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李卫最后的结局如何呢?
[作品]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
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现存于世的计约35000余件,分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将该馆所藏雍正朝汉文奏折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编辑出版的《宫中档雍正朝奏折》中的雍正朝汉文奏折收...

小乔流水90
李卫,雍正朝名臣,和田文镜、鄂尔泰并称为“雍正帝三大宠臣”。在诸多影视作品的角色设定中,李卫从来都是流浪乞丐的落魄出身,但历史上的李卫出身徐州的大富之家,以“捐官”的形式步入仕途,并在康熙年间做到了相当于财政部某司司长的“户部郎中”。
雍正皇帝登基后,李卫和田文镜、鄂尔泰一样,迅速迎来了仕途春天,实现了常人无法比拟的官职升迁:
雍正元年,李卫升任“直隶驿传道”,品秩正四品,相当于专职地委书记;只是,没等李卫赴任,雍正皇帝又令其转任“云南盐驿道”。
雍正二年,李卫升任“云南布政使”,同时仍兼管之前的“盐务”工作,品秩升为从二品,基本相当于兼管盐务工作的云南省省长,正式踏入了正部级干部行列。
雍正三年,李卫调任浙江,升任“浙江巡抚”,品秩升为正二品,相当于兼任国务委员的省委书记,行政级别升级为副国级。
雍正四年,李卫兼任“两浙盐运使”,相当于在省委书记的基础上,又兼任了大型央管盐企的一把手,权势进一步增大。
雍正五年,李卫升任“浙江总督兼管巡抚事”,品秩升级为从一品,浙江一省的军政大权,尽在掌握。
雍正六年,李卫的权力进一步扩大,负责办理江浙两省的海塘工程,负责江南全境的稽盗事宜。为了进一步明确李卫的权力,雍正皇帝专门下令:“命李卫统管江南七府五州盗案,文武各官受其节制”。
除此之外,李卫还掌握了江南地区势力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民间组织——“漕帮”,将整个江南地区牢牢掌控于自己手中。也就是说,此时的李卫虽然只是“浙江总督”,但却实际相当于大权在握、无人敢惹的“江南土皇帝”。
雍正七年,李卫晋升“兵部尚书”并加封“太子少傅衔”,相当于兼任总工会主席、国防部长的副总理。
雍正十年,李卫署理“刑部尚书”,不久转任“直隶总督”,成为“天下督抚之首”。
自此,李卫于雍正朝的仕途走到了顶点!
雍正十三年八月,雍正皇帝驾崩于圆明园,皇四子弘历继位为帝,是为乾隆皇帝。失去雍正皇帝庇佑的李卫,非但没有改变的为官风格,反而继续之前的“嚣张”气势。可就算如此,李卫依然得到了乾隆皇帝的信任和倚重,在“直隶总督”的基础上,又兼任“直隶总河”、“裁营田观察使”等职。乾隆二年,因“执法秉公”获赐“四团龙补服”并最终落得善终。
根据清实录·高宗实录的记载,乾隆三年十月,李卫病重,乾隆皇帝“特遣太医,前往诊视”;李卫病逝,乾隆皇帝专门下达谕旨,对其予以了至高评价:
“李卫才猷干练,实心办事。封疆累任,宣力多年。勇往直前,无所瞻顾,畿辅重地。”
除此之外,乾隆皇帝还给予了李卫以下特殊恩赏:
1、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赠谥号“敏达”;
2、直隶一省官员,按照属员之礼奠送;
3、李卫灵柩所经地方,文武官员沿途护送;
按照乾隆皇帝“类祖不类父”的一贯做法,按照乾隆皇帝“坑爹”的一贯表现,李卫这位“雍正帝宠臣”即使不落得晚节不保的下场,也应该会得到负面评价才对。
那么,李卫到底有何特殊之处,为何能继续得到乾隆皇帝的信任和倚重呢?
根据史料记载,李卫卸任“浙江总督”,离开浙江的时候,浙江百姓极为不舍,“老幼百姓拥挤道旁,目击人情正切”。所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能得百姓如此爱戴,说明李卫确实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雍正十一年,李卫返回浙江视察海塘工程,浙江百姓以为李卫重回浙江任职,竟然出现了“额手相迎者,蜂拥蚁屯,绵延数十里、欢声应天”的感人场面。
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对李卫“实心任事、宣力多年”的评价,并非官方托辞,而是至允至当地评价。
“直隶总督”任上,李卫弹劾过“坏法营私,紊制扰民”的九门提督,而且这个九门提督还是时任“朝廷宰辅”鄂尔泰的亲弟弟;弹劾过“与民争地”的诚亲王府护卫;弹劾过“贪污受贿”的河道总督。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如此官员,雍正皇帝喜欢,乾隆皇帝也绝不会讨厌。
就此里看,心里装着百姓、心里装着朝廷的官员,皇帝不会忘,百姓不会忘,最终结局也不会差!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实录、《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

佩佩童學
雍正朝,在现代影视剧里出场率最高的一个官员可能就是李卫了。
这个李卫,电视剧里说他出身非常卑微,还在扬州要过饭,最后居然成为雍正的三大廉吏之一。历史中的李卫是这样的吗?
历史中真实的李卫跟电视剧里描写的有所不同。江苏徐州人,麻子脸,身材非常高大,一米九几。李卫不但不是个要饭的,而且家庭非常富有,家里有许多马匹。李卫是个爱马之人,喜欢搜集良马。李卫家里有钱,家人为他捐了个监生资格,所以说李卫不是科举出身,而是捐纳出身。
李卫有一个特点,大字识不了几个。家境虽然富裕,但是他从小就不爱学习爱学武,他常常幻想用武功报效祖国。当官以后,李卫设置了一个勇健营,专门教士兵练习搏击拼杀之术。捕盗的时候,李卫都要亲自冲在前面。李卫是个对战场非常迷恋的人,当上巡抚后居然向雍正主动请缨,要上战场杀敌。结果,雍正让他很失望:“这些事儿还轮不到你。”
我们一定很好奇,像李卫这种没有文化的人是如何被雍正看中的呢?康熙时代,青海发生策妄阿拉布坦叛乱,在平叛的过程中,朝廷缺钱。这个时候,一向有爱国心的李卫就对老爷子说:“我们为国家捐点钱吧!”这一捐就捐了几十万两银子,康熙非常感激,就给李卫挂了个官名,也就是所谓的捐官。捐官一般不会马上重用,暂且挂个名,有了合适的位子再上。
康熙五十九年,李卫终于得到重用,升任为户部郎中,相当于财政部副部长。康熙的意思是,李卫家里的钱花不完,让他管钱,应当不会贪污。他的想法是对的,但这种逻辑不能推演,不能说所有家里有钱的人都不会贪污。贪不贪污只跟李卫个人的品性有关系,跟他家里是不是富裕没有必然的关系,有钱的人贪污的大有人在。
李卫真正得到重用还是在雍正的时候,雍正推行火耗归公政策时,李卫帮了大忙。当时有个亲王仗着自己是皇帝兄弟,坚持要收火耗,要把这个钱据为己有。李卫的官没人家大,怎么办呢?李卫便让人写了个字条:某某亲王的火耗。然后将银子包起来,贴上字条,往那一搁,这一来大家都知道,这个亲王想要火耗。这下,亲王的脸丢大了,没办法,他只好向李卫道歉,让李卫撕掉字条,表示以后不敢再要火耗。
这事,让雍正对李卫刮目相看,给了李卫一个“勇敢任事”的评价。李卫真不愧雍正这个评价,他三十六岁的时候,雍正让他做云南盐驿道,这个官职听起来不拉风,实际上是雍正放在边疆的心腹大臣。云南是边疆,容易乱,容易走私,税收很难收。当年吴三桂坐在这里那么多年,不交一分钱的税,还让朝廷每年拨款九百万,可以想见云南是一个非常难控制的地方。
这里的税收特别难收,雍正必须找一个得力干将把这事办好。最适合做这件事的莫过于勇敢任事的李卫了。还别说,李卫来了之后,仅用了八个月的时间,就把税收给收上来了,云南财政扭亏为盈,当年就盈余三万多两。
雍正很高兴,立刻升李卫为云南布政使,相当于副省长,地位仅仅在总督和巡抚之下。接下来李卫的表现让雍正有些不满了,李卫仗着雍正的宠信,经常写奏章弹劾云南的官员,而且他还不是偷偷摸摸地干,是明目张胆,干完之后还让别人知道我弹劾你了,结果把很多官员都得罪了。雍正怕李卫继续干下去,云南会玩完,便把他调到浙江去了。
李卫当上了浙江巡抚,虽然是浙江巡抚,但是雍正允许李卫兼管江苏的事情。到任之后,在抄家这块李卫显得相当拿手。曹雪芹家就是被李卫抄的,说实话,也只有李卫这样的人敢抄,要知道曹雪芹的爷爷曹寅跟康熙可是发小,两人关系那么好,一般人不敢动他们家的。
李卫这个人性格狂放,但是又相当精明,他有一股任侠之风,但也懂得官场中的那一套。像这种人,因为没有城府,雍正不免更加相信他,袒护他。两江总督范时绎对李卫就相当不满,对雍正说了李卫不少坏话,但雍正丝毫没拿李卫怎样,体现了雍正在用人方面的自信。
在雍正朝中,像李卫这样完全没文化的人当上地方大员的例子是相当少的。雍正封的三大廉吏分别是鄂尔泰、田文镜、李卫,其中,鄂尔泰学历最高,进士出身;田文镜学历次之,没有考上科举,但也是一个监生;李卫则是个纯粹的文盲。
李卫做官的风格跟这些人都不一样,他既是一个干将,又是一个贪玩的人。他干活非常拼命,干完活之后呢可以几天不上班,专门玩乐,工作享乐两不误。
李卫做事非常怪,不拘成俗。他到西湖玩的时候,看到西湖这么多年没人修了,就下了一道命令,让人重新翻修西湖。
维修西湖是要耗费很多钱的,这些钱谁来出呢?李卫自己是不会出的,当地的有钱人出,出了钱,修一个小庙,在庙里弄一个牌坊,上面写着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捐了多少钱。名留青史的好事大家一般还是愿意出份子的,即使是个葛朗台,但巡抚开口,也不能拒绝啊!
西湖修好之后,李卫建了一个特大的庙,请了一个职业画家,把自己全家的画像都画出来,供奉在庙里。西湖的景色是相当美丽的,李卫觉得,如果在西湖里办公就舒服了。可是西湖中间都是水啊,不能在水上盖房子啊,李卫一想,干脆坐在船上办公吧!
就这样,李卫整日整夜坐在船上。如果有人找他办公,必须得划船过去,没船的话你就自己游过来,李大人是不会迁就别人的。
由此可以看出,李卫这个人非常高调,雍正念在他功劳大的份上,这些小事也不跟他计较,但乾隆就不一样了。乾隆四十五年,那时李卫已经去世了四十多年,乾隆南巡的时候来到西湖,看到李卫的像还在庙里供着,乾隆就生气了:有完没完,快撤了吧!
对李卫最看不惯的莫过于与他并列为廉吏之一的田文镜。田文镜曾在雍正耳边说李卫这不好那不好,最好革职查办,以免误导其他官吏。雍正怎么回答的呢?雍正说,他这个人确实有毛病,有时候盛气凌人,不懂礼节,但这些都是小毛病,我们私下里交换下意见就行了,用不着非得把他参掉。
后来这事被李卫知道了,李卫对田文镜非常生气,从此不理他。田文镜心想,这人受皇帝宠信,我这么一搞给人感觉就像个小人似的,得跟他缓和关系。后来,李卫的母亲死了,田文镜想借这个机会,给李卫送一份厚礼,这份礼确实很厚,二十万两银子。
都说礼多人不怪,收到礼物后,李卫一看是田文镜送来的,把来人轰出去,礼品扔出来,骂道:“我母亲如果活着,连小人一勺子水都不喝。”
李卫就是这么牛,连田文镜都不放在眼里。
李卫这人刚直不阿,却也明白事理,他虽然没读书,却为读书人出过不少力。我们知道,雍正继位之后,江浙一带经常发生反清复明的运动,这些反清复明的活动,背后往往都有读书人在操纵。雍正一怒之下,禁止江浙考生参加科举。这一禁就是七年,李卫来到这里后,身为这里的父母官,他也希望自己这里多多出人才啊!所以,苦口婆心求雍正高抬贵手,允许江浙考生参加科考,这一求就求了好几年,雍正终于答应了。没想到,江浙学生一参加考试,当年的状元、榜眼、探花全都落入江浙人的囊中。
这李卫真了不起,自己没读书,却能让读书人感恩戴德,做官做到这份上,可谓是做出了境界。
在打击盐业走私这块,李卫也相当干练。浙江是产盐大区,走私食盐的贩子多如过江之鲫。封建社会,政府一项重要收入就是盐税,所以每个王朝都把盐业盯得很紧,走私超过了多少斤就是死罪了。食盐是一个暴利行业,官办盐业的价格是成本价的几十倍,这么大的一个利润空间,是很难禁止的。
李卫是怎么打击私盐的呢?第一,设立专门缉拿私盐走私贩的组织。为了打败那些大的走私贩子,还必须加强武装。有个姓沈的大盐枭,部众数百名,拥有好几艘大船,经常击败打击走私的官兵,气焰非常嚣张。李卫重用干将韩景琦,终于将沈氏拿下。
第二,盐贩子往往跟地方官勾结,所以要想打击盐贩子,少不了要整治官场。李卫加强官场纪律,奖惩分明,严厉约束地方各级官员。
第三,李卫在走私最为频繁的地方——海宁县长安镇设置巡盐千总,专门负责缉拿私盐贩子。
第四,控制产盐地,官家将所产的食盐全部购买,然后再分销给各商户,让他们再转手卖。
第五,降低食盐价格,让老百姓用得起食盐。
李卫的这些措施狠狠打击了猖獗的盐贩子,在浙江出现了食官盐多食私盐少的局面。遗憾的是,李卫调离浙江后,私盐业又猖獗了起来。
雍正实行摊丁入亩改革的时候,在浙江省遇到了强大的阻力,如果没有李卫的强力推行,不可能进展得这么顺利。李卫在浙江做了不少造福百姓的事情,他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最让人脍炙人口的事情是活捉了大侠甘凤池,甘凤池是武侠小说中飞檐走壁的高手。其实,这甘凤池根本称不上大侠,李卫把他抓住后,还没有用刑,他就把同党全部都招了出来。
李卫只活了五十一岁,所以最后我们来说说他是怎么死的。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抑郁症,一种是肝炎。抑郁症跟乾隆有关,肝炎就是自己身\_体的问题。据说乾隆即位之后,李卫的好日子就结束了。乾隆这个人一生写了几万首诗,虽然这些诗都很菜,但至少说明这个人读书相当多,古文功底是没有问题的。而李卫呢,一个文盲,乾隆能喜欢这种人吗?乾隆上台之后,重用学识渊博的鄂尔泰和张廷玉这些人。
李卫呢,只能靠边站了,新皇帝觉得这个大老粗没什么文化,不愿跟他多接触。以前,李卫经常参鄂尔泰、张廷玉这些人,现在风水轮流转,鄂尔泰整他的时候到了。
就这样,李卫失宠了,很郁闷,加上本身又有肝炎,所以乾隆上台三年后,他就死掉了。

冰封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李卫历史上是善终,这是当官少有的好下场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
雍正死了以后,乾隆并不喜欢李卫,本来是要将他贬为闲职的。
李卫很聪明,主动要求去职。
乾隆三年(1738年)8月,在随乾隆帝拜谒泰陵时,李卫突发肝病,立即要求辞职养病。
10月,乾隆批准李卫辞职养病,但还没有来得及回到老家就病发死亡,时年52岁。
由于李卫是主动辞职,乾隆在面子上也过得去,下谕曰“李卫才猷干练,实心办事,宣力封疆,无少瞻顾,畿辅重地,正资料理……今闻溘逝,深为悼念。”谥号“敏达”。
李卫的5个儿子,当时都是当官,乾隆大体也给予庇护。
其实李卫大儿子李星垣,是武官出生,在乾隆提拔下官至广西右江总兵,乾隆二十九年,调两广总督。
这是非常高的职务了。
可惜李星垣自己不争气,第二年因李侍尧贪腐案牵连遭革职拿问,斩监候。
但李卫其他儿子做官都很顺利。
李卫此人脾气暴躁,傲上骂下,本来是个很难相处的人。
他之所以被雍正当做心腹,又被重用,是有一定原因的:
第一,李卫对于雍正极为忠心。
李卫对雍正是私人愚忠,也就是雍正的命令就是真理,李卫会毫无质疑的执行。
李卫自认为是奴才,为雍正做事是应该的,从不居功自傲,也不揽权。
相反,年羹尧和隆科多就不懂得这个道理,一个自尽一个被流放。
要说这两人的功劳,只有比李卫更大。
第二,李卫有一定的能力。
李卫精明强干,基本在每个岗位上都干的不错。
实际上李卫没什么文化,他识字不多,只是为人聪明机灵。
雍正三年(1725),李卫调任浙江巡抚,兼管两浙盐政,为方便他行事,雍正帝还为他专门设了浙江总督一职。
李卫在浙江搞得不错,特别主要打击私盐走私活动。
因为当时财政收入不足,雍正为此烦恼。而盐税是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李卫因此获得雍正的喜爱。
李卫后来历任户部郎中、云南盐驿道、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署理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大体也都颇有政绩。
关键在于,他总能完成雍正给他的任务,虽然有些任务雍正并没有说出来。
李卫是揣摩主子意图的高手。

-
李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在正史上很厉害,却名不见经传,硬是靠着文学艺术形象成为大流量IP的一个人。
我小的时候《雍正王朝》和《李卫当官》两部讲述李卫的电视剧大火,后来李卫当官又接连出了好几部,影响力不可谓不深远,到了什么程度?曾经被自媒体疯狂流传的一个两江总督唐文尧用人参烧白菜的故事,被多少人人信以为真,这个故事就是出自《李卫当官》这部剧。
虽然这部剧刚播的时候,因为《雍正王朝》和《李卫当官》里面都是由唐国强饰演的雍正,让我有点傻傻分不清,实际上这两部剧在剧组上有一定的人员重合,蹭着雍正这部大IP,李卫这个小IP也是异常火爆。
当然,对于李卫来说,以戏说的方式进入后人的视野,实在是一种悲哀。
历史上真实的李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李卫是江苏徐州人,出生于康熙二十六年,其出身并不是《康熙王朝》中描述的是雍正的奴才,也并不是《李卫当官》中的街头混混,李卫小的时候的确不喜欢读书,也没有什么文化,其当官也并不是走的科举之路,而是他家里花钱给他买的官,明清时期流行“捐资入仕”算是给有钱有势的子孙谋一个出路,由此可见,李卫的家庭并不是普通家庭,应该是较为富庶的人家,而且祖上应该也是当过官的。
也正是因为没有受过太多儒家思想的熏陶,李卫做事不拘一格,勇于任事,敢于办事,是典型的实干型人才,从而获得雍正皇帝的赏识。
康熙晚年官场腐败,为了减少腐败,康熙在选人用人方面采取重德不重才,结果这帮人表面看起来有贤德,骨子里不但不贤德,还不作为,康熙晚年的吏治腐败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境地。
李卫虽然并非科举出身,但却是一个干实事的人,雍正因此不断破格提拔李卫,雍正继位之初任命李卫为直隶驿传道,后来改任云南盐驿道,雍正二年升任为布政使,掌管一省钱粮赋税和盐务。
雍正三年提拔其为浙江巡抚,雍正四年兼任两浙盐政使,雍正五年升任浙江总督,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方大员。雍正七年加兵部尚书,雍正十年署理刑部尚书,授予直隶总督。李卫的这份履历在清朝时期可以秒杀大部分的官员,这种升迁实在是有些不可思议。
李卫主政期间都做了哪些事?当然,如果没有做出成绩,显然也是对不起这份履历的,更对不起雍正对他的信任,李卫为官虽然历经康雍乾三世,实际上主要的贡献还是在雍正朝那么几年。
从李卫的履历来看,他一直没有离手的一个职务就是盐政,首先到云南就是接管盐政,到浙江的时候依然掌管盐政。古代实行盐铁官营,历朝历代盐务都是很重要的事情,康熙末年盐政弊病很严重,最严重的就是云南,雍正让李卫到云南去管盐政,也是看看李卫有没有本事。
李卫到了云南之后,鼓励商人从事盐的运输和销售,减弱官府在其中的作用,另一方面降低盐的价格,这样不仅老百姓能够吃得起盐,也增加了盐的税收,李卫仅仅主政云南盐道八个月,云南盐政就扭亏为盈了。
到浙江后,李卫也主管盐政,通过采取对官员雷厉风行的政策,重点整治管理,查缉走私,采取薄利多销的方式降低私盐的利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李卫做出最大的政绩就是在浙江推广摊丁入亩政策,摊丁入亩政策的实行对于清朝中期来说是一次重要的变革,然而实行起来却是相当困难,因为必然会得罪很多人。
李卫因为不贪污,后面又有雍正罩着,因此无所畏惧,为摊丁入亩政策的实行起了一个好头,雍正也称赞李卫是“模范督抚”。
历史上李卫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雍正末年的时候,李卫还被雍正提拔为直隶总督,是地方总督中地位最高的一个,然而乾隆继位后并未重用李卫,李卫给朝廷的建议也多次被驳回,真是应了那句一朝天子一朝臣了。
乾隆三年的时候,李卫去世,享年五十一岁,乾隆当时按照总督的规格进行祭葬,上谥号敏达。
乾隆五年的时候,入祀贤良祠,当时乾隆对李卫的评价还算肯定:“才优干练,实心办事,封疆累任,宣力多年,勇往直前,无所瞻顾”。
当然,乾隆这个人活的岁数大了,早年可能给予一个人肯定的评价,时间一长大概就忘了,乾隆南巡的时候,就曾下谕说:"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命人将李卫在西湖花神庙的神像给烧毁了。
乾隆四十五年的时候,乾隆甚至直言李卫“并非公正纯臣,其在浙江亦无甚功德于民,并闻其仰藉皇考恩眷较优,颇多任性骄纵之处”,甚至还说李卫若还在世,必将其定罪究治。
其实,要我说乾隆就是脑袋不好使,还爱装大明白,自以为是,最爱干的一件事就是瞎乱翻案,很多历史人物到了乾隆这里,为了标榜个性都要给你推翻,重新认定。
大概也就是这一时期,乾隆特意整了两本书,一本是贰臣传一本是逆臣传,写个本本把一些他不是太喜欢的人都记里面。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就是鳌拜和袁崇焕,鳌拜被康熙给擒拿禁死之后,康熙晚年的时候合计合计又给平反了,等到乾隆四十五年的时候,乾隆又给推翻了,说"鳌拜当日自恃政柄在握,辄敢擅权骫法,邀结党羽,残害大臣,罪迹多端,难以枚举。"
乾隆评价鳌拜也是有情可原,毕竟是清朝人,可是乾隆还要给袁崇焕平反,也不知道脑袋里面合计些什么东西,乾隆帝说:"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摊上这样个活宝皇帝,李卫的晚年郁闷也就可以理解了,死后还要把你的功绩全部抹杀,为大清朝卖了一辈子命,到头来却是这样一个评价,我都替李卫不值。
乾隆说这个是奸臣,那个是好人,却没整明白自己身边就有个清朝第一号大奸臣和珅,一天到晚还自诩十全老人。

阳光遮盖我的伤
李卫的结局是极好的,留下的尽是好名声,没有一丝污点。
李卫是清朝名臣,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深受雍正皇帝赏识,最高官至直隶总督,为一方封疆大吏。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李卫这个人的生涯经历,我们大多数的认知都是有问题的。因为一些影视剧以及文学作品的渲染,李卫被塑造成了一个贫苦出身,奇遇颇多的草根传奇,曾在扬州要过饭,后来却阴差阳错和康熙、雍正打上了交道,帮他们做了不少事儿。他也因此收获赏识,并在两位明君的支持下,一步步成为了一代廉吏。
事实上,历史中真实的李卫,出身并没有那么差。他的家境不错,根本谈不上讨饭这种地步。甚至连他能够步入官场,开启仕途,也是因为家里有两个钱。李卫这个人打小就不爱读书,虽说不至于电视剧里面大字不识两个那么惨,但是参加科举他是不够格的。所以他父亲就花银子给李卫捐了一个官儿,当上了员外郎。
捐官在清朝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甚至于可以说是科举制度之外的另一种入仕途径,明码标价,给多少钱,当什么官,都有着一个比较系统的标准。其乃是清朝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所以,李卫当官也并不算是走后门。
当然了,这个捐官是有着一定限制的,大多是一些闲散小官或者空头虚职。所以,李卫虽然当了官儿,但是级别一般,也没什么实权。在朝廷混了两年,也只是一个看库房的户部郎中。但是,李卫这个人官小脾气不小,连亲王的面子都不给,对于其多收库平银的行为予以曝光。李卫这种不畏强权的性格,得到了四爷的赏识,由此逐渐成为了四爷身边的红人。
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四爷继位之后,李卫也开始平步青云。雍正登基第二年,李卫便被任命为云南布政使,主管全省财政税赋。
雍正五年,李卫升任浙江总督,成为江南地区的军政一把手。此时距离李卫捐官当上员外郎,仅仅才过去十年。十年时间,李卫便从一个户部的闲散员外郎,当上了一省总督,这种升迁速度可谓历史罕见。更为难得的是,他李卫是个汉人,又是捐官出身,要身份没身份,要资历没资历,却能在清朝官场中,如鱼得水。
李卫之所以能在雍正朝混得这么好,自然是依靠雍正的赏识。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有能力。毕竟李卫毫无背景可言,雍正器重他,乃是因为李卫能帮他办好事。
李卫这个人虽然没读多少书,又是商贾出身,但他并不是什么贪腐圆滑的人。他这个人不畏强权,行事大胆,而且清正廉洁。雍正一直以来都在致力于打击贪腐,整顿吏治,他需要李卫这样的帮他做事。
而李卫确实也没有辜负雍正的期望,在云南任职期间,将当地腐败的盐政治理的井井有条,诸如走私偷税的现象,大大减少,雍正的荷包日渐丰厚。到浙江也是如此,李卫继续发挥他管理盐政、缉查私盐方面的特长,斗垮了不少大盐枭。盐税乃是清朝重要的财政来源,江南则是清朝最为重要盐区。李卫在浙江任职也不过四五年,却将此地盐政治理得井井有条,自然深得雍正器重。
当然,李卫的才能不仅仅是管理盐政,否则雍正也不会让他当浙江总督。李卫的行政能力也是超强,虽然是非科班出身,但凭借着一股狠劲,他硬是治出了一个太平江南。别人不敢抓的盗匪,他敢抓;别人不敢惹的权贵,他李卫敢惹。
当年曹雪芹他们家何等风光?堂堂江宁织造,内务府大佬,爱新觉罗家族的家臣,康熙南巡都要住他们家。但是,李卫照样带人去把他们家给抄了。而他担任直隶总督时,更是弹劾大学士鄂尔泰的胞弟鄂尔奇贪图享受、营私舞弊,致使其被革职严办。
当然,天不怕地不怕的李卫,也并不是什么蛮不讲理的人。他这个人三观很正,虽然自己没读过多少岁,但却非常尊重读书人,也很理解底层人士的处境。
当初雍正因文字狱,暂停浙江科举,大批浙江文士前途被阻。许多寒门子弟,苦读十数年,却扣门无路。李卫作为雍正的心腹,本该是和雍正一条心。但他身为浙江父母官,还是为本地人着想,四处奔走,最终换得雍正恢复浙江科举。
李卫在浙江只待了五年不到,但却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不失为一个好官。后来李卫转任回朝廷,历任兵部尚书、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要职,是雍正一朝汉臣中的代表人物。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李卫是雍正心腹中,为数不多能得以善终的人。比如年羹尧最后被赐死,隆科多最后被囚禁。而李卫却是好好的活到了乾隆时期,51岁时在直隶总督任上突发肝病去世。李卫死后被乾隆赐予“敏达”称号,他的五个儿子也得到了乾隆照顾,个个都是朝廷要员。其中长子李星垣,更是官至两广总督,成为一方封疆大吏。
纵观李卫的一生,三十岁入仕,五十一岁在任上离世。为官二十余载,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走的全是上坡路,未有沉浮,堪称职场奋斗的典范。而他商贾出身,却廉洁奉公;不是读书人,却深得读书人尊重。汉臣身份,却成为皇帝心腹。种种表现,都不失为清朝历史中为臣者的一代传奇。

Little孜孜
对于大部分的来说,认识李卫是源自于电视剧《雍正王朝》。在《雍正王朝》中,李卫是一位出场自带BGM的人,非常具有喜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雍正王朝》中李卫不过是个配角,由于角色太过鲜明,后来还以《雍正王朝》的班底拍摄了《李卫当官》。
无论《雍正王朝》还是《李卫当官》,李卫的定位都是喜剧角色。不过真实的历史上,李卫可是一位名扬天下的模范督抚,治理地方井井有条,深得雍正皇帝信任。
李卫,字又玠,祖籍江苏徐州丰县。不过关于李卫的籍贯,一直都是有争议的。各种文献的记载差异很大:《清史稿》中记载李卫是江苏铜山人;袁枚则记载李卫是由浙江迁往砀山;浙江通志则记载李卫是江南徐州人;《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中李卫则在奏折中自称自己是“原籍徐州丰县”。根据目前的文献资料,李卫本人奏折中的信息可信度应该最高,所以现在基本上认为李卫的籍贯是江苏徐州丰县。
关于李卫的家庭背景,李卫的传记中并没有做太多的介绍。根据碑传集记载,李卫祖上在明代是以军功起家,世代承袭锦衣卫一职。
李卫的名和字则来源自魏晋时期的一个美男子——卫玠(李卫,字又玠)。他的母亲梦见神僧授予神器而生下了李卫。据说李卫长得:
骈胁多力,鼻孔中通,身长六尺二寸,痘瘢如钱,着颊上皆满,白晳精采,丰颐广颡,腰腹十围,善养威重。从这里李卫的身材就能够看出,李卫肯定不是小乞丐出身。过去家境不好的人,是不大可能长得白白胖胖的。
李家一族人丁兴旺,李卫的祖上常常接济族人和周边的邻居。不过到李卫父亲李宗靖的时候,家道中落。他的父亲一直想捐一千亩地作为赡养族人的祠田,不过到死都不能够如愿以偿。
李卫十岁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十五岁的时候,李卫的哥哥李衡也去世了。他只能和其母汪氏、寡嫂相依为命。生活中,他们常常受到他人的欺负。
不过好在李卫还是非常成器的,虽然科举不顺,但是却官运亨通。非科举出身的李卫由于勇敢任事的作风深得十三爷怡亲王的认可。后来,十三爷将其推荐给雍正,从此平步青云。
雍正五年,李卫升为了浙江总督,从此成为封疆大吏。在浙江任内,李卫筹建海塘、治理盐务、缉拿盗贼、发展生产,深得雍正的赞许。在雍正朝,李卫、田文镜、鄂尔泰并称为三大模范督抚。
由于雍正皇帝这个人做事情比较极端,所以雍正去世以后,他的重用的大臣往往孤立无援,容易被清算,比方说田文镜。
李卫结局还是要好一些,不过遭遇也是类似的。乾隆虽然评价李卫“才优干练,实心办事,封疆累任,宣力多年,勇往直前,无所瞻顾”,但是乾隆并没有重用李卫。李卫在乾隆时期没有留任中央,其建议也多被乾隆驳回。甚至在乾隆四十五年的时候,乾隆对其评价为:
并非公正纯臣,在浙江亦无甚功德于民,并闻其仰藉皇考恩眷较优,颇多任性骄纵之处。
dai_er
看过《雍正王朝》的朋友,对于剧中的李卫想必不会陌生。他那不拘一格的处事方式以及略显无赖的做事风格,再配上一段专门为他量身定制的背景音乐,使得李卫成为了整部剧中最为讨喜的角色。
只不过,这些都只是影视作品的演绎而已,历史上的李卫绝不是剧中那样只是一个扬州城里小叫花子的出身,相反,他的家境非常殷实,是不折不扣的富家子弟。而李卫在官场上的经历与表现,较之《雍正王朝》中的李卫则是更加的传奇,在当时堪称“独树一帜”的存在。
然而,伴随着极为信任和器重李卫的雍正皇帝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时候去世,李卫彻底失去了靠山,此前积攒的一系列官场矛盾让李卫就此开始忧心忡忡,这也使得李卫在仅仅三年之后的乾隆三年(1738年),便在病痛与忧郁中去世,时年51岁。
李卫、田文镜、鄂尔泰,是雍正最为倚重和信任的三位封疆大吏,并且被雍正树立为所有地方官员的“标杆”,享有极高的殊荣。
而雍正之所以会选择将他们三人称为“三大封疆大吏”,除了因为这三人皆为官清廉、办事认真、政绩卓著外,更为重要的是,李卫、田文镜、鄂尔泰实际上代表着的是三种不同入仕方式的官员,将他们确立为“榜样”,便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效果。
这其中,田文镜,是监生出身,靠的是祖上的功绩入朝为官;鄂尔泰,是考中举人后进入的官场,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通过科举入仕;而李卫,则是靠着“捐官”的方式进入的仕途。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蒙古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发动叛乱,康熙封十四阿哥胤禵为“大将军王”,率领大军前往西北平叛。而李卫家族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为朝廷捐献了大笔款项,极大的解决了军饷短缺的问题,李卫也凭借此进入到了官僚体系的队伍之中。
由于李卫“捐款”的数目非常大,再加上确实缓解了康熙的燃眉之急,于是李卫的仕途“起点”也非常的高,他先是担任兵部员外郎,随后又在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升任户部郎中,开始协管户部,比已经在官场摸爬滚打近四十年的田文镜官阶还要高。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雍正皇帝继位,李卫也就此开始“平步青云”。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到雍正五年(1727年),这短短不到六年时间,李卫先后历任云南盐驿道、云南布政使、浙江巡抚,最后做到了浙江总督,成为权势非常显赫的封疆大吏。
而李卫除了获得雍正的高度评价以及极力推崇外,也深得治下百姓的拥护和爱戴,特别是浙江地区的读书人,更是对李卫“感恩戴德”。
在此之前,江浙地区经常爆发“文字狱案”以及由读书人带头举行的“反清复明”事件,到了雍正登基之后,更是在短短几年内接连爆发了“汪景祺西征随笔案”和“查嗣庭案”,使得雍正对于浙江的读书人是恨之入骨,于是下旨宣布停止浙江的乡、会试,彻底断绝了浙江士大夫阶层的“上升”通道,顿时引得整个浙江地区是一片哗然。
“似此无耻不法之事,查氏子弟如此,必系浙人习以为常,不但藐视国宪,亦且玷辱科名,应将浙江人乡、会试停止。”
面对此情此景,李卫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不断的奔走疾呼,希望消除雍正对于浙江读书人的误解。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李卫等人的不懈努力,在雍正六年(1728年)的时候,雍正终于同意恢复了浙江的科举考试:
“明年即届乡试之期,浙省士子准其照旧乡、会试。”
之后在第二年举行的殿试上,状元、榜眼、探花都被浙人取得。此消息传回浙江,一时间上至地主士绅,下至平民百姓,全部都奔走相告,纷纷感念李卫。李卫也就此为全浙江的百姓所敬仰,更是为浙江所有的读书人所感激。
除此之外,李卫在任期间,积极修筑海塘、发展经济、体恤民情、维护治安,尤其是他成功破获了“大侠甘凤池案”,名震全国,使得李卫的名望进一步提升。
只不过,李卫虽然政绩卓著,但他并不是一个低调的人,相反,他为人处事的方式极为高调,甚至还有点喜欢炫耀。
李卫在组织修葺了西湖了之后,不仅将自己的办公地点搬到了西湖中央,更是为了要彰显自己的功劳,将自己全家的画像摆在了西湖的花神庙之中,画上有他本人,还有他的夫人和小妾。
而这也就此为李卫引来了“非议”,“三大封疆大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就此展开。
雍正将李卫、田文镜、鄂尔泰树立为地方官员的“标杆”的同时,也在不断想办法让三人和睦相处,但事与愿违,这三人非但没有建立良好的关系,反而是矛盾重重,甚至经常相互弹劾。
首先就是李卫和田文镜之间,关系已然降入冰点。
田文镜对于李卫在西湖为自己立像,特别是李卫还为自己的小妾立像的事情是极为不满,认为他这是有违礼法,再加上李卫将办公地点搬到西湖中央的事情太过于张扬,于是田文镜便向雍正上疏弹劾了李卫。李卫得知此事后,大骂田文镜是“无耻小人”,也随即上疏弹劾起了田文镜。
之后,李卫的母亲去世,田文镜本想借此事缓和与李卫的矛盾,于是他派人进行了吊唁,并准备了丰厚的礼品。可谁知,李卫直接将所有前来人员拒之门外,不仅把所有礼品全部扔出府外,更是将礼单丢到了厕所之中,甚至还说道:
“吾母虽馁,不饮小人一勺水!”
李卫与田文镜的关系就此彻底交恶。
而李卫与鄂尔泰的关系,那更是水火不容。
鄂尔泰也因为西湖立像一事弹劾过李卫,这使得李卫对鄂尔泰一直怨恨在心。
后来到了雍正十一年(1733年),鄂尔泰的弟弟、步军统领鄂尔奇因为坏法营私,紊制扰民,遭到了李卫的弹劾。雍正看在鄂尔泰的面子上而赦免了鄂尔奇的罪过,并奖励了李卫,而这也使得两人之间的矛盾彻底激化。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临终前将鄂尔泰任命为辅政大臣,并且留下遗言要鄂尔泰死后同张廷玉一起,享受“配享太庙”的荣誉。此时的鄂尔泰位高权重,风光无限。
然而, 这无疑也给李卫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要知道,在此之前,鄂尔泰与田文镜的关系也非常不好,并且在雍正朝时期就对田文镜多次进行弹劾,甚至在田文镜去世之后,鄂尔泰对于田文镜的批判都从未停止。
而此时的李卫,又恰恰被调任为直隶总督,离着北京城太近了,他非常担心鄂尔泰会对自己进行打击报复。况且,李卫因为多年的操劳,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就这样,李卫在乾隆三年(1738)年的时候,在病痛与担忧中去世,享年51岁。
其实,在李卫去世前后,乾隆对于李卫的态度还是非常敬重的。
在李卫病重之时,乾隆皇帝还曾派遣御医到府诊治。等到乾隆三年(1738年),李卫去世,乾隆还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赠谥号“敏达”,后又准其进入祀贤良祠。
而在这之后,乾隆对于李卫的态度便开始有了一些反转。
他先是在评价雍正时期的“三大封疆大吏”,即李卫、田文镜、鄂尔泰的时候,刻意的抬高和讨好鄂尔泰,“贬低”李卫和田文镜:
“鄂尔泰、田文镜、李卫都是先帝的重臣,其实田文镜不及李卫,李卫又不及鄂尔泰,而他们三人素来不曾谋合。”
在这之后,便是为了进一步消弭李卫在浙江地区的影响力,提升自己的帝王威严,将李卫全家在西湖的画像予以了撤销。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的时候,乾隆皇帝第五次南巡,途中临幸杭州西湖,在西湖花神庙中,看到了李卫的画像。此时距离李卫去世已经过去了整整42年,即便如此,这幅画像非但没有撤出庙堂,如今却被尊成“湖山神位”,享受着当地百姓的供奉。
于是,乾隆皇帝略感愤怒与不屑,随即下令:
“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
就这样,这幅被当地百姓供奉了近50年的李卫全家画像,被予以撤下烧毁,改塑“西湖湖神像”,只不过李卫的政绩还是被浙江百姓所铭记,并予以了广泛传颂。

跃跃跃跃跃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就这题目咱先了解一下李卫的生平,打个底,然后再说他的结局,这样更加的容易理解。
开头的李卫李卫这人俺很喜欢,一辈子大字不识几个,拢吧拢吧归吧归吧,写成大字一个筐都整不满。就这他还冲你乐呢?当然他这人是不喜欢读书,但却是个很尊重读书人的人。
说道这里估计有就要说了:“那也不怪他,要怪就怪他的出身不好,一个破饭碗就是唯一家当的乞丐,你让他搁那读书?这不难为人吗?”
听这话,俺就呵呵了。啥乞丐,您这一准又是被那破电视剧给误导了,现在的导演导个电视剧压根就不负责任,根本就不按真真的历史来。
乞丐?还包衣奴才呢?人家李卫,家里边那可是真真的土豪啊,一辈子就没有为钱挠过脑壳。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有疑问,这多钱,为毛不识字啊!
这人压根就不喜欢读书,您给他根木头棒子他能给舞一整天都不带累的慌,可您要给他塞一大笔杆子,他拿大脚丫子踹死你,都不带停顿的!
所以电视剧里边那都是混弄人玩的,逗你一乐呵,您千万别当真。
李卫当官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了:“既然他不是乞丐,那也就不存在啥包衣奴才的身份了,那他是咋当上官的?”
咋当上的?钱多捐的呗!搁满清的时候,他那当官系统分两套,一套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出来,这是正儿八经的出身,叫科班出身。另外一套就是家里蹭的钱多,加上笔杆子不行,捐笔银子给朝廷,朝廷按照数量的多少给你一官,这叫捐班出身。
而李卫就是捐班出身,当年康熙和噶尔丹掰手腕子,这仗打起来了,银子哗哗的往外淌。李卫他们家就捐了十几万两银子出来。
得咧!康熙作为一个皇帝,他不能白拿你银子不是,所以就给了候补的官。
说穿了这一候补就等着吧,空有头衔可没职务,就等着别人腾出地里,你在补上,这就是候补。
后来这李卫可不就等着了吗?就入了朝堂,先从兵部员外郎做起,三年后调到了户部,这就升了,成了郎中。
李卫和雍正第一次亲密接触大家伙都知道,这李卫之所以能爬起来,全仗着雍正的信任。那么李卫和雍正的第一次交际就是在户部他当郎中的时候。
当年,这主管户部的是康熙的弟弟,一个亲王。这货家里的钱多的都怼不下了,还瞅着户部的碎银子流口水,那叫个嘚瑟。
还整出这么一个规矩,只要从他手里过一遍的银子,每一千两他就得从里边扣十两当回扣,美其名曰这叫平户银,其实说白了就是满清特有的火耗。
就为这事,李卫给这亲王说道了不少次,咱作为这么大个亲王,别这么的小眼薄皮的成吗?
可这亲王压根就不理他,依然我行我素的,这家伙把个李卫给激怒了,直接整了个大木头箱子,上边找人写了俩大字贴上,某某王爷的盈余银子。
得咧,他把这事直接搁台面上了,这一家伙把这亲王弄了大红脸,也不死乞白赖的非要这银子了,就这么的给撤了。
这事被当时还不是皇帝的雍正瞧在眼珠子里,就给记下了。
李卫平步青云后来这雍正上台之后,就准备试试李卫的分量,就一脚丫子踹到了云南接受盐政去了。
盐政是啥,那是一个朝廷的经济命脉,这都是重要的不能再重要的事。
打这里起,李卫一辈子就和这盐政耗上了,基本上就没有离开这盐政有关的职务。
后来李卫可怜巴巴的找雍正:“俺就想去前线扛枪打仗,您能放俺一个扛枪的差事吗?”
“拉倒吧!这块俺就不缺人,你就安安心心的给俺搞盐政吧,这块俺缺人缺的厉害!”
雍正一家伙就把李卫给否决了,把李卫那颗舞刀弄枪的心一家伙就给掐灭了。这也就导致了李卫,不管到哪里,都要建立一个军营,天天的没事干就跑这地带着一帮子大头兵乐呵乐呵。
当然您真要以为这帮子大头兵真的就是为了乐呵乐呵,您可真要完犊子了。
这地可不是花架子,人家用这些个大头兵,还真办了不少的事。
哎,这一家伙就扯远了,咱接着上边云南的话头聊。
说开头这云南的盐政,那都烂到了根子上了,你还想着他能给朝堂弄个三瓜俩枣的,可他年年的亏损,年年需要雍正撒银子补窟窿。
得咧,李卫去了以后,就八个月,这地立马扭亏为盈,当地老百姓都能吃上低价盐了。他也没有别的道道在里边,就是让商人大面积的参与到了整个盐政里边,减小官府在里边的作用,还给这盐制定了最基本的价格,你这盐在贵,也不能出了这条线。
就这么俩招,好使,这把雍正高兴坏了,回头就又给了他一顶更大的帽子,提溜到浙江还管盐政。
缉拿走私,薄利多销等等的一系列政策下来,你还别说这地的盈余又多了不老少。
后来浙江这块摊丁入亩的政策也是在李卫的主持下进行的,咱说了,这些个事都是得罪人的事,李卫可不管那套,办的那叫个好,这不到了雍正晚期的时候,李卫这就成了直隶总督,这可是地方那总督位置最高的一个了,一个汉人能坐到这个位置,那了不得啊!
后来的李卫其实这全赖雍正的信赖。话说纵观整个满清的朝堂,还就属这雍正朝最注重汉人官员的使用,其他人压根就不用,尤其是这乾隆。
话说乾隆这人沽个名钓个誉那还成,至于其他的事,这要不是有他爷爷康熙把周边打了干净,他老爹雍正给他攒下偌大一个家业,就他?还康乾盛世呢?拉倒吧,烂就烂他手里边了,毕竟咱都知道满清衰退就是打他的中后期开始的。
所以要没有前两位的配合,满清一到他手上这就已经开始下坡了,也等不到啥中后期了。
而且乾隆这人特别崇拜他爷爷康熙,特别看不起他爹雍正,当年雍正整了好多利国利民的政策,这货一上台一脚一个全给废了,打心眼里就感觉雍正这就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尽整些没有用的,尤其是看不上他启用汉人大臣的决策。
所以这李卫要是在乾隆朝多活上两年,他压根就吃不到好果子。
您还别不信,咱瞅瞅张廷玉的下场,大家伙就明白了,雍正最为倚重的一个汉臣。到了,被乾隆戏弄了多少回了,为了不让自己家庭受到牵连,张廷玉死之前办了多少糊涂事?
当然咱说是糊涂事,其实就是欲盖弥彰给自己玩命的抹黑,让天下人看到他的无知丑态,以证明乾隆的英明,雍正的糊涂,这里边有多少心酸,谁知道呢?
这让乾隆玩好了,这才拖拖拉拉的把雍正答应让张廷玉入太庙的事才给办了。
李卫也赶好了,在乾隆三年因病去世的,毕竟这时间点上乾隆才刚刚登基,不能表现的太过了,所以李卫还是捞了个好。
就算是这样,到了乾隆政权稳定之后,就说过:“要是李卫还活着,弄死他!”
您就说吧,李卫要不是死的早,时间合适,这指不定要遭啥罪呢?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shaxuan500
历史上的李卫,既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李卫自康熙晚年混迹官场,因才干卓越屡获升迁,后来更是深得雍正器重,可谓平步青云。及至雍正死后,乾隆表面上对前朝老臣优待重用,实则却伺机打压。概言之,李卫虽看似善终,可他生命的最后几年过得倒也比较苦闷。
李卫,字又玠,江南铜山人,家境相对殷实,通过“入赀”(按:即俗称的捐官)进入官场,康熙五十八年时已经升任户部郎中。由于李卫是京官,故而有机会获得了胤禛的赏识:
世宗在籓邸,知卫才,眷遇至厚,然察卫尚气,屡教诫之。——清史稿·李卫传据《清史稿》所载,康熙朝时,雍亲王便已经看中了李卫的才干,并多次调教点播,以期日后重用。正史中的李卫,与影视剧演绎的差异较大,其早期虽然不算显达,倒也不至于如同胤禛府中的家奴。
及至到雍正即位后,李卫深受器重,历任云南盐驿道、布政使、浙江巡抚、两浙盐政使、浙江总督、直隶总督等职,跻身封疆大吏。雍正朝的李卫,曾做了不少事实,在管理盐道、修筑海塘和肃清盗匪等许多方面都颇有建树。
不过,李卫也绝非就是一个完人。雍正后期,朝中党争现象已经开始滋生,甚至有公开化的苗头,当时除了张廷玉和鄂尔泰两党外,李卫的势力也不容小觑。雍正十年时,李卫十年,入京为刑部尚书,授直隶总督,成为督抚之首,权势日盛。
雍正十一年,李卫上奏弹劾鄂尔泰之弟鄂尔奇,此事被史家视为李卫与鄂尔泰党争的一大表现。不过,当时鄂尔泰正得宠,故雍正并未予以严惩,而是在两者中间“和稀泥”:
疏劾步军统领鄂尔奇坏法营私,紊制扰民。上为夺鄂尔奇官,命果亲王及侍郎莽鹄立、海望按治,得实,请罪鄂尔奇。上以鄂尔奇为鄂尔泰弟,曲宥之;奖卫,命议叙。——《清史稿》时任步军统领的鄂尔奇确有贪赃枉法,但雍正碍于鄂尔泰的情面,并没有对其严惩。不过,对于检举揭发的李卫,则还是进行了褒奖。
到乾隆继位时,雍正曾经器重的股肱之臣中,唯张廷玉、鄂尔泰和李卫尚在,其中尤以张、鄂两人最受重用,李卫则稍逊于前者。乾隆初年,李卫又同时兼任直隶总河(按:清代职官名,主要负责治理水患),但在治理永定河过程中并未太大成效,一度引乾隆不满。
总体而言,李卫在乾隆刚登基时,尚较受重视,有时还因弹劾官员有功而获得褒奖。比如乾隆二年时,李卫因参劾库克(按:诚亲王府护卫)有功,被乾隆赐予了赐四团龙补服。但是,随着乾隆皇位的稳固,李卫似越来越不受重用。
尽管李卫生病后,乾隆还特命御医前去诊治,可晚年的李卫却今非昔比。他一度祈求辞官,但不幸很快于乾隆三年十月病逝。李卫死后,乾隆赐谥号敏达。
值得注意的是,乾隆南巡时,曾在西湖花神庙见到了李卫与其妻妾的之像,勃然大怒,随即命人将其毁掉:
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清史稿》在乾隆看来,李卫仗着先帝的恩宠,任性骄纵,殊为可恶。从乾隆的态度可以看出,其实他对雍正所留下的几位老臣,并不是十分看重,甚至有种厌恶之感。其实,日后乾隆给鄂尔泰定案和打压晚年的张廷玉,均可佐证这一感情倾向。
世人多以李卫善终,且重病时获乾隆派御医诊治便是善终。但却忽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一度受宠的元老,在新君即位后渐受冷淡,并不时地遭受训斥,这未免也是种折磨。不过,李卫倒也是幸运的,未及乾隆发难,便已因病去世,没落得个特别凄惨的下场。
参考文献:《清史稿》

罗马缘份旅馆
李卫这个人可以说是完全凭借自己的本事上位,这样的人有能力、有魄力、有真智慧,一般都能够善终。
李卫在康熙年间出生,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于乾隆三年十月二十二日去世。去世前乾隆曾派御医到他府上为他诊治,虽然最终不治身亡,但是足可见乾隆对他的器重。在他死后,乾隆更是按照总督的规格为他厚葬,赐谥号敏达。
那么他又为什么这么受到乾隆帝的嘉赏呢?这就要从他多年的从官经历说起了。
康熙五十六年,李卫通过捐资员外郎的方式,入职兵部员外郎。五十八年,任户部郎中。雍正年间,任云南盐驿道,二年任云南布政使,主管一省经济,兼管盐务,这在那个时候可是肥差加要职,一般人皇帝是不会放心让你干的。能干这个活,不仅为官要清廉,还一定要有能力。这就说明雍正年间,李卫已经凭借他出色的能力获得雍正皇帝的青睐了。
随后他又升任浙江巡抚、兼任两浙盐政使,最后升任浙江总督,成为了封疆大吏。
从他入职员外郎开始,到成为封疆大吏,期间不过十年的时间,他升迁的速度堪称恐怖。而升迁的背后,则是他的能力作为支撑,他用政绩换来了升迁的资本。
随后他又任兵部尚书、太子少傅、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在盐业经营管理、河道治理、地方治安管理等方面均有建树。
乾隆三年,这位前朝重臣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作为皇帝,乾隆帝给了他足够的殊荣和待遇。更是评价他,李卫才猷干练,实心办事,宣力封疆,无少瞻顾,幾辅重地,正资料理。今闻溘逝,深为悼念。
得到皇帝这样的评价,李卫足以长眠!
图片来源于:《李卫当官》

Mr.Lee
李卫,字又玠,他是清朝时期的大臣,并且其深受雍正皇帝的信任和恩宠。李卫在康熙皇帝时期捐资做了员外郎,在雍正皇帝登基后,就被任命为直隶驿传道,李卫还没去任职又被任命为云南盐驿道,之后继位颇有政绩,并且在仕途中多次得以升迁。
李卫虽然没有强大的家世背景,但他却能深受雍正皇帝的极度信任,除了他的能力外,就是他对雍正皇帝极度的忠心。他因为其能力和受到雍正皇帝的信任。先后被任命为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成为朝廷的一个封疆大吏一品大官。
李卫从一个员外郎到浙江总督,只用了十年的时间,可见李卫仕途升迁的速度。之后李卫又被先后任命为兵部尚书,而后又加封太子少傅、刑部尚书、直隶总督。李卫在雍正时期可谓是雍正非常得力的助手,也因此他会受到雍正的信任和恩宠。
后来雍正皇帝驾崩,乾隆皇帝登基为帝,李卫还是做着大官,李卫生病,乾隆皇帝还派御医给李卫看病。后来李卫在他五十一岁的时候,因病去世。
李卫去世后,谥号为敏达。李卫身为封疆大吏、受到雍正皇帝的恩宠。最后是因病去世,结局还是不错的。
虽然李卫是清朝的大臣,也收到雍正的信任,不过他开始做官时却不是参加科举而得,而是捐资来的,所以李卫也认识不了多少字。不过李卫却非常尊重文人,他曾出资修过浙江通志、也曾建过书院,因此李卫对文化和文人还是有一定的功献,同时李卫在当时文人心中的影响也很好。

_小阿紫_
我们想要了解一个人,首先得了解一个人的生平。根据百度百科的答案。
李卫(1687年2月2日—1738年12月3日),字又玠,江南铜山(今江苏徐州丰县大沙河镇李寨)人,清代名臣。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李卫捐资员外郎,随后入朝为官,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深受雍正皇帝赏识,历任户部郎中、云南盐驿道、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署理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不论所任何职,在位时能体察民间疾苦,深受百姓爱戴。李卫于乾隆三年(1738年)病逝,年五十一,乾隆帝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谥敏达。历史上的李卫。可不是电视剧里 山 争演的那么的无厘头,但是也是一大咖了。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大老粗,竟然做道一品总督的头衔,历经三朝不倒。
(山 争 哥哥当初演的还是蛮帅气的说)
很多人说,李卫最后的结局是被乾隆给玩死的,就因为他是他老子的人,“术球”认为不然,很多人这么说,也有一定的道理,到底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大家会有这样的误解呢?下面"术球"来给你们唠叨唠叨。
话说我们的乾隆老爷子,也跟他爷爷康熙有共同的爱好,就是微服私访。不是还有乾隆下江南之说嘛。话说某天,乾隆下江南,来到杭州西子湖畔,无意间见西湖花神庙里立着李卫自己及其妻妾的神像,号“湖山神位”,这就让他很不爽啦,我乾隆是天子,所谓天子,就是上天的儿子嘛,那就是神的儿子,你是湖山神,那我不就低你一等啦!这天下我老大,你怎么能骑到我头上去呢,但是这是广大人民群众立的庙,想拆除,那就得要理由啊,于是他说:“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就这样,把他神像撤掉,烧毁了。
这就是大家误解李卫结局很惨的来源,但是,结局,应该都是人还活着的时候的结尾才是结局吧,这都是他身后的事了,其实李卫在世的时候,是很得乾隆赏识的,李卫官做的也不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在他身上最适合不过了,他也是病倒在任上,最后牺牲的。
好了,以上就讲到这些,文中观点,仅代表“术球”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关注“术球”,一个见到有趣的问题就忍不住想回答的人,给你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