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刘备的托孤大臣,手握蜀汉兵权,李严为何被诸葛亮流放呢?

提到的作品

[作品]三国志

《三国志》(上下)(图文珍藏本)(精装)图文珍藏本兼具普及性和学术性,其文字,仍以百衲本为底本,参校了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清同治六年金陵书局活字印本、清光绪十三年江南书局刻本等旧刻本和以中华书局标点...

陈寿

最新跟帖
り゛Macchiato

り゛Macchiato

文史频道第100期托孤大臣



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任命诸葛亮和李严为托孤大臣,共同辅佐幼主刘禅。

李严掌管内外军事,其实就是现在的国防部长。

诸葛亮则负责蜀汉的政治,属于现在的内阁总理大臣。

两个人在相处中,并没有向刘备期望的那样同心同德。

在李严火箭升迁的同时,他觉得有点飘飘然,既然先主刘备给了权力,那就要用的淋漓尽致。

为了职位能够再次升迁,他建议诸葛亮进爵称王,效仿曹操。

诸葛亮听到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当场表态会尽心尽力辅佐皇帝刘禅,绝对不敢有二心。

加上李严数次向诸葛亮要地盘和官位,让诸葛亮对他越来越不满。

公元231年,诸葛亮北伐进攻岐山,势如破竹。

李严派人传话给诸葛亮,粮草无法供应,及时撤退,避免出现变故。

诸葛亮无奈退兵,回到朝廷后,李严却称为何要撤退呢。

这下诸葛亮忍无可忍,上表弹劾李严,李严最终被罢官。

这只是《三国志》中的记载,笔者认为还有更深层次原因。

李严属于东州代表人物,而诸葛亮是荆州派的核心。

两个人所代表的利益阶层不同,最终矛盾激化,也是意料之中的。

假如李严做了丞相,他的手段可能比诸葛亮要更厉害。

在权力的游戏中,只有胜利者才有话语权,作为失败者,只能沦为阶下囚,李严就属于失败者。

李严的命运其实从刘备托孤,已经是注定的结局。

—End—

原创作品

作者:冷月钩沉

科蚪

科蚪

文:鱼包历史课(原创不易 请点右上角关注)

看完我的回答大约需要3-4分钟,希望您觉得值得,谢谢。

谢邀。今天跟大家聊聊李严这个人,他能力出众,所以在乱世中脱颖而出,但是由于缺少承担,情商不足,所以淡出政坛,怎么回事呢?

李严,从县长到国家元勋的火箭晋升道路

李严是南阳人,在乡里就以才干出众而闻名,当时的荆州牧刘表让他到南阳郡治下的各县任职。诸葛亮这个时候也在南阳待业,两人应该互相闻名。

曹操南下荆州之时,给与李严的选择有:跟随曹操,东入孙吴,赌注刘备,在这我们都能想到的三个选项中,李严几乎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第四个,那就是西入益州,投奔刘璋。

从荆州到益州,李严放弃了自己的乡土名望,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但好在李严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很快他凭借自己的才干,又收到刘璋的赏识,成为益州的成都县令。

刘备入蜀后,李严又很具政治敏感的选择直接投降,成为蜀汉重镇犍为的太守。李严在犍为的治理是声名远播的,凿通天社山,修筑沿江大道,大兴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悦之”,“观楼壮丽,为一州胜宇”。从此,李严成为蜀汉政坛一颗急速上升的新星。

除了地方政绩突出,李严也参与了国家法律典章的制定,由于刘备入川之前,益州的法纪松弛,德政不举,威刑不肃,于是蜀汉朝廷成立了国家法律制定专家工作组,专家组共计五人,全是蜀汉的大腕,依次是,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李严,这部法律叫做蜀科,这个事件标志着李严得到蜀汉中央的认可,开始强势进入蜀汉朝廷的行政核心。

章武二年,也就是222年,刘备夷陵失败,紧急征召李严进永安宫,任命他为尚书令。隔年,刘备病重托孤,以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留下镇守永安,同年,被封为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李严成为蜀汉的重要支柱,地位和诸葛亮相同。

情商低到如同老鼠过街也是没谁了

上面说的是李严天使的一面,但是李严的另一面如同魔鬼,那就是他的情商之低,竟然在政坛处处树敌,甚至到了和同僚有你没我的地步。

在犍为太守任上,李严表现突出,上文已经提到,但是另一方面,李严性情孤傲,难以与人相处,在任期间大盖房舍满足一己之私,曾因迁移郡治官邸一事与持反对态度的郡功曹杨洪争执,杨洪一气之下主动辞职引退。

这个事如果解释为一个巴掌拍不响的话,那么我们再看另一个事件,李严都督江州后,又与属下牙门将王冲发生摩擦,王冲自知为李严所疾恨,惧怕因此被诬陷罪名而叛逃降魏。守备江州,也就是守护益州的东大门,李严竟然逼走了同僚,这就实在是说不过去了。

紧接着,李严越闹越大,在诸葛亮准备北伐的前期,诸葛亮想要调李严来镇守汉中,李严却百般推脱不算,还却要求划分五个郡作为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这无异于分裂国家,让他独霸一方,诸葛亮当然不可能答应。

230年,曹魏大司马曹真准备三路进逼汉川,为了加强汉中防务,诸葛亮要求李严率二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军。国家危难的时刻,李严竟然跟诸葛亮使性子,闹脾气,讨价还价,要求朝廷升任自己的官职。

李严,让诸葛亮和蜀汉朝廷无法容忍的事件

接下来的重要事件,诸葛亮就无法再忍让了,231年,诸葛亮出兵祁山,李平负责督运粮草。

夏秋之季,正逢阴雨连绵,粮草运输供应不上,李严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传话给诸葛亮,让他撤军,诸葛亮得到信后答应退兵。

李严听说军队已撤退,于是又故作惊讶,说:“军粮充裕,怎么又退军呢!”用意在于解脱自己督办粮草不力的责任,显出诸葛亮延误战机的错误。他又上奏后主,说“军队伪装撤退,其实是用来引诱敌人好与其决战”。

诸葛亮便将李严的前后书疏原本手迹递上去,李严的错误和矛盾一下子暴露无遗。李严辞穷理屈,只得叩头认罪。

这次事件,让整个蜀汉朝廷都恨的咬牙切齿,对于诸葛亮来说,闹别扭,使性子都可以忍,但是国家战略不容破坏,北伐大计不容有失,于是诸葛亮上了一封请辞恳切的弹劾书,最终,李严被废为民,流放梓潼郡。

李严到底为什么不能成为左右国家命运的掌舵人?

一个国家的领头人如果只是需要能力的话,李严是没有问题的,可是仅仅谈能力还远远不够,更需要在国家危亡时刻勇于承担责任,敢于付出和牺牲,这就是李严和诸葛亮的区别,为什么历史记住了诸葛亮?为什么李严逐步淡出历史舞台?原因在此。

不知李严死后,九泉之下如何面对信任他的刘备?

原创码字着实不易,你的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欢迎跟我一起读诗书,学历史。点个赞,就像是跟我击个掌。

地图

地图

从妥协到回归,李严为何被废

公元212年,刘备进攻成都,遇到困难,因为李严的投降,最后才取得胜利。因此这件事,李严得到刘备信任。但是这并不是李严成为托孤大臣的必要原因之一,其实他成辅政大臣,最主要的原因是代表了他身后的刘璋旧势力。

刘备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和刘璋旧势力达成妥协,巩固自己的统治。于是对李严另眼相看。在他死前一年,任命李严为尚书令,死时,又让李严受遗诏,辅佐少主刘禅。

可以这样说李严受封托孤大臣,最主要的原因是政治妥协。

因为从他的具体工作,我们可以看出他后来一直是边疆大将,从古到今,没一个辅臣是在中央外的。这一点就知道,他对刘禅的影响微乎其微,空有托孤之虚名,无托孤之实。

那么李严为何被废了?原因其实很简单,争权夺势,三心二意。

因为刘备去世,诸葛亮,独揽朝中大权,李严就非常不服气。 从他驻守永安起就发生几件很不寻常的事。

第一件,益州从事常房,巡视南中,巡视途中不宣传诸葛亮教令,反而用都护李严书信去晓谕益州郡各大姓家族。(此为争权)

第二件,李严好友孟达投魏后,为魏文帝曹丕倚重,而李严孟达经常有书信往来。李严本身人品就不好,刘表、刘璋、刘备都是他主公可谓,朝秦暮楚,他率军镇守永安,是蜀国的东大门,如果他像孟达一样投魏,蜀国有灭顶之灾。(这是三心二意)

因为这些事,诸葛亮非常重视。

因此,在公元226年,李严被诸葛亮调往江州,从东大门换到靠近中央的地区。也是为蜀国安全考虑。

可是,正因此,他多年来对中央政权和诸葛亮的不满开始发泄出来。具体事如下。

第一,在江州修筑大城,修建苍龙门和白虎门,并计划在城西十里凿通后山,汇通两江,建设一个新城,作为他势力控制据点。(这是妄图做军阀)

第二,他上书求官,要求把五郡之地划给他建立巴州,由他担任巴州刺史,还希望中央政府允许他开府治事。(这是争夺地方领导权)

当时在蜀国,只有丞相诸葛亮有资格开府议事。他提的要求可谓僭越。

以上发生总总,让诸葛亮感觉,如不把李严除掉,迟早有一天,他会独立,还会反咬一口。事实也确实如此,当李严手握重兵后,就开始违抗中央,排斥中央命令。

这时江州俨然已成独立政治军事中心,同蜀国的权利中枢成都分庭抗礼。

诸葛亮与李严关系也成了当初西周周公主陕东、召公主陕西,二公分陕而治的势态。这在诸葛亮看来,绝对不允许。于是在做了周密部署后,政治斗争开始啦。

公元230年,他上表晋升江州都督李严为骠骑将军,并命令他带领军队两万人前往汉中。(调离根据地)

并任命李严儿子李丰继任江州都督,办理善后事宜。(安其心)

李严没有任何借口,也没理由推辞。因为江州还在他家手里。按照皇帝的命令到达汉中后,诸葛亮就命令他留驻汉中,署汉中留府事。 (这是前奏)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命李严供应军需物资。开始清算啦,有人告李严施展欺上瞒下、弄虚作假,企图诬陷诸葛亮。

可惜李严行事不密,“罪行”被揭露,诸葛亮“当机立断”,联合官员一起上表刘禅,将李严削职为民,流放外地。

老于世故、才能出众的李严会犯这样愚蠢的错误,简直是扯淡。 (只能说智商不够啊)

接着,诸葛亮夺去了江州都督李丰兵权,重新任命江州最高指挥官,江州这个战略要地回到了蜀国掌握之中。李严也就被一撸到底,永不翻身,直到去世。
在路上的曦熙

在路上的曦熙

我是人者仁义也,用正史说三国。

李严的被流放完全是他自己的原因,他自从受到刘备的遗诏之后,一直想和诸葛亮争权夺利;甚至割据一方,拒绝北伐;最后李严被流放,是群臣上表要求流放李严。李严的被流放完全是自作自受。我们可以看一下李严到底做什么事。

李严作为辅政大臣是章武三年(223年)刘备托孤时候的遗诏,遗诏里明确规定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当时的永安大约在四川省靠近湖北的一代,主要是防守东吴,但是李严从后面可以看到他一心想和诸葛亮争权夺利。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处处阻碍

公元226年,诸葛亮在汉中准备北伐事宜,诸葛亮当时想让李严镇守汉中,以免汉中防务空缺,于是下令让李严带兵前来汉中。但是李严推辞不去,而且还和诸葛亮谈条件,他要求割五郡成立巴州,自己当巴州刺史。当时的蜀汉政权总共才一个益州,诸葛亮自领益州牧,而李严的要求成立巴州,无疑就是另立中央,搞割据。

此前他还给诸葛亮写信,劝诸葛亮接受九锡之礼,进爵称王。我们都知道曹丕,曹操篡位都是先接受九锡之礼,然后封为魏王,最后接受禅让,最终登基称帝。李严这么做完全是诛心之言。诸葛亮回信给他说自己本来就是东方的一个低级士人,是先帝刘备用我,如今才得以位极人臣,高官厚禄。现在征讨曹魏都没有见到成效,擅自自尊自大并不是我的本意。假如真的有一天能够灭亡曹魏,让皇帝回到洛阳,即使是十命都可以接受,何况是九锡之礼!李严接到诸葛亮的信之后,什么都没有说。

曹真来袭时,坐地讨价还价

公元230年,曹真上书魏明帝讨伐蜀汉,魏明帝批准,并下令司马懿配合曹真。曹魏军队分为三路。曹魏大司马曹真从斜谷道攻入蜀汉,而镇守襄阳的大将军司马懿从汉水坐船由西城攻入,司马懿和曹真在汉中汇合,而其他各个将领,一部分安排从子午道攻入蜀汉,而另一部分从武都郡攻入蜀汉。

在曹魏大军来袭之时,诸葛亮下令让李严帅兵两万人前来增援汉中,李严这个时候却派人和诸葛亮说曹魏的司马懿等人都开府了。这里解释一下,开府就是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之意,汉朝本来只有三公可以开府,汉末才发生变化。李严在这里是暗示诸葛亮自己要开府才肯发兵,诸葛亮无奈,只得同意,同时还让李严的儿子丰为江州都督督军,主管李严带兵来汉中之后的政务。李严这才发兵赶往汉中。但是所幸当时下了连绵大雨,很多栈道都被雨水毁坏,于是曹真退军。

诸葛亮第二次大规模北伐时,李严作法自毙

公元231年,诸葛亮发动的第二次大规模北伐,当时的曹魏关中主帅曹真病重,西面主帅换成了司马懿,但是司马懿和手下将领并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当时的蜀汉军队和曹魏军队作战,张郃战死,司马懿大败。蜀汉军威大振。

此时李严在汉中负责往前线运送粮草,而汉中正值夏天刚刚到秋天之际,当时连绵大雨,李严运粮不力,导致粮草没有运到前线,李严于是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前去诸葛亮的军中,要诸葛亮退军,诸葛亮于是退兵汉中。李严得到诸葛亮退兵的消息时,为了逃避责任,于是故意说:“军粮充足的很,为什么丞相要退兵呢?”,故意表明诸葛亮在取胜之后,不愿进兵的罪责。同时他还上书后主刘禅说:“我们目前都是故意退兵,只是为了引诱敌人与我们作战。”

但是后来诸葛亮把李严的书疏全部拿出来比对,李严再也狡辩不了,于是只好认罪。

李严被废黜

李严的废黜,并不是诸葛亮一个人的意见,当时一起上书基本都是蜀汉的重要官员:

行中军师车骑将军都乡侯臣刘琰,使持节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南郑侯臣魏延、前将军都亭侯臣袁綝、左将军领荆州刺史高阳乡侯臣吴壹、督前部右将军玄乡侯臣高翔、督后部后将军安乐亭侯臣吴班、领长史绥军将军臣杨仪、督左部行中监军扬武将军臣邓芝、行前监军征南将军臣刘巴、行中护军偏将军臣费祎、行前护军偏将军汉成亭侯臣许允、行左护军笃信中郎将臣丁咸、行右护军偏将军臣刘敏、行护军征南将军当阳亭侯臣姜维、行中典军讨虏将军臣上官雝、行中参军昭武中郎将臣胡济、行参军建义将军臣阎晏、行参军偏将军臣爨习、行参军裨将军臣杜义、行参军武略中郎将臣杜祺、行参军绥戎都尉盛勃、领从事中郎武略中郎将臣樊岐。

可以说只是蜀汉高官的一次集体决议,李严的行为危害到了蜀汉的国策,但是诸葛亮并没有做多重的处理,在三国时期是难得可贵的。蜀汉的李严只是被废为庶民,迁往梓潼郡,但是奴婢宾客百数十人跟随。而李严的儿子李丰也在诸葛亮的账下任用。我们可以作对比:曹魏的司马懿打垮曹爽以后,曹爽和他的党羽基本上都是被夷灭三族。东吴的孙峻杀了诸葛恪之后,诛灭诸葛恪三族,还把诸葛恪外甥都乡侯张震及常侍朱恩都杀了。

李严被废黜以后,他还希望诸葛亮有一天会免除他的罪过,但是此后不久诸葛亮去世。李严得到消息以后,知道此后不会有人再重用自己,由此激愤,最终身亡。

Elva的心梅

Elva的心梅

三国蜀国李严,后改名为李平。刘备临死前的托孤大臣之一,与诸葛亮共同辅佐后主刘禅。

但是李严后来被废为庶民。终其一生再未进入蜀汉朝廷。随着诸葛亮的去世,李严认为再也没有人会起用自己了,于是伤心懊恼,郁郁而终。

李严的个人才能上来说非常杰出,可以说在蜀国才能不亚于诸葛亮,他曾经主持兴修水利,贯通几条河流,让巴蜀的农业得以兴盛。他带兵打仗很有统治力,汉中几股农民起义,聚集数万人,他只以本郡五千士兵消灭了匪首,平息了起义。可以说,这样一个人如果你能够和诸葛亮携手并肩昌盛汉室,或者历史也存在一些变数。

可惜李严性格上存在重大缺陷。

第一他孤高自傲。在郡县时不听别人的劝告,一意孤行迁移办公室地质,而且大肆扩建。

第二,他为人心理阴暗。如果有人得罪了他,他一定会想办法整治别人。

第三,他贪图名利。诸葛亮调他支援北伐的粮草,他推诿不行,诸葛亮给他加封将军,并把他的儿子也委任为他原来的官职,他才高兴的去了。但是当粮草没能按时送到时,又使人告诉诸葛亮退兵,诸葛亮听了他的话退兵,他又反而诬告诸葛亮。还好诸葛亮有所防备。李严也正因为这一次而被刘禅贬职为民。

第三,他贪图物质享受。他在汉中大肆修建扩建自己的住宅。

最终来看,李严虽然能力很强,但是始终不能按制度办事,存有过度的私心。也就诸葛亮在世时能够稍微加以控制,但是他的被贬也是性格使然。

cheeeer

cheeeer

首先,在刘备白帝城托孤后的数年时间中,诸葛亮和李严还是保持着和睦的关系,也即诸葛亮着手恢复蜀汉的实力,并且平定南中地区,而李严则镇守永安,防止东吴可能的进攻。到了公元226,诸葛亮和李严之间的关系逐渐发生了变化。彼时,诸葛亮在汉中地区准备北伐中原,这也是刘备一生的志愿。在诸葛亮看来,自己出兵之后,想要让李严率军来镇守汉中,以此让自己可以专心北伐曹魏。但是,李严不仅拒绝了这一合理的要求,还要求划分五个郡作为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众所周知,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后,蜀汉只有益州这一州之地。


在此基础上,蜀汉自然不希望益州再被划分下去,这显然不利于益州内部的团结。因此,诸葛亮自然拒绝了李严的不合理要求。与此同时,李严还劝诸葛亮应该受九锡,怂恿诸葛亮进爵称王。值得注意的是,在汉末三国时期,大臣如果“加九锡”的话,无疑是表明了自己篡权夺位的野心,比如曹操就曾经加九锡。所以,对蜀汉和刘禅忠心耿耿的孔明,选择驳斥了李严。自此之后,在看穿了李严的险恶用心之后,诸葛亮逐渐疏远了李严,也即这两位托孤大臣,不仅走向了对立,更是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彻底走向了对抗。


公元230年,李严在私下传言说司马懿已经为自己设立了官职来诱降他。对于李严的贪婪,诸葛亮心知肚明。不过,从维护大局的角度出发,诸葛亮还是上表迁李严为骠骑将军,也即对他可谓加官进爵。但是,李严不仅没有投桃报李,反而对诸葛亮恩将仇报。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公元231年,诸葛亮出兵祁山。对此,李严在运送粮草上不仅发生了延误,还在诸葛亮班师回朝之后故意诬陷他。而这,终于让诸葛亮认为无法继续忍耐了。于是,诸葛亮上奏弹劾李严,并且赢得了大部分蜀汉大臣的支持。


最后,对此,后主刘禅最终将李严这位托孤重臣被废为平民,流放到梓潼郡(治今四川梓潼)。总的来说,对于诸葛亮和李严这两位托孤大臣,因为理念上的不同,所以逐渐走向了对抗,也即诸葛亮一心为公,希望可以匡扶汉室,而李严则更多的为个人利益考虑,甚至贪得无厌。在此基础上,尽管是刘备的托孤大臣,甚至手握蜀汉兵权,但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李严站在了蜀汉的对立面上,自然没有好下场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被诸葛亮废为平民,流放偏远之地,但是,李严依然认为只有诸葛亮才能让自己东山再起。等到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李严心灰意冷,失望至极,最终在不久之后病逝。

log318

log318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严格意义上来说,李严并不是蜀国的的托孤大臣。刘备死前,唯一托孤之人是诸葛亮,而李严顶多就是个蜀汉重臣,诸葛亮日后理政的帮手。

当年刘备白帝城托孤之际,是将自己的儿子刘禅全权托付了丞相诸葛亮,同时也把李严当做诸葛亮的帮手。在刘备生前,刘备封李严为都护,并统领国家内外的兵权,继续镇守永安。可以看出,刘备对李严十分信任。

但是,最终李严却被诸葛亮给流放了?这其中究竟是什么原因?

原因是李严犯了众怒。

公元231年,诸葛亮兴师北伐,负责后方粮草的正是李严。而就在诸葛亮在前方与魏军交战之时,却得知后方粮草没有跟上,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一旦粮草没跟上,等待他们的就是灭顶之灾,于是诸葛亮被迫退兵,此次北伐宣告失败。

那么这究竟发生了什么?

原来是李严搞的鬼。他为了制造出蜀军在前线作战不利的假象,于是他先让人写了一封书信给诸葛亮,称因为天气不佳的原因,导致粮草不能按时送达。而在前线的诸葛亮收到这封信后,也只能无奈退兵了。

在得知诸葛亮撤军的消息后,他立刻就杀了一个督运粮草的官员,为自己顶罪。随后马上上报给刘禅,称蜀军在前线失利,目的就是为了打击诸葛亮。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诸葛亮一直留着李严命人送到前线的书信,于是乎,在诸葛亮班师回朝后,这个阴谋诡计就暴露了。在众臣的群起围攻下,李严被治了罪,但念其对蜀汉有功,只是将李严贬为庶人。

所以,这还算是好的,犯了如此大罪,被贬为庶人,已经算是格外开恩了。

听不到笑声寻

听不到笑声寻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还是西出祁山,这一仗打得很艰苦。诸葛亮离开汉中前“命严以中都护署府事”,也就是让李严以中都护的身份留守汉中,处理丞相府行营的各项事宜,主要任务是保证前线的军粮供应。

这一仗的对手是司马懿,双方正打得难解难分时,李严突然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突然来到前线,向诸葛亮报告说由于阴雨连绵,粮食无法供应,李严已报告后主,后主诏令诸葛亮回师。

诸葛亮尽管心有疑虑,但军粮供应不上已成事实,除了退兵没有任何办法,诸葛亮只得下令撤军,第四次北伐又无功而返。

诸葛亮一回到汉中,马上了解具体情况,他派人去请李严,却没能请来,因为李严已向后主请病假离开了汉中。

李严之前谎报了军情,担心诸葛亮回来以后查问,心中不安,“自度奸露,嫌心遂生,闻军临至,西乡托疾还沮漳,军临至沮,复还江阳”。这里的沮漳应指沮水和漳水,但它们在孙吴的控制区,所以这里可能是史书的笔误,江阳指的是蜀汉新设的江阳郡,在成都东南方向,不过这里可能也是笔误 ,江阳应该是江州,是李严的大本营。

后来李严在参军狐忠等人反复相劝下才重新回到汉中,回来后,对撤军一事他装作很惊讶的样子,故意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诸葛亮马上派人回成都,调阅了李严这段时间上给后主的所有奏章,诸葛亮惊讶地发现,在李严给后主的报告里竟然写着“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

至此真相大白:因为办事不力,再加上确实遇到了连阴雨,李严负责筹办的军粮出了问题,为掩饰过失,推卸责任,他玩起了两面派手法,一面向后主报告称诸葛亮正在进行一次假撤兵,一面打着后主的旗号到前线让诸葛亮退兵。

事情很容易查清,诸葛亮向李严出示了他前后所写的信件以及向后主所上的奏章,矛盾之处暴露无遗,李严“违错章灼,辞穷情竭,首谢罪负”。

这件事让诸葛亮大为震动,李严不仅误了事,更重要的是他欺瞒皇上和上级,造成了第四次北伐前功尽弃的严重后果,这是最让人痛心的。

更让诸葛亮愤怒的是,同为托孤重臣,平时诸葛亮特别注意与李严处好关系,尽量包容甚至忍让,但李严不理解他的苦衷,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战他的底线。

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就想抽调李严所属人马来汉中,但李严却不理会,反而写信劝诸葛亮加九锡,还提出设立一个什么巴州刺史部,由他来当巴州刺史。

后来曹真三路大军进攻汉中,汉中兵力有限,诸葛亮只得再向那时在江州驻守的李严增兵,李严趁机提了一堆条件,得到满足后才愿意来。

此次军粮事件,天气不好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李严不肯尽心尽力也是原因之一,李严很有能力,如果他肯干,即使有困难也能办好,正是因为他平时闹情绪、有牢骚,总觉得自己也是托孤大臣,没得到相应的实权,心生不满,才影响到工作。

这一回诸葛亮不再忍让,他郑重向后主上表,回顾了近年来李严的种种不端行为,然后说李严来到汉中后,“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这样做是“伐平之短,莫若褒之”,但李严不理解,竟犯下了这种不能宽恕的错误。诸葛亮最后说“若事稽留,将致祸败,是臣不敏,言多增咎”,也就是,如果再宽容的话,以后会酿成更大的灾难。

这份弹劾奏章由诸葛亮领衔,蜀汉二十多位重臣联署,请后主“辄解平任,免官禄、节传、印绶、符策,削其爵土”,后主诏准,罢免李严的官位,让他以老百姓的身份到梓潼郡居住。

李严被罢是蜀汉政坛的一件大案,一个托孤重臣弹劾罢免了另一位托孤重臣,放在其他任何朝代都会成为热议的对象,但对诸葛亮处理的这件事,后世几乎没什么非议。

原因是,诸葛亮完全从原则出发,一心为公,事情的处理过程公正透明,就连当事人也不能说出来什么。同时,诸葛亮也没有投鼠忌器,因为李严同为托孤大臣就不敢秉公处理,诸葛亮的做法,如晋人习凿齿所说,是“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镜至明而丑者无怒”。

洛艺嘉

洛艺嘉

诸葛亮蜀国建立的奠基人,是蜀国最重要的人,其出山之初就已经帮刘备立下汗马功劳,先是帮刘备夺下荆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是助刘备夺下了益州,建立了蜀国,可见其重要性,要是没有他估计也没有蜀国了,所以说他在蜀国地位极其之高,说话也有一定的权威的,而李严,却没有什么战功,又自视过高,性情孤傲,只是被刘备临时任命的托孤大臣而已,所以地位完全是比不上诸葛亮的。

刘备死后,诸葛亮仍然在完成他的遗愿,那就是想要一统天下,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议北伐,征的刘禅的同意之后,诸葛亮亲自领兵北上,把押运粮草的重要职位交给了李严负责,让他主管后勤,而诸葛亮却在前线打仗,当时诸葛亮第三次攻曹魏时,正好遇上了阴雨连绵的天气,因为粮草供给不足,李严便派兵让诸葛亮撤军。

其实这是李严自作聪明,假造圣旨给诸葛亮的,但是回到朝之后,李严说军粮充裕,怎么要退兵呢?其实他这样做,是想为自己开脱,他不想因为自己运粮不利而受到责罚,他想把责任完全推给诸葛亮,说是诸葛亮延误战机之类的,虽然看上去李严很聪明,但是他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除了这个错误之外李严还犯还犯了一个更重要的错误,就是回朝后,他不应该向刘禅上书,当时向刘禅上书道,其实我只想要诸葛亮假意撤退,其意就是用来引诱敌人好与其决于死战的,但诸葛亮并没有拆穿他,其实这点小伎俩在诸葛亮面前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就好像是关公面前耍大刀一样,其实刘禅这个人也是精的很,他也知道诸葛亮不会无缘无故撤兵的,他也看出了是李严在诬陷诸葛亮,所以李严被革职,贬为平民,流放边疆。



等你一起走的路

等你一起走的路

诸葛亮和李严同为托孤大臣,为何前者名垂千古,后者却被贬为民,抑郁而死呢?我就按时间顺序,以李严为主角来为大家介绍这段历史真相。

成为蜀中大臣李严从在刘璋账下的一个小县令,自投降刘备之后被封为犍为郡太守。后因剿贼有功,升任辅汉将军,又屡立功劳升任尚书令,进入刘备朝廷的中枢系统。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刘备身边的李严名声越来越大,在蜀国的威望也越来越高。

手握军权,并肩诸葛亮刘备临终前召见诸葛亮和李严,嘱托他俩辅佐少主刘禅,并任命李严为中都护,掌管内外军事,这是刘备让李严和诸葛亮互相制衡,避免影响到刘禅的地位。刘禅的政权稳固后,李严被改任为前将军,他任然握有相当大的兵权。此时,李严和诸葛亮的关系比较和睦。托孤重臣走向分裂后来,诸葛亮在汉中出兵北伐,想让李严带兵镇守汉中。汉中郡在益州西北边境,李严很不情愿,百般推脱。李严借此要求划分5个郡设立巴州,让他做巴州刺史。蜀汉本来就地盘很小,诸葛亮当然不同意。为此,两人的关系逐渐疏远。

推卸责任,终成大错公元231年,诸葛亮兵出祁山,北伐曹魏,李严负责监督运输粮草。夏末秋初,正逢连绵大雨,粮草运输时常中断,李严派人告诉诸葛亮情况,并让诸葛亮回来。诸葛亮率军返回后,李严假装惊奇地说:“粮草还有很多,大军为何返回了?”李严的目的是想为自己督运粮草失职推卸罪责,并彰显诸葛亮按兵不发,无功而返的过错。李严担心后主刘禅会派人调查诸葛亮无故退军的真相,同时也不想将事情做的太绝,于是他写奏折给刘禅,为诸葛亮辩解说:“大军故意撤退,是想诱敌深入。”李严认为这样做,对领导刘禅有了一个合理的交代,对同事诸葛亮也能维持友好关系。一手好牌最终打烂老谋深算的诸葛亮看穿了李严拙劣的诡计,他将李严写给自己的书信全部呈给刘禅,证实了李严的过错。李严理屈词穷,只好认错谢罪。于是诸葛亮上奏给刘禅说:“李严贪图权位,只顾追名逐利,不为国家考虑。当初臣认为国家正是用人之际,所以对他有些宽容和厚爱。然而,臣本以为李严做的事都只是在求取荣华富贵,却没想到李严竟然颠倒黑白到了这种程度。如果再放纵李严,将会造成大祸。”于是,李严被废为平民,流放在外。

共赴黄泉见先帝李严经常盼望诸葛亮能再次起用他,最后听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李严感到希望破灭了,所以情绪非常激愤,突然发病死了。
炜炜

炜炜

李严是刘备的托孤大臣不假,但是其并不是手握蜀汉兵权,至于其失败被流放,更是三国历史上的一大迷案,情节诡异,按照正史记载,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那么真相究竟如何?以下只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李严的履历

李严(?-234年),后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阳人,也就是荆州人,素来有盛名,其最早在荆州牧刘表手下就颇具才名,刘表可并不像演义所说的那么不堪,相比之下,荆州地区治安稳定,汇集了大量的名人才俊。而刘表死后,曹操南征大军将至,李严不愿意投降曹操,于是投奔了益州的刘璋,得到重用,并获得了巨大赞誉。

蜀汉后期的李严

李严的特殊身份

从这份履历可以看出,李严的特殊性,也是他受刘备重用的原因:第一,这人是个坚决的反曹派,这一点很重要,益州本地人对曹操并未恶感,以至于张松最早愿意献出益州给曹操,而张鲁更是愿意给曹操为奴,也不愿做刘备的座上宾;第二,李严是荆州人,要知道刘备的班底是荆州集团居多,诸葛亮、黄忠、魏延、马良等等,都是荆州人,而李严虽然在益州做官,但是其却和荆州集团也联系过多,而李严是同时被荆州和益州接纳称赞的,所以,其地位自然特殊,而在刘备攻取成都后,李严更是倾力相助,得到刘备的重用。

荆州牧刘表

不过刘备攻取成都后,接下来攻取益州,手下人才济济,文臣诸葛亮、法正,武将更是四大将军(没有赵云,也没有五虎上将),而李严作为青年才俊(年龄远小于刘备,大致年龄接近魏延),功劳有限,虽然得到重用,但是还没有声名显赫到权力中心,但是李严和魏延,作为荆州集团的两颗新星,已经冉冉升起,不过魏延更多的是军功,而李严则是文武双全。

李严为何可以被托孤

李严被托孤更多的可能是无奈之举,因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蜀汉文臣大将或死于战乱,或死于疾病,几乎已经凋零殆尽,四大将军全军覆没,而对于原来益州集团归顺的文臣武将,刘备大多持观望态度,并未敢重用,毕竟归附时间较多,因此,托孤之时,自然而然的就交给了值得托付的诸葛亮,然而此时的诸葛亮并未真正的领兵作战,刘备于是安排了李严为辅。此时的李严,青年才俊,比仅有武力的魏延更为适合,更重要的是李严早都益州集团认可,因此,安排李严辅助诸葛亮可能是最利于稳定朝政的。

永安托孤

李严托孤后的尴尬地位

李严作为托孤大臣,是名副其实的蜀汉政权三把手,但是其远远没有达到其政治地位,其也没有手握兵权,相反,其处于一个尴尬地位,首先作为二把手的诸葛亮,开府,这个政治待遇极高,所以《出师表》中不断提高宫中、府中,其实诸葛亮的府中已经替代了宫中的地位,以至于刘禅说道“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而李严作为三把手,不能开府,自然就无法参与朝政,其接受的任务是防范东吴,而夷陵险塞,而蜀汉与东吴结盟,压根就不需要怎么防范,所以李严是被排挤的,要什么不给什么,还无法参与朝政,甚至诸葛亮的丞相府的一个司马都可以骑到李严头上,你说李严能不憋屈吗?

李严的历史迷案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终于李严开始了反抗,趁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写信给诸葛亮说粮草不够,请撤兵;同时又在成都散布说诸葛亮不会撤兵,等诸葛亮撤军回到成都时,李严还一脸惊讶,最后诸葛亮拿出李严亲笔书信,李严哑口无言,经过审理,撤销一切职务,被流放。这是历史的记载,可以看出这段记载,很不合情理,李严既然有意栽赃,怎么会留下亲笔书信呢?如果留下亲笔书信,又怎会铤而走险?

遭流放的李严

历史真相究竟如何?

原因究竟为何,已经无法得知了,不过究竟官场的李严,的确这样收场了自己的政治生涯,那么真实的历史真相究竟如何?原因大概可能有以下几个:

第一,李严真是傻掉了,已经被压迫到极限的李严决定铤而走险,而且他想利用诸葛亮的反对派攻击诸葛亮,让刘禅也站立在自己立场上,这种可能性并不大;

第二,诸葛亮暗中陷害李严,诸葛亮为了避免有人掣肘,尤其是自己去世后,自己的继承人无法对抗李严,从而影响自己既定的方针路线,继而编制一个计划,陷害李严,或者授意别人陷害李严,但是最后李严认罪,似乎这个可能性也不大;

第三,就是李严在计划一个巨大的阴谋时,被人泄密,而泄密之人告密,并答应李严销毁的证据保存下来,献给了诸葛亮,导致阴谋破裂。

真实原因无从得知,但是事实就是如此,经过这次变化,李严彻底失去了自己的政治生涯,而蜀汉也在灭亡的道路上越走越近了。

喵喵喵8

喵喵喵8

有关刘备白帝城托孤的议论很多,很多人大肆用腹黑之论揣度刘备心思,其实刘备作为戎马一生的英雄,对其身后事想的深远一些,是很正常的,大可不必过度腹黑。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除了保护儿子刘禅及维护其创立的蜀汉基业,更是为了协调蜀汉内部势力的平衡,他所想的远比其他人深远。



章武三年,刘备病重时,除了对诸葛亮说了“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重话外,还在遗诏中向刘禅明确了“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的遗言,同时他还在遗诏中明确“以严(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的决定。由此可见,刘备把其死后蜀国的军权明确交给了李严,可为什么仅仅在三四年后,诸葛亮就夺了李严的军权,甚至还将其贬为民流放至梓潼郡呢?

刘备死后蜀汉内部形势:



刘备死后,蜀汉内部情况是比较糟糕的,幸亏有诸葛亮以丞相及托孤大臣的职权总览蜀国政务、人事及经济等大权,并及时修复了与东吴的联盟关系,否则真可能有覆国的危险。但诸葛亮当时做得并不轻松,他虽有托孤重臣之名,可同时还身兼荆州系的总代表,调控内部各势力关系时,怎么也不如刘备做得顺畅。诸葛亮通过打压及拉拢等手段,同时加上其兢兢业业地治理蜀国,才使得蜀国内部各派势力暂时平稳下来,但终究还是无法彻底平复各派系的纠葛,特别是益州本土派势力在诸葛亮的统治下,暂时蛰伏起来,待机而动。

李严掌兵权后的作为:



章武三年,李严接受刘备托孤执掌蜀国兵权后,并没有什么大作为,一则是因为蜀国当时疲弱,除了休养操练,恢复实力,已不允许再有较大的军事行动;二则是因为李严从掌兵到诸葛亮北伐的三四年间,蜀国除了防守和南征雍闿、孟获,再没有什么军事行动。其实,按照分工,平定南中雍闿、孟获属于李严的差事,但实际上却是诸葛亮亲自率军完成的,没李严什么事。可见,李严虽获掌兵遗诏,却并未完全获得蜀国的全部兵权,所以,他获得“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的遗诏后,也并未有所作为。

李严掌兵权无所作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因为诸葛亮的原因,诸葛亮为了有力控制蜀国各派势力,需要掌握兵权,所以他不愿让李严执掌蜀国的全部兵权;二是因为李严自己的原因,李严作为东州系的总代表,害怕脱离本土势力范围,同时也可能是有其它顾虑,所以,在南征南中时,并未见李严主动请征的记载,这使他失去了施展才能和强化控制军队的机会。

诸葛亮北伐的多重目的:

诸葛亮北伐是被后世质疑比较多的军事行动,在后人看来明知不能战胜曹魏却一次接一次北伐,这是无益于蜀国的徒劳之举。但实际上,诸葛亮北伐是抱有多重目的的:首先伐魏兴汉是刘备的政治目标和遗志,诸葛亮北伐自然有这方面考虑,并以此为号召;其次是借军事行动强化对军队的控制,进而巩固其执掌蜀国军政大权的实力;第三是蜀汉内部形势的需要,通过制造与曹魏的战争,有助于诸葛亮调和内部矛盾;第四是发现和培养蜀汉的人才,诸葛亮治下的蜀汉人才逐渐匮乏,不能从外引进,就只能在内部发现和培养了;第五是扰乱曹魏发展,消耗曹魏国力,避免曹魏过强,蜀汉过弱的局面。

从诸葛亮北伐的多重目的可以看出,对诸葛亮来说,北伐是利大于弊的,如果取胜,那就是壮举,即使不能取胜,起码是有助于其稳定蜀国内部局势的。通过北伐,诸葛亮将李严置于后方,变相夺取他手中的军权,后来更是因为李严供应粮草出现问题,将其治罪并贬其为民,流放梓潼郡。

李严遭贬对蜀汉的影响:

李严由于性情孤傲,且常怀私利之心,所以常得罪人。但由于李严在川蜀人中的影响力较大,他的被贬势必令一些依附李严的人产生不满,甚至会影响到其他非荆州系势力的恐慌。这一点从蜀汉遭遇邓艾偷袭时,投降派迅速占上风,就可见一斑,在他们心里,尊曹魏为主人和尊刘禅为主人没什么差别,而且劝刘禅投降还能获得曹魏额外的恩赏,远比为刘禅死扛强多了。

据说,刘备临终前还曾单独召见过李严,告诫他说:“诸葛亮之才,十倍于朕,你绝非他的对手,朕若不在了,你们这些蜀中旧臣,必须要和诸葛亮同心协力,共伏时坚,如此川蜀才能繁荣昌盛,而你也能名垂青史。”由此可见,刘备对蜀汉后期的形势是很担心的,他既希望李严等蜀中旧臣,在后期能发挥作用,又希望他们能配合并稍微制衡诸葛亮,使他创立的川蜀之国能够实现真正的富强繁荣和长久。但刘备精心为蜀汉发展布下的局,由于缺少皇权的强有力调和,终究是有漏洞的,连诸葛亮也无法完全弥合蜀汉后期遇到的所有问题,所以,最后终究无法长久。

丘比特的小跟班

丘比特的小跟班

说到底不外乎这几个原因,一,从个人能力方面李严斗不过诸葛亮,二,东州派斗不过荆州帮,三,刘禅在政治上的不成熟。

从个人能力方面来说,李严本来也是刘表的手下,担任秭归县令,曹操占领荆州后,李严投靠了益州的刘璋,担任成都县令,颇有政绩,说明此人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官吏,投靠刘备以后,担任犍为太守,兴业将军,在刘备征讨汉中期间,他以劣势兵力镇压了益州的多股反叛势力,体系了过人的军事素质,晋升为辅汉将军,称得上是文武双全的人才,刘备建立政权后,李严曾经受命跟法正,诸葛亮,刘巴,伊籍一起制定蜀汉的法律蜀科,但是李严为人严苛,少有朋友,跟同僚的关系都很紧张。而诸葛亮就不同了,他是修习法家学说的,而且一直胸怀大志,长期以来注重拉帮结派,网罗亲信,所以,诸葛亮能够成为荆州帮的老大而李严虽然是东州系的老大,但是由于个人的原因,他在东州系并没有什么号召力,所以,他根本就不能跟诸葛亮对抗。

荆州派是刘备集团中仅次于原从集团的一个势力集团,而且,在刘备夺取荆州的过程中成长的很快,特别是刘备集团的文臣队伍,基本上都是诸葛亮招揽来的或者是跟诸葛亮关系密切的荆州士族,比如马氏兄弟,伊籍,蒋琬,费祎,杨仪,郭悠之,向宠,邓芝等等,刘备死后,他最嫡系的原从集团已经凋零殆尽,由于蜀汉政权是外来政权,跟益州本土士族之间一直都是别别扭扭的,所以,蜀汉政权一直都是以外来势力压制益州士族,所以,东州系一直都是被荆州帮压制的。

刘备托孤的时候,已经预见到了蜀汉政权中没有人是诸葛亮的对手,自己死后刘禅很可能对付不了诸葛亮这样的前朝重臣,所以,他安排了李严担任尚书令,中都护,总统内外军事,跟诸葛亮这个丞相,司隶校尉,录尚书事进行抗衡,加上魏延统帅汉中兵团,陈到统帅蜀汉最精锐的“白眊兵”担任刘禅的禁卫军,再加上吴懿,吴班等皇亲国戚互相制约,这些人虽然在玩弄权术方面都不是诸葛亮的对手,但是诸葛亮要整倒这么多人总需要花费一些时间,过上几年,等到诸葛亮占上风的时候,刘禅也应该能够亲政了,如此就可以顺利的度过“主少国疑”的时期了,但是,刘备还是低估了诸葛亮的手段,也没有预料到刘禅那么不成熟,刘备刚死,诸葛亮就利用“扶丧还葬”的机会,“口含天宪”,挟先帝之威,从幼稚的刘禅手中强索了“开府治事”“益州牧”“假节”等特权,一下子就跟李严拉开了距离,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诸葛亮又借口把陈到的“白眊兵”调往永安,用自己的狗腿子向宠,替代了成都地区的禁卫,把刘禅紧紧的握在手里,完成了这些以后,诸葛亮就开始向李严下手了。

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向李严下手呢?难道他的权势还不够吗?他已经是丞相,录尚书事,司隶校尉,益州牧,假节,武乡候了,已经是蜀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了,尤其是南征之后,他获得了九锡之中的“金斧钺一对,曲盖一,前后羽葆鼓吹,虎贲六十”的特权,诸葛亮举着这套倚仗出门,文武百官和臣民都是要跪迎的,他已经相当于蜀汉的副皇帝了。一个人到了这个地步已经足以光宗耀祖了,所以,我只能认为诸葛亮有更高的追求,他已经获得的并没有让他满足,为人臣者到了这个地步,如果再往前走,就只能是晋爵称王,跟皇帝比肩了,就像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的那样,已经贵为丞相了,人臣之贵已极,去皇帝只有一阶了。再往上就是加九锡称王了,历史上加九锡称王的王莽,曹操,刘备,孙权以及后来的恒温,刘裕等等,只要加上了九锡,就等于是向天下宣称~他要向皇位迈进了。

虽然李严的地位已经跟诸葛亮的距离越来越大了,但是,李严有一个非常特殊的身份~辅政大臣,跟诸葛亮一样的辅政大臣,只要诸葛亮一天不还政于刘禅,李严的辅政大臣的身份也跟诸葛亮一样就存在一天,只要诸葛亮露出要僭越礼法,做出不臣之举的时候,李严这个先帝任命的辅政大臣的身份就会成为号召蜀汉群臣“清君侧”,诛杀篡逆之臣的旗帜。所以,诸葛亮不仅要剥夺李严的兵权,还千方百计的要把李严彻底整倒。

散养动物

散养动物

李严(?-234年),后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



李严被罢黜的直接原因是押运粮草因为下雨道路泥泞延误时日,他为推卸责任反而怪罪诸葛亮的北伐,使诸葛亮不得不退兵,因而获罪,最终被废为平民,迁徙到梓潼郡(治今四川梓潼)。



性格决定命运,李严的结局与其性格是密不可分的。《三国志》中写道“都护李严性自矜高。”,与他同朝为官的同乡陈震说他:“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可见此人性格非常孤傲,而且嫉妒心、报复心都比较强。

刘备刚刚去世之时,他尚能兢兢业业工作,但逐渐蜕变。他先是怂恿诸葛亮加九锡,遭到严厉驳斥之后,又故意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要挟朝廷为自己加官晋爵,诸葛亮为了蜀汉政权的内部团结答应了他的部分要求。可随后李严得寸进尺,竟然搞阴谋诡计要陷害诸葛亮。最终被诸葛亮废为庶民,流放梓潼。

李严虽与诸葛亮同为托孤之臣,但其威望远不及诸葛亮,况且此人心术不正,心胸狭隘,难以在蜀汉朝廷内部形成什么派系力量,而他在得知诸葛亮去世后,也感觉朝廷再也没有人能像诸葛亮那样包容他,所以不久后便郁郁而终了。

shawn927

shawn927

三国时期,蜀汉皇帝刘备在临终前召见了丞相诸葛亮和尚书令李严,嘱托二人辅助后主刘禅。刘禅即位后,二人官居要职,齐心协力治理蜀汉。李严的地位在蜀汉仅次于诸葛亮,但是后来,他却因诸葛亮的一道奏折,被废为平民。那么,是何缘由,让李严被诸葛亮废为平民呢?

一是建兴(刘禅的第一个年号)四年,诸葛亮准备北伐的时候,想让李严带兵镇守汉中。汉中郡在益州西北边境,李严很不情愿,百般推脱。李严借此要求划分五个郡设立巴州,让他做巴州刺史。蜀汉本来就地盘很小,诸葛亮当然不同意。为此,两人的关系逐渐疏远。

二是建兴八年,当曹魏大将军曹真三路大军进攻汉川的时候,诸葛亮再调李严前往驰援,他不去,说走了曹魏司马懿会趁虚而入。后来诸葛亮让他儿子负责江州防务,并升他为骠骑将军,他才去了。

三是建兴九年,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李严负责粮草押运,因道路泥泞,他怕误期受处罚让诸葛亮退兵。诸葛亮退兵后,他又在刘禅面前说,粮草很充足,不知道诸葛亮为什么会退兵?

老谋深算的诸葛亮看穿了李严拙劣的诡计,他将李严写给自己的书信全部呈给刘禅,证实了李严的过错。李严理屈词穷,只好认错谢罪。于是诸葛亮上奏给刘禅说:“李严贪图权位,只顾追名逐利,不为国家考虑。当初臣认为国家正是用人之际,所以对他有些宽容和厚爱。然而,臣本以为李严做的事都只是在求取荣华富贵,却没想到李严竟然颠倒黑白到了这种程度。如果再放纵李严,将会造成大祸。”

于是,李严被废为平民,流放在外。




慢生活

慢生活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