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文治武功都不如项羽,为什么刘邦最终得了天下?

张帅
其实,这是团队的力量!

浅浅夕草
刘邦有治国理政的才能,也有识人善用的本领,项羽虽有英雄豪气,盖世之能耐,不会用人,气走老范增,最终成了孤家寡人,乌江岸上拔剑自刎。

orical
刘邦看五步,项羽看三步……

富士
项羽格局和视野不如刘邦。项羽顶多就是大军阀,或者是春秋5霸、战国七雄之一而已。他没有看到历史的潮流,统一是全社会各阶层的共同诉求。秦始皇统一后开始的统一文字、度量衡、车同轨等等,让各阶层都收益。通过春秋、战国的反复征战、撕杀,“分封而建”的封建政治制度不能进一步引领社会发展,统一中央集权在中国这片大陆上实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刘邦看到了这一点,延续了这一点。项羽没有看到,作为个人他说悲剧,是一个悲剧英雄,但从历史的高度看,选择了刘邦,也是中国的大幸。

Gladys_1988
刘邦虽然无能还不要脸但是刘邦有一个好处,听人劝。
在刘邦战胜项羽之后与群臣饮宴庆贺,席间讨论获胜原因,刘邦自己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反观项羽,刚愎自用,独断专行。
范增劝项羽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项羽没听进去。范增大怒说竖子不足与谋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张良,韩信都曾追随项羽但都因为得不到重用而转投刘邦。
做为领导,最重要的不是冲锋在前,亲力亲为,而是识人善任。刘邦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遇事多听多问。而项羽自视过高不仅不听取他人意见,对于言辞激烈者甚至会用大鼎烹熟,手段残忍。
可以说项羽在凭自己一个人的智力对抗整个刘邦集团的智力。怎么能不败。

makiyo
机遇好罢了。走狗屎运

盈盈
刘邦与项羽如果单打独斗,则刘邦必输无疑,然而争天下,则恰恰相反。
1.刘邦善于垂拱而治,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既能调动手下人的积极性,更能充分利用人才。
2.刘邦能屈能伸,敢于当孙子,装傻子,就是不当愣子,项羽,英雄气太重,手下人不能比他强,是将才而非帅才。
3.最终,刘邦人越聚越多,项羽众叛亲离。

ElvaKoo
刘邦自己的话说,他得了当时最杰出的三个人,萧何张良韩信的辅佐。也就是说他是靠能人,靠人才可以获得问天下。
反观项羽身边就一个范曾还被他给杀了。

星星做梦
说点有理有据的吧。
1.《史记》记载,项羽和刘邦同时看见始皇帝巡查仪仗的时候各说一句话。
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此
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
从这来看,二人都是有志向的人。但是反映的性格不同。刘邦是给自己树理想,成功人士就该这样啊。而项羽变现的很浮躁,切,我也可以。这就是两种很截然不同的性格。40多岁的刘邦当然比20来岁的项羽沉稳。
2.《鸿门宴》佐证,项羽政治不成熟
项伯给刘邦通风报信,救了刘邦,但是没有被处置。
项羽和刘邦聊天的时候,居然把自己在刘邦军中的卧底主动招供了!!!
项羽和刘邦说,“此乃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而刘邦怎么做的?“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项羽知道项伯通风报信不处理,
而刘邦知道曹无伤报信,回去就杀!
由此可见,项羽政治上太不成熟!!
3.《鸿门宴》佐证,项羽太性情中人
刘邦有危险的时候,不管三七二十一了,抓住救命稻草就求。
最开始求张良“为之奈何”,大佬,咋整啊?
后面求项伯“吾得兄事之”,我要把他当大哥求!
和项伯结亲,“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恭恭敬敬的敬酒,约定成为儿女亲家。
而反观项羽,
樊哙闯营救刘邦的时候,明明可以定罪而除去刘邦左膀右臂。
但是!
项羽看樊哙很有英雄气概,居然说
“赐之卮酒,赐之彘肩,能复饮乎”
给他酒,给他猪腿,还问,兄弟,你还能喝吗?
这是在政治上何等不成熟才会有这样的举动?
这是有多性情中人才会说出这样的话?
总的来说,项羽更像是一个当家的大孩子,总的来说和刘邦比起来是孩子,虽然家大业大,但是等成熟的人发育起来了,怎么可能打得过呢?

霖若汐
刘邦是厚重长者,尊重他人。让每一份牺牲都有价值,搭建平台,让每个人都看见希望。懂得让利,把胜利的果实和大家分享。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相羽就是大家服务自己,而刘邦是满足大家的需求。

楼兰
项羽个人英雄主义,刘邦团队合作!

seaweeds
汉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后,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确实,刘邦与项羽相比,在武功上、战略上、人品上皆不如,惟独在心胸上比项羽宽。刘邦出身贫贱,无非是泗水亭亭长。而项羽则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名将之后。项羽力大无穷,武功高超,而且善用兵法。“破釜沉舟”的典故,就是讲项羽破釜沉舟救巨鹿败秦军的故事。秦国的三十万军队包围了赵国的巨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求救,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率领二十万军队去救巨鹿。宋义听说秦军势大,停止行军,而且吃喝玩乐,激怒了项羽。项羽杀了宋义,自己带领部队救巨鹿。项羽先派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的粮道,亲自率主力渡过漳河。楚军渡过漳河后,项羽下令士兵吃饱饭,带三天干粮后,把所有的船和锅都销毁,表示决一死战。最后大败秦军,救了巨鹿。从这个故事中,可见项羽比刘备在军事指挥上、武功上和谋略上都强太多。
但是,刘备手下的众多杰出人才都来自项羽麾下。比如韩信,最初投靠项羽,任郎中,多次献策,都未采纳,最后逃离项羽,投奔刘邦。遇萧何畅谈,不得重用,再次逃离。最后萧何劝说刘邦重用韩信,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当然,最后韩信也死于萧何的计谋,这又产生一个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从刘邦和项羽的成功来看,刘邦之所以得天下,在于善于用人。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在于不善于用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一是项羽和刘邦对人才的需求不一样。人才也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品,价钱很贵,甚至要分权用人,就看领导有没有强烈的需求。项羽自身就是人才,而且战略武功当属第一,所以看不起人才,从不虚心纳谏,对人才需求不迫切,就连自己的亚父范曾,项羽也经常不采纳他的建议。而刘邦自认为不是人才,战略武功都比不上项羽,所以虚心纳谏,对人才需求迫切,急需人才辅佐,对每一个人才都如获至宝,授予重用,听取建议。我们现在的情况也一样,一些领导文凭高,所以看不起文凭低的人才;一些领导自认为自己是人才,所以对人才需求不迫切。
二是项羽和刘邦的身份地位不一样,导致用人不一样。有人说项羽很小气,舍不得赏罚,导致韩信、陈平等杰出人才看不到前途,所以投奔刘邦。其实,这是项羽和刘备所处的地位不一样而导致的。项羽出身贵族,有着深刻的阶级等级观念,对韩信、陈平之类的贫贱出身的人才不屑一顾,所以不予重用。而刘邦出身贫贱,对出身贫贱的韩信、陈平等没有偏见,而是授予重用,人尽其才。项羽自认为天下是自己的,用不用人才也是自己的,所以志在必得,对人才也就不放在眼里。刘邦不一样,认为天下需要去夺取,继续人才辅佐,所以放低身价求贤若渴。对当时一个小军官的韩信,一步登天,授予大将军之职,从侧面也说明当时刘邦有赌一把韩信是不是人才的心态,结果赌赢了,获得了天下。我们现在一些领导,工作中缺乏大有作为的心态,用不用人体现不出单位的进步,所以对人才没有求贤若渴的心态,也就无所谓了。
从刘邦和项羽身上,我们可以思考到很多用人的经验教训。一是领导要用人,需要求贤若渴。领导只有知道自己不是万能的,保持谦虚的态度,才可能求贤若渴。这要向刘邦学习,刘邦知道自己不行,所以求贤若渴。
二是领导要用人,需要唯才是举,而不要有等级观念。项羽自认为是贵族,所以看不起贫贱出身的韩信和陈平,既然看不起,更谈不上重用和采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了。刘邦不同,只要是人才不问出身,立即重用。我们现在领导看人才,只看学历文凭,只看家庭背景,只看外表能说会道,只看玲珑乖巧,这样是用不好人才的。
三是领导要用人,要有识人的本事。用人是一种重要投资,如果不是需要的真正有用人才,那意味着这个投资是失败的。甚至用错了人,会给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识人是用人的前提,也是一项领导基本功。识人需要标准,用这个标准去认识人才是否是真正的人才。

zjjtotti
项羽想着和刘邦平分南北,而刘邦却想着独吞大汉。
而刘邦却是个不讲信誉,背信弃义的人,为了打胜仗不择手段,过后撕毁停战协议。
项羽就败在过于墨守陈规,感情当先。

hanye1023
武功不如项羽我信了,文治不如项羽这个结论你是靠什么自信得来的?

misssuzen
刘帮自已曾说,“我领兵打仗不如韩信,出谋划策不如张良,筹钱备粮后勤保障不如箫何。为啥我能打败项羽,成为大汉天子?是因为我能发挥他们三人的长处,统筹兼顾,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