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写过什么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

小女子难养
黄巢留下了三首诗,而这三首诗恰恰正是其一生的写照,从这三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其跌宕的人生轨迹,从有志青年到泼天巨盗,再到后来,看淡一切红尘,最终安于命运的无奈老者,俱往矣,一切的风云变幻,都随着历史的翻篇,最终烟消云散。
一、 青年有志不畏天
黄巢年轻时,其家族属于道上的,平常干得那些贩卖私盐买卖又都是属于杀头之罪,家里的财货是积累起来了,但这个贩私盐的名声,却让父辈们总是感到很气馁。
作为家中的希望,黄巢被安排读书识字,也是家里面希望从他这一代能够洗白自身,以一个堂堂正正的名声融入社会之中,最好有个功名,这样也能光宗耀祖,在家庭那种望子成龙的气氛之中,黄巢自然会渴望功名,志向也必然远大。
然而黄巢本身是在私盐贩子家庭中长大,在家族中那些桀骜不逊、不畏王法的亲戚、朋友的影响下,其对王法也是比较淡漠的,其自身既有对权力的渴望,又对现实王权的蔑视,使得这个年轻人的性格相当自负,孤傲。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园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二、不是每个落第书生最终都会走白首穷经的道路
黄巢的人生是从那次科考开始转折的,从一首诗上我们无法知道黄巢的真实水平,毕竟科考不是考诗词,更多的是文章、经论,黄巢的才学我们不清楚,但历史上却清楚地记载了,他落第了。
黄巢此番落第,对其个人来讲是个巨大的打击,然而对于大唐来说是个灭顶的灾难,因为黄巢是带着情绪走的,而这些情绪将在后续的农民起义中,得到彻底发泄的机会。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透阵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我曾不止一次地怀疑,这首诗是不是一个落第书生写的,这种前瞻性的发泄诗句,大气的同时,准确地令人胆寒。
其后,黄巢随王仙芝起义,数年后攻入长安,将当年让自己落第的那个政权,赶出了长安城去,满城尽带黄金甲,据记载,当年齐军入城,白衣猎猎,应该是满城白色才是,或许这点黄巢失算了。
三、 俱往矣,凭栏看江山,将那红尘看透
长安城内的大齐王朝,最终败退,而随之落下的是整个大齐军队的人心,从河南道的久攻不下,到最后狼狈逃亡狼虎谷,黄巢经历了皇帝到贼寇的转变,史书上记载其最终被侄子斩杀,作为邀功的礼物,然而,在另外一些史书中隐晦记载着这样的情况。
狼虎谷内的黄巢并没有死,那只是一个替身而已,最终黄巢凭借着侄儿等人的作假掩护,趁乱逃出了生天,然而黄巢却再没有了东山再起的机遇和勇气,在漂泊数载之后,其回到了河南道,洛阳城外,做了一个僧人。
本想就这样一辈子也就过去了,某天却遇到了当年的老部属、现下炙手可热的后梁高官,张全义,张全义大惊失色,黄巢竟然活着,然而他最终什么也没说,唐朝的最大贼寇黄巢还活着,但唐朝却已经被朱温灭了,黄巢活着和没活着,有什么意义吗?
张全义毕竟是个厚道人,他在黄巢手下干过,还干得很出色,两人的感情应该也还可以,看着眼前的这个老僧,想想当年的那些过往,张全义选择了沉默。
而黄巢就这样,自此便彻底被遗忘在了历史之中,只有他那首自题像留在了史书之中,也刻画出了其最终的放下和寂寞。
自题像
记得当年草上飞,
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
独倚栏杆看落晖。
过往尽逝,繁华凋落,只剩下这病残的躯体,在天津桥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无人能够想到身边这个不起眼的老僧,曾经是上个帝国的头号敌人,其人生的经历,也最终随着那幕落日余晖,最终缓缓地合上了最后的帷幕。

张文皓NONO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不过我相信大家对另一首夸奖黄巢的诗更有兴趣:杀人八百万,血流三千里。还有击败黄巢的那个将领,李存孝只用了18人就攻克黄巢都成,让黄巢自焚。后人说“王不项,将不过李”

快乐最崇拜
这个题最没法回答,黄巢就那二、三首诗著名,有人先回答了,后面的人便无法再答。因为再答不算抄袭也属重复一一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幸福来了!
黄巢 820一884 曹洲冤句县 今山东省渮泽市牡丹区 人 唐朝未年农民起义领袖 善骑射 通笔墨 少有诗才 留世有三首赋菊诗 第一首 题菊花 五岁时陪父亲时 老父为菊花连句 父亲找不到 黄巢随口回答道 堪予百花为首 自然天赐赫黄衣 父亲责怪道 虽能诗 但不知轻重 令其另写一篇 黄巢随即答写出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它年我若为清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第二首 不第后赋菊花 在长安进士不弟后 愤恨写成辞别长安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此别长安多年后 黄巢 冲天大将军 终带大军进驻长安 建国号 大齐 第三首 自题像 记得当年草上飞 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 独倚栏干看落晖

唐陆小卷
黄巢本是一介儒生,家父做卖买盐生意,家中兄弟八个,黄巢排老大。唐朝未年朝廷外犯内忧。朝政腐败,根基摇动。虽然欣科举制度,形色摆设,实为内虚。有志之士考中不得中举,不能为官。黄巢算其中一个!参加科举鲁试不第。实为伤怀,难免心生不满。为此
题菊诗日;
飒飒西风满院裁,蕊寒香冷蝶难来。
它年若我为青帝,报与挑花一处开。
待到秋来九月入,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陈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此诗可见士儒手笔!现鸿雁待飞之!
古代的男士如此看重科举考试!还有“李自成,洪秀全“跟黄巢一样在科举考试不第才走上不归路的!

bozyj92
黄巢曾经写过三首诗,恰好这三首诗就代表了他的人生。
第一首诗叫: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是他小时候写的,首先说明小黄巢是很有才气的,而且很有志气,我们知道,菊花在现在代表身体器官,但在古代,它是高雅的象征,宋朝大士周敦颐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这说明,菊花是退休老干部拿着花洒摆弄的东西,比如陶渊明写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但在黄巢这里,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东西,就是志向,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起开,这是一种非常高远的志向,甚至要改天换地的志向,因为要改变自然规律了。
黄巢家本来是贩私盐的,地位不高,黄巢也是偶尔读书,这一读就读出了希望,将来有可能中进士,光宗耀祖啊。
所以,老黄家就开始刻意栽培黄巢,黄巢的心中也播下了中举的种子,但这个世界最残酷的是给你希望,然后在你面前亲手掐破。
如果黄巢不是很小就显露才气,并进而产生了科举的梦想,他也许不会成为我们熟知的那个黄巢吧。
黄巢的第二首诗最有名,叫: 不第后赋菊(咏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数次赶考,每次都名落孙山,这时候的他开始成为了一个满怀怨恨的人,因为他相信凭自己的实力,是足以中举的,不中举,是因为这个社会的不公。所以,他出长安之后,就写了这首特别反动,特别有情绪的诗: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就是杀气横盈了。
后面,黄巢果然是反了,并且是杀进了长安,真的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了。
黄巢写的第三首诗叫:自题像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这疑似是他写的,说是疑似,是因为不能确定。
黄巢称帝后,因为自身的原因,还是没办法坐住江山,最终是被沙陀雇佣军打了出来。后面,黄巢逃到了老家泰山狼虎谷。这时候,他的侄子林言斩下了他的头,然后送给了唐朝,但因为是夏天,头送到的时候已经烂了,根本看不清。
所以,就有了一个传言,说黄巢没死,逃了出去,后面当了一个和尚,还成了住持。
这首自画像就是黄巢讲述自己出家的形象。
想来,一个沾满鲜血的起义者,一个被形容杀了八百万的人,最后成为了和尚,大概也是万事皆空的意思吧。

gabrielshen
黄巢是后唐农民起义军的首领。也当过几天皇帝。他在唐代诗词界算不上名人。而且多次在考试中不第。导致他对后唐政权的不滿。组识参加农民起义軍。虽不是诗词写作大家,但也在唐诗文献中留下了几首传世。其中有名的两首写菊的绝句。曾被武汉大学七十年代选入唐诗三百首诗集中。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裁,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两首诗,虽都是赞美菊花,却都浸透着他自己的思想情感。特别第二首,有种不可一世,狂傲自大的心理。"我花开后百花杀",多么狂傲。虽用仄韵,不弱前诗。记得二O一四年找在铜锣诗词中与前诗反其意:和了一首;顶露披霜朵朵凉,蜂稀蝶少又何妨?纵然敢作真君子,岂与桃花共短长。该诗登出后,几个喷子写诗斥责。说我竟与古人唱对台戏。搞得我在下一期的铜锣诗词写诗辩理。如今想起,得不偿失。好吧,扯远了。搁笔。

SimonBobo
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
相传,一次他和祖父在花园里赏菊花,面对着缤纷绚丽的菊花,祖父嘴里念念有词,沉吟良久却终不能吟咏出满意的诗句,这时候站在一旁的小黄巢脱口而出,“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祖父听后喜笑颜开,遂令小黄巢做一首完整的菊花诗来,才只有五岁的黄巢,环顾一下四周,略做思考后,高声诵到: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
这冲天的气魄,不禁让老人家精神为之抖擞万丈!
小小年纪就拥有如此的诗才,却没想到,黄巢成年后几次应试,却都铩羽而归,于是他满怀愤恨地写下了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之后便离开了长安,继承祖业成为盐帮首领,后成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致力于推翻唐朝统治,实现“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志向去了。
唐朝末年,王仙芝起义,黄巢与兄侄等积极响应,后王仙芝死,众人推举黄巢为主,号称“冲天大将军”。后黄巢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
在唐朝将领李克用、王重荣等人的猛烈进攻下,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狼虎谷(在今山东莱芜西南)。
当然也有另一说法,黄巢兵败后未死,而是在洛阳做了和尚,且有诗为证:
自题像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不论说法如何,如今都已是“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了,多少斯人俱已逝矣。

姚小木的小窝
黄巢写过题菊花诗,其中“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是非常有气魄与胆略的诗句,这诗句中透露着一定的霸气,更透露着远大的人生理想和抱负,就像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像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之”。他的这两句近似于毛泽东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中游击水,浪遏飞舟。”但他没有毛泽东诗词的大霸气,大豪情,大波澜,大气磅礴。他的诗只是渗透他要“报与桃花一处开”,但前提条件是假设的“他年我若为青帝”,没有肯定的豪横坚定的语气,而毛泽东却要“敢叫日月换新天”。黄巢的理想只是让菊花与挑花一处开,享受同等待遇,而毛泽东却要主宰沉浮,却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却要视万户候为粪土。毛泽东有敢为天下先的主翁精神,而黄巢没有这视野,没有这气度与雄视天下的魄力。所以黄巢起义失败,而毛泽东革命成功。毛泽东是“百侣曾游”,是走群众路线,团结一切团结的力量。而黄策只是“他年我若为青帝”,只是一个人的权力欲,是一个自我的人。黄巢诗蕴含着他的生命因子,毛泽东的诗也蕴含着生命因子。
黄巢诗的起首两句:“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看到的是郁闷与寒冷而不热闹的冷寂,而毛泽东看到的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眼里是生命的活力、张力!
不过,作为封建时代的黄巢,也有其不同常人的地方,那就是他的政治理想“假若为青帝”和“报与桃花一处开”。
一个有理想,为理想去拼搏的人,一生即使事业不成功,但总能轰轰烈烈一番。陈胜如此,项羽如此,黄巢亦如此,曹操亦如此!
黄巢的诗读起来不同于一般文人诗,他有英雄味,有奇特的想象力,有豪气,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理想与表达方式。读他的诗也是荡气回肠的!犹如读曹操的巜观沧海》。你再读读:“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多美的理想啊!

杨坤山
黄巢是唐未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他的诗作流传下来的不多,大概三首吧。我尤其喜欢他那首巜题菊花》的诗。诗曰: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是一首咏菊的诗,是黄巢在起义前写的。菊花是一种经得起风霜考验的植物,人们常常把它作为高洁、倔强性格的象征,历来题咏的人很多。可是作者在这首诗里却别出心裁,借以抒发革命农民反对封建统治、创造新世界的强烈愿望。诗的开头,点明菊花开放的季节和情景,说它尽管迎着西风怒放,可是”蕊寒香冷”,没有受到蝴蝶的欣赏,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境遇。作者在诗的后两句突然提出一个新的意思,说自己将来如果成为掌管春天的神,要使它与桃花在春天一起开放。诗通过这一大胆的想象,表现了革命者要求改变现状、劳动人民要主宰世界的雄伟抱负与坚强信念。

hvcck
黄巢(820-884),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全唐诗》录黄巢三首七言诗:
1.《菊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想象绮丽,气势宏伟——秋天八、九月间,菊花怒放,“杀”得百花凋零。整个长安,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阵阵浓郁的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
2.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言物咏志,豪情万丈——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蝴蝶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他日我若成为司春之神,定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
3. 自题像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物是人非,触景伤怀——想当年金戈铁马,驰骋沙场,现如今,铁甲变了僧袍,行走在人来人往的桥上,竟没有人认出,只能独自靠在栏杆上,看着夕阳落下最后的光辉……

Katrina
黄巢写过什么流传千古的诗句?回答了:我记得黄巢写的诗句,不是太多,让我最记得清楚的是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在飒飒的秋风中,栽满了满院子的菊花 ,花蕾在寒冷中散发着芳香。如果那一天我当了皇帝,一定要让它与桃花在同一个地方开放。
作者借菊花之名,抒发自己的豪壮情怀,体现了作者自己试图改变命运,解放全天下的豪情壮志。读来让人精神振奋,感觉有种敢为人先,不屈于人的精神勇气,英雄气概。

EriN是长得很像学
谢题主之邀!
黄巢流传千古的诗作共三首。
黄巢(?—公元884年)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曹州冤句(今山东荷泽)人,曾两举进士不第,感叹胸怀大志而不为君用,遂于公元875年率众在曹州起义。
公元878年,王仙芝死后被义军推举为领袖,称冲天大将军。公元881年率兵攻入帝都长安,建立农民政权,国号大齐。但是,由于他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也没有乘胜追击敌方残余势力,将其歼灭,导致敌方休整后反扑。黄巢军弹尽粮绝,被迫撤离长安,转战山东。公元884年在泰山狼虎谷战败自杀。
黄巢传世诗三首:
其一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其二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其三自题像
记得当年草上飞,
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
独倚栏杆看落晖。
以上三首诗,前一首借题菊花来抒发自己傲世独立的冲天之志,他年我若为青帝(管理百花的神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该是多大的气魄!而第二首不第后赋菊更是展现出自己的凌云壮志,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让人读来更显示出一种大无畏的英雄豪气,惊世骇俗!不愧为揭杆而起的千古豪杰!最后一首自题像却是另一种风格,站在天津桥上(洛阳的天津桥)独倚栏杆看落晖,又显示出一名儒将的风采!

伊莎贝拉爱新觉罗
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号,冲天大将军。诗有,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耳朵阮
黄巢流传于后世的诗总共有三首,最著名的一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一说,相信很多人都会恍然大悟,原来张艺谋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出自黄巢这个“反贼”啊。
其实,我最佩服的还真不是这一句,题菊花中“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才是真有气势,本来,这菊花就是九月重阳前后才开的,可黄巢偏偏要向天理和自然挑战,今后我要是当了主宰春天之神,非要把这一现象改过来,命令菊花同桃花一样在春天开放,看看,这得有多狂妄,但从另一个侧面来说,也反映出黄巢敢于向威权挑战的宏伟气魄,与孙悟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倒有几分相似。而事实证明,黄巢也确实实现了他的梦想,只不过自然规律说说而已,任谁也改变不了,但他却建立了大齐政权,并在长安称帝,直接动摇了唐朝统治,加速了唐朝灭亡。
虽然黄巢的最终结局是败亡自杀,但其敢于抗争的精神和气概,却为后人称颂,完全对得住“冲天大将军”这个称号。
黄巢留下的三首诗,前两首都是借花言志,充满“反意”。
1、不第后赋菊(咏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2、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3、自题像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