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民起义为何从秦朝开始,春秋战国之前为何没有农民起义?

提到的作品

[作品]商君书

《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该书解决了在当时条件下实行变法的理论基础问题,提出了变法的几大原则,既有宏观理论阐述,也有具体的法令军规,其中有些内...

[作品]庄子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庄周

[作品]孟子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作品]左传

本书为“中国家庭基本藏书·史学名著卷”中的一本,该卷包括《左传》、前四史及《资治通鉴》,它们是中华史学的精华,认识历史,当从此着手。本书是为普通读者提供的一个《左传》选本,所选篇章或长或短,基本上囊括...

左丘明

[作品]吕氏春秋

集合诸子百家杂而不杂之言,包罗天地古今万物众生之理!《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全书的内容以儒家、道家的理论为基础,集合了各家之学说融于一炉,是中国汉代大统一时...

吕不韦

最新跟帖
James

James

春秋以前是奴隶社会,土地本来就不是普通人的,别人压迫你是理所应当。商鞅在秦国实行井田制,老百姓才有了一些微薄的土地,但就是为了这些土地,秦国才开始真正壮大。为什么?为了获得更多土地,就只有参军打仗,而且是打胜仗,有军工,才能获得封赏。所以老秦人自商鞅变法之后才开始真正觉醒,才让其他国家知道什么叫勇往无前的秦锐士!秦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百姓日子过不下去了,没有土地就没有事物果腹,当然要造反,所以才会有农民起义。

行走着

行走着

秦代之所以出现全国性的农民起义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秦国出现农民起义和它能统一天下是一会儿事。秦帝国给自己挖了一个巨大的坟墓!

其兴也统一,其亡也统一!——秦帝国墓志铭

读者们可以设想一下自己就是秦末的主角。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的雨夜里起义反秦。这个时候为了反对秦朝,第一步就是要扩大声势,让跟随自己起义的人增加。大泽乡在今天的安徽宿州市,从这里传播到全国并不是很方便;古代的道路非常不方便,并且你还是一口的安徽地方话,别人也听不懂。

道路不方便?

但是幸好,有一个叫做秦始皇的家伙已经为你的起义做好了准备。他修建了一个全国范围内的道路,这是古代的高速公路,你的使者可以顺着这条高速公路将消息传到全国。

地方方言别人听不懂?

没关系秦始皇也为他的子民着想。他统一了全国范围内的文字。虽然人与人听不懂彼此的语言,但是文字相同。只需要一份讨伐秦始皇的缴文。全国就会像浇满汽油的房子,瞬间燃起来。

所以,根本的原因是因为,秦国时期,统一的版图、文字、思想、法律制度、货币、仪礼使得全国底层民众的组织力得到空前的提高。当他们顺从的时候,秦国势力就会非常强悍。修长城、战匈奴!

当他们不再接受奴役的时候!当他们不愿做奴隶的时候!当他们翻过身!终于展现出他猛兽的一面!

秦帝国残暴地统治者毫无还手之力,只能在波涛汹涌的民众怒火中像一个温顺的绵羊一样地呻吟。

民众!只有民众!才是创造历史的唯一动力!

成就自己的,最终将自己毁灭!—— 秦始皇

-冷清朗

-冷清朗

农民起义,是古代封建制王朝之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诚然,古代的农民起义大多都只能开个头,也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中的星星之火。比如陈胜吴广起义,又比如太平天国起义。

他们大多都无法取得最终的胜利,但是只并不妨碍他们的引导性作用。

但是有心之人有没有发现,农民起义只有在封建制王朝中出现过,也就在秦朝成立之前出现过,在秦朝以前,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却没有什么记载。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思想的觉醒,是重要的原因

提到农民起义,那么就必然会提到陈胜吴广起义。毕竟,这算是古代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陈胜喊出的宣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句话,我就算是现在听到也是热血沸腾。

都说投胎是个技术活,如果说现在的人还能通过努力来提升自己后代的地位,那么在当时这就是个奢望。

事实上,不止是在春秋战国,在科举制出现之前,基本上都是如此。无论是汉朝的孝廉制还是曹魏的九品中正制,说到底都只是达官显贵用来控制朝堂的一种手段罢了。只不过,这个现象在春秋战国时期尤为严重罢了。

以战国为例。吴起在进入楚国变法,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楚国封君太众。



什么叫封君?封君就是贵族。在当时,贵族和你是否努力无关,只和你的出身有关,只有少数平民能够通过君主赏识获得封赏,但是太少。这也是秦国能够崛起的原因,因为秦国的军功爵制,不分平民和贵族,只要获得战功就能获得封赏和爵位。

在春秋战国时代,姓氏是贵族的专利,平民甚至没有资格有姓氏,只能有名字。说到底,还是因为他们存在感太低。

这种情况在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后才得到缓解。因为秦灭六国以后,设郡县制,且大量的六国贵族沦为平民,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平民和贵族之间的界限。



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能支撑陈胜说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种话。

春秋战国时期农民起义没有产生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诸侯混战的时期,一个群雄割据的时期。这也就意味着,战争的频率十分快。

战争频率很快,就意味着各国诸侯对于士兵十分的重视。

以战国时期为例。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武卒,秦国的秦锐士,齐国的齐技击都是各国的精锐部队,他们的待遇也是十分之好。



上面已经说过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等级分明十分鲜明,这也就意味着底层平民想要获得大量封赏,就只能去当兵。因为春秋战国这种混乱的背景,就意味着各国诸侯不可能不对士兵不重视。

大量的平民去当兵,而战国时期频繁的战争又会造成数量相当之大的伤亡,农民就算想起义,也没有响应的基础。

而秦朝建立以后就不同了。

秦朝建立以后,秦朝就没有地方发动战争了。都说战争是积累财富最好的手段,秦国失去了六国这样的敌人,也失去了掠夺财富的机会。

平民失去了获得封赏的机会,就只能在国内从事生产,数量之大,令人咋舌。在这样的背景下, 一旦当朝皇帝无法满足他们日常所需,就会出现农民起义。

破草出土

破草出土

大家好,我是戴你看历史。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是要知道两件事,一是春秋战国之前的社会性质是什么?二是历史上的“农民”这个概念是什么时候才有的呢?

关于第一个问题,是有争议的。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夏、商、西周时期,是奴隶社会的历史范畴。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提到夏朝时说:“夏代奴隶数量较多”,“夏代王室贵族对奴隶不仅强迫他们劳动,而且还任意杀戮”。谈到商朝阶级关系时,也较详细叙述了商朝奴隶制的残酷十分盛行”。

还有人认为,夏朝、商朝为奴隶社会,而西周则为“封建领主制社会”,至战国以后,便进入“封建地主制社会”。

还有学者认为: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阶级社会是奴隶社会,其阶级形式是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不管其具体情况如何复杂,奴隶社会中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关系,总的划分,从其发生发展的基本过程来说,就是这样的。并且认为商殷已进入奴社会,西周治者者为奴隶主贵族,但广大被统治者则分为平民和奴隶两大部分,而西周时期的奴隶数量并不太多,大部分劳动者是称为“野人”“庶人”的庶民,他们们的身份是不完全自由的农民。

这里我就以西周分封制来作说明,当时社会等级制度和情况。

左传》中记载西周的分封制:“天子建国,请侯立多,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自“天子”以下的各级贵族,各有不同的政治地位和经济特权,这样就形成了奴隶制国家的宗法等级隶属的统治体制。

西周时期还是行井田制,这是西周国家的经济基础。天子把土地分给诸侯,诸侯把土地分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将所属范围内的土地分给士,这样各级奴隶主占有土地,役使农夫或者奴隶耕种。耕作井田的农夫,当时笼统地称为“庶人”或者“庶民”。

西周时期也有不少的自耕农民。他们多数是各级贵族的硫远宗族成员,大都在所属宗子的居邑附近,拥有一小块耕,,过着比较独立的经济生活。但是他们也要向宗子缴纳一定的贡物和服一定的劳役、对宗子也存在一定的依附性。

还有一些逃亡的耕作奴隶,在远离都邑的荒野地区,垦辟出一小块田地,建立了自己的家室,取得了平民身份。

西周社会的平民阶级是“国人”和“野人”。“国人”居住在城郭之内,原是周族公社农民,他们虽然也受测削和压追但由手与贵族还保存着某种血关系具有一定的参政权力,有服兵役的义务。“野人”居郊外野、鄙之中,是原被征服的商族等公社的成员,也以种田为生,地位低下,但能够组织家庭,并随土地赏易给贵族,不会被任意杀戮。

春秋年间,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私田增加。那时,统治阶级间争田夺土的事件史不绝书。由于统治阶级的侵田夺土,一再突破了井田制的封疆沟洫,井田制也就在这一过程中。日趋解体,土地私有权得到事实上的承认。

伴随井田制的崩溃和土地私有制的出现,阶级关系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建依附关系开始产生、发展起来。一部分奴隶和平民自己恳荒种地,获得了小块土地的私有权,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贵族奴隶主的控制和束缚,成为自耕农。还有一部分贵族,由于种种原因转化而为自耕农。这种自耕农,随着奴隶制的瓦解,数量不断增加。至于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有的是由奴隶主贵族分化而来,有的则是获得土地赏赐的军功地主,还有一些是从平民中上升而成。他们在奴隶大量逃亡、井田制面临崩溃的时代,眼见奴隶制剥削已无利可图,便改变剥削方式,把土地地划分成小块,招徕逃亡奴隶和破产平民耕种,从中收取地租。从此,封建地主与农民两个新兴的阶级便开始成长起来。而且利用土地进行封建剥削,已成为当时主要的剥削方式。

由奴隶主贵族中蜕化而来的以及从下层人士中上升而来的,或因军功事功起家的新兴地主阶层,随着经济地位的变化,逐渐形成具有独立政治集团利益的地主阶级,并追切要求取得政治上的权力。因此到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各国都开始变法,就是为了巩固和扩大地主阶级的实力。通过变法,用法令形式废除了奴隶制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这就从法律上维护了封建地主私有制,有利于地主经济的发展。其中,商鞅变法内容最丰富、成效也最大。

经过变法改革,封建政权得到巩固,封建经济也迅速发展,地主阶级逐新取代奴隶主成为统治阶级,农民成为主要的被剥削和被压迫的阶级。农民与地主构成了社会上两大对立阶级级。因此之后就有了农民起义。

大家可以相互交流。

梁淼

梁淼

先秦农民比较单纯,力量不足,且农民可能和奴隶差不多,“世隶耕”,这三个字你好好理解。还有国家多而小,管理容易,你一旦造反,容易赶到抓到你处理你。秦之后,纵深战略巨大,能在整个大中国游走,不容易抓到啊。先秦之前有人造反的,史书也有记载,只是规模很小,实际上,国人暴动这些都属于啦,又或者是奴隶起义或贵族起义,只是不大,马上镇压下去。哎……实际上,纵观整个中国历史,真正农民起义成功者只有一位——朱元章。放眼世界也许也只是唯一。姑且再封多个——宇宙第一。

贻小千

贻小千

很简单,之前没有农民,严格的说是没有-成规模的农民阶层。

要知道在秦之前,我过处于奴隶社会,耕地的是奴隶,奴隶和土地都是是属于贵族的。自由民,也就当时所说的国人是很少的。而奴隶是被严格看管的,哪有机会起义。农民是从战国时期才开始逐步形成的。由于李悝,商鞅们的变法。大量贵族失去对土地的控制,逐渐多了自由民。从而形成了新的社会关系主体,农民和地主。所以你说秦之前哪来的农民起义。

传说中de毛毛

传说中de毛毛

秦朝以前也就春秋战国的时候是有一次起义的,彘之乱,这些人才有参与议论国事的权利至对国君废立、贵族争端仲裁等有相当权利,同时有服役和纳军赋的义务。你有没有发现这个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实行议会制?补充一下定义,国人不是指的是普通的老百姓,指的是一帮贵族的子孙。

周厉王侵犯了他们的利益,原来他们共享的山河湖泽的利益,全部收归皇室所有,这一下他们就有意见了。矛盾激化的时候,他们就拿着农具武器去冲进皇宫。很搞笑的是周厉王说他们造反了,你们的派兵镇压。结果手下说他们就是兵啊,拿什么去镇压?最后做周厉王带着自己的老婆跑了。

秦之前为什么没有起义呢?那是因为势力是均衡的,比如周朝代替商朝,就是有一股势力取代了另一股势力。但是秦朝之后,普天之下只有一股势力,那就是皇权,其他人都是皇权的对立面。这是帝制的特点。所以整个社会就成为二元社会,保护皇帝,反对皇帝。

因为没有第二个势力可以跟皇帝抗衡,所以只能是老百姓起来推翻皇帝,不然的话改朝换代怎么进行呢,所以也就是为什么秦朝之后,历代都有老百姓起来造反。这也是社会的自我调节功能。

风行者

风行者

春秋战国时代不是没有农民起义,只是起义少而且规模不是很大,所以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对于春秋战国时代农民起义少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大家可共同讨论。

一、春秋时代农民少,奴隶多。

春秋时,全国名义上是周天子统领,其实是各个诸侯国自治。诸侯的自治则是层层分封,最下层的是奴隶,次之的是平民。可以说平民就是后世的农民,但平民数量较少,而且当时地多人少,各国的赋税也不是很多,所以矛盾远没有后世那么激烈,这是农民起义少的主要原因。

二、战国之世,奴隶被解放成平民。

战国之世,各国都先后变法,而变法的主旨是改变土地所有制。奴隶被解放成了平民,并分得了土地,所以奴隶转换成的平民不会起义,而会拥护自已的国家。战国之世奴隶仍然存在,只是数量没有春秋时那么多了,慢慢的平民成了社会最庞大的阶层。而变法的另一层意义则是由国府直接管理民众,直接向民众征粮征兵,不再是国府向各分地领主征粮征兵了。所以当时平民种地纳粮并不紧张,就谈不上农民起义。

三、战国之世,全民皆兵,无法形成起义军队。

变法后,国府直接向民众征兵征粮,平民除了当农民种地,就是当兵打仗,极少一部分成为商人或者士子。当时各国征伐频繁,各大战国都有常备军20~60万之间,能打仗的男子基本都入伍当兵了,所以农民起义也没有人员基础。

后世则不然,比如唐朝人口七八千万,但军队只有100万不到,所以农民要起义,精壮男子是充足的。而后世人口多,土地并没有比战国时代的总领土增加多少,所以人多地少,加上统治阶层滥用民力是产生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盗拓军

约公元前475年,春秋末期的鲁国西北部柳下屯人展雄,领导了九千人的奴隶大起义,史称柳下跖起义。起义军转战黄河流域,各诸侯国望风披靡。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推动了我国历史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起义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是空前的。

楚国是变法最不彻底的国家,奴隶起义最多,从春秋到战国一直都有。而这些起义对于楚国的国力是沉重的打击,项羽家族就是战国后期平叛楚国奴隶起义而发家的。楚国虽大,但变法最不彻底,纵然人民善战,兵革先进,也免不了外部被中原战国打,内部起义不断的局面。

本头条号“大秦铁鹰剑士” 专注先秦两汉的历史与文化研究,欢迎大家关注我,以便相互交流讨论,共同学习进步,共同弘扬国学文化。

仙人掌小妹

仙人掌小妹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是以奴隶封建为主的社会制度,在该种制度下,绝大多数的农民是没有土地的!他们只是贵族领主们的附庸,彻底的无产者!

战国以前春秋,社会上底层人民,基本都是奴隶,他们长期被束缚在土地上,战时被征召,作为义务农兵参与诸侯之间的战争。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度下,他们是不具备任何个人自由的,长期低贱而被限制的生活,使得他们很难接受到外界的信息,对于战争,对于政治,他们的概念,只停留在自己的封君那个层面,再往上是不知道的。

而大小封君们在自己封地内的税收制度又各不相同,有的时候千差万别,但是基本上,封地内的民众,都是能活下去的,只是这种生存比较艰难,除了给贵族种地以外,毫无希望。

在春秋战国那个教育几乎没有的时代里,知识的传播只限于贵族之间,普通大众根本没有接触的机会,在没有知识和见识作为基础的情况下,人民长期接受的贵族们洗脑给饭吃的那一套,他们根本不会去想,为什么这个世界是这样的,为什么自己生来就是别人的奴隶,他们只会想,要怎么做才能得到领主的认可,才能多点饭吃,多点往上爬的机会。

而且还有一个更加关键的原因便是,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建立以后,大部分的黔首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他们拥有了土地,成为了自耕农。而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的王朝崩溃,都是因为土地兼并激烈,导致大量的自耕农失去土地,所以铤而走险,开始走上起义的道路。

而春秋战国时期,绝大多数的黔首们连土地都没有,他们也根本不会想到还可以有自己拥有土地的制度,所以他们没有造反的动力啊,造不造反都没有土地,都是无产者,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以上,个人浅见,欢迎大家讨论交流。

Littlebutterfly

Littlebutterfly

古代农民起义为何从秦朝开始,春秋战国之前为何没有农民起义?

说到这个问题,我们一般认为:秦国的农名起义频频爆发是因为秦朝本身的暴政、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负担等等。其实,这些问题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当时的国家认同的问题。


在春秋战国时候,最高地位的是周天子,最后周天子被秦国灭了,周天子虽然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力,但是他毕竟是名义上的共主,当他被灭了以后,秦国就以一种侵略的形象来对待的。后来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样一些说法,比如说项羽这些人,首先,他们的认同就是楚人。再说张良,他的认同就觉得他是韩国人,他们都没有对秦这个王朝的合法性的认同,所以经常发生起义,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家认同的问题。


leisen

leisen

所谓“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被统治者武装起来反抗暴 政肯定不是从陈胜、吴广开始。但为什么说陈胜、吴广起义是第一次农民起义,我觉得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所谓的“农民”起义

中国在春秋经历商鞅、吴起、李悝等变法之后,才进入了封建社会。

在此之前,中国是奴隶社会,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在贵族的土地上耕种,收获全部是贵族的。没有农民,当然没有“农民起义”。

奴隶社会的奴隶们也会发动反抗斗争。

比如春秋时期著名的“盗跖”就是很有名的奴隶起义领袖。

再比如秦穆公有一次战争中,就被“野人”救下。所谓的“野人”就是游离于统治之外的人,基本都是逃亡的奴隶。

进入战国之后,中国进入封建社会。贵族的土地分给了农民,农民种地,缴税,服徭役。这个时候各国的主要矛盾是激烈的兼并战争。为了维持强大的国力,统治阶级对内的剥削就不是很严重,国内阶级矛盾不强烈。所以,这个时候即使有农民起事,也是很小规模的。


第二个原因,就是所谓的“起义”

刘邦原来是秦朝的亭长。有一次他押送囚徒到咸阳去,结果路上很多囚徒就逃走了。刘邦就对剩下的囚徒说:“我已经无法完成任务,会被朝廷处置。所以现在要逃亡去,你们也自寻生路吧!”然后,刘邦,还有一些愿意跟随他的囚徒就一起进入砀山,做了土匪。

论起来,刘邦和秦王朝不对付还要早于陈胜、吴广,可是为什么是陈胜、吴广起义是第一次农民起义呢?

除了陈胜、吴广起义规模影响大之外,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两者是否有明确的政治目标。

实际上,历朝历代都有大大小小占山聚寨的人。但这些人都只能称为“匪”,他们不能称为“起义”。

土匪是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的,他们就是打家劫舍,追求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快活生活,有条件的话还要求朝廷招安。不会明确的要和朝廷对抗。

起义则不同。

陈胜、吴广起义时明确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楚兴,陈胜王”,他们起事的目标就是要推翻秦朝的统治,“举大义”。

之后黄巾军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历代的“等富贵,均贫贱”等等起义,都有自己明确的政治诉求,是以当朝封建统治者为斗争对象的,不是追求温饱的土匪,是“起义”。

whwsx2000

whwsx2000

首先,把陈胜吴广起义称为“第一次农民起义”,这种说法本身就是“阶级史观”下的产物,它人为地把马克思主义“五种社会形态”的说法硬往中国历史上套,把夏商周都说成是奴隶社会,把秦说成封建社会的开端,这样一来,夏商周所有的起义暴动都成了奴隶起义,陈胜吴广才是农民起义。

实际情况远没有那么简单。首先陈胜是不是农民就很成问题,他有自己的“字”,这是当时士阶层以上的男子才能有的,从其几句名言来看,至少也有一定文化水平,“闾左”也未必是按通俗理解的贫民居住地,而更可能是免除徭役者,如果陈胜能享受这样的待遇,不排除其立过军功的可能,被任命为屯长也可能出于同样原因。还有那句“尝与人佣耕”,看起来的确是“长工”的感觉,但大量史料简犊表明,秦代社会实行授田制,黔首仍以自耕农为主,目前没有足够证据表明,“佣耕”是当时的主流。综上,这位起义领袖很可能至少是小康,后来才沦为佣耕。

再看起义的参与者,自耕农肯定为数不少,但还有大量其他社会阶层的参与,最明显的就是那些“少年”,也就是那些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闲散人等;复辟贵族及其追随者更是遍地都是:项梁项羽叔侄,张良,魏豹,赵歇,韩成韩信,田儋田荣田横兄弟等等,可以说是鱼龙混杂,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纯粹。

lixin

lixin

民智。

公元前209年秋,大泽乡。

陈胜、吴广等站在土台上,大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应验了秦始皇时的谶言:始皇死而地分。

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209年,是商朝、周朝时期,如果再往前计算到夏王朝,则中国的奴隶制生产方式一直延续了1800年。这段期间,社会上的主要劳动力由奴隶构成,所谓的“农民”是自由民,地位高于奴隶,很多时候被称为“国人”,是可以当兵打仗的,因此统治阶级一般也不会太亏待“国人”,到了公元前841年的周厉王时,国人因为不满意国王暴政,还发生了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这是中国历史有功准确的纪年开始,史称“共和执政”。

那么,这次见之于史书的“国人暴动”,算不算一次农民起义?

在周王朝,实行的井田制度,是一种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王把土地分给诸侯,但不准转让,也不能自由买卖。周天子和诸侯等贵族所掌握的田地,称“公田”、“大田”、“籍田”等。公田全是土地肥沃,经过精心治理,成为路渠纵横交错、疆界整齐方正的井田。公田主要集中在都邑的周围,特别是王都和诸侯都城的近郊。周王朝像这些诸侯们征收税赋——“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10%的土地产出。

这些土地上劳作的都是奴隶,奴隶们在忙完了田地里的工作后,还要给奴隶主从事织布、围猎、酿酒等众多苦力差事。他们的子女也是奴隶,如此无有穷己。

奴隶社会的这种现象在古罗马共和时期也存在,那里爆发了一次奴隶起义——斯巴达克斯起义,起义坚持了十多年,最后失败,斯巴达克斯也战死了。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古罗马还不具备废除奴隶制的先决条件,而奴隶本身也没有提出这一任务。

现在回到周王朝的从事生产作业的奴隶来,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社会秩序在他们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是这样,在他们老去的时候也还是这样,没有人觉得不对,也没有人觉得需要改变什么。奴隶主即使天生痴傻,奴隶们即使天纵神武,一样都需要服从这样的社会秩序。

没有思想启蒙,一切都在沿着既有的历史轨迹在前进。

直到生产力的发展渐渐超出了奴隶社会土地制度设计的初衷时,奴隶主阶级逐渐过渡到封建主阶级,以井田制的衰落为标志,各个奴隶主开垦了新的土地,不在”王田“范围之内,他们也不缴纳税收。

时间久了,中央力量弱了,而地方实力强了。鲁国率先不满意这种状态,对那些新开垦的土地征收一样征收税收,但这些并不属于”王田“,因此这也就承认了奴隶主对这些土地的所有权。

土地所有权的改变,催生了一个新的阶级,封建主阶级。

封建主阶级的出现,催生了另一个阶级的出现,农民。

所以有历史学者经常在这里纠结,中国历史时期的划分应该是以鲁国开始承认土地私有权为标志,以封建主、农民阶级的生产关系的出现为表现特征,在春秋晚期,公元前500年前后进入到封建社会。

这是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条件来划分,而从政治组织形式的角度来说,西周初年的封土建国,已经具备了封建制的特点。

所以,在整个奴隶社会时期,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农民“,自然也就不存在”农民起义“。如果有人觉得这是在玩文字游戏,也可以这么理解:中国的奴隶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生产发展的条件不具备废除奴隶制的条件,而奴隶们本身也不能提出、建设一个新的社会秩序。因此,连大规模的奴隶暴动都罕见于史书。一次比较有名的,是武王伐纣时的“牧野倒戈”事件,直接摧毁了商王朝,但这个与起义实在扯不上关系。

战国晚期,中原土地已经基本被开发,各个国家都已经完成了奴隶制的生产方式向封建制的转变,农民作为一个新生的阶级,占据了这个社会的多数人群。

从奴隶到农民,这一身份的转变,让很多人都意识到身份并非是一成不变,尤其是战国时期的攻伐战争,礼崩乐坏,强权即真理,让社会经受了一次革命的思想启蒙。

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的前提下,陈胜、吴广提出了振奋人心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中国之所以没有进入到欧洲中世纪的精神桎梏里,与这句犹如惊雷一般的口号有很大关系。它击碎了传统的传承秩序,播下了革命的种子,让中国人在忍无可忍的时候,翻开史书,看到这里时,犹如猛然间惊醒一般,懂得了反抗的意识。

我是而知而行,喜欢可以关注。持续为大家解读历史风云。
xyevh

xyevh

严格意义上春秋战国时代及其之前的中国历史上的确不存在农民起义,这倒并不是那是的老百姓特别能忍耐或是统治阶级相比后世善良许多,而是因为那时基本上还不存在农民这一社会阶层——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毕竟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以农耕起家的民族,但政治意义上的农民特指与地主阶级对立的农民阶级,而不是泛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那么春秋战国时代及其之前的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农民阶级呢?事实上几乎不存在,那时中国还处于奴隶制时代,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当时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被奴隶主束缚在土地上的奴隶。这些人和后世的农民阶级的区别在于:农民或有一小块自己的土地,或租种地主的土地,但就人身关系而言:农民和地主是各自独立的,分别有自己家庭的个体;而奴隶则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尽管春秋战国之前是没有后世所谓的农民起义的,但并不意味着当时的奴隶和平民没有反抗行为。

我们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历朝历代几乎都有农民起义,那么在秦统一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呢?貌似我们的第一印象中就是诸侯国之间争霸,老百姓似乎从没介入到政治中。其实不然:春秋战国时代从社会形态上看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阶段,从政治体制上看由诸侯割据向大一统形态转变,而推动这一转变的并非只有各诸侯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甚至更早的西周时期)平民阶层就开始为争取自身权益而战了。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平民起义是西周时期的国人暴动:在周代所营筑的城邑通常有两层城墙,从内到外分别为城和郭,城内称“国人”,城外的称“野人”或者“鄙人”。西周自周成王、周康王之后社会矛盾开始激化。到周昭王、周穆王时期由于贵族内部的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许多失势的贵族和贫困的士阶层,社会地位不断下降,也在城中与一般平民杂处,成为“国人”的组成部分。另外在“国人”中还有百工、商贾等工商业者以及社会的下层群众。

周厉王时期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 将山林湖泽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国人进入谋生。周都镐京的国人因不满周厉王的政策而怨声载道。大臣召穆公进谏说:“民不堪命矣!”周厉王又命令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

在周厉王的高压政策下国人不敢在公开场合议论朝政。人们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谈招呼,只用眼色示意一下,然后匆匆地走开,这就是“道路以目”。 周厉王得知后十分满意。对召穆公说:“我有能力制止人们的非议,他们再也不敢议论了!”召穆公劝谏周厉王道:“这是用强制的手段来堵住民众的嘴啊!这样堵住人们的嘴,就像堵住了一条河。河一旦决口,要造成灭顶之灾;人们的嘴被堵住了,带来的危害远甚于河水!治水要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民要让天下人畅所欲言。“周厉王对此却置若罔闻。

公元前841年因不满周厉王的暴政,镐京的“国人”集结起来,手持棍棒、农具,围攻王宫,要杀周厉王,这次事件后世称为国人暴动。事件平息后周厉王被放逐,周都镐京迎来了一段没有君王的岁月,周公和召公根据贵族们的推举暂时代理政事,重要政务由六卿合议。这种政体称为共和,史称周召共和。所以中国古代其实也是实行过共和制的,不过事件极其短促——镐京国人只反对周厉王,而不反对周王室,当流亡在外的周厉王死后其太子又被周公接回镐京立为新王。

严格意义上西周的国人暴动只是镐京城内一次小规模暴动,从规模上而言完全无法和后世动不动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农民起义相提并论。在奴隶制等级分明的情况下民间的平民起义是很难发生的:因为在奴隶制下等级森严——自耕农数量有限,而奴隶们都是自家主子的私有财产,他们和上级领主乃至周天子之间并没任何交集,反他作甚?更何况奴隶既没社会地位,也没个人财产,造反的难度相当之大。所以当西周王朝谢幕,春秋时代开启后的历史主流是各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而来自民间的抗暴运动少之又少。

随着铁器、牛耕的日渐普及,春秋时代的经济体制经历了急速转型,而构建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也在经历着改变:奴隶制下的贵族领主和他们的私家奴隶开始向后世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转型,于是在春秋战国交替时代中国史上最早的大规模平民起义爆发。

催生大规模平民起义的社会背景是:当时的人民生活相当悲惨。究竟有多惨呢?各国之间连年征战:大国打小国,小国打比自己更小的国家,最小的国家之间就互相开撕,当然大国之间也开撕。甭管是打入的,还是被打的,首先受苦的就是老百姓——打人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战争必然对国民经济造成影响,老百姓必须负担更沉重的赋税兵役;被打的就更不用说了:打人者的损失都得从被打的那儿捞回来。

春秋战国时代正是战争规模急速扩大的时期:春秋早期的战争一般双方只有千把来人,多的可能上万;但到春秋战国交替时代已发展到动辄数十万人的大会战。战争规模的急速扩大需要调动更多的兵源、粮草、武器等各种资源来支撑,这就不可避免地对各国的国民经济造成影响。随着赋税兵役越来越沉重,老百姓开始逃亡,而各国为遏制百姓逃亡之风使用各种酷刑镇压——即使在一向以富庶著称的齐国也出现了假肢比鞋子贵的现象,因为遭受断足酷刑的人太多以致于假肢供不应求。酷刑没能满足统治者阻止百姓逃亡的念头,相反百姓逃亡现象愈发严重,当时管这种百姓逃亡现象叫”民溃“。

有资料记载的春秋第一次"民溃"应该是公元前644年.那一年正是齐桓公霸业如日中天的时候,无人敢冒犯其尊严。但老百姓的反抗却发生了:这一年齐桓公会合鲁国、蔡国等8个诸侯国,准备合兵南下淮水,进攻楚国,为了这次声势浩大的军事行动,各国都征发了民夫,修筑作战工事。因为不堪忍受繁重的劳动,各国民夫竟然像商量好了一样,纷纷开始逃亡。结果短短几天,民夫就逃亡了大半,逃亡路上甚至不断传言齐国出现了叛乱,无奈之下齐桓公只好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淮水民溃单从事件本身看并非什么大事,但其意义却非同一般,它至少证明了一件事:从此开始中国的老百姓们不再是"细民不足道",他们不再是任王侯将相宰割的羔羊了。3年以后一场更大规模的民溃发生在了毗邻秦国的梁国。当时的梁国为了防备秦国进攻,发动大量民工挖掘壕沟。这本来是保家卫国的事情,但是梁国国君滥用民力,且克扣劳工们的粮食,劳工们怨声载道。大家故意磨洋工,挖掘壕沟的进度十分缓慢。当秦国大军到来时劳工们轰然而散,梁国国君成了光杆司令。梁国就这样被秦国灭掉了,它也成了第一个因为老百姓反抗而亡国的国家,不仅仅是春秋历史上的第一个,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

虽然在春秋的早期民溃日益增多,但这样的反抗大多还是以老百姓逃亡的非暴力不合作为主要方式。真正给统治者带来巨大打击的是老百姓开始拿起武器,为了自己的生命和尊严与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进行硬碰硬的斗争。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记录的这一类事件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另一个国家--卫国。 卫国是春秋各国里老百姓暴乱反抗次数比较多的国家。卫国曾有贵族感叹:"凡是卫国有祸乱的时候,老百姓就要起来造反。"但老百姓真正拿起武器造反,最早发生在卫国的卫庄公时期。 卫庄公在位时无休止地大兴土木滥用民力,长期得不到休息的工匠们终于愤怒了。公元前478年工匠们愤怒地拿起武器,包围了卫庄公的宫殿,吓得卫庄公慌忙番强逃窜,连大腿都摔断了。此事只过了9年,卫国侯卫辄好了伤疤忘了疼,又开始大修宫殿,这次工匠们的反抗更加暴烈,他们干脆联合了卫国的失势贵族,发动了对卫国王宫的进攻。战斗之中,工匠们拿着工具做武器,和卫国士兵浴血奋战,吓得卫侯辄仓皇逃窜。有卫国大臣想用武力镇压,然而更多的大臣却绝望地说,现在是"众怒难犯"啊。两次工匠暴动,使卫国遭到了沉重的打击,而大规模的民间抗暴运动,却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比起工匠来,受到统治者压迫更沉重的是那些毫无地位的奴隶们。 工匠们固然生活艰难,但总算还有口粮的保证,相比之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奴隶们更无社会地位、尊严,甚至没有生命的保障(不要忘了活人殉葬制度)。在奴隶制日益崩溃的局面下大规模的奴隶抗暴也是注定要到来的。

春秋战国到了中期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大规模奴隶的逃亡。比起早期很稀罕的"民溃"来,在战国中后期奴隶逃亡已经是很普遍的事情。这些逃亡的奴隶们最初是借着各国国内宗族的覆灭获得自由身(三家分晋灭了智氏家族后智氏的奴隶就成为无主之人),后期就干脆成群结伙,逃离奴隶主的统治。逃亡后的奴隶们主要采取流动生活的方式,或者三五十人一群,或者几百人一伙,在各国的交界处活动,主要以打劫为生,也有人逃入无人进入的山泽丛林,以种地为生。从春秋中期开始,各国对奴隶逃亡的惩罚也越发严厉,甚至发展到了举家连坐的地步,但大规模"盗贼聚集"的情况越来越多。这时期列国之间的战乱日多,各国应付对外战争尚且力不从心,对逃亡奴隶问题根本无暇顾及。到了春秋晚期中原大地已经出现了多达万人的逃亡奴隶团伙,他们主要通过劫掠富人,甚至抢掠奴隶主的方式来维持生活。早期战国思想家墨子的著作里,就曾清楚记录过这时期的景象。

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奴隶抗暴运动是公元前522年的郑国奴隶起义:当时有数千郑国奴隶集中在河南中牟的一个大湖中央与郑国统治者分庭抗礼,郑国派遣贵族子大叔率军镇压,面对绝对优势的敌人,奴隶们奋起反抗,几千奴隶战斗到最后,也没人投降,最后全部殉难。这场历时数天的反抗运动,是春秋时代大规模奴隶起义的先声。16年后楚国的奴隶们又搞出了大动作——这一年正好是楚国国都沦陷的时候:吴国的大军一举拿下郢都,楚国国王楚昭王狼狈逃窜到云梦泽地区,却不想遭到盘踞在这里的流亡奴隶的攻打,数万奴隶向楚国残兵发起了奋勇冲锋,一时间有冤报冤有仇报仇,杀得败退的楚军丢盔卸甲,连楚昭王本人也被奴隶们刺伤。后来秦国派兵救援楚国,在云梦泽扫荡了这一支奴隶起义队伍。虽然如此,这时期的奴隶起义还都处于分散小规模的状态,大规模奴隶起义却是春秋末期的事情。

春秋末期中国大地一南一北相继发生了两起大规模的奴隶起义:一是北方鲁国的"盗跖起义"。"盗"是史家对起义者的称呼,"跖"是起义领导者的名字,这个叫跖的起义者原本是鲁国的一个逃亡奴隶,他的身份说法多种多样,但是普遍的记录是他曾经因为逃亡遭到惩罚,被砍掉了一只脚,后来他聚集了一支千人规模的队伍,转战中原列国,采取流动作战的方式,每到一处都大肆惩罚当地的奴隶主,释放当地奴隶,并将奴隶主的财富分发给老百姓。他的队伍人马不多,最盛的时候也只有几千人,但是其坚持战斗的时间却长达10年以上,在这10年里大批的奴隶主贵族死在他的刀下,大批的奴隶得到了他的释放。他的起义事迹在当时广泛记录在诸子百家的著作里:《庄子》《孟子》《商君书》《吕氏春秋》对此都有明确的记录,足见在当时影响力之大。与盗跖齐名的就是发生在南方楚国的庄矫起义,这场起义大概发生在楚国春秋末期,按照韩非子的说法:当时的庄矫有兵马上万人,楚国贵族被打得"分而为三四",甚至楚国的国都也被他一度攻克,大批奴隶主贵族被他处决,比起盗跖起义来庄矫起义的参加者更为广泛:以奴隶为主体,还包括普通的士兵、下层工匠以及城市手工业者。传统的奴隶制度在历次的打击下摇摇欲坠。

西方人总是说:中国的农民起义最终都沦为了统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无非是以新的暴政取代旧的暴政。但至少在秦始皇的大一统之前中国历史上也存在过民主运动,参与的主体就是"国人"。 在奴隶制社会里"国人"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主要包括生活在国都的平民阶层,这些人包括国都的工商业者和平民,比起奴隶来他们的地位更高,奴隶主不能随便买卖杀戮他们。但他们受到的压迫也是沉重的,要承担高额的赋税徭役。与此同时奴隶主阶层本身就是从国人之中分化出来的,因此对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他们没有奴隶对待主人那样的敬畏。

历史上最著名的国人暴动是西周时期镐京城的那次,当时震撼了整个西周。到了春秋时期国人暴动日益成为一种常态,但春秋时代第一次成功的国人暴动是公元前633年城濮之战时,战斗前夕的卫国企图背弃和晋国的盟约,投靠楚国。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国都里"国人"们的不满,在国人们眼里晋国人和他们一样,属于华夏族的一支,楚国在他们眼里是蛮夷,投靠楚国就意味着背弃祖宗。因此群情激奋下,不但卫国的背叛阴谋破产,卫国国君更被"国人"轰走。在中国历史有文字记录的大事件中这是第一次老百姓成功罢免统治者的事件。

到了春秋中后期国人暴动的次数更加增多,方法也更加激烈。比如公元前555年当时的郑国执政者子孔因为残暴被国人发动暴动推翻,其家产也被国人们瓜分。公元前480年陈国的司徒辕颇因为横征暴敛,被国人联合起来赶跑。国人们越来越多的暴动让当时的奴隶主贵族成了惊弓之鸟。宋国大夫华臣平日作恶多端,一天看着一群国人跑向他家,以为国人又要暴动了,竟然吓得立刻跑到国外去了。需要注意的是国人的暴动与奴隶暴动最大的不同是:国人的暴动往往都是由国都里开明的奴隶主贵族领导的,这些所谓的开明奴隶主贵族,就是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比较典型的,如齐国的田氏,鲁国的季氏等,而在战国的早期也正是因为国人的拥护,中原各国的新兴地主阶层,才得以顺利抢班夺权,或政变或变法,完成大国的封建化改革。如果说春秋时代的历史主流是争霸,那么战国时代就是变法。

辉太梁之旅途足迹

辉太梁之旅途足迹

因为之前都没有农民,只有奴隶,当然没有农民起义,只有奴隶起义。

商君变法,实行井田制,奴隶向农民转变。

奴隶是主人的朴从,是公候伯子男的财产,人身归于土地所有者。农民身份较独立,不再完全依附地主,自己耕自己的地。这些地,可能是地主赏赐的,可能是因军功得来的,可能开荒的。有一定独立性。郡县制后,大批奴隶解放成为农民。易起义,即以武力手段谈判。

古代奴隶也有起义,盗拓庄流誉后。盗拓是个奴隶,带其它奴隶起义失败。

奴隶来于战俘,当时的罪囚。

fog314

fog314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