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话真的是用文言文吗?天天之乎者也还是有其他表达方式呢?

小魔女
“文言文”是先秦时期,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也就是说,文言文接近古汉语,但是书写语言和说话的语言也有一定的区别。先秦时期没有发明造纸术,刻在竹简上。为了节约竹简,就采用简化了的古汉语书写史籍,如果用白话书写肯定很费竹简。比如《史记》大约52万字,假如一根竹简上面写20个字,也要2.6万根竹简。且这些竹简还要削好,刀刮平,再风干。假如出现了错误,还要重新来刻。以当时的人力来说,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所以他们不得不简化口语,采用文言文来书写。
其实,古代也分很多朝代,每个朝代的语言变化,风俗习惯不一样。先秦时期的口语应该接近文言文,但是说话的时候绝对不会像书上那样之乎者也的。我们看明朝的小说比如《三国演义》和《西游记》都是用当时的白话文书写出来的,不用翻译大家都看得懂。所以,不同朝代说话肯定是不一样的。比如明朝人说话,如果,按照《三国演义》和《西游记》或者《水浒传》的说话方式,其实都能听懂。即便是清朝时期的《红楼梦》其实和现代人说话没什么区别。所以,文言文只是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而非交流时所用的语言。
新文化运动以后,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学!文学家们一改以往的写作方式,采用白话文书写。其实,白话文就是以现代口语为基础,再经过加工的书面语。和我们平常说话其实是一样的,就不要再翻译了。其实,古人完全可以用白话文来写,为了规范,从先秦开始就一直沿用这种写作风格。比如,司马迁写了第一本《史记》,后代史学家就沿用了他的写作风格,一直到清朝灭亡都没有改变。所以,古人的思维僵化。
不过先秦时期没有造纸术,让他们用口语写作的确很困难。不过造纸术发明以后,其实史学家可以用当时的官方语言来书写。就好像《三国演义》和《西游记》那种书写方式。只是,他们无法跳出《史记》那种写作载体,所以无法采用白话文来写作。如果,有人开这个历史先河。那么,后代史学家应该会按照这么写。只是,古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更改,擅自改变古制是要付出代价的,所以没人敢去做这个事情。

包昀浩
谢邀!
古人说话,一定不是文言文。我个人感觉,之所以会出现文言文,一个方面是文化人显得比老百姓有身份,另一个方面是文言文比较简洁,过去在竹子上刻字很麻烦,尽可能少刻字,所以文言文生命力很强。
我举个例子来说明,为什么古代人说话不是文言文。
汉成帝刘骜四十多岁了,还没儿子,当时与他血缘关系最近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弟弟中山王(首府卢奴,河北省定州市)刘兴,另一个是侄子定陶王(首府定陶,山东省定陶县)刘欣,他打算从两人中选一个继承帝位。
前9年,刘兴和刘欣到长安朝见。刘兴只带了亲王师傅,而刘欣则把亲王师傅、封国宰相和中尉(宰相主行政,中尉主军政)都带来了。成帝刘骜就问刘欣,带这么多高官过来干嘛。刘欣从容回答,大汉法令规定,诸侯王朝见天子,可以由封国中官秩在二千石的官员陪同,而师傅、国相和中尉都是二千石的官员,因此带来。刘骜觉得刘欣回答很得体,就有心再考一考他,让他背诵《诗经》,结果,刘欣不但当当当背得很熟,而且解释得也头头是道。刘骜心下甚喜。
可见,汉代人如果没有人解释,连《诗经》都看不懂,实际上,《诗经》在文言文里还是相对简单的。这个小故事可以反映出,古代人的口语和文字是不一样的。

喵了个咪思
古人平常说话与现代人没有什么区别,都在正常交流之中。
只有文化人在书面表达时,使用“文言语言文字”。
为什么书面语言使用文言呢?这是社会环境、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造纸术发明以前,商朝时人们把字刻划在甲骨上。后来又相继把字写在竹简和帛上。帛是丝制品的总称,价格昂贵。竹简就是用竹子制成的竹片,又称竹木片。
秦汉时期的竹简一般长23厘米,宽1厘米,厚0.2至0.3厘米。一根竹简通常只坚着写一行字(毛笔),一篇文章要用许多竹简。在这种现实之下,逼迫写文章必须简短,字数越少越好,这样就出现了我们现在说的“文言文”。
文言语言词汇中,往往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有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等。现在说的“之、乎、则、也、以、焉、哉”都属于文言虚词。而通假字也很多,如:“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最后一个“知”同“智”;“系上牛头充炭直”中的“直”, 通假为现在的汉字“值”。通假字就是古人不小心写下错别字,后人尊重先贤的劳作,没有改动,尊重“原创”,给先哲们留足了面子。
文言文,在传承中华文化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是我们先贤先哲们留下的重大文化遗产。

fmflinda
古人说话不可能是文言文。
古代也应该有口语和书面语言。
我们可以至少从下面两点推断:
第一点,我国各地区都有各自的口语习惯,也就是各地的方言。这些方言一定是历代口口相传的,虽然会有一些时代变化,应该是古时候人们的日常用语,是与书面语言——文言文不同的。
第二点,从明清小说故事看,那里面描写的人们的对话也是接近于口语的,与文言文不同。还有鲁迅先生写的《阿Q正传》,阿Q一说话就是之乎者也,被人们耻笑,可见日常口语和书面语言不一样。

cissy6life
古人说话真的是用文言文吗?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看什么是“文言文”。
我们一般按照字面理解,“文言文”就是“写文章的语言”?
王力的《古代汉语》中对“文言”的定义是这样的:“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换言之,普遍认为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
其实并非如此。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文。”这个“文”字是什么意思?用漂亮的言辞掩饰的意思。“文言”的“文”,是“文饰”的“文”。“文言”其实就是“经过修饰的语言”,而“文言文”是指“经过修饰的语言写成的文章”。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看到的文言文其实相对于老祖宗千百年来不断变化的口语,是一种提炼过的,修饰过的语言,大家都能看懂,但平时并不会这么说话。这个道理其实也很好理解。
就拿我们今天使用白话文来说。我们都知道聊天整理出来的文字,那是杂乱的,需要进行再加工的。因为聊天使用的口语就是为了表达清楚意思的日常交流。同样如果一个人拿出事先写好的演讲稿,和你面对面的交流,只会让你觉得这人真装,拿腔拿调什么玩意。因为书面语言经过修辞,并不是很适合口头交流。但是你肯定是能听懂的。
古代有文字之前首先是有语言的,而人类文学创作的需要是即兴的,有感而发的。也就是说在文字形成之前,就产生了文学艺术内容,这种文学就是“口头文学”。口头文学使用的语言,就已经区别于日常交流的语言,比如押韵,对偶,符合声韵长短之类的。在文字产生之前,我们的老祖宗就产生了“口语”和“文言”两套语言系统。而文言更加整饬,精炼,适合艺术性表达和吟唱。
当文字产生之后,记录功能出现,那么自然地就选择了更加精炼、优美的文言作为记录文字。两个文言字能讲清的事情用口语可能要五个字,想象下在乌龟壳上多刻三个字是多么痛苦的事情。所以,是记录的不方便性选择了文言作为书面语言,确定了它的地位。而作为书面语言的文言文后来的变迁相对于口语来说,变化得非常缓慢。所以,我们今天的人能看懂《史记》、《汉书》、《道德经》,但是要你去听清朝人的口语,只怕是鸡同鸭讲了,更不要说唐声宋韵,因为口语的变化是迅速的,而且有非常多的突变因素。
文言文则一直流传了下来,作为书面语产生了一些典型的文言虚词,比如之乎者也、焉于乎哉,这些在书面语里带有“句读”的色彩,并非口语所有。所以即使是古人,讲话也不会天天之乎者也。
但是文言也并非只是书面语言,生活中,特别是诗歌形式流传极广。所以回到开始,我们把“文言”定义为“修饰过的古文语言”比视为古时候的书面语言要严谨。
语言从诞生开始,就产生了口语和文言两套系统,文言咱们现在还能看到。
至于当时的口语,是否和文言对照紧密,哪个时代的口语(先秦?),更贴合文言文,因为口语的使用方法注定了记录资料缺失性,所以,我们只能说不知道。
不过题主的问题已经解决。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猪茜
问的有意思!古人说话跟现在人说话没有太大区别,很少用文言文!但有学问人在写文章的语句中,采用了类似文言文中的笔法,显得语言简练,语意通达,朗朗上口!O从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东周列国志,今古奇观等很多古书中就能探知,古人说话著书,大部分用的都是普通话。文言文用的较多的是先秦春秋战国时期!比如周易中的巜文言传》,巜晋公子重耳之亡》,巜晋楚城濮之战》,勾践灭吴巜越语》上。巜苏秦始将连横》,冯谖课孟尝君,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弓),博学等很多很多。在这一时期,文言文的使用也多用于书面形式!平时说话用的并不是文言文!文言文的明鲜标志是:之、乎,者,也的运用!《易经》中的卦爻辞用的都不是文言文,孔子作巜易传》的系辞中有类似文言的语式。

qumingjie
古代文言文就如今天的书面语言,与口语相去不远。只是当时创出的汉字数量有限,记录语言要求更简洁省减,文言文中有很多通假字就是证明。如果当时与口语相差巨大,就象一门外语,就失去了沟通的意义。口语发音演进速度比较快,标准化上没有书面语那么讲究,辅助成分增多,所以文言文与口语日渐拉大距离。即使今天的白话文与口语也略有差别。再加上古代事物离现在渐远,在当时很普通的现在理解起来就变得很困难,就连汉代大注疏家郑玄都说注疏古文离开资料寸步难行。本来自然界一种很平常的物体,由于古今名称不一样,至使今人读来也深奥难解。《论语》一书,是孔子弟子记录孔子与学生交谈的话,恐怕都是口语化。而今人读起来就感觉有点深奥了。又有谁不把他视作文言文呢?

Cici想要环游世界
如果古人连啦家常都是文言文那基本没有文盲!文言文是写作用格式,考试用的八股文也是写作格式。起题破题成题层次分明,生活常用语和现在一样的。见面就拽文,如同唱戏都成有文化的神经病人了!

海洲
在那个缺纸少笔的年代,古人写字肯定是越简单越好,他们需要在竹简、甲骨、木牍上刻字,很是麻烦,那就需要几句话用一句话来表示,几个字由一个字来代替,能节省时间和成本的。
但平时说话,应该是没那么复杂,除了一部分家庭条件好,读得起书的人说话之乎者也之外,普通老百姓,应该不会那样的。
因为许多文言文,没一定的文化功底是不懂什么意思的。

丁丁呼唤正能量
自古以来,语言就分为“书面用语”和“口语”,至今依然。书面用语准确,言简意赅,难生歧义。多用于公文,信札,奏折,公告等正式场合。口头语则是用于日常交流。比如,请示文件结语常有“请批示”,如果当面请示则会是“您看合适吗?”信函中说“家父”,口语会说“我爸爸”;给父母写信言“膝下敬禀者”现实中不会跟父母说话先跪下再说。但文言因有档案,实物,碑帖等流传,而口语说过了就过去了,无法传于后世(古代也没有录音机)!大制作电视剧“三国演义”从导演,演员,布景,效果直至片头片尾演唱,阵容不可谓不豪华。唯对话中用了大量的半文半白用语,虽然不至于让人费解,但总觉得有些不伦不类。

小梦爱畅游
我同意前边有的同志的意见,文言文是写诗作文章使用的文字。口语是人们平曰交流所使用的语言。语言是文字的基础,文字要反映语言的内容和走向。达到一定程度后,语言和文字互相脱离,各自发展。其中,语言的发展是绝对的和根本性的。文字如果严重脱离语言并且不能调整回归的话,就会成为死亡的文字,这就是我国古代文言文的悲剧。但它还有一条途径,敏感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在努力做文字的改革,从纯文言文一一文白夹杂的文字一一白话文(对语言同步表达)。这就是今天文字的由来。当然文字对语言有反作用,他促使人们,特别是文化人用经文字整理而条理化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所想表达的事物。这样说耒,古代的先民中肯定有用文言文表意的人,只是数量受到环境条件受限制(指对方能杏接受并且自如应答),决不会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语言。
咸阳人

半扎
新年好!古人说话是用文言文,但也不是之乎者也的乱用,自然是有其他的表达方式。而且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表达词语,和当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网络词差不多。
比如一个人很坏,很卑鄙。在唐朝叫做有辱斯文,在宋朝叫腌za泼才,到了明清便叫做忘八蛋。(出自红楼梦)
古人说话也是言简意赅的,不会整天是也非也,你乎我乎的说话,不好听也没文化。在古时候听一个人说话,便知道他有没有读过书。
古代是很重视制度和等级的。同等级的人之间自由一套交流方法。例如官场和读书人,又或是农民,商人之间自成一派,互不打扰的。换句话说,你没读过书,没做官是没有资格之乎者也的。
举个例子,一个买菜的和当官的说话,需要自称小人,而读书人跟当官的说话,自称是学生。一些富商或是有些地位的闲散人员则自称在下。泾渭分明,半点也错不得。
我们看到了文字作品很多都是文言文,是文人读书人所写,自然是之乎者也比较多,现实当中百姓说乎,却并非如此。
都是有一句说一句,只是对器物的叫法,或是形容和当代不一致,其余的生活化的语言都差不多。杀鸡就叫杀鸡,不会说是杀鸡也的。

睡鼠滴滴
文言并不文,也,音在咿和呀之间,者,音在楂和啊之间,这样读起就不文言了。陈胜者(楂啊)阳城人也(咿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