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文治武功都不如项羽,为什么刘邦最终得了天下?

提到的作品

[作品]史记

“中华经典藏书书系”,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该书简介:《史记》为其中之一。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

司马迁

[作品]鸿门宴

本书内容丰富,希望您能喜欢。

郭德福

最新跟帖
白雪独爱曼联

白雪独爱曼联

一把手不需要样样精通,会识人用人就可以了……

草帽

草帽

1.刘邦自己也知道,自己缺点多,但是,他能扬长避短,而且能慧眼识英雄,并知道他手下的人的有点和缺点,比如,他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2.相反,项羽就是自恃清高,以为自己什么都了不起,结果众叛亲离,导致国中无人;

3.刘邦自己也有优点,这个优点就是他是个“将将之人”,就如韩信说的:“刘邦是将将之人,我们这些臣子是将兵之人”,这样的人是会把一群大将当小兵,他是这些人的统帅,当然,项羽这方面就差远了。

4.刘邦在攻打咸阳的时候,他听取张良的意见,约法三章,对当地百姓没有造成任何伤害,当他离开咸阳时候,老百姓是拿着酒果送他走。

5.项羽呢?到了咸阳就是杀人、放火,导致他失去民心,还杀了秦朝最后一个皇帝--子婴,使得咸阳人人抱怨。

6.当然,在项羽分封诸侯时候最大的错误就是关中三王--董翳、章邯、司马欣,这些人是秦朝的将军,但是他们是被项羽打败的,连他们带的无数人马都被坑杀了,而这三个人又回到了关中,关中百姓怎么看他们,他们怎么向百姓交代?这也是刘邦能迅速占领关中的一个重大原因--项羽封错诸侯了,导致关中百姓不和项羽合作,与其说不于项羽合作,还不如说是不和关中三王合作



桔仔

桔仔

唯用人二字!

昭YOUNG

昭YOUNG

因为当皇帝、争天下,并不是文治武功高就行,关键是要会识人用人,在这一点上,项羽远不如刘邦。刘邦夺取天下后,曾这样评价自己: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扶百姓,给馈饷 ,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通过刘邦上面的话,我们知道,刘邦能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能够找到人弥补他的不足,关键是他还能让这些人,心服口服的为他卖命,所以他不得天下,谁能得天下?

而反观项羽,他虽然武功盖世,却自恃清高,任人唯亲,更不会笼络和重用人才,永远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凡事都亲力亲为,结果众叛亲离,导致国中无人可用。

当然了,刘邦的成功也是有偶然因素的存在,但更多的是刘邦的言行举止更像是一个君主,而项羽只是一个好的将领,当君主项羽还差很多,下面我们就具体说一下刘邦的优势所在:

01刘邦善于识人用人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刘邦打仗不行、谋略同样不高,也就是说如果单凭刘邦自己来攻城略地,他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

但刘邦最大的优点就是知人善用,特别是在打天下时,他为人慷慨,好的东西都留给身边的能人,也借此笼络住了人心。

比如著名的“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都全力辅佐刘邦,相传刘邦当皇帝后,曾有一次问韩信:

“你觉得我能带多少兵马?”

很明显这是一个送命题,回答不好容易掉脑袋,不过韩信沉思片刻之后,就从容地回答刘邦:

“陛下,可带兵马十万。”

此言一出,群臣尽皆胆颤心惊,因为韩信为刘邦打天下时,可是带着雄兵百万的,如今竟然说刘邦只能带十万兵马,这岂不是要欺君犯上?不过韩信接下来的话,瞬间缓解了尴尬:

“说实话,凭陛下的实力,带十万兵马必败无疑,但陛下带我韩信一人,可挡百万兵马。”

韩信说完之后,眉头紧皱的刘邦,高兴得哈哈大笑,因为韩信不但说了实话,也捧了刘邦,刘邦一直自诩自己知人善用,这也恰好说到了刘邦的心里。

02刘邦能屈能伸

在鸿门宴上,刘邦对项羽接连吹捧,不但说软话,一味地示弱,还给项羽送礼物,把“大丈夫能屈能伸”这句话体现得淋漓尽致,真可谓胜不骄、败不馁。

而反观项羽,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太过刚强,乌江兵败后,竟然直接自刎,看似留了一个好名声,实际上是不能成大事的表现。

当时,手下劝项羽回江东重整旗鼓,他却义正言辞地说: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正是项羽所谓的刚强,才致使他没有任何翻盘的机会,如果他回到江东,修整养兵,过一段时间再卷土重来,说不定结局就不一样了。

但历史没有如果,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项羽的心胸决定命运,他根本无法与刘邦相媲美,也自然斗不过刘邦。

03刘邦善于笼络人心

刘邦一直非常注重树立爱民形象,比如在攻打咸阳时,他听取了张良的建议,对属下约法三章,善待百姓,这为他取得民心奠定了基础。

而项羽却给人一种非常残暴的印象,他攻入咸阳之后,火烧阿房宫,坑杀二十万秦军,无论是给将士,还是给百姓,都留下了残暴的感觉。

相传刘邦曾问过韩信,为什么不跟随项羽,韩信的回答是:

“项羽可以与匹夫同生死,共食同寝,供奉伤病,但不会给人富贵功爵,所以那些奋力横击的藩王们是不会依附他的。”

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项羽不顾及自身形象,完全失去了民心和军心,根本无法与刘邦抗衡,如果他不能及时反思自己,早晚都得败。

04小结

刘邦的成功或许有历史偶然性,但项羽的失败却是必然的,因为刘邦更具有雄才大略,能够知人善用、收买人心。

嘞个妹儿爱折腾

嘞个妹儿爱折腾

刘邦在各方面的才能是存在给人一般的印象,像雍齿反叛刘邦,刘邦打不过雍齿,最后是在项梁帮助下打败了雍齿。跟项羽交战,几乎没胜过,让纪信冒充自己,才躲过一劫。而且刘邦个人私德小节方面存在许多缺点不足。刘邦自己也承认三个方面不如萧何、张良、韩信。

如果深入了解刘邦还是非常厉害的,属于大气晚成的英雄,48岁参加反秦起义,在起义过程中打败过秦朝王离的边防军,按照楚怀王熊心指示在蓝田打败了秦军,攻占了秦朝国都咸阳。刘邦单独率领军队打不过项羽,被项羽打的狼狈逃窜,垓下之战是依靠韩信、彭越、英布几路大军以多击寡才打败项羽。不过,除项羽以外,刘邦战绩还不错,尤其西汉建立后刘邦平定陈豨、英布等反叛活动;智擒韩信、彭越。刘邦的军事指挥能力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刘邦会识人、团结人、能釆纳正确意见,制订合理的政策。这是能打败项羽的关键。刘邦组建丰沛集团,萧何、曹参、周勃、樊哙、灌婴、夏侯婴等都积极跟随刘邦。和张良一见如故,重用陈平、郦食其、韩信等后加入的人员,拉扰团结彭越、英布等势力。攻入关中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及时更正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的策略,根据形势发展釆取郡县制、封国制并行政策略。而项羽军事才能出众,政治才能一般,不会团结人,妇人之仁鸿门宴放走刘邦,放弃关中,定都彭城。搞分封制,似乎开历史倒车,又分封不均,引起田荣、彭越、陈馀等武装反对,错杀义帝熊心。最终,项羽不敌刘邦,刘邦统一天下。

irench

irench

楚汉之战留下了许多回味悠长的故事和思考。刘邦与项羽在政权的争夺,在今天看来,刘邦只是一个“小人物”,怎么和项羽这个“官二代”相拼杀呢。刘邦的能最终战胜项羽,我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刘邦的境界和性格比项羽强。刘邦的亲和力强,是一个卓越团队的领导者,而项羽只是单个的优秀者。项羽曾想和刘邦单挑,可想其境界不如刘邦,因为一个好的团队远比单个强。其次,项羽的怀疑心很强,造成了他身边的优秀人物被离间计攻破,连最忠诚的范增也离开了他,他的失败往往注定的。

第二,刘邦的知人善任和奖惩机制比项羽强。刘邦的个人才能并不是最优秀的,但他的优点是知人善用,善于整合资源和人脉,为我所用。他有张良,萧何,韩信的辅助,最终夺得天下。可想而知,作为一个领袖,如何带好团队凝聚人心为共同理想而进步是多么重要。而项羽每次打完仗,都舍不得把城池的钥匙奖给手下武将。刘邦呢,他果断奖赏,他说过类似的话,城池归功臣,我要的是天下,不在一城一地得失。

第三,刘邦比项羽胸怀更远大,能够在困境中逆袭,逆商高。刘邦被封汉王后,他并没有因为处境不妙,就气绥不进。相反,他派人烧掉栈道,决心在汉积蓄力量,终于又收复三秦大地,最终一步步战胜项羽夺得天下。而项羽呢,面对垓下之国,四面楚歌,他没有渡江返楚,没有选择忍辱负重,并东山再起的机会,而是选择了自刎,可见,他是个英雄,也是个悲剧人物。

总之,历史人物必须从当时的环境客观分析,找出其主要原因。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相信 不怀疑

不相信 不怀疑

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四个:

一、刘邦得民心。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当两人打进咸阳的时候,做法却截然不同。

我们先来看刘邦,在攻打咸阳的时候,他让麾下的军队不许压榨百姓,要严格遵守自己规定,否则军法处置。所以他所到的地方没有造成任何伤害,当他离开咸阳时候,老百姓是拿着酒果送他走。

项羽与刘邦剧照

再观项羽,到了咸阳之后,项羽的军队就是杀人、放火,导致他失去民心,民声载道,还杀了秦朝最后一个皇帝--子婴,使得咸阳人人抱怨。

二、刘邦听得进忠言,而项羽却相反。在项羽设的鸿门宴上,范增多次谏言让项羽要宴会上诛杀刘邦,他认为刘邦是项羽称霸的一个巨大阻碍,但项羽没有听进去,认为刘邦不足为患。结果刘邦逃跑,最后击败项羽称霸你天下。

刘邦也是一个听进忠言的人,在进咸阳之前,刘邦听取了麾下谋士的意见,让自己进入咸阳以后不要祸乱百姓。结果刘邦获得民心。

刘邦剧照

三、项羽的一个错误的决定。当项羽称西楚霸王时,把关中三王分封给--董翳、章邯、司马欣,这三人是秦朝的将军,但是他们是被项羽打败的,连他们带的无数人马都被坑杀了,而这三个人又回到了关中,关中百姓怎么看他们,他们怎么向百姓交代?这也是刘邦能迅速占领关中的一个重大原因--项羽封错诸侯了,导致关中百姓不和项羽合作。

四、刘邦识人善用,项羽过于自大。

下面我们看看刘邦对麾下众才的评判,他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所以刘邦把这些人用好,发挥他们自己的长处。我只要管好这几个人就行了,他们自然会做好一切的。项羽的队伍比刘邦的大得很多,却没干过刘邦,原因就是项羽在那个位置上,不善于发挥自己手下的才能。特别是称西楚霸王后,更是自大,认为自己天下无敌,不把手下放在眼里。项羽成功以后,也感觉自己飘了,也开始享受起来了。

刘邦剧照

所以刘邦得天下是必然的,他是做天下的主的材料,而项羽只适合做一个前线的打仗将军。

19930517LOVE

19930517LOVE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刘邦文治武功都不如项羽,为什么刘邦最终得了天下?

对于这个问题,历史上有很多人有过评论。

最有代表性的是刘邦与伟人毛泽东的评论。

刘邦认为自己能战胜项羽,主要是自己因为会用人,项羽也是输在用人上。

伟人毛泽东的结论是项羽没有“将革命进行到底”!

伟人毛泽东曾写诗告诫全党“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这里“不可沽名学霸王”,就是以霸王项羽为警戒,革命不能半途而废!

对于以上两种看法,山野老人认为刘邦的结论有失偏颇。

刘邦战胜项羽有用人方面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

如果说刘邦仅仅是会用人而战胜项羽,那么,刘邦在占领徐州后,五十六万大军为什么会被项羽杀得片甲不留呢?为什么在以后的每一次战争中都是输多赢少呢?

山野老人认为伟人毛泽东的结论才是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这样说呢?

山野老人认为:项羽夺取全国政权后迷失了方向,所以不知所措;刘邦夺取全国政权后,有明确的目标,所以不断进取。

下面从三个方面举例说明:

一,夺取全国政权后,项羽开历史倒车;刘邦顺势而为。

项羽推翻秦朝后,在咸阳分封诸侯,让原本统一的国家,又变成了十九个诸侯国。

项羽自己成为十九个诸侯王中的西楚霸王。

刘邦打败项羽后在汜水称帝。

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与刘邦称帝区别何在?

为什么说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是开历史倒车,刘邦称帝是顺应历史潮流?

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是继承被淘汰了的西周的政治遗产;刘邦称帝是继承新兴的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的遗产。

从本质上看,项羽尽管推翻了一个没落的王朝秦朝,仍然让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刘邦打败项羽,让四分五裂的分裂局面逐渐走向统一。

项羽尽管是西楚霸王,实际上与那些诸侯王没有区别,不存在上级关系,更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刘邦称帝,有意把自己与那些诸侯王区分开了。

读读《汉书》这段文字就明白了在政治谋略上刘邦与项羽的高低之分!

“楚王韩信、韩王信、 淮南王英布、 梁王彭越、 原衡山王吴芮、 赵王张敖、 燕王臧荼诚惶诚恐冒死上书,大王陛下:以往秦朝无道,神人共行诛讨。大王首先俘虏秦王子婴, 平定关中,功劳盖于天下。存亡定危,救败继绝,以安定万民,功高德厚。同时又施加恩惠于各个有功的侯王,对他们裂土分封。现在各侯王封地及名分已定, 而和大王同称王号,没有尊卑之别,如此则大王显著的高功盛德, 就不能宣明于后世。因此臣等冒死再拜请上皇帝尊号。 ”

汉王辞谢道: “寡人常闻帝号归于圣贤所有,名不副实的名号,是不应取得的。今日诸位侯王都推举寡人称帝, 寡人怎能领受得起 ? ”

诸位侯王都禀道: “大王崛起于民间,消灭乱秦,威震海内。后来又以巴蜀偏僻之区为基地,从汉中推行威德,诛讨不义, 封立有功,平定海内,功臣都得到封地与食邑,一律论功行赏。大王的恩德遍于四海,其他侯王都不能与之媲美,尊为皇帝是名实相副,愿大王能满足天下臣民的愿望。 ”

汉王说: “诸位侯王如果说寡人称帝有利天下人民的话, 那寡人就认可了。 ”

二,对于何处建都,项羽的目的只在于显摆;刘邦的目的是着眼长治久安。

项羽推翻秦朝后,有人建议项羽建都关中。

史记》有这样一段文字: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由此看出,项羽鼠目寸光。

项羽推翻秦朝的最大目的就是富贵后回故乡显摆!

相比较于项羽,刘邦不但能从善如流,而且有明确的政治目的。

读读《汉书》这段文字就明白了。

“一位边防士卒娄敬求见,他向高祖建议: ‘陛下取得天下与周朝不同,而建都于洛阳, 不太恰当,不如进入函谷关,以据秦川天险。 ’ 高祖与张良商量,张良劝高祖同意娄敬的建议。即日,皇帝车驾登程赴西都长安。封娄敬为奉寿君,赐姓为刘。”

三,对于诸侯王,项羽不知所措;刘邦明确削藩。

刘邦称帝后,为了国家统一,为了长治久安,对于诸侯王,铲除了八个诸侯王中对中央集权制有威胁的七个诸侯王,只剩下一个没有实力的处在偏远南方的长沙王。

刘邦削藩,为西汉长治久安清除了隐患。

项羽呢?面对诸侯王不断起兵造反,陷在齐国不得脱身,让刘邦这个汉王从汉中东进入关,趁机与项羽争天下。

如果项羽夺取全国政权后有明确目的,像刘邦这样不断削藩,对于刘邦这样有野心、有实力的诸侯王实施打击,彻底消灭,哪有刘邦东山再起的机会?

综上所述,刘邦最后能战胜项羽,统一天下,主要是刘邦有明确目标,坚持“将革命进行到底”!项羽推翻一个旧世界后,以为革命到底了,再也没有什么目的了,于是回家乡显摆,享受清闲。没有想到他分封的那些诸侯王并不甘心做一辈子诸侯王,而是要夺取他的江山做皇帝,所以革命半途而废的项羽一定会被刘邦这个誓死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诸侯王打败!

dubu

dubu

楚汉战争一直是人们匪夷所思的一场战争。草根刘邦战胜了贵族项羽,实在令人诟病。汉高祖刘邦自幼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十足的痞子无赖,一直到中年才娶妻。论才能勇略,他都不及项羽的十分之一,然而在楚汉争霸的角逐中,刘邦却能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逐步增长实力经验,最终战胜了项羽,平定了四海建立大汉帝国。那为什么刘邦自身才能不如项羽,可最终还能夺得天下呢?

论出生,刘邦是草根,项羽是贵族。论实力,项羽无论是带兵出征还是个人冲锋陷阵,都能甩刘邦几条街。论实力,前期的项羽佣兵数十万,而刘邦区区几万,根本不能相比。

我觉得,并非是刘邦自身能力不足,刘邦善于审时度势,收买人心,巧于应变,刘邦有一套驾奴将帅谋臣的用人之术。而项羽刚复自用,太过自信了。

刘邦的主要骨干队伍就是联络乡情姻亲,主要是他从沛县发迹时就一直追随他左右的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审食其和王玲等人。以及他老婆的兄弟子侄们。刘邦善于驾驭将帅自己可以独掌统领权,分散小权,他用人不疑,能得到将士们拼死拼活的卖命。在楚汉对峙阶段,韩信领兵数十万,举足轻重,可以说他的决定着刘邦和项羽之间的胜负形势,但是刘邦一点都不担心,深谙用人不疑之道!

李清照的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句话完美表达了我心中对项羽的印象,项羽的完败,不是败给刘邦。而是败给了当时中国历史上另外三大传奇人物,帮助刘邦修身养息,料理后方的萧何。帮助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张良,还有战必胜,攻必克的韩信,如果《鸿门宴》上,项羽杀了刘邦,可能就是西楚霸王的天下。只是可惜项羽,刚腹自用,不能知人善用,他过早地选择了大封诸侯,使得各诸侯只是惧怕项羽的武力,而不是真心为他出生入死。

项羽用人,看中门第和威望;而刘邦虽然自己什么都不会,但却能知人善任,即使是曾经受过胯下之辱的项羽,他也能够接纳。

而项羽那边,武将虽多,然缺少能够出谋略计策之人。好像从头到尾就只有范曾一个人给他出主意,还被他给气走了。韩信曾经在项羽手下任职,项羽觉得他能忍受胯下之辱,十分没有气节,于是不重用他。

可到了刘邦这里,他可像捡到个宝藏一样,当即拜韩信为大将军,让他征战南北。所以说,在用人方面,刘邦甩项羽十几条街。

就性格而言,刘邦心狠手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有帝王之气。而项羽呢?看似凶狠,但却重义气,而且有种妇人之仁。

刘邦懂得服软,在自己实力不如项羽的时候,韬光养晦,甘于人下。而项羽呢?趾高气昂,却又在乎于名利,几次差点能杀掉刘邦,他都没有动手。

而刘邦只打赢了项羽一场仗,但仅仅是这一场仗,就将他多年来一直隐忍,退缩的一系列情绪全部发泄出来,终极一技就要了项羽的命!

项羽就是个夜郎自大之人,他的观念里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不成功便成仁!哪怕是之前有无数次胜利,只要失败一次,他就一蹶不振了。

纵观项羽这一生,赢了数十场大仗,真正输了的只有垓下一仗。本来西楚还有机会东山再起,继续和刘邦争夺天下的,但是他却选择了自杀。可见他的心里承受水平比刘邦差了不知道多少条街了!

归纳项羽身上的几个缺点:

1:项羽出身贵族、从小娇生惯养、自然有一股骄纵气。加上他的确有过人之处、又平添了一份傲气、如此一来就是骄气加傲气、致使他刚愎自用。导致使他不能听取别人意见、犯了很多战略上的错误。

2:以暴易暴、以杀止杀、从来就是不高明手段。事实上这是平添仇恨的一种拙略做法。

3:保证团队里的公平性、大家才会齐心协力、劲往一处使。一碗水端不平、韩信出走。白白放走了一个用兵如神的军事家。

刘邦文治武功都不行、但刘邦却是个天生的领导。刘邦出身寒微、算是个市井无赖、经常到别人家蹭吃蹭喝。但这成就了刘邦一个本事、就是“慧眼识人”。他接触的都是平民百姓、也掌握了一个秘密武器、就是知道百姓的实际需要。项羽有争天下的雄心壮志、但却不知道天下的百姓要什么、通俗的来讲、就是项羽脱离的群众。再看刘邦的团队、讲谋有张良、不输范增。用兵有韩信、不输项羽。再多一个、就是萧何。萧何为刘邦团队巩固后勤基础、居功至伟。

总结刘邦掌握的三个至关重要的技能:

1:慧眼识人、知人善任。

2:知道天下老百姓的实际需要。

3:输得起懂得忍辱负重。

所以刘邦才会丰功伟业建立大汉王朝。而项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而已。






Mung

Mung

刘邦的军事能力确实不如项羽。这是两者的年龄问题以及出身决定的。但是要说刘邦的文治不如项羽,这个观点我不太认同。

项羽的叔父是将军,项羽从小学习军事,项羽他很喜欢研究统领兵力的能力。这一点刘邦肯定是比不过,再说说项羽个人的战斗能力想来也是十分凶悍。再说说刘邦的年龄,刘邦起兵时已经47岁了,而项羽起兵才二十多岁。这年龄上已经不能比了。

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项羽会输给一介小吏刘邦呢?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项羽这个人,太过自大,不会重用能人。

反观刘邦他是一个善于识才的人,他的帐下非常多的能人。有善于出谋划策的张良,张良对于他决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多次为刘邦出谋划策。刘邦到达关中时,想要好好享受一番秦王宫,张良劝他说,万万不可,人们正是看不惯秦才起来反抗,你这样和他有什么区别。于是刘邦还军霸上。在面对鸿门宴前夕,张良帮助刘邦化解项羽想要进攻他的危机。

有负责后勤的萧何,萧何的后勤保障使得刘邦可以安心打仗。萧何还帮助刘邦获得了一员大将——韩信。当初韩信在项羽的军中不得志,于是来到刘邦军营,虽然比项羽的军营里的官大一些,但他还是不满意。于是出逃军营,萧何意识到韩信是一个将才,于是赶紧把韩信追回来,在刘邦面前据理力争,这才有了韩信建功立业的机会。

韩信就更不用说了,刘邦能够夺取天下,韩信这个军事奇才是功不可没。背水一战、十面埋伏、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些成语说的都是韩信。

除此之外有善于说服别人的郦食其,还有周勃,曹参陈平等人,可谓人才济济。

项羽的军中只有范增一位谋士,而项羽后来因为不信任范增,最后范增辞官故里,在途中病死。

总结

项羽因为不会用人加上自己的盲目自大,最后在垓下之战彻底输给了刘邦。最后,曾经的西楚霸王在乌江自刎。

yulei

yulei

做皇帝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是武功还是文治,都不是。皇帝作为最高的统治者,其最基本的要求类似于现在一个企业集团的老总,也就是做战略、定职守。

刘邦的军事才能确实不如项羽,但论处理和人的关系却不是项羽能够相比的,他却能得到天下,这是因为他能够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豁如心怀天下与天下人共利,这些素质都是项羽不具备的,却是成就帝王职业所必备的素质。

战场上只是一时的胜利,真正决定胜负的关键在于人心,虽然说得“人心者得天下”的说法有些空洞,但刘邦就是依靠这个条件,最终击败了那个不可一世,天赋异禀的天才项羽。军事方面刘邦不是项羽的对手,这从刘邦与项羽一次次的正面交锋中已经得到了验证,为此刘邦才想得到一位将帅之才,以对抗项羽。而自己身边这些沛县的兄弟中,都是能冲锋在前拼命的人,却没有一个能指挥千军万马“攻必克、战必胜”的统帅之才。

不过还好,上天没有辜负刘邦这样努力的人,夏侯婴和萧何替他发现了韩信。刘邦登台拜将之后,韩信成为了汉军的主将,从此汉军在正面战场上扭转了颓势,并一步步蚕食楚军的实力,最终在该下一战成功消灭了西楚霸王项羽。

好的领导者不是在面对问题时,自己一定要冲锋在前,而是一定要找到一个最适合去解决问题的人,并为己所用。刘邦在用人方面的能力无出其右者,这也是那个时代选择他作为最后胜利者的根本原因之一。

我们再来看一下项羽是如何去处理类似问题的,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凭借破釜沉舟一战封神,达到人生巅峰。但在面对几十万的秦国降卒的时候,他却不知如何是好,于是他采取了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将秦军降卒坑杀,因为他实在难以面对数量如此之多的秦国降卒,他不知道如何处理这种关系。

得天下的关键在于识人、用人、容人,在于正确处理与不同人之间的关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自己的目的。而在那个时代,刘邦是这个领域的最强者。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适逢烟薄雾朦

适逢烟薄雾朦

刘邦能忍并且脸皮够厚。项羽要煮他爹,他可以回信让项羽分一碗肉汤给他。项羽用杀吕后威胁他,他可以笑嘻嘻的让项羽杀就杀吧!

刘邦对有用的人才也能放下身段招揽,项羽就放不下脸面且过于自傲了。刘邦结交朋友比较放得开,所以可以和项羽收下的项伯交好。而项羽可能说话做事就比较高高在上,不接地气了。

项羽会遵守约定,刘邦一旦有能力就会反悔。项羽和刘邦签了停战约定,但只有项羽遵守,刘邦却又反悔攻打项羽了!



lin-茶茶蛋

lin-茶茶蛋

帝王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很多人没搞清楚,

帝王需要会打仗吗?需要会懂经济吗?需要管后勤吗?

都不需要,皇帝只管这么几件事,

一,选拔人才、任用人才、驾驭人才,

二,战略规划,这种规划是未来几年、几十年甚至百年的规划,

三,各路诸侯中拉拢打击,使自己的力量增强,敌人的力量削弱。

刘邦需要做的是什么呢?选拔人才,提拔人才,驾驭人才,比如韩信这样的人,他可能忠诚嘛?不可能,那怎么能让他不得不忠诚呢?如何驾驭这些人,这是刘邦考虑的。

天下是刘邦的吗?不是,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去拉拢诸侯王们,让他们支持自己,所以到了最后,诸侯联军对抗项羽,因为诸侯们都支持刘邦了,这种战略规划,是刘邦个张良设计的,这也是为什么张良是汉初三杰,而陈平不是了。

反而,你说的武功,对帝王来说,这个是最没用用的东西,

项羽打仗厉害吧?但是无人可用,打谁都需要自己动手,只能自己疲于奔命,但是自己打的过来吗?

刘邦自己打仗不算一流,但是会用人啊,有韩信、周勃、彭越、英布任他差遣,需要他动手吗?

就像让你管理一个钢铁厂,你需要懂钢铁成分吗?需要会炼钢吗?需要会做销售吗?都不需要,你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

刘邦会用人,这是他得天下的根本原因,

而项羽呢?本职工作做不好,不会用人,打仗厉害有什么用?自己打仗厉害的人,手底下就是一帮不会打仗的人。

用李世民形容曹操的话说,“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做一个将领绰绰有余,做一个帝王就不行了。

你看历代帝王,哪一个是自己打仗厉害的?



grayflame

grayflame

其实这是一场平民阶层和贵族阶层之间的较量。

项羽,楚国世家贵族出身,天生受到的便是贵族式教育,在他思维中,只有贵族才是主流,只有贵族才能拯救万民于水火。这让他养成了刚愎自用的性格,也是他落败的根源。

出身低微的他瞧不上,你看韩信,因为主动献计,差点丢掉性命。因为韩信是落魄贵族,混的连平民都不如的落魄贵族,他不相信韩信有才华。

而刘邦底层平民出身,对待身边的人慷慨义气,能伏众望。虽说各方面都比不上项羽,唯一比项羽强的就是知人善任!

他能深切的认识自己,领兵打仗他不如韩信,处理政务他不如萧何,敢于把手中的权利下放。

最为关键的是,刘邦能听进去身边人的话!这叫纳谏如流!

只要是对他好的,他能听进去,能去施行,有错他能改正。这一点就厉害了,历史上能纳谏如流的基本上都是一个好皇帝。

而项羽就不行,身边有范增这个顶级谋士,只是表面上尊重,心里却听不进范增的计策。如果鸿门宴项羽执行了范增除掉刘邦的计策,那也就没有刘邦什么事了。

再回头看一下,项羽身边聚集的基本上都是贵族,刘邦那里基本上都是平民阶层,其实楚汉之争也就是这两大阶层之间为了权力而角逐的过程。

陈胜在大泽乡那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便是明证!先秦以来的贵族阶层一直统御着中原大地,平民阶层基本上没有进阶的路子。

经过春秋、战国混战,乃至于秦统一,都预示着贵族阶层的落幕。

所以,项羽所代表的旧贵族阶层的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

邂逅自己 等待你

邂逅自己 等待你

最简单的回答叫得民心者得天下。刘邦得到百姓的支持。而项羽火烧阿房宫,滥杀无辜,都很不得民心。刘邦注重内部团结,战略决策有张良,经济后勤保障有肖何,军事指挥有韩信。还有一大批人才。而项羽孤家寡人,听不进下面的正确意见。刘邦有萧何全力经营关中,有战争的支撑和保障。而项羽只注重军事,是典型的单纯军事观点。综上所述,焉有不败之理。

明明young

明明young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