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里最容易弄混的四个字“祇、祗、衹、袛”,怎样有效记住它们的不同之处?

鱼卡
祇、祗、衹、袛这四个字是最容易写错的,其差别非常的小,“示字旁”和“衣字旁”只是一点之差,“氐”和“氏”也是一点之差。这四个字看起来让人眼花缭乱。
祇、祗、衹、袛四字的细微差别虽说容易让人犯错误,可是因为这些字已经不怎么常用,所以一般人想犯这种错误都没有机会。由于不是过于生僻之字,我们还有有必要回答一下这个问题的,不然很多爱较真的文友会睡不着觉。
为了清晰明了,我们还是逐个进行说解:
“祇”音有四,很多啊!(1)音qí,本义为地神。
大抵有“示字旁”之字多与神有关,因此这里的“祇”(qí)也不例外。“祇”本义就是地神,说文:“祇,地祇,提出万物者也。”尸子:“天神为灵,地神为祇,人神为鬼。”
(2)“祇”又可读zhī,为适、恰之义。广雅:“祇,适也。”
(3)读chí,其义为病,义诗·小雅·何人斯:“壹者之来,俾我祇也。”。 此“祇”即是“病”义。
(4)zhǐ,同“衹”,意为只。
祗音zhī。
从金文字形看,像以酒浇地敬献鬼神,由此引申出恭敬义,如《左传》“父不慈,子不祗”。现在还见于书面语,如信件中常用“祗候回音”“祗颂文祺”。
又可读qí,通“祇”,义为神灵。
还可读zhǐ,范围副词。
衹(1)音tí,同“缇”,本义为橘黄色的丝织品。
(2)读qí,用于“衹衼”一词,指僧尼穿的法衣,如袈裟之类。
(3)读zhǐ,在古籍中,“衹”和“祇”常通用。1955年12月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衹”被定为“祇”的异体字。1964年5月发布的简化字总表中,“衹”又被定为“只”的繁体字。
袛音dī,义为贴身穿的短衣。《说文解字》释义时用了一个颇为陌生的词“袛裯”:“袛,袛裯,短衣。从衣,氐声。”扬雄《方言》对“袛裯”作了考证:“汗襦,自关而西或谓之袛裯也。”裯,音dāo,袛裯,相当于今天的汗衫吧。
看完了这些解释或许有人更迷惑了,别着急,这些字的分辨现在看来其实意义并不大。因为我们发现古人也已经迷糊了,“祇” 为神灵之意时读 qí,古人也用“祗”。
“祗”与“衹”都有qí音,但是意义又不一样,一为地神,一为衣服。
最为“恭敬”义当用“祗”zhī,信件中的祝颂语要用“祗”。
“衹”和“祇”读zhǐ,常通用。这四个字中只有“袛”最为单纯读为dī,为贴身的短衣,不能与其他三个混用。

“祇、祗、衹、袛”四个字,你认得几个?可知道其中含义否?
这四个字彼此之间不过差了一点点,但其意义和读音就大不相同。正应了那句老话: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废话不多说,咱们来仔细看看这哥们儿四个都是干啥的。
读音: qí
常用的词:神祇
意义:地神,神明。
从它的偏旁部首来说,这是个示字旁【礻】,而小学老师曾经告诉过我们,这个偏旁的字,和祭祀,神仙等相关。
看组词这一说,“神祇”这两个字估计现在用输入法都不太能直接敲出来,不少白字先生直接念成了“神di”。“神祇”二字,最开始是指地神。古人曾经把神明,根据身份进行了细化化:天神叫灵,地神叫祇,人神叫鬼。不过后来都泛指神明了。古代神话里各种各样的神仙估计大家都不陌生。
《西游记》里把孙猴子压在五行山下那一回目里,就有如下描写:
将五行山,召一尊土地神祇,会同五方揭谛,居住此山监押。
佛语中有“祇树有缘”的说法。据说释迦牟尼当年在印度传教时,有两大精舍,一处叫竹园,一处就是祗树园,也叫祗园。所以这个词语表示和佛法有缘。
这个读音记住了吧?嘿嘿,别忙,还有俩。
汉字中多音字有很多,有时候还不止俩读音。这个字就是这样的。
如果读作zhī,那么和它的兄弟“祗”的意义相同,表示尊敬的意思。所以关于“祇树”也写作“祗树”唐代白乐天曾写过一首诗,就有“香刹看未远,祗园入渐深”两句,所以这祗园在当时也是泛指佛寺的意思。
而如果读作zhǐ,那么和“只”的意思是相通的,如今也把它称作“只”的繁体字之一。为什么说是其中之一呢?因为“只”的繁体字有两个:衹、隻。
虽然读音有多个,但个人觉得只有第一经常使用,后面的只做了解即可。
2.祗既然方才提到了它,那么毫无疑问,接下来就说它了。
读音: zhī
常用的词:祗顺,虔祗
意义:尊敬,恭敬。
这个字比方才的“祇”下面多了一个点儿,其实也比较好记。刚才咱们不是说示字旁【礻】的字跟神有关吗,这个字也不例外,而且还比上面那个“祇”多一点,什么意思呢?
拜神的时候肯定缺不了尊敬,而且有时候为了表示虔诚,是不是不能空着手去祭拜,得带点什么吧。
别笑,我说真的。
早在青铜时代,人们会把字铸造在青铜器上,叫钟鼎文,也叫做“金文”,顾名思义,金属器皿上的文字体。这种文字的古老程度虽然赶不上甲骨文,但排行老二是没有什么问题了。从金文的字体结构和型形状上,也大体可以看得出当年老祖宗造这个字的用意。
所以从金文上看,这个字的造型,有点像一个人郑重其事地把酒浇在地上,对神明表示敬意。
《说文解字》里明确地写过:祗,祗敬也。
《左传》上也曾有“父不慈,子不祗。”的说法,意思就是父亲不慈祥,那么儿子就根本不会尊敬他。
3.衹读音: zhǐ
常用的词:衹衼
意义:桔黄色的丝织品。
小学语文老师肯定还有一句名言,那就是“衣字旁的字,都跟衣服有关”。这个衹字也不例外。
衹衼所指的,正是和僧尼所穿的法衣。
4.袛读音: dī
常用的词:袛裯
意义:短衣。
袛裯的意思,便是贴身的短衣,也叫襜褕,有人说就是直裾单衣。
要说这四个字,根据偏旁部首来记,其实也不难。难的是如何记住记住它们的读音,毕竟有些字有不止一个读音。其实汉字读音,特别是这种有多个读音,但生活里却并不常见的,记住其中一个最常用的,基本也就够使唤了。当然,如果是文字研究者或者古文爱好者,那就另当别论了。
按照个人经验简单总结如下:
1.【礻】字旁,一般和祭祀,祈福,神灵有关:
祇(qí):神祇,就是地神,神明的意思。
祗(zhī):虔祗,表示尊敬。(很好记,拜神要尊敬,为了表示尊敬地上撒点酒,于是就多了一个点)
2.【衤】字旁,和衣服相关:
衹(zhǐ):衹衼,一般指僧尼所穿的衣服,比如袈裟等。
袛(dī):袛裯,短衣。(下面带个点,代表是小短衣的意思。不过既然是内穿的,也就不分僧俗了。)
这样是不是好记多了呢?

串串珠
祇、祗、衹、袛这四个字,的读音分别是(qí)、(zhī)、(tí)、(dī),不仔细看是很容易错的。
1.祇(qí)本义为地神,古人将神分得很细,“天神曰灵,地神曰祇,人神曰鬼”。后来用于泛指所有的神灵。有时也读(zhī),通“祗”,恭敬的意思。又读(zhǐ),只有的意思。宋朝以后,祇只读(qí)和(zhǐ)。
2.祗(zhī),恭敬的意思,在金文字形里,像以酒浇地敬鬼神。又读(qí),通“祇”。又读(zhǐ),只有的意思。
3.衹(tí),同“缇”,本义指橘黄色的丝织品。又可读(zhǐ),在古籍里,经常和“祇”通用。和“衼”组词为“衹衼”时,读(qí),指的僧侣的袈裟、法衣之类的。1955年12月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衹”被定义为“祇”的异体字。1964年5月简化字总表,“衹”被定义为“只”的繁体字。
4.袛(dī),本义为贴身的短衣。杨雄《方言》,“汗襦,自关而西谓之袛裯”,相当于今日的汗衫。
最后临时编个口诀,供大家记忆。
祇(qí)、祗(zhī)、衹(tí)、袛(dī)四个字,
仔细分辨很容易。
天上灵,地上祇(qí),
读音就如小红“旗”。
氏加一点表敬意(祗zhī),
读音就像“吱吱吱”。
示加一点表丝织(衹tí),
穿在身上不用“提”。
倘若读音为“只只”(衹zhǐ),
表示“只”的繁体字。
衣氏加点表短衣(袛dī)。
读音就像打“滴滴”。

dongfang
要分清这四个形近字其实很容易,只是未掌握诀窍而已。下面我逐字分析一下,教给你分辨的办法。
祗读qi和zhi,读旗音时指土地神(土地老爷),是神的代名词,如神祗。天神曰灵,神灵:地神为祗,人神为鬼。土地庙里土地爷和土地奶奶为神祇,而把门的分列两边的叫小鬼。传说是两个图财害命的人死后被土地老爷惩罚守门,让他看一下行善积德的人土地老爷是怎样安排他的灵魂,把他们送去上界。而作恶造孽的安排下界(地狱)。因为他们是人死之后而变为鬼。
祗读Zhi是恭敬的意思。这是个会意字,礻是示的变形,叫作示部旁。示是象形字,古指祭祀神灵的石头供桌,小即Ⅲ三足,二指石头桌面和供品,下长横为石面,短横为供品。因此,凡带礻偏旁字都对祭神有关。氐读di本义是支架,引申为低头叩谢,表恭敬之意。那么,这两个字的区别是,祗,土地神,袛,敬神。
衹读zhi,是只的异体字,只言片语的只,古文里用作衹。
袛读di,这是个形声字,左边为衣部旁,右边是氐音。祗的原义是短衣衫,相当于今天的汗衫。
祇,会意字,礻,石桌供品,氏,人氏,人在祭奠土地神。
祗,敬神,恭敬之意。
衹,只的异体字,片言只语的只是这个字。一只鸭的只是隻的简化字,两隻为雙(双)。
以上三个字都可以读只,当只用。
祗,短衫,只有di字特殊为汗衫。联起来记忆:
袛穿汗衫,衹言片语,祗在恭敬地祭礼土地神祇。一读旗,四读低,中间两个都读只。

lily_zora小房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文字也是发展了数千年,从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文字可以看出,语言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今天就来给大家一起认识一下这四个字:祇、祗、衹、袛。下图是我整理的表格给大家参考。
教大家有效记住这四个字。
祇拼音qí,属通用字。“示”为形旁,“氏”为声旁,本意指古时候对地神的称呼,如地祇,神祇,也指安心。在“只”用作副词时,“祇”是“只”的异体字,读zhǐ。
祗祗读作:zhī。字义是敬,恭敬。
祗又为姓氏用字,祗姓为台湾罕见姓氏之一。
“祗,敬也。”——说文衹 zhǐ ,只,仅仅,唯一
衹衼 [ zhǐ zhī ] :袈裟。僧尼的法衣。
新唐书·李罕之传:“初为浮屠,行丐市,穷日无得者,抵鉢褫衹衼去,聚众攻剽 五臺 下。”袛袛dī ,〔~裯(dāo)〕短衣。
义为贴身的短衣,即襜褕。
趣味记忆小编自己是这么记忆的,这四个字中带有“礻”字旁的两个字部首不同,一个是氏,另一个是氐,所有我就记这一点,“哦,原来多一点的就是祗(zhī),对待别人要多一点恭敬”这就记住了读音和字义,剩下的一个就是我们对地神的称呼,可谓神祇。
再说另外两个“衤”字旁的衹和 袛 ,
同样都是衣字旁,多一点的氐让我想到了“低”,拼在一起联想到衣服低了, 那便是短衣,读 袛dī。衹少一点则是 衹 zhǐ 。
你记住了吗?

爱瞎逛的小美美
这四个字因偏旁相似度高,难免出现鲁鱼亥豕的情况。其实稍用心还是能厘清其区别的。
首先,从偏旁入手分两组:“礻”与“衤”。
“礻”旁。“礻”其实“示”也,示,神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凡“示”旁皆与神、祭祀、祝祷相关。比如“礼”,礼仪之起,源于敬神;“社”为土地之神的神主。祇(qi)为地神,化育万物的主宰;“祗”(zhi)因“礻”旁与神相关,而先民对神顶礼膜拜,故祗有低头(氐字一点有低头意)虔诚恭敬之意。
凡“衤”属皆与衣物有关,汉字凡底部衣即为“衣”如裹、裁等、左右结构之衣即为“衤”如被、褥等。“袛”即为短衣,读di,氐下一点,表衣服下面短一点。
其次,氏不带点的祇、衹均通现在的“只”,读zhi。
想彻底掌握这几汉字莫若找几句含有此字的经典美文读一下,如《史记》的孔子世家赞有“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今意即为:我恭敬地徘徊流连忘返。又比如《红楼梦》第58回,宝玉恐吓老婆子,“等老太太回来,我就说他故意来冲神祇,保佑我早死。”此处“神祇”就是天神、地神,泛指神明。
而不加点的“衹”、“祇”都与“只”相通,读zhi。

ζ"潮汐丶
“祇、祗、衹、袛”,这四个字还真是很容易混淆,因为也不是常用字,很多人就也没去注意个中差别了。今天,就这四个字,就来分别说一说吧。
祇本字读音为qi,第二声。
现在用的最多的,大概属于佛教了。通常以神祇组合,在佛教祷告过程中,如:诸佛菩萨金刚护法神祈。这里的“神祈”,指的是非常坚固坚定的护法众神了。
古时候,祈,指地神。也就是地上的神明。那统概了非常多的神明了,他们都包含其中。
祗读作:zhī,字面意思是恭敬的意思。
左转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父不慈,子不祗,兄不友,弟不共,不相及也”,意思是父亲没有慈祥对待子女,子女又不尊敬长辈,当哥哥的又不友好没关爱,弟弟呢又不与哥姐一起,也没有恭敬从服之心,这样没有好的交集是不好的。
祗,这个字也用于姓和名字来用,含有敬的意思嘛,那意义倒是也挺不错的。
衹衹,读音zhi,第三声,也可以是第一声。此字是现在简体字“只”的繁体字,这样就非常好理解了。
袛,读音dī 。这个指衣服的意思,如袛裯短衣。说文汗襦自关而西或谓之袛裯。
“祇、祗、衹、袛”,其中,视字旁的,代表和心有关,祇字与神明有关,我们可以意会为神氏神民神明。祗,加多个点,就与人有关,那就是尊敬的一份人际关系,多一份心啦。
衹、是衣字旁的,没有点的,就是只是的只了。袛,有个点就不只啦,那就衣服了嘛,于是代表衣服啦。
我这属于胡乱拼凑吧,反正呢我就是这么去记住这四个字的。不然没有了这份联想,说真的很多时候,还真就混淆了,不知道用哪个字是对的了。

EmmaZLA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距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在这庞大的汉字群体中,人们难免会把一些字型结构相近的字,即形近字读错或写错。
比如“祇、祗、衹、袛”等,它们的字形非常相近,但是意思却不尽相同,这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祇、祗、衹、袛这四个字之所以容易写错,是因为它们之间的差别非常小,乍一看,好像都一样,但仔细比较,不同之处就显现出来了。
“示字旁”和“衣字旁”只是一点之差,“氐”和“氏”也是一点之差,所以有时难免会让人眼花缭乱难以分辨。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记住“祇、祗、衹、袛”这四个字的不同之处,而不会混淆呢?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它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小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的演化,逐渐形成了如今我们使用的简体中文字符。
所以其字形和字义、字音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弄清楚它们每个字的由来、读音和意思,才能牢牢地记住它们,而不会认错!
一、组成如果仅从字的组成上来看,前两个字“祇”与“祗”的偏旁是“礻”字旁,而后面两个“衹”与“袛”的偏旁是“衤”字旁。
第一个字“祇”与第三个字“衹”,右边都没有一点,而第二个字“祗”和第四个字“袛”,右边都有一个点。所以仅从这四个字的组成上来看,我们很难区分它们。
第一个字“祇”,为多音字,有两个读法:[qí]、[zhǐ]
第二个字“祗”,读[zhī]
第三个字“衹”,它是个多音字,既可以读[tí],也可以读[qí],还能读[zhǐ],其中我们用到最多的读音是第一个。
第四个字“袛”,读[dī]
三、意思第一个字“祇”,本意是指地上的神仙。
当它读[qí]时,我们可以看看它的偏旁,是是“礻”,一般带有“礻”字旁的汉字,多与神灵有关,代表着神仙、神力。说文有写“祇,地祇也”;尸子中也有说道:天神称为灵,地神称为祇。
“祇”常和神字一起搭配组词,如神祇,就是泛指一切天神。
鲁迅在文集《中国小说史略》中第二篇神话与传说里写道:“天神地祇人鬼,古者虽若有辨,而人鬼亦得为神祇。”
在《山海经》中就记载了许多上古神祇。第一时期的神祇,便是诞生于先天的神,如盘古、女娲等创世神;与天地同时期出现的神祗,如吴天、伏羲等,他们都是超脱于一个世界秩序之外的圣神,实力无比强大。
读过《西游记》的人大都记得,那个被孙悟空呼来喝去的“土地爷”,长着银须白发,慈眉善目。因受“地方性”的不同,土地爷的庙宇就千差万别,有庄严的,也有简陋的,但香火都颇盛,就像老话说的“土地老爷本姓张,有钱住瓦屋,没钱顶破缸”。
土地爷就是我国民间信仰中,百姓普遍崇拜的神祇。
当它读[zhǐ]时,它的意思同“只”,较为少用。
第二个字“祗”,是恭敬的意思。
《左传》里写道:“父不慈,子不祗”,就是说父亲不慈祥,子女就不会尊敬他,所以“祗”字就是尊敬、恭敬的意思。
组词:祗候。
古时把恭迎,问候称为“祗候”。在佛教名书联灯会要卷六赵州观音从谂禅师有这样的描述,“师云:“小心祗候着。”
到了宋代,“祗候”成为官名。元明时期,把官府差役,仆从头目也称为祗候或祗候人。关汉卿在杂剧《窦娥冤》里写道:“丑扮官人引祗候上。”“祗候”,就是指楚州山阳县的衙役。
第三个字“衹”,具有只、恰好、正的意思。
一般带有“衤”字旁,大都与服饰有关,表示衣服、被面、穿着等。
当它读[tí]时,是指橘黄色的丝织品。
读[qí]时,组词“衹衼”,是指僧尼穿的衣服,如袈裟等。
读[zhǐ]时,在古籍中,“衹”和“祇”常通用。 如在左传·僖公十五年里有这样一句话:晋未可灭,而杀其君,衹以成恶。这里“衹”同“祇”。
第四个字“袛”,它也与衣服有关,只是用途比较单一,表示贴身穿的短衣。
组词:袛裯,相当于现在的汗衫。
在《三国志》中就有这样的描述:“公其袛服朕命,克广德心,以终乃显烈。”,所以,它就是古代的一种服饰。
清代有首诗写道:“从子故乡来,短衣缚袛裯。”这句话就描写了一位风尘仆仆的劳动人民形象。
逐一解释完了这四个字的组成、读音、意思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最容易混淆的第一个字“祗”和第二个字“祇”的区别。
在生活中,大家可能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就是在一些文章中会出现神祗(zhī)这个词,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用法,这个词语并不存在,正确的用法应该是神祇(qí)。
“祗”与“祇”相差一点,也就是前者比后者多了一点。那么面对“神祇”,人们都需要多一点敬畏之心!
如果这样理解,或许我们就能很快区分与记住这个“祗”字了!
关于这个“衹”字,在1955年12月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与1964年5月发布的简化字总表中,“衹”被定为“祇”的异体字,和“只”的繁体字。
所以第二个字“祇”和第三个字“衹”读zhǐ时,这俩字常通用。
在这四个字中,只有第四个字“袛”,最为单纯,读音、意思单一,所以不容易与其他三个字混淆。
结语
祇、祗、衹、袛”,这四个字算不让很冷僻,从使用频率上来说,除了“祇”字,会经常出现在一些宗教文化,和蛮荒小说中外,其余三个字使用得就比较少。
但即便如此,人们在使用“祇”字时,还是有不少人容易与其他三个字混淆,所以还是有必要区分清楚!

fionataotao
“祇、祗、衹、袛”算不了很冷僻的字,但在使用频率上,除“祇”字在民俗文化中使用较多外,其它三个字使用得比较少。即便是这样,在使用“祇”字时,很多人也容易与另三个字混淆起来,很有必要区分清楚。
要辨别和有效地记住四个字的不同处,我习惯用小学时,语文老师教的识字方法,一辈子都受用。虽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上学时是民办教师教语文,拼音教得一蹋糊涂。那是因为他们本身的拼音就没有学好,我们也就没学好。声母、卷舌音、后鼻音分不清楚,现在敲键盘打字,用不了拼音,花了很大的劲,学会了五笔输入法,让我记住了更多的字。
四个字的读音为:祇(qí)、祗(zhī)、衹(tí)、袛(dī),其中,祇、祗、衹均有多个读音,我们且不去管它,我们不是研究文字学的,能记住四个字及常用的读音就不错了。
一、分偏旁识别法这四人字只有两种偏旁,即“示字旁”和“衣字旁”。
示字旁 ,在古代与神灵、祭祀有关,是对神灵崇拜、祭祀、祈祷的意思,或者说用于表示礼仪的字。祇(qí)、祗(zhī)两字(带拼音是为了加深读者印象,下同)属于这一类,肯定与祭祀和神灵有关。
衣字旁 ,在古代凡是和衣服有关的字,大多有衣字旁,如襟、裙、褪、补、 褡等等。衹(tí)、袛(dī)属于这一类。一旦见到这类字,肯定与衣服或布料有关。
记得读小学的时候,上语课,老师说,不能“宽字认一边,长字认一段”,那是老师让我们养成好的认字习惯。到了高中,为了应付考试,语文老师说,“宽字认一边,长字认一段”对一些不常见的字,特别是繁体字来说,如果你实在不认识,没有把握的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方法是正确的。这就是中国汉字的特点,用偏旁判断一个字的基本含义和读音,虽然不是百分百准确,但大部分是对的。
这样,通过字的偏旁结构,把四个字的类型分清了。
祇(qí)和祗(zhī)两个字,为什么一个字多一点,一个字少一点?祇(qí)本意为地神,还有两层意思,不常用,不说了。祗(zhī)为恭敬的意思。也有其他字义,略。祇(qí)和祗(zhī)两字相比,祇(qí)的“氏”字下没有一点,祗(zhī)的“氏字”下面多了一点。祇(qí)下面没有一点,为神坛上的地神,祗(zhī)下面多了一点,那一点就是表示有人在神坛之下伏地拜神,自然是对地神的恭敬之态。
衹(tí)和袛(dī)两字,也从一个字多一点,一个字少一点来识别。衹(tí)字义为橘黄色的丝织品,祗(zhī)字义为贴身穿的短衣,即今天汗衫。衹(tí)和袛(dī)相比,衹(tí)“氏”字下没有一点,袛(dī)下面多了一点。衹(tí)没有一点,就还是丝织的布,袛(dī)字下面多了一点,说明已做成了衣服,表示已有人在穿,那一点就是穿衣服的人。
这样,就可以把这四字理解为,示字旁表示祭祀,没有一点表示是神,多一点的字,是有人在拜神,表示恭敬;衣字旁表示衣服和布,没有一点是布料,多一点的,是有人穿的汗衫。至于,四字中其他读音和字义,当有效记住它们后,再来了解也不迟,一步一步来,以免混淆。
读者朋友,我把四个字分清楚了吧,用我的方法,你能记住这四个字的不同吗?如果有用的话,别忘了留言点赞哦。

cjohnny
还是先弄明白字的意思
祇(qí)(zhǐ)本意指古时候对地神的称呼,如地祇,神祇,也指安心。只”字的繁体,读 zhǐ
祗(zhī)恭敬
衹(zhǐ)只的繁体
袛(dī)代表短衣
现查的字典

xuweio
“祇、祗、衹、袛”这四个字,形状、笔划、读音等都有相近相似之处,很容易使人产生识别错误,把这四个字识混而辨认不清楚,造成读音和书写上的错误。
“祇、祗、衹、袛”
这四个字的特点差别不大,不注意是难以识别的。一是在读音上,都是一个韵脚,qi、zhi、di;二是在笔划上相差无几,“祇”是8划、“祗”和“祗”是9划、“袛”是10划,在“衣”字中多个点少个点,在“氏”字底下多个点少个点的事;三是在字形上都是由“衣字旁”和“示字旁”构成;四是从造字法归类上都是形声字,“衣”声,“示”形。
这些微小的差别,给人在有效记忆和使用上,带来一定的不便,成为汉字中最容易搞混而识不明的四个字。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辨认正确,并有效地记住它们的不同之处,同时,能得心应手地使用呢?这里面是有一定窍门的。
一是弄清字义。“祇”用作副词时,是“只”的异体字,在古文中常见。本意指的是古时对地神的称呼,如地祇,神祇。形旁为“示”,声旁为“衣”;“祗”属副词范围,字的本义是敬鬼神,引申为恭敬;“衹”是名词,本意指橘黄色的丝织品,在古籍中它与“祇”当副词通用,后来在规范异体字时,又把“衹”定为“祇”的异体字,变为副词“只”字的繁体字;“袛”是名词,本意是贴身穿的短衣服,相当于现在的汗衫。
“祇、祗、衹、袛”发音
以上字义告诉我们,“祗”与“衹”字义有所差别,“祗”指的是地神,而“衹”指的是衣服。在使用“祗”zhī时,表示“恭敬”义,在信件中用“祗”以表示祝福。
二是听清读音。“祇”字发音是qi;“祗”字发音是zhi;“衹”字发音也是zhi;“袛”字发音是di。“衹”和“祇”都读zhǐ,经常相互通用。在“祇、祗、衹、袛”这四个字中,只有“袛”的读音最为单纯,读为dī,以为贴身的汗衫或短衣服,不能与其它三个字混用。
三是辨清笔划。“祇”字笔划是8划;“祗”字是9划,在“氏”下添加一个点;“衹”字是9划,在“衣”中添加一个点;“袛”字是10划,在“衣”字中和“氏”字底部各添加一个点。
综合以上分析,虽然这四个字差别细微,容易使人识误,好处是,这些字我们不怎么常用,一般人也没机会犯这种错,这只不过是不常用的字而已。但是,我们还是有必要做一番解析的,否则,也许有个别爱较真的会因此而郁闷成疾的。
“祇、祗、衹、袛”解析图
总之,“祇”和“祗”是副词,做“只”字用,而“衹”和“袛”是名词,做名词用,指汗衫短衣。但曾经有过变化,“祇”字古时本意是地神,后引申为恭敬,后来变为副词的。发音读偏旁“衣”,qi、zhi、di。这样,我们就掌握了这四个字的不同字义、读音和笔划,了解了其不同特点和这四个字过去与现在使用上的变化,那么,我们就会很自然地识别清楚和应用好这四个字了,甚至达到运用自如的水平。
淡定的吃货lzy^_
祇、祗、衹、袛这四个字其差别非常小,“示字旁”和“衣字旁”只是一点之差,“氐”和“氏”也是一点之差。这四个字看起来让人眼花缭乱。非常容易出错。古代亦有混用现象。但现在规范化,所以也就需要细分。中文是范式字。不是简单的象形字或会意字。造字六法是文字范式的六种形成之法。从范式来理解就相对容易一些。
《说文解字》:“示,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天垂象著明事物轨迹是示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依身躯而庇体之物是衣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巴蜀山名岸胁之㫄箸欲落堆者曰氏,氏崩,闻数百里。象形,乀声。”山崖岸上偏旁向下落之土石堆是氏字之范式。
关于氏还有一种解读。甲骨文“氏”为人下种时之形象。人下种时之形象是“氏”字之范式。在古人眼里女犹土地。男字为下力于田。下种是男人的事。下种先得有地。人下种时之形象可以理解为有家室事业背景,即有家室事业背景的男人称氏。所以有以土地所在称氏、有以官位称氏、有以职业称氏。
《说文解字》:“氐,至也。从氏下箸一。一,地也。”。氏、一两范式叠加。山旁堆堕落于地是氐字之范式。
关于氏还有一种解读。人已下种之形象是“氐”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祇,地祇,提出万物者也。从示氏声。”。示、氏两范式叠加。演绎或彰示万物存在之源头者是祇之范式。尸子:“天神曰灵,地神曰祇,人神曰鬼。”。
祇:qí ㄑㄧˊ。本义:地神。《说文解字》:“祇,地祇,提出万物者也。”如:“神祇”。
衍义:引申指“安心”。如:诗经•小雅•何人斯:“壹者之来,俾我祇也。”郑玄•笺:“一者之来见我,我则知之,是使我心安也。”
衍义:通“疧”。指:“病患”。如:易·坎:“坎不盈,祇既平,无咎。”。诗·小雅·何人斯:“壹者之来,俾我祇也。”
衍义:引申指“大”。如:易经•系辞下:“不远复,无祇悔。”
衍义:又用作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阳泉、忻州等地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
祇:zhǐ ㄓˇ。
衍义:引申指“正、恰、只”。如:诗经•小雅•何人斯:“胡逝我梁,祇搅我心。”三国•魏•曹丕煌煌京洛行:“多言寡诚,祇令事败。”
《说文解字》:“祗,敬也。从示、氐声。”,示、氐两范式叠加。见神示则敬是祗字之范式。(古人认为下种是神圣的事)。
“祗”的甲骨文或金文是正反两缶相抵之形。正反两缶相抵以暗示转世之形是祗字之范式。转世重生示而须敬。故其本义为“敬,恭敬。”又正反两缶相抵有唯此之意。故“祗”又解作“只”。古人用“祗”表示“只”。
祗:zhī ㄓˉ。本义:敬,恭敬。如:祗回。祗仰。祗奉。祗承。祗候。祗应。
衍义:又用作姓。源出不详。台湾嘉义有此姓。
正字通第1564页记载:“‘祗’与‘祇’通。郝敬曰:‘祗从氏下一。韵书别出。其实同。’。”。《集韵》第40页认为:“祗”、“祇”混用,视为同字。据说文解字诂林上说;古经籍多有混用现象,字义亦相类。唯《说文解字》将其有所区别。正字通第2097页:“‘衹’同‘‘袛’’说文有‘袛’无‘衹’。”。
《说文解字》:“袛、袛裯,短衣。从衣、氐声。”衣、氐两范式叠加。贴身短衣是袛字之范式。《集韵》第342页:“‘袛’,绸短衣。”。(短衣犹衣之种,故从衣、氐声。)
袛:dī ㄉㄧˉ。本义:绸短衣。
《说文解字注》:“缇或作衹。从衣、氏声也。”。衣、氏两范式叠加。回避下种之法衣是衹字之范式。《集韵》第35页、类编第292页上说:“袈裟谓之衹衼。”。
衹:zhǐ ㄓˇ。本义:袈裟类绸短衣。
字汇第929页:“‘衹’同‘祇’。”。
也就是说祇、祗、衹、袛这四个字在古代有混用现象。
《现代汉语词典》无“衹”字。读qí ㄑㄧˊ时用祇,解释为“神祇”或“地祇”。读zhī ㄓˉ时用祗,解释为“敬,恭敬”。读zhǐ ㄓˇ时,《现代汉语词典》将“袛”、“祇”都用规范简化字“只”,解释与“只”同。
《新华字典》
将“衹”读zhǐ ㄓˇ解释为“只”之繁体。
将“袛”读dī ㄉㄧˉ。解释为:绸短衣。
将“祇”读qí ㄑㄧˊ时用祇,解释为“神祇”或“地祇”。读读zhǐ ㄓˇ解释为“只”之繁体。
将“祗”读zhī ㄓˉ时用祗,解释为“敬,恭敬”。读zhǐ ㄓˇ解释为“只”之繁体。
在现代语言中这四个字如果读zhǐ ㄓˇ时,一律规范简化为“只”。否则属于错别字。只有在使用本义时“祇、祗、衹、袛”这四个字才可以使用。现代人破除过迷信,关于神的事少了,所以这四个字已经是生僻字。很少使用。

Dsevilen
有些字发明出来是做研究用的,或者是给高级文字工作者用的,普通大众没必要知道也没必要去学

happy lion
不用研究他们的区别,因为每个字的读音就很复杂,基本上都用不上。

lotus
用到的时机太少了,记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