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刘备的托孤大臣,手握蜀汉兵权,李严为何被诸葛亮流放呢?

老丑矮胖男人
李严是位文武兼备的人物,善于识人也敢于用人的汉昭烈帝刘备把他从一个小小的县令逐渐提拔到朝庭的的权力中枢。刘备永安城托孤的时候,把丞相诸葛亮和中都护李严一并列入辅佐后主刘禅的重臣。在这里,刘备存有私心,他是想让诸葛亮和李严互相制约,以便让儿子刘禅牢牢的掌握手中的皇权,但这也为二人日后为了权力相争,最终李严出局留下了隐患。李严这个人虽然有才,但论做人的品德却实大大不如诸葛亮。这个人曾经在刘备死居心叵测的劝说诸葛亮接受九锡并称王,在被诸葛亮训斥后更加心怀鬼胎,妄想有朝一日扳倒诸葛亮自己一家独大。诸葛亮爱惜他的才干,始终的在包容他。这下子李严更加有恃无恐。后主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兵出祁山,北伐曹魏。李严负责后勤,专管粮草运输。李严认为诸葛亮让自己督运粮草是对自己属于大才小用。适逢夏秋之季,天天阴雨不断,北伐大军的粮草接济不上。李严就派人要求诸葛亮撤军。诸葛亮撤军后,李严深怕诸葛亮运送粮草不力的责任,便向后主诬告诸葛亮延误战机。他这种两面三刀的作法让诸葛亮深恶痛绝,于是诸葛亮向后主呈上了李严言行不一的书信,并上书弹劾了他。结果李严被后主革去职务,流放外地。李严就这样离开了朝庭中枢,至死也没有回来。

水虎鱼
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关于马谡,有这样的记载: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刘备怎么知道!马谡和刘备共过事、还是在一起打过仗、或者是谁在刘备面前说过马谡的不是???如果都不存在的话,那么这段话就是诸葛亮在街亭之战后对马谡的评价!无端的塞给了刘备,反正刘备也不知道了。但是,这是在篡改历史!毫无疑问,就是篡改历史。
何止马谡?李严的历史就更没法看了!被改的驴唇不对马嘴、前后矛盾重重、都无法自圆其说。为了缕清楚其中的真实情况,我只能根据现有的李严的官职的升迁变化来解答问题,努力的寻找其中的真伪:
公元223(章武三年),刘备病重,李严与诸葛亮一道受遗诏辅佐少主刘禅;以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留下镇守永安。公元223(建兴元年),被封为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注意!注意!注意!这个时候李严在永安,中都护,统内外军事。说明李严主管军事工作,说白了,李严手里有军队。而这是蜀汉集团的唯一一支主力部队,就是赵云在接应刘备的时候带兵进永安的那支看家的部队,至少有两万多人。
公元226(建兴四年),诸葛亮在汉中,准备发兵伐魏,于是想调李严率军镇守汉中,但李严想尽办法推脱不去,却要求划分五个郡作为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诸葛亮没有答应。从“却”字开始往下全是假的!诸葛亮要发兵伐魏?经过李严的同意了吗,李严督内外军事,诸葛亮有什么权利发兵?刘禅罢黜李严的军权了吗!没有,军事上事务应该是李严调诸葛亮才对吧。就算李严把刘备的话当真,诸葛亮可以领成都,可刘备让李严统内外军事,也不是假的!诸葛亮为什么要调李严去汉中呢?别人不明白,李严还不明白吗:摆明了就是要李严手中的军队!!!
李严当然不答应了,至于什么借口并不重要了。诸葛亮也知道李严是不会轻易撒手军队的,于是,公元230(建兴八年),曹魏大司马曹真准备三路进逼汉中,为加强汉中防务,遂要求李严率二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军。李严不满被调离江州,在私下传言说司马懿等已经设置了官署职位来诱降他,诸葛亮知其意,于是上表迁李严为骠骑将军,又表其子李丰接替督主江州防务,李严这才愿意北上汉中。诸葛亮命李严以中都护署丞相府事务。李严改名为李平。哈哈哈哈哈!
李严自己都已经是统内外军事的中都护了吧!怎么升官升到了署丞相府事务?岂有此理!!!再说了,骠骑将军署大将军、大将军署丞相。这不等于把李严安排在了丞相府工作了?协助丞相工作,而不是和丞相共同辅佐皇帝!是不是这么回事。
李严可能这辈子就见过骠骑将军!竟然甘拜下风屈居丞相府。到了汉中,第一件事儿就是“拿来吧”!把赵云的基本部队收归丞相府。就这一下子,李严就彻底完蛋了!我们看看,其实这个时候刘禅根本就没有让李严去汉中。一个骠骑大将军就把李严给飘飘然了,不知其所以然。接下来等待李严的就是阴谋性的打击:
为了还原其真实性,我把原文搬上来,三国志•李严传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平违错章灼。平辞穷情竭,首谢罪负。
什么意思呢:公元231(建兴九年)春,诸葛亮出兵祁山,李平(当上骠骑大将军之后改的名字)负责督运粮草。夏秋之季,正逢阴雨连绵,粮草运输供应不上,李严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传话给诸葛亮,让他撤军,诸葛亮得到信后答应退兵……
李严听说军队已撤退,于是又故作惊讶,说:“军粮充裕,怎么又退军呢!”用意在于解脱自己督办粮草不力的责任,显出诸葛亮延误战机的错误。他又上奏后主,说“军队伪装撤退,其实是用来引诱敌人好与其决战”。诸葛亮便将李严的前后书疏原本手迹递上去,李严的错误和矛盾一下子暴露无遗。李严辞穷理屈,只得叩头认罪。
“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即:用意在于解脱自己督办粮草不力的责任,显出诸葛亮延误战机的错误。,是李严自己承认的吗?还是陈寿参阅什么东西给加上去的!无稽之谈。
诸葛亮怎么能拿出来前后李严的手迹?是参军狐忠和督军成藩“呼”诸葛亮回来的,也可以说是传话让诸葛亮回军,甚至还可以解释为通过狐忠和成藩告诉诸葛亮回军的。就一定有手迹吗?
好!就算给诸葛亮写信了,那么我请问,李严写信给诸葛亮让他回军,之后再给刘禅上表说是假撤军真决战!刘备是个瞎子?用了这么个傻子统内外军事。刘禅能不把李严的上表给诸葛亮看吗?诸葛亮能不把李严的“信”交给刘禅吗!李严这不是在自讨苦吃、自己作死。这简直荒唐透顶!我是不知道陈寿怎么来解释这个荒唐的记载?
现在可以肯定的是李严给刘禅的上表不可能是假的!因为有副本可以比对。如果是真的写信给诸葛亮,以李严的行事风格,很可能是让诸葛亮用伪撤军来迷惑司马懿,然后给予其打击。也就是说,李严的书信前后绝对是一致的!这一点我毫不怀疑。不管怎么说他也是个骠骑大将军吧。而且,更重要的是,诸葛亮正是运用了李严的伪撤军之计,在木门射杀了魏国国之重器、重中之重的大将张郃!
狐忠和成藩根本就没有见过李严给诸葛亮的信的内容!而且,诸葛亮也没有把李严的信给杨仪看过!更别说姜维、魏延之流了,除了诸葛亮,没有任何人第一时间见过李严的信!!!猫腻就出在这里。因为,这件事儿导致了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战争的失败。本来第四次北伐就是扑朔迷离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孰是孰非根本就没有办法考究:
汉晋春秋记载,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陕西省渭南县)。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这是一种说法。
晋书·宣帝纪记载,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会有长星坠亮之垒,帝知其必败,遣奇兵掎亮之后,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
总不至于说司马懿的传记就一定是假的吧?俘获、斩首万计怎么造假!相比诸葛亮“大胜”哪一个更容易造假?我们姑且不评论谁在造假,也搞不明白。诸葛亮撤军却是实实在在滴!如果按照宣帝纪的记载,诸葛亮纯属是被司马懿和张郃给打败了,不得不撤军!又没有更充分的借口,只好拿李严运粮不济这个倒霉蛋祭刀;如果是真的如晋汉春秋所说,诸葛亮大胜,那么为什么刘禅要诸葛亮撤军!
“六月,诸葛亮眼见粮草接应不上,而又收到后主刘禅下令北伐军撤退的圣旨,诸葛亮只有引军退回。”这段记载是千真万确的!因为,圣旨也是有副本可查。如果第四次北伐大胜,刘禅为什么要让诸葛亮撤军?诸葛亮自己常常说,“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在司马懿那儿就必须行的通,在诸葛亮这儿就行不通了?
只有李严运粮不济这个冠冕堂皇的借口!靠牺牲一个竞争对手,来挽回北伐失败的颜面,李严背不背都得背,这口黑锅完全是硬扣在李严的身上。这是一个天大阴谋,欺君之罪 罪不容诛!
你以为荒唐透顶的事儿,到这儿就完了吗?有没有更荒唐的:到此为止,既然诸葛亮能拿出来“确凿”的证据?可是,刘禅为什么仍然没有说李严一个“不”字!更不要说罢黜李严了,难道刘禅不会判断谁是谁非吗?刘禅心知肚明究竟是谁在撒谎!不过是不敢得罪撒谎的人而已。这个人是谁?还用问吗!
为了给李严治罪,诸葛亮纠结了刘琰、魏延、吴壹、吴班、高翔、刘巴、杨仪、费祎、姜维、邓芝等等,涵盖了蜀汉当时主要的当权派一起给刘禅劝谏?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与其说这是联名劝谏,不如说是带有逼宫的意味。诸葛亮编造了一大堆理由(有兴趣的朋友看看也好),最后说:“如果这种人和事任其存在下去,必将导致国家的祸败。这是为臣愚暗,说多了徒增愧咎之情。”于是废李严为民,流放梓潼郡。
我就不明白了?既然都是事实,说实话有什么可羞愧的呢!诸葛亮的“愧咎之情”很可能真的,因为他造谣惑众、无中生有、欺君罔上,徒然地给李严栽赃那些不实之辞,让他自己都感觉到不好意思了?弄得李严敢怒不敢言?为什么!他儿子还在诸葛亮手上——李丰,李严之子李丰官至朱提太守。
再说,李严是什么官?蜀汉集团军事上的二把手!仅次于刘禅。官当到这个程度,哪里那么容易诚恳认罪,真是认罪了,又何必当初。所以,李严装着认罪,装着等待重新起用,也不过是害怕诸葛亮进一步加害罢了。
最荒唐的事还没说呢!“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公元234(建兴十二年),李严听说诸葛亮去世,于是发病而死。李严生前常企望诸葛亮会再次起用他,考虑除诸葛亮之外,其它的大臣不可能再用他,故此激愤发病。
真是让人都无语了。诸葛亮不好这么往自己脸上贴金吧,这等于不要脸了!无端的把一个托孤重臣踩成了平民,还有让他以死来报答被踩之恩???
所以,我说李严的传记没法看了!不过有一件事却是千真万确滴,还是诸葛亮自己说出来的:李严曾经对诸葛亮说,你呀你呀!你应该受九锡,不但受九锡,,你还应该晋爵,,,不但晋爵,,,,你还应该称王!
诸葛亮自己说他驳斥了李严。

argonant
这还用说?如果李严没有做什么超出底线的事,诸葛亮怎么可能会把他流放,要怪也只能怪李严咎由自取,自作自受。
李严本来是刘璋的手下,但是他深知刘璋成不了大事,于是李严想另谋出路,于是在刘备进入到四川的时候,李严带兵向刘备投降,这样一来李严就加入到了刘备的账下。公元218年,刘备举兵攻打汉中,李严就带着五千人突袭了盗贼,当时双方的实力还是有点悬殊,而李严以少胜多,这让刘备更加重视李严了,还封了他一个辅汉将军的职位。
但是李严作为刘璋的旧部,说实话在刘备这边得不到很多人的信任,虽然李严能力出众但是刘备的其他部下还是不信任他,那就证明了这人本身就存在问题。222年,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败了被马忠俘虏并且杀害了,消息刚传到成都,昭烈帝气的就要举兵讨伐孙权,当时的昭烈帝已经被怨恨冲昏了头脑,完全听不进去诸葛亮的劝谏,执意派张飞举兵伐吴,然而张飞此人滥用刑法,早就遭到了部下的不满,在张飞准备讨伐吴国的时候就被杀害了,这让刘备更加生气了,他认为如果孙权没有派兵偷袭荆州,那么关羽就不会死,关羽不会死自己也不会有讨伐吴国的念头,那么张飞也就不会死,所以刘备更加坚定要讨伐吴国。
而诸葛亮一直反对此事,诸葛亮认为东吴现在不好惹,我们要加强和东吴的关系,不能自乱阵脚,刘备哪里听的进去,于是在同一年自己带领15万大军前往讨伐东吴,夷陵之战的时候刘备遭遇大败,吴军采用火攻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因此一病不起,刘备知道自己也活不久了,于是马上叫诸葛亮和李严进宫嘱托孤之事。
从这其实也不难看出,刘备并没有很信任诸葛亮,因为在西汉的时候就有人权利太大,最终逾越皇权,使得皇权受到严重损害。所以刘备也把李严加入到托孤的系列之中,让两者相互牵制。但是刘禅还是比较信任和尊敬诸葛亮,军国大事都是主动和诸葛亮商量,所以诸葛亮并没有受到比较严重的影响。李严心想我也是托孤大臣啊,我也有莫大的权利啊,凭什么刘禅就是宠溺诸葛亮,于是李严总是暗中针对诸葛亮,慢慢的诸葛亮和李严的矛盾就越来越深了。
李严有了权利之后本性就开始慢慢的暴露出来,他虽有才能但却心术不正,226年的时候,诸葛亮准备北伐,命令李严率军镇守蜀汉门户汉中,但李严不听,还想单独分立出去当刺史,这个诸葛亮肯定不答应啊,李严见状还怂恿诸葛亮自己称王,这让诸葛亮对着人心生厌恶,两人便慢慢的开始疏远。但诸葛亮还是以大局为重,认为刘备既然将重任交给了他和李严,那李严应该会和他共进退,所以他还是选择相信李严。
直到231年,诸葛亮再次出兵北伐,李严的儿子托运粮草,但是居然篡改了诸葛亮的意思,还派人叫诸葛亮退兵,诸葛亮见粮草未到,不想答应也只能答应了,于是诸葛亮就下令退兵,诸葛亮退兵之后李严还装疯卖傻,暗指诸葛亮延误战机,这让诸葛亮十分生气,他还上书妄想弹劾诸葛亮,而诸葛亮哪里是那么好惹的人,于是诸葛亮也把详细情况写下上书刘禅,李严见状百口莫辩只能认罪自首。
诸葛亮认为这种人不配在留在刘禅身边辅佐他了,那一天蜀国就可能会败在他的手下,于是上书弹劾李严,把他过往的一些罪案全部列出,把李严暗中做过的事全部托盘而出,这对李严来说打击巨大,因为诸葛亮并没有撒谎,李严见大势已去,只好默不作声认罪,由此李严退出了政治舞台,被刘禅废为民,流放梓潼郡。
所以说到底还是李严自作自受,心有邪念,总是做出一些不利于蜀国的举动,最终逼得诸葛亮将其流放。

云大禁闭者
因为李严同志实在是太能作了,也就亮哥高风亮节涵养极高,不跟他计较,要是刘备还活着早就把他给剁了。
公元226,刘备已经死了三年,诸葛亮在汉中准备发兵伐魏,想调李严率军镇守汉中,这已经是把后背交给李严了,但李严不仅推脱不去,还要求划分五个郡作为巴州,自己担任巴州刺史,诸葛亮没有答应。最搞的是又劝诸葛亮应该受九锡,怂恿诸葛亮进爵称王。读过三国的人应该都知道上面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刘备都想从坟里爬出来了。
公元231春,诸葛亮出兵祁山,李严负责督运粮草(又是重任)。结果因为下雨,粮草运输供应不上,李严派人传话给诸葛亮,让他撤军,诸葛亮得到信后答应退兵。李严听说军队已撤退,于是又故作惊讶,说:"军粮充裕,怎么又退军呢!"一转过头他又上奏后主,说"军队伪装撤退,其实是用来引诱敌人好与其决战"。
拿北伐开玩笑,是可忍孰不可忍,要知道北伐可是蜀汉的最大信仰。忍无可忍的诸葛亮终于怒了,废李严为民,流放梓潼郡。

彩虹梦
李严,自方正,后来改名为李平.
刘备选诸葛亮和李严这两个人托孤,主要是为了平衡刘备自己的荆州集团和益州刘璋旧部集团的利益.
诸葛亮的能力大家有目共睹,李严作为益州旧势力的代表,既然被托孤,一定也是能臣.
李严在军事和行政上都有不错的表现,让刘备很欣赏:马秦,高胜召集数万人起兵造反,李严来不及向汉中的刘备报告,直接当机立断,率领自己的部队五千余人前去镇压,用疑兵之计一举平定了叛乱,斩杀了马秦高胜.
在李严任太守时,凿隧道,修公路,建水利,大兴土木.他的水利工程直到南宋时期都还在使用.
可见李严确实是个能臣,但是最终被诸葛亮贬为庶民,最终郁郁寡欢,忧郁而终.主要原因还是李严自己权力心膨胀,不停的在挑衅诸葛亮,逼得诸葛亮不得已冒着"排除异己"的骂名废了李严.
李严在被托孤后,私欲过重,换车换房,重建办公大楼,事事讲排场,比阔气,还不让别人说,谁说就把谁调走,弄得人心涣散.
诸葛亮伐魏,想要把李严调动到汉中来镇守,李严推脱不去,并跟诸葛亮提出要开府,划出五个郡来让他来独立管理.
李严的要求没有被诸葛亮同意后,他又提出要诸葛亮加九锡,在古时候九锡时皇帝赐给有功之臣的最高礼遇,位于天子之侧,百官之上,一般受过九锡的人都篡权了,李严不合时宜的提出让诸葛亮加九锡,也是他在公报私仇,小心眼的表现.
还有最被大家熟知的就是,诸葛亮北伐,李严把粮草断了,使诸葛亮不得不班师回朝.事后找了很多接口和理由,但都被诸葛亮一一揭穿.
如此的挑衅诸葛亮,一次次的原谅,诸葛亮能够留李严一条活路就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我是唐不三不四藏,为学日益,关注我每天分享历史!
波希米亚人
李严的被废就是他自己作出来的。李严其人,若论才能还是很不错的,他与诸葛亮、法正等人一起制定律法蜀科;以弱胜强击溃盗贼马秦、高胜;治理犍为时也使“吏民悦之”……但是他性情孤傲,一点也不会与人相处,在督江州时就因私人矛盾逼得下属牙门将军投降魏国,也不屑与其他与自己同等身份的官员交往,自然人缘极差。
人缘差也就算了,自从刘备死后,李严就开始消极怠工起来,在第一次伐魏时,诸葛亮本来想将李严北调镇守汉中的,但李严却百般推阻,还想重新以五郡组成一个巴州,自己当刺史,被诸葛亮拒绝了;他还别有用心地怂恿诸葛亮称王,也被诸葛给训了一顿。从这开始,李严和诸葛亮的梁子也就结下了。
那时有人向诸葛亮进言说,李严心怀不轨,应该有所防备。但诸葛亮以大局为重,尽量与李严和睦相处。在建兴八年时,魏将曹真寇边,诸葛亮调李严率军进驻汉中以备敌军来犯,李严又心生不满,派人散步留言说魏国方面已经专门设立官位要招揽他,诸葛亮一眼就看穿了他的用意,无非想借此捞点好处,便上表后主加封李严为骠骑将军,同时江州事务也委任给了李严之子李丰,李严这才爽快地北上了。
而李严最后一次作死,也是他被贬的直接原因则是在诸葛亮建兴九年的北伐中。当时诸葛亮在前线的形式很好,据蜀国方面的记载,大败了司马懿,但负责运输粮草的李严掉链子了,他先派人告诉诸葛亮粮食运输出问题了,要求诸葛亮退兵,诸葛亮南归后,他又反诬诸葛亮擅自退兵,希望摆脱运粮不利的责任。最后自然没蒙混过去,诸葛亮将他前后的文书摆在后主面前,李严就怂了。最后李严便被废为庶民,迁往梓潼郡居住。

ahong
年老丧志,李严在刘备托孤之时已经年事已高,没有诸葛亮那般克复中原的大志,权力官职之大无以复加,因此才落个被流放!

巫眯
第一:一山不容二虎。诸葛亮和李严同为托孤重臣
第二:李严个人问题。太过于自我中心化,排除异己,心术不正,心怀叵测
最主要的还是李严的个人问题:诸葛亮主张北伐,而李严主张偏安一隅,在国家危难之际,不管不顾,只管自己的官职,个人利益。

喵喵喵8
有关刘备白帝城托孤的议论很多,很多人大肆用腹黑之论揣度刘备心思,其实刘备作为戎马一生的英雄,对其身后事想的深远一些,是很正常的,大可不必过度腹黑。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除了保护儿子刘禅及维护其创立的蜀汉基业,更是为了协调蜀汉内部势力的平衡,他所想的远比其他人深远。
章武三年,刘备病重时,除了对诸葛亮说了“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重话外,还在遗诏中向刘禅明确了“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的遗言,同时他还在遗诏中明确“以严(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的决定。由此可见,刘备把其死后蜀国的军权明确交给了李严,可为什么仅仅在三四年后,诸葛亮就夺了李严的军权,甚至还将其贬为民流放至梓潼郡呢?
刘备死后蜀汉内部形势:
刘备死后,蜀汉内部情况是比较糟糕的,幸亏有诸葛亮以丞相及托孤大臣的职权总览蜀国政务、人事及经济等大权,并及时修复了与东吴的联盟关系,否则真可能有覆国的危险。但诸葛亮当时做得并不轻松,他虽有托孤重臣之名,可同时还身兼荆州系的总代表,调控内部各势力关系时,怎么也不如刘备做得顺畅。诸葛亮通过打压及拉拢等手段,同时加上其兢兢业业地治理蜀国,才使得蜀国内部各派势力暂时平稳下来,但终究还是无法彻底平复各派系的纠葛,特别是益州本土派势力在诸葛亮的统治下,暂时蛰伏起来,待机而动。
李严掌兵权后的作为:
章武三年,李严接受刘备托孤执掌蜀国兵权后,并没有什么大作为,一则是因为蜀国当时疲弱,除了休养操练,恢复实力,已不允许再有较大的军事行动;二则是因为李严从掌兵到诸葛亮北伐的三四年间,蜀国除了防守和南征雍闿、孟获,再没有什么军事行动。其实,按照分工,平定南中雍闿、孟获属于李严的差事,但实际上却是诸葛亮亲自率军完成的,没李严什么事。可见,李严虽获掌兵遗诏,却并未完全获得蜀国的全部兵权,所以,他获得“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的遗诏后,也并未有所作为。
李严掌兵权无所作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因为诸葛亮的原因,诸葛亮为了有力控制蜀国各派势力,需要掌握兵权,所以他不愿让李严执掌蜀国的全部兵权;二是因为李严自己的原因,李严作为东州系的总代表,害怕脱离本土势力范围,同时也可能是有其它顾虑,所以,在南征南中时,并未见李严主动请征的记载,这使他失去了施展才能和强化控制军队的机会。
诸葛亮北伐的多重目的:
诸葛亮北伐是被后世质疑比较多的军事行动,在后人看来明知不能战胜曹魏却一次接一次北伐,这是无益于蜀国的徒劳之举。但实际上,诸葛亮北伐是抱有多重目的的:首先伐魏兴汉是刘备的政治目标和遗志,诸葛亮北伐自然有这方面考虑,并以此为号召;其次是借军事行动强化对军队的控制,进而巩固其执掌蜀国军政大权的实力;第三是蜀汉内部形势的需要,通过制造与曹魏的战争,有助于诸葛亮调和内部矛盾;第四是发现和培养蜀汉的人才,诸葛亮治下的蜀汉人才逐渐匮乏,不能从外引进,就只能在内部发现和培养了;第五是扰乱曹魏发展,消耗曹魏国力,避免曹魏过强,蜀汉过弱的局面。
从诸葛亮北伐的多重目的可以看出,对诸葛亮来说,北伐是利大于弊的,如果取胜,那就是壮举,即使不能取胜,起码是有助于其稳定蜀国内部局势的。通过北伐,诸葛亮将李严置于后方,变相夺取他手中的军权,后来更是因为李严供应粮草出现问题,将其治罪并贬其为民,流放梓潼郡。
李严遭贬对蜀汉的影响:
李严由于性情孤傲,且常怀私利之心,所以常得罪人。但由于李严在川蜀人中的影响力较大,他的被贬势必令一些依附李严的人产生不满,甚至会影响到其他非荆州系势力的恐慌。这一点从蜀汉遭遇邓艾偷袭时,投降派迅速占上风,就可见一斑,在他们心里,尊曹魏为主人和尊刘禅为主人没什么差别,而且劝刘禅投降还能获得曹魏额外的恩赏,远比为刘禅死扛强多了。
据说,刘备临终前还曾单独召见过李严,告诫他说:“诸葛亮之才,十倍于朕,你绝非他的对手,朕若不在了,你们这些蜀中旧臣,必须要和诸葛亮同心协力,共伏时坚,如此川蜀才能繁荣昌盛,而你也能名垂青史。”由此可见,刘备对蜀汉后期的形势是很担心的,他既希望李严等蜀中旧臣,在后期能发挥作用,又希望他们能配合并稍微制衡诸葛亮,使他创立的川蜀之国能够实现真正的富强繁荣和长久。但刘备精心为蜀汉发展布下的局,由于缺少皇权的强有力调和,终究是有漏洞的,连诸葛亮也无法完全弥合蜀汉后期遇到的所有问题,所以,最后终究无法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