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李卫最后的结局如何呢?

lee00325800
从各种历史大剧和小说里了解,李卫有生之年是相当辉煌的,虽然读书少,却因聪明绝顶、识得大体,而干成不少事,用现代话说事业有成。他在古代封建社会官场中是个特例,不拘一格,不走寻常路,比较有个性,却屡出奇招。心中有大格局,所以才能官至一品。他为人正直,不贪财,爱民如子,留下不少佳话。虽说死后被乾隆厌弃,那有影响的也都是他的后代,在他活着时,显达富贵都享受到了,是比较圆满的。

blackmoona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可李卫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而不倒,结局比骄横跋扈的大将军年羹尧好太多了。李卫从康熙晚年开始,就逐渐活跃于政坛。到了雍正继位后,他又得到进一步的提拔,混得风生水起,还成了封疆大吏。
直到乾隆年间,官运亨通的李卫才因病去世,终年51岁。在李卫生病期间,乾隆还曾派御医给他看病。在李卫死后,朝廷还追加他的谥号为敏达,结局算是非常不错的了。
早在康熙在位的时候,李卫就得到了一定的提拔,担任兵部员外郎的职务。雍正皇帝继位初,又先后让李卫担任直隶驿传道、云南盐驿道、布政使等职务。李卫表现很杰出,所以升迁得快。从浙江巡抚升到浙江总督的位置,李卫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其中除了有雍正对他的赏识以外,更为重要的是李卫有能力,深得雍正皇帝信任。
不过众所周知,雍正皇帝在位的时间不长,前后只有13年的时间,之后便进入了乾隆皇帝统治时期。古人有言“一朝天子一朝臣”。历史上的新皇登基,一般都会对前朝旧臣进行打压,尤其是李卫这种前朝重臣。
可事实并非如此,李卫并没有因为雍正的去世而遭到打压。新继位的乾隆并不是昏君,他知道李卫的能力,所以继续重用着李卫,并让他兼管直隶总河,且裁营田观察使。李卫在任期间秉公执法,多次弹劾为非作歹的亲王和贪污受贿的地方官。乾隆三年,51岁的李卫在任期内因病去世。乾隆皇帝感念他为官的时候尽忠职守,因此以总督的礼节祭葬他。

微凉徒眸
李卫当官电视剧虽然夸张太过,但是李卫本人的确是深得清朝皇帝赏识,历经三朝官运亨通,青云直上,总督尚书都做了个遍,而且最后得以善终

俄罗斯出租车
叫花子李I,苦难中走出的封疆大吏,敢做敢为,不管使用什么手段,替壅正做了多少事,心中有正气,没文化但忠,不贪,人民拥戴。

云馨
李卫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他的生平事迹也被频繁的拍成各种电视剧播出。他作为一名清朝的重臣,于1687年2月2日出生在江南铜山,即现在的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大沙河镇出生,字又玠。李卫一生为官清廉,不惧怕权贵,不管任什么职位,都能够恪尽职守,所以分外受百姓的爱戴,也受皇上的倚重。那李卫怎么死的呢?
李卫出生于江苏丰县一户家境比较富裕的人家。在康熙一朝,李卫任户部郎中一职。在雍正帝即位后,正式开始了自己平步青云的一生。在自己任云南盐驿道一职的时候,李卫顺利的管理了盐政,并且在缉查私盐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在浙江的任期上,李卫着重的修筑了沿海一带的海塘。尤其是在钱塘江口的海宁塘的修筑上,李卫表现的格外谨慎,每年都要奏请整治才可安心。不仅如此,李卫在捕盗方面也是有着不错的成绩。比如他侦破了以甘凤池为首的反清复明团伙的活动。
那李卫的死是不是和这有关呢?李卫怎么死的?雍正七年,李卫因为为官时政绩优秀。被加封为兵部尚书,太子太傅等各位重要职务。不久之后,李卫又被雍正派为直隶总督。在乾隆皇帝继位三年后,也就是1738年,李卫因病去世,谥敏达。
李卫为官一生,勤俭廉洁,他因病而死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在雍正执政的那个年代里,他已经是一位长寿的官员了。
历史上真实的李卫究竟是怎样的
历史上的李卫是清朝雍正年间的一个重臣,在雍正在位期间,他凭借着自己圆滑的头脑,很得雍正帝的喜爱。历史上的李卫最初只是买了个小官,在自己的家乡任职。后来,雍正去江浙地区查巡水灾,正好遇到了李卫,雍正在与李卫接触的时候发现李卫是一个头脑灵活的人物,就想要得到这个人。
在康熙年间,雍正与八阿哥还有十四阿哥争夺皇位,身边急需要一些贴身的人员,因此在雍正看到到李卫的聪明之后,就将李卫带到了北京,李卫成为了雍正帐下的一员。最初的时候,李卫只是在雍正府中为雍正出谋划策,当时势力最大的是八阿哥,雍正无法为李卫安排合适的官职。
历史上的李卫最显赫的时候是在雍正登基以后。雍正继位后,虽然当上了皇帝,但是八阿哥与十四阿哥的势力还在朝廷中存在,并且他们处处给雍正出难题,使得雍正在朝廷上行使一系列措施很难。这个时候,李卫已经被雍正任命了职务,李卫开始帮助雍正打击八阿哥的势力。
李卫是以聪明而出名的,李卫这个人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是李卫却喜欢学习,总是向一些有能力的人请教问题。李卫在处理问题上也是有着自己独特的能力的。李卫特别善于缉捕盗贼,在浙江任职的时候,当时浙江境内有很多盗贼,李卫率领兵丁严加管理,斩首了当时最有名的盗贼甘凤池,使得浙江境内安定下来。
揭秘李卫后代都有谁
李卫是雍正时期的重臣,深得皇帝的信任,不仅李卫自己被封高官,连他的后人也被封为高官。李卫有五个儿子,这五个儿子后来都成为了清朝的文臣武将,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清廷尽力,虽然没有他们父亲那么位高权重,但也算是小有名望。
李卫后代中,他的长子李星垣做的官最大,最后做到了两广总督。在清朝,总督是管理一个省份或两三个省份的文官,虽然是文官,但也管理着辖地内的军务。两广总督是管理广东与广西两省。
李卫的其他四个儿子也做了官。他的四儿子做官到湖北督粮道,在古代,粮食对于一个国家是很重要的,因为那时候工业都是手工作坊,只有粮食的产量大,因此朝廷很重视各地的粮食运输。督粮道就是负责管理运输公粮的。
李卫后代中,到他孙子那一辈,虽然繁衍了很多人,但是做高官的很少,他的孙子们因为父祖的关系,得到了朝廷的照顾,在太学中成为了学生,虽然他们是在太学中学习,但是最后并没有取得多好的成绩。
李卫后代后来有了很多人。李卫去世后,乾隆皇帝派人为李卫在他的家乡选择了一块风水宝地,李卫被葬在那里,并修建了一座祠堂,用来纪念李卫。后来,李卫后人为了看守李卫的坟墓,就搬到了李卫的坟墓旁边居住,后来人越来越多,就形成了一个村子。直到现在,这个村子里还有着很多李卫的后代。

sirius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句民间俗语很贴切的形容了,作为臣子,很难在下一任天子中继续得宠。这点和珅就是例子,在乾隆朝春风得意,一人之下。嘉庆帝刚上任,就将其处死,并抄没其家财。然而对于很多能臣,忠臣。新任帝王还是十分乐意任用,重用。李卫就是其中之一。为何乾隆并没有辞退,任免李卫而是让其在高位上自然死亡,有以下几点原因。
1.李卫为官清廉,还是能办实事的好官
李卫出生于大富之家,家人本想让李卫考取功名,有钱人家总想当官获得权力,有权力的官员总想用权力获得钱财。然而李卫实在不是读书的料,不管家里是请多么有才的先生,是私塾还是学堂,李卫是一看书就困。一听之乎者也,就迷糊。或许在他眼里为官之道并不在哪八股文之中。
家里没有因为李卫目不识丁,就放弃让他出仕。花了钱财,打点关系,让李卫有了一个员外郎的名头,所谓员外郎,就犹如今天的临时工,不在编,不用考试,工资也低,待遇也差,往往就是他们这些大富之家才愿意。家里本没有奢望他能有什么高升,没想李卫对于怎么当官有他自己的理解。李卫就这样拿着兵部临时工的录取通知书,入了京。平时也就是打打杂。然而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机智,居然不到一年就转正了,并且成为了户部郎中,具体怎么努力史料没有记载,大家可以发挥想象。康熙朝末期,康熙以宽容治理天下,也就造成,买官卖官,贪赃枉法十分严重。这也是为何李卫能够转正的原因所在。
但钱财只能给你当敲门砖,具体怎么发展还是看个人。李卫在户部是个库管,但是他敢于挑战权贵,揭发贪赃枉法,这个行为让雍正所发现。雍正是一个对于人才十分重视的皇帝,
“朕之难处唯有苍天及朕皇考、诸天神洞见而已。属一等难事,若能遇一名贤能之人,乃朕如得活宝矣,将欣喜若狂。”
至于二人的邂逅是一场缘分,还是安排,无从查询,在我看来,李卫需要一位明主,而雍正需要一位能臣,二人各需所需。也就不用在于过程十分是算计。总之雍正继承皇位后,李卫的官职就犹如坐了高铁,那是蹭蹭蹭的提速。十年内又从五品闲职,胜任一品封疆大吏,位极人臣,就差封爵了。但李卫也对得起雍正的重用,李卫和和珅最大的区别在于,李卫并不贪财。并且在民间口碑极好。
好官一词说的简单,李卫在地方做的可都是得罪人的事情,他出北京任职就是管理盐政的还在上任额路上,官位就升了。接着就是两三年一升。当时清朝的盐政特别迂腐,哪怕我家门口就是盐厂,我可以没有中间商挣差价,便宜买盐吃盐,清朝不让你就非得吃外地盐,就贵。不贵怎么收税啊。
所以走私盐十分严重,历任官员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每年在这里有多少回扣,那是白花花的银子,康熙不爱管,雍正可不行,我推行新政差钱,这个得罪人的活就给李卫了,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历来盐帮就是最大的黑社会,可是李卫就敢,上来就大刀落,人头滚。杀了好多走私盐贩,解决了盐的问题,随后李卫就是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出任封疆大吏。浙江不知是今天,在古代那也是富得流油,能在这里主政是无数贪官的梦想,明朝末期的浙党是足以影响朝政的大党派,可见这里也是出人才的地方。 所以这里的官不好当,李卫却干得稳干得住。
这样的官乾隆有何原因要罢免。
2.李卫没有结党私营,远离政治中心
嘉庆为何要整和珅,只是因为和珅贪污吗,是和珅能力差吗,都不是,是和珅权力太大,影响太广。李卫或者是有意无意的,是一个孤臣形象,一直官至直隶总督,直隶总督属于养老职务,离天子太近,很多事做不了主。为何要在这个官职,何尝不是一种保护。
所以李卫不足以影响皇权。
3.乾隆是一个极为自信的人他不屑于打压前朝老臣
说道乾隆你能想到什么词,我想的是“自恋”没有比乾隆更自恋的皇帝了,当然他也有实力这般自恋,乾隆一朝,对于用人的艺术可以说比雍正还要强。乾隆智商很高,很聪明,所以他们会打压一个只能为他好,没有一点坏处的前朝老臣。
然而乾隆也并事事都放任李卫,虽然乾隆对他赐谥敏达,是美谥,但是当乾隆南巡路过浙江,发现有百姓为李卫建立庙宇,香火供奉时还是十分不爽。他何德何能不过是我爱新觉罗家,用得好,也能建庙受香火供奉于是下令烧毁。
见西湖花神庙里立着李卫自己及其妻妾的神像,号“湖山神位”,乾隆下谕说:“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命撤像烧毁。
可见乾隆不惩戒李卫并不是,有意保护,只是不想动而已。但要是真惹到他,也不过家奴而已。

JimmyRay
李卫于乾隆三年(1738年)病逝,年五十一,乾隆帝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谥敏达。
李卫(1687年2月2日—1738年12月3日),字又玠,江南铜山(今江苏丰县大沙河镇李寨)人,清代名臣。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李卫捐资员外郎,随后入朝为官,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深受雍正皇帝赏识,历任户部郎中、云南盐驿道、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署理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不论所任何职,在位时能体察民间疾苦,深受百姓爱戴。

Swiss1030
清朝时期,出现了一位深得雍正信任的汉臣,他就是李卫。“四大宠臣”里,雍正最宠信的就是他了,心性纯正,忠心耿耿,最主要干事有魄力,所以李卫升职速度堪比坐了火箭,从一个五品的捐官儿,坐到封疆大吏,李卫可以说是一个传奇。那么,历史上的李卫最后的结局如何的呢?
康熙帝时期,李卫开始走入仕途,他家里非常有钱,是一个富二代。李卫的父母对他也没有多大的期望,只希望他有份工作,不走弯路就行。李卫入朝为官,不是通过科举考的,他大字不识,没什么文化,李卫的官职是捐资。当时捐资的官员可是让人瞧不上的,但这也影响不了李卫在清朝崭露头角。他经历三朝,在清朝有这样的经历都是很厉害的人物。
雍正时期,李卫的运气来了,开始发迹,得到了雍正的重用。一般来说捐官的很少有做官的才能,而且他大字不识,能做下去就很不错了,别说指望能升官了,但是李卫却是不一样,他的官场生涯,一个横穿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老臣”,一个没什么文化的李卫,凭什么混的如此风生水起呢?
李卫做事与众不同,深得雍正重用看似没有什么文化的李卫,但是他知道民间的需求,了解百姓的疾苦。李卫做官,对于官场的什么潜规则他一律不管,不结党营私,也不站队,更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
如果说李卫站队,那么他只站在大清律法这边,虽然他是捐资得来的官职,但是为官清廉。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他为人刚正不阿,做事从不含糊,即便处事风格比较糙,但是对于大是大非他还是拎得清。
此后又遇到了汉臣张廷玉,虽然没有显赫的背景,有了张廷玉的推荐,这时候的李卫仕途非常顺利,能得到张廷玉的赏识,绝对是有过人之处。后来雍正继位,李卫得到推荐,这时候的李卫就要平步青云了,他得到了雍正的重用。
李卫是一个办实事的官,正好对上了雍正的脾性,雍正就是需要这样的一个人,本身雍正就是一个工作狂,李卫又是一个办实事大臣,李卫这点正是深得雍正的喜爱。
当时,张廷玉为了考验李卫,交给他一项很棘手的任务,就是让他给清朝王爷们发放钱粮,当时对于李卫的官职来说,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不过李卫是办实事的官,从没有徇私舞弊,该拿多少就拿多少,从偏袒谁。这也是让那些王爷对他十分不满,但李卫照样不会在意王爷们怎么看待。
雍正很欣赏李卫的执行力。所以遇到一些棘手的事和难缠的官员,都交给李卫去办,李卫做起事快刀斩乱麻,一点不含糊,因为李卫没有显赫背景,更没有关系网,要说关系就只有雍正,雍正叫他冲他就冲,刀山下火海,眼睛不带眨的,以他率直的性格,没有什么顾虑,这一点正是清官的优势。所以想对付李卫的那些王爷和官员,也是件头疼的事。
李卫的官场生涯,政绩斐然李卫深受雍正喜爱和欣赏,李卫官场生涯在短短的几年间,可以说平步青云,从一个五品的捐官儿,到封疆大吏。除此外,不管李卫到哪为官大部分事务都兼职盐务,都是盐政方面的工作。
清朝的盐是非常重要的,盐官在清朝可是油水最大的官职,贩卖私盐可是要杀头的,李卫负责这样的官职,责任重大。那么,李卫为何一直兼职干盐官呢?
那是因为李卫刚正,不贪腐不徇私,制定自己的治理方案,能够有效的管理好地方盐务,不可否认的是,他这个方案很奏效。他这小子虽然没文化,但是管理盐务有自己的一套手段。
在李卫管理期间,搞盐政工作,缉捕私盐贩子,当时沈氏就是最大的盐枭,在缉捕中从不含糊,直接端掉,沈氏在当时是多么嚣张的人,有时还跟官兵对着干,但是面对李卫这样一副不怕死的办事风格,也只能认栽,李卫不管你是高官,还是强匪,从不蹑手蹑脚,干就完了。
除了盐务治理得井井有条,为官府增加了许多财政收入。拥护老百姓,对于民生的问题他很着重。李卫把盐务剩余的钱财,用在了修筑海塘上,为朝廷解决了大问题。李卫讲义气,有执行力,剿匪也是一把好手,干事有魄力,在他治理之下,匪患逐渐平息,维护了安定。这一点深得雍正喜爱。
最后,李卫的结局如何李卫在雍正时期可以说风生水起,而到了“十全宝宝”乾隆继位后,他就没有得到乾隆喜爱和重用了。
乾隆时期,李卫还是照样不管不顾地做事,但是乾隆的脾性跟雍正的完全不一样,李卫在乾隆眼里就是一个粗人,他比较欣赏有才华的人才,要不他也不会自己做那么多诗了,虽然不怎么样,那证明自己有文化啊。
乾隆对雍正的宠臣都没有好脸色。当时雍正病重时,还叫乾隆要善待张廷玉,在张廷玉百年之后,给他配享太庙,配享太庙可是非常崇高的荣誉了。可是乾隆上台后,第一个整的就是张廷玉,不断打击,张廷玉这般年老体衰的老人了,怎么经得起乾隆这般折磨,不过最终乾隆还是发善心给了张廷玉配享太庙。
而李卫做事的风格就对不上乾隆脾性了,李卫比较着重民生,他弹劾诚亲王与百姓争地,而乾隆觉得他是多此一举。乾隆三年,李卫不断的弹劾其他人官员,让乾隆感到不安,就一直没有重用他,冷淡了他。
不过,李卫的结局还是不错的,最后是病死,也算是善终。否则李卫的结局不会比张廷玉好到哪里。李卫死在了乾隆三年,乾隆对的评价还是很高的,可以看出,李卫为官肯定不错的,所以乾隆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谥敏达。
结语我们可以看到,李卫的功绩斐然,在大清朝得到认可,是清朝的一代名臣。李卫官做的也不错,心性纯正、刚正不阿、鞠躬尽瘁。而到了乾隆时期,十全宝宝比较喜爱文化的文人和官员,对于李卫这样没有什么文化的人并不太看重。李卫结局还是好的,最后也算是得于善终,要是继续活着,按照他那种粗豪率直的性格,结局应该是比张廷玉还要惨。
—END—
(图片来源网络)

克里斯
李卫因刚正不阿、执法公正严明被世人赞誉为“李青天”,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清官他的解决并不是非常美好,甚至还被乾隆毁了祠庙。
李卫,江苏徐州人,出生于康熙二十六年,有一个富得流油的父亲。因为家庭条件优越,早年的李卫就是不学无术的混混,他大字不识几个,每天沉溺于娱乐消遣,日子也过得逍遥快活。
过了几年,李卫父亲觉得不能继续让儿子沉沦下去了,便花钱为李卫买了一个官职,让儿子前往京城赴任。
由于受教育水平有限,李卫根本不懂儒家那一套治国的理念,做事情看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敢想敢干、不拘一格,是个不可多得的实用型人才。
康熙早年的时候的确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不过到了晚年他的威信大大降低,官场上贪污腐败的现象层出不穷。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康熙在选人方面采取“重德不重才”的标准,结果选拔出来的那些人,不但没有才能可言,就连所谓的德行也是伪装出来的,由于贪污腐败的问题更加严重了,甚至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程度。
过了几年康熙退位,雍正接手了他的位置以及之前的烂摊子。那时官场风气污浊、恶性竞争剧烈、国库几乎亏空,整个清王朝都处于“黑化”的边缘。所以雍正一上台就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而这次改革当中李卫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所以雍正继位后不久,便立刻将李卫提拔为直隶驿传道,而后又改任命为云南盐驿道。不到两年,由于政绩突出,他又升任布政使,主管全省财政税赋同时仍然兼管盐务的职务。
雍正三年,李卫被提拔为浙江巡抚。第二年,李卫兼任两浙盐政使,负责整理盐政并查处私盐贩卖。又过一年,他升任浙江总督,管巡抚事。
李卫做出最大的政绩就是在浙江推行摊丁入亩的政策制度。无论哪个王朝推行一项新制度前期都会遭遇巨大的阻力,摊丁入亩亦是如此,它作为清朝前中期非常重要的一个改革,实行起来触动了很多的利益,被保守势力极力抵制。
面对保守势力的威逼利诱,李卫毫不动摇,再加上后面有雍正的支持,他为摊丁入亩政策的实行起了一个好头,雍正也称赞李卫是“模范督抚”。
雍正时期,李卫在官场上可谓平步青云,升迁速度之快让人瞠目结舌。这一方面是依靠雍正对他的赏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本身的才能就很出众,除盐政方面的功绩以外,他在修筑海塘、缉私捕盗、修庙建府方面也有不小的成绩。同时由于他为官清廉、公正无私,还深受老百姓的爱戴。
有句话说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时期李卫深得重用风光无限,可是到了乾隆时期他的地位可谓一落千丈,不但没有得到乾隆的重用,就连他提的建议也多次被驳回。
李卫不受重用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理念与乾隆不相契合。李卫讲究绝对的公正无私、清正廉洁,以清官的标准要求自己,可乾隆则认为他性格太过正直强硬,做事情不够委婉,所以乾隆时期办事八面玲珑的和珅才会备受器重。
乾隆三年,李卫去世,享年五十一岁,乾隆则按照当时总督的规格对其进行祭葬,上谥号敏达。乾隆五年的时候,李卫入祀贤良祠,当时他是这样评价李卫的:
“才优干练,实心办事,封疆累任,宣力多年,勇往直前,无所瞻顾”。
然而之后南巡的时候,他又将之前对李卫中肯的评价全部推翻,称“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于是命人将李卫在西湖花神庙的神像给烧毁了。
乾隆四十五年的时候,乾隆又毫不留情地表示“李卫并非公正纯臣,其在浙江亦无甚功德于民,并闻其仰藉皇考恩眷较优,颇多任性骄纵之处”,并且说如果李卫还在世,他一定会被治罪。乾隆之反复无常可见一斑。
执笔君言总的来看,李卫的结局并不美好,身为前朝的重臣却无法得到相应的待遇,就连死后都要被皇帝在背后指指点点,甚至连祠庙也被毁掉,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不过摊上乾隆这种奇葩皇帝也算是李卫的不幸。乾隆最爱做的事情就是翻案,好的硬要说成坏的,黑的硬要说成白的,鳌拜和袁崇焕这些被无数人唾弃的奸臣都得到了乾隆的超高评价,他颠倒黑白的能力实在令人望尘莫及。

loujianping
李卫最后的结局很好,绝不是什么民间传说的被吓死或者犯事被处斩,他是劳累过度病死的,活了五十一岁,乾隆皇帝以总督例赐予祭葬,并赐谥号敏达。
(李卫画像)
作为清朝中期名气最大的汉族封疆大吏,李卫一生历经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从一个小小的员外郎做起,一路摸爬滚打,一直做到了直隶总督(署理刑部尚书)这样的一品大员。在汉族官僚普遍不受重用的清前期,李卫一直是深受雍正皇帝器重的肱骨之臣。李卫与张廷玉,一个事外,一个掌内,成为雍正最为信任的两位汉族大臣。
李卫不是整儿八经的靠科举走向仕途,而是凭借富裕的家庭条件,通过捐资获得一个员外郎这样的小官,因此,李卫的文化水平很有限,大字不识几个。但这并不代表李卫的能力一般,相反的,他的政绩非常出色,无论是在地方上主管盐务,还是处理江南七府五州盗案,李卫都干的是有声有色。李卫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因为也不可能通过走关系平步青云,但不可否认的是,自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至雍正五年(1727年),仅仅十年的时间,李卫便从一个从五品的员外郎闲职,一路担任各种要职,并最终任清朝九大总督之首的直隶总督,成为朝廷一品要员,封疆大吏,其升迁速度不可谓不快,这也可以看出雍正皇帝对他的肯定和信任,而李卫也不辱皇命,为官近二十年政绩卓然,表现出色。
(李卫是四爷党成员,与雍正关系亲密,故而极受重用)
康熙晚年,九子夺嫡愈加激烈,时任户部郎中的李卫审时度势,决定依附于并不被看好的四皇子胤禛。作为四爷党的成员,李卫在竞争激烈的夺嫡大战中始终坚持拥护胤禛,在康熙去世雍正即位后,李卫被雍正下方地方锻炼,先后当过云南盐驿道、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署理刑部尚书和直隶总督等要职,其长期在地方任职,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不论所任何职,总能体察民间疾苦,故而深受百姓爱戴。
雍正年间,李卫与张廷玉都是极受雍正皇帝器重的汉族官僚,李卫长期在地方任职,而张廷玉最后还成为雍正帝的顾命大臣,两人一个事外,一个掌内,在汉族文人普遍不受重用的清前期,李卫与张廷玉确实是得到了超常的重用。不过相比于张廷玉晚年忤逆乾隆,被剥夺爵位,除去配享太庙,李卫的结局算是很好了。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李卫)
乾隆元年(1736年),李卫继续任直隶总督,还兼管直隶总河,裁营田观察使,政务比以前更加繁忙,除了处理直隶军政事务,现在连河道、营田之事都要管。李卫原本身体就一般,如今集大权于一身,直隶的大小事务都要管,身体吃不消,很快便旧疾发作,乾隆帝派遣御医到他的府上诊治,仍不见效。康熙三年(1738年)十月,李卫病逝,年仅五十一岁,很多人说,他是累死在工作岗位上,作为九大总督中地位超然的直隶总督,李卫在任十年确实是为地方干了很多实事,得到了百姓的爱戴,皇帝的肯定。
李卫死后,乾隆帝命案总督例赐予祭葬,赐谥号敏达。作为清朝历史上名气最高的汉族官员之一,李卫在民间有不少关于他的传说,而在影视剧中李卫更是经常被搬上银屏,比如电视剧《李卫当官》、李卫辞官、《雍正王朝》等都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清正廉明刚直不阿的李卫形象。

我需要一个订书机
李卫,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雍正朝走向了为官的巅峰,官至直隶总督,执掌京畿重地,护卫京师外围安全,可谓是朝中重臣。
雍正驾崩后,李卫作为康雍两朝老臣,对清朝忠心耿耿,再加上李卫的能力并不差,是当时少有的能臣干吏,所以乾隆初即位时,对李卫依然予以重用。
乾隆元年,李卫以直隶总督的身份,兼管直隶总河,并兼任裁营田观察使,负责清朝直隶地区的屯田事务。在经过数月的考察后,李卫上疏乾隆:“以营田交诸州县收管,分辖通永、霸易、天津、清河、大名五道,统率经理”,乾隆允之,直隶地区屯田得已大治,乾隆盛赞。
乾隆二年,诚亲王府护卫库克与安州百姓争淤池一事,李卫将其告发至乾隆处,乾隆初即位急需立威之事,所以对此事十分重视。不久乾隆并命令李卫前往安州查察此事,李卫到安州后,秉公执法,还民公道,安州百姓无不赞其青天,更赞乾隆圣明。如此,乾隆大喜,为奖李卫秉公执法,遂赐予四团龙补服,真可谓是厚赏。
乾隆三年,李卫再上疏弹劾总河朱藻贪污受贿,更纵容其弟在地方上欺行霸市,肆意干预地方政务。乾隆闻听后,命尚书讷亲、孙嘉淦前往查察,后查证属实,夺朱藻官,并如律治罪朱蘅。
同年,李卫病重,乾隆亲派御医前往府邸诊治。不过此时李卫已是病入膏肓,纵使是灵丹妙药也是无力挽回,十月二十二日(12月3日),李卫因病去世,享年51岁,乾隆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并赐谥号“敏达”。
总得说,李卫在乾隆朝的最后三年依然是深受乾隆的重视,不但依旧担任着清朝的直隶总督,还经常被赋予钦差之职,赴各地查案。同时李卫也依然秉持着刚正不阿的性格,时常上疏弹劾朝中重臣违法乱纪的行为,甚至连亲王都敢弹劾,而乾隆也十分喜爱李卫的这种性格,当时在弹劾诚亲王府护卫库克与安州百姓争淤池一事,后查证属实,乾隆就赐予李卫四团龙补服这样的厚赏,要知道四团龙补服正常情况下可只有皇子、亲王、郡王、亲王世子才能穿的,而这足以证明乾隆对他的厚爱。
当然,正史中的李卫在乾隆朝的生活远是不如电视剧李卫辞官中表现的那般精彩的。
在李卫辞官中,乾隆一即位,有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对这位先帝十分宠爱的臣子李卫却是一点都不喜欢,尤其是看不惯李卫身上的那股混混气。但是碍于李卫是康雍两朝的老臣,再有雍正遗诏让他要厚待李卫,乾隆倒是给他留了几份薄面,只是降了他三级,从总督变成了顺天府尹。
而作为看着乾隆长大的李卫,经过在官场十几年的历练,已是洞明而又老辣,他深知自己这位新主子同先帝雍正完全就不是同类人,这位新主子年少气盛,过于趾高气扬,且尤其看不惯他这种非正途出身的官员,所以这时早已看透了人情世故的李卫决意辞官,以免晚节不保。只是乾隆对于李卫虽讨厌,但对他的能力却是认可的,所以他也舍不得让李卫辞官。如此围绕着这一少君老臣所发生的一件件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就此展开。
先是乾隆为胤禩、胤禟平反所引起的灭门惨案与政治风波,再是江宁海关道走私案牵涉出江南四省三十六道贪污渎职的滔天大案,又是科场泄题事件牵连出后宫争宠的纠缠不清,接着乾隆和女刺客之间的情爱纠葛引出了一段前朝的文字狱冤案,最后太后奉迎佛骨一事却阴差阳错的造成西北剿匪的一波三折。
在这些事件中,乾隆年轻气盛,处理起来都过于急躁,导致事情往往朝着背离乾隆曾经期待的结局而去。之后事情出现严重偏离的时候,乾隆都需要借助着自己曾讨厌无比的李卫来解决这一件件棘手的事情。而李卫虽然每次虽然都替乾隆圆满的完成任务,但却都是迫不得已的,他的心里始终都在想着辞官。
李卫不想升官,他知道自己这位主子不好伺候,日子久了必然会晚节不保,所以他执意辞官,以保晚节。而乾隆面对李卫也是十分矛盾的,他虽不喜欢李卫,但每次遇事他又不得不用他,而恰恰就是这位自己不喜欢的人,替他办成了一件件原本很棘手的事情,而且办的很漂亮。而每当乾隆改变心意,决定要重用李卫时,李卫却一再递上辞官奏折,执意要辞官归隐,这让乾隆气也不能恨也不是,只能自己独自在那边生着闷气。
不过事情终归还是得有个结局,李卫这官最终还是辞成了。就这样,紫禁城内“吾皇圣明”响彻云霄,清幽古道上,一袭青衫,两袖清风的李卫,骑驴远去,自此留下一代名臣的传说。

豆豆鱼刺
1738年12月3日,李卫因病去世,虽然只活了51岁,但他生前享受到的恩宠却少有人能达到。
自从电视剧《雍正王朝》热播以后,李卫以其独特的形象,很快就出了名,后来陆续有李卫相关的影视作品。实际上李卫并不像电视剧里描述的那样乞丐出身,反倒是生在江苏丰县一个富裕的家庭,他在10岁那年丧父,但好在家境不错,从小也是不愁吃穿。
可能是因为缺少父亲的管教,李卫并没有很高的文化,可以说大字不识几个,更别提通过科举入仕了。在李卫年轻的时候,就喜欢舞刀弄枪,也练就了一身武艺,他还自发协助官兵去围剿盗贼,经常潜伏到匪穴,然后把情报交给官府,简直是正义感满满。
李卫脑子灵活,不愿意一辈子窝在家乡,想要进入官场有一番作为,于是在1717年等到了机会。当时朝廷对西北用兵,导致国库空虚,为了弥补军费的不足,康熙允许那些有钱人花钱买功名,一向不缺钱的李卫拿出了一笔银子,换取了一官半职。
就这样,年仅19岁的李卫成了员外郎,一个专门为捐官者设置的从五品官职。在兵部呆了一段时间后,康熙将他调到了户部,并提拔为正五品郎中,想着用这个有钱的少爷来管理大清的钱袋子,总比任用那些贪婪的人要强,事实证明康熙的眼光是不错的。
当时监管户部的王爷带头腐败,他在正常征收库银的基础上,还要增加一笔库平银,而这笔钱实际上进了王爷的私人腰包。李卫看到这个现象后,可不管三七二十一,他在征收库银时,也加收库平银,而且是公开征收,并表明这笔钱是为王爷收取的。
眼看着李卫如此打脸自己,这个王爷最终放弃了灰色收入,而李卫也赢得了刚直不阿的称号,并得到了康熙的认可,也让当时还是雍亲王的胤禛结识了此人。1722年,随着雍正的即位,他急需整顿吏治,于是开始重用李卫来解决棘手的问题。
刚开始雍正任命李卫为直隶驿传道,可是李卫还来得及赴任,就被雍正提拔为正四品的云南盐驿道,专门打击私盐贩卖活动,以堵住财政赤字的窟窿。1723年,李卫来到云南后,很快就换掉了一批与私盐贩子勾结的官吏,并在第二年因政绩卓越升为布政使。
在雍正改革的大背景下,李卫这种雷厉风行的行事作风,自然是很受器重,雍正经常对人夸起李卫的能干。到了1725年,年仅37岁的李卫就升任浙江巡抚,并兼任两淮两浙盐政使这个重要职务,继续替雍正在江浙地区增加盐税收入。
到了浙江后,李卫面临着复杂的局面,因为长期缺乏监管,当地的私盐贩子已经发展壮大,聚集了几百人的走私队伍。这些私盐贩子行动猖獗,还经常袭击官兵,搞得当地官员都不管敢,李卫决定采用雷霆手段镇压,这时他早年缉拿盗匪时的经验派上了用场。
李卫一方面亲自建立打击私盐贩子的缉私队伍,清除当地官府中的腐败者,并布置水陆兵力,加强军事巡逻,保证官盐销路畅通。另一方面又重点对付当地最大的私盐贩子沈氏,调集重兵来围剿这个刺头,最后终于将这个人抓住,并明正典刑,以震慑其他人。
当时江浙地区治安不好,经常出现大型盗窃案,李卫调查后发现,部分地方官涉及到包庇这些匪徒。于是李卫采用严厉的手段镇压这些大盗,对于那些涉黑的官员也不姑息,曾经惩治了很多地方官,李卫还查抄了曹雪芹的家,给雍正的荷包弄得鼓鼓的。
当然李卫也注重民生,为江浙百姓修建了不少防洪防汛的水利工程,这让当地的老百姓对他很敬重。不过李卫也不是没缺点,这个人脾气不好,生性比较好色,又没啥太大的文化,所以在同僚眼中并不起眼,一些进士出身的人也经常鄙视他。
在浙江干了4年后,雍正又提拔李卫担任兵部尚书,只是恰逢李卫的母亲去世,只能回家守孝3年。到了1732年,雍正又想起了自己这个老部下,于是让他担任刑部尚书,不久更是任命他为直隶总督,此时44岁的李卫成了封疆大吏之首,可以说权倾天下。
李卫在直隶总督任上,仍然是兢兢业业,弹劾那些不法的官员,哪怕对方是皇亲国戚也不畏惧,此时他已成了雍正的左膀右臂。对于李卫个人的一些缺点,雍正也时常提醒,但是李卫并没有改善,还是我行我素,这也给他后来被乾隆打压埋下了隐患。
随着雍正的去世,乾隆为了缓和父亲执政时期的压抑氛围,采取了一些宽容的措施,这时李卫相对来说表现得机会就少了。不过乾隆刚即位时,仍然给了李卫很多恩宠,赐给了他勋贵重臣才能得到的“四团龙补服”,以表彰他在康雍两朝的秉公执法。
然而好面子的乾隆,打心眼里并不喜欢这个父亲留下的重臣,李卫虽然仍然在高位,但是权势比之前已经削弱了很多,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李卫常年努力工作,不幸染上了肝病,到了1738年年底病情加重,尽管乾隆派御医去诊治,但最后还是在家中离世。
乾隆以总督的礼仪下葬了李卫,并给他了敏达的谥号,这个三朝元老的离去,标志着雍正时代的彻底结束。实际上李卫在浙江做官时政绩斐然,以至于多年后乾隆下江南,在路过西湖时,还因为当地百姓花神庙供奉李卫和妻妾们的雕像而发怒。
乾隆得知当地百姓的行为后,说这是李卫仗着自己父亲的宠爱,在江浙地区胡作非为,说明此人并不是真正的刚正之人,于是这座供奉李卫的庙宇被拆毁。实际上乾隆的性格和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不会再重用李卫这样的“能吏”,出现后面的评价也是可以预料的。
不管怎么说,作为雍正的宠臣,李卫至少比年羹尧和隆科多这些人要幸运,不仅得以善终,还留下了不错的名声。其实李卫的能干也是遇到了雍正这个明主,两人算是完美的组合,李卫明显跟乾隆不是一路人,最后离心离德也是注定的。

悠哉快乐猪
《李卫当官》系列电视剧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李卫也就渐渐变的家喻户晓,我们从电视剧中也能看到他的种种事迹。1687年出生于江南铜山的他在雍正王朝中大有作为!他前后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王朝为官,肯定有他独到的为官之道!他历任户部郎中、云南盐驿道、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署理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不论所任何职,在位时能体察民间疾苦,深受百姓爱戴。
缉查私盐
纵览李卫的任职经历,不难发现,其长期主管或兼管一方的盐政工作。早在雍正即位的第一年,李卫便被任命为云南盐驿道,一年后升任布政使但仍兼管盐务工作。两年之后,已经任职浙江巡抚的李卫又被命令兼任两浙盐政使的要职,由此说明,李卫在管理盐政、缉查私盐方面,是很在行的。
清代划分十几个盐区,浙江盐区是其中之一,浙盐在浙、苏、皖、赣四省行销。但清代体制僵化,在浙盐区靠近两淮盐区的地方,不能买就近便宜的两淮之盐,只能吃价高的浙盐,因此导致越区贩私盛行,官盐运销不畅。李卫加强缉私队伍力量,重点打击具有强大组织的大盐枭。沈氏是著名的盐枭,其部下数百名,拥有大船数艘,经常击败官兵,走私气焰非常嚣张。李卫任用韩景琦,与沈氏斗法,终于将其擒拿。
修筑海塘
雍正六年(1728年)七月,皇帝因不满意江南总督范时绎对松江海塘改土易石工程的办理,令李卫赴工查勘,并采纳了李卫的修治方案,由李卫同江南督抚稽查治理。海塘工程系由政府财政开支,但所拨款额多不敷用且必须先经奏准,然后兴办。李卫在浙江多方面自筹资金,“除应动用正项之外,皆系每岁设法盐务等类节省额外盈余陆续抵用”。
清匪盗
李卫是以聪明而出名的,李卫这个人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是李卫却喜欢学习,总是向一些有能力的人请教问题。李卫在处理问题上也是有着自己独特的能力的。李卫特别善于缉捕盗贼,在浙江任职的时候,当时浙江境内有很多盗贼,李卫率领兵丁严加管理,斩首了当时最有名的盗贼甘凤池,使得浙江境内安定下来。
李卫这样非科举出身的人为什么会得到重用,主要还是取决于雍正的选材标准。康熙晚年选官,最重官员的操守,才干倒是其次,结果弄得各地官员只顾清廉的虚名,遍地“清官”,却不做实事。殊不知,世上这清官贪官本就难以分辨,一味的追求清官,反弄出很多弊政。雍正上台后,常跟李卫说,这清官如同“木偶”,中看不中用,对社稷民生毫无裨益。因此,雍正用人,首先在才干,至于什么资格或者科举出身之类,倒是其次。恰如李卫的谥号“敏达”,既反映了李卫的为官之道,也反映了雍正的选官标准,正因为如此,李卫才脱颖而出,成为雍正朝的能臣。生逢其世,恰逢贵人,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让我们来看一下史书上是如何形容李卫这个人的:
《清史稿》:“世宗以综覈名实督天下,肃吏治,严盗课,实仓库,清逋赋,行勘丈,垦荒土,提耗羡,此其大端也。卫受上眷最厚,以敏集事。然当时谓卫所部无盗贼,斯亦甚难能矣。”
李卫是雍正时期的重臣,深得皇帝的信任,不仅李卫自己被封高官,连他的后人也被封为高官。李卫有五个儿子,这五个儿子后来都成为了清朝的文臣武将,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清廷尽力,虽然没有他们父亲那么位高权重,但也算是小有名望。

ray008
李卫入仕
哟哟哟,这不是李卫嘛,大家对李卫的了解可能大多数来自《李卫当官》,对他的印象是一个小混混升职记,有点“小人得志”的味道,但是你们是否想过,如此一个混混是如何在做到高位之后,还能游刃有余吗?
也或许在你对李卫的印象中,他是《康熙王朝》中雍正的家奴小跟班,因为主子发迹,所以他跟着“鸡犬升天”了,难道雍正做皇帝,身边的小奴仆都这么牛吗?可以当大任?当然不是啦~
历史上真实的李卫,可能和你印象中的所有形象都不一样,毕竟,电视剧需要一些艺术加工,说白了就是添油加醋,增加前后反差,这样做就和一些打脸爽文一样,那么有吸引力,但是又觉得不真实。
李卫这小子,可不是什么家奴,也不是什么小混混,他的家里贼有钱,是一个富二代。别问我咋知道的,看看李卫的发家史你就会发现,这小子的第一个官儿是捐来的,当时靠捐资得到了一个员外郎的官职。
大家可能对员外郎这么个官职不太了解,其实这个员外郎就是字面的意思,就是定员以外设置的官儿,啥意思呢?说白了就是为了捐钱者额外设置的官职,典型的买官儿。买官儿的都是杀人呢?学习不咋地,没啥文化,但是有钱的主儿,按理说这样的人一般都是纨绔子弟,但是李卫是个特例,他不仅不完蛋,反而很难干,也算是当时官场的一个奇葩。
人生得意李卫在康熙年间捐资做官儿,到了雍正时期,开始发迹,得到了雍正的重用。从一个从五品的捐官儿,到最后的封疆大吏,李卫这小子可以说是一个传奇,他的官场生涯,掐头去尾的算,也可以说是一个横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老臣”,一个没啥文化的李卫,凭啥混的如此风生水起呢?
与众不同
李卫在雍正时期算是一个异类,其实他在清朝官场中都算一个异类,这个说法并不是单单说他没文化。还有重要的一个特点,那就是李卫的路子野。
李卫当官和别人不同,他不缺钱,他没文化,但是他了解民间疾苦,知道底层百姓、粗人都需要啥,都想要啥,李卫做官,官场的那些潜规则全都不管用,也不结党营私,也不管其他人如何看待他,也不站队。如果说李卫站队,那么他只站在大清律法这边,因为他虽然是捐资来得官职,但是他却为官清廉;虽然他没啥文化,但是他却刚正不阿,一点市井坏习惯没有,即便处事风格比较糙,但是大是大非他拎得清。
喜欢办实事儿
李卫当官,他以办实事著称,正好雍正也是这么一个人,这俩人一见面,说得粗俗点儿,那是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了,一个就工作狂皇帝,一个办实事大臣,这是完美的CP啊。
雍正为啥李卫,第一、李卫有执行力。雍正交代的事情件件落实,就算不落实,李卫的执行力绝对有,雍正让李卫往前冲,即使前面是刀山火海,李卫眼睛不带眨的就往前冲,死则死矣。第二、李卫路子野。一些棘手的官员和难办的事情,交给李卫准没错,因为李卫啥关系网都没有,他最大的关系就是雍正,所以有的官员和事情,谁都不好处理,李卫到那儿就是快刀斩乱麻,一点不含糊,毕竟他没什么顾虑,这一点正是清官的优势,一些腐败团体对付李卫这样的人最头疼,反之,李卫这样的人是雍正最需要的人。
政绩斐然
看看李卫的官场生涯,他历任户部郎中、云南盐驿道、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署理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你会发现一个重要的细节,那就是不管李卫到哪,任啥职,他都会兼职管理一项事务,那就是盐务。
盐官在清朝可是油水最大的官职,一般人在任几年就已经不得了,李卫凭啥一直兼职干盐官呢?
那是因为李卫他正直,不贪腐,能够有效的管理好地方盐务。这小子虽然没文化,但是手黑,管理盐务有一套自己的手段。
在他管理之下,私盐遭到了李卫的重点打击,例如当时最大的盐枭沈氏,就是被李卫给端掉,这个沈氏极其嚣张,甚至经常和官兵对着干,但是这样的盐枭却不是李卫的对手,在李卫眼中,不管你是高官,还是强匪,干就完了。
当然了,李卫还会使用一些怀柔的手段,他除了打击私盐外,还将官盐走薄利多销的路线,让大家吃得起官盐,同时降低私盐的利润空间,从而有效治理私盐泛滥的问题。
除了政治盐务外,李卫剿匪也是一把好手,在李卫的治理之下,匪患逐渐平息,维护了安定。
对于老百姓,李卫也不含糊,民生问题他也着重处置,李卫最著名的此类事例,主要以修筑海塘为主,要不咋说李卫受雍正喜欢呢?别人修筑海塘,那都是等朝廷拨款,拨款不足的话,就选择不作为。但是李卫不一样,李卫在盐务剩余的一些钱,用在了修筑海塘上,为朝廷解决了大问题,这一点和雍正疯狂敛财的性格高度一致,受到了雍正的重视和重用。
李卫结局李卫的结局非常不错,最后病死,算是善终。他死在了乾隆三年,乾隆对他还可以,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谥敏达。
《清史稿》:“世宗以综覈名实督天下,肃吏治,严盗课,实仓库,清逋赋,行勘丈,垦荒土,提耗羡,此其大端也。卫受上眷最厚,以敏集事。然当时谓卫所部无盗贼,斯亦甚难能矣。”从《清史稿》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卫的功绩,在大清朝得到认可,是清朝的一代名臣。

斜阳纤草
雍正的“四大宠臣”里面,比起鄂尔泰、田文镜、张廷玉,李卫的结局应该算是不错的。
李卫是江南铜山人,捐资为员外郎,被授兵部任职。说白了就是家里有钱,舞文弄墨不在行,但是又想当官,通过科举肯定是没希望的,干脆花几千两银子买了个五品官。
康熙五十八年,李卫被调入户部任郎中。就这么个郎官,他却有勇气顶撞亲王。当时主管户部的亲王特别贪婪,每经手一千两银子就要提成十两当回扣。
李卫不畏亲贵,就将这些“回扣”装在一个柜子里,外面写上“亲王赢余”,放在户部走廊,让来往的官吏都能看到。那位亲王被折腾得十分难堪,再也不敢吃回扣。经此一事,李卫在京师名声大噪。
当时的胤禛还是雍亲王,就已经十分欣赏李卫,只是觉得李卫“尚气”,提醒他注意改正。这段相识,也为李卫日后官运亨通奠定了基础。
雍正登基后,李卫被授予直隶驿传道,还没来得及上任,就被改任为云南盐驿道。次年,又被升为云南布政使。
治理云南期间,李卫手腕强硬,得罪不少当地势力。云南的地方官上奏弹劾李卫,都被雍正所包容,仅仅只是纠正他的过失。
没过多久,李卫又被调任浙江总督,还负责监管两浙盐政。
在浙江任职期间,李卫针对盐盗猖獗的问题,采取许多整顿措施,使私盐明显减少;对雍正的政令,李卫不折不扣地贯彻,比如查抄查嗣庭(金庸的先祖)、汪景祺案,朝廷下令停止浙江人的乡试和会试,李卫严格执行。
后来与“观风整俗使”王国栋一起上奏,说浙江读书人已经痛定思痛,学风已大为改观,雍正采纳李卫建议,重开浙江的乡、会试。
雍正在追缴各省亏空时,李卫既严格执行雍正的旨意,也照顾浙江百姓的心里感受,在追缴期间没有扰民,让百姓很是感动。后人评价他的这段经历是“莅政开敏,令行禁止”。
雍正十年后,李卫调任直隶总督,仍敢秉公办事,鄂尔泰的弟弟鄂尔奇有不法行为,李卫照样弹劾,还受到雍正的表彰。
李卫在雍正朝的经历,与《雍正王朝》的情景有某种契合度,剧中的李卫原本是叫花子,代表了广大劳苦民众。在雍正的栽培下,李卫咸鱼翻身,由一个地地道道的叫花子,做到两江总督。他的缺点,同样被雍正所包容,许多别人不敢做、不能做的事情,他却能出面处理,比如科场舞弊案,连亲王都束手无策,最后李卫带兵查抄考场。
剧中,李卫的一生,由忍饥挨饿,到脱离低级趣味,完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的出仕,也寓意了雍正改革所代表的是广大贫困百姓。
到了乾隆朝,李卫本色不改,连诚亲王府的人都敢于得罪,受到乾隆的嘉奖,被赐予四团龙补服。这是王爷才能穿的衣服,整个清代获得赏赐的才73人,也是乾隆第一次拿来赏赐大臣。至此,李卫也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乾隆三年,李卫病重,乾隆派御医探望,但依旧不见好转,没过多久就见了先帝,享年五十一。
在皇权时代,皇帝翻脸比翻书还快,臣子稍不留神,就会从天堂跌落地狱。后来,乾隆到浙江游玩,看到西湖花神庙里立着李卫神像时,口风就与之前截然不同,先痛骂一顿,然后下令捣毁其神像。李卫生前,在官场上能够平安地走完一生,实属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