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除了诸葛亮,还有谁既是忠臣又是权臣?

青莲
1.唐朝郭子仪。论文,位极人臣;论武,为板人臣。举世公认的权臣和忠臣。
2.明朝于谦。废一个皇帝,立一个皇帝。举世公认的忠臣。

mellamogata
曾国藩,李鸿章,多尔衮等等

Miss凯迪
既是忠臣又是权臣的人有伊尹,周公旦,姜子牙,霍光,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等

MTY_筱晓
魏征、寇准、包拯、文天祥、于谦、史可法、郑成功、李广、陆秀夫、萧何、夏完淳、苏武丶介子推、关羽、周泰、岳飞、张骞、关龙逄、胤祥、李卫、王经、李昭、焦伯、毌丘俭、颜杲卿、颜真卿、司马顺、铁弦、嵇绍、伯夷、叔齐

cindytourism
我国历史上既是忠臣,又是权臣的为数不少,今天我们必须给张居正以排面。
皇帝太后视为依靠万历皇帝登基时年仅十岁,前皇帝留下的首辅高拱,又因为口无遮拦,为万历母亲李太后所业务而被罢免,这时候张居正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因为皇帝年幼,所以以张居正唯马首是瞻。万历刚开始当皇帝的时候,还对作为一个好皇帝,充满了向往,所以好好学习,凡事都会与张居正商量。
对于几次朝臣群起激昂对于张居正的弹劾。得都亲自出面镇压,甚至以杖毙作为威慑。
全权掌控官员任免,任用私人因为皇帝的信任。为张居正的举荐人才的适用,所以张居正举荐的人才往往都会被重用。
到张居正完全掌握权力后开始。让别人推荐。自己不出面表态,但是也全部举荐的是自己的私人。
与皇帝贴身信用太监勾结张居正与万历皇帝的贴身太监冯保是政治盟友。
贴身太监是最知道皇帝喜好以及行程等等秘密的人。张居正有了。政治盟友就可以,第1手资料知道万历皇帝的各种动向,以作应对。
两个人一个主内一个主外合作无间。
张居正在万历期间的各种改革无疑是具有相当魄力以及功绩的只是后来随着张居正的去世而废除了。
从这种种方面可以看出张居正既是一个忠臣,但是又是一个权臣。
当年学历史的时候,学到张居正是一个有名的改革家,为改革作出了贡献,但是后面死后被皇帝抄家,后代还没落个好下场为免唏嘘。
但是后面研究他的个人行为方面就会发现,这个后果也有他自己造成的原因。

雪中梅
一念忠臣,一念权臣。忠臣不难,权臣也不难,难得就是即是忠臣又是权臣还能善终,那可就真的不多了。所谓权力可以改变人,当然也可以造化人,很多权臣在入仕的时候,未必就一定不忠诚,相反大多数都是一步一步走上来,大权在握身不由己,当权臣遇到皇权,往往就真的是忠奸一瞬间。 自古以来,大忠似奸,大伪似真,所谓的忠义与奸恶,都不是从表面能看出来的,那么真正在历史上既是忠臣又是权臣的都有谁呢?下面来为各位盘点一下吧:
1、周公旦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里的周公,说的就是西周初年的周公旦。西周初年,武王伐纣后不到两年,武王去世,武王的儿子成王继位,当时成王年幼,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奉命辅政。当时的西周,朝廷不稳,殷商留下的势力还很强大。当时社会上传言,周公对成王不利,有篡位之心。周公旦却一心一意辅助成王,平定三监之乱,主持修建洛邑,同时制定礼乐规章制度。等到周成王长大后,周公旦还政给成王,为了让成王吸取殷商亡国的前车之鉴,告诫成王要先知“稼穑之艰难”,不要纵情于声色、安逸、游玩和田猎。然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周公旦退位后,把主要精力用于制礼作乐,继续完善各种典章法规。周公制礼作乐第二年,也就是周公称王的第七年,周公把王位彻底交给了成王,不久之后死去。正因为周公辅助幼主,既是权臣又是忠臣,成为后世所有重臣的楷模,就连汉武帝临终,也希望霍光效仿周公,可见周公在后人对的心中简直就是忠臣的榜样,受到万世景仰。
2、霍光
说起霍光,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权臣,毫无疑问,霍光大权在握数十年,深受汉武帝汉昭帝的信任,但是霍光却是一个敢于废帝的权臣,正是他立了昌邑王刘贺又果断废除刘贺的帝位,最终立了汉宣帝刘询。汉宣帝刘询继位后,霍光大权独揽,为了皇后位,汉宣帝用故剑情深的名义立了许平君却得罪了霍光。不久之后,霍光之妻霍显派人毒杀了皇后许平君,汉宣帝刘询一言不发,最终立了霍光的女儿霍成君为皇后。霍光死后,汉宣帝刘询以极高的规格安葬了霍光,称霍光为汉室忠臣,却在不久之后,以谋反的名义诛杀了霍光全族,废黜了霍成君的皇后位。
有人说霍光是权臣,未必是忠臣,不过霍光一生忠于汉武帝,这是无可厚非的。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去病又是大将军卫青的外甥。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最重要的名将,17岁为票姚校尉,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封“冠军侯”,而冠军侯也因此成为霍去病的专属封号,以至于后世除非有特别军功才可以受封冠军侯,尽管如此,也只有贾复、窦宪被封为冠军侯,而贾复还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个封号,当时很多人也觉得配不上,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汉光武帝改封贾复为胶东侯。霍去病19岁指挥两次河西之战,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10万人,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霍去病22岁漠北之战消灭匈奴左部主力7万余人,封狼居胥。战后拜大司马,与大将军卫青同掌军政。可以说霍去病是汉武帝用心培养的名将,也是为后世之君留下的,不料霍去病24岁英年早逝,汉武帝痛心不已,爱屋及乌,就连封禅泰山也要带着霍去病的儿子,连自己的太子都不带,不过霍去病的儿子不到十岁就夭亡。由此之后,霍光被汉武帝开始重用,即使后来发生了巫蛊之变,霍光也没有被牵连。汉武帝死后,霍光辅助汉昭帝,开创了昭宣中兴,在废立了刘贺之后,选择了废太子刘据唯一的孙子刘询继位,也算是把皇位交还了废太子刘据一脉。霍光生前,大权在握,除了废立刘贺,毒杀皇后(不是他下令)之外,对于汉朝可以说是忠心,至于身后的事情,那就是汉宣帝清理权臣自立门户的事情了。
3、诸葛亮
除了周公旦之外,最接近忠臣权臣的,当属诸葛亮。诸葛亮是当时蜀汉的丞相,可以说也是蜀汉的实权者,但是也是忠臣,如果说周公旦是周武王的亲弟弟,那诸葛亮和刘备刘禅之间是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三国时期,天下大乱,只要实力足够,就可以割据一方,称王称帝,曹操占据北方,孙权割据江南,刘备占领益州。刘备死前,托孤诸葛亮,甚至说出了“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死后,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可以说集军权政权于一身。诸葛亮先后主持了南征孟获,六出祁山,最后病死在五丈原。诸葛亮死后,魏国镇西将军钟会征伐蜀汉,到汉川县时,前去祭扫诸葛亮祠庙,下令军中士卒不得在诸葛亮墓附近牧马砍柴。从西晋开始,历朝历代都对诸葛亮做出了极高的评价,而在成都、南阳等地也修建有武侯祠,供后人祭奠。
正如后人评价王莽一样:“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在历史上,同时是忠臣又是权臣的,也要等到盖棺定论才可以,不过在权力面前,即使起初是忠臣也往往难以自控,比如曹操。

四月雨(BH1OLN)
第一个想到就是张居正

zzhustzz
一念忠臣,一念权臣的董昭和明朝的张居正。

疯言疯语
周公旦。姬旦,又名周公。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兄弟。武王死后,幼年成王即位,周公辅政。辅政期间,灭东夷,灭殷商,罢三秋,发布康诏、酒诏、梓材,制定“礼乐”,不仅稳定了周朝的统治,也是后来儒学的奠基人,影响后世几千年。更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广大胸怀。汉初大思想家贾谊评价其为:“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周公摄政的第七年还政于成王。

Fleisch赶紧远
霍光,汉朝的霍光既终于大汉帝国,又一手独揽朝政,甚至对皇帝行废立之事

雪淼睡不醒
谁既是忠臣又是权臣,当属明朝张居正!
张居正被有些人称为明朝第一宰相,但历史上对他总是褒贬不一,如那明朝大才子,号称“后七子”领袖的王世贞,对张居正就是口诛笔伐,全然不顾二人的同年之谊,要知道,这文坛盟主说话在当时是很有分量的。
中国的改革者历来都难得善终,除了宋时之王安石,那是借着太祖“不杀文士”的祖训而沾了光,当然,有宋一朝总体还算是历史上最温柔的朝代,而其他朝代之人可就没那般地幸运了。
比如那秦之商鞅,韩之申不害,楚之吴起等等,及后来的晁错、王莽一众无不如此,结果都很是悲催,改革将自己的命给革没了,但有一点我们要承认,那就是往往这些改革者的命运悲惨,而他们所推行的革新制度,却或多或少地被统治者所实施,最明显的当属商鞅了。
张居正也是这一众改革者中的一员,说他得以善终吧,倒也有道理,因为他死后也很是风光大葬;但是未及半年便惨遭抄家,追夺谥号,举家罹难,家人全部被下大狱,饿死的饿死,自杀的自杀,张居正豢养的十数名家妓和家中女眷更是被卖入青楼,余者远戍充军,悲惨之状目不忍睹。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人,又称张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嘉靖年进士出身,由庶吉士至翰林院编修,又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隆庆朝为首辅,军政大事均由其裁决,57岁时卒,赠上柱国,谥文忠。
张居正当然自幼都是个很聪明之人,他23岁即中进士,而且人还长得很帅,他是帝师,但他对皇子很是严厉,直如父亲教育儿子一般,比当年吕不韦呵护和教育嬴政,那在各个层面上都要严格了许多,以至于后来的皇帝对他是满满地怨恨之情。
我们都知道,这大明一朝的首辅一般当得时间都不会长,这在崇祯朝尤为突出,平均大概一任首辅也就两年多点的时间,而这张居正却在这位置上一坐就是十年,为有明一朝担任首辅最长者。
在他当国的十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这些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说“收到一定的成效”,这肯定是很中庸,或不负责任的说法,因为对任何改革来说,都是有利有弊,众说纷纭,其中见仁见智者多多,从任何一件事中,都可能举例出很多矛盾的结果以认证是非,所以,不可能对某一项措施有非好即坏的断言。
对张居正的评价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即是他的改革,也就是对“一条鞭法”的评价,对此后世论证很多,也如对王安石变法一样,很难有个统一的认识,这也成为历史上著名的难点之一。
其实这个“一条鞭法”的提出并非始于张居正,而是他的老前辈桂萼在嘉靖朝任首辅时就提出并来了,这是一种赋税及徭役制度,但是并没有普遍实行。
这就好像李悝在魏国变法以后并不出名,反倒是商鞅把他的一套理论用到了秦国的变法之中,使得商鞅名声大噪,为秦国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理论提出来固然不容易,可是唯有坚定的实行下去,才能让理论得到实践的基础,而正是这张居正将“一条鞭法”真正发扬光大,是他将这一制度在半世纪后推广到全国。
“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就是把各州县的田赋和徭役,以及其他杂项归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这个看起来可能有点让人不是很好理解,如果简单些可以这样说,就是不管你是种地收粮还是打鱼养家,都可以用收获来换取银两交税,国家只收折合成银子的税收。
“一条鞭法”是税赋制度上的里程碑,是划时代的制度!它上承唐代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一次社会变革;既是明代社会矛盾激化的被动之举,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主动选择。
从这点来看,虽然此法并非自张居正始,却是他向全国大力推行,一条鞭法的施行,改变了当时极端混乱、严重不均的赋役制度;它减轻了农民的不合理赋役负担,限制了胥吏的舞弊,特别是取消了苛重的力差,使农民有较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就长远来看,此举对促进大明朝的经济发展功莫大焉。
为保障“一条鞭法”的顺利实施,张居正一面是任用能臣,举措务实,强力推行“考成法”,简单说来就是“以业绩为核心,行的升职,不行的贬职”,这除了对官员的绩效考核外,更重要的是要考核官员征税的业绩,不足九成者,一律处罚。
这一措施的实行,使得各级官吏不敢懈怠,国库亦日益充裕,据统计,实施第一年赋税就增长了近乎一番,史载改革的结果是:“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至四百余万”和“朝下而夕奉行的巨大成就”。
“一条鞭法”扭转了长期财政亏虚的状况,而实行考成法虽是一种政治改革,但它对整顿田赋、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起了很大作用;可以说,在张居正艰苦卓绝的努力下,才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自此,张居正与商鞅、管仲、王安石一并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改革家。
但是,张居正的强势作派在新法推广的过程中,他几乎得罪了所有的地主和官僚阶层,也包括皇室宗亲甚至皇帝万历在内的所有统治者,这也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张居正初入内阁时是资历最浅的一位,被称为“末相”,而此时在朝堂上有资历、有能力之人多多,不仅有名臣高拱,也有张居正的老师徐阶,也有被后世视为奸臣的严嵩,并且还有一位所谓的“大玩伴”,就是一直陪伴万历皇帝成长的大太监冯保,这些都是在朝堂上握有话语权的强势人物。
不可否认,张居正是个有权谋之人,他通过或正或邪的手段,审时度势,攫取了最高权力,对此,我们尽管可以对张居正的一些并不光彩的手段嗤之以鼻,但怎么说呢?没有权力是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也是不可能顺利推行自己的改革方案,所以,我们还是对张居正宽容一些为好。
张居正是帝师,他也充分利用了这一身份,在小皇帝面前树立权威,以至于这小皇帝对他是又怕又恨,而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皇帝的决策权,这让小皇帝情何以堪,只等待能报一箭之仇的时机到来。
上面说的似乎都是张居正正面之行,但他的私德还是很有问题的,在他当政之时,为确保其大权独揽,与大太监冯保结盟,结党营私,打击异己,阻塞言路,整个朝堂上遂形成他一人独大而无人监控之局势。
他被人诟病的还有一点就是生活奢侈,他有着中国历史上最大最豪华公车,也就是所谓32抬大轿,里面分为两室一厅,且还有小僮伺左右。
他在早期还是倡导廉洁的,还曾写过一付对联曰:“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但是到了晚年却完全遵从“食色,性也”的自然法则,贪图享受,生活荒淫腐败,不仅贪吃,而且好色。
贪污受贿肯定是有的,他死后被抄家时被抄出有折合近二十万两的银钱,还有近万顷良田,按照他一辈子官俸计算,即使他不吃不喝,也不会超过两万两,这多余的何来,当然是受贿而来,按现在通行的说法,叫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至于好色,他可以说在首辅群像中首屈一指之人,连那民族英雄戚继光都要给他送壮阳之物和美女,史载是“时时购千金姬”,又“日饵房中药,发强阳而燥”,正式编制的妻妾就达七位之多,还不包括众多的姬妾和数不清的相好,也正因为沉溺声色,加上,政务繁忙,身心疲惫,所以五十几岁便命丧黄泉。
尽管张居正的私德有很大的缺陷,似乎难以入列名相,但我却对他是崇敬满满,他敢为天下先,勇于改革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这比那些尸位素餐,浑浑噩噩混日子的官吏来,不知要强多少倍!
他一直在为这个帝国和他的子民而奋斗,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为帝国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所以,张居正被称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名相。
张居正改革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他起衰振隳、力挽狂澜,奇迹般地在北疆化干戈为玉帛,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延长了明王朝的国祚达半上世纪之久。
“江陵功在社稷,过在身家,国家之议,死而后已,谓之社稷之臣,奚愧焉?”
这是当时曾反对过他的政敌,在他死后给他的评语,从中我们也能看出,时人对他早有公正之评价,现在有些人拿张居正的某些方面来说事,不仅是以偏概全,而且也是拾人牙慧,完全地没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