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写过什么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

提到的作品

[作品]全唐诗

《全唐诗》共九百卷,是清康熙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奉康熙皇帝之命,起用当时已退居扬州的彭定求、杨中讷等十位翰林编纂的。该书共收整个唐五代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是迄今为止古典诗歌总集中篇幅最...

中华书局编辑部

[作品]菊花

内容提要 本书在继承和发扬传统菊花栽培技艺的基础 上,结合当代生物科学理论和作者50余年的实践经 验,系统总结了当今各样造型艺菊的栽培技法;并就 菊花无土栽培、花期控制、常规育种、病虫防治等方 面做了...

薛守纪

[作品]新唐书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宋欧阳修、宋祁等奉敕撰。其监修者则曾公亮,故书首《进表》以公亮为首。陈振孙《书录解题》曰:“旧例修书,止署官高一人名衔。欧公曰:‘宋公於我为前辈,且於此书用力久,何可没也?’遂...

欧阳修/宋祁

[作品]满城尽带黄金甲

晚唐风云,残云动荡,罕见盛事,预览危亡。大业未成支离破碎,再现晚唐极盛至极衰的转折点。日薄西山的唐朝末世,跌宕起伏的风雨悲情。权臣相斗的险恶嘴脸,哀鸿遍野的乱世悲怆。莫测难解的痴情枭雄,演绎苍凉雄方的...

吴蔚

[作品]资治通鉴

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从三家分晋一直到五代十国,十六个朝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全书分二百九十四卷,共有三百多万字,取材十分广泛,历史资料十分丰富。《资治通鉴》刻...

司马光

最新跟帖
小牧

小牧

黄巢是唐代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文武双全,从小志气高,胸怀大志,有胆略有气魄,不但懂军事,又是儒雅的文人,他留给后人的有著名的三首诗。 其一。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其二,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其三。自题像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进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杆看落晖。这三首诗代表了他的人生,他虽然领导了著名的黄巢农民起义。但是他只是为了实现个人的政治抱负,改朝换代,自己当皇帝,没有紧紧的依靠农民,为农民的根本利益着想,所以在历史上也是昙花一现。没有像毛主席那样为天下劳苦大众打天下,走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

swh134124

swh134124

菊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爱帮先生

爱帮先生

提起黄巢,大家都知道他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也都很熟悉他的事迹。

黄巢是曹州冤句人(今山东菏泽),典型的山东大汉。他出身商人家庭,以贩卖私盐为生,粗通书传,算是一书生,参加过科举,但屡试不第。他善击剑骑射,喜养亡命之徒,所以再加上家财颇丰,才有后来的起义。

黄巢,曹州冤句人。世鬻盐,富于赀。善击剑骑射,稍通书记,辩给,喜养亡 命。新唐书·列传·卷一百五十·逆臣下

巢少与仙芝皆以贩私盐为事,巢善骑谢,喜任侠,粗涉书传,屡举进士不第,遂为盗,与仙芝攻剽州县,横行山东,民之困于重敛者争归之,数月之间,众至数万。——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六十八

全唐诗》录有其诗三首,其中的自题相疑似伪作。黄巢的诗歌虽数量有限,但质量绝对是上品中的上品。

先看这首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据宋代张端义的贵耳集·卷下记载,此诗是黄巢五岁的时候所作的。

黄巢五岁侍翁,父为菊花连句,翁思索未至,随口应曰:‘堪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赫黄衣。’巢父怪,欲击巢。乃翁曰:‘孙能诗,但未知轻重,可令再赋一篇。’巢应之曰:‘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贵耳集·卷下

但很多人都不赞同此种说法,为何呢?此诗中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绝对不是一个五岁的孩子应该具备的。

“飒飒西风满院栽”,点明了季节,“满院”说明数量多。

“蕊寒香冷蝶难来”,本来蝴蝶应花的芬芳而来,而此处却“难来”,原因是“蕊寒香冷”,更进一步的原因是“西风飒飒”。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若有一天我做了“青帝”,我要让菊花像桃花一样在春天开放。(青帝是“五方天帝”之一的东方天帝,又为春之神及百花之神。在五行中,春天属木,尚青色,对应东方,以及身体的肝。)

如此奇绝的想象力,如此美妙的浪漫主义情怀,真的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

然而,此诗就那么简单吗?不不不,我们要弄清楚当时的社会背景,唐末政治腐败,民不聊生,诗中的意象都是有象征意义的。

“桃花”,象征着统治阶级,“菊花”象征的正是被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群众,而“飒飒西风”就象征着唐王朝的残暴统治。

所以,黄巢写自己的志向,就是要推翻残暴的唐王朝,让菊花与桃花一样,都能盛大开放,都能充满芬芳,让广大的贫困农民都能过上好日子。

由此可见,其立意之深远,志向之高远,真的让人叹为观止。

再看另一首菊花诗——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是黄巢最著名的诗了,最后一句“满城尽带黄金甲”还被选做了电影的名字。

“待到秋来九月八”,九月九日是重阳节,重阳节有秋游赏菊的习俗,那为何是“九月八”而不是“九月九”呢?一是格律诗押韵的需要,二是为了营造一种迫不及待的氛围和感觉,而且还用了“待到”二字,说明时间还没到我就已经热血澎湃了。

“我花开后百花杀”,我滴天,这恢宏的气势,这傲骨的精神。面对重阳金秋的寒冷,百花都各自凋谢,唯有菊花,仍然能傲然挺立,香气逼人。

此句中的“菊花”不仅仅是底层民众,还包含了广大起义军。“百花”代表了,统治阶级和唐王朝的军队。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此二句是说,菊花的香气是是冲天的、势不可挡的、阵旅森严的,这香气不再是“满院栽”,而是要“透长安”。待我香气传遍长安大地,满城都充满金黄的菊花,这就如同威武的铁甲雄兵,满城俱是。

这首不第后赋菊,历来备受推崇,作为咏物诗,它不再是沿袭古来隐者对菊花的志气高洁的赞赏,而是推陈出新,敢于突破,借咏菊花,来抒发自己的凌云壮志。

再来看疑似伪作的自题像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看诗之前,我们的了解一下黄巢的结局:

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说法——被外甥林言所杀:

黄巢入泰山,至狼虎谷,巢将林 言斩巢及二弟鄴、揆等七人首,并妻子皆送徐州。是月贼平。 ——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五十·黄巢传

甲辰,武宁将李师悦与尚让追黄巢至瑕丘,败之。巢众殆尽,走至狼虎谷,丙午,巢甥林言斩巢兄弟妻子首,将诣时溥,遇沙陀博野军,夺之,并斩言首以献于溥。——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七十二

新唐书》的说法——自杀:

六月,时溥遣将陈景瑜与尚让追战狼虎谷,巢计蹙,谓林言曰:“我欲讨国奸 臣,洗涤朝廷,事成不退,亦误矣。若取吾首献天子,可得富贵,毋为他人利。” 言,巢出也,不忍。巢乃自刎。——新唐书·列传·卷一百五十

野史和民间传说的说法——出家为僧:

巢败后为僧,依张全义于洛阳。曾绘像题诗,人见像,识其为巢云。——陶毅五代乱离纪。

且看这首自题相,“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当年戎马倥偬、纵横天下,而今辉煌不再,回归空门。这强烈的对比和巨大的落差,让我看到了一个丰满的黄巢。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多么地悲壮苍凉,这是英雄迟暮的感叹,是无人识我的落寞,但同时,笔锋一转,“独倚栏干看落晖”,一个人,倚着栏杆看夕阳,也不正有一丝惬意么。

这首诗,不论是不是黄巢所作,它都把英雄的一生刻画得入木三分。

总之,不管黄巢结局如何,毫不影响我们正确看待这样一位传奇人物。这也就难怪宋押司会发出“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的感慨了。

(注:本文仅从诗歌的角度看待黄巢,不涉及政治历史。)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是星星不是猩猩172

是星星不是猩猩172

黄巢农民起义军领袖,从小饱读诗书,擅长诗赋,胸怀大志,才华横溢,但由于科场黑暗和唐朝朝廷腐败,结果却名落孙山,郁郁而不得志。此时,他功名无望,报国无门,深感自己像生不逢时的菊花,黄巢百感交集,做了一首咏菊诗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这首诗,表达了他的愤愤不平,有凌云壮志却没有出路,要推翻腐朽的旧唐朝,重建新世界的豪情壮志。为世人广为流传。后来,他带领大哥黄揆,侄儿黄皓、黄邺等响应王仙芝的农民起义,自封为冲天大将军,南征北战,杀入长安,灭唐建齐。一统天下,干下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虽然不到四年就失败了,但是也不愧一时之雄。

黄巢兵败泰山狼虎谷,被唐军四面围困。黄巢威武不屈,欲拔剑自刎。一个长相酷似黄巢的部下,夺下黄巢的宝剑。说:盼王爷保全性命,以便东山再起。他穿上黄巢的盔甲,冲上唐军厮杀,最后被唐军捉住,斩去首级,献上长安。黄巢混在士兵中间,得以保全性命。

后来洛阳出家当了和尚。又吟了一首自题相:“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抒发了对自己一生的无尽感慨,当年叱咤风云,长安称帝,何等辉煌;如今沦落寺院,寂寞凄清,何人能识?表达了黄巢晚年的孤独寂寞,以及看透世情以后的恬淡情怀。

xiao杀四方

xiao杀四方

黄巢存诗不多 , 《全唐诗》仅收三首,题菊花,不第后赋菊、自题像 ,其中自题像一般认为伪托 , 而其他两首均是咏菊花的 。

我们来了解一下,唐末农民运动的领袖 , 黄巢的菊花诗。

其一 题菊花

有关这首题菊花, 史料上有这样的记载

宋人张端义贵耳集卷下云:

黄巢五岁,侍翁、父为菊花联句。翁思索未至, 巢信口应曰:“堪与百花为总首, 自然天赐赭黄衣。”巢之父怪,欲击巢。乃翁曰:“孙能诗, 但未知轻重, 可令再赋一篇。 ”
黄巢便咏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张端义作了评注 : “ 跋扈之意 , 已见婴孩之时。 ”有人便以此认为黄巢在五岁的时候,作出了题菊花。但这历史上不予考证,以常识来看,五岁能读书识字便是神童中的神童。而作出这首内涵如此丰富的诗来,怕是以讹传讹或者是黄巢自个美化自个罢了。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青帝 ,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大天帝之一 , 其主东方,又称东方之神和司春之神。诗人不满,为什么菊花就生长在深秋,蕊寒香冷,连蝴蝶都以陪伴,而桃花在万物生长的春天开放,惠风和畅,风暖气清。所以,黄巢想成为“青帝”,把春天的温暖均分给万物,这样,不管是“菊花”还是“桃花”,都能被公平的对待。

其二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屡举进士不第”,这首诗是他落榜后愤慨写下的。所以,并非是咏菊。而开篇“待到”二字,我想,他是要等到时机成熟之后举事。“九月八”只是为了协调音律,“九月九”略加变通而来,并非是在重阳时节咏菊,且唐代科举放榜在春天二三月。

“ 我花开后百花杀 ”“ 我花开” 与“ 百花杀”, 形成鲜明对照, 强调了菊花的威力,突显出它独占风光的精神品质。也表明诗人那种一往无前的气势和坚贞不屈的品格。

“ 冲天香阵透长安”、 “ 满城尽带黄金甲”是暗喻,更是诗人黄巢的畅想 。当黄巢攻破长安 , 建立大齐时 , 幻想了现实, 诗人便也成了英雄。

题外话

同样是由农民起义起家的明太祖朱元璋也有一首咏菊诗——— 《菊花

“百花发时我不发, 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 遍身穿就黄金甲。 ”

明显是模拟黄巢之作, 但扫平天下, 成就霸业的雄心壮志是一脉相承的。

zoe_zhu

zoe_zhu

黄巢是唐朝末年落第秀才。怀才不遇的他萌发出,敢叫黄巢不丈夫,要逆天行事干出一番事业。这就是王侯将相焉有种乎?造反精神。

他是一个知识分子,但同时也是农民。阶级本性决定他只能是,简单朴素的造反。喝大碗酒吃大块肉,大块分金银。却没有远大的政治目标。

这种特性导致他只是,一味的流窜和到处破坏。没有真正的利用知识分子和治理人才,没有建立牢固的根据地。最重要的是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获得多数百姓的拥护支持。导致最后的失败。

但是他的历史作用巨大。动摇唐朝的统治,并加速了它的灭亡。

流传下来的三首诗,都是抒发言志的写照。表明他依然是农民的本色。一个英勇无畏的造反者。一个冲天大将军而已。

[原创]

悠游四方

悠游四方

黄巢一生戎马关山,横戈马上,虽然留下的诗不多,只有三首,但都很有名。

其中,最著名的有两首。一首是不第后賦菊,一首是题菊花: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从这两首诗也可以看得出来,黄巢对菊花情有独钟。通过对于菊花的赋情,将自己的心志一览无余的剖露出来,袒露出一个起义军领袖的风采和情怀,还有主宰天下的志向和气派。

而第三首也不弱,甚至还被人民领袖引用过:

自题像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毛泽东在纪念罗荣桓元帅的悼诗中,就全句引用了自题像的第一句:

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黄巢是唐末起义军的首领,也是一个不第的文人。别看他的相貌粗野丑陋,但文武兼备,志存高远。其文学功力也比较令人信服,起码是直抒胸臆,毫无阻滞,气势如虹,写出了一代人王慷慨激昂、分疆裂土的济世情怀,也很符合他的身份和抱负。

图片来自网络

Mz的骨头格拉格拉响

Mz的骨头格拉格拉响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Xi_爱旅游的熊

Xi_爱旅游的熊

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五岁便可对诗,但屡试不第,《全唐诗》录了黄巢的诗共三首。第三首 风格和流传度不及前二首佳,后人怀疑非黄巢著。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自题像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透过前两首,可以看出黄巢是有野心之人,颇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气概,反映出其思想抱负,力图以一己之力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参加起义后,采用流动战术,将大唐王朝送进了坟墓的边缘。前几年超火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便是摘录于黄巢诗句。



momoShim

momoShim

我花开后百花杀

老薛

老薛

我花开后百花杀。满城尽带黄金甲。

zuzw

zuzw

黄巢的著名诗篇,代表作有,

(长安颂)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阵阵菊香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平凡秋天qq

平凡秋天qq

看到这个话题的时候,第一印象是《水浒传》里提到的黄巢,宋江在浔阳楼提笔写下七绝:

心在山东身在吴, 飘蓬江海漫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 敢笑黄巢不丈夫。


我想黄巢一定是有啥过人之处,宋江都如此敬佩。翻阅资料,查询到概况如下:

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十二月十三日,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赦天下。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狼虎谷。昭宗天复初年,黄巢侄子黄皓率残部流窜,在湖南为湘阴土豪邓进思伏杀,唐末农民起义结束。

黄巢率领的农民起义最终以失败结尾,但其留下的三首仅存的诗,还是给后人看到了不一样的黄巢。

不第后赋菊 / 菊花

唐代: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题菊花

唐代: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自题像

唐代: 黄巢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这三首有两首与菊花有关,可见黄巢对此花的情有独钟。菊花历来被古人称为“花中四君子”之一。菊花隽美多姿,然不以娇艳姿色取媚,却以素雅坚贞取胜,盛开在百花凋零之后。中国赋予它高尚坚强的情操,以民族精神的象征视为国粹受人爱重,菊作为傲霜之花,一直为诗人所偏爱,古人尤爱以菊名志,以 此比拟自己的高洁情操,坚贞不屈。

古代诗人往往咏菊时多伴以离别、悠闲、愁绪、抒志之情,但黄巢所题菊花之形象:英姿飒爽、威风八面、傲然挺立,为菊花塑造了一副别具一格的气象,其中"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一句堪称千古名句,张艺谋曾在2006年拍摄的古装历史电影便以此为题,

ZyGt

ZyGt

五代十国的风云人物——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读通鉴论中写道:“亡汉者黄巾,而黄巾不能有汉;亡隋者群盗,而群盗不能有隋;亡唐者黄巢,而黄巢不能有唐。” 黄巢起义历时11年,虽然最终失败,但对后世的影响不可不谈,由他领导的起义战争揭下了唐朝的最后一块遮羞布,让各地军阀混战从此明目张胆,不再顾及中央感受,从此拉开了五代十国的序幕,让各路豪强纷纷在历史的舞台上登场亮相。另外黄巢的军事流动作战的战术非常切合当时的社会情况,为后来的农民起义提供参照,以及提出“均平”口号有其历史必然性。黄巢的故事结束了,但因他而起的历史乱局才刚刚开始。

流传千古的诗句,当作于黄巢年青时,发动起义之前写下以菊花为题材的咏物诗不第后赋菊与题菊花二首,黄巢痛恨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对李唐王朝统治不满,借咏菊花来抒写自己的抱负。: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园菊花瑟瑟飘摇。花蕊花香充满寒意,蝴蝶蜜蜂难以到来。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菊花,历来被视为华夏的国花,咏菊花而写不出国魂者,皆下品。黄巢的这首诗托物言志,借咏菊以抒抱负,境界瑰丽,气魄恢宏,气格刚劲雄迈,不同凡响,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那身披甲胄,手擎长剑,气冲霄汉的千古英雄形象,诸如“我花开后百花杀”、“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句,语调斩截,气势凌厉,这些石破天惊、走雷挟电的诗句,像一簇簇闪动着反抗精神的火焰,闪烁在历代反抗权威者的民众心中。


sablesun

sablesun

黄巢(820一884),今山东荷泽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流传于后世的诗主要有三首:不第后赋菊、题菊花、自题像。最著名的一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成为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

科蚪

科蚪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