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比较“诡异”的出土文物?

最新跟帖
易梒

易梒

三星堆的都很诡异啊……

陈慧

陈慧

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地底下不知道埋藏着多少“诡异”的文物,比如那些看起来像假文物的“现代工艺品”。

下面这件水晶璧,质地纯净,晶莹剔透,圆润规则,如果不是放在博物馆里,许多人会以为这是现代制造的玻璃工艺品。

但是,这个水晶玉璧确确实实是考古学家在浙江省台州市地下古墓挖出来了,主人是南宋的赵伯澐,为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七世孙。

赵伯澐出生于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死于嘉定九年(1216年),距今八百多年,看到这块水晶璧,我们不仅怀疑,难道现代工艺品也会穿越吗?

水晶璧孔径32毫米,外径75毫米,厚度12毫米,最“诡异”的是,它上面系的那条丝绳,也是原装的,很难想象这条八百年前的绳子保存到了现在啊!

同样让人感到时空错乱的,还有这一个水晶杯。这个特别像我们喝牛奶用的“玻璃杯子”,实为战国晚期的物品。

1990年10月,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的村民在施工时,发现了一个洞口,叫来了考古学家。而考古学家在周围清理出一座战国大墓。

在这座墓葬里,有几十件文物出土,其中就包括这个现代感十足的水晶杯子。

它是用一整块水晶打磨出来的,高15.4cm,口径7.8cm,底部5.4cm,杯体上大下小,口壁呈喇叭口状。

在以鼎、爵等青铜器为主的战国,有这么一个“别具风格”的水晶杯子,所用到的材料与工艺,实在是让人惊艳。

如果说战国的这个水晶杯还不“诡异”,那元代的这个“啤酒瓶子”呢?

这是收藏在西安博物馆的元代琉璃瓶,看这器型,看这手感,真的不是盗墓贼把啤酒瓶子落到墓葬里了吗?

还真不是,考古学家经过断定,判断这个瓶子的材质不是现代的玻璃,而且瓶身上还有着明显的老化和沁色。

有了啤酒瓶子,怎么可能缺少盖子呢。下面这个“啤酒盖”出土于嘉定江桥镇李新斋家族墓。

李新斋是明朝人,他和妻子的墓葬里,陪葬了这个疑似“啤酒盖”的文物。

不过,虽然它有着细密的褶皱,但这其实是女性的化妆盒,上盖大于下盖,且盖面上有一“香”字。

说起来,古人烧造琉璃的历史比我们想象的早,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人烧造琉璃了,如炼丹师们捣鼓出来的琉璃配方。

所以,当我们看到古代墓葬遗迹出土的那些琉璃文物,总会有一些不真实的感觉,就像看到元代的那个“酒瓶子”一样。

如下图这个玻璃茶盏和茶托,这是宝鸡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是盛唐时代的遗珠。

这个茶盏高4.9cm、口径12.6cm;茶托高3.8cm、外径13.7cm,晶莹剔透,精妙不可言。

还有下面这个吐尔基山出土的高脚玻璃杯,看它淡蓝色的色彩,高脚圆润的外表,哪怕是放在某宝某多多上卖也可以的,但它实际上是辽代的。

栋子提到的这些文物,一眼看上去会有一种不真实感,给人一种“穿越”过去的错觉,因为这来自于我们对古代的不了解,或者说隐隐约约的优越感。

考古学界有个专业术语叫欧帕兹(OOPArt),即Out Of Place ARTifactS,也就是在某个地方出现了不应该出现的加工品,不符合大众普遍认知或者是时代技术水平。

这些我们觉得“诡异”的出土文物,一部分就是所谓的“欧帕兹”了。

metamophore

metamophore

双鱼玉佩

慧姐

慧姐

这个真的不知道

aprilyuh

aprilyuh

盗墓笔记中就有关于秦岭神树的一章,如今小说里的神物竟真实存在于古代现实世界当中,让人不禁惊叹。1986年7~9月,考古人员在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意外发掘了两座大型的商代祭祀坑,从中清理出大量的金、玉和青铜器,青铜神树就在其中。

1986年10月,残破的青铜神树被运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由文物修复专家杨晓邬带队修复。修复工作从1986年持续到1996年,总共花了十年的时间

1997年10月,三星堆博物馆建成开放,商青铜神树收藏于该馆至今。

2021年4月6日,经国家文物局立项批复,三星堆3号神树的修复已经启动并初具成效。

青铜神树当可视作上古先民天地不绝、天人感应、人天合一、人神互通之神话意识的形象化写照。由于年代久远,其艺术和考古价值难以估量。

青铜神树反映了古蜀先民对太阳及太阳神的崇拜,它在古蜀人的神话意识中具有通灵、通神、通天的特殊功能,是中国宇宙树最具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伟大的实物标本

经济实用男

经济实用男

北京猿人头盖骨——种种迹象显示,北京猿人有可能是一种“史前食人族”!

疑云丛生

1927年,中国、瑞典、美国、奥地利等国家的考古人员对北京周口店史前人类遗址进行发掘。1929年12月,中国考古学者裴文中在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发掘出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化石。此后,还有5个头盖骨化石和一些牙齿、肢骨等陆续被发现。这种生活在距今70万年—20万年的远古人类被命名为“北京人”

美籍德裔人类学家魏敦瑞(Weidenreich Franz)1935 年来华,担任北平协和医学院解剖科主任,并从事北京猿人化石的研究工作。魏敦瑞在观察这些头骨的时候发现了一些可疑的情况:

(1)一般的古人类遗址发现的躯干骨和四肢骨应该明显多于头骨,但是已发现的北京人化石中,肢骨和躯干骨的比例很少。

(2)头骨上有一些裂纹和孔洞,疑似伤痕。

(3)发现的头骨化石都只有头盖骨,没有面部和底部。

(4)在一处发现猿人下颌骨的地方,同时发现了石器和动物的骨骼化石。

这些因素汇集在一起,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石破天惊

参考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地区发现的尼安德特人等古人类化石的情况,这些疑点或许可以做出如下推测:

——躯干骨、肢骨和头骨严重不成比例,说明头骨的主人可能不是洞穴的居住者,而是被洞穴居住者杀死带回来的死者头颅。

——头骨上的伤痕不像是鬣狗的咬痕,更像是人类工具留下的。

——有些地方发现的古人类头骨也是底部严重破损,怀疑是被人敲开底部吸光了脑髓。

——动物骨骼和人类头骨堆放在一起,很有可能说明它们都是洞穴主人捕获的猎物。

于是,魏敦瑞根据自己的研究发现,写下了中国猿人头盖骨、中国猿人的牙齿、猿、巨人和人等一批重要的学术论文,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结论——北京猿人是一种食人族!

反对的声音

1932年,法国学者步日耶指出,有些原始人类有随身携带死去亲人头骨作为纪念的习俗,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的人类头骨有可能就是这种来源。

1985年,美国著名考古学家宾福德进一步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头骨上的裂纹是自然力作用形成的,而头骨面部的缺损是因为该处结构较为脆弱,在几十万年的外力作用下自然破碎了。同时,有一些猿人头骨上确实发现了食肉动物的咬痕。

宾福德是国际著名的考古学家,是“新考古学”和“中程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他的观点论证严密,在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几乎可以把当年魏敦瑞的结论推翻。

科学永无止境

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学者波兹等人运用扫描电镜技术对北京猿人的头骨模型以及目前唯一存留第六个头盖骨化石进行重新分析。结果表明头骨上有明显的食肉动物啃咬痕迹。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人工切割痕迹。这说明,魏敦瑞当年的结论无法被推翻。北京猿人是食人族的结论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小潘maria

小潘maria

太多了,随便说几个吧:双玉佩,踏飞燕的正脸,三星堆的烛台......

810059560

810059560

才疏学浅[惊呆][惊呆][惊呆]

陌上君知否

陌上君知否

棺椁上书写的“开者即死”四个血淋淋大字,让考古队差点止步不前。然而,当他们大胆的打开石棺后,却被眼前琳琅满目的满室珠玉晃花了眼。1957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们在西安城西的梁家庄附近,发现了一座高规格的隋代墓葬。墓主人是个小孩子,殁年九岁,出生显赫。血淋淋的警告是外祖母最深沉的爱。纵然富贵逼人,也难抵消早夭之殇。

墓中随葬品件件精美绝伦,价值连城。其中手工艺最为精湛的一件,即便一千多年后的现在也依然是那样完美无缺,秒杀当今世界顶级珠宝,这是一条华贵且精致的项链,项链由28个金质球形链珠组成,每个球形链珠均由12个小金环焊接而成,每个小环外又有小焊珠一圈和大焊珠5颗,其上再各嵌珍珠10颗,珠光闪闪,璀璨夺目,28个金质球形链珠由金线穿起。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觑。


项链的下端,居中为一个大圆金饰,上面镶嵌一块晶莹的鸡血石,在鸡血石四周嵌有24颗珍珠。这块鸡血石纯净晶莹,虽在地下埋了千余年仍然色泽鲜艳,光洁明丽。最下端挂一有心形金饰,上面镶嵌一块长3. 1厘米,极为罕见的青金石。鸡血石鲜红,青金石宝蓝、珍珠洁白莹润,在黄灿灿纯金烘托下,雍容华贵,夺人眼球。


李静训(600—608),出生于八大柱国、十二将军的关陇贵族集团。父亲李敏,母亲北周公主宇文娥英,外祖母北周皇太后、隋朝乐平公主杨丽华。这样显赫无比的出生,预示着小女孩是衔着钻石汤匙来到人世间的,她是李敏的第四个女儿,深得外祖母杨丽华的溺爱,被接到宫中抚养,然而,这样的盛宠对一个不谙世事的小朋友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608年6月1日,祖孙二人去汾源宫(故址在今山西省宁武县西南管涔山上)避暑时,李静训突然去世,死因不明。


李静训的早夭,对杨丽华的打击是致命的,她人生全部意义就是这个嫡亲外孙女,全部情感都寄托在了这个小女孩身上,为了寄托自己的哀思,杨丽华打破了礼制,高规格安葬了这个小女孩,为了防止有人觊觎外孙女墓葬,她命人手书了四个大字“开者即死”。


深宫诡谲,枉死之人无数,一个享尽人间富贵的小姑娘无疑会成为众矢之的,因为这一段历史太血腥,改朝换代面临的是累累白骨,你死我活。身处政治漩涡的他们很难独善其身。这样看来,李静训的死亡原因绝对不会只是猝死这么简单。一个前朝皇太后变成新朝长公主,身份的转变伴随的是血腥屠杀,这两重身份恐怕也是开天辟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心爱的外孙女走了,杨丽华却深陷伤痛之中不能自拔。609年,杨丽华随弟弟杨广巡幸河西走廊时,在张掖突遇暴风雨受寒,就此一病不起,临终之时,请求把自己的汤沐邑五千户留给自己的独生女和女婿,随后阖然长逝,时年49岁。然而,杨丽华做梦也想不到,在她死后第六年,女婿李敏却被女儿宇文娥英诬告谋反被隋炀帝斩杀,随后,自己也被亲舅舅一杯毒酒赐死。


女郎讳静训,字小孩,陇西成纪人。上柱国幽州总管壮公之孙,左光禄大夫敏之第四女也。族纂厉乡,得神仙之妙;家荣戚里,被日月之晖。况复淑慧生知,芝兰天挺,誉华髫发,芳流肇悦。幼为外祖母周皇太后所养,训承长乐,独见慈抚之恩;教习深宫,弥遵柔顺之德。于是摄心八解,归依六度,戒珠共明珰并曜,意花与香佩俱芬。既而繁霜昼下,英苕春落,未登弄玉之台,便悲泽兰之夭。大业四年六月一日,遇疾终于汾源之宫,时年九岁。


皇情轸悼,撤县辍膳,频蒙诏旨,礼送还京,賵赙有加。以其年龙集戊辰十二月己亥朔廿二日庚申,瘗于京兆长安县休祥里面万善道场之内。即于坟上构造重阁。遥追宝塔,欲髣髴于花童;永藏金地,庶留连于法子。乃铭曰:光分婺女,庆合天孙,荣苕比秀,采璧同温。先标令淑,早习工言,生长宫闱,恩勤抚育。法水成性,戒香增馥,金牒旦窥,银函霄读。往从舆跸,言届河汾,珠涓润岸,镜掩轻云。魂归秪阁,迹异吴坟,月殿回风,霜锺候晓。砌凝阴雪,檐悲春鸟,共知泡幻,和嗟寿夭。








——隋左光禄大夫歧州刺史李公第四女石志铭并序

食品技术培训

食品技术培训

张文藻的古墓比较诡异,因为在这座古墓里出土了一桌一千年前的饭菜。具体来看,这桌饭菜摆放完好,十分丰盛,桌子上有二十几个餐盘,盛放有秋梨、葡萄、枣和豆蔻等水果,还有其他佳肴。水果中的梨、桃、枣、豆蔻仅剩下籽。核桃变成了空壳,糕点也粘连在一起无法辨认。其中一个黄釉魁碗里面放着30颗板栗,粒粒油亮、完好无损。

京兰

京兰

中国有哪些比较“诡异”的出土文物?

这件青铜器被称为山东省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名为亚丑钺。

钺是我国古代十八般武器之一,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这件青铜钺,造型奇特,纹饰精美,因铜器上铸有“亚丑”二字,取名为“亚丑钺”。

在1965、1966年间,山东省博物馆考古人员在青州市苏埠屯发掘了两座商代大型墓葬,亚丑钺就出自编号为 M1的墓中。青州苏埠屯商墓曾是一个震惊国内外考古界的商代大墓,墓不仅有东西南北四条墓道,连墓的椁室也为商代王陵的“亞”字形(在商代只有王陵拥有四条墓道和“亞”字形椁室)。“亚”在殷商时期为武官的职位,所以商代王陵的“亞”字形椁室可能寓意着,商王即使在去世后也要由武士大臣来守护棺椁,不被后世所损坏。到目前为止,我国所发掘的所有商代墓葬中除了河南安阳殷墟王陵区的商代墓葬之外,唯一一座拥有四条墓道“亞”字形的商代大墓就是这座苏埠屯 M1商墓。

这件亚丑钺呈巨斧型,钺身的两面透雕着一幅龇牙咧嘴的人面兽相。它有弯钩状的眉毛,兽状鼻子,一双环眼,两只圆耳朵,还有一张张口状的嘴角上撇,暴露出野兽状尖牙利齿的嘴巴。在亚丑钺兽耳的下方,有图腾形状的铭文,为“亚丑”二字,铭文左为正写,右为反书,在钺的两面共有四处,每面的铭文又正反对应。亚丑钺也因此得名。它长32.7厘米,刃宽34.5厘米,肩宽23.3厘米,是商代最为奇特的青铜大钺,浑身充满了神秘的诡异色彩,器身上透雕着令人生畏的人面兽相,在我国现出土的商代铜鉞中地位极高。

现在也被做成了表情包,流行于网络。“互联网+文物”这种新颖的大众传媒方式对文物背后所蕴含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历史,了解那段殷商往事。

四千多年前,在中国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时期,最质朴的材质邂逅了最巅峰的工艺,出土量极少的薄壁黑色陶杯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千古绝唱。其实,我们称呼它们为“蛋壳黑陶杯”,还挺“委屈”这些文物的。因为鸡蛋壳的平均厚度在0.5毫米,黑陶杯最薄的地方仅仅0.2毫米,比我们现代医院针头的最小针孔还细。这是什么概念?想想用手感受一张纸的厚度……据当代陶器制作专家实验,即使用今天的技术来仿制,也很难达到完全一比一的复制。对于这些国宝,从诞生到尘封地下再到华丽面世,至今仍保留着许多难以解释的未解之谜。

人类热爱色彩与绚烂。在早期文明中,人类从无到有创作出了陶器,然后又迫不及待地给杯、盘、盆、罐、碗、壶等器皿绘上炫彩夺目的花纹和天地生灵,彩陶炫耀的光彩照耀着几千年的文明。但在人类陶器文化中,有个非常独特的存在,它色彩单一,不以光彩夺人,但又如此与众不同,低调奢华,被世界考古界誉为“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冕的顶部叫“綖板”,綖板前圆后方,比喻天圆地方,表示博大之意;綖板涂黑漆,以示庄重。板前后系垂旒,表示帝王不视非,不视邪,是非分明。板下有玉衡,连接于冠上两边凹槽内;衡两端有孔,两边垂挂丝绳直到耳旁,至耳处系着一块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谓“充耳”,寓意帝王不听谗言,求大德不计小过,有所闻,有所不闻,从而衍化出一个成语“充耳不闻”。

九旒冕是黑色的,黑色是明代帽子中的流行色,与其他朝代的帽子有明显区别。除了竹、藤篾制成的,由于明代官帽有不少是用染成黑色的纱作的,所以也称“乌纱帽”。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革职的称“摘去乌纱帽”,这些说法就源于明代,其他朝代的官帽不限于黑色,“乌纱帽”是明代特有的。

传说“黄帝造冕垂旒”,虽难以考证,但到了周代,孔子说过“服周之冕”的话,可以相信当时冕服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后经历朝各代,都以冕服为最高礼仪之物。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更是强调“复汉官之威仪”,朱氏王朝持续了276年,冕冠冕服的崇高地位也保持了276年,直到爱新觉罗氏入主中原,冕服制度才被废止。作为文物的垂旒全国只有两件,一件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是民国初年袁世凯复辟登基称帝时穿的一套仿古冕服中的冕冠;另一件就是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的鲁荒王600多年前的明初亲王冕冠,也是惟一一件存世的古代冕服实物,填补史阙,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与历史价值。

2021年3月20日上午9时,“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工作会在成都举行。三星堆遗址的真容正在被一点点揭开。

发布会现场,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指出,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发现是会影响四川考古、中国考古,甚至世界考古的重要发现。


这件金面具非常厚重,尺度、体量远超其他。面具抛光较好,经检测,其含金量约为85%,银含量约为13%至14%,还有其他杂质。目前,该文物正在进行初步修复。

目前所发现的半张黄金面具重量大约为280g,预计完整的总重量应该是超过500g,这比目前国内所出土的商代最重的金器——三星堆金杖(重463克)的重量还要重,如果能够完整发现,这件黄金面具将超过金杖成为目前国内所发现的同时期最重的金器。

jaser

jaser

1959年,安徽省屯溪市西郊一处正在修建飞机场的工地上,工人在两处相邻的大土堆里挖出了文物

考古工作者接到消息后,立刻赶到了现场。经过一番抢救性发掘,得出结论,这是两座西周晚期墓葬

在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件青铜器让人们陷入了迷茫,这是什么呢?它叫啥?


各位看官,你感觉像什么?像不像路由器


这件器物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五个并列矗立的圆柱,铸在好似屋脊的短柱基上,柱高16.5厘米,长短粗细相同,距离互等

下部是空腹方座。方座纵横21.5×20厘米,四角抹圆,四壁微鼓,四壁和柱基都饰双勾云纹,纹饰光洁无锈蚀

整个器物通高31厘米,重5.25公斤。是一件形制奇异、纹饰神秘、别具一格的器具

为了弄明白这到底叫什么,安徽省的考古专家跑到北京向当时的考古大家郭沫若先生求教


然而,郭沫若先生端详半天后也陷入了沉思,他也没能搞明白这到底是个什么玩意。最后根据这件器物的造型、纹饰将其定名为“云纹铜五柱器”。它的本名是啥?无人知晓

这件神秘的物件现馆藏于安徽省博物院

gz的lg

gz的lg

陶制下水管道,出土于安阳殷墟,属于三千多年前商朝时期的文物。该文物的出土,说明我国古代就已经对排水系统相当有研究,其智慧令现代人跪服。另外,考古专家还在西安发现了秦国时期完整的下水管道,虽然管道已经部分烂掉,但从外观就足以感受到当时秦国的排水系统已经非常成熟。更令人惊讶的是,该管道是在秦始皇还未统一六国时修建的,很多网友表示“谁不不服都服它”!

安徽出土了一件西周晚期的青铜器,器形奇异,纹饰精美,完好无损,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即国宝级文物。然而,由于此件文物是首次发现,史书上从未见过著录,器物本身又无铭文,因此考古工作者一时很难说出它的名称和用途。后经考古学大家郭沫若端详鉴定,也无结果。面对“云纹五柱器”的奇特形状,有网友调侃说,难不成它竟是西周的无线路由器!

青铜卡尺,是于汉代王莽时期的一种工具,固定尺通长13.3厘米,固定卡爪长5.2厘米、宽0.9厘米、厚0.5厘米。 现收藏扬州市博物馆藏。是国家一级文物 。卡尺是一种相当精密的测量工具,据说,19世纪的英国数学家约尼尔·比尔发明了最早的卡尺。其实在两千多年前的东汉,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卡尺,而且与今天人们使用的卡尺惊人地相似,致使很多怀疑王莽是现代穿越到西汉的人



氯化亚砜

氯化亚砜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化流传下来,总会有些文物出人意外,让人啧啧称奇。

通过这些文物,我们可以从侧面知晓古人们的科技水平和生活方式。但是,有的文物“逆天”得让现代人都感叹:“这不是现代的物件吗?”因为连科技发达的现代人都无法解释它们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件“逆天”的文物。

第一件是战国青铜器曾侯乙建鼓底座。


自从1978年曾侯乙墓开启后,战国时期的一个小诸侯国一曾国开始名扬四海。墓中共出土了各类随葬品15404件,其中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青铜器是建鼓底座,这件文物的造型极富想象力。

其底座上有八对大龙和几十条小龙,龙身互相纠缠,向上攀爬,让人眼花缭乱,整体产生出一种变幻莫测、生动有序的奇特感觉。底座整体镂空,并镶嵌绿松石。据说没有人能数清上面到底有多少条小龙,而且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度数的结果都不一样。

直到现在,那些数不清的龙是怎么铸上去的仍旧是一个谜。国内外的一些冶金专家认为,其主要铸造方法是失蜡铸造法,因为我国古代在青铜器铸造上使用过这种方法。虽然现代人也复制出了这件器物,但是每个复制品与原品都相差很多,最大的差别就是神韵。

凭借现代科技,人们还是复制不出这件几千年前的青铜制品,可见它的工艺该是多么“逆天”了。

第二件是战国时期的一个水晶杯。


如果在古墓中看到一个跟现代杯子相差无几的水晶杯,你是不是会想:完了,这个墓已经被盗了,你看盗墓贼把喝完水的杯子都留下了。友情提醒一下,不要随意忽略这个杯子,这个很现代的杯子很可能来自战国时期!

在我国古代,青铜制品很常见,但是玻璃制品却极为鲜见,尤其还是战国时期的就更不可思议了。但是,1990年,在浙江杭州半山镇的一个战国古墓中,就出土了一个无论外形还是制造技术都堪比现代水准的水晶杯。面对如此神秘的水晶杯,没有人能说清楚古人是用什么制造出来的。

第三件是王莽青铜卡尺。


游标卡尺这个现代科技的产物,其实早在汉代王莽时期就有了,而且还是青铜的呢。

1992年,考古学家在扬州市的邗江县(今邗江区)发现了一座汉代古墓,从该古墓中发掘出了一把青铜制的游标卡尺。这件卡尺通长13.3厘米,固定卡爪长52厘米、宽0.9厘米、厚0.5厘米。在固定尺上端有鱼形柄,中间开了一个导槽,槽内是一个可以旋转调解的导销,可以左右移动。

跟现代的游标卡尺相比,二者外形太相似了,专家至今都无法解释为什么会这么相似。

郭珊珊Elina

郭珊珊Elina

1993年,河北张家口下八里村发现一座辽代古墓,考古学家推开墓室门,映入眼帘的竟是一桌没有吃完的饭菜,二十几个餐盘里装着美味的佳肴,还有葡萄串、板栗等点心,酒壶里装着葡萄酒,酒香四溢。

一桌千年前的饭菜

从1973年到1993年,考古学家在河北张家口市下八里村发现了十余座辽代古墓,这十几座古墓的墓主人来自同一个家族,身份和地位最高的是担任过辽代监察御史的张世卿。这一古墓群最具考古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是一百四十多幅璀璨绝伦的壁画,这些壁画特色鲜明、鲜艳瑰丽,因此该古墓群也被叫做下八里辽代壁画墓群,还被评选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张文藻墓出土饭菜

但是要说最诡异的,还是其中一座墓主人叫张文藻的古墓,因为在这座古墓里出土了一桌一千年前的饭菜。具体来看,这桌饭菜摆放完好,十分丰盛,桌子上有二十几个餐盘,盛放有秋梨、葡萄、枣和豆蔻等水果,还有其他佳肴。水果中的梨、桃、枣、豆蔻仅剩下籽。核桃变成了空壳,糕点也粘连在一起无法辨认。其中一个黄釉魁碗里面放着30颗板栗,粒粒油亮、完好无损。

有一盘葡萄干瘪不堪却也能认得出。除了这一桌饭菜,张文藻的墓里并没有其它陪葬物品。

那么这一桌诡异的饭菜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考古专家们也是众说纷纭,百思不得其解。

张文藻墓出土饭菜

此桌饭菜有何用意

是不是盗墓贼留下的呢?不太可能。首先,盗墓贼在盗墓的过程中不可能带着一桌饭菜下来,更何况还有那么多餐具。其次,从当时发掘现场的情况来看,这座古墓并没有被盗掘的痕迹。所以这种可能基本可以排除。

那是不是墓主人,也就是这个张文藻故意为之呢?据考证,这个张文藻生前是个大富豪,他的墓室相比其他人也更加豪华。古人事死如事生,相信人死之后在阴间仍然过着类似阳间的生活,所以对于自己的身后事非常重视,一般都要为自己修建豪华的墓室,并在里面放置极其丰厚的陪葬品,尤其是自己生前最喜爱之物,一定要放在自己的棺材里,永远陪伴着自己。但是这个张文藻为什么在自己豪华的墓室里不置一物,却偏偏放一桌饭菜呢?难道是给后人开的一个玩笑,或者是用一桌饭菜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

张文藻真容

甚至有人说,张文藻的墓志铭上写着一句话:“墓有重开之日,人无再少之颜。”似乎是在暗示什么。实际上,这句话出自另外一座古墓(山西汤王头村神秘古墓),有人把这句话安在张文藻墓上来,显然是把两者弄混淆了。

其实,这桌饭菜最大的可能是在张文藻死后,由他的后人们进献的。但是,这也无法解释为什么大富豪张文藻的墓里没有陪葬品这个谜团。因为绝大部分人都无法跳出时代的思维枷锁,古人向来重视厚葬,作为一个一千多年前的大富豪,而且有很大可能是个地主阶层,他不太可能留下遗嘱专门叮嘱儿孙不要给自己厚葬。

yuu1414

yuu1414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