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刘备的托孤大臣,手握蜀汉兵权,李严为何被诸葛亮流放呢?

leavemealo
诸葛亮之于刘禅,正如曹操之于刘协。诸葛亮在刘备白帝城托孤后十余年,都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哥。可是刘备当时指定的托孤大臣可不止诸葛亮一人,为何我们今天只知诸葛亮,而不知其他呢?
这个托孤大臣混的有点差
李严,字正方,南阳人,蜀汉重臣,是诸葛亮执政蜀汉时期唯一能与其一争的人物。
刘备在白帝城病危前,命诸葛亮和李严共同辅佐刘禅,诸葛亮为正,李严以“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诸葛亮在成都的“尚书”班子是正,李严在永安的“尚书”班子是副。可惜李严还没开始上手,就成了陪跑的,让诸葛亮架空了,自己的班子也很快就没了。
很多人认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就是继续留在永安主管蜀汉的军事。其实这是错误的,李严根本没有手握蜀汉兵权。
首先李严当时不过一郡太守,当尚书令不过几个月,资历上就够不到。我们看魏国曹真在主管一国军权时同时升为上军大将军,吴国诸葛恪以大将军领太子太傅督中外军事,而李严以中都护统领之职能督中外军事吗?我们再来看看永安这地方,永安既非国都,又不是水路便利所在,让一个主管一国军事的人住在这样的地方,那他该怎么统领三军?总领全国军事事务通常表述为都督、督、领、掌“中外军事”或“中外诸军事”,而非“统内外军事”。如曹真为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曹爽拜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姜维加督中外军事。诸葛恪加荆 扬州牧,督中外诸军事。孙峻迁丞相大将军,督中外诸军事。峻弟孙綝为侍中武卫将军,领中外诸军事。所以督中外军事才是统领全国兵权,而“内外”指的则是中央和地方,如永安之于成都就是内外之别,永安 特殊在是蜀汉和东吴的战略要地,所以从这两方面考虑,刘备只是让李严驻守永安,负责与东吴一线的军事事务。故意冷落李严
所以诸葛亮执掌朝政后,可以轻松的冷落李严。他表面上先后封李严为都乡侯 ,假节,加光禄勋,但却让他继续坐镇江州,李严的尚书令之职,也是名存实亡。显然,诸葛亮推翻了刘备的遗诏,副手李严被开了。从诸葛亮迫不及待的使用新年号,就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刘备遗诏的不满。
建兴五年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在他那篇著名的《出师表》中,把朝中大事小事都安排的整整齐齐,却唯独没提对李严的安排。在出征前,又把稳定后方的重任交给了蒋琬,又把李严撇在了一边。
诸葛亮这事确实做的不厚道,同为托孤大臣,却这样冷落李严,真是应了一山不容二虎的俗话。
这时诸葛亮又命令李严带两万兵马去守汉中,李严心中不满,就要诸葛亮从益州东部划分出五郡,新设江州,由他担任江州刺史。诸葛亮哪能答应,直接拒绝。李严遭拒,便不听诸葛亮调令。
李严这时候看着大权旁落,心中郁闷啊,他就想出一计,进言给诸葛亮,请他像曹操一样受九爵,进爵称王。这下可好,诸葛亮找到可以教训的机会,大义凛然的批评了李严好一番,关键李严还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动手的前兆两年后的建兴七年,陈震出使吴国前,把他搜到的关于李严的劣行给了诸葛亮。为此诸葛亮专门找长史蒋琬、侍中董允谈论李严的事情,这就是诸葛亮准备动手的前兆,将李严的问题公开化了。
建兴八年的时候,诸葛亮又让李严带两万兵马去汉中坐镇,李严又拒绝了。于是诸葛亮就请刘禅封李严的儿子李丰为江州都督督军,顶替了李严的位子。李严只要听令,被诸葛亮调往汉中。
如果说江州是李严的老巢,那汉中则是诸葛亮的大本营。李严到了汉中,名义上是“督汉中”,可实际上根本没有实权。
李严刚到汉中没多久,就被诸葛亮命其负责运粮等事务,这李严“督汉中”本来是掌管汉中军政大事,可现在俨然成了诸葛亮的运粮官。再加上大雨不断,运粮非常困难,所以不能按时送达。
这一切都让李严非常窝火,于是他派人去告诉诸葛亮,说后主有令,让其撤军。正巧诸葛亮因为粮食不够,准备撤回来,听到命令后就顺坡下驴的回来了。
李严一看诸葛亮真回来了,故作惊讶问粮食充足,为什么撤军了呢?试图把自己的责任推干净。同时他还反咬一口,说诸葛亮擅自撤军,与敌寇是一伙的。
诸葛亮回到朝廷,把证据一摆,小弟们再一吆喝,李严直接从托孤大臣变成了小老百姓,徙梓潼郡。
这体系内老大对老二的优势真是碾压性的,本来诸葛亮就是总领朝政的丞相,而李严连军事大佬也算不上,更别说总掌兵权了。李严本来想默默搞事情的,可惜遇上诸葛亮这样精明的主,也就只能认栽了。
wjykangkang
李严和诸葛亮是刘备在永安托孤的时候,仅有的两个大臣。刘备把政务交给了诸葛亮,把军队交给了李严。可是后来,李严在诸葛亮的弹劾下,刘禅把李严废为庶人。那么,究竟是李严自己作死被废掉,还是被诸葛亮给挤掉的呢?
(李严剧照)
史料上记载的,是李严自己作死被废掉。他作死的事情主要有三点:
一是建兴(刘禅的第一个年号)四年,诸葛亮准备北伐的时候,调李严到汉中去防守,李严不去,还要求诸葛亮把五个郡合成一个巴州,让他当巴州刺史(那时候他本身是江州刺史)。
二是建兴八年,当曹魏大将军曹真三路大军进攻汉川的时候,诸葛亮再调李严前往驰援,他不去,说走了曹魏司马懿会趁虚而入。后来诸葛亮让他儿子负责江州防务,并升他为骠骑将军,他才去了。
三是建兴九年,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李严负责粮草押运,因道路泥泞,他怕误期受处罚让诸葛亮退兵。诸葛亮退兵后,他又在刘禅面前说,粮草很充足,不知道诸葛亮为什么会退兵?诸葛亮把李严的信给刘禅看,并趁机弹劾他。结果刘禅把他废为庶人。
史料虽然记载李严是自己作死被废掉的。不过,有一件事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明明刘备是把军队交给李严的,为什么最后成为诸葛亮统兵了呢?
(诸葛亮剧照)
我认为,搞清楚了这个问题,就能搞清楚李严是不是被诸葛亮挤掉的这个问题了。
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退守永安后,由于身体每况愈下,因此他开始考虑安排后事的问题。在这些考虑中,有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把李严从犍为太守的职位上,调到永安,担任尚书令。尚书令在东汉及三国时期,还不完全是宰相,但因为直接执行皇帝的命令,因此和宰相也差不多。刘备让李严担任尚书令,就是考虑将来托孤诸葛亮的同时,再托孤给李严,用李严来制衡诸葛亮,避免诸葛亮一枝独大,成为权臣。
我们再来看,刘备去世后,本来被刘备安排掌管军队的李严,是如何失去军队指挥权的。
李严掌管军队,刘备给他的职位是中都护。“都”是全部的意思,“护”是带兵监护的意思,因此“中都护”就是掌管内外所有的军队。
但是,刘备去世以后,发生了一件事,就是按《三国志》的记载:“牂牁太守朱褒拥郡反。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闿反,流太守张裔於吴,据郡不宾,越隽夷王高定亦背叛……”也就是说,蜀汉差不多有一半的国土都已经造反了。
这样一来,就必须要动用军队平乱。虽然李严是中都护,但当时刘备又安排他镇守永安。诸葛亮也给刘禅建议,让李严继续镇守永安。确实也不能不镇守,因为永安是对抗东吴的门户,夷陵之战已经败了,如果再不镇守,那么东吴就会乘虚而入。因此可以说,李严虽然是一个中都护,但是他不能回到成都,因此就不能行使中都护的权力。指挥军队平乱这些事,就只能交给宰相诸葛亮。
诸葛亮指挥军队平乱以后,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继承刘备遗志,誓师北伐的打算。在北伐之前,先要南征,安定南方。南征之事,当然只能交给诸葛亮。于是刘禅在建兴三年把军队交给诸葛亮,让他率军南征。这样一来,实际上李严的中都护,就有名无实了。
诸葛亮南征回来后,立刻着手北伐。这时候,诸葛亮做出一个决定,也就是前面说过的,建兴四年,诸葛亮下令调李严到汉中,负责镇守汉中及后勤保障事宜,诸葛亮自己要统兵北伐。
可能这时候,李严的心中已经非常不满。在他看来,诸葛亮轻轻松松把蜀汉整个军队的指挥权给他夺去了,现在又把他调到汉中,相当于也要把他的根据地一并夺去。所以他坚决不去,还让诸葛亮把五个郡合起来组成巴州,他除当江州刺史外,再当巴州刺史。他这样做,无非就是想扩大地盘,建立更大的根据地。当然,诸葛亮没有听他的。
此后,诸葛亮于建兴六年第一次北伐到他去世,军队就一直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李严只是作为一个将领。而且,建兴八年,诸葛亮再次调他到汉中,这次他再也推不掉。建兴九年,因为前面讲过的“粮草事件”,李严在刘禅面前诬告诸葛亮,其实还是在进行最后的挣扎,希望把诸葛亮拿下。没想到他手段太低劣,诸葛亮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他是在诬告。结果李严宣告失败,被废为庶人。
(刘禅剧照)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确实在排挤李严,把李严对军队的指挥权变成他自己的。但是,诸葛亮在这个过程中,所做的事情,处处为公,处处从国家的大局出发。而李严则处处为私,处处考虑自己的小利益。所以,最后他不得不败在诸葛亮手里。
(参考资料:《三国志》)

荷止
蜀汉政权建立以后,其内部有三派势力,一派是由刘备从荆州带来的旧部,代表人物就是诸葛亮;另外一派是刘焉、刘璋父子的旧臣,代表人物是法正、李严;还有一派是益州的本地势力,如被刘璋杀死的张松就是蜀郡人,属于地地道道的益州本地势力。
对于三派势力的态度问题上,刘备的策略是完全不同的。对于从荆州过来跟自己出生入死的老部下,刘备给予了绝对的信任。在这个问题上,刘备和诸葛亮的态度一致,这批人都得到了重用,并根据他们的能力安排在了合适的岗位上,掌控了蜀汉政权的大部分要职。对于跟随刘焉、刘璋的旧部,如法正就成为了刘备的谋主,其地位仅次于诸葛亮,而黄权则成为了刘备手下统领水军的重要将领。对于益州的本地势力,刘备就没有那么客气了,只要和自己不是同路之人的坚决打压,很多不识时务的益州本地人物就被刘备清洗了。
李严不是本地户,他也是从荆州跑到益州来谋求发展的,且其人因能力出众在刘璋手下很受重用。刘备入蜀时,刘璋曾经派李严率领人马抵御刘备,结果李严率众投靠了刘备。因此刘备在夺得益州后,对李严颇为赏识和重用。自己在猇亭夷陵之败后,把李严调动到了自己身边,配合自己处理政务。这一方面是刘备认可李严之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刘璋的旧部安心,表示自己不仅重视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人士,对忠心辅佐自己的刘璋旧部一视同仁。
蜀汉的兵权从来就没有掌握在李严手里,如果那样的话,平定南中和出师北伐的应该是李严而不是诸葛亮。实际上,诸葛亮在世时,蜀汉的兵权一直牢牢的掌握在诸葛亮手里,李严更多时候充当了一个位尊权轻的角色。到了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李严变成了后勤大队长,负责为大军提供军事物资和保障。
这不是大材小用吗?李严的心里很憋屈,我是有能力的人,让我大材小用我不接受。于是他和诸葛亮闹起来了别扭,蜀汉大军的粮草供给出现了问题,后来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过,他又制造谣言为自己开脱。
对于李严来讲,仅仅被流放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但他也永远失去了在步入蜀汉政权中枢的机会,因此郁郁而终。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LALA
李严原是益州牧刘璋的手下(护军),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刘备和诸葛亮入川时,李严奉刘璋之命率军在绵竹一带抵抗刘备大军,期间诸葛亮用计谋招降了李严。
刘备占据益州后,觉得李严是一个人才,任命其为裨将军。进驻成都后,刘备又任命李严为犍(qian)为太守,兴业将军。
刘备进川站稳脚跟后,面对益州百废待兴的局面心急如焚,于是命军师诸葛亮、蜀郡太守法正,昭文将军伊籍、西曹掾刘巴和李严五人,一起制定的蜀科。
蜀科是一本法律书,到后来成了蜀汉法律体系的蓝本和依据。
我们都知道刘备这个人有识人之能,在发现人才这方面他比诸葛亮还要高。比如刘备在生前就看出马谡,也就是诸葛亮的徒弟只会纸上谈兵,不堪大任。
刘备临死前叮嘱诸葛亮不要重用马谡,然而诸葛亮没听刘备的话,在第一次北伐中诸葛亮让马谡做前锋,结果马谡“失街亭”造成了蜀国第一次北伐失败。
刘备入川后,对李严的重用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大家想一想,李严一个降将,能够短时间内达到和军师诸葛亮平起平坐的地步,这种殊荣非常人能及也。这还没完,在刘备伐吴失败白帝城托孤时,李严和诸葛亮一样成为了刘备的托孤重臣,和诸葛亮一起掌管蜀国的军政大权。
讲真刘备给了李严莫大的荣誉,难道刘备这次又是慧眼识珠?
然而这次刘备却走眼了,如果刘备知道后来发生的这一切,我估计他死不瞑目。
公元230年(建兴8年),诸葛亮废李严为庶民,流放梓潼郡。
问题来了,诸葛亮为什么要留放李严呢?
上面咱也说了,当初刘备认为李严是一个人才,李严在刘备面前表现的也确实不错。不管是在率军打仗还是治理地方上都很出色。
但是自从刘备死后,他就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总觉得自己功劳大得到的少,其实这是他内心想取代诸葛亮的欲望所致。另外他认为刘备的儿子阿斗是一个容易掌控的皇帝。只要在阿斗面前诋毁诸葛亮,让他们之间产生隔阂,取代诸葛亮指日可待。
这样一来,李严就千方百计为诸葛亮挖坑。
比如他怂恿诸葛亮效仿曹操那样加九锡,让阿斗成为汉献帝那样的傀儡。诸葛亮也不傻,如果他真答应,转头李严就会向阿斗告密,李严这点小心思还想“玩”诸葛亮。
说实话,刘备都玩不过诸葛亮的心思,刘备曾经试探让诸葛亮能辅佐就辅佐,不能辅佐阿斗就取而代之,诸葛亮能看不透里面的凶险吗?
诸葛亮马上拒绝李严,并且呵斥他不应该说这样大逆不道的话。
李严灰溜溜的走了,此后心中记恨诸葛亮。
诸葛亮心里明镜一样,明白李严是怎样的一个人。但当时蜀国人才凋零,加上李严又是益州“土著人”,为了蜀国的长治久安,诸葛亮只能和李严虚与委蛇加以利用。
诸葛亮的忍让并没有换来李严的收敛。
公元231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李严负责押送粮草,因为下雨道路泥泞耽误了行期,这时李严为了推卸责任,他说东吴发兵偷袭成都,让诸葛亮赶紧回军救援,诸葛亮不敢怠慢,率军撤回了成都。
到了成都见到了阿斗的面,阿斗惊异的问:“丞相何故退兵?”李严也装作惊讶的样子,说丞相何故退兵?粮食已经按时送去了。
当时诸葛亮很惊讶,李严怎么会这样问?当初他不是说东吴要偷袭成都让我回来救援吗?怎么现在他装作不知道了?
三方一对质,原来李严说了谎话,想推脱军粮误期的责任。
诸葛亮勃然大怒,李严岂能拿军政大事当儿戏,于是将李严废为庶民,流放梓潼郡。
其实我觉得李严没必要说谎话,如果确实是天气误了军粮,李严可以实话实说也没必要谎报军情。
我觉得李严这么聪明的一个人属于利令智昏,他想通过这次谎报军情扳倒诸葛亮,结果惹祸上身。诸葛亮五丈原死后,李严觉得自己再没有起用的机会了,最終抑郁而死。
文/秉烛读春秋

栗子°
蜀汉集团内部关系复杂,它是由外来军事集团建立起的一个政权。大概分为三个势力,一个是益州本地在朝做官的,和益州本地豪族组成的益州集团,一个是跟随刘焉、刘璋父子入川的大小官员,我们称他们为东州集团,最后一个是跟随刘备入川的荆州集团。蜀汉的机构是后来者居上,荆州集团为绝对核心,夷陵大败以后,蜀汉损失了大量的生力军,荆州集团丧失了对另外两家的绝对优势,形式发生了变化,刘备也不得不调整策略,荆州集团为核心不变,团结拉拢东州集团,共同防范益州本地集团。李严作为东州集团的领袖,就成了托孤的至关重要的人物之一。
李严是亲荆州集团的,李严本人是荆州人。赤壁大战,曹操拿下荆州,李严不愿意投降曹操,才西进入蜀,成为刘璋的部下。由于李严聪明能干,也颇受刘璋器重。在刘备入川的时候,李严又是亲自率兵向刘备本人投降的,在被授予犍为太守以后,兢兢业业,兴修水利,政绩斐然,是一员难得的干吏,刘备对他的表现也是相当的满意。因此,于公于私,李严都是最合适的托孤副手。
李严是最合适的托孤人选之一,但最终为什么会被流放呢?
刘禅即位以后,李严被封为都乡侯,假节钺,加光禄勋,从兴业将军这个杂号将军,提拔为前将军,留守永安,诸葛亮则返回成都主持大局。诸葛亮主政以后的当务之急是派陈震去和东吴盟好,陈震是李严的老乡,在临行前一天,专门拜访诸葛亮,对诸葛亮说:“李正方腹中有鳞甲”,意思是李严此人心术不正,好大喜功,可能会制造事端,丞相不得不防。诸葛亮想到,先帝尸骨未寒,李严就曾劝自己加九锡,称王,被自己严加驳斥,于是两人渐生嫌隙。但诸葛亮还是以大局为重,并没有把事情扩大化,但心中对李严的成见,恐怕已经种下了种子。
后来,诸葛亮要北伐,需要李严相助,驻守汉中,李严拒绝。李严要开牙建府,从益州划出几个郡,组建巴州,自己出任巴州刺史,诸葛亮拒绝。两人你来我往,矛盾逐渐增多,事情的导火索就是第四次北伐。这次北伐诸葛亮领军,李严负责督运粮草。由于夏秋交际,雨水过多,道路泥泞,运送粮草困难,耽误了时日。李严亲笔致信诸葛亮,道明原委,商量着不行就撤军。李严作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是有权要求撤军的。诸葛亮也想,这样的天气,粮草供应不上,与曹魏僵持下去对自己不利,于是也就同意了撤军的方案。
坏就坏在撤军途中,刘禅问李严丞相为何撤军,如果李严此时如实相告,就不会有后面的一系列的事情了。李严对刘禅撒谎说,丞相是伪退,是诱敌深入,仗还是要打的。后来刘禅发现是真撤,李严就又撒了一个更大的慌,说粮草充足,不知丞相为何撤军。这就很坏了,作为中都护不知为何撤军?皇帝会猜忌诸葛亮谋反,带兵夺权的。
诸葛亮回朝后,拿出李严的亲笔书信,撤军原委真相大白。两人对质的结果是,李严词穷,叩首认罪。诸葛亮也终于忍无可忍,再让他这样在朝中搬弄是非,颠倒黑白,自己也没法安心在外带兵北伐,因此就决定罢黜李严。
诸葛亮罢黜李严不是因为个人恩怨,打击报复李严,而是联合朝中各方势力,大小二十多名官员,联名上书罢免他的,同为托孤大臣,葛亮一心为公,执法必严,且公平公正,李严却处处掣肘,不予配合,谋权谋私,这完全违背了刘备托孤的初衷,同僚们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间,所以李严被废完全是咎由自取。

小栗子丽
刘备托孤大臣李严被流放是其咎由自取!
先回答问题,作为刘备的托孤大臣,手握蜀汉兵权,李严为何被诸葛亮流放呢?我的回答是李严私欲膨胀、推卸责任,被诸葛亮流放,实乃咎由自取。
李严,字正方,南阳人。年少时就在郡守处当了负责一定事务的官吏,以才干著称。刘表为荆州牧的时候,让他在各个郡县都干过。建安十三年,曹操进入荆州时,李严是主宰秭归的长官,他不愿投降曹操,于是就到了蜀地,刘璋任命他为成都令,有能名。
建安十八年,任命李严为护军,在绵竹抵抗刘备。结果李严率众投降了刘备,刘备拜李严为裨将军。刘璋投降后,李严出任犍为太守、兴业将军。
李严此人还是有一定的军事才能的。建安二十三年,盗贼马秦、高胜等在郪地起事,部伍有数万人,到资中县。当时的刘备正在汉中和曹军相持,不能给李严太多的支持。李严也不要求刘备发兵,就率领郡中将士五千人讨伐,很快就斩了马秦、高胜等首级。盗贼枝党星散,为了瓦解盗贼,李严对普通的盗贼不予追究,让他们恢复了民籍。
越巂郡的少数民族首领高定围新道县,李严率兵赴救,贼兵都被他打败。刘备封他辅汉将军,领郡守如故。
222年,先主刘备徵李严到永安宫,官拜尚书令。
223年,刘备病重,李严和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刘备为什么让李严留镇永安呢?
这是因为:刘备托孤的那一年,其时的蜀汉政权处在十分危险当中。自夷陵战败,蜀汉政权元气大伤。在刘备眼中,李严还是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否则不会让他统内外军事。让李严留镇永安,实际是让他防备东吴的。
诸葛亮和李严在很长的时间里相安无事,甚至二人的关系一度还很亲密。孟达准备归降的那一年,即公元227年,李严与孟达书说:“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
诸葛亮也与孟达书说:“部分如流,趣舍罔滞,正方性也。”诸葛亮对李严的重视可见一斑。
从李严、诸葛亮二人分别给孟达的信可以看出,至少在劝孟达归降的这一年,二人的合作还是融洽的,关系还比较亲密。
诸葛亮集记载了李严给诸葛亮写的信,李严劝诸葛亮应该受九锡,进爵称王。诸葛亮回信说:我与足下相知已经很久了,可是不再相互理解!足下方教导我光复故国,告戒我不要拘束于一事一理的道理,所以我不能无所作为使自己沉默。我本来是东方的一个下士,被先帝误用,到了位极人臣的高位,俸禄赏赐超过百亿,今天讨贼还没有任何的成果,知己之恩还没有报答,却效法齐、晋称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如果灭掉了魏国斩了曹睿,使我们的皇帝回到故居,我和大家一起都得到升迁,虽然十命也可以接受,何况只是九锡呢!
李严给诸葛亮的信明显有讨好诸葛亮的嫌疑。
如果李严没有其它的想法,能够好好的配合诸葛亮的工作,他的权利地位还是可保的。
但随着诸葛亮执政后,很快就改善了同东吴的关系,李严留镇永安的作用开始变得不那么的重要了。事无巨细都是诸葛亮说了算,李严可能有点失落。
226年,李严转为前将军。这一年,诸葛亮欲出军汉中,命李严负责后勤供应的事。于是李严就从永安移屯江州,留护军陈到驻守永安,归李严领导。
建兴八年,诸葛亮准备第二年进行北伐,要李严准备两万兵力向汉中集中。
可能是事无巨细都是诸葛亮说了算他有点失落,也可能是李严认为刘备托孤的时候是让他统内外军事的。总之是李严对诸葛亮安排他负责后勤工作不满意。
李严觉得应该向诸葛亮叫叫板。他向诸葛亮提条件:一是向诸葛亮说司马懿开府的事,意思自己和诸葛亮同为顾命大臣,也要像诸葛亮那样开府治事。二是向诸葛亮要求任命自己为巴州刺史并增加五郡的地盘,公开向诸葛亮要权。
诸葛亮当然不会答应,但诸葛亮为了安抚李严,上表让李严的儿子李丰当了江州刺史。同时让李严以中都护的身份负责丞相府事。这样李严就由原来和诸葛亮基本平级的顾命大臣变成了诸葛亮的管家。
在这一回合中,从表面上看,李严的权利进一步扩大,永安、江州还在李严的领导控制之下,他又负责了汉中事务,参与了诸葛亮的府中事务。但实际上,诸葛亮用的是调虎离山之计,将李严调出了他经营多年的根据地,明升暗降。并把第二年北伐的运粮等后勤保障工作交给了他。保障前方军粮供应的工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诸葛亮的前几次北伐都因粮食供应不上而不得不退军。
诸葛亮有没有寻他事的想法不敢妄说,但李严明显感到了不安,乱了阵脚。这一年,李严改名李平。
建兴九年的春天,诸葛亮出兵祁山,李平负责运送军粮。秋夏之际,霖雨不断,粮食运输跟不上,李平派遣参军狐忠、督军成籓说明他的意思,让诸葛亮退军。
在秋夏之际霖雨不断的情况下,要保证粮食的供应确实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李严的意思其实不过是在万一供应不上的情况下为自己找一点借口。
结果诸葛亮就按照他的意思退了军。其实,诸葛亮也不是一听了李严的意思就立马退军的,因为在这一次的北伐中,诸葛亮有个非常大的收获,那就是在木门道射杀了魏国的名将张郃。
但李平听到诸葛亮退军的消息,害怕诸葛亮把退军的责任推给他。其实,他派人给诸葛亮说的不过是强调军粮运输的困难,建议退军。即便诸葛亮是因为他的建议而选择了退军,只要军粮运输确实存在困难,也不是不能说明白的。但是李严想多了,出了一大昏招:他装出吃惊的样子说:军粮充足,怎么就退军了呢?
李严不可能把以前派人建议诸葛亮退军的事给忘了,他可能以为狐忠、成籓是自己的部下,不会出卖自己。
他又上表后主刘禅,说:军队假装退军,是为了引诱贼兵与他战斗。
他的意思是想解脱自己没有尽到保障后勤的责任,又彰显诸葛亮逗留不进的问题。
于是,就被诸葛亮抓到了把柄。诸葛亮将李严的前后手笔书信都拿出来。李严辞穷情竭,表示服罪。
于是,诸葛亮上表奏李严说:自先帝去世后,李平在他的任上,只为他的小家考虑,贪图小利,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臣准备北伐,想让李平的部队以镇汉中,李平左说右说,无有来意,和臣讲条件求五郡为巴州刺史。
去年臣想西征,想让李平负责汉中的事务,李平向我说司马懿开府辟召。臣知道李平的这点鄙情,想趁臣北伐之际要挟臣为自己谋福利。所以,我上表让李平的儿子李丰都督江州,隆崇他的待遇,以取一时之务。李平到来后,把诸事委弃,都推给他人,群臣上下都怪臣对待李平太优厚了。正是因为大事未定,汉室倾危,宣扬李平的短处,不如褒奖他。然而我以为李平不过是贪图一些虚荣名利而已,没有想到他如此的颠倒黑白。如果此事不处理,将会导致祸败,也是为臣我不敏,言多增咎。
于是,李严被废为平民,迁徙到梓潼郡。他的儿子后来做到了朱提太守。
三年后,诸葛亮在北伐途中病死五丈原,李严听到诸葛亮死的消息后,也发病死了。<<三国志>>写到李严的死因时说:李严是希望诸葛亮重新起用自己,估计后人做不到这一点,所以激愤成疾才死的。
从客观的角度讲,李严的被贬确实是咎由自取。李严此人不识大体,在整个蜀国都在准备北伐的当口,不论他和诸葛亮有什么私人恩怨,在需要团结起来一直对外的节骨眼上,李严都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和诸葛亮讲条件,因为这是无视国家利益的表现。
诸葛亮说他“贪图小利,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并不是冤枉他。由此看来,李严与诸葛亮同为托孤大臣,不要说跟诸葛亮相比,就是与一般官员的清廉勤政相比,李严也差得太远。过度的贪欲,品行不端,不仅辜负了刘备的临终嘱托和信任,而且让自己走上了被废流放的道路。

天空的灵感
刘备兵败夷陵之后,退守到了永安。当时刘备已经病重,生死只在一念之间。刘备开始考虑自己的身后之事,于是开始选择托孤大臣。当时刘备选择了两位托孤大臣,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李严。刘备将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并且对诸葛亮说出这样一番话: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 不才,君可自取。”刘备托孤,可谓是千古托孤的典范。其实刘备在托孤的时候,也留了一个心眼。刘备害怕诸葛亮的权力过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于是任命李严为副,辅佐诸葛亮。刘备将蜀汉的大权一分为二诸葛亮掌握了蜀汉的政权,为第一托孤大臣。李严则掌握了蜀汉的军事大权,为第二托孤大臣。史称:
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刘备非常聪明,将蜀汉权力一分为二,李严和诸葛亮分领一支。诸葛亮负责镇守成都,主持大局;李严则领兵掌握军权,留镇在永安。诸葛亮和李严谁都不能专权,彼此相互牵制。李严驻守永安既可以防守东吴,也可以牵制诸葛亮。
刘禅登基之后,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成为蜀汉丞相,并且开府治事,领益州牧。刘禅登基之初,国家大权其实已经掌握在诸葛亮手中,国家事务无巨细都由诸葛亮做主,当然也包括军事大权。建兴元年,李严也被封为都乡侯,级别跟诸葛亮一样。但是李严的权力却远远不如诸葛亮。李严一则远离成都,在外地驻军;二则诸葛亮不仅为丞相还兼领益州牧。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的权力则遭到了削弱,李严的军事权力也大大削弱。
李严本以为自己和诸葛亮能平分秋色,实际情况却令李严失望。李严希望能够从诸葛亮手中分得一些权力。李严给诸葛亮出了一个主意,建议诸葛亮进爵称王,加九锡。李严其实别有用心。白马之盟明确说明“非刘不王”,如果诸葛亮加九锡、进爵称王跟曹操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所以诸葛亮婉言拒绝了李严。
诸葛亮北伐之时,希望李严能够镇守汉中。李严找借口推脱,并没有镇守汉中。李严却想划蜀汉东部五个郡组建巴州,由自己做刺史。李严此举明摆着向诸葛亮要权,诸葛亮拒绝了李严的请求。此事件过后,两个人之间逐渐产生了嫌隙,两个人内心出现了不睦。当时陈震已经看出了李严不满诸葛亮,并有意提醒诸葛亮注意李严。史称:
“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吾以为鳞甲者但不当犯之耳,不图复有苏、张之事出於不意。诸葛亮当时一心只想北伐,不希望蜀汉内部还有嫌隙,并没有责怪李严,也没有听从陈震的建议。根据后来诸葛亮的表述,可以知道他是这样回复陈震。史称:
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230年,曹魏进犯蜀汉。诸葛亮调动李严率领军队镇守汉中。李严不满诸葛亮将其调离江州,对外放风说司马懿准备好了官职等着他。诸葛亮知道李严的目的,于是升李严为骠骑将军,而且让李严之子李丰驻守江州。李严得到了好处之后才率军北上。为了安抚李严,诸葛亮又让李严参与丞相府事务。从这个事件可以看出,诸葛亮已经适当放权给李严。当然也有可能故意设个圈套给李严。
此事过后,诸葛亮和李严的关系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更加紧张。
231年,诸葛亮再一次北伐,李严负责后勤供给。由于当时雨水太多,粮草运输困难。李严以粮草不足为由,派人让诸葛亮退军。诸葛亮退军之后,李严却说粮草充足,掩盖自己督办不利之责任。为了掩盖自己的行为,李严上书给刘禅,说诸葛亮时假装撤兵。最后李严的阴谋彻底败露。诸葛亮利用这个机会参奏李严,并得到许多大臣支持。
于是诸葛亮将李严贬为庶民,并且流放到梓潼郡。诸葛亮流放了李严,却提拔了其子李丰。李丰在诸葛亮手下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严被流放之后,还一心希望再一次被起用。234年,诸葛亮病逝在前线五丈原。李严知道除了诸葛亮之外,其他大臣不可能再起用自己。于是李严也忧愤而死。
李严被流放看似是自己一步步“作”出来的结果,实际上原因也并非仅仅如此。李严之所以如此“作”,和自己的心态以及政治立场有一定关系。
李严和诸葛亮都是顾命大臣。但是刘禅登基之后,两个人的权力却天差地别。李严掌握的军权大部分被诸葛亮夺取,却没有获得多少政治权力。诸葛亮在成都掌管一切还兼领益州牧,李严却只能在外地驻军。所以李严心中不平衡,李严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更多权力,能够在更加广阔的舞台发挥自己的价值,而不是仅仅给诸葛亮打下手。其实李严的心态完全可以理解,如果不是诸葛亮将权力抓得太紧,李严也不一定会那么“作”。
诸葛亮满足不了李严的欲望,李严就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要挟诸葛亮,逼着诸葛亮满足自己的某些利益。诸葛亮为了北伐,也只能满足李严的部分要求。当然也不排除,诸葛亮有意放纵李严“作”,最后找个机会算总账。“不平”两个字最终害了李严,看来李严改名为李平是白改了。
李严处处掣肘诸葛亮,除了有不平的原因之外,还有其他原因。诸葛亮代表着蜀汉荆州集团的利益,也是坚定的北伐者。李严则是荆州集团、东州集团、益州集团之间的润滑剂。刘备选择李严,也是看中他这一点。诸葛亮是一个坚定的北伐者,李严要顾及益州集团的利益,并不是一个坚定的北伐者。所以李严和诸葛亮在根本原则上有分歧。
由于李严不是坚定的北伐者,所以他对诸葛亮的历次北伐都不够热心,甚至是消极对待,才会有后来的督办不力。诸葛亮能容忍李严心中不平,却不能容忍李严反对自己的北伐大计,所以他一定要拔出这颗阻挡北伐的钉子。
李严和诸葛亮之间不和睦,两人政治立场不同。但是并不妨碍他们都是蜀汉的功臣,他们两个可以用相爱相杀形容。诸葛亮流放了李严,却提拔了李丰。李严虽被流放,却也知道只有诸葛亮能再一次起用自己。诸葛亮去世之后,李严也忧愤而死。234年,蜀汉一下子损失了两个肱股之臣。

caying
苍蝇不盯无缝的鸡蛋,诸葛亮也不会无缘无故流放李严,可以说李严被流放完全是咎由自取。
李严原来是益州牧刘璋部下,刘备入川,在绵竹一带抵御刘备的李严自觉刘璋暗弱难成大事,便举兵投降了刘备。李严很有才干,因此深得刘备信任。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攻打汉中,李严仅凭手上五千兵马便大败袭扰资中县的盗贼马秦、高胜的数万人马。李严也因此战成名,被刘备加封为辅汉将军。
有才无德的李严,幸运的成为刘备的托孤重臣李严是刘璋旧部,却能成为托孤之臣,如果仅凭李严能力出众就委以托孤重任还不足以令人信服,肯定存在着其他原因。
蜀汉章武二年(222年),东吴孙权派吕蒙奇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在临沮被马忠虏获,关羽与长子关平俱被害,噩耗传至成都,昭烈帝悲痛欲绝,不顾诸葛亮的劝谏,决意起倾国之兵伐吴,并命三弟张飞从阆中出兵江州,谁料张飞酒后鞭挞士卒,遭致部下怨恨,临出兵前被麾下部将张达、范强杀害。张飞之死更坚定了刘备伐吴的决心。
诸葛亮力主以大局为重与东吴修和,这显然是违背了刘备的意愿,因此因为伐吴之事,往日亲密无间的君臣也难免产生了裂痕。章武二年(222年),昭烈帝留诸葛亮守成都,自领15万大军伐吴,结果夷陵之战,东吴起用的年轻将领陆逊采用火攻火烧连营七百里,蜀军遭到大败,逃回白帝城后因为愤懑而一病不起,急召李严与诸葛亮进永安宫嘱托孤之事。
刘备选择李严作为托孤之臣,除了看重他优秀的治政能力,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分诸葛亮之权,防止其擅权,重蹈西汉霍光之事。章武三年(223年),病重中的刘备将少主刘禅托付给李严和诸葛亮,任命李严为尚书令,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留下镇守永安殿后。次年,李严再一次被进封为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
虽然李严与诸葛亮同受顾命辅佐刘禅,但是刘禅毕竟对诸葛亮以“相父事之”,事实上蜀汉大小事的最终大权还在诸葛亮手上。刘备用李严分诸葛亮权,但并没有削弱诸葛亮的权势。随着权力的突然间上升,李严之前隐藏的性格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他与诸葛亮之间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矛盾。
李严空有才华,却心术不正有才的人不一定有德,刘备看重李严有才所以将少主刘禅托付给他和诸葛亮,但与诸葛亮才德兼备,流芳千古不同,李严实则是空有才华,却心术不正。
建兴四年(226年),经过多年准备的诸葛亮欲起兵伐魏,想让李严率军镇守蜀汉门户汉中,
但李严不顾大局推诿不去,反而要求划分五个郡设巴州由他出任巴州刺史,诸葛亮没有答应。李严还出于个人不可告人的目的,怂恿诸葛亮受九锡,进爵称王,被诸葛亮加以驳斥,二人由此不睦,逐渐貌合神离。
李严就像魏延一样,都是属于隐藏很深的两个人,李严的老乡尚书令陈震出使东吴前私下里就对诸葛亮说过:“李正方腹中有鳞甲”,暗示李严心术不正,可能会制造事端,诸葛亮看在北伐在即,李严又是托孤重臣,依然对他选择隐忍信任,希望李严能相持共进,以大局为重。
真正让诸葛亮彻底对李严失望的是二次北伐时。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二次兵出祁山北伐,李严之子李平负责督运粮草,时值夏秋之际,阴雨连绵,粮草难以及时供应,李严据此竟然派人向诸葛亮转达希望退军之意,诸葛亮见确实粮草供应困难,于是答应退军。
退军本出李严之意,待得知诸葛亮果然退军后,李严却故作惊讶表示后方粮草充足,怎么说退军就退军?李严与其子督运粮草本不力,如今又为自己开脱责任,暗示诸葛亮延误战机,这种落井下石的行为令诸葛亮深感失望,更令诸葛亮气愤的是,李严还倒打一耙给后主上书告了诸葛亮一状,忍无可忍的诸葛亮便将李严的前后书疏原本手迹递上去,李严的错误和矛盾一下子暴露无遗。李严不能为自己圆话,反而给自己挖了一个坑,辞穷理屈之下,只得扣头认罪。
诸葛亮继续上奏后主弹劾李严,历数他过往的罪状,将李严的众多失误和为人处世的诸多不正悉数道出,这对于李严来说是最致命的打击,因为诸葛亮所说之事件件属实,李严无法自辩,他的政治生涯也由此结束,被后主废为民,流放梓潼郡。
后世评价李严与诸葛亮同受顾命,成为托孤重臣,但与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贤相形象不同,李严自始至终都未获得后世的认可。就算是同时代的人,如诸葛亮本人就一针见血的评价他“平为大臣,受恩过量,不思忠报,横造无端,危耻不办,迷罔上下,论狱弃科,导人为奸,狭情志狂,若无天地。自度奸露,嫌心遂生。”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生活在蜀汉中后期和西晋初期,他评价李严也是非常的直接:“都护李严性自矜高。”
李严的同乡,一代大儒,尚书令陈震评价他:“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就如民间传说魏延背后长反骨一样,心术不正,对蜀汉有害无益。
所以说,诸葛亮绝不是挟私怨落井下石废他为民,李严在后世的评价确实不高,一个有才无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贤臣”,从李严要求分地建巴州自己当巴州刺史和怂恿诸葛亮受九锡称王这两件事就可以看出李严这个人的格局很小,私心太重,诸葛亮贬他流放他已经算是非常仁慈了。

millie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起体会历史新感觉!
作为刘备的托孤大臣,手握蜀汉兵权,李严为何被诸葛亮流放呢?
李严早年在蜀汉是一个名气不大的人物,为什么刘备托孤的时候,任命李严为托孤大臣,主管军事,让其驻扎在永安呢?
山野老人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李严经历丰富。
李严是南阳人,曾受到刘表的重视。
刘表让李严任选一个地方做县官,李严选择靠近益州到秭归,做了秭归县令。
曹操占领荆州后,李严利用秭归靠近益州的便利,进入益州,投靠刘璋。
刘璋让李严做了成都县令。
刘备进入益州,刘璋让李严带兵在绵阳一带抵抗刘备。
李严趁机投靠刘备。
刘备以为李严有如此丰富的经历,自然人脉不错。
刘备的设想是人脉好,办事情就顺利!
第二,李严确实有本事。
在荆州刘表手下做官,李严受到刘表重视。
在益州刘璋手下做官,李严受到刘璋的重视。
在刘备手下做官,李严也有突出的表现。
刘备两次外出征战,益州内部都发生了叛乱,李严依靠地方上的军力,迅速平定了叛乱,由此更加受到刘备重视。
第三,刘备以为李严忠诚有嘉。
刘备进入益州,李严不但没有依照刘璋指示抵抗刘备,反而投靠刘备,由此刘备对李严很赏识。
汉中之战取得胜利后,李严与另外十一位官员领衔劝谏刘备自封汉中王,由此刘备视李严为心腹。
刘备驾崩后,李严主管军事,与诸葛亮的关系很紧张。
诸葛亮之所以迟迟没有对李严下手,山野老人以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李严手里有兵权,诸葛亮担心一时难以撼动李严。
第二,诸葛亮一心北伐,想依靠李严的力量。
第三,诸葛亮一心想北伐,不想因为李严的事情节外生枝。
那么,诸葛亮最终为何能将手握兵权的李严流放到边远地区呢?
山野老人以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李严头上没有“天”罩着。
刘备让李严主管军事,驻扎在永安,这一点可以看出刘备心事沉沉。
刘备既让李严主管军事,又让李严驻扎永安,远离京城,这说明刘备既信任李严,又对李严有戒备心理。
刘备让李严主管军事,是对李严的信任。
刘备让李严远离京城,驻扎在永安,又有防备李严的心理。
如果让李严带兵驻扎京城,一旦李严有异心,京城就有危险。
刘备让李严驻军永安也有利用李严牵制诸葛亮的心理。
一旦诸葛亮在京城闹事,李严可以利用军权保护京城。
然而,刘备低估了诸葛亮的能量。
刘备让李严驻扎永安,让诸葛亮辅佐刘禅,这样一个安排,让刘禅疏远了李严,让诸葛亮利用辅政大臣的权力,控制了刘禅。
据《三国志》董允传交代,刘禅的一举一动都受董允控制。
李严手里尽管有兵权,得不到刘禅的信任,兵权发挥不了作用。
诸葛亮北伐,让主管军事的李严主管后勤。这说明了什么呢?
这说明诸葛亮如曹操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让李严有权力没有使用的地方;有委屈没有倾诉的地方。
尽管刘备让李严主管军事,因为诸葛亮控制了刘禅,李严只好委屈自己接受诸葛亮的调遣。
由此,李严自然与诸葛亮产生抵触。
第二,李严脚下没有“地”垫着。
尽管李严经历丰富,由于李严的高傲性格所致,却没几个知心部属。
李严做地方官的时候,与同僚关系恶劣。
在犍为太守任上,与同郡功曹杨洪关系不好,以致杨洪愤然辞职。
在都督江州的时候,与属下牙门将王冲发生摩擦,王冲自知为李严所疾恨,惧怕因此被诬陷罪名而叛逃降魏。
与同乡关系也不融洽。
《三国志》陈震传记载:陈震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正方是李严的字。
再者,李严从地方官调到京城做官,刘备是突击提拔,尽管做了尚书令,但是没有群众基础。
尽管刘备给了李严高官,给了李严实权,但是没有群众基础,恰似空中楼阁,好看不中用。
李严也深知这一点,不断向诸葛亮提要求,要求诸葛亮将巴州附近的几个县合并,设立巴州郡,让他出任巴州刺史。
李严这样公开向诸葛亮要权,不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被诸葛亮抓到把柄。
第三,李严让诸葛亮抓住了把柄。
诸葛亮北伐,让李严在后方提供粮草,遇上大雨天气,粮草不能按时送达,李严担心受到责备。
李严派人给诸葛亮送信说:“遇上大雨,粮草不能及时送达,建议撤军。”
诸葛亮无可奈何,只好撤军。
诸葛亮撤军后,李严又散布舆论说:“粮草充足,怎么撤军呢?”
李严又上表说:“诸葛亮撤军是为了诱骗魏军,创造条件,与其决战。”
诸葛亮把李严这些奏折,一同交给刘禅。
李严无以言对,被诸葛亮查处,撤职为民,流放梓潼郡。
诸葛亮查处李严后,又重用李严儿子李丰。
在事实面前,李严自认倒霉,蜀汉百官也以为诸葛亮是秉公办事。
以致诸葛亮死后,李严哀叹:“如今孔明不在了,我真的要在这荒山僻壤呆一辈子了!”
综上所述,诸葛亮能顺利处置李严,是因为李严在上面没有取得刘禅的信任,出了问题,没有“天”罩着;在下面,没有群众基础,出了问题,没有人替其申辩;再加上李严自己确实存在问题。

越单纯,越幸福
诸葛亮和李严同为托孤大臣,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诸葛亮为丞相主政,李严为中都护主军。
刘备这样安排是效仿东吴孙策托孤的安排,张昭为正,周瑜为副,所以在刘备看来,是希望李严起到周瑜的作用,是相当重视李严的,但在刘备死后仅仅八年,李严就被废黜流放,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看李严为什么会被选中吧。
蜀汉集团内部关系复杂,它是由外来军事集团建立起的一个政权。大概分为三个势力,一个是益州本地在朝做官的,和益州本地豪族组成的益州集团,一个是跟随刘焉、刘璋父子入川的大小官员,我们称他们为东州集团,最后一个是跟随刘备入川的荆州集团。蜀汉的机构是后来者居上,荆州集团为绝对核心,夷陵大败以后,蜀汉损失了大量的生力军,荆州集团丧失了对另外两家的绝对优势,形式发生了变化,刘备也不得不调整策略,荆州集团为核心不变,团结拉拢东州集团,共同防范益州本地集团。李严作为东州集团的领袖,就成了托孤的至关重要的人物之一。
李严是亲荆州集团的,李严本人是荆州人。赤壁大战,曹操拿下荆州,李严不愿意投降曹操,才西进入蜀,成为刘璋的部下。由于李严聪明能干,也颇受刘璋器重。在刘备入川的时候,李严又是亲自率兵向刘备本人投降的,在被授予犍为太守以后,兢兢业业,兴修水利,政绩斐然,是一员难得的干吏,刘备对他的表现也是相当的满意。因此,于公于私,李严都是最合适的托孤副手。
李严是最合适的托孤人选之一,但最终为什么会被流放呢?
刘禅即位以后,李严被封为都乡侯,假节钺,加光禄勋,从兴业将军这个杂号将军,提拔为前将军,留守永安,诸葛亮则返回成都主持大局。诸葛亮主政以后的当务之急是派陈震去和东吴盟好,陈震是李严的老乡,在临行前一天,专门拜访诸葛亮,对诸葛亮说:“李正方腹中有鳞甲”,意思是李严此人心术不正,好大喜功,可能会制造事端,丞相不得不防。诸葛亮想到,先帝尸骨未寒,李严就曾劝自己加九锡,称王,被自己严加驳斥,于是两人渐生嫌隙。但诸葛亮还是以大局为重,并没有把事情扩大化,但心中对李严的成见,恐怕已经种下了种子。
后来,诸葛亮要北伐,需要李严相助,驻守汉中,李严拒绝。李严要开牙建府,从益州划出几个郡,组建巴州,自己出任巴州刺史,诸葛亮拒绝。两人你来我往,矛盾逐渐增多,事情的导火索就是第四次北伐。这次北伐诸葛亮领军,李严负责督运粮草。由于夏秋交际,雨水过多,道路泥泞,运送粮草困难,耽误了时日。李严亲笔致信诸葛亮,道明原委,商量着不行就撤军。李严作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是有权要求撤军的。诸葛亮也想,这样的天气,粮草供应不上,与曹魏僵持下去对自己不利,于是也就同意了撤军的方案。
坏就坏在撤军途中,刘禅问李严丞相为何撤军,如果李严此时如实相告,就不会有后面的一系列的事情了。李严对刘禅撒谎说,丞相是伪退,是诱敌深入,仗还是要打的。后来刘禅发现是真撤,李严就又撒了一个更大的慌,说粮草充足,不知丞相为何撤军。这就很坏了,作为中都护不知为何撤军?皇帝会猜忌诸葛亮谋反,带兵夺权的。
诸葛亮回朝后,拿出李严的亲笔书信,撤军原委真相大白。两人对质的结果是,李严词穷,叩首认罪。诸葛亮也终于忍无可忍,再让他这样在朝中搬弄是非,颠倒黑白,自己也没法安心在外带兵北伐,因此就决定罢黜李严。
诸葛亮罢黜李严不是因为个人恩怨,打击报复李严,而是联合朝中各方势力,大小二十多名官员,联名上书罢免他的,同为托孤大臣,葛亮一心为公,执法必严,且公平公正,李严却处处掣肘,不予配合,谋权谋私,这完全违背了刘备托孤的初衷,同僚们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间,所以李严被废完全是咎由自取。

活色and生香
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古往今来,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皇帝需要有两股势力相互争斗,自己才能稳坐钓鱼台。刘备去世,托孤诸葛亮与李严。
意图随着李严被废,诸葛亮最后还是独掌朝纲。
诸葛亮是荆州派的代表,也是蜀汉的创业元老;李严是益州派的代表,是后来加入蜀汉。两大集团本来就矛盾重重,水火难容,随着诸葛亮势力的壮大,益州派必然受到打击。
李严 以托孤大臣自居,寻求与诸葛亮平等的政治地位,向诸葛亮提出不合理的政治要求。诸葛亮是丞相,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李严与自己并驾齐驱。
诸葛亮一心北伐,为了北伐甚至穷兵黩武,而李严主张修养生息,对北伐比较消极,多次掣肘北伐事业。诸葛亮说服不了李严,只好拿下。
诸葛亮拿下李严,为的是北伐顺利进行,自己的政治抱负可以施展,也带有自己集权的一点点小私心。

晨曦
因为真正的托孤大臣只有诸葛亮一人而已,李严表面上算是托孤重臣,实际上不过是刘备用来充门面,团结各派势力的形象工程而已。
刘备集团的势力组成与曹魏及江东孙权是不一样的,作为益州外来的政权,刘备集团的核心是荆州流亡士人集团,刘备的国策是联合外地人,打压本地人。
益州除了荆州人是外地人,还有一部分是东州人,东州人是刘焉和刘璋时期,从长安附近的三辅地区及荆州地区逃亡到益州的人,这部分人在刘备入川后,就跟随了刘备。
外地政权要想在益州生存下来,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像江东政权一样,接纳本地势力加入政权内部,缓解本地、外地双方矛盾;二是联合所有外地人严格打压本地人,刘备集团选择后者。
刘备在夷陵兵败后,对未来政权的组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决定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刘备是先任命李严为尚书令,将他召到永安宫,协助自已处理政事,而诸葛亮留在成都辅佐刘禅,刘备此举在蜀汉形成了一个双政治中心的局面,由成都的诸葛亮辅佐刘禅进行具体的事项裁决,再备案抄送身在永安的李严和刘备。
刘备这么做,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将来的政治中心一定是成都,永安不过是个过渡期,因为未来是属于年轻的新主,李严不过就是刘备在生病之际,协助处理政事的助手而已。
刘备病重之后,将诸葛亮和刘禅从成都召到永安,开始进行最后的安排,并对诸葛亮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如果我这个儿子可以辅佐,请你辅佐他,如果他不是那块料,请你自行选择。
这话是刘备对诸葛亮说的,明见史书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如果刘备的托孤大臣是两个人:诸葛亮和李严的话,史书就不应该只记录“谓亮曰”,而是“谓亮及严曰”,完全可见李严就是凑数的。
还有接下来的安排,也让李严觉得不过是个陪衬,刘备托孤完毕后,诸葛亮和刘禅回成都主持政事了,而李严虽然被任命为中都护,作为名义的军事一把手,却留在永安镇守,古往今来,从来没有这样的例子,托孤大臣在边境镇守,这算什么托孤大臣呢?
唯一的解释,就是刘备故意这么做的,他只是给了整个集团一个团结外地人的信号,而并没有给李严实际的权力,李严虽然是名义的军事一把手,可是远离政治中心,并且兵权还不是全部在李严手中,只有部分,就是留守永安的兵力属于李严掌管。
之所以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明白刘备托孤时,蜀汉的政治生态,以及托孤大臣的安排,以刘备的眼光,他不会看不到李严不堪大用,如果李严真能与诸葛亮分庭抗礼的话,刘备也不会用李严。
刘备的安排,注定了李严的失败,无论李严怎么挣扎,他都将是个失败者,除非李严老老实实的跟着诸葛亮,不出乱子,估计李严也能成为蜀汉数一数二的重臣,可是李严不甘心。
诸葛亮在刘备一去世后,就开府治事,而李严不可以,诸葛亮被任命为益州牧,而李严却没有同等官职,益州牧是什么概念?蜀汉就只有一个州:益州,而诸葛亮是这个州的最高行政长官,也就是蜀汉大大小小的地方官,除了中央官之外,全部都是诸葛亮的下属,包括李严。
李严在政治上的权力不如诸葛亮,能力不如诸葛亮,手中的兵权也不如诸葛亮,李严名义上是军事统帅,实际上统属的兵力只有留镇永安的兵力,最多也就万把人,诸葛亮北伐,在前线冲锋陷阵,作为军事统帅的李严却在后方作着后勤部长的工作。
换了谁,也不乐意了,明明是托孤重臣来着,却处处受到打击,李严要怪就只能怪刘备作出这样的安排。
最后导致李严被废的直接原因,是因为李严的性格,李严这个人,比关羽还关羽,比魏延更魏延,也就是说极难相处,且自视极高,始终弄不明白,李严为什么以如此低劣的手法陷害诸葛亮,也许在后人开了上帝视角,认为李严愚蠢,在当时,李严本人来看,并不觉得自已有什么不妥。
诸葛亮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都不是一个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的人,而且以诸葛亮的为人和性格来看,执法公平,为人正直,即使是废除李严,也是通过集体弹劾,而在弹劾李严的人员名单上,包括了蜀汉大大小小的官员,这足以说明李严的不得人心。
如果要问李严为什么会被诸葛亮流放?
原因就是李严不甘心只当个陪衬,不甘心刘备的安排,不甘心他这个辅政大臣名不副实,不甘心诸葛亮一个人独揽大权,所以李严想以非正常手段陷害诸葛亮,结果被诸葛亮抓住把柄和证据,最终将李严贬为平民百姓。

SOFIAShan
刘备征讨东吴失败,临死前托孤,嘱付诸葛亮和李严为顾名大臣,共同辅佐刘禅。
诸葛亮很器重李严,每次出兵北伐时,就将后方的国事与补给事宜都交他办理。有次遇到魏国曹真来攻,甚至派李严亲自带兵前往抵御。
可惜的是,公元231年的一次说谎,断送了李严的前途。
那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北伐,一路颇为顺利, 已经进军到祈山了,唯独物资供应匮乏,特吩咐李严加紧运送。
到了夏秋之际,四川下起了绵绵细雨,道路泥泞,运粮不继,李严害怕诸葛亮责怪他,居然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去叫诸葛亮撒军。
诸葛亮以为后方出了大事,于是便举军撤回。李严听说诸葛亮撒军了,更加害怕,一方面遣人送信问诸葛亮:“军粮还很充足,你为什么要撤军呢?”一方面上疏刘禅,说诸葛亮撤军的目的,是想诱敌深入,好加以迎头痛击。
李严为了替自己开脱运粮不继的罪名,竟在两边说谎,结果是捅了更大的蜂窝。
诸葛亮回成都后,发现事有蹊跷,下令彻查,对照李严写给诸葛亮和刘禅的信,果然牛头不对马嘴,李严“辞穷精竭”,无话可说,只好俯首认罪。
诸葛亮大怒,便向刘禅参了李严一本,明确指出要废其官职,贬为平民。
以诸葛亮平日用法之严,这次没杀李严的头,算是法外开恩了。

咱 已忘记
谢谢邀请!作为刘备的托孤大臣李严,手握蜀汉兵权,为何被诸葛亮流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刘备托付国家大事,必然要托付两个人。如果只托付给诸葛亮,恐怕有两个弊病,一是刘备的蜀汉政权,是外来政权,军国大事托付给诸葛亮了,会引起益州地主官僚的不满,害怕会生乱,权利托付给李严,李严在益州有一定的实力,这个弊病可以避免。二是刘备知道自己的儿子的才能,特别担心诸葛亮取而代之。军国大事两人承担,李严负责军事,诸葛亮负责政治,两人互相牵制,诸葛亮就不好取而代之了。
诸葛亮对于刘备的托孤心思,是相当明白的,对于权利分散,诸葛亮内心不满,表面也不表现出来。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对子李严的权利,逐渐收拢,久之,引起李严的不满,有时双方不配合,矛盾加剧。一次李严在刘禅面前撒谎,让诸葛亮抓到把柄。本来是李严告诉诸葛亮说粮草不足,必须退兵,李严却在刘禅面前说,粮草充足,丞相为何退兵?真相大白后,李严被流放,军政大权,诸葛亮一人掌管了!

喜欢我就勾引你
李严因为杰出的行政和军事才能得到刘备的赏识和器重,在刘备临死之际,把他与诸葛亮一起作为托孤大臣。但由于李严私欲膨胀、贪婪奢侈、推卸责任,被诸葛亮流放,实乃咎由自取,怨不得他人。
李严(?-234年),后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01
李严以杰出的才干得到刘备重用
李严年轻时,是荆州牧刘表属下郡中专职吏员,素以才干知名。曹操南征进入荆州,李严时为秭归县令。李严不愿意归附曹操,于是西往奔蜀,益州牧刘璋任命为成都县令,又获得了能干的名声。
建安十八年(213年),刘备与刘璋闹翻,刘璋任命李严代为护军,在绵竹一带抵抗刘备。李严却率领部下投降了刘备,被任命为裨将军。刘备平定成都后,李严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
益州在刘璋的治理下,法纪松弛,德政不举,威刑不肃。刘备就令李严与诸葛亮、法正、尹籍、刘巴等五人一起制定蜀科,为后来蜀汉的法律体系奠定了基础。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与曹操在汉中对峙,局势非常紧张。此时,盗贼马秦、高胜等人在郪县起兵,召集了数万人,到达资中县作乱。李严不等待刘备另外发兵救援,仅带领本郡五千人前往讨伐,斩杀马秦、高胜等人,其余盗贼四散逃命,回家为民。
不久,越巂郡夷帅高定率军围攻新道县,李严带兵前往解围,高定被击败逃走。刘备因为李严优异的功绩加升为辅汉将军,兼任原郡郡守。
李严凭借自己的杰出才干,得到了刘备的赏识和重用。
02
与诸葛亮同为托孤大臣,被委以重任
章武二年(222年),刘备讨伐东吴,在夷陵被陆逊打得大败,逃回白帝城。刘备征召李严来到永安宫,任命他为尚书令。尚书令是对君主直接负责,执行一切政令的首脑,总揽一切内政事务。由此看见,刘备对李严的信任。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重,以李严为中护军,统管内外军事,与诸葛亮一道受遗诏辅佐少主刘禅,留下镇守永安。
建兴元年(223年),刘禅继位后,封李严为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
李严是除了诸葛亮之外,刘备唯一的托孤之臣,统管内外军事,辅佐少主,镇守永安。由此看出刘备的意图,那就是把军事重点放在了防御东吴方向,而且对李严委以重任。
诸葛亮深得刘备的信任,但在对待东吴的战略上,与刘备存在很大的分歧。诸葛亮坚持与孙吴结盟,并且不支持刘备讨伐东吴。尽管刘备是以替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动了对孙吴的战争,但其根本目的是夺回荆州。
刘备得不到诸葛亮的支持,也就对诸葛亮的信任打了折扣。刘备把内外军事,以及主要军事力量交给李严,驻守永安对抗孙吴,就看出刘备对李严的信任程度。
03
李严品行不端,性情孤傲,逐步被边缘化。
关羽失掉荆州,刘备夷陵大败,蜀汉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已经没有能力来对抗孙吴,更没有能力抵御曹魏和孙吴的联合进攻。
诸葛亮审时度势,派遣使者重新与孙吴和好,再续孙刘联盟。这尽管是违背刘备的意愿,但也是唯一解救蜀汉命运的正确策略。
经过五年苦心经营,诸葛亮不仅恢复了蜀汉的经济、军事实力,而且也彻底控制了蜀汉的军政大权。
李严尽管是托孤大臣,但由于自己品行不端,得不到同僚们的支持,诸葛亮的强势也逼迫后主刘禅无法支持李严,李严逐步被边缘化。
李严在犍为太守任上时,因为优秀的执政能力得到了吏民的赞誉:凿通天社山,修筑沿江大道,大兴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悦之”。
但是,李严也趁此机会大饱私囊,在其期间大肆修筑房舍以满足一己之私。
李严性情孤傲,难以与人相处,曾经因为迁移郡治官邸一事与持反对意见的郡功曹杨洪争执,杨洪一怒之下主动辞职引退;都督江州之后,又与属下门将王冲发生摩擦。王冲自知为李严所嫉恨,惧怕被诬陷而叛逃降魏。
李严自视甚高,护军辅匡等人在年龄、地位上与李严差不多,但李严却不愿主动与他们交往。
李严的所作所为,逐渐把自己孤立起来,得不到同僚的支持,逐渐远离了权力的核心。
04
李严因为自己的贪欲,以及推卸责任,导致了被流放的结局。
建兴四年(226年),诸葛亮在汉中准备北伐曹魏,想调遣李严镇守汉中。但李严想尽办法推脱不去,而且要求划分五郡作为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诸葛亮没有答应。
此前,李严曾经劝说诸葛亮应该加九锡,怂恿诸葛亮进爵称王,被诸葛亮言辞驳斥。二人由此不睦,逐渐形合影离。
李严的同乡尚书令陈震出使东吴前,私下里对诸葛亮说:“李正方(李严,字正方)腹中有鳞甲”,暗示李严心术不正,可能会制造事端。
诸葛亮认为“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依然与李严并肩合作,相忍为国。
建兴八年(230年),曹魏大司马曹真分三路进逼汉川。为了加强汉中防务,诸葛亮遂要求李严率领二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曹军。
但李严不满被调离江州,在私下里传言说,司马懿等已经设置了官署职位来诱降他。诸葛亮明白李严的意图,就是又趁此机会伸手要官。于是上表迁李严为骠骑将军,又表其子李丰接替他都督江州防务。李严这才愿意北上汉中,诸葛亮命李严以中都护署理丞相府事务。
此时,李严改名为李平。
建兴九年(231年)春,诸葛亮再次出兵北伐,李平负责督运粮草。夏秋之季,正逢阴雨连绵,粮草运输供应不上,李平派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传话给诸葛亮,让他撤军。诸葛亮得到信后,答应撤军。
李严听说军队撤军,害怕诸葛亮追究其粮草供应不利、延误战机的责任。为了解脱,又故作惊讶,说:“军粮充足,怎么又撤军了呢?”
李严上奏后主,说:“军队伪装撤退,其实是用来引诱敌人,以便与其决战。”
诸葛亮退军后,将李严的前后奏疏的原本手迹上奏后主,李严的错误和矛盾暴露无遗。
李严理屈词穷,只得叩头认罪。
于是,诸葛亮上奏后主,将李严的所作所为一股脑儿全部揭露出来,连他贪图那些小恩小惠都给抖搂了出来,伸手要官,胁迫要权的事就更不必说了。最后诸葛亮还说:“这事我都不想多说,说多了我自己都觉得丢人。”
后主刘禅于是下诏,废李严为庶民,流放梓潼郡。
234年,诸葛亮病逝,李严得到这个消息,认为诸葛亮一死,再也不会有人会想起他来,再安排他做官啦。于是,在心怀忧愤中,李严病死。
由此看来,李严与诸葛亮同为托孤大臣,不要说跟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相比,就是与一般官员的清廉勤政相比,李严也差得太远。过度的贪欲,品行不端,不仅辜负了刘备的临终嘱托和信任,而且让自己走上了被废流放的道路。
这一切,都是李严咎由自取,天理难容,怨不得任何人。此所谓“自作孽,不可活。”此言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