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热播,你是如何看待“伤痕文学”的?

♨ 东晖灬
苍蝇不解蜜蜂,燕雀费解鸿鹄,站位不同结论各异!

依文
先有伤痕,后有伤痕文学。因果关系应该清楚。一个劲的否认过去不长时间的历史,到底想做什么?好心用錯了地方?

薄荷果果鱼
邓小平说的“哭哭啼啼,没有出息”。呵呵,

-冷清朗
写文章写小说都是有目的的,写伤痕小说就是为了否定那个年代,为了否定就会使用夸张,虚构,不看主流只抓一点。顺便说下否定那个年代的人,最终的目的就是想做人上人,因为那个年代是不可能通过坑蒙拐骗偷做人上人的。

百事可乐
一,什么是“伤痕文学”?大概就是表现“伤痕”的“文学”。啥是“伤痕”,从伤痕文学的表述来看,基本就是读了不少书的人,和没怎么读书的人干一样的活,吃一样的饭,待遇上没啥差别,还被没读书的领导。
读书人自己的思想意识,劳心者应该是治人的,可实际却没治人,而是被人治,反差有点大,便有了伤痕。至于啥是“文学”,就不赘述啦。
二,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大致是穷人翻了身,当家做了主人 。没怎么读书的管理了读书的人,劳力者反而治人了。
三,那个时代的事实真相,基本和第二项相同,有些重复了。

莲藕猪蹄蹄
《人世间》不属于“伤痕文学”之类。他从平民百姓市井生活入手,尊重历史,客观再现了那个年代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生活和精神风貌。
如何看待“伤痕文学”的?
我认为“伤痕文学”是不起历史考验的,他代表不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
“伤痕文学”流露出的思想意识:我是文化人,我是知识分子,我是弹钢琴的,我是拿手术刀的,我是诗人,我在城里好好的,社会有分工,我就该呆在城里,凭什么让我到农村去,接受农民的在教育,劳动改造,我教育他们还差不多。
如今,我又回到城里,我要反思……。我要宣泄……。时逢文革结束,人们思想解放,思想活跃,在不受文革左的思想束缚。不再提以阶级斗争唯纲,集中经历搞建设。
所谓“伤痕文学”思潮就是基于这种思想认识,在社会上出现了。
说到伤痕,说到苦和累,新中国成立至今,凡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都有伤痕,都有苦累。他们知道为了国家发展,加快工业化建设,艰苦奋斗。那是个创业的年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的年代。
农民每人一天一斤口粮365斤。宁可饿着肚子,其余的全部上交国家。
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为了早日打出石油来,提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在生活困难时期,吃不饱,手脚浮肿,还坚持工作。难道说他们不知道苦和累吗?
当全国各族人民都在努力为祖国建设,都在克服困难,艰苦奋斗,都在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奋斗在工作岗位上。难道说他们不苦不累吗?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在思想上有正确认识,要站在国家民族高度,要站在历史高度审视当年知识分子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如果说到反思,我们每个有良知的人,在当今社会生活中,都能体会到知识分子,专家学者,有多少人为平民百姓小人物,工农大众,劳动人民说话发声,他们已经脱离了广大劳动人民,如今的知识分子是个啥样子,大家都知道,也都清楚。知识分子接受工农兵教育有没有必要性的认识。

小伟看世界
那个时代有苦难,但更多的是理想和奋斗,个人遭遇始终和国家命运和具体时代相关,与建设者、奉献者、牺牲者相比,对比后选择会更多的反映一个人的倾向和取向。

Firefox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只要是事实这样的文学太少了!

诺商锋航
没看,不知具体内容。从对此剧的争论上看,就是伤痕文学的看法,我不反对伤痕文学,但作品应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去写,全面地辨证地客观去看历史事件,一味揭露阴暗面,刻意抹黑是错误的,也不能把大家的错,扣在一个人的身上。该歌颂的唱赞歌,该批判的则批评,关键是立场问题,站在工农兵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来。

绽放的花朵
一段历史的旁白
我是1981年从初中考上铁岭师范的,三年学习期间,我把1978到1984年获奖的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都看了。刘心武的《班主任》,张贤亮的《灵与肉》,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春之声》,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等等都再现了一段历史。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伤痕文学为主题的作家,在历史的交接处,群星灿烂,是中国的一次文艺复兴。
六十岁的人了,对那段历史还是有些了解,“激情燃烧的岁月”也好,“原谅,但不能忘记”也罢,“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最直接了。近几年,人们习惯地将建国后分为两大段,象小说一样分为上下部,分界线好象是1976年。《人世间》就是这上下部的合装本。
《人世间》和《灵与肉》在央视的热播,又把我们带回到过去,内容有合作化的,有知青的,有改革开放的,有太多的反思,我们也看出了一些国家的导向,真理越辨越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近几年,关于合作化和包产到户的话题人们争论不休。清贫下的清明,繁荣下的腐败,就象荤素的两大桌,口味不同,各有说词。
《人世间》有真情,历史就是沧桑的记录。伤痕是一种回忆,更是创新的孕育。

yero
没看,对于所谓伤痕,既然有伤,必会有疤痕,掩盖无济于事,勇敢面对,才能吸取教训

旅游醉客
如果把《人世间》归属“伤痕文学”,那也只有前面部分可以称之为伤痕范围,因为58集的大剧只有前面14、5集为七十年代止,后面40多集表现的是1980年以后的事,就是有什么联系,也最多算与之前年代留下的后症有关。
其实梁晓声老师的同名小说,还是写得比较阳光的,不像剧中分别用了暗明两种画面风格,时间经纬分明。如周蓉下乡的金坝村,就是一个风景如画,美丽且贫困情况在当地占中的地方,周父去看他时坐顺路卡车,下车后只走了二、三里路便到,离金坝村不远处就是当年“大三线”建工程,村民们走一、二十公里就能看见从未见过的水泥公路和铁路,并有从远方驰来的火车,火车有时还会挂一节或几节客车厢,方便工程建设者和当地人。且周蓉下乡金坝村即被安排为学校老师,诗人冯化成虽为监管,也是有工资收入的,其实在那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又何偿不是个世外桃源。
另外周秉义在建设兵团,那个时候也是很光荣的,部队编制,后又有给首长当秘书,成现役军官的发展机会,女朋友郝冬梅又是高干子弟。周秉昆在家与母亲一起生活,没有下乡,在那时看来是比较幸福的,不管怎样一直生活在城里,被工厂开除了,又通过蔡晓光关系,很快到另一个效益好的酱油厂工作,后不喜欢乔春燕而喜欢郑娟,而后由此发生的悲欢离合的故事,都是他自己个人命运的选择,假如当初选择春燕,也就不可能与他人发生打杀事件,也就不会去坐牢等事发生。所以说在前面时候,周家姊妹们与同时代其他年轻人相比,他们的命运算苦吗悲情吗。
在那个年代,周家姊妹远离家人、亲人到遥远的地方生活,有人为此就觉得他们所受的苦受的累,心里留下的所谓创伤,就归于那个时代,那个时代如何不谌回首。那之后或现在的年轻人为了挣钱打拼,为了实现个人人生价值,远离故土远离亲人家人,不是也走向东西南北吗,不然那里来什么东漂西漂呢。
人性的真善美是这个世间永恒不变的主题,不同的只是时代、年份,所以我们没有理由总是把那个年代的不如意挂在嘴上放在心里。其实那个年代真的是一个火红的年代,是一个人心齐泰山移,组织起来就可以改天换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的年代,两弹一星、大庆石油、大寨梯田、北大荒米粮仓、成千上万的水库等等。另外,在这三十年间,年轻的人民共和国还经历了抗美援朝、中印战争、珍宝岛中苏冲突、南海之战、中越自卫反击战。

李忠海
我不同意伤痕文学的说法,作者只不过在自己的视角把曾经经历过的生活,用小说的形式表达出来,人的一生可能经历不同,怎么写都正常,只要是广大读者喜欢就好,一部《人世间》能再次引起争论,说明关注度极高,是好事!讨论这个作品,也给年轻人补补历史

西贝丁丁
在这儿说大话唱高调,假模假样装正神,否认当年历史的,只有两种人:一是没有亲身经历没有感受的人,二是心术不正善于假大空表演,黑白颠倒,混淆视听,装疯卖傻,蹭犬之食的人。
硬将知青时代涂抹成高大上,就是罔顾事实,就是对千万知青的讥讽和侮辱!

darcyXY
农业,国家的重要产业,如果当年在那里做出显著成绩了,不知剧情如何转化;农村人一辈子的苦和累,城里人来坐了个流水席,几十年或几代人铭记难忘;伤痕,文学 ,其母生产时,也有伤痕,是否到时也搞个伤痕什么的,文学什么的,以回忆,思考,警示后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