灭回民支队,但是深明大义的马母宁死不屈,断然拒绝说:″我是中国人,我儿子当八路军是我让他去的,劝降!那是痴心妄想"!马母绝食七天,以身殉国,时年68岁。

结语:英雄母亲孕育了英雄儿子,将门又出虎子,马本斋不光是回民的英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

九公主991

九公主991

1904年2月的一天,湖南湘乡柳树铺,湘军将领陈益怀正在大摆宴席,庆祝孙子陈庶康满周岁。此时,这位将军和众相邻、好友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个后来改名为陈赓的小孩, 竟然能成为新中国的开国大将,所作所为也让自己的爷爷望尘莫及。

在周岁庆典中最高潮的“抓周”仪式上,被放到桌子上的陈赓对着满桌的玩具、钱物,却毫无兴趣,反而扭身抓住爷爷,投入爷爷的怀抱,这让满屋的亲友啧啧称奇:“这小孩儿“抓周”与众不同,直接抓到将军爷爷的身上,莫非有朝一日也是个大将军”?

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陈赓后来果然不负众乡邻、亲友所望,真的成为了开国大将,而所创造的功绩、成就,也远非爷爷陈益怀能比。

陈益怀自幼家贫,但喜好武术,勤学不辍,练得了一身好功夫,他少年时期就到舅舅家做长工,但颇不受舅舅待见,便一气之下投入湘军从戎,陈益怀从火头军做起,凭着勇猛善战,屡立战功,最后成为湘军统兵一方的将军,职位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师长一级,等同于少将军衔。

陈赓自小活泼好动,经常跟着告老还乡的爷爷习文练武,后来进入主席曾在此读过书的湘乡东山学堂学习,他的父亲陈绍纯正直豪爽,乐善好施,是湘乡一带有名的乡绅。

陈赓在爷爷的呵护下长大,也继承了爷爷坚毅、独立的品性,人生的轨迹也有着爷爷的印痕,他13岁时逃婚投入湘军,开始了戎马一生的征程。21岁考入黄埔军校一期,28岁出任红军师长,跟上了爷爷的步伐,52岁成为开国大将,取得了爷爷生前难以企及的成就。

更让爷爷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孙女婿、陈赓的妹夫谭政的成就相比于孙子也不逞多让,同样也是开国大将。另外,也许他做梦也想不到,如果不是被苏联大兵杀害,他家的放牛娃卢东生都有可能成为开国上将。

陈氏一门将星璀璨,如果地下有灵,陈老爷子高兴之余,或者也会有些许的郁闷——满门的将军,自己的军衔最低,这让老人家情何以堪!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小袁圆

小袁圆

常说一句话是“虎父无犬子”,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将军的后人也有不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一、项燕~项羽

项燕,楚国宗室,以封地为姓,楚国上柱国,曾击败秦国李信,另立昌平君为王,后兵败身亡。

项燕一生都在阻止秦国统一,以一己之力重创秦国,但终因孤立无援失败,临终前立下誓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项羽,项燕之孙,与叔父项梁起兵反秦,巨鹿之战以少胜多,赢得霸王之名,后自封西楚霸王。


二、孙坚~孙策

孙坚字文台,靠平定黄巾起义起家,获封长沙太守,后参与讨伐董卓,斩杀华雄,逢战一马当先,后与刘表争抢地盘,不幸阵亡。

孙策字伯符,继承其父封号,又任讨逆将军、吴侯,先后击败刘勋、刘表等,夺取江东,号称江东小霸王。



秦朝王翦王贲父子、宋朝岳飞岳云父子,明朝马芳、马林父子等。

大大rice

大大rice

古代优秀的将领非常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例子也不少。例如同为北宋大将的李处耘和李继隆父子俩。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古代父子都带兵上阵杀敌的著名将领特别多。

李处耘是北宋的开国功臣。他是潞州上党人(现在的山西省长治市)。

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周世宗柴荣去世。柴荣的儿子柴守训继承帝位。当时柴守训年仅七岁。

第二年正月,边关告急。后周朝廷收到契丹军大规模入侵的消息。于是,后周朝廷派殿前都检点赵匡胤率领后周禁军出征。

后周禁军出征以后,在陈桥这个地方停下来休整。李处耘趁机与赵光义、王彦升等人密谋,共同拥立赵匡胤当皇帝。

当天晚上,赵匡胤喝醉酒躺在床上休息。赵光义和李处耘等人强行闯入,把皇帝的龙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

赵匡胤瞬间酒醒,接受手下将士们的劝进,公开称帝。于是,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接着,他率领禁军回到京城开封,强迫后周小皇帝柴守训禅让帝位。赵匡胤顺利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史称宋太祖。

李处耘因为拥立赵匡胤当皇帝,有从龙之功,所以受到宋太祖赵匡胤的嘉奖。宋太祖提拔李处耘担任右卫将军。

虽然父亲李处耘是北宋的开国功臣,但是李继隆却不愿意躺在父亲的功劳薄上坐享其成。年少气盛的李继隆一直渴望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去建功立业,干一番大事业。

年轻的李继隆很快就等到了为朝廷效命的机会。李继隆奉朝廷之命率领三百人去邵州平定叛乱。当地的叛军有数千人之多。虽然李继隆带领的宋军人数很少,但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在战斗中,面对着叛军不断发射的毒箭,李继隆身先士卒,率领三百宋军将士勇往直前,奋勇杀敌。

李继隆的手臂被叛军的毒箭射中,但是他仍然面无惧色,继续奋勇杀敌。最后,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李继隆带领宋军以少胜多,大败叛军。

宋太宗的妻子明德李皇后是李继隆的亲妹妹。李继隆是当时标准的皇亲国戚,完全可以坐在家里安享荣华富贵,不用去前线打拼。但是他拒绝这样做。

他宁愿凭着自己的努力去前线建功立业,博取功名,也不愿依靠家里人的关系去享受荣华富贵。在长期的战争中,李继隆作战勇敢,胆识过人,凭借自己过人的胆略和高超的智慧屡立战功。经过无数次战争的洗礼,李继隆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事将领。真是虎父无犬子。

大宁府

大宁府

父子为将,青出于蓝胜于蓝的不少,以古代的举例一些。

内蒙古阴山秦长城遗址,伫立在阴山之上的蒙恬塑像。

秦国著名战将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南之地,主持修建长城和秦直道,为中华瑰宝,蒙将军驻守北方九郡十多年,威震匈奴,被称为“中华第一勇士”,其实蒙恬出生武将士家,他的爷爷蒙骜历任秦四朝,数次出征,官至上卿,他的父亲蒙武,是王翦的部下,参加了灭楚之战,为军中副将。

蜀汉,前有诸葛亮鞠躬尽瘁,后有姜维以身殉国,图为姜维庙。

三国蜀汉大将军姜维,得诸葛亮信任,后主持北伐事业,拜为大将军,军事能力优秀,与魏军互有胜负,魏元帝都说“蜀所恃赖,唯维而已”,魏国伐蜀时,姜维以身殉国,他父亲姜冏,是天水郡守的军功曹,号称是天水郡第一武将,后来在一次镇压羌部落叛乱中,不幸战死。

杨素墓遗址。

隋开国功臣杨素,平定北齐,南下灭陈,完成隋统一大业,后来助杨广夺嫡为太子,为隋炀帝,杨素再次南下剿灭叛乱,北上破击突厥,官拜尚书令、太师、司徒,封楚国公,他出身弘农杨氏,父亲杨敷北魏为抚军将军,北周时为骠骑大将军,封临贞县公,抵抗北齐时战死军中。

李光弼画像。

唐朝名将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的两位主要将领之一,另一位是郭子仪,后来李光弼又镇压了浙江袁晁农民起义,以战功排名第一,封临淮郡王,赐铁劵,绘像凌烟阁,他与郭子仪齐名,后人称“李郭”,死后谥号武穆,也称“李武穆”,他父亲李楷洛也是将领,任左羽林将军,参加北击突厥的冷陉之战,封朔方节度副使,蓟国公。

曹彬故里。

北宋开国名将曹彬,湮后蜀、灭南唐、伐北汉、攻辽国,为北宋统一立下汗马功劳,授枢密使,封鲁国公,死后赠济阳郡王,配享宋太祖庙庭,绘像昭勋阁,曹彬功劳太大,他父亲曹芸在后周,仅是成德军都知兵马使,因儿子名气,曹芸不断被加赠,先是太师,又是齐王、魏王。

Trisvette

Trisvette

蒋光鼐将军一家可称为是将门虎子,先看看他爷爷

蒋理祥

蒋理祥,字汝宸,号吉云。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南栅新基村人。其为人天赋极高,年少便能诗文。

蒋理祥有两个儿子,长子蒋子敏,字兰史,很有文才,光绪十七年(1891年)顺德李文田督学京城,以襄文衔聘请他上京,甲午中日战争时,臬司陈督师辽阳,邀他任戎幕参事。丁酉开科(1897年)中举授职景山宫学当教习,讲授经世之学。戊戌变法,曾参加公车上书万余言,不遂。1903年卒于北京,时年四十八岁。次子字兰雪,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为辛丑科补行,庚子正科副贡。

蒋理祥次子有个很牛的儿子,蒋光鼐(理祥孙)为民国时十九路军总指挥。

蒋理祥有多牛呢?

能文能武,清朝进士出身。

1854年,何六红巾军在石龙起义,蒋理祥在乡间组织靖康团练,配合清军在太平伏击进攻虎门的起义军。起义平息后,受聘主持“龙溪书院 ”讲席。他为人正直,“从不受贿”。

为人天赋极高,七岁能文,顺德名士罗天池甚为器重。道光乙酉年(1848年)选拔贡,咸丰二年(1852年)乡试中举,越年考取进士,选为庶吉士。1854年,何六红巾军在石龙起义,声势浩大,官府惧慑,东莞县令华延杰,与地方士绅筹办集团,利用民间武装对付红巾军。蒋理祥在乡间组织靖康团练,配合清军在太平伏击进攻虎门的起义军。1855年,何六北上后从新造突围出来的起义军冯骥观部一千余人,驾船进攻虎门。蒋理祥令王斗寅、王兆祥等,率领南栅、金洲一带乡村团练,赴沙角炮台,协助清军,与起义军大战黑松林(今路东海滩),激战一昼夜,由于水陆夹击,冯部力战不支,惨败溃退,其将领王义欢被团练炮击阵亡。

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军起义平息,蒋理祥奉旨特授编修。不久,受聘主持“龙溪书院 ”讲席,课训莞邑学子,蒋理祥不收俸禄外之钱。当时,县内某人,原参与红巾军起义受督府追捕,他借蒋理祥寿辰,赠礼万银,以求情销案,理祥不受其贿。乡中公益,如“同善堂”“虎门育婴堂”等皆是他亲手创建,地方义举之事,他都不惜解囊捐资。他年青时已经编缉海山仙馆丛书,潜心检校近二十年,卒年五十岁。

蒋光鼐

有个这样的爷爷,蒋光鼐可以称得上是将门虎子。

蒋光鼐早年随母留在家乡,并跟随教私塾的大哥读书识字。1903年11月18日,郑夫人因病去世,临终前以时局日颓,嘱咐蒋光鼐“弃文从武”,这对蒋光鼐一生有着极大的影响。蒋子敏怀才不遇,在京因病去世,仅比妻子晚10天,时年48岁。

父母相继去世后,家道日衰,年方14岁的蒋光鼐开始自己寻求出路。190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为东莞师范学堂录取,成为供给食宿的师范生。1906年,位于黄埔的广州陆军小学第二期招生,他与同窗好友张廷辅、袁煦圻等一起报名应试,被录取。经同学陈铭枢介绍,蒋光鼐在入学后不久就加入了同盟会。

辛亥革命

1909年,蒋光鼐自陆军小学毕业,升入南京第四陆军中学。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发动起义的消息传到南京后,南京第四陆军中学的同盟会会员们立即筹备起事。因校方藏匿武器,学生们认为赤手空拳难于成功,遂决定到武昌参加起义队伍。蒋光鼐、李章达、袁煦圻、张廷辅及江苏陆军小学的陈果夫等在第一批,由陈铭枢带队,于10月下旬到武昌都督府报到。他们被编为中央第二敢死队,第二天即参加了汉口龙王庙的登陆作战,失利后撤回武昌。

南北和议签订后,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元旦成立,随即开始遣散军队。蒋光鼐恰好收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的入学通知书,得以继续学习。在报到前,他回到家乡,与同县大宁乡的谭妙南结婚。婚后不久,他就进入保定军校骑兵科学习。

一方军阀

经历了讨伐陈炯明,北伐战争以及中原大战,蒋光鼐和蔡廷锴的组合也是民国一大势力,这个势力始终反蒋,而此时的蒋光鼐在抗战前为上将。由于不是蒋介石嫡系,因而遭到蒋某人的多次“削蕃”,中间还和红军打了几个来回。作为军阀,在当时的环境下,能够打出抗日旗帜并且动手,这个是在当时军阀的表现中是难能可贵的。

淞沪抗战

1932年,日军制造“一·二八”事变,进犯上海。当时驻守上海的中-队为第十九路军,蒋光鼐担任最高指挥官。在全国人民抗日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号召的影响和推动下,十九路军全体将士士气高昂,决心抗击日寇,保卫上海。日军以铁甲车为前导,兵分5路进攻闸北,十九路军奋勇抵抗,当即予以迎头痛击,著名的淞沪抗战由此开始。十九路军的英勇抗战,鼓舞了中-队的爱国热情,张治中率领第五军抵达上海增援助战。全国同胞感奋觉醒,上海各界、全国人民和海外侨胞展开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给予十九路军大力支援。淞沪抗战,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为以后的全面抗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932年10月,因淞沪抗战有功,蒋光鼐获得青天白日奖章。

福建事变

淞沪抗战后,蒋光鼐调福建任省主席兼绥靖公署主任。同时,奉命围剿红军。1933年与李济深、陈铭枢、蔡廷锴等发动反蒋政变,任“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财政部长,失败后去香港。1935年联合十九路军将领通电反蒋,主张联共抗日。

参加政协

1946年参与发起组织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广东省政府委员,纺织工业部部长,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一届常务委员,民革第二、三、四届中央常委。

爱笑的花脚猫

爱笑的花脚猫

历史上有哪些将军的后代是青出于蓝的?

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上英雄辈出,英勇善战的将军那是层出不穷,他们后代也不逊色,基本上都能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比如在抗日时期牺牲的将军彭雪枫儿子彭小枫就是其中的一个。他的父亲彭雪枫早年参加革命,在抗日时期担任新四军的师长,在1944年河南八里庄战斗中,不幸被敌人的流弹击伤,由于伤势过重当场就牺牲了。

他的儿子彭小枫继承父亲的遗志,入伍戍边继续卫国,在部队里他发扬老一辈英勇顽强、勤学苦练、吃苦耐劳、摸爬滚打,终于练出了一身武艺高强、指挥有方的军人素质。迅速由班长、排长直到成长为军长等要职,2006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上将军衔。

张震的儿子张海阳也是青出于蓝的将军。张震将军祖籍是湖南平江,早年参加红军,1930年入党,入伍后在战场屡屡冲锋陷阵、不怕牺牲、英勇善战,先后担任班长、排长、连长等,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新四军支队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三野的参谋长,协助粟裕指挥了著名的淮海战役、渡江作战。全国解放后又参加抗美援朝,在朝鲜战场上他担任24军军长兼政委。5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将军衔。

他的儿子张海阳发扬老一辈特别能战斗的精神,1969年入伍,在军营里经常表现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苦练杀敌本领,军人素质明显高于他人。因而迅速由班长、指导员、处长、师政委、军政委等,最后成长为成都军区政委,2009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上将军衔。





^ササベ

^ササベ

举例一个反面的典型:青海王马步芳,和他的儿子马继援。

称霸青海多年的马家,也是“青出于蓝”。

马家发家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祖父马海晏,其曾在练军任职,参加过对抗八国联军的战斗。后来,马海晏死后,其子马麒继承军职。马麒在民国建立后,出任西宁镇总兵,后任玉树驻防司令。也是从马麒开始,马家开始在青海形成割据势力。


马麒有个儿子,叫马步芳,就是后来的青海王。马步芳的军事能力很突出(或者说马家军很能打),曾打败过红军西路军。红军西路军团以上干部有143人战死,军、师以上干部牺牲的也有多达20多人。包括:红九军军长孙玉清。甚至,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都有被俘虏的危险。后来,赶上全面抗战,我党赶紧与马步芳等讲和,表示愿意出10-20万银元让青马军停战。红军西路军的失败,也是解放军军史上少有的几次大失败之一。

马步芳的儿子马继援也很会打仗,曾在第100师任职。在该师,从连副一直做到师部参谋。21岁时,马继援当了西北精锐第82军军长。抗日战争时,也有出色表现。国共摩擦时,新四军彭雪枫部,也曾吃过他的亏。


(1948年,在西府陇东战役中,彭德怀号召部队进军。)

等到解放战争,马继援曾率领整编82师(原82军),连续重创我西北野战军的主力纵队第2纵队、(几乎全歼)第4纵队、第6纵队教导旅(西府战役)。连胜我军三次,很强悍。"西府战役"是彭老总指挥的,此战,也被彭老总认为是其一生"第三次大的败仗"。一直到1949年8月的兰州战役,彭老总集中15万人“全歼”马家军5万人,才终结了马家军在西北的称霸地位。


(文|勇战王聊历史)

沙漠绿洲

沙漠绿洲

古代将门往往是从某一时期的开国功勋说起,比如北宋较为有名的将门曹氏,虽然是起于五代的豪族门阀,但真正列为将门的,还是为北宋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曹彬。曹氏一门也就是在曹彬时期出现高光,其后人在军事上的建树都很高,但地位一直无法超越曹彬。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很正常,真正想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并不多。

要说北宋时期,可能最出名的将门是杨家,但历史上的杨家并没有小说那么精彩,而且不管有无家谱记载,小说总喜欢将忠义杨氏武将都归到北宋的杨门,比如《说岳全传》里的抗金名将杨再兴。其实北宋杨家将最高光的就是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三代人,其中杨业的功绩没有名声大,毕竟是边境不可多得的具备抗辽经验的将领,人称“杨无敌”,而陈家口一战惨烈殉国,使其成为忠义的象征,北宋朝廷也是追以太尉、中书令、大同节度使。

杨业就是杨家将的鼎峰,其后代虽然立下诸多战功,但历史地位比不上杨业。宋真宗评价杨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意思很明显,夸他有杨业的风格。杨延昭一生最高做到高阳关副都部署,这个官职是掌一路或数路军旅屯戍、营防守御政令,以观察使以下充任,也就是宋英宗以后的副都总管。这与他老爹杨业的云州观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还差了一截。杨文广也一样,战功赫赫,但名气地位也都不如爷爷杨业,所以杨家开局即巅峰,没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但要把后汉杨弘信也算作这一将门的开创者,那么杨业以后的三代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前有忠义杨家将,后有精忠岳家军。相比较杨家开国功勋而言,岳飞算是北宋时期的中兴名将,他虽不是将门之后,但他的后人却有高光的表现。可能有人说姓岳的就不可能出于蓝而胜于蓝,因为岳飞就是神一样的存在,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先说其第十九世孙岳九皋和岳九德,他们二人在明朝一个担任御史,一个担任尚书,皆官居一品,位极人臣,这二位是文官,所以不能以将军论。

但到了清朝,其二十一世孙岳钟琪的功绩其实并不比岳飞差。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岳飞的功绩受到南宋朝廷政策影响被扼杀了,也就是说岳飞即使如战神一般,但功亏一篑,战功的实际转化率较低。而岳钟琪在罗卜藏丹津、准噶尔部伊犁地区、大小金川、西藏珠尔默特那木札勒等战役中功勋卓著,对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杰出贡献,实际战功转化率更高一筹,乾隆帝赞他为“三朝武臣巨擘”。从这个角度说,岳钟琪算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北宋开国将门中,还有呼延赞一门,呼延将门的后代与杨家不一样。往前追溯,此一门在前赵有大将军呼延晏、镇东将军呼延谟;在后周有淄州马步都指挥使呼延寿廷。呼延赞算是此将门之中出现的第三代,但他也只是官拜刺史和团练使,这多少与宋朝重文轻武的体系架构有关,所以呼延一门虽名将辈出,却难以掩盖一代不如一代的尴尬。

历史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易做到,但有很多后辈功勋与祖上难分伯仲的,比如秦国名将蒙骜,以及他的儿子蒙武、孙子蒙恬,三代人都建立了很大功勋。蒙骜是为秦国东出打基础的重要人物,他对韩赵魏的征伐使秦国得以建立三川郡和东郡,将秦与齐诡异的连在一起,是远交近攻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蒙武则是王翦第一次伐楚的副将,项羽的祖上名将项燕就是在这一战中被蒙武斩杀的,二度伐楚时,蒙武依然是跟随出战,灭亡楚国后活捉了楚王。蒙恬的功绩则体现在出击匈奴,收复河南之地,后修建长城,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可以说祖孙三代的功绩各有特色,难分伯仲。

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也比较多见,比如西汉开国将领周勃,他的后代里就有周亚夫,此二人的功绩也无法以一个标准去衡量。再有如开国功勋夏侯婴,其后代里有三国时期的夏侯惇、夏侯渊,这也没法放一起比较。

历史上也有因父亲恩荫,造就了儿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比如西汉的李敢,乍一看,有人都不知道李敢是谁,但要说李广,知道的人就多了去了。但历史上令李广出名的并不一定是那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而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一辈子征战沙场未能封侯,最后一次远征机会中,又因迷路错失立功的机会,因此自杀谢罪,所以也留下了李广难封的遗憾。

李敢就是李广第三子,公元前119年,李敢以校尉的身份跟随霍去病征讨匈奴,因夺左贤王鼓旗,被赐爵关内侯,这是李广一辈子都未得到的爵位,所以说李敢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夺旗、先蹬、斩将这类战功不至于让一个小小的校尉封侯,这里就是西汉朝廷对李广功绩的考虑,以李广恩荫至李敢,所以这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分量就不那么高。

要说绝对凭借功勋超越祖辈的,还得属项羽、赵匡胤这类开辟新朝的人。项羽就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后,赵匡胤则是后周禁军将领赵弘殷之后,此二人都是将门之后,功绩自不必说,远远超过了祖辈。其实除了这类人,并不好区分何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功绩?比名气?比官爵?那么马超之于马援、文鸯之于文钦、宇文化及之于宇文泰怎么比?如若再打破父族概念,李靖与舅舅韩擒虎孰高孰低?

山上一朵花儿

山上一朵花儿

中国最黑暗的那个时代,涌现出了无数革命先辈,为了同一个理想,他们有的倒在了这条满是荆棘的道路上,有的亲眼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崛起。

他们就是新中国的奠基人,对新中国的贡献之大不言而喻。可想而知,作为他们的子女,想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多难。

但无论有多难,只要新中国的崛起还需要他们,他们就会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于是还真涌现出了一批这样的“虎子”。

向革命先辈们致敬

‬彭小枫将军

相信不少朋友看到这位将军的名字很快就会反应归了过来他的父亲是谁。没错,1944年9月11日,在河南八里庄战斗中壮烈牺牲的彭雪枫将军就是他的父亲。

彭雪枫将军是我军中一个以骁勇善战而著称的将军,自从参军以来,历经大小战役无数,他凭借自己机智、勇猛的作战风格,在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同时也很快成为了我军的高级指挥员。

戎马一生的彭雪枫将军

1935年2月25,娄山关一役,彭雪枫将军一战成名。抗战全面爆发后,将军率新四军第六支队南征北战,与日军、伪军进行了大小战役3760余次,不仅取得了歼敌48000余人的辉煌战果,敌我双方的战损比更是惊人的5:1,这在整个抗战过程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由此可见,彭雪枫将军在军事造诣上有着非凡的天赋。当然,这也是将军每逢战事必当身先士卒的原因。

将军与夫人

不过也正是这个原因,让这颗共和国的将星在1944的河南八里庄陨落了。

当时新四军领导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手中的钢笔从指尖滑落,呆滞了片刻后,竟黯然落泪道:“小小八里庄,竟折我一员大将。”

由此更能看出彭雪枫将军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对于人民的重要性,他的牺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一个遗憾。

还是马背上的将军

好在虎父无犬子,彭雪枫将军的独子彭小枫将军,不仅继承了将军优秀的基因,在祖国国防军事建设上同样做出了突出贡献。

而且在2006月,晋升为了上将。相信如果彭雪枫将军能看到这一切,一定会深感欣慰。

2004年9月13日,彭小枫将军携家人回到家乡祭奠父亲,并替父亲看望家乡的父老乡亲。

彭小枫将军携家人祭奠彭雪枫将军

期间,他发表了讲话:“作为革命晚辈,彭雪枫的儿子,我一定要学习和继承父亲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要像父亲那样,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为组织和人民的事业百折不挠,奋斗终生;要像父亲那样,对组织忠诚,视组织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勇于奉献,敢于牺牲,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切!”

从‬将军‬的‬发言‬中‬我们‬不难看出‬,将军‬为‬了‬祖国‬实现‬繁荣富强‬的‬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一切‬的‬决心‬,这一点‬颌和‬他‬的父亲‬是‬多么‬的‬一致‬。

彭小枫‬将军‬真正‬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慈祥的将军

刘晓江将军

刘晓江将军的父亲刘海滨大家可能不是太熟悉,和彭雪枫将军一样,刘海滨将军自参加革命以来,始终奋战的革命的后勤生命线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刘海滨将军都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过汗马功劳。

1955年大授衔,刘海滨虽然没有被授予军衔,但这并不能说明什么,刘海滨对革命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刘海滨

因此,在接下来建设祖国的道路上,刘海滨依旧兢兢业业,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

1994年12月9日,刘海滨将军因病逝世,享年86岁。刘海滨将军的逝世让我们悲痛不已,好在他的儿子刘晓江继承了父亲的优良品质,又让我们倍感欣慰。

刘晓江将军同样和彭小峰将军一样,没有站在父辈的肩膀上,而是从下乡知青,到铁道兵普通战士做起。

刘晓江将军

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能力,一步步成就了海军上将军衔,这样的成就,不仅让刘海滨欣慰,肯定也很骄傲。

而对于我们来说,有这样一位从普通士兵成长起来的海军大将坐镇,何愁没有太平盛世。

所以刘晓江将军也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很霸气有没有?

‬结语

其实像彭小枫、刘晓江将军这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将帅,在我们伟大的祖国还有还多,他们并没有忘记我们中国革命的艰辛,也没有忘记他们父辈振兴祖国的愿望。因此,他们都秉承着父辈们的优良传统不断前进,很多甚至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0044wlp

0044wlp

薛仁贵和他的孙子薛嵩。小说《薛刚反唐》中薛刚的原型就是薛仁贵的孙子薛嵩。

薛仁贵大家都知道,大唐名将。

他最早在征高句丽时被唐太宗赏识提拔。当时已经是唐太宗晚年,他提拔薛仁贵就是给他儿子唐高宗李治用的。

果然,后来薛仁贵在行宫里值班时,救了唐高宗,从此逐渐被重用。公元661年,奉命出征反叛的铁勒,结果三箭定天山,大破九姓铁勒。但这次也迎来了薛仁贵的人生污点:他坑杀了十三万俘虏。公元666年,薛仁贵平叛高句丽。公元671年,薛仁贵率军抗击突厥,取得了云州大捷。唐高宗永淳二年(公元683年),薛仁贵去世,终年七十岁。唐高宗追认他为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

薛仁贵最著名的后人,要数他的孙子、薛楚玉的儿子薛嵩了。

薛嵩就是小说《薛刚反唐》中薛刚的原型。薛嵩膂力过人,善于骑射,唐玄宗时因不被朝廷重用,郁郁不得志的他竟然跟随安禄山去反唐了。

因为唐廷当时无力用武力剿灭所有叛军各部,因此对安史降将比较宽容,主动投降的都能加官进爵。薛嵩因以相、卫、洺、邢四州投降了大唐,因此被大唐封为相州刺史、昭义节度使,不久以后被封为平阳郡王。

这爷孙俩的经历挺逗的。

薛仁贵一生为唐朝东征西讨,最高封爵只是平阳郡公;而他孙子薛嵩先反唐后降唐,竟被封为平阳郡王。

从这件事,可见大唐朝廷的能力和水平大大下降了,对于有能力的人只能笼络,而不能使用,令人悲哀。

从官爵实权这个方面看,薛嵩与薛仁贵也算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凌烟阁论史---感谢你的阅读!欢迎你赞评转+关注!

cherrycheryl

cherrycheryl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