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朝天女”?为什么后宫妃子都谈之色变?

tctaotao
清人程嗣章在《明宫词》中写道:“掖廷供奉已多年,恩泽常忧雨露偏。龙驭上宾初进爵,可怜女户尽朝天。”这首词中,就对“朝天女”作了形象的描述。
所谓“朝天女”,就是明朝时期的殉葬女。这些殉葬女,主要是指皇帝的嫔妃或宫女。
(悲惨的朝天女,图取其意)
这些可怜的女人,一但进入庭院深深的皇宫后,生前会想尽办法侍奉好皇上,挖空心思地希望能得到皇上的宠幸,渴望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众嫔妃中脱颖而出。在皇帝驾崩后,她们又会被当作私人物品,继续到地下侍奉帝王,让生前乾坤独断、手握生杀大权的帝王,在地下继续过着妻妾成群,前呼后拥的生活。“朝天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人殉制度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在山顶洞人的墓穴里,考古人员就曾发掘出3具遗骸,其中包括一具非正常死亡的尸骸。经专家考证,这就是最早的殉葬者。
到了先秦时代前期,人殉之风渐至鼎盛。在1976年发掘的殷墟王陵寝内,已发现200多个殉葬坑,每个坑内有殉葬者遗骸8至10人。光是这一个大墓的人殉数量,就超过了2000人。在已经发掘的十多座大墓中,殉葬人数已达到5000多人。
这些殉葬者中,主要是墓主人生前的奴隶,既包括女人,也包括男人。
人殉制度一直延续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其数量和规模都有所收敛。秦献公甚至在公元前384年,曾下令废除这种风行了300多年惨无人道的野蛮行径,受到了秦国民众的拥戴。
但他的继任者们却更加痴迷于人殉,又掀起了人殉制度高潮。
《史记》载:秦武公“从死者66人”,秦穆公“从死者770人”等。在曾侯乙墓和秦公一号大墓中,都发现了不同数量的殉葬者,且多为女性。(胡亥剧照)
秦始皇死后,胡亥曾下令“先帝后宫非有子者”殉葬。同时为了保证始皇陵寝秘密不泄漏,“尽闭工匠葬者,无复出者,死者甚夥”。刘向在谏营昌陵疏中提到,始皇人殉者“计以万数”。如此创下的人殉记录,简直到了惊世骇俗的地步。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殉被逐渐废弃,直至两汉时期,人殉制度基本绝迹。
但在朱元璋一统天下,建立大明王朝后,又开启了人殉恶例。
洪武28年,他的儿子朱樉死后,其两名王妃就奉旨殉葬了。
在朱元璋死后,继任者朱允炆下令未生育者“皆令殉葬”。大明会典中对此有着详细记的载:“凡妃嫔40人,俱身殉从葬,惟二妃葬陵之东西,盖洪武中先殁者。”由此可知,除去早亡的两位嫔妃外,为朱元璋的殉葬人数,至少有38人。
朱棣死后,殉葬者也有30多人。朝鲜李朝实录中对这些“朝天女”的遭遇作了细致的描述。
殉葬之日,太监们把这些嫔妃宫女集中在一个大院子里,设宴招待,“皆饷之于庭”。然后将这些人带到一个大房间内,站到事先准备好的小木床上,从房梁上悬垂着一根根的白绫绳套,“以头纳其中”,太监们迅速抽调小木床,嫔妃宫女“皆稚颈而死”。
当时的状况非常惨,以至于“哭声震殿阁,闻者肝胆震颤”。
(朱棣剧照)
朱棣的“朝天女”中有一位朝鲜女子,在殉葬当日,拼死挣脱了太监的的控制,逃到仁宗朱高炽的面前,苦苦央求饶她一命。但仁厚的朱高炽,却冷血地拒绝了她。最终,她没能逃脱殉葬的厄运。
当然,这些“朝天女”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后,继位的帝王,还是会给予她们适当的补偿。继任者首先要为“朝天女”追赠谥号,赐给一定数量的抚恤金。其次,殉葬女子的亲属会被认定为“朝天女户”,从此世袭锦衣卫千户、百户等,也算是对这些“随龙驭上宾”的“朝天女”一丝微不足道的慰藉。
从明太祖朱元璋到宣宗朱瞻基,前后为帝王殉葬的“朝天女”,共计达到了上百人。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时,虽然他一生窝囊,历经“土木堡之变”后,惨遭掳掠,但他却作了一件让后世为之惊艳的好事,那就是废除了人殉制度。朱祁镇在临终前遗照:“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子孙勿复为之。”
当然,有人提出朱祁镇之所以这么做,是想保护与他同甘共苦的钱皇后,在他死后免遭殉葬厄运(因为钱皇后一生没有生育)。但不管朱祁镇出于什么目的,都是在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上功不可没。
至此,人殉制度得以终结,“朝天女”这个特殊的称号和身份,也成为历史。
(参考资料:《明史》朝鲜李朝实录)

吵吵
“朝天女”顾名思义:女人朝天躺着,意味着死亡!“朝天女”的出现,是古代帝王作孽的结果;一代帝王驾崩后,那些没为皇帝生下一儿半女的妃嫔,都要为之殉葬,这野蛮落后、惨绝人寰的行为缔造出了命运凄凄惨惨戚戚的“朝天女”人群,明史记载:“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这宫人多为殉葬的女人!
为什么后宫妃子都谈之色变?
因为,皇帝的女人多,能为其生儿育女的只是后宫的一部分,多数后宫妃子因为没机会被临幸或者根本被临幸的机会很少,所以,纵有生育能力,也没受孕机会,待帝王朝不保夕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的悲惨命运。
能进宫,不仅貌美如花,万里挑一,还要年轻;入宫后,无皇子皇女,自然低人三分,养尊处优、颐指气使与她们无关;又无出头之日,一入宫门深似海,并没见到过世界的美丽,没享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她们发自内心地不愿意去殉葬。
而且就这些女子来说,有的根本没有与皇上见过面,纵使被临幸过三、两次,也是充当泄欲工具的角色,无真挚的感情可言,谈不上什么喜欢与爱恋的,为此搭上风华正茂、热情四溢的生命有好多遗憾与无奈;不是迫不得已,怕连累家人,绝不会心甘情愿地成为殉葬品的。
活着是美好的,蝼蚁尚知偷生,何况万物之灵长的人类?自古“好死不如赖活”,在养生保健兴起的今天,纵使是七、八十岁的耄耋老人仍想长命百岁,何况,这些多数是二十到四十多岁,甚至十多岁的女子呢?
听到自己即将死亡,呈现出恐惧和害怕心理是再正常不过了,一个人不管境遇多么糟糕,只要心智正常,是不会轻易寻死的,因为香消玉殒后,再也见不到姹紫嫣红的美丽的世界与朝思暮想的亲人了!
殉葬制度本来是封建社会制度的流毒与糟粕,曾经被各个朝代皇帝废除过,在明朝的时候有死灰复燃的迹象,每想到这一幕就心有余悸,为“朝天女”黯然神伤,哀痛不己!

dellen_dai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大国,有着优秀的公序良俗,却也伴生有阴暗的陋习,经过时间的淘汰,取其精华,弃之糟粕,许多陋习在历史进程中逐一被废除,可是有一些残忍的制度在某阶段死灰复燃,其中最惨无人道的,就是殉葬制度,“朝天女”,就是这项制度的受害者。
在很多朝代帝王死后,凡是没生育皇子的妃子,通通都要给帝王殉葬,并且多数采取活人殉葬,她们就是所谓“朝天女”。
据史料记载,朱棣死后,命令殉葬妃嫔达三十多人;朱高炽虽然生前以仁义著称,唤做明仁宗,但是他死后,也有五个妃嫔为其殉葬;而朱瞻基死后(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殉葬妃嫔宫人也有十来个。
回到秦朝时期,那才是活人殉葬的巅峰期,在秦始皇死后,没有子女的妃嫔全部殉葬,一个不留。
人殉制度本来废弃已久,但是开创明朝基业的朱元璋临死前又捡拾了起来,他死的时候殉葬陪葬的妃嫔宫人高达40多个。
直到明英宗朱祁镇继位,他看到先帝明宣宗朱瞻基死后,那些即将为他父皇殉葬的妃嫔们泣不成声,伤心欲绝。最后废除了这个制度。
他这样说到:“就到这儿吧,从此以后,不再有活人殉葬,朕实在不忍心再有这些了”。
当他驾崩后,没有采纳人殉制度。从此明代不再有“朝天女”,那些皇帝的遗孀们,终于可以舒坦地过日子。
可是到了清朝建立前期,这种陋习又开始死灰复燃,皇太极就让多尔衮的母亲为其殉葬,当时威风一时的多尔衮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母亲陪葬,没有任何办法。
多尔衮本身就是人殉制度的直接受害者,而在他死后,也许是恼怒他父亲,也许是祭奠他母亲,居然又让他的妻妾为其殉葬。
这些殉葬的女子,也并不是毫无悬赏,她们的家属被称作“朝天女户”,朝廷会给他们一些体恤金,甚至有的还给世代承袭的待遇。
尽管如此,谁又愿意拿自己女儿用生命换来的钱和待遇呢,哪个妃子愿意在大好年华失去生命。
朝天女”的命运有多悲惨?据记载,考古专家在秦始皇的陵墓一号坑内,就发现殉葬者尸体居然多达186人。而从骸骨上看,她们是被截肢之后放在陵墓的,竟如此残忍,那那些活人殉葬究竟是如何实施的呢?
因为活人殉葬,嫔妃们在殉葬过程中肯定会挣扎喊叫,增加了殉葬的难度,于是得采取一些办法去提前处置那些殉葬的嫔妃。不然在帝王的出殡之时闹事,可就不好了,于是就有了先杀后葬模式。
除了始皇陵里的截肢处理,还有其他几种模式。
一种是赐白绫,宫中派人给殉葬的妃子们送去七尺白绫,让她们自己上吊勒死。还有一种是赐毒酒,为了减轻妃子们的痛苦,赐一杯毒酒让她们随帝王而去。灌水银等其他方式太过残忍,不做细节描述。
直到清朝康熙年间,康熙下令彻底废除了“朝天女”的殉葬制度。从此,活人殉葬现象才算彻底消亡。

张栋
在古代,女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他们在家听父母,嫁夫从夫。而能做王的女人,皇帝的妃嫔,那是一件何等荣耀之事!不仅可以锦衣玉食,也妄想着会摆脱自己的命运。
然而有道是:“一入宫门深似海,最是无情帝王家。”自古以来,就有“伴君如伴虎”之说。
“掖廷供奉已多年,恩泽常忧雨露偏。龙驭上宾初进爵,可怜女户尽朝天。”
这首大明宫词里描述的,正是妃嫔们入宫多年,有的很少受到皇帝宠幸,甚至有的妃子终其一生,都很难见到皇帝一面。而皇帝驾崩了,却给自己和娘家人加官进爵。其实,那是因为让妃嫔们做了“朝天女”啊!
什么是朝天女?朝天女这三个字究竟有什么内幕,会令让后宫妃子们谈之色变呢?
一、什么叫“朝天女”?
纵观历史,在古代的王室,有很多陋习。其中最惨无人道的是殉葬制度。据考察发现,我国在商周时期就有殉葬制度。
很多朝代帝王死后,就让妃嫔们殉葬,并且多数采取活人殉葬。直到秦朝时期,活人殉葬达到巅峰期。在秦始皇死后,没有子女的妃嫔全部殉葬了。
其他朝代也有殉葬制度,但是并没有朱元璋那样惨无人道。在朱元璋生前就大肆杀戮,他快要死时,也要带着美人陪葬。
因为皇帝被称为“天子”,所以朱元璋就称自己的女人为“天女”。他留下遗旨“太祖朝,天女户”,意思是凡是没生育皇子的妃子,通通要给他殉葬。
根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死后,殉葬陪葬的妃嫔达40多个。
“太祖朝、天女户”在传承过程中,逐渐演变成“朝天女户”,最后简称为“朝天女”。
为皇帝殉葬的妃子称作“朝天女”,她们的家属被称作“朝天女户”。朝廷会给他们分封奖赏,甚至世袭爵位。
虽然殉葬后,妃子的家属可以得到一些抚恤金和奖赏,但是后妃们却要在大好年华丧失性命,哪个妃子不怕死呢?
所以,妃子们最害怕谈“朝天女”的事情,一旦皇帝死了,没有子嗣的妃子就会成为朝天女。
虽然嫔妃们害怕做“朝天女”,但是该来的,还是要来的。
据史料记载,明成祖死后,命令殉葬妃嫔达三十多人;明仁宗虽然生前以仁义著称,但是他死后,也有五个妃嫔为其殉葬;而明宣宗死后,殉葬妃嫔也有十来个人。
直到明英宗朱祁镇继位,他看到先帝死后,那些即将为父皇殉葬的妃嫔们哭声震天,哀嚎一片。终于大喊一声:“就到这儿吧,从此以后,不再活人殉葬,朕实在不忍心。”
当他驾崩后,终止了殉葬制度。从此不再有“朝天女”,那些皇帝的妃子们,终于不用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了。
到了清朝,这种陋习又被重新启用,皇太极就让多尔衮母亲阿巴亥殉葬,威风一时的多尔衮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母亲陪葬,而他死后,也让妻妾为其殉葬。
直到清朝康熙年间,康熙下令彻底废除了“朝天女”的殉葬制度。
从此,朝天女这种殉葬制才算彻底消亡了。
二、“朝天女”的命运有多悲惨?
据考古专家考证,在秦陵一号坑内,就发现殉葬者多达186人。而从骸骨上看,有些殉葬者是生前被处死后,摆放到墓室里面的;有的是倒在墓室外面,也就是活人殉葬的。
因为活人殉葬,嫔妃们在殉葬过程中会挣扎喊叫,增加殉葬难度,后来有很多朝代采用了一些方式,处置那些殉葬的嫔妃。
主要以下几种方式:
1、赐白绫:
这种方式在明清时期应用最为普遍,皇帝驾崩后,宫中派人给殉葬的朝天女们送去七尺白绫,让她们自缢身亡。
有很多妃嫔不甘心自缢,就由主事太监帮忙,将她们勒死。
我们看到很多影视剧中,会将殉葬的妃嫔集中到一个殿内,然后每人给摆放一把椅子,在大梁上悬挂着白绫,让这些妃嫔站到椅子上,她们自己挂上去,然后太监们推开椅子……
不管哪个是真实情况,自缢是解决“朝天女”们最常用的方式之一。
2、赐毒酒:
因为嫔妃们毕竟是皇帝的女人,为了减轻她们的痛苦,就会赐给她们一杯毒酒。
嫔妃含恨喝完,很快便可以见先帝去了。
3、灌水银:
这种方法十分残忍,也许这是野史,具体有没有这种方法,有书君也无法考证。
据说这是因为嫔妃们自缢身亡和饮毒酒死后,容颜特别难看,有损皇家威仪。
于是,为了保持“朝天女”死后容颜不变,就有人想出来这种残忍的方法。
在殉葬前,太监会将“朝天女”用迷药迷昏,然后割开她们的脑门,强行给她们体内注入大量。水银随着血液进入体内后,嫔妃们死后,不仅容颜艳若桃花,而且尸体不易腐朽。
但是,不管用哪种殉葬方法,都是强加给“朝天女”们的,都是活生生剥夺了她们生存的权利。要不然我们怎么总说“万恶的旧社会”呢!
在封建社会时期,女人就是统治阶级的私人财产,她们没有任何权利,只能任人宰割。生前是男人的育儿机器,而在皇帝死后,还可能因为没有子嗣,而被剥夺生存的权利。
所以,康熙废除殉葬制度,也是时代进步的一个标志,人类社会文明的起点。
而生在文明社会的人们,拥有自由、民主、和平是多么幸福的事情,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啊!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hime’旅
大明有宫规,名曰“朝天女”,这名字乍一听,想必很多人都为之一振,这名字听起来好像有那么一点色色,莫非......?若这么想,你就真的嫩了。想知道是什么,单听大师与各位娓娓道来!
话说中国古代在帝王家中有一习俗,这一习俗历经千年而不绝,不但无人性,还很残忍,这便是传统的“殉葬文化”。也就是皇帝Game Over 后,找几个漂亮小老婆有时候还要拉上一群丫鬟婆子小婢女跟着一起“走”,不想“走”就强迫你“走”,除非老天开了眼,除此之外被选中之人哪个也别想逃。
这一习俗在战国之前十分盛行,到了战国之后,呈现减弱趋势,有些仁君圣主不忍心这样做,因此生前就立下遗嘱,自己独自上路很好的 ,就别麻烦别人了。不过到了大明一朝,洪武皇帝朱元璋就偏偏要从头再来,将“人殉”这一糟粕再次发扬光大。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殡天,于遗诏中要求后宫嫔妃系数殉葬,自此后,中国历史上后宫女子陪葬皇族的残酷局面再次兴起。当他的孙子朱允炆继位之后,遵其遗诏、依法古制,亲下谕旨“凡未生育之后宫,皆令殉葬,不从明者,缢毙之”也就是谁敢不听话,先勒死再丢进去。虽然皇帝这样说,但是出于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几个已经生育过的妃嫔,也在陪葬之列。如此残忍之事,却非要有个好听的名字,这便是“朝天女”。不要想歪了,不是四脚朝天之女子,而是殉葬之女子。
后宫之人在听到自己“有幸”成为“朝天女”后,哭哭啼啼,大好年华,溜光水滑谁想死啊。可不死也不行,因为担心其在大殡之事闹事,于是太监会提前做些准备工作,即先行杀死,其手段一般为两种,一种是用弓弦或白绫勒死,一种是灌水银毒死。有些声称愿意赴死的,殉葬当日会被集中一处。每人有白饭一碗、御酒一瓶、太师椅一把,在太师椅之上的大梁之上悬挂七尺白绫,吃罢喝罢,脚踩太师椅,悬颈白绫之上。唉......怎一个凄惨了得!
这种残忍的殉葬制度直到到大明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才宣告终止。明英宗生前并没什么大作为,但宅心仁厚,生前下了一道遗诏,昭告后人“自此起不可再用妃嫔殉葬”,终于这一残忍文化在明英宗一朝画上了句号。

pianoso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朝天女是明代的一个发明,其实就是殉葬女,命运很是悲惨。正如明代的一首诗所言:“掖廷供奉已多年,恩泽常忧雨露偏。龙驭上宾初进爵,可怜女户尽朝天。”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学习草原民族元朝的残暴做法,又开始了历史上一度停废了的活人殉葬制度。
朱元璋像
明史·后妃传:明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这些人当然不是自己主动去陪着朱元璋死,应该是有遗诏之类的,因此这些宫女只好陪着御龙归天的朱元璋到另一个世界了。
当然,这些人也不会白白去死,明廷会优恤其家人。《明史》记载,这些宫女殉葬之后,“建文、永乐相继优恤,如张凤、李衡、赵贵、张璧、汪宾诸家,皆自锦衣卫百户、散骑带刀舍人进千户,带俸世袭,时谓之朝天女户。”这些朝天女,其实就是皇帝在世时候的嫔妃。
朱元璋的儿子秦王朱樉死时,就曾命其正妃,也就是纵横草原的王保保的妹妹,给朱樉殉葬。而朱元璋死后,殉葬嫔妃46人。朱棣死时,殉葬者三十余人。之后的朱高炽驾崩后殉葬妃子5人,朱瞻基陪葬女子至少9人。直到明英宗时,就是那个被瓦剌也先俘虏,在草原北狩一年的皇帝朱祁镇,死之前特意嘱咐儿子,要停止殉葬这个残暴的制度。之后才没有了可怜的“朝天女”。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花花豆
朱元璋在明初时把老百姓分为民户、匠户、军户这一类世袭职业户口,但是后来还有一个叫作“朝天女户”的户口存在。
“朝天女户”究竟是指的什么户口?“朝天女”又是指的什么人?一直令人费解。但是这段史料把这个问题给解释清楚了。
“太祖崩,宫中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抚恤。如张凤、李衡、赵福、张壁、汪斌诸家,皆世袭锦衣卫千百户,人谓之“太祖朝天女户”。历成祖、仁、宣二宗皆然。”——明史 后妃传就是说朱元璋死了,但是在宫里有很多人跟朱元璋去了,不管是不是愿意的,但是他们的家人在后代君王这里得到了相应的抚恤,甚至列出了第一代的这些“朝天女户”的主家名姓,张凤、李衡、赵福、张壁、汪斌,等等。这些人都不同程底得到了世袭锦衣卫千户,或者锦衣卫百户这样的抚恤。
而我们知道明朝的锦衣卫千户或者百户,一般都是由祖上军功获得的此类世袭职位。
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戚继光家族,戚家的第一代戚祥,曾经是朱元璋亲兵,而且跟随朱元璋很多年,但是即便这样他或许也没有世袭职位。这主要是洪武14年(1381年)戚祥跟随傅友德、蓝玉远征云南时阵亡了,为了抚恤表彰戚祥的武功成就,才让他的后人世袭了明威将军武职。
所以一般来讲这种世袭职位,除了普通的军户、民户外,只要有丁点官职的,都要拿人命来换的。“朝天女户”家的世袭千户、百户,就是拿这些人家的女儿的命来换的。
但是往往这些家庭不但不觉得自己女儿死得可怜,反而觉得非常荣幸。因为这些“追随”先帝的女儿们不但被追赠谥号,表彰其行外,而且“岁时侑食于本陵之享殿,俱得标名沾祭”,也就是说可以分享皇家的香火,这也就意味着世代和皇家搭上亲戚关系了。更关键的是子孙后代都得到世袭官职的抚恤。
“掖廷供奉已多年,恩泽常忧雨露偏。龙驭上宾初进爵,可怜女户尽朝天。”
这里就说到了“追随”先帝而去,皇家赏赐和补偿如此丰厚,所以这个追随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追随,而是殉葬,而且基本上是生殉。所以“朝天女”就是不是鼻子朝天,就是双脚朝天。
至于明朝殉葬的方式,不需多说,总之是一旦被选中殉葬,愿意也得殉葬,不愿意也得殉葬。自己梳洗打扮好吃好喝完毕,把自己挂起来,也是一种方法;别人帮你挂也是一种方法;甚至被灌水银更是一种方法。
要说哪位真的是因为太爱先帝,非得跟着去,怕并不现实,所以后宫妃子谈之色变。
后宫的妃嫔们生前还在考虑争宠,哪个更得皇上恩泽,天天喊着皇上要雨露均沾。但是皇上龙驭上宾的时候,需要这些妃子到地下享受恩泽的时候,有的很多妃子可能生前都没有享受过恩泽的经验。
不过还得感谢明英宗朱祁镇,或许他真的算不上好皇帝,明朝差点在他手上重新上演“靖康之变”,好来重新复位后,还下令杀了于谦。
但是他冒着违背祖制的舆论风险,执意废除明朝实行了70多年的殉葬制度。就这一点,他的确配“英宗”这样的谥号。只是不知道那些希望用女儿鲜血换取自己家族世袭官职之路的“朝天女户”们对他有没有意见?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莫怕黑
能让后宫妃子谈之色变的,应该不是一件好事,绝对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情。
朝天女,这三个字到底有着怎样的“恐怖魔力”,让后宫嫔妃们花容失色?
什么是朝天女?什么是朝天女户?朝天女,说白了,就是给皇上殉葬的女人,这是明朝出现的专用名词。
说起殉葬,历史比较悠久,在商朝时,就已经有了活人殉葬制度,到了春秋战国这传统还在继续,到秦朝时,达到鼎盛。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说:“没有子女的妃子,全部陪葬。”史记.秦本纪说,秦始皇陵墓规模宏大,除了殉葬人之外,所有工匠都被封死在了陵墓里面,据估计,秦始皇陵墓殉葬人数至少上千。
已发掘的秦宫一号大墓,殉葬人数在186人。
汉朝开始起,直到唐宋,都没有活人殉葬制度,只有陪葬制度。什么是陪葬制度呢?就是后面死去的王爷、妃子等人埋葬在皇帝陵墓附近。
但是宋朝中后期,随着契丹、女真、蒙古等相继崛起,活人殉葬制度,再次死灰复燃。
到了明朝开始,朱元璋采用了元朝的“殉葬”制度,在朱元璋死后,所有没生育皇子的妃子都成了殉葬的对象。
但朱元璋众多妃子里,有一个张美人,生了一个女儿,由于朱元璋生病时照顾周到,而且所生女儿宝庆公主很受朱元璋的喜欢,因此逃过一劫。
这些为皇帝殉葬的妃子们,明朝称为“朝天女”。
这些人殉葬后,明朝继任的皇帝们为这些人的家属,进行抚恤,或封百户,或封千户,可世袭,这些家属被称为“朝天女户”。
妃子们谈“朝天女”色变,是因为怕自己成为朝天女妃子们的担心,主要是害怕自己成为朝天女,年纪轻轻,谁愿意殉葬?没人愿意。
但,如果没有生个孩子,特别是儿子,那么成为朝天女的概率就非常大。
这种情况,妃子们不怕才是怪事,真是“一入宫门深似海,最是无情帝王家。”
明成祖驾崩,殉葬三十多人;明仁宗,以仁义闻名,腿还有点跛,驾崩下葬,也殉葬了5位妃子;明宣宗驾崩,殉葬了十多人。
终于有人站出来了,大喊一声:“就到这儿吧,从此以后,不再活人殉葬,实在不忍心。”这个人叫朱祁镇,他是明英宗。
从此以后,明朝殉葬终止,“朝天女”成为了历史。明朝后面的妃子们,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了。
到了清初,陋习又开始了,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死后,还是有人被殉葬,就连多尔衮也让侍女殉葬。
清朝殉葬的终止,是在康熙年间,这点康熙做得不错。
从此之后,朝天女,殉葬制,彻底消亡。
妃子们谈“朝天女”色变,完全属于正常,殉葬谁不怕?大好年华,死得如此不堪,实在有负人生。

grace_亲
在古代的时候,一些女子为了能够进入宫中,几乎都是将自己的头削尖了的往里面钻。毕竟,只要能够进入宫中,就有那么一丝的机会从本来的默默无闻,变成后来的一鸣惊人。这就和为官一样,一些当了官的人都想从地方官变成中央官,毕竟越靠近皇城,就越靠近权力,也越能够得到权力,同时这也进一步的代表了他们能够步步高升,能够平步青云。封建时期的女子也是一样,她们若是在民间,只会平平庸庸的过一生,顶多嫁给某个官员,某个富豪,但终究不会得到无上的地位;可她们若是有朝一日被宫廷选中,成为宫廷的秀女,成为皇帝的女人,便能够使得自己的地位一跃而起,自己的家人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国戚。
虽然嫁入帝王家会使得自己和家人的身份变的显贵,但也存在着很多的威胁和危险,很多的苦难,例如宫斗、例如博弈,甚至是成为“朝天女”。
“朝天女”是什么?
大家在看到这个名词的时候,是不是觉得这当中还透露着些许的唯美。我们先来从字面上去解释,所谓的“朝天”,便是朝着天的意思,而所谓“朝天女”的意思便是“朝着天的女子”。其实这样的称呼是一种相对的美化,如果大家知道该名字背后的内涵,一定会觉得毛孔发凉。其实这所谓的“朝天女”就是陪葬妃嫔的意思。这个名词的由来是在明朝的时候,当时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的前,他将已经渐渐消失的“殉葬制度”在此提了出来,可能是为了自己的名声,也是为了在后来的青史上好看,所以才将这残忍的“殉葬制度”美化的称呼为了“朝天女”。
成为“朝天女”的女子大都是没有为皇帝生下孩子的妃嫔,而随着“朝天女”的出现,又慢慢衍生出了一个叫做“朝天女户”的人群,这些人便是殉葬了的妃嫔家属;为了能够使得这些女子“去的”安心,所以明王朝会给参加殉葬妃嫔的家人一些奖赏,当中可能有金钱,也可能有资源或是爵位等等。例如一个妃嫔参加了皇帝的殉葬,她的哥哥、父亲以及弟弟便会得到锦衣卫白户的职位,这种职位是世袭的。
明史记载:“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
为什么妃子谈到“朝天女”便会谈之色变
因为很多妃子的年龄还年轻,样貌也是正是风华的时候,还没有见识到这世界的美,所以她们都是不愿意去殉葬成为“朝天女”。而且就这些女子来说,大都只会和皇帝见一到两面,或是临幸一到两次,并没有什么深厚的感情,这就更谈不上什么喜爱和深爱的,毕竟谁会为一个“萍水相逢”的人献上自己的生命。
而且,死亡是人们自古以来都非常害怕的东西。不论是在古代,即使是在医疗发达的现代,在人们听到死亡的时候,都会呈现出一种很恐惧和害怕的感情,毕竟有句话叫做“好死不如赖活着”,一个人就算活的再糟糕,只要他(他)的精神没有问题,就不会想到死亡,就不会想到离开这美丽的世界。
这些宫女所面临的便是“朝天女式”的“死亡”,所以他们才会对其很是害怕。
就殉葬制度来说,本来就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糟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已经被各个朝代的皇帝废除,但是在明朝的时候却有了抬头,我们不得不去感叹,这到底是文化的发扬,还是对糟粕的继承。

蓝飞可
“朝天女”就是“生殉女”的别称,也就是为皇帝殉葬的女子,朝天女这个名字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朱元璋恢复殉葬制度,殉葬女子的亲属被称为“朝天女户”,所以人们把殉葬的女子称为“朝天女”。
殉葬制度原本是奴隶社会的产物,但是进入封建社会了,殉葬制度仍然存在,主要集中于皇帝贵族,考古发现的我国的最早殉葬制度始于商代,当时人们认为人死后,灵魂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墓主在另一个世界的居住一切按生前的礼制办事。
到了汉唐时期,殉葬由人殉转为陪葬,就是皇亲贵族死后陪葬在皇陵旁,宋代时期,契丹、女真、蒙古、党项等民族先后建立政权,甚至入主中原,使原本消失的人殉又在中原地区兴起。
明朝建立后,进行宫人殉葬,不但皇帝要用活人殉葬,分封到各地藩王也要用活人殉葬,朱元璋死后共有46人陪葬和殉葬,其中有两个是死在他前面的,其余的都是殉葬。朱棣殉葬大明会典为16人,李朝实录有三十多人。明朝皇室殉葬一直持续到明英宗,明英宗被公认为是没有建树的皇帝,但就是他把活人殉葬废除了,临终前明英宗决定不要活人殉葬,后来明宪宗也声明不要活人殉葬,之后明朝皇帝都没有用活人殉葬的,经过明英宗和宪宗的坚持,明朝的人殉终结。
这些妃子殉葬的方式一般是自缢、绝食,甚至灌水银,这些在正史中记载较少,但是在朝鲜的李朝实录中记载详细,因为殉葬的妃子有些是朝鲜进献的。
对于这些殉葬者的补偿就是“朝天女户”,宫女殉葬后,皇帝会给他们的亲戚给一些补偿,而这些亲戚被称为“朝天女户”(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如张凤、李衡、赵福.....皆世袭锦衣卫千百户,人谓之“太祖朝天女户”......),朝天女是生殉女,后宫妃子当然得谈之色变了,没有人不想好好活着的,而且还是这样的死法。

lwviviez
朝天女是明朝时期的叫法,其实就是殉葬女,是在皇帝死后,陪皇帝一起去殉葬的妃嫔们。既然是要被拉去殉葬,后宫妃子肯定是谈之色变了!
殉葬制度本来消亡已久,但在明朱元璋时期又死灰复燃。朝天女其实和被处死没啥区别,只是换了个好听点的名字罢了。
朱元璋在死前不知道是迷信作祟,想死后也让人陪,还是怕出现吕后那般的女性统治者,居然把未生育的妃嫔全部殉葬,殉葬的妃嫔足有四十余位之多。
朱元璋创立先河后,明朝的皇帝则将其当为制度延续。成祖朱棣虽不如朱元璋那么多,但也殉葬了十六人。就连素以仁慈贯称的明仁宗朱高炽,也拿了五位妃子殉葬。
殉葬的方式并不是所谓的活埋,而是有多种死法。
其中一种就是灌水银了,这种及其残忍的死法,一般是给皇帝特别宠爱的妃子用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妃嫔容颜不变。为了不让妃子太难受,会让人在妃嫔的茶杯中下药,让他们熟睡,熟睡后再注入水银,最终让妃嫔就这样死去。
另一种就是电视剧里常演的上吊而死。在事前将所有要殉葬的妃子赶到一个屋子里,赐给她们白绫,逼迫她们上吊。如果迟迟不动手,也只好被人强行绞死了。
还有一种就是赐毒药,鹤顶红、马钱子之内的,将其放入茶中,强迫其喝下,最终将她们毒死。
除了有朝天女,还会有朝天女户,即殉葬妃子家属。建文帝觉得殉葬太过于残忍,又不敢不从朱元璋遗命,于是给殉葬的妃子家属一些好处优恤,甚至是爵位。这也能让有些妃子不至于太难受吧,至少还能为家人做点事,不至于死的太绝望。
本来女性们当了妃子以为能平安富贵,没想到最后居然有可能平白无故的被强迫去死。妃子们听到这个与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词语,哪个能不担心呢?

kay1210
这种陋习就是活人殉葬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其实让活人殉葬的王朝真不多,秦汉以后就很少有用活人殉葬的朝代了,到了元朝统一之后,由于游牧政权的特点,把女性作为财物附属品,所以又开启了活人殉葬制度,成吉思汗曾经用几十个女子为其殉葬。
到了明代,出生草根的皇帝朱元璋,竟然也很奇怪的继承了这种活人殉葬制度,朱元璋规定当自己归天之后,宫中所有没有生子的皇妃都要为他殉葬。
或许在朱元璋的心里,在母以子贵的时代,可能没有生下皇子的妃嫔对他来说应该下去继续侍奉他,是这样对待那些无辜的女子来说,真的是一件非常悲惨的事情。
到了后来这形成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就是不仅妃子要下去侍奉皇帝,由于妃子也是贵人,所以还需要其他的人来侍奉皇帝和妃子,那就是宫女,这些宫女也要为皇帝殉葬。
殉葬的宫女们就被称之为朝天女,朝天女殉葬当然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安倍选为朝天女,大多数女子要被逼上吊,更甚者会将朝天女灌满水银,以防止尸体腐烂,要求他们可以支持,至终的侍奉死去的皇帝,确实太不人道了。
但是这些女子唯一可以安慰的是,他们用自己的殉葬,可能会为他们的家族争得了一份比较好的待遇。明朝时期为皇帝殉葬的女子亲属,奖励一定的好处,他们的亲属被明朝政府称之为朝天女户,为太祖高皇帝殉葬的宫女们,那家人很多都世袭了锦衣卫千户或者百户。
他们用自己的命换来了自己家族的世代爵位传承,可是对这些女孩子来说,还没好好看看这个世界就被迫殉葬,也实在是命苦,也是很悲惨的人生吧。
好在明英宗朱祁镇时期废除了活人殉葬制度,宫女们也就不用在为先皇殉葬,算是这位皇帝在死前做的最后的一件好事了。
但是清朝时期,又是游牧政权掌权,所以又开始进行了活人殉葬制度。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天命11年,公元1626年去世,他去世前的最后一句话就是,俟吾终,必立殉之。当时已经生了几个儿子的大妃,阿巴亥也没例外,盛装殉葬,年仅37岁。
皇太极死后,他的妃子,敦里达,安达里都要殉葬。甚至到了顺治时期,也有殉葬,而且是即便你有了儿子,也可能要殉葬,清朝无论是皇室还是民间,人殉制度都非常盛行。
而且人殉是非常可怕的,在过去几十年的发掘墓葬中,能看见很多尸体都是有极其惨痛的死亡状态,有的人是被惯了水银,有的人甚至是被截肢,让人难以接受。
到康熙年间,清朝才下令禁止奴仆为主人殉葬,直到这个时候,残忍的活人殉葬制度才真正得以结束。

叶儿
朝天女,乍一听,多么美丽的名字,只不过,若是了解真相,只能为这些红粉骷髅叹息。
何为朝天女?朝天女这一名词,明初始有,对于朝天女这一名词,若是不顾其背后意味,自由幻想,可能会想到面朝苍天的女子,还可能因武则天时期产生的玉女登梯,凤凰晒翅等名词,联想到残忍刑罚,思想龌龊者,更是可能抱有一丝好奇,联想到玉体横陈等类似画面,但朝天女,既不是普通女子面朝苍天的姿势,也不是刑罚,更不是龌龊事,相比较而言,朝天女,更接近刑罚。
明初始有,朝天女,自然是记载朱元璋暴行的一个名词,朱元璋本是农间小子,做过和尚,做过乞丐,靠着农民起义军发了家,一夜元军溃败,朱元璋成了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又一夜陈友谅兵败,朱元璋做了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功在千秋。
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将功成,枯的可不仅仅是万千将士的骨骸,还有后宫佳丽三千的香粉娇骨。
朱元璋重拾了旧典,拾起了前朝的糟粕,殉葬。殉葬之礼,由来已久,可以说自原始社会以来,殉葬的传统便断断续续的几乎没有断绝,虽然历朝历代断断续续的将殉葬之礼摒弃了,但朱元璋或许是贪恋生前的权势,或许是贪恋后宫佳丽三千,重拾了殉葬这一仪式。
说到这里,想必朝天女这一名词咋说什么,大部分人都已经懂了,没错,朝天女,说的便是面朝苍天的,殉葬之女,朱元璋死后,仅仅是自己的妃嫔,就有数十人为其殉葬,手段残忍令人发指。
殉葬的女子如何殉葬?大致分为四种。一者,悬白绫自尽,妃嫔将白绫远远的抛到房梁之上,借此自尽,如若不愿自尽,会有太监们贴心的帮助她们自尽。
二者,饮毒酒自尽,这种死法应该算是最好的了,只需要毒酒一杯,就可以让妃嫔死亡,不愿死的,也会被强行灌入毒酒。
三者,注入水银,待到太监们将妃嫔击晕,这以后,便是他们肆意妄为的事件,昏厥的妃嫔,会在朦胧间四肢躯干尽皆被剖开,注入水银,保永生不腐,永永远远用最美好的模样陪伴帝王。
四者,驱逐入墓葬,这也是最残忍的死法,其他的,好歹是在死后被送进去,这一死法却是在墓葬中,陪着十几具尸体,困死在墓葬之中,击溃一个人,击溃她的肉体不算什么,击溃她的心灵才是真的击溃,这一死法,正是击溃妃嫔的心灵。
为何不谈之色变,试问,如若你将要被以各种残忍方式杀害,并作他人的陪葬品,你会愿意吗?愿意自然是不可能的,反抗却是无用的,若是紫霞,或许还会许愿让真心人脚踏七彩祥云飞来救她,而普通的妃嫔,又能求助何人?一国之主吗?家人吗?一旦被选上,便没有了幸存的可能,于这些妃嫔而言,最令人畏惧的,或许不是死亡,而是无力挣扎的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