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看中国四大名著么?如果喜欢,喜欢看哪一部?

vivian_lee
我个人比较喜欢西游记,因为接触得比较早的也是西游记,感觉里面的人物都活灵活现


嘿啦M_茗梓Zizi
喜欢,喜欢看红楼梦,意境和诗词之美吸引我!


九月沉
既然是名著,肯定心之所向,哪有不喜欢。相较而言,红楼梦喜之更甚,只因其博大精深,读数遍犹未能通也。

cmjerry
您好楼主,我是神秘人故事汇,很高兴能够回答您的问题。
中国四大名著是指四部著名的统称。中国的四大名著是《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
欧洲的四大名著是《荷马史诗》、《神曲》、《哈姆雷特》、《浮士德》。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是《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 、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苦行记》 。
个人是非常非常非常喜欢《三国演义》的,而且揭示不少人生大忌,说透世道人心。
金庸曾经说过:“演义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文学价值。”
一部演义放眼望去都是家国大事,但是归根结底说的还是世道人心。
其中蕴藏的6个人生大忌,更是值得后人引以为戒。
01
言而无信,反复无常。俗话说,马中赤兔,人中吕布。
相信每一个少年人在读三国的时候,都觉得吕布非常厉害。
然而,在群雄角逐之中,吕布不仅没有成就大业,反而江河日下,日暮途穷,身死白门楼。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道:
“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
一语道破吕布功败垂成的残酷真相。
纵使勇冠三军、天下无敌,吕布却丢失了人生最大的一张底牌:诚信。
为利他先杀义父丁原,为色又杀义父董卓,后又转投袁术、张扬、袁绍、,复投复叛。
一生六次易主,被称三姓家奴。
吕布被曹操处死前,曾因违反承诺,拒绝为其说情,大骂刘备“是儿最叵信者”。
也许至死他才真正体会到,言而无信者的可怕。
孔子说:“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
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
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
失足,你可以马上站起。
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
02
智小谋大,利欲熏心。东汉末年分三国,魏蜀吴先后建立政权。
但是,在三国里第一个称帝的,不是曹刘,也不是孙权,而是袁术。
袁术贵族出身,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交遍天下,比起同父异母婢女所出的大哥袁绍,更是嫡子嫡孙。
按理说这样的人,稍微有点智商,都可以在东汉末年的那个乱世中呼风唤雨。
可他偏偏将自己的一手好牌,打成稀烂。
《三国演义》里有这样一个桥段,十八路诸侯之中孙坚做先锋,一路直捣黄龙。
袁术负责盟军的总后勤,可他竟然害怕身为下属的孙坚做大,故意延缓粮草供给,一手点燃了盟军瓦解的导火索。
孙策带着传国玉玺投靠袁术,袁术得了玉玺,想都没想就自立为帝,把自己陷入众矢之的。
话说回来,称帝就称帝吧,毕竟凭借自己的背景和势力,如能好好管理、招贤纳士,未尝不能成就一番霸业。
可他却骄奢淫逸,后宫佳丽三千,个个都锦衣玉食,而军中的士兵和治下的百姓却饥寒交迫。
于是当诸侯来犯时,落了个众叛亲离,吐血而亡的结局。
周易注中说:“智小谋大,不堪其任,受其至辱,灾其自身。”
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
理想和野心是要有的,但也需要有一定的能力支撑,这样才能真正地走得长远。
03
力小任重,自以为是。在演义中多智近妖的诸葛孔明,曾因为一个人差点毁了自己的一世英名。
他就是马谡。
由于在定鼎西南的战役中,提出“攻心为上”的计谋,马谡这个年轻将领被破格提拔,甚至有意将他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培养。
从天而降的殊荣,让马谡迷失了心智,甚至生出诸葛亮、司马懿也没什么了不起的错觉。
于是,便有了那段“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著名典故。
“街亭虽小,干系重大。如果丢了街亭,我们大军就危险了。你虽然深通谋略,但街亭这个地方,防守极难。”
显然诸葛亮非常清楚马谡的能力,虽然在谋略上有天赋,但是远没有达到独当一面的程度。
可惜诸葛亮的一番良苦用心,到了马谡那里便成了对自己的轻视。
所以,竟然不顾一切的立下军令状,许下不成功便成仁誓言。
诸葛亮无可奈何之下,只能让他前去守关,并且派遣王平、魏延从旁协助。
结果我们也看到了,马谡不仅盲目轻敌,不听别人意见,还擅自改变作战方案,最终累死三军,白白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曾国藩说过:“力小任重者踣。”
一个人要知道自己有多少斤量,如果不自量力,结果往往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04
骄傲自满,目中无人。如果要评选演义中“最伤人的话”,想必下面这句一定排名前列。
“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说这句话的不是别人,正是“武圣爷”。
人家孙权以一国之主的身份,纡尊降贵前来求亲。
你婉言拒绝也罢了,偏偏出言讥讽,令孙权大失颜面,为自己埋下了败走麦城的祸根。
其实从关二爷平时的作风就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极度自信,也是极度自负的人。
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诛颜良斩文丑……几乎遇到所有对手,都是一副胜券在握,嗤之以鼻的样子。
甚至于在年迈的黄忠手中没占多少上风,也依旧是一种不齿为伍的态度。
尤其是对待刘封,收其为义子的时候,关羽就当面反对,后来更是不被他待见,让刘备将其“发配”到上庸驻军。
老舍说过:“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关羽恃才傲物,不给人留一点情面。
这不仅导致他被孙权挟私报复,一个“斩”字毫不留情地决定了他的归宿,也促使刘封作壁上观,眼睁睁看着关羽英雄落幕。
佛语有言:“生如芥子有须弥,心似微尘藏大千。”
人心好似芥子微尘,看似微不足道,却藏着大千世界。
当你真正学会目中有人,你才会心中有路,未来一片光亮。
05
情绪失控,乱发脾气。荀子曰:“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人不是不能有情绪,而是不能被情绪左右。
猛,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虽然人生有不少高光时刻,但是脾气暴躁却成了张飞毕生难以逾越的一道天堑。
暴打督邮,让刚刚安定下来的三兄弟,又不得不亡命天涯;
鞭笞吕布的岳丈曹豹,让吕布反客为主占了徐州,平白无故失去了发展的良机。
还有最为致命的这一次,听闻被杀,他怒火攻心,报仇心切的他给两个手下范疆、张达布置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三天之内为三军置办好白旗白甲,挂孝伐吴,否则军法伺候。”
两人只不过稍微辩解了两句,便被毒打了一顿。
最后范疆、张达忍无可忍,把心一横,趁着张飞醉酒沉睡之时,将他刺杀,然后带着张飞的首级,投奔东吴而去。
我们不否认张飞实力的强大,但是本应是盖世英雄之姿,却用这种窝囊的方式结束,不得不令人唏嘘。
胡适说过:“世间最可恶的事,莫过于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过于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更难受。”
没有人天生就懂得控制情绪,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懂得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栽在坏情绪中。
生气,不如争气。愚蠢的人只会生气,聪明的人,争气而不生气。
一个人的好脾气,才是他一生的福气。
06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若说之中的“头号反派”,那么非董卓莫属。
史学家评价其为:“大汉的掘墓人。”
纵观董卓的一生,可以说人非不能也,兵非不精也,将非不猛也,士非不谋也,机遇非不多也,遗憾的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公元189年,十常侍之乱后,董卓入主庙堂,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
人有了权力以后,很容易就膨胀,稍微不注意人性中的邪恶部分就尽显无疑。
他先是杀了小皇帝刘辩,立刘协为汉献帝,只手遮天。
然后霸占后宫,荒淫无度。
但凡提出反对意见者,皆被其认定是乱臣贼子,肆意滥杀。
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
董卓的人品,决定了他的命运。
十八路诸侯讨董之后,又被义子吕布斩杀。
董卓的死讯传出,士兵们高呼万岁,百姓载歌载舞,很多人把珠宝换成酒肉来庆祝。
皇甫嵩更是尽灭其族,董卓则被弃尸焚灰,扬于集市路旁,足见其罪恶滔天,人神共愤。
《周易》有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厚德才能载物,德不厚者寸步难行。
▽
金庸说,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看。政治观点、社会上的流行理念时时变迁,人性却变动极少。
演义写的是历史,但揭示的人性,在今天仍然意义不减。
可以这么说,它是大人的“生活启示录”,也是孩子的“人生教科书”。
读懂中的故事和人性,使我们的人生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飞象
西游记

milk
喜欢看。喜欢看巜三国演义》。

For婧
红楼梦,看过4遍,很有收获。感情的美好在于朦胧美,文学的美好在于虚虚实实的浪漫主义。其实四大名著里面每个角色一段时间内被人贬低,过一段时间又被人吹捧,不识其中味,只缘不在此山中。

鱼丸鱼丸鱼丸丸
年青时就听过父辈讲: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大约是说少年血气方刚,感情冲动,不计后果,看到水浒英雄,抱打不平,使枪弄棒,也依样画葫芦,青春期在外打架闹事,违法乱纪,或被正法,或被黑吃黑,被人砍杀,造成社会不幸,家庭不幸,人生不幸。
而三国演义,讲的宫廷内斗,军阀混战,各种阴谋诡计尽显,真正体现兵者,诡道也的说法,年纪大的人,本来就有一定的人生阅历,积累了经验,再读三国提升水平就更是老奸巨猾。
就我而言,四大名著,西游记只看了故事梗概,水浒传开始读的是金圣叹删节了的72回本,但鲁迅先生说:"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一一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所以后来又看了后面的章回,才晓得清溪洞活提方天定,鲁智深听钱塘江大潮而圆寂。说实话,也就看看故事而已。红楼梦的文学评价很高,但年青时,没有看到红楼梦,倒是看过手抄本的少女之心,后来读红楼梦,也不完整,觉得故事没啥意思,读贾宝玉初试云雨情,还有点不好意思。不过,因为爱好文学,对其中的一些诗文感兴趣,还买过一本红楼梦诗文注释,好象还有一本红楼梦艺术谈。再后来,听易中天品三国,鲍鹏山说水浒,刘心武讲红楼,还有四大名著的电视连续剧,算是间接阅读了一下。后来又研究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佛家的著作,读了南怀瑾先生所写的一些书,又觉得西游记讲的是修道,重新审视西游记回目,又复习一下。
总的来说,四部书都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天道轮回,万事皆虚的道家思想,教人放下功名利禄的追求。三国功名伟业之争,奇谋妙计叠出,汉禅魏,魏禅晋,依样画葫芦,英雄事迹,光荣与梦想都烟消云散,体现在杨慎的开篇临江仙之中。水浒传呢?鼎盛时期108将,英雄聚义,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但反政府组织出路何在,自己不能打江山,只有投降,正应了"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被朝廷收编后成了政府军去攻打反政府武装。死的死,伤的伤,聚散一场,又归于当初。其中有一首诗是这样:
暑往寒来春复秋,
夕阳西下水东流,
将军战马今何在?
野草闲花满地愁。
红楼梦就更体现世事无常了,开篇好了歌,不就是注释吗?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经历了烈火烹油到大地白茫茫,补天石游历一番重回青埂峰下,完成一个轮回。西游记更是直接写学道成道成佛,历经磨难,故事虚无缥缈。
所以,我喜欢三国中,曹孟德青梅煮酒,诸葛亮舌战群儒,关云长刮骨疗毒,上方谷天降大雨。我喜欢水浒中武松的故事,还有智取生辰纲。
我喜欢红楼梦的诗词赋联谜,红楼梦的艺术性,诗文赋联谜配合人物表现性格,预示未来,我居然喜欢贾政这个人物,科甲出生,很有才华,朝廷忠臣,家中孝子,至于官场结党,有贪酷之弊,哪个时代没有?
西游记中我喜欢菩提祖师教孙悟空修道的法术口诀,逐步修练精气神,达到"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去做佛和仙"。就象是周易参同契,黄庭经,无根树,金丹四百字的故事版。故事最喜欢看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和镇元大仙人生果的故事。

Lo駱
四大名著都翻过,最喜欢看的还是《红楼梦》而且看了很多遍,有些章节甚至能背一部分。
为什么呢?
首先,作为女性读者,对《水浒传》里面打打杀杀不是很感兴趣。比较起来《红楼梦》里无论诗词歌赋还是感情故事神秘色彩都更符合本人口味。
同样的《三国演义》多战争描写也不是很喜欢。
《西游记》吧从小看了很多遍动画片电视剧,失去了把原著看下去的欲望,因为故事都知道了就没有新鲜感了。
其次,个人认为《红楼梦》的艺术价值更高。
第一次读《红楼梦》还在读小学,很多字都不认识居然读得废寝忘食,那时候就觉得红楼跟其他几部名著是不一样的。
后来读中学读大学工作以及成家立业后都重读过《红楼梦》,发现关注的重点就不一样了。比如小时候读的时候只喜爱故事,跟其他小说都不一样的故事。工作碰壁后读《红楼梦》才读出了里面的人情世故。关注些红雪爱好者才去了解《红楼》的园林建筑服装经济等,可以说红楼是本百科全书。

高_小花丶
喜欢西游记

wanghairuibuschi
认真想了想,好像真不喜欢四大名著。
水浒觉得一堆人太假,看似义薄云天替天行道,剥开了一地鸡毛。
西游太压抑,就一个跳脱性情想要挣扎的孙悟空,却被无情镇压教化,最后死水一潭。
红楼太过悲凉,看了一遍就不忍再读,琐碎人心都经不住揣测。
三国太多遗憾,凤雏早落,五丈原星火尽灭,事不可为而为之,唯一死尔。

yezi0730
《西游记》讲的是修身,告诉你孙悟空是如何被这个世界所改变的知,这是一部失败的修身史;
《红楼梦》讲的是齐家,告诉你一个大家族是怎么完蛋的,这是一部失败的齐家史;
《水浒传》讲的是治国,告诉你一个政权是怎么完蛋的,这是一部失败的治国史;
《三国演义》讲的是平天下,告诉你英雄们是怎样怀着拯救帝国的梦想,在道这个世界上被碰得头破血流的,这是一部失败的平天下史。
如果你是少年,建议你看《三国演义》,学智慧,懂成事在人百,与人交往的处事之道,有利于心理度上的成熟和豁达。
如果你是三十多岁的已婚青年,你现在可以看《水浒传》了问。里面的江湖义气,肝胆相照的情义,有利于你与同事间相处,有利于你立于商场不败之地。
如果你是四五十岁的闲人。此时你可以看着《红楼梦》打发一下答时间,顺便研究一下红回学里的各个人物性格。
如果你已经六十岁以上了,你终于可以看《西游记》了,老顽童似的性格看到孙猴子七十二变,最适答合畅缓心情。这就叫老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