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李卫最后的结局如何呢?

提到的作品

[作品]叫魂

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孔飞力

[作品]雍正王朝

公元1722年,清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北京九城戒严,紧接着举国震惊,康熙皇帝驾崩,继位者不是当了近四十年太子的二阿哥,不是精通经史的三阿哥,不是贤名远播的八阿哥,也不是深受康熙钟爱的大将军十四阿...

刘和平

[作品]李卫当官

这是个渴望励精图治的朝代,也板结着一个贪墨成风的官场,产生了一个目不识丁的有趣清官——李卫。 他使出了浑身解数,和顶头上司斗,和致仁阁老斗,和河督衙门斗,斗出了一条能够抵御百年不遇洪水的河堤。...

刘和平

最新跟帖
美丽的世界

美丽的世界

李卫在雍正朝可谓是平步青云,他从一个小小的员外郎,仅仅用时十年,便升到了总督一级高官。但一朝天子一朝臣,不少雍正朝的重臣到了乾隆朝便迭遭打击,像张廷玉等,不过李卫是个例外,他在乾隆朝过得也不错。



当然,也有可能是他活的短了些,由此才免去了日后的打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乾隆帝这人翻脸比翻书还快。

先说说李卫之死。李卫在乾隆三年去世,乾隆帝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谥号曰敏达,看起来还不错。

但事情还没有结束,多年后乾隆帝南巡路经杭州,来到西湖一花神庙,上书湖山神位,而里面供奉的神像却颇似李卫及其妻妾。

于是乎,乾隆帝突然翻脸了。



他开始指责李卫在督抚中并非公正纯臣,当年在浙江屁事儿没干,全靠皇考的宠爱,才一路高升,甚至任性骄纵,托名立庙,让大家都去给你祭祀,要是现在还活着一定饶不了他。然后,乾隆帝命令地方官将原来的神像推倒,另塑湖神之像。

原来,在雍正九年时,李卫任浙江总督,在西湖边修了一座花神庙,供奉湖山花神。李卫毕竟是高官,再加上各种文人和底下一群马屁精起哄,于是就夹带了点私货,把自己和妻妾也供在了庙里。



不过细细想来,乾隆帝发火也有他的道理,因为李卫此举有僭越之嫌。古今中外,能入庙接受万众百姓祭祀的人,除了皇帝之外,都是经官方认可的圣人和功臣,其根本目的也是在宗教领域加强统治。而李卫未经官方认可,便修庙立祠,并在生前死后一直接受供奉,作为官方代表的乾隆帝自然会心怀不满了。

eddey

eddey

历史上的李卫历侍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巅峰在雍正朝。乾隆三年病逝,多被人认为是善终。

网络配图 剧照

历史上的李卫并不像影视剧中演绎得那样,李卫家境殷实,是比较有钱的。是个“富二代”,但官还真不是通过科举考来的,事实上是花钱买来的,就是“捐官”。

李卫在康熙朝就进入仕途了,并不是四爷家的下人,四爷看到李卫很能干,比较赏识他;继位后,更是成为自己的心腹,得到重用。李卫对雍正的话不折不扣的去执行,都没怀疑过;再者李卫也有两把刷子,完成任务还不错,是个干吏。等雍正死后给乾隆留下了鄂尔泰、张廷玉、李卫等前朝重臣,但乾隆似乎对雍正给自己留的辅臣并不怎么感冒。这跟张廷玉和鄂尔泰的党争有关系。

网络配图 剧照

雍正时期四大重臣鄂尔泰、张廷玉、李卫、田文镜,其中的田文镜是在雍正十年病逝的;其余三位都死于乾隆朝,乾隆三年,李卫病逝;乾隆十年,鄂尔泰病逝;乾隆二十年,张廷玉病逝。根据雍正遗命,鄂尔泰和张廷玉死后要进太庙的;所以鄂尔泰死后进了太庙;张廷玉生前得罪了乾隆帝,被剥夺进太庙的资格,但张廷玉死后,又允许张廷玉进太庙。后来鄂尔泰家族的人犯事(文字狱),又被移出太庙。所以鄂尔泰不知道死后被移出了太庙,而张廷玉不知道死后自己进了太庙。

乾隆三年,没等乾隆扒拉下来李卫,李卫就辞官,很快就病逝了,乾隆帝给于予总督之礼下葬,并给予谥号敏达。

李卫有五个儿子,只有长子李星垣牵连进贪腐案;其余四个儿子仕途还算顺利。

小猫颜颜

小猫颜颜

李卫当官,是个清官,是个好官,是个有作为的封疆大吏!

历史上的李卫身为雍正帝的四大宠臣之一,是十分成功的,因为他是唯一有善终的人。

雍正皇帝

按说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句民间俗语很贴切地形容了在中国古代作为臣子,很难在下一任天子中继续得到重用。然而李卫却不同,在两朝都得到了重用,这是因为李卫所遇到的后任天子是十分开明的乾隆爷,他视野开阔,雄才大略,对前朝很多能臣、忠臣还是十分乐意任用,甚至是重用的。为何乾隆没有辞退李卫,而是让其在高位上自然死亡,有以下的几个原因。

1、李卫为官清正廉洁,能办事,办好事。

我们看电视剧,李卫目不识丁,这点在现实中也是这样的。但是李卫的目不识丁不是家里没有钱供他读书,而是此君太不适合读书,听到“之乎者也”就打瞌睡。因为李卫的家境还是蛮富裕的,为了李卫的前程,在康熙末年,家里给李卫捐了个员外郎的官(不带编,临时工),但善于抓住机遇的李卫,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机智,居然不到一年就转正了。

乾隆皇帝

后来李卫在任上,因为敢于挑战权贵,揭发贪赃枉法,而被十分重视人才、但尚未登基继位的雍正发现。“朕之难处唯有苍天及朕皇考、诸天神洞见而已。属一等难事,若能遇一名贤能之人,乃朕如得活宝矣,将欣喜若狂。”可想而知,邂逅李卫,雍正是多么高兴啊,如获至宝。雍正继位后,李卫的官职就犹如坐了火箭一般,十年内从五品闲职到一品封疆大吏,位极人臣;而李卫也对得起雍正的重用,为官正,不贪财,替皇帝和朝廷分忧,解民众疾苦,在民间口碑极好。这样的好官,乾隆怎么会罢免呢?

2、李卫远离政治中心,不结党营私。

李卫当官,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总是给人以孤臣的形象,直到官至直隶总督。他一直远离政治中心,从来不涉足党争,所以他不足以影响皇权。

3、李卫心性纯正,对皇室忠心耿耿。

李卫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世,这在清代是很少见的。李卫的忠心,不仅雍正帝了解,乾隆也是心知肚明,因此对于李卫,乾隆也是一如既往地委以重任。

4、李卫接地气,做事有魄力。

李卫做官时期,搞盐政工作、揖捕私盐贩子,或者是揖盗中,都是一副不怕死的作风,这样的官员是雍正喜爱的。假如一个官员蹑手蹑脚地,那肯定是雍正看不上的。李卫则恰恰相反,他是个敢说敢做的官员。

乾隆朝的时候,李卫依然不管不顾地做事。乾隆在位期间,李卫不断地弹劾王爷。比如说乾隆二年,李卫弹劾诚亲王与百姓争地;乾隆三年,李卫弹劾大臣朱藻;而且李卫还不断地弹劾其他人,让乾隆帝感到了不安。

好官李卫

不过最终的李卫因病去世,否则李卫的结局也很难预料。盖棺定论时,乾隆还是给了李卫很高的评论:“李卫才猷干练,实心办事,宣力封疆,无少瞻顾,畿辅重地,正资料理……今闻溘逝,深为悼念。”由此可以看出,李卫的为官肯定是很好的,这也正是他能历经三朝而善终的原因所在。

蓝齐儿516

蓝齐儿516

可能很多人对李卫的认识还是在电视剧里面。比较有名的电视剧有《雍正王朝》、《李卫当官》、大内低手等等。而这些电视剧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李卫的出身弄的比较低,基本都是叫花子的形象,这跟历史当中的李卫是不符的。

李卫是出生在一个富裕人家,也可以说成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在康熙五十六年,也就是在李卫三十岁的时候,他捐资员外郎,这个员外郎其实是一个闲职,等同于五品,但是是正额以外的编制。从此以后,李卫就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在电视剧中,也有很多精彩的细说,大都从他不识字,管理人民或官员都是小流氓的套路,但是共同点是一心为民,屡屡出奇招致胜,深受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个皇帝的信赖。

他的主要功劳也有好几个,在电视剧中也提到的比如查办私盐,修筑海塘,缉拿盗犯等等。也使得他的头衔越来越多,越来越受皇帝的信赖,尤其是雍正皇帝,是他执行新政的得力干将。

对于一个买官当官的李卫,最后能做出这么大的功绩,还是非常难得的,尤其是他不畏权贵,为官清廉,打击贪官污吏,而且比较尊重文人。其实他本人也是文人,并不是电视剧中说的那样大字不识。

‍‍他的死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是得病而死。乾隆三年十月二十二日,李卫因病去世,年五十一,乾隆帝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谥敏达。在此之前,乾隆也曾派御医前来给他诊治,但是并没有治好。至于得的到底是什么病,史书中并没有记载。

李卫的后代中也大都当官,可见他的死跟政治无关,应该就是正常的病故,不宜过多解读!

JackieW-十一郎

JackieW-十一郎

历史上李卫的结局还算是不错的,作为三朝老臣,李卫最终是在任上因病去世,享年51岁,他死后,乾隆帝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可谓是善终。

在电视剧《李卫当官》里,李卫被塑造成了一个草根小人物,通过个人机智努力成为一代名臣,而在真实历史中,李卫的人生也同样精彩。

李卫出身于江苏的一家富户,因为捐资员外郎踏入仕途,随后入朝为官,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历任户部郎中、云南盐驿道、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

十年之间,李卫从一个七品的员外郎闲职,一路升迁,最高时官居总督,成为朝廷一品要员、封疆大吏,这样的升迁速度,也着实令人惊叹。

虽然李卫的官是捐来的,并不是科举出身,大字也不识几个,但他机智过人,且为官清廉,所以既得百姓爱戴,又得三朝天子信任,活的较为通透。

乾隆曾评价他:“李卫才猷干练,实心办事,宣力封疆,无少瞻顾,畿辅重地,正资料理……今闻溘逝,深为悼念。”

而李卫,也成为了雍正皇帝的四大宠臣中唯一善终的。其他三位年羹尧、田文镜和隆科多,要么被处死,要么被罢官,要么被囚禁,都不如李卫的结局好。

sunyilun

sunyilun

感谢邀请:答案:两个字“埋了”

DADO

DADO



李卫是清代雍正年间的一代名臣。他出生于一个比较富裕人家,虽识字不多,但聪明伶俐,很会察言观色。李卫年轻时花钱买了个小官,在自己的家乡任职。后来,雍正去江浙地区查巡水灾,正好遇到了李卫,雍正发现了李卫是一个头脑灵活的人物之后,就将李卫带到了北京,成为自己帐下的一员。


李卫这个人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却非常喜欢学习,遇到不懂的事情也会虚心向别人请教,因此虽然是初入官场,李卫却成长得很快。李卫最显赫的时候是在雍正登基以后。他从户部郎中做起、历任云南盐驿道、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署理刑部尚书。


李卫最后做到了直隶总督和太子太傅。直隶总督是管理着当时的直隶、山东、河南三个省份的军政、漕运等事务,权利非常大,是清朝封疆大吏的首臣。直隶总督在当时是从一品,因此李卫在当时的官衔是从一品。李卫后来被封为太子太傅,太子太傅是正一品,这个时候,李卫开始做到了正一品的官职。虽然李卫的太子太傅一职是正一品,但是这个职衔并没有实际的权利,平时没有什么事情,只是一种荣誉职衔。所以说李卫无论是从品阶来看,还是从权利来看,都已经做到了位极人臣,风光无限。



李卫处事圆滑,善于揣摩雍正心意,深受雍正皇帝的赏识,是雍正的得力手下。而且他官清廉,不畏权贵,不论身处何职,在位时都能体察民间疾苦,深受百姓爱戴。乾隆三年,李卫因病去世,年五十一。乾隆评价李卫:“李卫才猷干练,实心办事,宣力封疆,无少瞻顾,畿辅重地,正资料理……今闻溘逝,深为悼念。”由此可以看出,乾隆对于李卫的为官为人都是十分肯定的。乾隆按照总督例赐予祭葬,谥敏达。相比于雍正在位期间的重臣年羹尧和隆科多相比,李卫的结局也算是善始善终了。(出自清史稿·李卫传清世宗实录清高宗实录小仓山房集直隶总督传略,不足之处,请大家斧正!)




北方森林

北方森林

PINK.LU

PINK.LU

我叫历史上的事,我来回答!

要说李卫的结局,应该是完美的,不能说世袭罔替,也基本上三代无忧了。

要知道他不仅在雍正时期非常受重视,就连乾隆时期,他也是一直都非常嚣张的。一般来说,古代的官员身上都会有还几个头衔,不过最多也就是两三个,而李卫的头衔太多了,所以也就不一一介绍了,下面给大家说一个最重要得!而李卫作为最信任的大臣,有了皇帝撑腰自然是有些嚣张的,皇帝何许人也?是不?不过官场上也有很多人看不上他的嚣张,要不是身后有皇帝护着,李卫最后一定会不得善终的,但是他就偏偏有皇帝护着,还是俩皇帝!

第一:买官进爵!养贼自用!李卫是江南人,他最开始的官职就是他用钱买来的。虽然这个位置是买来的,但是他还真就有出息了。他这个人很厉害,他有一个官职是江南的总捕头,他在做捕头的时候还真挺厉害,要知道江南一个著名的大侠都栽在他的手里。李卫开创了一个先河,就是养贼自用。

第二:手握重权!溜须拍马!他作为朝廷的封疆大吏,掌握着一方生死,是雍正的心腹。而他,居然组建了一个江湖第一帮派——漕帮。在那个年代,谁占据了码头,都是这个地方的老大。而作为两江总督的李卫,其辖区内河流密布,是全国的河运枢纽。在火车没发明之前,漕运历来是朝廷的第一运输渠道,谁掌握了漕运,就相当于控制了朝廷的命脉。而李卫居然垄断了全国的漕运,并组建了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帮派,(哈哈,清朝也有黑社会)这些人往返全国各地,和当地的地头蛇有着密切的联系。李卫就是利用这些人。在法理之内收集情报,上报朝廷。在法理之外,利用江湖帮派的特殊身份,采用非常手段服务于朝廷,这招太厉害了,真是马前一身,人后一套!按说李卫混到了这个位置,应该很嚣张才是。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历史上那些臭名昭著的恶人,例如:王莽、魏忠贤、李卫……他们人前都很和蔼、低调,但是人家就靠一张嘴皮子,溜须拍马,否则他们早就被人玩死了。李卫虽然位高权重,连后来的乾隆也要敬他三分。但此人做官相当严谨,同事关系也很和睦。但只要他发起来狠,无论是官,还是匪,都逃不过他的手心。雍正能成为清代历史上为大清朝做出贡献最大的一位皇帝之一,自然少不了李卫等人的功劳。

第三:备受宠爱!正资料理!在很多人眼里李卫是一个风度翩翩,却很有野心的一个人,不过很多人都不知道,李卫骂人的功夫非常厉害。雍正都看不下去了,要知道但凡被他骂过的都成为了他的敌人,要不是有雍正一直给他收拾烂摊子,也许他早就成为被分尸的对象了。李卫身上有很多有意思的问题,比如从来不写字,却能从其他人写的文章中找出要害进行修改。李卫一直备受着宠爱,更为难得的是他平稳过度到了乾隆时期。那个时候,乾隆没有格外倚重李卫,但是同样没有刻意针对他。在乾隆登基之后,李卫不但没有懈怠,反倒是加倍努力,希望给乾隆留下好印象。

李卫在缉盗这方面非常厉害,正因如此,在李卫的驻地附近基本没有盗贼敢来。可以说,李卫的存在让大家对于朝廷的好感度提高了不少。这份功劳毋庸置疑是属于李卫的,谁都没有办法夺走。在李卫去世之后,乾隆给予了李卫很高的评价“即李卫才猷干练,实心办事,宣力封疆,无少瞻顾,畿辅重地,正资料理。”这意思是什么呢?意思是他表示李卫不但有能力,而且非常踏实,愿意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值得所有人学习。正因如此,很多人都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乾隆对李卫并没有太大的敌意,不但没有敌意,还受到了褒奖!在乾隆皇帝登基之后的第三年,李卫就去世了。其实如果李卫特别长寿的话,相信他的命运可能,也许不会太好。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但是偏偏在风光之时去世了,这时乾隆对李卫死后的评价更像是真话了!

但是不管怎样,他没有被查抄、没有被株连、没有被翻出来他之前的陈文旧事去批判,说明李卫的结局还是相当完美的,一个市井小子,靠坑蒙拐骗混到这种地步,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xiaomihaa

xiaomihaa

李卫,字又玠,他是清朝时期的大臣,并且其深受雍正皇帝的信任和恩宠。李卫在康熙皇帝时期捐资做了员外郎,在雍正皇帝登基后,就被任命为直隶驿传道,李卫还没去任职又被任命为云南盐驿道,之后继位颇有政绩,并且在仕途中多次得以升迁。

李卫虽然没有强大的家世背景,但他却能深受雍正皇帝的极度信任,除了他的能力外,就是他对雍正皇帝极度的忠心。他因为其能力和受到雍正皇帝的信任。先后被任命为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成为朝廷的一个封疆大吏一品大官。李卫从一个员外郎到浙江总督,只用了十年的时间,可见李卫仕途升迁的速度。之后李卫又被先后任命为兵部尚书,而后又加封太子少傅、刑部尚书、直隶总督。李卫在雍正时期可谓是雍正非常得力的助手,也因此他会受到雍正的信任和恩宠。

后来雍正皇帝驾崩,乾隆皇帝登基为帝,李卫还是做着大官,李卫生病,乾隆皇帝还派御医给李卫看病。后来李卫在他五十一岁的时候,因病去世。李卫去世后,谥号为敏达。李卫身为封疆大吏、受到雍正皇帝的恩宠。最后是因病去世,结局还是不错的。

虽然李卫是清朝的大臣,也收到雍正的信任,不过他开始做官时却不是参加科举而得,而是捐资来的,所以李卫也认识不了多少字。不过李卫却非常尊重文人,他曾出资修过浙江通志、也曾建过书院,因此李卫对文化和文人还是有一定的贡献,同时李卫在当时文人心中的影响也很好。

谁是镜子里的猫

谁是镜子里的猫

2001年,一部由徐峥、陈好、唐国强领衔主演的古装喜剧《李卫当官》播出,掀起了收视热潮,至今成为很多观众心中的经典之作。在剧中,李卫是个出身卑微的穷小子,甚至沦落到在扬州城里要饭,后来,他靠着阴错阳差的各种机缘当上了大官,成为雍正皇帝的心腹。而在真实历史中,李卫虽然的确是雍正皇帝的心腹,却并非出身穷苦人家,反而是个出身富贵人家的阔少爷。那么,这个阔少爷是如何成为雍正皇帝心腹的呢?


李卫当官》海报


一个捐官的上升之路


真实的李卫,是江南铜山人,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徐州丰县。李卫的家境比较富裕,但是父母貌似对他的教育比较宽松,没有从小就要求他努力读书,以后参加科举考试。李卫本人也不喜欢读书学习,而是嗜好习武。十岁那年,李卫父母双亡,他成了孤儿。虽然十岁而孤,但他继承的家财依然丰厚,足够他吃喝玩乐一辈子。就这样,李卫一直游手好闲,“混”到了快三十岁,除了有钱,一无所成。


三十岁那年,李卫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捐资入仕,做了兵部员外郎。虽然说捐官一般都是些闲散小官或者空头虚职,但李卫这个职位却有一定的含金量。清代六部的职官设置依次是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笔帖式、经承。六部尚书是从一品,侍郎是正二品,中间不设置三品、四品官,郎中是正五品,员外郎是从五品,郎中和员外郎又被称为“司官”。别看员外郎只是个从五品,要知道中国古代的政治传统中,一直有一种品级虽小却权力极大的设定,员外郎的实际权力并不小。


而且,李卫是立即走马上任,不需要排队等候。要知道,清朝的政府官员都有固定编制,一个职员去世或退休了才能新进一个人,很多科举出身的人都要等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才能上任。李卫一手交钱,清政府就立即给了他一个实缺,而不需要他“候补”。由此可见,李卫应该是花了巨资。


李卫画像。来源/浙江省博物馆


在清朝,中央各重要部门实行的是满汉双轨制,一般一个部门中分设满、汉郎中各一人,满、汉员外郎各一人。由于清王朝的民族政策,满郎中负责掌印,汉郎中负责实际办事。由于员外郎属于侍郎的属下,因此也是负责实际办事的人员。


可能是工作表现不错,李卫两年后被调到户部任侍郎。李卫在户部侍郎的任上干了不到四年,康熙皇帝就去世了。雍正一登基,就任命李卫担任直隶驿传道,负责直隶一省驿站的公务。李卫还在上任的路上,雍正又改任其为云南盐驿道。自汉代实行盐铁官营以来,盐就是朝廷最重要的财源之一。清朝也不例外,朝廷一直致力于完全垄断盐业。作为产盐大省,云南的私盐生意非常盛行,高价的官盐根本卖不出去。所以,雍正将李卫派去云南担任盐驿道,盐驿道多属于兼管盐务的非专职盐务官,一般为正四品。虽然这个职位并非什么大官,但李卫从正五品升到正四品,足见雍正对他的欣赏。


为何雍正会欣赏他?李卫在当户部侍郎时,有某位亲王的属下对于收缴的白银,每千两都要额外加收10两作为库平银。李卫无畏无惧,将银柜抬到廊下,写上这是某某亲王的“赢余”。亲王为防止事情闹大,便停止多收库平银。李卫的工作方式得到了雍正赏识。雍正将其派到云南去整顿盐务,也是因为私盐贩售在当地已经形成庞大的利益链,官商勾结,盘根错节,而李卫这种不畏强权的性格恰好适合解决这种复杂问题。


雍正帝读书像轴。来源/故宫博物院


李卫上任后,马上揭发了属下十多名官吏和数名武官的不轨行为,在整顿盐务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年后便升任云南布政使,主管全省财政税赋,并仍兼管盐务工作。雍正五年,李卫又升任浙江巡抚,并兼任两浙盐政使,正式进入到由各行省官僚组成的精英小圈子。孔飞力在《叫魂》中说:“进入这个圈子意味着得到皇帝的特别宠信并能与其直接对话。督抚官僚与在北京六部官员一样,可以被要求同皇帝直接并秘密地联络。”


雍正七年(1729),李卫被加封为兵部尚书。此后,他又被任命署理刑部尚书,出任直隶总督等职。无一不是位高权重的显赫之位,成为雍正朝炙手可热的大红人。


飞黄腾达的奥秘


李卫从一个捐官买到的户部员外郎,到成为浙江巡抚,只用了不到十年时间,这种升迁速度可谓清朝历史上罕见的案例。


李卫飞黄腾达的第一个原因,恰恰是他那被士大夫阶层看不起的出身——捐官。按照常理,我们会认为只有科举出身的官员才会得到赏识,捐官并非正道。然而,雍正从一开始就对科举出身的官员抱有高度警惕心理。雍正认为,科举出身的人,考官与考生中的及第者成为老师与弟子,同一期考试及第者们成为同年级同学,即“同年”,以此建立了密切联系,以图相互方便,久而久之,这些人很容易结成牢固的“朋党”。“朋党”往往会为了自己小集团的利益,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将朝政搅得乌烟瘴气。东汉有“党锢之祸”,唐朝有“牛李党争”,北宋有“新旧党争”,明朝有“朋党之争”,这些历史惨痛的教训,历历在目。康熙晚年,“九子夺嫡”,朝廷中很多官员纷纷与诸皇子结党,不但危及了皇权,同时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雍正本人一登基,就撰写了一篇朋党论,痛斥朋党的危害。


雍正痛斥朋党之害。来源/电视剧《雍正王朝》截图


李卫作为非科举出身的官员,雍正不用担心他与其他科举出身的官员结成朋党。毕竟花钱买官,一向被科举出身的人视为旁门左道中最低贱的一种,李卫即使想参与“朋党”,恐怕也没有人愿意搭理他。雍正将其派往云南整顿盐务,一是因为李卫的作风,二是因为他的背景比较干净,在官场上没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皇帝不用忧虑他会被利益关系所左右。


李卫本人也很清楚,作为捐官,他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一个人,他只能完全忠于皇帝,才能安身立命、前程似锦。李卫担任云南盐驿道时,与康熙十三子走得稍近,他在李卫出发前说了一番话,并且给了他200两白银作为赏赐,而李卫转身就把十三皇子说的话告诉了雍正。他用实际行动表明,自己绝对不会和皇子结党营私。


事实上,不止是李卫,雍正朝完全受到皇帝信任且恩宠不衰的三个人——田文镜、李卫和鄂尔泰,都不是科举出身。这绝不是巧合,而是雍正的用人偏好使然。


李卫飞黄腾达的第二个原因,是他有较强的实际政务处理能力,有利于雍正加强中央集权。很多科举出身的官员,若不是天纵奇才,都要将一生中最旺盛的精力消耗在四书五经上,他们虽然饱读诗书,但对法律、钱粮等实务,对地方势力格局却茫然无知。这种问题,历朝历代都存在。这也是为什么从北宋以来,很多科举出身被任命到地方的官员,都要高度依赖胥吏的原因。所谓“胥吏”,就是为官府办事,但没有正式编制的人员。胥吏具备专业素养,熟悉办事程序,又与地方势力关系深厚,没有他们,整个帝国的基层组织就无法正常运转。然而,胥吏往往会成为地方政务的实际操控者,架空了地方官,晚清思想家冯桂芬谈胥吏之权势时说:“州县曰可,吏曰不可,斯不可矣,犹其小者也。卿贰督抚曰可,吏曰不可,斯不可矣,犹其小者也。天子曰可,吏曰不可,其不可者亦半焉,于是乎其权遂出于宰相大臣之上,其贵也又如此。”总之,地方官的迂阔无能,胥吏的势力扩张,令帝国的独裁者——雍正皇帝非常不安。


李卫则不同,他大字不识几个,但头脑非常聪明,实际办事能力很强,不用受制于地方上的胥吏。雍正将他派往云南整顿盐务,就是对他的一次政治考察。云南地方官员与私盐贩子勾结,其实质是地方势力与中央政府争夺财源,这令雍正难以忍受。李卫果断抓住这次机会,表现非常优异,得到了雍正皇帝的信任,为他以后平步青云、顺风顺水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他在成为行省级官僚后,办事也屡屡让雍正感到满意和赞许。


影视剧中的李卫。来源/电视剧《雍正王朝》截图


李卫出任浙江巡抚,而那几年浙江省自然灾害不断,农业收成不好,人民面有菜色,雍正需要有个能办事的人去解决这个问题。李卫也不负皇帝的期望,赴任后立即让商人在长江上游地区收购大量稻米运到浙江,解除了浙江的民生危机。而在李卫赴任后,浙江省连年丰收,雍正帝对他十分满意。


李卫在浙江巡抚任上,还再一次整顿盐务,满足了雍正加强中央集权的需求。浙江省的沿海地区出产食盐,然而,政府的食盐专卖价格却至少是原价的三十倍,令百姓难以承担。因此,浙江省私盐泛滥也就在情理之中。朝廷曾动用军队来取缔私盐,但收效甚微。李卫为打击私盐,与江苏官员密切配合,抓捕到走私商的一大头目——沈氏。沈氏是位女中豪杰,其走私集团有几百人,横行在苏州平原的河流地带,多次击败江浙两省的政府军,让官员们颜面扫地。沈氏被逮捕并处死后,当地的私盐受到重大打击。


李卫抓捕大盐枭沈氏,是趁着沈氏解散部下、自己躲在藏身之处时才突然出现将其拿下。由此可见,李卫是个有勇有谋之人,他从小习武、武艺精湛、作风彪悍、敢于硬碰硬。但他又不会逞匹夫之勇,而是善用计谋。


雍正七年,李卫侦知江宁存在一个以张云如为首的反清复明组织,该组织即将准备作乱。张云如的组织有不少江湖豪侠,其中有一个叫甘凤池的大侠最厉害,被人推为“兵马大元帅”。但甘凤池可能并不知道张云如真实的算盘是要造反,以为这只是一个江湖豪侠在一起喝酒吃肉的小团体。李卫派线人跟甘凤池取得联系,说要请甘大侠来当自己儿子的武术老师。甘凤池以为自己得到了浙江巡抚大人的青睐,以后就要飞黄腾达,便不假思索、毫无防备地来到李卫府中。结果,他被几个武艺高强的捕快合力拿下。之后,李卫通过他的口中,获得了张云如组织的关键情报。张云如等人被李卫一网打尽。


李卫巧妙地将一个反清团体彻底消灭,清史学者胡忠良指出,李卫所办此案,构成“对江南前明遗民情结的雪上加霜的一击”,同时也重创了在江南经营已久的江湖势力。


同年,李卫被雍正提拔为兵部尚书,足见雍正对他的赏识。


影视剧中的雍正与李卫。来源/电视剧《李卫当官》截图


李卫凭借着自己不结交“朋党”的原则,以及雷厉风行的办事能力,得到雍正的高度信任,成为其心腹。乾隆三年,李卫因病逝世,乾隆特命朝廷以总督规格赐予祭葬,追谥号“敏达”。而像李卫这样的能够寿终正寝的重臣,在雍正一朝并不多见。


参考资料:

[1]清史稿 · 列传 · 卷八十一

[2](日)宫崎市定雍正帝:中国的独裁君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

[3]张淑霞 直隶总督传略,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


END

苗先生

苗先生

历史上李卫怎么样了,最后的结局如何。

(李卫当官),这电视剧大家都看过吧,反正我看过一点,没看完,家里穷,没电视机。

李卫………

李卫,从一个京官到两广总督,他经历了什么,李卫经历了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的时代,可为是一个老臣了。

敢于和达官显贵抗衡。

李卫这个人,也是非常的有才华的一个,性格开朗,讨人喜欢,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为官清廉,不畏惧达官显贵的仗势欺人,反而是一个敢于和达官显贵相抗衡的人,只要是在李卫手里犯下事,不管你是达官显贵的什么人,都是依照清朝的法律办事。而且,李卫在位为官时,我是一个非常有责任的好官,一心一意为百姓服务,也是一个人好父母官,李卫,不贪赃枉法,严以律己的要求自己。

后在康熙年间,李卫得到了康熙的欣赏。

后来的李卫,因为自己不畏惧达官显贵,敢于办真事,办实事,得到了百姓的认可。后来也得到了康熙皇帝的欣赏,从此在朝为官平步青云,李卫是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人,大字不识一个,所以,他说话、和性格总是大大咧咧的。

历史上李卫的结局如何。

李卫,从一个花银子买来的官,到直隶总督,虽然在位期间,得罪的人无数以外,连当年的乾隆还不太喜欢李卫呢。

但是,李卫,他严以律己的要求自己,为官不为财,为民不畏权,所以,他深受百姓的爱戴,尤其是康熙特别喜欢李卫,所以,他才那么勇气去处理那么多不惧怕达官显贵的违法之事。

李卫的功劳是相当大的,对清朝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李卫,善终也………

李卫,从一个小小的芝麻官,到最后的直隶总督,一直当到死。李卫是江苏徐州人,他生于康熙26年(1687),死于乾隆3年(1738)年。

这里,不止是李卫善终,他的五个儿子,也是不错的,都在清朝为官。

大儿子李星恒:也是非常的有能力,继承了,李卫的才华,最后也是清朝的(两广总督),直到因腐败落马。二儿子李星聚三儿子李星仙李星宿李星福。
李卫的五个儿子,也都得以善终,李卫同样也是善终。

Dannywallace

Dannywallace

李伟在八王混战期间可以平步青云 本事那自不必说 更难的是 此人谦逊知进退 结果算是很圆满的 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浪里漂

浪里漂

在很多电视剧和文学作品中,李卫都被塑造成一个没有文化,出身卑贱的乞丐形象,直到现在依旧有关于他的很多逸闻趣事。不过,历史上的李卫形象截然不同,因为家境比较富裕,所以花钱捐了一个兵部员外郎的官职,从此进入仕途。

康熙五十八年的时候,李卫担任户部郎中,当时正是诸皇子夺嫡斗争的最后关头,皇四子胤禛暗中培植党羽的时候,发现了机敏练达的李卫,开始频繁与他交往。也就是说,李卫真正成为雍正的属下,已经是康熙五十八年的事情,这和影视剧中他的家奴身份显然完全不同。

雍正即位后,李卫开始受到重用,因为他为人刚直不阿,办事谨慎小心,所以绝大多数时间都是担任巡盐道、布政使这类财税官员,成为雍正经济改革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凭借出色的表现,李卫在雍正三年被提拔为浙江巡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封疆大吏,并最终做到浙江总督、直隶总督,成为天下督抚之首。

影视剧中的李卫对雍正绝对忠心,也从不结党营私,因此避免了年羹尧那样的悲剧。但是,历史上的李卫不仅参与了党争,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在张廷玉和鄂尔泰两党互相争斗的时候,李卫背后同样有着庞大的势力集团。只不过,和张、鄂两人相比,李卫只是地方官员,对皇权的威胁相对较小,再加上雍正对几位宠臣相对比较宽容,李卫在雍正朝混得还是相当不错。

乾隆即位初期,为了稳定政局,赢得官僚集团的支持,基本上全盘接收了雍正留下来的领导班子,其中包括鄂尔泰和张廷玉两位军机重臣,也包括田文镜、李卫这样的地方督抚。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乾隆开始着重打造自己的核心班子,年轻的讷亲、傅恒等人相继得到重用,鄂尔泰死后,他的党羽被悉数翦除,张廷玉也在“配享太庙”的问题上得罪皇帝,最终落得一个凄凉的结局。

李卫作为雍正朝老臣,办事能力并不是拔尖水平,自然也就成了乾隆的眼中钉。随着乾隆的龙椅越坐越稳,李卫也就越来越失宠,再加上长期从事河道、盐道等方面的工作,他的身体很快就垮了,最终于乾隆三年病逝,享年51岁。

虽然和年羹尧、隆科多等人相比,李卫还算是获得了善终,但他在乾隆时期受到了明显的排挤和打压,这对一个曾经的封疆大吏来说,精神上的折磨可想而知。而且,乾隆南巡看到当地人给李卫夫妇立的雕像,顿时勃然大怒,马上命人将其损毁。由此可见,如果李卫像张廷玉一样健康长寿,肯定也会受到乾隆皇帝无情的政治打压。这样看来,他只活了51岁,未尝不是一种幸运。

敌羞

敌羞

提起李卫,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想必都是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那个叫花子出身“潜邸奴才”。可事实上呢?李卫根本不是什么叫花子出身,更加不是雍正帝潜邸时期的“奴才”……

花钱买官的富家子弟

真实历史上的李卫可不是什么叫花子!恰恰相反,他是江苏铜山的富家子弟。因为自幼对读书缺乏兴趣,靠科举走上仕途无望,李卫便选择了一条终南捷径——捐纳。何谓捐纳?这是一个比较文雅的说法,用大白话说其实就是花钱买官!而且是明码实价、合法的。

▲古人捐纳的“收据”

在中国古代,碰上战争、灾荒等等,朝廷财政出现严重赤字时,会由吏部适当拨出一部分“编制”进行“售卖”。当然,买官的人名义上叫“捐”,可事实上就是买!明码标价、童叟无欺,所卖款项由户部造册入库、用以抵消财政赤字,完全合法。当然,中国古代的皇帝也不傻,卖出去的“编制”绝大多数只是虚衔,并不给实缺。又或者给个候补职务——“您回家侯着吧,等有缺了再补。”这一候补,有不少人候补一辈子也没能补上实缺……比如李卫,起初就是花钱买了个员外郎的虚衔。这是一个文职从五品的职务,出手就买从五品,可见李卫还是相当有钱的,根本不是什么叫花子!

不得不说,李卫这个人还是相当厉害的,在买来员外郎的虚衔之后不久便谋到了一份实缺——兵部员外郎,看来这一次李大土豪又没少花银子……上任没几天,李卫又从兵部员外郎的位子上调任户部郎中、由从五品变成了正五品!而这一次晋升,距离李卫买官仅仅只有两年时间。由此也可见,李卫这个人的情商和能力还是相当强悍的。

▲李卫画像

清朝的“奴才”是特定人群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多次提到李卫是雍正帝潜邸时期的“奴才”,可事实上李卫根本不可能成为雍正帝的“奴才”。因为清朝有制度,只有在旗的人才能对皇帝自称“奴才”,汉臣是不能自称“奴才”的,即便是正一品的殿阁大学士也不行!李卫是彻头彻尾的汉臣,根本不可能成为雍正帝潜邸时期的“奴才”。

年羹尧为何是雍正帝潜邸时期的“奴才”?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在旗,是汉军、不是汉臣。康熙四十八年,潜邸时期的雍正帝受封雍亲王,年羹尧家族所在的牛录被划拨给了雍正帝作为旗份,年羹尧这才成了雍正帝的“奴才”。很显然,李卫是根本不具备这个条件的。所以,电视剧《雍正王朝》里说什么李卫是雍正帝的“潜邸奴才”纯属子虚乌有,您看看就行了,千万别较真儿。

▲年羹尧画像

既然李卫不是雍正帝的“潜邸奴才”,而且还是花钱买的官,他又是怎么攀上雍正帝这棵大树的呢?就四个字——拉得下脸!李卫虽然是花钱买的官,但他并不贪财、更没想着怎么“回本”,反而相当清廉。在担任户部郎中期间,因为一位亲王的门人强行增加下面送上来的银两的“火耗”,说白了就是“雁过拔毛”!李卫多次劝阻无效,索性立起了一个箱子,上面写着“某王赢钱”,搞得那位亲王非常难堪、不得不有所收敛。而这一切,也被彼时的雍正帝看在了眼里。

雍正帝即位之后,开始大规模推行新政,改革必定会侵害到一些人的既得利益,让那些圆滑的“和事佬”来干这些事情,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这时候,李卫进入了雍正帝的视野,这可是一个拉得下脸、敢得罪人的主儿,不正是彼时雍正帝最需要的吗?于是,仅仅一年多的时间,李卫便由一名正五品的户部郎中摇身一变、成了从二品的布政使!之后几乎是每年一升迁,到雍正五年时,李卫已经位居浙江总督兼浙江巡抚之位了!比雍正年间著名的“直升机”尹继善有过之而无不及……


▲清世宗雍正帝画像

李卫的结局

无论李卫的行事风格是否出格,他对雍正帝还是相当忠心的。对于雍正帝的儿子乾隆帝,应该说李卫也还是比较忠心的。更何况,除短暂署理刑部尚书外,李卫一直都是督抚任上打转转,在京中缺乏影响力,对乾隆帝够不成任何威胁。所以,雍正帝去世之后,乾隆帝并没有把李卫怎么样,李卫依然做着他的直隶总督。而且,李卫一直未改初心,遇上对皇家、国家不利的事情就要管!在乾隆年间还曾经多次弹劾不法王公大臣并受到了乾隆帝的褒奖。乾隆三年,李卫突发疾病,乾隆帝还特地派出御医前往诊治。同年阴历十月,李卫病故,死在了直隶总督任上。乾隆帝命按照总督的规格治丧,谥“敏达”。虽然没有提高治丧规格,但也没有刻意压低,“敏达”这个谥号总体还算公允。可见,乾隆帝对于晚年的李卫还算是比较公道的,并没有搞“一朝天子一朝臣”那一套,李卫也算是得以善终了。

▲清高宗乾隆帝画像

canqy

canqy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