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文治武功都不如项羽,为什么刘邦最终得了天下?

提到的作品

[作品]史记

“中华经典藏书书系”,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该书简介:《史记》为其中之一。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

司马迁

[作品]鸿门宴

本书内容丰富,希望您能喜欢。

郭德福

最新跟帖
血魂情

血魂情

最大原因就是刘邦知道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所以他能够放下身段,能够正视任何人,能把所有人都看的很重要。所以他能胜利

我们从性格不同来分析两人。

刘邦:地痞无赖,厚脸皮,不要面子。能够正视所有人。

项羽:刚愎自用,不把天下人看在眼里。

正是因为这样,韩信在项营里始终得不到重用,从而转投刘邦。去了汉军以后,刘邦能够正视他,给他授予大将军,让他发挥自己的军师才华。从而使得刘邦有了一位能够百战百胜得帅才。

从能力来分析二人

刘邦:没武力值,没文化,却有一个别人都没有的能力,就是能够人尽其才。能够认清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的斤两。简单来说,他具备一个领导应该具备得基础能力,会用人,能用人。

项羽:武力值高,有文化。可是却因此很难有人能够被他所看重。充其量只能是一个将才。

从能力来,二人一个是有领导能力,一个是将才能力,显而易见,最后败得是项羽。

作为一个领导者,可以没有文化,可以没有武力,可以没有其他,但是必须有认人的能力,有能够人尽其才得能力。因为这样了,他只需要把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位置就可以,而项羽却没有这项能力,作为一个将军,他很出色,但是当领导者,他却是不合格。

所以,刘邦会慢慢越来越强大,项羽慢慢变弱,最后被刘邦所灭。

彩虹天堂

彩虹天堂

时势造英雄,在太多机缘巧合下结识了一帮文武能成。当你的思路,性格,加命运,适合当时历史环境,那么他就成功了,就好比现在电商,现在的厂家视频直销。

墨葵

墨葵

有才能并一定就能得天下,就像现代社会一样,或许你有很高的学历,但是你并不适合做老板,相反,初中毕业的人却能当研究生毕业生的老板。

回到作者的提问,小编认为有以下几点导致项羽不可能得 天下:

刘邦得天下之后,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1、刘邦善于用人。刘邦善于审时度势,收买人心,巧于应变,刘邦有一套驾驭将帅谋臣的用人之术。而项羽刚复自用,太过自信了。


2、刘邦更得人心。所谓天时地利人和,要想成事,缺一不可。项羽的失败,不是败给刘邦,而是败给了当时中国历史上另外三大传奇人物:帮助刘邦修身养息,料理后方的萧何;帮助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张良;还有战必胜,攻必克的韩信。他们都对刘邦忠心耿耿,甘愿为刘邦上刀山下油锅。



3、项羽优柔寡断,错失机会。如果《鸿门宴》上,项羽杀了刘邦,可能就是西楚霸王的天下。只是可惜,项羽刚腹自用,不能知人善用,他过早地选择了大封诸侯,使得各诸侯只是惧怕项羽的武力,而不是真心为他出生入死。



4、刘邦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楚汉对持阶段,韩信拥兵数10万,举足轻重,可以说他决定着刘邦和项羽之间的胜负形势,但是刘邦一点都不担心,深知用人不疑之道!

这就是刘邦虽然文治武功不如项羽,却最终赢得天下的原因!


米土AIE

米土AIE

政治强人、军事素人,非刘邦而其谁?

可以说,刘邦是不世出的政治天才。而对于开国之君来说,军事才能固然可贵,但是,政治天赋更有决定意义。

什么是政治?伟人说过:“政治就是把我们的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的朋友搞得少少的。”而刘邦在这一点上,几乎可以称为完美。

刚出道的时候,整个沛县的人都成为他的死忠粉丝!一无所有的中年大叔刘邦,可以娶到名门望族的吕雉,可以让他的顶头上司萧何忠心辅佐他,这份政治手段,谁有?

加入义军之后,刘邦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让秦王子婴投降献出咸阳城,之后又将咸阳城拱手让给项羽,如此气度,天下少有。

最厉害的不是他能够团结天下诸侯,共击项羽。而是他交朋友“”的手段令人发指,竟让天下霸主项羽身边的亲人能人都成了自己的人。陈平、韩信等奇才最初都是项羽所亲近的部下,而项伯是项羽的亲叔叔,结果他们都成为了刘备的铁杆追随者。试问,挖墙脚的功力到了刘邦这样炉火纯青的地步,还有什么样的人,不能够被推倒?

在刘邦之后,大部分开国君主,政治素养都是奇高,但也未达到他的水平,不过,他们的军事素养一个比一个高。而刘邦的军事素养太低了,这让他的政治能力无从发挥得淋漓尽致。只有一人,那便是忽必烈,他的政治天才,特别是团结人的能力与刘邦不相上下,而军事天才更是继承于成吉思汗。如果说刘邦是政治上的单项冠军,那么忽必烈就是政治、军事、经济三料冠军。

所以,刘邦能统一中国,忽必烈能统一天下(好几个中国那么大),至于项羽,输在太年青,来不及锻炼他的政治素养,如果给他充足时间,以他的悟性与天分,政治能力是可以接近刘邦的。问题是,没有如果。

④邪灵④

④邪灵④

汉高祖刘邦自幼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十足的流氓无赖,直到中年才娶妻。论才能勇略,他都不及项羽的1/10,然而在楚汉争霸的角逐中,刘邦却能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逐步增长经验,最终战胜了项羽,平定了四海建立大汉帝国。那为什么刘邦自身能力不如项羽,可最后还能夺得天下呢?

我觉得,并非是刘邦自身能力不足,刘邦善于审时度势,收买人心,巧于应变,刘邦有一套驾奴将帅谋臣的用人之术。而项羽刚复自用,太过自信了。

刘邦的主要骨干队伍就是联系乡情姻亲,主要是他从沛县起事时就一直追随他左右的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审食其和王玲等人。以及他老婆的兄弟子侄们。刘邦善于驾驭将帅自己可以独揽大权,分散小权,他用人不疑,能得到将士们拼死拼活的卖命。在楚汉对持阶段,韩信拥兵数10万,举足轻重,可以说他的决定着刘邦和项羽之间的胜负形势,但是刘邦一点都不担心,深知用人不疑之道!!

李清照的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句话完美表达了我心中对项羽的印象,项羽的失败,不是败给刘邦。而是败给了当时中国历史上另外三大传奇人物,帮助刘邦修身养息,料理后方的萧何。帮助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张良,还有战必胜,攻必克的韩信,如果《鸿门宴》上,项羽杀了刘邦,可能就是西楚霸王的天下。只是可惜项羽,刚腹自用,不能知人善用,他过早地选择了大封诸侯,使得各诸侯只是惧怕项羽的武力,而不是真心为他出生入死。

所以刘邦才会建立大汉王朝。而项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而已。

Dream_baby

Dream_baby

你这么问只能说你对刘邦太不了解了,刘邦之所以能开创大汉四百年,开创一个汉民族,那是实打实的能力,刘邦看似痞子,但刘邦虚心,知道自己的短处,能听进张良萧何的建议 能知人善任。入咸阳后大肆搜刮金银珠宝和美女,但是谋士的一句话就让刘邦止住了欲望,反观项羽,完全只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主且十分自负,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听不进任何建议,包括范增的建议。觉得自己天下无敌,须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能认识自己缺点的人才是王者

smilesxp

smilesxp

项羽是天下公认的第一大英雄,他曾创下五万军队击败二十万秦军和三万骑兵击败五十六万诸侯联军的战争奇迹。论单打独斗,一百个刘邦也不是他的敌手。可就是这个刘邦历经百战最后歼灭了项羽。原因是什么呢?

一,独特的秉性。

刘邦身上有很浓重的流氓气息,但他胆子大,敢做敢当,又很豪爽。他在沛县做亭长,经常侮辱下属和同僚,但大伙却都很服气他。比如萧何、曹参、樊哙等,这些人都很有能力,后来都追随了他。

有一次,上级派他护送一批囚徒去骊山修陵墓,半道有些人偷着跑走了,他一跺脚,索性把人全放走了,自己带着一些不願走的躲进了芒荡山当了土匪。在山上遇到一条大蛇挡道,众人都惊慌害怕主张绕道走,他拔出宝剑,一剑把那大蛇斩为两段。这一下子,他就在人们心中立起了威信。

农民起义爆发后,沛县人杀了县令起义,但无人敢做头领。萧何和曹参派樊哙从芒砀山找来了刘邦,推举他做头领,他慨然应喏,从此便成为了沛公,开始走上了打天下的道路。

刘邦虽然文化不高,悟力却很高。张良给起义将领们讲兵法,没人能听懂,可刘邦却一听就懂。所以二人很合得来,张良也就尽心尽意地追随了刘邦,成为了刘邦创立汉朝的核心人物之一。

刘邦性格豪爽,出手大方,得到土地和财物便分赏给部下,所以很得将士之心。郦食其和英布是当时的名士猛将,这二人初投刘邦时,刘邦对他们都很傲慢无礼,气得英布要自刎。可看到刘邦给他们的物质待遇又极高,和刘邦自己的一样,他们又佩服起刘邦,甘心为其冲锋陷阵了。

二,知人善任。

刘邦长年带兵在中原与项羽交战,留萧何在关中看家守业,征兵征粮。萧何把关中治理得很好,源源不断地为前线输送粮草和兵源,保障了前线的需要。楚汉相争五年,一直如此。其间也有人说萧何的坏话,但刘邦对萧何一直信任不疑。这是他最终击败项羽,夺得天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陈平是刘邦的重要谋士。因为家贫,他有些爱财,而且和嫂子有私通关系。有人把这些事告诉刘邦,刘邦说,人没有十全十美的。陈平有智谋,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我用的是他的才能。有点缺点算不了什么。一直信任陈平。陈平和张良一样,为刘邦打天下做出了很大贡献。

韩信原是项羽部下军官。韩信向项羽提建议,项羽不听。韩信便弃项羽转投刘邦帐下。开始刘邦也没重用,后经萧何反复举荐,才拜韩信为大将军,全军统帅。这一举措,是刘邦在军事上赢了项羽的关键。

另外,刘邦也很注意倾听采纳部下将领的意见,在几个关键点上,正是因为他采纳了韩信、张良、陈平、樊哙等的意见,才最终取得了胜利。

三,有大政治家的素质。

刘邦清楚民心的重要性,一直重视收拢民心。

初进关中,刘邦便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注意保护百姓的利益,又善待秦王室,封锁秦府库,不杀秦王子婴,因此赢得了关中百姓的拥护,为他后来在关中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打下了基础。

在之后的频繁的战争中,他也没有忘记关心民事。除了关照关中注意发展生产,减免民众租税外,在其他占领区,他也注意实行这些安民政策。正是这些措施使他比较项羽赢得了民心,百战而不殆,最终赢得了天下。

刘邦击败项羽,原因还有很多,以上三条,是主要原因。而项羽也恰好主要是在这三条上输给了刘邦。

snipereric

snipereric

楚汉之争的其实就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一次较量。

项羽就像一个业务能力强,知识水平高却不懂管理的上级,你在这里发现你的能力根本得不到施展,上级因为能力强还看不起你,你不但一直得不到晋升,还经常被上级怀疑你勾结刘邦的公司。

刘邦不懂业务,知识水平差,但他会管理,他只需要把各自领域的人才分配到各自的岗位,御天下人才为己用,你到他这上班之后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就能不断得到上级的赞赏,不断升职。

试问是你你愿意跟着刘邦干还是愿意跟着项羽干?

项羽公司原本有很多人才,不过韩信,英布都从项羽公司跳槽到刘邦公司了,范增则是被项羽怀疑而炒鱿鱼。

即使项羽能力天下第一你说说是个人主义的项羽公司最后赢还是业务能力平平但是会重用团队的刘邦公司赢?

wbs78521

wbs78521

刘邦各方面才能一般,但是他只有一条很牛逼,那就是他自知,也能忍!

情商极高,表现在知人善用(张良、韩信、萧何等)、志存高远(看到秦始皇那一刻就问自己为什么刘邦为何不能称帝)、城府极深

windy之舟

windy之舟

刘邦并不是文治武功不如项羽。综合能力衡量,刘邦要比项羽强许多,这也是刘邦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刘邦不如项羽的,也仅仅是打仗,战术实施上,刘邦确实不如项羽。但刘邦能正确的对待和使用人才,这不仅仅是在战争时期,和平年代,建设国家,也需要人才。经过了连年的战争,国家需要恢复,人民希望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这些都需要统治者有强大的执政能力,离不开最高统治者的文治武功,刘邦做了许多,从战争时期到建立汉王朝,推行了一系列的养民措施,也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刘邦作为一个开国皇帝,也成为了后世许多皇帝仿效的榜样。

ElliePallas

ElliePallas

项羽是个专一的情种,不适合治理天下,没有野心,只是想安稳的过日子,他不想打仗,没有帝王心,哪来的帝王事,他再历史中出现,得宜于有点功夫,有的是力气,还有亲戚辅佐。



Coral

Coral

四个方面

1.人心,刘邦进关中,约法三章,但项羽屠城,一路杀进关中

2.年纪,为啥说这个,刘邦比始皇小几岁,项羽年纪轻轻,刘邦能忍,比如韩信封齐王这件事,刘邦虽然刚开始有点生气,果断批了齐王。

3.政治能力,为啥说这个,一方面是用人,刘邦用人重视,从韩信过来投放,认为是人才,直接拜元帅,项羽除了范增,其他人都没有得到重用。

一方面是他的脸皮,他为了生存放弃妻子,放弃父亲,气的项王骂他不要脸。

4.经历,刘邦从小混迹于底层,颇有泼皮无赖这种气概。而项羽年少能举千斤鼎,心高气傲,如果乌江假如有机会,项羽也不会撤退,刘邦会。这就是最大的区别了

杜自旅行

杜自旅行

一、项羽个人能力太强了,所以刚愎自用,听不进正确意见。



二、刘邦混混出身,没有项羽的赫赫家世,也没有项羽雄武有力,也没有战场上项羽破釜沉舟的绝死意志。

可以说,和项羽个人能力比起来,刘邦就是一个渣渣,但是刘邦有刘邦的长处,就是有胸襟气度,能够吸纳人才,能人志士在他的手下能够才尽其用。他招揽来了三个让他开国的人才,萧何、张良、韩信。萧何负责筹备粮草,掌管内务,兢兢业业,殚精竭虑。张良负责出谋划策,制定大政方针,刘邦能够成功,都缘自张良的深谟远虑,从入咸阳时的“约法三章”,到鸿门宴于范增的对智,从授意刘邦封韩信齐王到联络反项羽的势力,可以说张良对刘邦的建国居功至伟。韩信更是百战帅才,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背水一战,到一击致命的四面楚歌,韩信把他的军事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可以说刘邦和项羽比,相差甚远,可是刘邦看着网罗人才,会利用人才,占据了人和,得人和者得天下,而项羽韩信在他帐下却不能发觉,更别提大胆任用,只是单打独斗,又自负甚大,看不清局面,不知道谁是最大的敌人,不听范增除掉刘邦的忠言,最后导致无智士辅佐。

所以说性格决定命运。出身高贵,力扫千军的项羽因刚愎自用败亡,虚怀若谷,闻善心喜的刘邦因海纳百川称了皇。

小七哥

小七哥

关于刘邦取得天下的原因,在司马迁记的史记-高祖本纪是这样记载的,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可见刘邦文治武功都不如项羽,为什么刘邦最终得了天下主要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项羽和高祖刘邦对待自己的谋士的态度;第二、项羽高祖刘邦对于有才能之人的使用。

天才的悲哀

项羽可以说是一个天生的天才,根据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吴中的子弟都畏惧项籍。可见项羽从小就是同龄人之中的神童,但是史记-项羽本纪也这样记载了项羽,项籍年少时,读书习字,没有成就,弃之而学习剑术,又没有成就,项羽认为:“文字够记记名姓罢了,剑术只对付一个人,不值得学”学习兵法的时候,略微知道大意之后,又不肯学到底了。

通过司马迁的介绍,我们可以体会到项羽的天赋,是一个天生的武将,但是也有很多天才的通病,那就是高傲,目空一切。这也是很多的天才的悲哀,上天赐给了天才们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才能,但是也同样养成了目空一切的习惯。

但是看刘邦,刘邦的父亲也曾经认为刘邦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这句话是在史记-高祖本纪中提到的,可见年轻的时候,刘邦在常人的眼中看来一事无成。要说刘邦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刘邦的长相了《史记》记载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意思就是刘邦同学的额头高高隆起,鬓角和胡须很漂亮,左边大腿有七十二颗黑痣。乐善好施,到了壮年的刘邦做了泗水亭长,周围的人都被刘邦欺负过,刘邦喜欢喝酒和美色。

我们从《史记》中可以看到项羽和刘邦两则的区别,对比一下,刘邦整个就是一个小混混,除了正事,什么都做,说白了就是贪酒好色,而项羽出身贵族,从小就立下了征服天下,复兴楚国的宏图大志。

但是刘邦和项羽对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刘邦对待自己周围的人非常的好,说白了就是一个孩子王的形象,周围的人即使是被刘邦欺负,也不会对刘邦有什么大的仇恨,说白了就是人缘非常的好。

从项羽和刘邦对待周围的事物的不同的态度,我们可以知道,刘邦就是那种混混中的老大,人缘很好,而项羽则是那种特立独行的人,有着天才的傲骨,目空一切。

各尽其用、善用人才

天才有天才的骄傲,混混有混混的本领,作为天才既有破釜沉舟的智谋勇气,又有力拔山气气盖世的武力,但是缺少了纳谏如流的思维,毕竟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史记》中记载的项羽对于谋士基本弃之不用。

即使是作为亚父的范增,项羽也是因为自己的自负而不听从范增的意见。鸿门宴的故事大家应该很熟悉了,鸿门宴中范增多次暗示项羽要杀死刘邦,项羽最后还是把刘邦放走了导致了放虎归山。

除了此外,对于打天下的时候,需要的是用人不疑的坚决,特别是对于范增这种谋士,在汉三年(前204),项王屡次出兵侵夺汉军甬道,汉王粮食缺乏,恐惧,与楚讲和,要求划割荥阳以西归汉。

项羽就因为一句:“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想不到竟是项王的使者”。就怀疑辅助自己多年的范增和汉王有私情,就渐渐的夺去了范增的权利,最后范增回归故里,但是未到彭城,背上生毒疮发作而死。

这就是项羽的自负,害死了唯一可以指导自己前进的范增,真是可悲可叹。

但是反观刘邦,虽为混混,但是却懂得用人的重要性,就像《史记》中讲的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守护百姓,我不如萧何,统领大军我不如韩信。但是刘邦取得天下的原因就是他善于运用这三个人。

同样的,是他敢用这三个人。说白了就是项羽和刘邦相比,刘邦有了纳谏如流的思维。所以刘邦文治武功都不如项羽,刘邦最终得了天下。

明明young

明明young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