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死了吗?

mmstarly
文学的现状,我个人觉得这一届的茅奖最能说明情况,没死,但是已经仅限于圈内人自娱自乐了,得奖的几部作品水平还停留在上个世界《故事会》的阶段。
文学没死,它还苟延残喘的活着,只不过活的不如从前那么滋润了,但是文学永远也不会死,它只会衰落。
其实随着科技进步,不仅是文学,还有宗教、哲学之类的都混的一天不如一天了,但他们和文学一样,在我们能够想象的明天还不会死。
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简单的看成是一场技术效率对战意识形态的此消彼长的历程,工业社会以来,技术效率型社会越来越取得了优势,你看我们现在用的各种工具,从有形的汽车、高铁、导弹到无形的各种系统、APP等,本质都是为了提供我们的工作效率、生活效率,我们也越来越了解身外的世界,已经不需要借助民间故事、宗教典籍来认识客观外物了。
我们把这个问题简化一下,从诞生的那一天起,文学就身负两种职能,一是为意识形态服务,二是娱乐大众或者说麻痹大众。
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说,这种社会形态越来越让位于技术效率型社会了,你看国际争端,无论特朗普怎么爱放嘴炮,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提铁幕、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峙,这一类意识形态的说教在现实世界面前并没有实际意义,国际一家,大家谈的都是贸易、金融、顺差、逆差,都是钱。
但是并不是说文学的为意识形态服务的职能就没用了,主要还存在社会阶层,占据优势社会地位的阶层就需要借助文学来宣导自身的价值观,来继续维持自己的优势地位,哪怕民间已经没人去阅读这一类文学作品,他也会使用公共资源来把文学的这一职能养起来、养下去。
从娱乐大众角度来说,现在号称是娱乐至死的年代,我们可以娱乐的渠道和方式可不限于单一表现形式的文学,高大上点太空旅行、再次点天上人间、再次点各种饭局夜店,现在还有几个人愿意捧着文学作品去从中寻求颜如玉,所以我说文学的娱乐价值也是式微的,而且会越来越式微。
可是式微并不是死亡,毕竟有那么一群人还得靠它吃饭呢。

luckyland
想要回答"文学死了吗?”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文学是什么?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它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而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最根本的原因是大脑的思维,因为人类有复杂的大脑结构,有智慧、可以思考,所以人类才能成为高级动物。可以说文学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那么只要人类尚在,文学便不会死去。
我猜想提问者之所以会问“文学死了吗?”这个问题,是因为对于文学的含义不是很明确。狭义的文学是指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比较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摘自百度百科)。然而文学其实并不仅仅是这样狭义的,广义的文学不局限于文字和书本,而是具有全人类性、社会性、民族性、人民性、阶级性和真实性,它代表着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
诚然,现如今的文学作品的低质化以及社会精神文明的匮乏令人担忧不已,但这只能说明我们现在对于阅读文学作品的热情降低了,是人们被物质社会迷住了双眼,而看不到精神世界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曾说:“感性是神圣的天赋,理性则是像忠诚的仆人,我们建立了一个荣耀的仆人却遗忘了天赋的社会。”其实对于文学也是如此,它本来是扎根于我们灵魂中的艺术天赋,永恒不灭,只是我们忘记了它,抛弃了它,才使得有一种它渐渐不复存在的错觉。
我们真的应该好好静下来想一想,每天忙忙碌碌,到底是为了什么?又到底收获了些什么?
最后,试问这样的文学怎么会死去呢?它只会在历史的变迁中愈加厚重,它只会在时代的发展中更加耀眼。

小茜多2
文学作品是对人性的剖析。是历史社会的提炼和总结。是歌颂真善美,揭露假丑恶的有力教材,是国家文明发达的标志。怎么能说文学死了呢。文学象空气,象太阳。无任你愿不愿意,空气你要呼吸,太阳给你温暖。我们实际上无意间都生活在文学的氛围里和如诗的意境里。

小北
文学就如同伴随着人的生命,只要地球还在运转,人类还存在。文学就不会死!灵魂深处的美好一,都是来源于有文学相伴。情感,思想,都寄托与文学方面。如果,人失去这些。那么人类剩下的只有一具空洞躯壳!所以文学它永远与人类同呼吸共命运,不会死的!

可可露Vi
在如今社会,物欲横流,科技进步,app盛行,文学作为一种心灵支撑,作为精神的慰藉,已经很少现代人去拿文学去洗涤自己,净化自己,文学没有死,只是在这个现代化社会里,安静的沉睡了,人们很少去利用他了,他需要时间的安眠,然后从容的爆发,文学是救人的,是改变人的,他需要被重视,需要永世长存

wongchorying
我认为人类的生命不息,文学就永远不死。
一、文学源于生活,生活源于生命,时代的进步促使了每个鲜活生命的跳跃,他们丰富的情感除述诸与生活,最重要、最精华的部分就呈现在相应的优秀文学作品之上。
二、近代文学,指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的文学,即中国现代化孕育期的文学,反映了中国文学挥别传统、重塑现代的特殊精神追求。近代以来,至五四运动时期时期,中国文化与文学终于出现了新的转机。百余年来中国文学的演进历程是个不断走向开放的矛盾、艰难、曲折,坎坷的现代化进程的话。近代文学大家有:龚自珍、魏源、梁启超、康有为、蒋春霖及其水云楼词等。
三、现代文学的崛起:(1)文学研究会(成立最早,影响最大)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12人。宣称要“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2)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的成员是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畅、穆木天、张风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人。他们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3)新月社: 1923年由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人在北京发起,成员多为留学生。以诗*《新月》《诗刊》为代表的刊物。(4)问题小说: 是“五四”时期,小说创造的排头兵,主要在1919-1923年兴盛一时。一般说来,凡是明确地接触某一社会现象或人生现象,有意识地提出问题,甚至试图解答问题的小说,都可谓之“问题小说”。主要作家:鲁迅、冰心、王统照、叶圣陶等,主要作品:《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是爱情还是苦痛等。
四、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学,其中出现了许多文学流派。1956年中国推出“对文艺工作主张百花齐放,对科学工作主张百家争鸣”,目的是为了发展、繁荣社会主义中国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事业。“双百方针”的提出,反映了当时国内对繁荣文化艺术、发展科学技术的需求,得到知识界的欢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文学创作涌现井喷时期,许多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新时期文学、80年代文学、90年代文学、新世纪文学。另外,文学杂志《当代文学》于2001年9月23日在香港正式创刊。
综上所述,我国灿烂辉煌的文学,不论在古代、近代和现代,还是在当代,我国文学都不曾有断代现象,文学依然一直蓬勃发展,当代莫言作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就是最好的证明,当然作为中国未来的年轻人责无旁贷的担负起未来文学发扬和创新的使命!

acutestrawberry
文学在文学人的梦中活着,文学在上帝的殿堂里活着,文学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活着,文学在伟大的传说里活着,文学在阳光照耀的毎一处角落,平静而坚韧地活着。
如果哪一天,你悲伤了,如果哪一日,你愤怒了,如果你哪一天你恋爱了,如果你哪一天走出了黑暗,文学就会不请自来,深沉地,愉快地,幽咽地,夸张地,委婉地,动听地挤进你的家门,片刻也不能离开。
承认文学的生命也罢,不承认文学的价值也罢,都是人的事。
如果有一天,文学真的消亡了,人肯定会被寂寞闷死。

sea水杉
见疑解惑,交流切磋!
古往今来,大汉兴赋,盛唐兴诗,两宋兴词,明清小说等,文学的兴衰起落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浑为一体。目前文学领域大师少,巨著稀,着实让人担忧,思虑万千。
我认为有以下主要因素。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快节奏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提出了提档升级的新的时代要求!
二,隋科举取士制度以前的推荐制,和现在的理工多元化市场需求人才的培训方向稀释了文化发展的主流动力。
三,新媒体集视听效果的发展方向和通俗化普及对纸介质为主要平台的文学创作平台进行了强有力的排挤。 四,国家文化管理部门对国粹的研究,保护,开发重视不够。
五,文学创作市场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舞台上,被迫扮演龙套角色。文学原创的版权保护,薪酬水平低,文人地位低等问题还有待适时解决。
六,文学是意识领域的重要产业,而在经济领域发展到一定程度,势必回归补齐意识领域的短板。如发展与环保,开发与生态。
一句话,只有酒过三丝,菜品五味,才会吟诗作赋,飞花传令,好戏都在后头,守候才有收获!新时代新文化的号角己经吹响,新文化又一个新的高潮就在眼前,触手可及!

左partner右
孔子说《诗经》有七种用处,其中之一便是“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我们每个人从生至死其实一至都有文学的陪伴:婴孩时的催眠曲,儿童时的儿歌,年少时那些有趣的故事,青春期那些历志的诗篇……曾几何时贯穿着每个人的记忆。
文学不仅仅是文字。
我们和这个社会沟通的过往,其实就是认知生命的过程;我们理解这个物质世界,其实也是在不段的解读着人生。而文学作为一种符号,就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一种最好的方式。
对于以书本为文学作品的记忆,最早是一本《古代奇案选》,由此我踏上了喜爱文学之路。我喜爱读书,每当一个人独处,茕茕而坐,一本好书可以让我忘掉一切。但我读的书大多是前人写得具多,我几乎很少买近二十年的文学作品,网络小学更是不会去看。
我对当下文学作品是有“偏见”的。
现在的文学作品,以及一些充斥目下刊物的所谓都市及市民小说里,满是一派不加节制、选择和提炼的俗世生活之流的率意截取,大量无新鲜感无独特性无目的指向的庸常细节的胡乱堆砌,没有景深,看不见天空,读来如入垃圾站或废旧物品市场,只感觉窒闷恶心,烦乱狂躁,冗赘繁杂的后面空洞单调如一片白地。
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下真正的文学已经频于你所说的“死亡”了。假、大、空以及无病呻吟,以名、利快速圈粉,品性低下、粗俗无知甚至邪恶卑劣成了这个时代的“文学”特征。
诚然,作家不是道学家,更没有承担社会道德楷模的义务,但作为一种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只要你下笔,你就必须依附于一个道德系统,你的笔下就应有责任的影子。我想,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社会责任本不是外在的绳索,它其实应是一种强大的创作驻动力。
文学应该是一种关怀,文学更是一种挽留,一种对失去的青春曾经的酸甜苦辣经历的挽留。
文学也可以像蒙克那样对生活表现深深的失望,因为这强烈的失望本身就蕴含着希望。没有失望就无所谓希望,正如同我们有时候对生活不恭敬就是渴望生活更神圣。文学也更不会死去,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着对美好人生的期许。

vickiep
文学永远不会死的!除非人类死了。
但确实有人认为文学死了,大致几种死法:一是纯文学越来越少有人关注了,二是纯文学的写作也越来越少了,三是伟大作家与作品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了,四是文学在生活中的地位不仅不重要,反而是无足轻重的了:对于许多人来说,没有文学,活得也很好。
但文学并没有死去,反而活得更加强劲了。大致也有几种理由:一是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发行量越来越大,久销不衰,二是中小学加强了语文课本中文学的份量,三是许许多多的作家虽然写不出传世之作,但依然坚守文学高地,向文学高峰不懈努力迈进,四是社会上受尊重的人依然是那些饱读诗书者,五是人们对获奖文学家与获奖名星的评价有天地之别,名星受人追捧却不受人们尊重,而且随风而逝,作家得到的却是发自内心的尊重。
文学,不会一直热,也不会一直冷,但对文学的喜爱,是每个人一生都有过的追求,特别是青少年,文学是大多数青少年心中的梦想。相信,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带来人们文化素养的提升,文学阅读,会成为最美的社会风景。
那些忧心文学会死的人,请看看《红楼梦》活得依然青春勃发,生命盎然。好的文学不会死,死去的是平庸之作。

凤丫头
文学没有死,只要人类还在学习文化知识,它就还存在,除非人类死了,文学也就死了。

海棠无香
为什么要这么问?
文学作为八大艺术之一,久盛而不衰啊!
拿我们国内的文学来举例。
前几年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我们国家的文学也已经从建国初期的“伤痕文学”转变到了现在的“百花齐放”。
我国现在网络文学,俗称网文,更是“神仙打架”
提到“网文”很多人嗤之以鼻。
还请大家先不要小瞧网络文学,我们现在有不少制作精良的电视剧、电影改编则恰恰是我们的网络文学。
我们在国内看到的各类题材的网文套路都已经司空见惯甚至到了麻木的地步。但是在国外,据调查国外群众十分热爱我们的网络文学的。
以上只是我们国家的文学现状。
实际上优秀的作品不胜枚举,我觉得需要你去更多的发现。
贾平凹、朱德庸、马伯庸、刘慈欣等不都是十分优秀的作家吗。
这还只是单说我们国家的文学,更不要说从世界文学的角度上来出发盘点了。
所以说,文学一直是一颗常青树,而且愈有越活越年轻之势呢~

光脚小路
文学永远不会死,因为人们还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