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读书方法是什么?

半颗门牙
作为一个一年精读50本书的人来说,读书已经成为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寻找到了很多宝藏的读书方法,对于不同种类的书籍来说,方法各异。下面我就介绍几种宝藏的读书方法,任君挑选。
一、检索式阅读对于一本你阅读起来没有什么障碍的书籍,注意这里的障碍不是指书中的字,而是指你的认知能够理解这本书的内容。
我们可以直接从阅读目录开始,如在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这种实用性的书籍时,我们一定是带着疑问来阅读这本书,希望从书中找到阅读的方法。
所以,我们直接对症下药,从目录中开始检索,找到你最感兴趣的章节。
从目录中,我们检索到第三章是具体讲“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之后我们就可以直接跳至这一章节进行阅读。关于阅读中不能理解的新词汇,我们可以根据新词汇往前进行翻阅。
这样实用性的书籍阅读起来就不会那么枯燥,因为你能在书中迅速找到你想解决问题的答案。
二、快速阅读很多人都误解了快速阅读的含义,只是训练读书的速度,却没有真正理解书中所传达的道理。
阅读并不是比拼速度,而是为获得资讯而读,为求得理解而读。
所以快速阅读的方法,我常常在阅读想象文学这一类型的书籍中使用。
比如在阅读畅销书摆渡人时,我使用快速阅读,4个小时将整本书阅读完毕。并且回答了自己三个问题:
1、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一句话概括。
2、书中哪个情节让你印象深刻?
3、你从这个故事中读到了什么?
这三个问题足以让你了解这本书在传达什么观念给读者。
三、最实用的方法——读书笔记一本书,但凡留痕,你就觉得有意义。
对于我最有用的读书方法,一定是做读书笔记。
我很喜欢在平板上进行阅读,因为很多看书软件都有“导出划线/想法”的功能。
对于关键语句,划线或者写下自己的一点想法,都可以及时导出。每天阅读完书,再来看看自己的标记的句子,就相当于将书本的精华内容又看了一遍。
而且,每阅读完一本书,就可以整理出一篇读书笔记,这可是满满的成就感哟!
这三种阅读方法,我在进行阅读的时候都经常用到,亲自验证有效。你可以选择你心水的方法试一试哦!
我是高羔羔,一年精读50本书的终生成长践行者。关注我,每天一个思维小故事,带你升级打怪!

惠多多
谢邀!
首先简答,作为一个出版了三十多本书的作者而言,立场决定观点,大家当然要读书,还要终生学习,更最好选择读纸质书……之前在回复电子时代,为什么你依然选择读纸质书?( https://wukong.toutiao.com/answer/7018531264353911077/ )中提到,恰好读到吴军博士的互联网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纸质书?一文,谈到了读书问题的方方面面,那就借用其中部分内容,来回应几个和读书阅读相关的话题。那就接着引用。
二、读书的方法
有人读书很快、有人读书很慢;有人读书虽然多,但好像没有学到任何东西;有人读了几本,但体会很深,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不是一个读书很快的人,我读的书数量不少,我把书分成三类,这样就保证能够有一些书读的比较深,当然读的数量也比较多一些。
第一类:需要大概翻一翻
我拿到一本书,一看这个话题我很感兴趣,我会快速地过一遍,如果觉得这本书没意思可能就扔一边了,觉得有意思就会继续了解下它的内容,这种书一般你快读一遍就能知道它大致的内容,你也能判断出它的思想、结论对你是有帮助的。但你读得比较快,一些细节可以跳过去,如果对某个部分感兴趣,我一般会做标记,回过头会再看一遍。
像文学类的书,某一段的文字比较好,我就画个框标记上,回来再看。对我来说,书本身的纸张不重要,里面的内容才重要。对特别好的书如果想当收藏品收藏一份,我会买两本,一本我去乱写乱画,一本放在书架上不动。
第二类:需要第二次再看的参考书
有些书读完一遍以后,虽然放在一边,但你可能会回过头来看它,特别是一些参考书。比如我写《文明之光》的时候,手头上关于中国历史的书有两套,一套是剑桥的中国史,一套是哈佛的中国史。坦率来讲,这些书读起来趣味性不是很好,我会大概要翻一翻它里面讲过什么内容,但对一些特别的数据、例子我会做标识。
第三类:需要反复读的经典之作
有些书你读完一遍以后,你会回过头来再读一读,像一些经典的文学著作。很多书不同的年纪读、不同的时间读可能会有不同的感悟。
年轻人大概有三本书大家比较喜欢读:《少年维特的烦恼》麦田的守望者《了不起的盖茨比》。小时候读完后,过一段年纪回过头来再看的时候感受完全不一样。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里面讲的一些道理需要你慢慢感悟,读两遍后你能悟出蛮深的一些道理。
很多人会反复读一些中国古典书,比如《红楼梦》。据说张爱玲在出名以前,《红楼梦》可能读了四五十遍,这就说明她每一次读都有一个感悟。
在西方有一本书大家每一次读有时候都会有新的认识,即《圣经》。林肯总统家里曾经没有什么书,他大部分知识都是来自于《圣经》。每一次读,结合自己不同的人生经历,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孔子的《论语》,小时候读可能未必有很深的体会,到了四五十岁读你就能理解《论语》中讲的很多道理了。
第四类:消遣性的书
人总要有一些闲暇时间,想懒一懒,哪怕有时候躺在床上,读一些小说。消遣书读起来并不是不好,但放松一下还是不错的。其实有些消遣书里的一些写作手法还是不错的。但这种书你读多了,你思维方式其实是很窄的。
这就是我把我读的书划分的种类,就你而言,需要就怎么做到广泛和高效来个平衡。
将在回复读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如何才能达到读书的最高境界?中接着谈。
最后,再顺便打个小广告,“陈思进财经漫画”系列第二部漫画生活中的金融新鲜出炉、谢谢关注!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更好的意见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月亮不说话
谢谢邀请!我喜欢读书,几乎每天都读一会儿。由于没有什么目的,纯属个人娱乐,所以也没有刻意要求自己怎么读。一般是这一段时间对什么感兴趣,就读什么书。
我读书喜欢勾画。凡是我买的书,都是一边读,一边把我认为好的、感受深的句子用笔画出来。下次再读的时候,就重点看这些勾画的语句。
如果是从图书馆借的书,就把精彩的地方抄在一个本子上,偶尔再读一读。
其实,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一边读一边写感悟。当你看到精彩的部分,是有很多感受的,应该及时写下来,这样读书效果应该特别好。我自己由于懒,写的比较少,争取以后多写读书感悟。

月光光照荷塘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这个问题。
我个人的经验是,如果不是经典,可以快速的阅读,说一目十行也不为过。如果是需要思考或者是一遍读不懂的书。那就需要我们反复阅读,直到读透为止。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起到帮助,谢谢。

雨寒
我推荐四种读书方法,而且是非常高效的可搭配的读书方法
第一,速读法(跳读法),经典书籍以外,都是速读,我主攻实用类、职场类、技能类书籍,所以看要点,案例一扫而过基本都能看懂(提升量)
第二,写读法,不做读书笔记是不行的,可以是想法,可以是你另写一本书,就是将这1本书10万字,写成3000字的你的小书(可变现)
第三,主题阅读,这个就不多说了,就是油漆刷墙,一遍遍的刷,而且也正是因为主题阅读,量才上的去,因为一个主题,越往后读的越快。(快成长)
第四,框读法,比如我读水浒,所以目的是要挑重点,看看哪个例子、故事,与我想讲的知识点是切合的,就是自己现有框架,然后从书里里面找东西去吸收融合。(强思维)

粑粑欣
先由浅入深,再由深入浅。也可以叫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
先要细读,理解书的内容书的含义,能和别人讲的清楚,然后要精简,提取关键思想,能用越少的句子把书讲明白。
最后建议读书不要贪多,而要少而精,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经典的书多读,做读书笔记,随着你阅历的增加每次读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比较自己思想的变化,整理复盘,比读书本身收获更大。

dongli
读书方法很重要,很多人读书却读成了书呆子。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伯把读错了许多书的人称为“书呆子”,说他们是无知的阅读者。希腊人给这种集阅读与愚蠢于一身的人一种特别称呼,叫“半瓶醋”。
说他们书读得太广,却读不通。那何读了那么多,还是“读不通”?
最关键的原因,是很多人在阅读时更多只是吸收资讯,而资讯的接收是不需要经过任何思考,直接拿过来即可,完全无法被启发到。
没有被启发就没有进步,随着量的累积,慢慢就成了“书呆子”和“半瓶醋。”
比如,阅读以消遣为主的杂志报纸,或者和本人水平旗鼓相当至更低的书籍,这种只能增加我们的资讯,却不能增加我们理解力。
又比如说现在非常流行的手机碎片化阅读,微信里的各种爆款文章,就算你看了几百篇,如果只局限于作者传递给我们的那一星半点讯息,完全不去思考这些讯息背后那张庞大知识网络的话,我们就永远都只能停留在“书呆子”或者“半瓶醋”的阶段里,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吸收资讯只是被启发的前一个动作,是被启发的必经之路而已,但却不是我们要停留在的阶段。
富斯德说:“我们可以由读书搜集知识,但必须利用思考把糠和麦子分开。 ”
那如何摆脱“读不通”的困局?
首先,从比自己思想有深度的书籍入手。
从读一本一开始并不怎么理解的书籍开始,这个书籍的水平要比阅读的人水平要高一截。
只有作者的水平比阅读者的水平高,作者表达出来的东西才能引导读者去思考,增加理解力。也就是锻炼我们思考的肌肉。
比如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我们都需要制定一个目标,这个目标一定是要比你现有的水平高一些,也就是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
如果制定的目标跟现在的能力旗鼓相当,那这样的目标不会给你带来任何提高,反而会阻碍你前进。因为可以轻松完成,不需要任何精进。
同样,在阅读里,如果你读的书和自己现有水平一样,那获取的只是资讯而已,无法增进理解。
所以,你阅读的作品一定要比自己的水平来得“高杆”一些,作者的某些思想是你之前并不太了解的。通过书籍与这个作者深度沟通与交流,你开始增进理解,不断地提升自己。
简而言之,你阅读的这本书,传递出来的洞见一定是他有而你没有的。
其次,一定要把这个不相等的理解力,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如果你看的书觉得跟天书一样,完全不能理解,那你很难持续保持阅读的兴趣。
我清晰的记得,在很多年前,我读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时,怎么也不能理解,读起来异常艰难,完完全全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
以至于后面我对自己进行了否定:自己就不是读书的料。不然,大家都赞美有加的书,为何我完全看不懂?!就这样慢慢对读书没有了太多兴趣。
如果那个时候我知道,自己读了超越认知范畴太多的书,才导致这样的现象,是否就可以挽救这么多年很少读书的坏习惯?
所以,你看的书一定是比你目前的理解力稍高一些,多读几遍就能够理解得到的,但绝对不是晦涩难懂的。
我们要让书籍帮助我们成长,增加理解力,给我们启发,并不代表什么书都可以不经过大脑就拿来读。读得不对,反而会阻碍我们的成长!我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现在想想,真是浪费了多少宝贵时间呀,太可惜了!
总而言之,尽量减少碎片化阅读时间,少读和自己目前水平一致,多读比我们自己现有水平高一截但又不是完全看不懂的书籍。如此便不再只局限资讯层面,而是增加我们理解力并得到启发。
这样的读书,才是有意义的读书。

bonjourchriss
为啥读

sunflower0203
一、本田直之的杆杠读书法,每天看一本书,一本书用番茄阅读法快速看完,最好收获一个行动的点,把这个行动落实到自己生活工作当中,可以快速改善你生活。第一遍先确定这本书是不是一本好书,如果确定是好书,可以继续快速阅读第二遍,阅读第三遍,第四遍,第五遍,,,不断重复阅读,读透这本好书,不过100本书里面可能也就只有几本需要读很多遍的好书。很多人安全感很低,想着非要把整本书一字不落的记下来,其实很多时候没有必要,就算整本书都忘了,只要你能落实到现实行动中,就算这本书的内容全忘光了也无所谓,因为你的生活已经前进了一小步。当然这里主要指的是商业成长类型的书,人群也主要是工作忙没时间的上班族,如果是其他需要慢慢品鉴的书,那方法就不适合了。
二、主题阅读法,一个主题的书,用杆杠阅读法不断阅读,阅读一个主题几十本书,慢慢建立这个主题的框架,再从框架不断深化细节。

皮猴天天
最好的读书方法是什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最好是读书方法是经历,只有经历过,才懂得道理并非仅仅是道理,更是智慧。
作家最擅长的读书方法是死磕到底的精神,是好奇心和窥探欲,是研究人心和人性。研究文化和历史。
领袖就喜欢读历史,在历史中寻找社会发展的规律,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科学的读书方法,笔记、总结、复盘和重构。以前觉得死记硬背是最不可靠的学习方式,但是最笨的也是最快的,因为,很多东西是你记忆中,被现实唤醒,这部分智慧才能变得立体。
想要快速学习相关知识,要不就想着如何教别人,要不就是按照特定的逻辑去抄,去模仿,去掉结果为导向的思维,摸着石头过河。
终生学习,学到老活到老,活到老学到老。屡败屡战屡战屡败。在失败中找不足,在成功中找优势,马云曾说,成功人士的成功一样的成功,失败的人各有各的失败,做生意也好,做事也好,做最坏的打算,随时准备复盘。
人的大脑有两方面的工作范畴,一个地方负责存储,一个地方负责运算,我们必须利用好两个系统,一个系统要输入,一个系统逻辑运算要输出。
刻意训练自己的思维,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认知模型。还要懂得实事求是的秘诀。
没有最好的学习方法,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龙生九子凤育九雏,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方案,人不一样,接触不同事物的敏感度和理解力是不一样的。有人就是对书本的知识不感兴趣,就是好奇机器和电脑是怎么运作的,怎么发声的。
懂得把自己学到的东西传递出去,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现在对于这种众创的模式是比较新颖的,全网感兴趣特定话题的人,生产有价值的内容。
在天涯论坛有一个九州分坛,很多爱好者根据同一个设定,同时书写小说,其中很多九州系列的内容,都是一个设定,但每一个人物和情节都很丰满,个性也比较鲜明,并没有因为重复建设而浪费资源,也没有统一设定而变得内容失真,索然无味,九州缥缈录、九州海上牧云记,九州其他系列!魅灵之书等等!
分享也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
分享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分享没有让快乐变少,反而让快乐变多了。
要学习传统文化,要学习西方古典主义哲学。
要学习专业技能和计算机技术。
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这很重要!

默默求掉肉
谢谢邀请,作为一个重度阅读爱好者,很荣幸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觉得不同类型的书,会有不同的读法,比如你读一本小说,和你读一本学术典籍,方法当然截然不同。但在我的阅读经验里,无论何种书籍,都可用以下方法来阅读:
1.兴趣导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真正养成热爱读书、喜欢读书的兴趣时,就会将读书当作一件很享受的事情。当你不再将读书看成一件负担时,那么你的阅读就会事半功倍了。所以,有那么多的阅读方法,有那么多的读书技巧,但从根本上来说,我觉得,你要从骨子里热爱读书。这样,你的阅读过程就会在不经意之间将自己融入书中,从而达到最佳阅读效果。2.坚持思考。养成习惯是基础,接下来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带着自己的观点去思考,而不是仅仅将读书当成一件消磨时间的事情。要学会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有深度的思考,长久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形成自己的评价体系,而不再盲从。无论是对书中的写作技巧,还是对书中的观点结论,我们都要带着自己的思维去审视和评判。如此,才可将书中的内容化为己有。而读书越多,你的评价体系更加完备和成熟。3.撰写书评(读书笔记)。第三步就是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再创作、再输出。如前所述,当你在阅读过程中坚持思考的时候,就已经潜移默化地将书中内容吸收。此后,如果能够坚持撰写书评(专业性较强的书可以做好读书笔记),那就更有利于将阅读效果深化,真正沉淀在自己的脑海里。我在刚开始读书的时候,也没有撰写书评,但后来我每读一本书,就要求自己写一篇书评。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我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锻炼,而那些书中的内容,也真正为我所用。寥寥数语,不当之处,请诸君批评指正!
更多好书推荐、精品书评,关注即可订阅!

jasonmarz
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

oscartsai
我是蝈蝈漫步,致力于原创回答。
现在市面上讲阅读方法的书和网课都很多,很容易接触到好的阅读方法,但我一直认为,没有最好的阅读方法,只有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01 学会选书书选对了,会极大节省我们的阅读时间。
为什么这么说呢?花时间选书,能帮我们找到真正想要读的书,同时也会降低我们遇到坏书的概率。
我在选书的时候一 般有以下几点考量:
根据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或感兴趣的主题选书
看出版社和作者
根据豆瓣评分及读者对书的评价
02检视阅读
经过选书阶段,选出要读的书后,我会先做“检视阅读”。
什么是检视阅读?这个概念来自于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简单来说,拿到一本书后,我会仔细看看书的前言、目录、后记,并快速通读一遍,做过这些工作后,我们可以明白“整本书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并清楚“书的结构是什么”。
用中文语境理解,相当于我们常说的“略读”,做过检视阅读后,我们才能知道,是否应该花时间对眼前的这本书进行精读。
03 主题阅读主题阅读,这个概念,对于写过论文的同学,应该不难理解,在写论文之前阅读相关资料和专业书籍,这其实就是“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也是出自与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相对于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来说,主题阅读处于阅读的最高层次。
我是如何运用主题阅读的?
例子1:最近想了解“写文章如何起好标题”,我会找来几本不错的写作书籍,和几个风评不错的写作课,重点阅读和学习这些书和网课中关于“标题”的部分(书中其他章节也很重要,但可以暂时忽略),这一主题阅读结束后,我们对“如何写好标题”应该有了自己的理解。如果想基础了解别的知识点,可换个主题,比如“如何积累写作素材”。
以上例子,同时也参照了苏东坡的“八面受敌”法,区别在于:苏是针对一本书进行不同主题的阅读,而我是针对多本书。
结语
总结一下,了解了市面上很多优质的阅读方法后,我推荐的阅读方法有:
选书
拿到一本书后,做检视阅读
针对感兴趣的主题,做主题阅读
我是[蝈蝈漫步],一枚喜欢阅读和写作的越读者,欢迎点赞、评论、转发,记得关注我,让我们一起读好书,一起高效成长!
eglantine0
有人说,几个小时读完一本书是骗人的,根本记不住书中要点,那反过来说,用一个月读完一本书的人就记住书中要点了吗?关键还是方法!
如何快速阅读一本书?在没有学习快速阅读之前,我有个习惯,买回来的书看到一半就扔了,换下一本。最难过的是,看完就忘,根本讲不出书中要点。
练了一个月后,普通干货类的书籍基本上3小时左右就能读完,并提炼出大纲,如果是适合精读的书籍,会用1天或更长时间仔细品读。
一、高效阅读有三个关键点:
第一点,要主动阅读,有目标地读,让目标唤醒你的感觉记忆。
第二点,要集中注意力,用问题和思考把阅读内容转化成短时记忆。
第三点,要运用,通过写稿或者说出来的方式让短时记忆变为长时记忆。
举个例子:
你想解决不会夸人的问题,就带着这个目标,选择一本或者多本相关的书籍主题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凡是触动你的案例或者观点,就摘录下来,并且写上自己的想法,如“我就是这样”或“这个观点让我想到另一本书”等等。
把摘录下来的文字和自己的想法,哪怕只有一句话,讲给身边人听或者发表到自媒体上。这时,短时记忆就变成了长时记忆。
再举个例子:你读到了《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一句“当一个人掉进水里,他游得好还是游得不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必须从水里出来,否则的话,他就得被淹死。”
摘录这段文字后,写下自己的感想,(我阅读时写的感想):有些人哪怕掉落在水中,卑微求活,还担心别人是否会看见自己的狼狈,试图游的高级一些,现实是!除了你自己,没有人在意你努力的样子是否难看。
提高阅读速度的两个技巧:
1、你读书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心里有个声音或者自己情不自禁读出了声?这时说明你在逐字阅读,速度就慢了下来。尝试“扫读”,也就是所谓的“一目十行”,加快眼珠子移动的频率。
一开始会有些不适应,慢慢来,扫读时看到的关键词或者案例,划线或者折角。如果是电子书,也要记得划线。
2、用指读法,也就是用手指头在书上“Z”字形快速划过,眼球跟着手指头移动。
二、三步读书法【非常重要,打起精神哦】
第一步:速读
顾名思义,就是快速读完一本书,了解书中主要内容,目标是——画出思维导图。
速读方法:
1、拿到一本书后,先翻看扉页、推荐、目录、序言、参考书目;
2、查看微信读书、豆瓣等平台的介绍及评论;
3、梳理出基本框架,画思维导图;
4、定60分钟的闹铃,这期间不要看手机,不要喝水,集中注意力。这个办法简单,而且对提升注意力非常有帮助,如果你觉得60分钟太长,就按照自己的具体情况设定40分钟或30分钟。
如何梳理出基本框架呢?(以下只列举了一种常见框架,每本书都有自己的框架结构)
小说类 :重点——小说的基本要素
比如:
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故事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具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非小说类:重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比如:
这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
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根源是什么?
是怎么解决的?
用了哪些论据和案例?
速读完成后,应该怎么做?
画思维导图,基本上两级就够了,以免限制了发挥。如下面《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思维导图。
不会画思维导图怎么办?两个解决办法:
一是写读书笔记或者手画一些简单的思维导图,非常简单;
二是推荐一款好用的软件,叫“幕布”,它对我们抓取重点,提炼大纲非常有帮助。有些逻辑清晰的书籍,凭着速读时完成的提纲就能写出初稿。
第二步:精读
第一步速读后,你就能看到一本书的骨架,并且用思维导图、幕布或者其他工具写出骨架。第二步就需要给骨架充实血肉,让它立体丰满起来,也就是搭建素材库。
精读方法:
1、摘录书中触动到你的观点、案例、实验、金句,可以抄写到笔记本上,也可以用APP直接操作。像印象笔记、有道云、思维导图、幕布等工具都可以用。
2、精读过程中,你有什么想法,或者联想到另一本书的某一个观点,也都记下来。可以用文字记录,也可以直接用语音输入,等你有时间时再重新整理。
3、遇到暂时搞不清楚的问题或者观点,做记号或者写下来,后面有相应的答案再填充进去。
第三步:回读
这一步比较容易,也就是跳着看你觉得有价值或者之前没太明白的部分。
第一步速读让你看到一本书的骨架,第二步精读让你看到了血肉,完成第三步你就对看到了一个完整的人,坐在你对面,就某个问题向你娓娓道来。而你接下来,就要把他表达的意思转述给更多人,对书本的印象就足够深刻了。
【以下内容适合想做读书变现的朋友,如果你不感兴趣,可以止步于此了哦】
如何选择书籍?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书非常重要,我综合了几个写作老师的选书经验,再加上自己摸索,总结出一套选书标准:
一、TIPS原则(适合干货类书籍)
1、T(Tools)是工具。
工具类书籍教给我们一套科学、系统,可以操作的方法。像高情商是可以练成的这一类书。
2、I(Ideas)是新的理念
作者会表达一些新观点、新思想、新方法,哪怕是一些陈旧的观点,也会用新案例和素材作为支撑。
3、P(Practicability)是实用性
作者给出的工具和理念,适用于自己和身边人,具有实用性。
4、S(Scientificity)是科学性
不是简单归纳别人的理论和方法,书中结论经过层层论证,具有科学性。
二、我的选书方法
1、看豆瓣评分和评论,选择评分高于8分,负面评价较少的书籍。有一些书籍才上市,评分可能还不高,那就看一下评论,再全网搜一下读后感。
2、畅销书和长销书的区别,有一些网红书生命周期短,加印次数很少或者没有;而长销书经久不衰,加印过几十次,这样的书籍虽然有很多人写过,但仍然可以尝试一下。比如《沟通的艺术》《人性的弱点》等。
3、看出版社,在书籍介绍页能看到出版社和加印信息。
4、看推荐人,给别人推荐书,相当于拿自己的名望在做担保,所以看谁推荐也是选书的关键信息。
5、看参考书目,“好书带好书”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写在最后在读书变现的路上,有两个问题会困扰大部分人,一是没时间读书,二是读完就忘。读完就忘记的问题,我们在下一讲“读书笔记”中会重点讲到,现在说说没时间读书的事。
我认识一个宝妈,家里三个孩子,大的在上幼儿园,老二和老三都在家里。她不甘心自己沦为全职妈妈,也走上了读书变现的路。
她的时间是碎片化的,有时候半夜喂完奶,哪怕只有5分钟,她都会看会书。为了加深记忆,她用了5分钟读书法,也就是读完5分钟,就写下自己的一小段感悟,整本书读完,再导出重点和笔记。
所以,如果你认为自己“没有时间”读书,所以无法读书,其实可以重新规划一下自己的时间。还有就是充分利用电子书,碎片时间,拿出手机也能随时随地地看书。
比如充分利用临睡前1小时,也可以早起1小时,也可以充分利用等车,等人,等餐的碎片时间。
只要你愿意,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你说呢?
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就是“我愿意”。

戴陆昕
最好的读书方法是什么?这个因人而异吧,我个人下班休息的时候,也喜欢看书,但个人以为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就是最好的。
我是这样的:我对看书的范围是不设限的,遇到好的就找来看,网上推荐的书,只要自己感兴趣就会买来看看,所以,看的比较杂而不专,个人感觉读书嘛,就是为了放松自己,就是为了扩宽眼界而已。
当我拿到一本书,我会首先看下目录,了解下这本书大概的框架,然后从第一章,大致的看下,来判断是否需要细读,如果是优美散文,我是喜欢慢读,一篇文章读一遍之后,还会回来再回读一下,对于专业性比较强的书,我会重点看知识点,选择跳读。
这就是我的读书方法,希望对你有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