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多是短兵相接,打起来会害怕而逃跑吗?

如题,古代战争多是短兵相接,打起来会害怕而逃跑吗?
提到的作品

[作品]纪效新书

《纪效新书》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一部军事学术著作,《纪效新书》是我国军事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一方面继承并发展了自孙子以来我国古兵书中历来强调的军事原则;另一方面又结合当时的形势,致力于创新的具有...

戚继光

最新跟帖
zoeliuting

zoeliuting

古代多为短兵相接,狭路相逢勇者胜。定力稍微不足,害怕起来,肯定是会逃跑的,这也是人之常情。

古代,因为战事紧急,需要大量的士兵。那就只能征兵,那就会什么人都有,还没经过训练就被拉上战场,难免会有胆怯的。就算是正常的军队,一个文人墨客去当了士兵,经过严格训练,但性格柔弱还是会逃跑。

可是,逃跑是会被杀的。

古代会规定多少人为一个“小队”,每个“小队”里有一个头目管着,只要看到你逃跑,就可以就地正法。横竖都是死,还不如往前走,还可能或者功名。

头目上面也有头目,就这样一级一级上去管理,看到逃跑就可以就地正法。

麦琪1029

麦琪1029

个人认为,新兵上战场肯定是害怕的,毕竟古代兵种来源大多为农民,虽然丢掉农具换上兵器,并且经过短期的训练,但是真正到达战场的时候,还是会感到害怕。不过如果因为害怕想要逃跑,却很难做到,除非是大规模的溃败,否则,单独一个人想要逃离战场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原因主要有两个。


01.战场上被裹挟前进

在冷兵器战争时代,军阵是战场上最重要的一项训练。

新兵入营的时候,除了锻炼身体、熟悉兵器作战外,演练阵型是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在大规模的战斗中,军阵的严密、整齐是军队能否取胜的关键。

而在严密的军阵中,个人的力量几乎被压缩到最小,辗转腾挪的位置也被逐渐压缩,站这样严密的队列中,如果被挤压的没有立锥之地,那么等到你的将是万人践踏,最终被踩死的命运。

所以,很多士兵在战场上都是被裹挟前进,更本没有后退的余地,虽然心中害怕,但也只能前进。


02.督战队的作用

在古代战争中,有一种‘督战队’的存在。

这支部队一般隶属于监军或者主将,战斗力和军备远超一般部队,平时负责保护监军或主将的安危,但是在军阵出现溃败、或者部队因为士气低落而出现逃兵的时候,他们往往会站在后排,负责斩杀鼓噪逃跑的军士、以及不停号令的士兵。

士兵在面临逃脱会有生命危险的局面时,如果主帅在颁布赏赐、鼓舞士气,很大程度上会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最终可以制止溃败、甚至反败为胜。

文/三点文墨

原创文章,欢迎关注或吐槽,带你看不一样的文化趣事。

robin_liu

robin_liu

在重甲骑兵出现之前,古代步兵对战中,往往有一类步兵进行危险的“陷阵”任务.这类任务的艰难性往往被古人用来和“先登”相比。


什么叫陷阵呢?就是穿着重甲的重步兵,对敌人完整的队形进行突击,如果能把对方的队列打出缺口,分割敌阵,那么接下来的就是全军进攻了。



东汉末年吕布麾下的 高顺,就率领一支七百余人的“陷阵营”,“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


还有一次,曹操与吕布作战时,激战一天后处于劣势,于是临时由典韦率领数千精锐“皆重衣两铠,弃盾,但持长矛撩戟”,对吕布军进行反冲击,曹军才得以安全撤退。



可能是因为现在拍的古代战争剧中,给予这种激动人心的战斗场面太多镜头了,导致人们以为这是古代军队的常态。


但实际上,任何时代敢于与敌人短兵相接”刺刀见红”贴身肉搏的军人,都是十里挑一的勇士。这种人往往在朝廷正规军中都是极少数。


典型的中国古代军队,以宋朝为例,以步兵为主,而步兵的主要武器不是刀枪,而是弓弩。

“兵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

可见在当时,考量一个武人的首要技能都是弓弩能力。而兵种配置也是如此,北宋中期,宋军步兵每100人(部队编制称为”都“)中刀牌手仅仅有8人,长枪手16人,而余下70多人全都是弓弩手。


”诸处马兵 枪手旗手共十三人,其八十余人并系弓箭手。步兵每一都刀手八人,枪手十三人,其七十余人并系弩手。

北宋大臣 尹洙



(宋代弓骑兵)

而且大臣尹洙提到,这些弓弩手虽然也会佩戴一柄剑,但却没有受过格斗的训练,也缺乏肉搏的心理和意志准备。所以一到短兵相接,除了逃跑外,就只能“束手就害“。



承平日久的北宋中期是这样,即使是经历了战火纷飞的北宋末期和南宋初期,到南宋虞允文时期,宋军中的”短兵“仍然不多,宋史兵志记载,南宋禁军中,20%是弓箭手,60%是弩手,余下20%才是刀盾手和枪兵。



而到了明朝,朱元璋下令"凡军一百户,铳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即火器配置比10%,弓箭30%,长枪手40%,刀盾手20%,算是古代条件下很少有的敢于肉搏的军队,正是这种敢于“刺刀见红”的军队,敢于把蒙古骑兵赶进大漠。


到了戚继光改革以后,火器在明军中的装备比例大增,逐渐转向冷热兵器并用时代,肉搏兵种的比重更降低到3成以下。



这种敢于近身肉搏兵种的产生,在战争年代尚且可以靠残酷的战场锻炼出来,但在和平时期,军队主要执行的是剿匪等低强度战斗任务,这类勇士往往无用武之地,也就逐渐在军队中消亡。

lingling

lingling

我觉得如果是打起来再逃跑一定是有什么原因,不会是本来就害怕,然后打了一会才会因为害怕逃走,面对战斗害怕的人不会交战一段时间才有害怕逃走的想法,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坐议立谈者,不是在这讨论打仗害不害怕,他们是直接在战场上打仗,如果真正胆小的人会在第一时间害怕,两军相接刀枪剑戟就在你脸旁边挥舞所以那种直观的刺激会激起恐惧者的恐惧。


如果说两军已经交战有一段时间了,有一方迅速溃退一定是出现了什么状况,让他们慌乱了,比如我们常在影视剧看到的主将被斩了,因为群龙无首所以慌乱,或者阵型被对方冲乱了,才会产生慌乱心里,未必是恐惧,比如你就是一名战场上交战的士兵,你旁边的人组成的队形被打乱,他们一乱,漫无目的地奔跑,你看见了,你可能未必打不过眼前这个敌人,但是你走神了,看见他们乱你慌了,所以你在没占据下风的时候就跑了。

所以一个优秀的将领都会提升士兵的士气,或者激发士兵的斗志,只有士兵心中有战斗到底的决心了,才会勇者无畏,不惧死亡,在战场上没有杂念才会一心对抗敌人。像一些战争中,将士们为了收复失地和替被敌人迫害的父老乡亲们报仇,战斗的意志就会非常坚定,心中的怒火和仇恨已经淡化了死亡在他们的脑海里的存在感,看见敌人就想消灭他们,就不会害怕了。

与世隔绝的鱼

与世隔绝的鱼

有没有逃跑的,这要看部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部队的纪律十分严格,逃跑的话大多吊起来活活打死,故意让新兵看,起到杀鸡给猴看的作用,

古代专门抓逃兵的兵种,在逃兵易走的路线上设埋伏,逃兵难逃扼运。

部队里的每个人都有档案,一旦脱离部队,通知本地衙门缉拿归案。

轻易不会逃跑,当兵的大多为了不饿肚子才当兵,如果逃跑了还要饿肚子,战死总比饿死强。

云中有个开心的龙

云中有个开心的龙

打仗害怕想“逃”,这是一个人正常的心里活动,但是对于“逃”,我觉得应该有有范围的,距离越远,看见敌人的气势汹汹,无边无垠的开过来了!胆怯的想一跑了之,这个时候,就嫌爹娘少给自己生一对腿脚,想多远就希望自己跑远。

但是对于近距离的关系,这时候,心反而不害怕了!手会握紧武器装备,并且会和自己的队伍站好,越是距离近,越知道只有杀死敌人,自己才能活下来。

其实,我觉得冷兵器时代,一个人的力量,毕竟难敌敌人众多。为此,越是和敌人近距离交手,获胜的可能性就是一个团体作战。


这在现在拍摄古代电影里,都是一样的,靠集体的阵法和沉着,冷静,抓住机会,对敌人的进攻。是唯一可以活下来的可能。对于这种情况下,任何的胆怯和退缩都是一样整体上的崩溃就是一个屠杀了!没有还手的机会。

滴水@狂潮

滴水@狂潮

古代战争多是短兵相接,打起来会害怕而逃跑吗?

肯定会的,冷兵器的战争是十分残酷的。战场上尸横遍野,受伤的战友和敌人在一旁嚎叫,这样的环境是十分考验心理素质的。心里素质稍微差些的人都会崩溃。所以为了避免逃兵和溃败,自古以来都采取了措施来约束士兵。

1. 连坐家人。三国的曹操就实行“士亡法”。原来东汉末年就有法律规定,凡是士兵逃亡的,官府可以逮捕其妻子、子女进行拷打,以追问出逃兵的去向。曹操觉得这样处罚还不足以威慑士兵,在“士亡法”中规定,逃亡士兵的父母、妻子、子女、兄弟都要株连处死。曹操还把士兵的家属集中起来居住,这样有家属的士兵如果偷跑那么付出的代价是十分惨重的。


曹操

2. 连坐队友。戚家军打倭寇威名赫赫,这也离不开戚继光治军严格的功劳。戚家军对于逃兵的规定也是十分明确的。据《纪效新书》记载“凡一人對敵先退,斬其甲長。若甲長不退而兵退,陣亡,甲長從厚優恤,餘兵斬首。若甲長退走,或各甲俱退走,斬其隊長。若隊長不退而甲下並兵退走,致隊長陣亡者,厚恤其隊長之家,本隊兵各扣工食二個月,給亡隊長家領用,隊下甲長俱斬。若一哨下各隊長兵俱退走者,斬其哨長。如哨長不走,致被陣亡,而隊兵棄之退走者,斬其各隊長,兵通罰工食二月,恤哨長之家。若一哨官之兵與哨官俱退走,斬其哨官。如哨官不走而哨長以下甲兵退走,斬其各哨長,通罰工食,給恤哨官之家。由是而上,至把總、領兵將領等官,皆照此一體連坐行之。”

说的是只要一个人临阵退缩就斩他的甲长,如果甲长不退但手下的士兵退了,而且甲长战死的话那就厚葬甲长并且他手下的士兵都要斩首。如果甲长偷跑或者队长手下的各甲都逃跑那就斩队长,如果队长没有逃跑而且战死。厚葬队长,本队士兵扣两个月的的军饷个队长的家属。队长手下的甲长都要斩首。如果一哨人马中各个队长的人马都偷跑,那就斩哨长,如果哨长不退并阵亡而手下的军士偷跑那就斩各队队长,并且罚各个士兵两个月的军饷抚恤哨长的家属。如果哨官一起偷跑那就斩哨官。如果哨官不退,手下的哨长偷跑那就斩哨长。由此而上至把总,领兵将领等都按这个规矩连坐。可见,当逃兵的成本是十分巨大的,你的上下左右都是监督你的人。


戚继光

3. 设立督战队。督战队就是负责督促士兵向前,并且斩杀退后士兵的部队。这种形式从古到二次大战都在使用。明朝于谦在北京保卫战中颁发命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其中的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其中的后队斩前队的后队就是督战对的作用。前队的士兵如果后退就会被后队的战友杀死,这样一来还不如奋勇向前求得一条生路。

到了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的督战队是比较出名的。面对装备精良的德国军队,前苏联只能发挥人数的优势。为了督促士兵在战场上冲锋。斯大林发布了著名的苏联国防委员会第227号命令。第227号命令要求苏军面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无论付出多大人员伤亡,都要誓死保卫祖国,不准后退一步。擅自撤退的军官和政工人员将被认为是“懦夫”和“叛徒”,并将遭到军法处置。为了达到不准后退一步的效果。苏军在冲锋时会设立督战队。督战队有权枪毙临阵退缩的士兵。正是由于这样的命令使得苏军在打败德国的战争中屡屡取得胜利。


苏军

于谦

李继

李继

从古至今,科技、文化、社会、文明有了很大的改变,但人之本性其实变化不大,面临危险感觉到害怕、想要避开危险而逃离,是一直以来的人之本性。

所以古代战争中因为害怕而逃跑的士兵简直多不胜数。

了解古代战争时我们常常看到一个词语:溃败。通常溃败并不是因为真的打不过敌方,而是己方军心乱了,士兵们纷纷逃离战场,实际上很多逃跑的士兵并没有和敌军交手,只是因为战场上出现了某种略微超出想像的因素,导致他们害怕了,一哄而散。

这些因素有可能是天气,有可能是敌军某员大将特别能打,有可能是某个关卡始终攻不过去。还有可能是某个同袍神经脆弱,望着一地尸体大叫一声丢下武器往后跑,他身边的人也就跟着跑了。

为啥这些士兵心理素质这么差?因为他们本来就不是职业军人,而是国家打仗时临时征召而来的,本业是种田种地或小手工艺,看到鲜血和死人能不害怕吗?

直到隋唐才有了成规模的职业军人,脱离生产专职打仗,他们的心理素质就要强于临时征召来的士兵。

不过,虽然逃跑的士兵很多,真正逃跑成功的却很少。原因有这几方面:

1、战场上是有督军的,督军就尾随在最后面,“后退者斩”可不是一句空话,督军是真能杀人的。后退都不允许,逃跑更是大罪。

2、就算侥幸逃出督军的屠刀,这可是战场,不但可能被队友误伤,更有可能被敌军给砍了。

3、假设这个人非常好运,没死于督军和敌军刀下,顺利回到故乡,那他从此也是“黑人”了,当地政府是有征召名册的,突然跑回来算怎么回事?要是被抓住要按“逃兵”处理,各个朝代的政策不尽相同,有的是直接砍头,有的是送到边境或下大牢。

总之,生活在古代很有风险,哪怕你没什么野心,本本分分的在家种田,也有可能被抓壮丁去战场上送死。古代任何一支强大军队,那都是用人命填出来的。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香草麽麽

香草麽麽

我们先模拟一个小兵的视角,看看战场拼杀吧。

小王一直在家种地,比较瘦弱,但是没办法,现在被征召入伍了。他被编到了某个步兵小队当中,小队长就是邻居刘麻子——他们整个中队都是同乡,中队长还是小王的大表哥,关系相当好。

这一天要打仗了,按照上级要求,他们被编在了左翼第二方阵。小王跟随队伍到达战场后,一直非常紧张,但是刘麻子说了:“瞧你那怂样,跟我屁股后面别丢了就行!”于是,小王一直老老实实的跟在刘麻子屁股后面。

小王个子不高,就知道前面密密麻麻都是人,也不知道自己站第几排,更看不见对面的敌人——就跟平时在家赶庙会一样,前后左右都是人。

然后就这么等了不知道多久,隐约听到周围一阵骚乱,刘麻子踮起脚尖看了看前面挥舞的旗子,低声说:“弓箭手好像撤下来了,都精神点啊!”

果然,没过一会儿小王就看到大表哥身边的旗兵舞了两下旗子。刘麻子赶紧大声说:“都听好了,跟着前面的人走,别掉队了!”于是,小王就跟着前面的刘麻子一步一步的往前挪……这时候,小王还是没听到刀兵相接的声音,似乎还没打起来。

走了一会儿又停下了,大家就这么接着等。又等了一段时间,小王的紧张情绪稍有舒缓,甚至有点期待打起来,赶紧打完算。刘麻子扭头低声说:“别急,我估摸着中间的方阵差不多干起来了,咱们这次的布阵是这样的——”说着,刘麻子悄悄用脚画了个箭头的形状。

小王不懂那么多,就只能等,听指挥。又过了一阵子,旁边传来了马蹄声,也许是骑兵部队迂回过去了……又等了一段时间,命令终于来了,他们开始跟着大部队移动,移动方向似乎不是正前方。

小王想:是不是被打败了?要不要逃跑?刘麻子怎么也不吱声?

环顾四周,全是自己人,密密麻麻的,也不敢跑。没办法,只能紧紧的跟着刘麻子,这货有经验,还是邻居,值得相信。

然后,队伍移动的速度明显加快,前面的喊杀声也越来越清晰。慢慢的,前面拥挤起来,刘麻子一边让大家不要走散,一边认真盯着传令兵的旗子。

小王现在身不由已了,前后左右都是人,自己完全是被挤着往前走——很快他就被挤到了最前线,虽然尘土飞扬,但是明显能看到敌人就在眼前,密密麻麻的但好像已经没有了齐整的阵型。

难道说,我们已经包围了敌人?我们快要赢了?小王也没空多想,就按照平时训练的方式,拿着长矛不停的往前捅——刘麻子的胳膊被扎到了,但是这会儿周围都是人,想跑也挪不动脚啊……

就这么脑子一片空白瞎捅了一阵之后,对方开始往后退,越退越快。刘麻子大喊:“跟着我抢人头啊,抢一个就够回家盖新房了!”小王一听,啥也不顾了,跟着刘麻子就冲了过去……

此战大胜,小王捅死一个受伤的敌人,拿的赏钱还真够回家盖新房。另外,小王正式成了老兵,新入伍的人也会偷摸找他请教战场经验。

每次,小王都是不好意思的说:没啥子经验,跟着队长走,捡人头。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暂时不去高谈什么理想和精神,而是专注一个问题:战场上真有不害怕的人吗?

当然有,但并不多。古代打仗,职业军人并不多,大多数都是临时征召的农民——冷兵器时代,有没有经受过长时间训练区别很大的。火器时代的士兵,领了枪稍加训练就能形成战斗力,10岁小孩都有可能拿枪打死对方的军官。你换成古代试试,瘦弱的农民很可能拎着刀跑几圈就气喘吁吁了……

临时征召的士兵,最害怕“短兵相接”,因为大多数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不强。古代士兵都是面对面拿刀砍,像电视剧里小兵随便划拉一刀就倒地不动,太假了。真实的战场上,短兵相接就意味着“血肉横飞”,有非常强的“视觉冲击力”。

不信的话,你问问身边有几个人敢拿刀杀鸡的?

所以,古代打仗都非常强调军纪,尤其是战场上会尽量避免出现逃兵。那么,除了奖罚分明以及督战队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因素,让士兵打起来不逃跑?

这就要提到冷兵器战场的最大特色了——短兵相接。什么是“短兵相接”,大家面对面拿着兵器又砍又刺,隔得远一点就只能干瞪眼。你看欧美电影里表现的冷兵器战争,还是比较真实的:双方铆足了劲一冲锋,前排的撞到一起,后面的人使劲推前面的人……

再看我们的部分影视剧里,双方大军一冲锋,很快就交错分开,混杂在一起,互相找好自己的对手,拿刀砍了起来……真要是这么打仗,还要什么阵法?还要什么指挥?还要什么兵种配合?这种混在一起的情况,往往都是到了最后,一方明显溃败才会出现。

大多数士兵都是按照规定,跟着自己的小队长混,要保持阵型不乱才行。小兵根本看不到整个战场形势,前后左右都是人,大家都不跑,自己怎么敢跑?再说了,万一现在已经把敌人包围了,能打胜仗了呢?

所以,想象一下小兵的视角,就会豁然开朗的。

乱暗沙

乱暗沙

七斗当兵时的连长,就是曾参加过自卫反击战的老兵。

据他讲述,当时他是一名侦察兵,经常深入一线去摸敌情,短兵相接的事经常发生。

他就是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一胳膊窝下夹回了一个敌兵,荣立一等功,被提的干!

那时候,连长目光炯炯,雷厉风行,在我这新兵蛋子眼里,总觉得他头顶上散发着一圈光环,那就是军人之光,那就是英雄之光!

后来,他有一次给我们上大课,讲了一句话,我到现在还铭记在心。

他说,“军人,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不能怂,因为战场上,你贪生则死,反过来,你向死则生!”

怕我们听不懂,他给我们举了两个例子,比如老鹰抓兔子,如果兔子害怕只顾逃命,那它必死无疑,但如果它敢于面对,来个兔子蹬鹰,那么它就有可能活命!

他又举了他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那时他当兵以来第一次执行任务,在班长的带领下,他们一个侦察班乘着夜色去摸敌情,伸手不见五指,刚好就与敌军的侦察兵头碰头,短兵相接了,当时他和另外一个新兵,本能的就向后跑,但明显感到有敌兵向他们追来,这时班长大声命令他们回来,他听了命令,转身就和追来的敌兵缠斗起来。

事后才发现,敌兵一共四人,两死两伤,他们五个人,损失一人,就是那个和他一起逃跑没听班长命令的新兵,他后脖处被插了一刀!

连长说,如果当时我也只顾逃命,那么也是和他一样的下场!

这就是战场法则,你“贪生怕死则一定死,但你要勇敢面对的话,那就有可能向死而生!”

连长讲的让我想到了我们上学时候的一次打群架,一点不假,如果你勇敢的迎上去,倒碰不到人,但你一转身逃跑,那么忽然就围上来许多人,追着你打!

其实,也就是“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的道理!

那么,回到主题,古代战争,短兵相接会害怕逃跑吗?

同此一理,如果他们久经沙场,有作战经验的话,那他们一定不会逃跑,反之,初上战场,克服不了恐惧的新兵,有可能就会临阵脱逃,但他们的下场,将不是死于敌人,就是死在身后督战者的剑下!

菱子自由了

菱子自由了

在战场上出现士兵逃跑的事肯定是有的!但是呢,在战场上越怕死的人死得越快,反倒是那些敢打敢杀的最终都可以活了下来。

有一组数据非常可怕,在冷兵器时代,有40%的士兵无法活过当兵的第一年,有60%的人活不过当兵的第二年,而轻步兵的伤亡率甚至高达80%。但是呢,那些能够活过第一年,则有80%的人可以活到过退役(古代兵役大约是12年)。

这足以说明问题了,战场是一个非常考验竞技技能的地方。一个人如果没有什么战斗经验,基本上在第一战就已经被报废了。

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还是攻与防的问题造成的。古代人打仗的武器大多是用刀,而防御的一方则大部分会穿盔甲,当刀砍在盔甲上的时候对防守方杀伤力非常小,刀刃往往是砍几下就卷了(可以试试拿刀砍硬币,硬币下还得垫块猪肉,古代盔甲差不多跟硬币一样厚)。但是呢,盔甲重达40斤以上,你要想逃跑,穿着盔甲根本跑不了(丢盔弃甲的来源),而脱了盔甲跑的话,只要敌人追上来,一刀就会砍死。

落绪纷飞

落绪纷飞

在古代,冷兵器时代,都是短兵相接的对着干,这种情况下,大家打仗会不会害怕啊?害怕当然是会害怕的,无论是在古代短兵相接的时候,还是现代,人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谁都会害怕,毕竟生命只有一条,这是实打实的事实。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愿意去死,都希望活着,这正是战争残酷的地方,你想活着,别人却希望让你死,在这样你死我活的情况下,你只有做出选择。

在古代,如果你是一个小兵,打仗冲锋的时候,肯定会害怕死,都不想冲锋,但是却没有人会选择逃跑,因为在古代中,看似杂乱无章的冲锋,其实每几个人都有一个领头的小头目,他负责看着你冲锋,和你一起冲锋,如果你逃跑,他就砍死你,这很正常,因为任何时代的逃兵都是这样处罚。

那么,小头目能不能逃跑呢?当然不能啦,因为他后面还有大头目,那么最大的官能不能逃跑呢?当然能了,又没有人可以处死他,他遇到危险肯定逃命去啦。如果这个人是主公,大伙还会去帮着他逃跑,救个驾啥的,立了大功还能得富贵。

那如果你是一个将军,你会不会怕死呢?当然怕啊,但是必须冲锋啊,不拼死战斗,战败了活着回去,那也是个死啊,你又不是一把手,你的家人可都在那呢,如果你逃跑,在古代可是要处死的,这个例子有很多,就说一个大家最熟悉的马谡吧。

马谡丢失街亭,因为他不听诸葛亮节制,所以需要处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战败的时候,他先跑了,王平却在奋战,这就是为什么马谡要死,王平没事儿。

你要是去了古代当了将军,尽量别跑,英勇作战杀敌才是正道。虽然怕死,但是也得硬着头皮上,战争就是这样。

如果你是主公。你应该不是那么怕死了,为啥?你在大后方,身边还有重臣保护,这样的情况基本上是万无一失,你还怕死,不如别干了。

当然了,也不全是贪生怕死之辈,只不过不多。比如那些李逵啊,张飞啊。像李逵这种,就是猛,说难听点就是虎。但是张飞又是另一种情况,因为他是万人敌,他不怕死是因为别人打不过他啊。

足跡丈量世界

足跡丈量世界

古代战争多是短兵相见,打起来会害怕而逃跑吗?这个问题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这个问题是肯定的。历史上逃跑这样的事还少吗?人都是有害怕的心的。假如一方明显处于劣势了,这时候还不逃跑那不就是送死吗?如果都不逃跑,那是不是要战到最后一个人都不剩?有几场战争是这样的?有几个人能做到战到最后一个人也不跑的?我说的这些跑是在彻底打败的情况下。并不是说正常打仗的情况下。

古时候的部队也是纪律严明的,正常情况下指挥者不下令撤退一般人是不会逃跑的,因为你逃跑的话会死的更快,死的更掺。打仗的时候一般都会有督战队的。要是敢擅自逃跑的话,他们是有权利就地正法的。

以上内容纯属本人愚见。希望能帮到你。本人地道农民。第一不会讲大道理。第二不会具体专业的分析。只能把我自己认为正确的,对的告诉你。如有说的不对的,不好的,请提出批评指正。谢谢,比心

宝宝j贝贝

宝宝j贝贝

古代战争打仗都是临时征召起来的军队,所以说,溃败也是家常便饭,毕竟并不是职业的军人,打起仗来那血肉横飞的场景,一般的农民自然没有精神能去支撑。

真正的打仗一般都是从众心理的,如果一打起败仗来,那真的是溃败,一堆人在逃跑你不逃跑那也要跟着跑,不然真的被活活的踩死。

所以说古代战争打仗并不是人多,才能够打得赢,古代作战,非常的强调军心和士气,就是这个道理,一旦一些人的士气降到了最低点。那就跑路了。

他这一跑又会带动其他人跑。整个队伍就崩溃了。那么这个仗即便是没有打败,那也是失败了

当然逃跑了不一定代表你能够活下来,因为战场上还是有督战队存在的。过线者死并不是说着玩的。

除了被督战队杀死之外,士兵们自相残杀也能杀死一部分人。

当然对于逃兵国家也是有政策的,一般是充军或者直接判处死刑,所以说一将功成万骨枯。不要总想着从士兵变将军。在古代还是在家里老老实实种地比较好。

baobei

baobei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