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
结构:单线式结构 复线式结构 散文式结构 辐射式结构
篇幅: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 小小说
拉萨居客国际青旅
小说结构讲是如何处理作品中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使篇章之间轻重配置得当,达到布局的和谐、匀称、统一。
具体讲主要是指情节发展的方式。对于短篇小说创作来说,结构问题还不太重要,可以想到哪写到哪。对于中篇和长篇来说,结构上的考虑就是作者必不可少的。而职业作者的标准便是能够熟练地处理中长篇作品。
小说的开始和结尾是作者必须要注意的。开始决定了一篇小说是否吸引人,在读者缺乏时间和耐心的今天,开始部分不吸引人,小说就失败了一半。甚至可以这样说,三自然段内不能让读者喜欢的作品就是失败的作品。结尾则决定这篇小说能给人留下什么回味,好的结尾可以把全篇的努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开始和结尾的构思往往更费力气。
掌握小说的结构艺术,还要了解所谓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一种电影艺术手法,指把本来不在同样时空的画面、声音等因素摆放在一处,使观众产生联想,达到编导希望的效果。蒙太奇手法原本是电影工作者汲取自小说的技巧。只是这种技巧在小说创作中不为人注重。当蒙太奇在电影里大放光彩时,小说家们又把它请回来,加以改造,成为一种成熟的小说结构技巧。
由于小说没有声音和画面这些直观的东西,仅靠文字吸引读者。所以使用蒙太奇技巧,需要作者有良好的文字功底,不然读者读起来只能是缺乏逻辑的一团乱麻。
原贴:小说结构技巧
談笑風生
写作方法属于艺术表现方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首尾呼应(也叫前后呼应)、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1]
原贴:小说的写作手法
沨祎
首先,你要把人物刻画好。我也在写小说,我就通过一些明了暗了的线索来努力刻画人物。再就是故事情节了。千万不要抄袭,要有新意。不然读者会觉得很老套。有时候你需要把自己当成读者,这样你才知道读者想看什么,但也要跳出来,别当读者当久了作者不会当了……加油!
原贴:小说的写作手法
belial.s
小说的情节是由特定的情节单元或叙事单元构成的。不同的小说篇章,其情节单元的构成方式是不同的,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情节结构类型,不同的情节结构类型有不同的叙述特点和审美功能。从对中外小说创作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小说情节结构的基本类型有6种,即线状结构、网状结构、画面结构、象征结构、写实结构、散文结构。下面,让我们对这6种情节结构的叙述特点和审美特点进行分析。
ABC穷开心
就是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修辞方法简说
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规定为8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借代:用借体代本体。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药》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体。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借代可使表达具体形象。
4.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5.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设问:无疑而问,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8.反问:也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Mrs.Cassey
小说结构是小说作品的形式要素,是指小说各部分之间的内部组织构造和外在表现形态。结构一部小说的过程,就是小说家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按照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要求,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把一系列生活材料、人物、事件分轻重主次合理而匀称的加以组织和安排的过程,包括小说作品情节的处理、人物的配备、环境的安排以及整体的布置等。分类 小说的情节是由特定的情节单元或叙事单元构成的。不同的小说篇章,其情节单元的构成方式是不同的,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情节结构类型,不同的情节结构类型有不同的叙述特点和审美功能。从对中外小说创作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小说情节结构的基本类型有6种,即线状结构、网状结构、画面结构、象征结构、写实结构、散文结构。下面,让我们对这6种情节结构的叙述特点和审美特点进行分析。一、线状结构线状结构,就是各个情节组成部分按时间的自然顺序、事件的因果关系顺序连接起来,呈线状延展,由始而终,由头至尾,由开端到结局,一步步向前发展,虽然有时倒叙、插叙和补叙,但并不改变整个情节的线式格局。线状结构有单线式和复线式之分。复线式结构根据情节线之间的关系又可分为三种:一是主副线式,即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分主次,交叉共进。二是交叉式,即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难分主次,交叉共进。三是平行式,即有两条难分主次的情节线索,但并不交叉,而是呈平行状态,并通过某些人物或事件造成两条线索之间的联系。情节的线状结构,在西方小说中一般呈现为直线运动,其情节结局往往是毁灭性的。但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大多呈现为一种潜隐的圆形,结局是大团圆式的,或是回归性的。例如破镜重圆、夫妻团圆,历经艰险、亲人团聚,受尽磨难、终成正果,金榜题名、美梦成真,或者是散而聚、聚而散,合而分、分而合,盛而衰、衰而盛。不仅如此,一些长篇小说还构成了潜隐的多层性圆形,例如《三国演义》中由东汉一分为三——魏、蜀、吴,又三合为一——西晋,在这一分为三,三合为一的叙事大圆中,又包含着魏、蜀、吴三家由创业到灭亡的相互对峙而又相互交叉的三个中等圆,以及董卓、袁绍、袁术、吕布、刘表等来去匆匆的小圆,在这种圆圆相续相套之间波澜壮阔地展示了我国3世纪周流不殆的政治外交谋略和战争传奇。可以说,中国古典小说的深层,大多运行着这个周行不殆的“圆”。这是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在对宇宙和生命的感悟和体验中,形成了所谓圆形思维,即倾向于认为宇宙、社会、历史、人生呈现着一种圆形的运行机制,倾向于追求天地交泰、天人合德和人与自然宇宙和谐相融,而与之相契合的叙事作品的审美理想是那种超拔而圆融的艺术境界。二、网状结构以人物的心灵为中心点,以人物的意识、心理活动为辐射线构成情节,其结构如蛛网般,就是网状结构。这是西方意识流小说所采用的基本情节结构形式,我国新时期文学创作中被称为“心理小说”的作品也采用这种形式。意识流小说和“心理小说”的网状情节结构的基本特点是:1. 小说所叙述的对象是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流动过程,包括人物的思想、意识、回忆、联想、想象、感觉、直觉、印象、梦境等。2 .作家打破传统小说的时间顺序和因果逻辑,凭借人物的意识流动来组接素材。3. 作者采用了心理分析、独白旁白、感官印象以至幻觉、梦境等表现手法展开叙述。三、画面结构以景物、场面为主体的画面式情节单元的组合,即为画面结构。这种情节结构,在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中都大量存在,但其创作旨向、画面特点和组合的具体方式却有很大差异。传统画面结构,就其创作旨向而言,作家着意于通过画面创造而抒情写意。就其画面构成而言,是在如画的自然环境和自然风景之中镶嵌着人物故事,作家的写作兴趣不在故事,而在故事赖以发生的空间和环境;写人物动作不求戏剧舞台表演那样的戏剧化,而求富有静感的神韵。例如我国现代小说史上著名的作家凌叔华的创作,正如朱光潜所评论的那样:“以一只善于调理丹青的手,调理她所需要的文字份量。”“作者写小说像她写画一样,着墨不多,而传出来的意味很隽永。”①传统画面结构,其画面之间的连接,是画簿式的,正如朱光潜对废名的小说《桥》所作的分析那样:“《桥》里充满的是诗境、是画境、是禅趣,每境自成一趣,可以离开前后所写境界而独立。它容易使人感到‘章与章之间无显然的联络贯穿’。全书是一种风景画簿,翻开一页又是一页②。也正如沈从文曾经对自己的小说断虹所作的说明一样:“我这个故事给人的印象,也将不免近于一种风景画集成。”③当然,在大多数传统画面式小说中,仍然会有一个简单的前后贯通的故事作为“粘合剂”把各个画页予以粘合,以不致零乱倒错。现代画面结构小说,主要指的是20世纪50、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新小说”派作品。就创作旨向而言,“新小说”派认为,人不应是小说的中心,小说的中心是“物”,即事物、形态,而“人物”只是“临时道具”。事物是不受人的意识支配的,作家不应该从主观感情出发来描绘事物,而应该用冷静的语言如实记录客观世界和现代人的活动。就画面的构成而言,新小说只是用语言文字将景物转化为绘画一样的视觉形象,以期收到观画一样的视觉效果;写到人,思想感情也被过滤了,仅剩下一些图景。画面之间的连接基本上采用的是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这当然使得画面之间实现了意义的衔接,但又使得画面之间的关系有了多义性,叙述的整体意向有了不确定性。因此,在这类作品中,读者所得到的往往是一些“不确定”、“测不准”的事物画面。四、象征结构象征性情节结构,即全部情节单元紧紧围绕着某个形而上的抽象理念——意识、观点、思想、感觉而展开和进行,理念是情节的内核,是情节片断之间的连接线索。加缪的《局外人》、卡夫卡的《变形记》《城堡》、美国海勒的出了毛病、我国新时期张抗抗的《北极光》、邓刚的迷人的海、王安石的《墙基》、高晓声的鱼钓等都是典型的象征结构作品。象征性情节结构小说的艺术特点如下: 1.象征涵义凝聚着所有的情节单元,贯穿着整个形象体系。当然,其中大部分小说外观上还有情节的时间线索,但是就小说的审美价值而言,如果仅仅从线式情节的角度去理解,那么这些小说的意蕴将暗然失神,甚至荡然无存。2. 象征形象具有完整性和生动性。从创作过程来看,是象征涵义凝聚和贯穿了形象和情节,但从成品看,又是形象和情节暗示和表现着象征涵义。所以,作家在赋以小说象征涵义时,仍然致力于形象完整性和生动性的描写。3. 情节过程简明、清晰。因为作者追求的是理念的感悟,而不是情节和形象本身的感染性,所以,尽管整体形象具有完整和生动性的特征,故事情节也可以是完整的,但情节过程却必然是简明、清晰的。作者避免事件过程的传奇性、戏剧性和紧凑性,省略了事件的来龙去脉,放弃了各种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甚至于有意模糊了人物的姓名来历和事件的时间地点,以便让象征涵义不被情节枝蔓所遮蔽而突现出来。4. 象征形象具有大幅变形的特点。象征情节结构中的形象一般是经过了大幅度变形处理的,因为只有高度夸张极度变形的形象,其象征性质才更为强烈,形而上的理念才更利于传达。五、写实结构写实结构是“新写实”小说所采用的情节结构。“新写实”小说不像传统现实主义小说那样去营构因果相扣的严密精致的情节和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也不像现代主义小说那样彻底打碎时间情节而完全依据人的意识的流动和闪回组织叙述。它注重于展示客体的原形,即事物、生活(包括精神或文化现象)的原初状态和本来面目,通过人生中平凡、琐碎的细节,揭示人性的原生特质和那酸甜苦辣五味具全的人生体悟,而相对淡化社会历史的背景,淡化政治思想意义,甚至作者的主观感情也得到抑制,即所谓“以零度感情介入”。例如池莉的《烦恼人生》,按时间顺序把从凌晨4点到晚上11点这一时间内的生活如实的展示出来,就像用艺术手法把生活还原到“一丝不挂”的状态。通过这种原生态的生活展示了如此人生是多么烦恼,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是何等可怜和可悲。小说从人们生活中那些自发性和随机性的平常事件中,展示了人们生存中的需求和行为方式。由于注重展示生活的原生态,故“新写实”小说的情节结构体现为:故事情节不是精致严密的、封闭自恰的因果逻辑情节,而是松散的、开放的生活故事,其中现实的事件和幻想的故事、理性的思考和非理性的感悟、清楚的事实和模糊的印象、真善美的事物和假恶丑的现象……都会在叙述过程中浮现出来,使人就像看到了生活本身一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写实”小说是绝对的写实化了。尽管梁晓声说他的写实小说《父亲》“没有一点虚构的成份在内”④,写实小说信从彼岸来的作者王毅捷亦郑重宣布此作是“绝无虚构之处,研究历史的大量事实,这是我的信条”⑤。但事实上任何写实之作都有虚构成份在内,不会是绝对的写实,绝对的写实是不可能的。六、“散文”结构散文化情节结构的特点:一是故事情节呈现为散文的片断,就如同散文的叙事是片段事件的连缀,而不是有头有尾的连贯故事一样。二是形散而神不散,即通过片断事件的叙述和自然景物以及社会风情的描绘,创造出生动的意境,表达特定的主体情思。这似乎同于散文了,其实不然,散文所叙之事之人多是真实的,而“散文”结构所叙之事之人之境,却是虚构的。“散文”结构实际上就是采用了散文的情节形式而创造了一个虚构的世界。何立伟的《小城无故事》就是很典型的“散文”结构。“散文”结构,所追求的是自然天成的效果。如汪曾祺的许多小说,大多用倒叙回忆的方式,往事片断汨汨而来,或长或短,或浓或淡,随思绪而定,无刻意修饰的痕迹。汪曾祺曾经说过,一篇小说未产生前,即已有此小说的天生的形式在,好像宋儒所说的未有此事物,先有此事物的‘天理’。一篇小说是不能随意伸长或缩短的。汪先生所强调的正是那种行云流水、自然天成、不事斧凿和雕饰的情节结构。
原贴:小说的结构可分为……?
newcolor
运用形象化的语言,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多方面地展示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中国“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本指浅薄琐屑的言论。演说故事的小说,则起源于先秦的神话、传说、寓言,后演变为魏晋的志怪、唐代的传奇、宋代的平话。在宋代,小说才成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至元明清,则盛行宏篇巨制的演义、章回小说,创作达到了高峰。“五四”以后的白话小说,吸收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长处,又借鉴了外国小说特别是19世纪西欧和俄国小说的创作经验,使小说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当代中国文学中,小说已成为最重要也最繁荣的文学体裁。
根据篇幅长短,小说分为长篇、短篇和中篇。长篇小说是描写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反映比较广阔的社会历史画面的作品。短篇小说是描写不多的人物,故事情节比较单纯,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一个场面或一件事情,以突出刻画一两个人物性格的作品。中篇小说指介乎长篇与短篇之间,描写若干人物和不太复杂的故事情节,具有比短篇更有深度和广度而生活容量又不及长篇的作品。
小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例如以题材而论,欧洲中世纪有骑士小说,16世纪西班牙有流浪汉小说,18世纪英国有伤感小说、法国有哲理小说等等。中国古代小说中,宋代有胭粉小说、公案小说、灵怪小说,明清有英雄传奇,清代有才子佳人小说、谴责小说,近代、现代有社会问题小说、心理小说、历史小说、讽刺小说、神话小说、惊险小说、侦探小说、反特小说、推理小说等。
现代小说继承了古代小说在人物描写及结构上的特点,又吸收了外国小说心理刻画和意识流的手法,在情节结构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运用插叙和倒叙手法等等,形成现代中国小说的新体貌。现代小说拥有的表现手段几乎是无限的,凡是生活中存在的现象而语言又能表现的,小说都有能力加以描写。除了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和行为外,还可以描写人的感受、幻觉梦境以及潜意识,这就有可能把存在于广阔的时间与空间的历史画面与人物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色彩鲜明、维妙维肖地在一定篇幅里表现出来,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故事情节是小说的第一要素。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是展现人物性格、行为、思想、感情和各种心理状态的重要手段。任何故事情节总发生在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也是展现人物环境的必要条件。人物性格的刻画,是小说的第二要素。小说在故事情节的开展中,应该通过对人物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的直接描写,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环境是小说中第三个要素。环境描写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气氛、人物关系、人情风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作者就是要在一个典型环境中,塑造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并处理好他与各式各样人物的关系。
小说在写法上多采用叙述和描写的笔法,它同时有着丰富的表现技巧。除自身原有的特点外,它还不断地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学艺术体裁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如散文的淡化情节和电影的蒙太奇等,使其表现手段日益丰富,且灵活多变。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不同作者,由于其创作背景、创作主张和创作感受的异同,小说创作也出现了各种流派,呈现出多种风格。
原贴:小说的写作手法
素颜Emily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这是最基本的结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例如:
一、线状结构
线状结构,就是各个情节组成部分按时间的自然顺序、事件的因果关系顺序连接起来,呈线状延展,由始而终,由头至尾,由开端到结局,一步步向前发展,有倒叙、插叙和补叙,
线状结构有单线式和复线式之分。
复线式结构根据情节线之间的关系又可分为三种:一是主副线式,即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分主次,交叉共进。二是交叉式,即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难分主次,交叉共进。三是平行式,即有两条难分主次的情节线索,但并不交叉,而是呈平行状态,并通过某些人物或事件造成两条线索之间的联系。
例如《三国演义》中由东汉一分为三——魏、蜀、吴,又三合为一——西晋,在这一分为三,三合为一的叙事大圆中,又包含着魏、蜀、吴三家由创业到灭亡的相互对峙而又相互交叉的三个中等圆,以及董卓、袁绍、袁术、吕布、刘表等来去匆匆的小圆,在这种圆圆相续相套之间波澜壮阔地展示了我国3世纪周流不殆的政治外交谋略和战争传奇。
二、网状结构
以人物的心灵为中心点,以人物的意识、心理活动为辐射线构成情节,其结构如蛛网般,就是网状结构。
这是西方意识流小说所采用的基本情节结构形式,我国新时期文学创作中被称为“心理小说”的作品也采用这种形式。
意识流小说和“心理小说”的网状情节结构的基本特点是:1. 小说所叙述的对象是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流动过程,包括人物的思想、意识、回忆、联想、想象、感觉、直觉、印象、梦境等。2 .作家打破传统小说的时间顺序和因果逻辑,凭借人物的意识流动来组接素材。3. 作者采用了心理分析、独白旁白、感官印象以至幻觉、梦境等表现手法展开叙述。
三、画面结构
以景物、场面为主体的画面式情节单元的组合,即为画面结构。
这种情节结构,在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中都大量存在,但其创作旨向、画面特点和组合的具体方式却有很大差异。
传统画面结构,就其创作旨向而言,作家着意于通过画面创造而抒情写意。就其画面构成而言,是在如画的自然环境和自然风景之中镶嵌着人物故事,作家的写作兴趣不在故事,而在故事赖以发生的空间和环境;写人物动作不求戏剧舞台表演那样的戏剧化,而求富有静感的神韵。
①传统画面结构,其画面之间的连接,是画簿式的,正如朱光潜对废名的小说《桥》所作的分析那样:“《桥》里充满的是诗境、是画境、是禅趣,每境自成一趣,可以离开前后所写境界而独立。它容易使人感到‘章与章之间无显然的联络贯穿’。全书是一种风景画簿,翻开一页又是一页
②沈从文曾经对自己的小说断虹所作的说明一样:“我这个故事给人的印象,也将不免近于一种风景画集成。”
③当然,在大多数传统画面式小说中,仍然会有一个简单的前后贯通的故事作为“粘合剂”把各个画页予以粘合,以不致零乱倒错。现代画面结构小说,主要指的是20世纪50、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新小说”派作品。
就创作旨向而言,“新小说”派认为,人不应是小说的中心,小说的中心是“物”,即事物、形态,而“人物”只是“临时道具”。事物是不受人的意识支配的,作家不应该从主观感情出发来描绘事物,而应该用冷静的语言如实记录客观世界和现代人的活动。
就画面的构成而言,新小说只是用语言文字将景物转化为绘画一样的视觉形象,以期收到观画一样的视觉效果;写到人,思想感情也被过滤了,仅剩下一些图景。画面之间的连接基本上采用的是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这当然使得画面之间实现了意义的衔接,但又使得画面之间的关系有了多义性,叙述的整体意向有了不确定性。因此,在这类作品中,读者所得到的往往是一些“不确定”、“测不准”的事物画面。
四、象征结构
象征性情节结构,即全部情节单元紧紧围绕着某个形而上的抽象理念——意识、观点、思想、感觉而展开和进行,理念是情节的内核,是情节片断之间的连接线索。
卡夫卡的《变形记》我国新时期张抗抗的《北极光》、王安石的《墙基》等都是典型的象征结构作品
象征性情节结构小说的艺术特点如下: 1.象征涵义凝聚着所有的情节单元,贯穿着整个形象体系。当然,其中大部分小说外观上还有情节的时间线索,但是就小说的审美价值而言,如果仅仅从线式情节的角度去理解,那么这些小说的意蕴将暗然失神,甚至荡然无存。 2. 象征形象具有完整性和生动性。从创作过程来看,是象征涵义凝聚和贯穿了形象和情节,但从成品看,又是形象和情节暗示和表现着象征涵义。所以,作家在赋以小说象征涵义时,仍然致力于形象完整性和生动性的描写。 3. 情节过程简明、清晰。因为作者追求的是理念的感悟,而不是情节和形象本身的感染性,所以,尽管整体形象具有完整和生动性的特征,故事情节也可以是完整的,但情节过程却必然是简明、清晰的。作者避免事件过程的传奇性、戏剧性和紧凑性,省略了事件的来龙去脉,放弃了各种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甚至于有意模糊了人物的姓名来历和事件的时间地点,以便让象征涵义不被情节枝蔓所遮蔽而突现出来。
4. 象征形象具有大幅变形的特点。象征情节结构中的形象一般是经过了大幅度变形处理的,因为只有高度夸张极度变形的形象,其象征性质才更为强烈,形而上的理念才更利于传达。
五、写实结构
写实结构是“新写实”小说所采用的情节结构。
新写实”小说注重于展示客体的原形,即事物、生活(包括精神或文化现象)的原初状态和本来面目,通过人生中平凡、琐碎的细节,揭示人性的原生特质和那酸甜苦辣五味具全的人生体悟,而相对淡化社会历史的背景,淡化政治思想意义,甚至作者的主观感情也得到抑制,即所谓“以零度感情介入”。
例如池莉的《烦恼人生》,按时间顺序把从凌晨4点到晚上11点这一时间内的生活如实的展示出来,就像用艺术手法把生活还原到“一丝不挂”的状态。通过这种原生态的生活展示了如此人生是多么烦恼,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是何等可怜和可悲。
“新写实”小说的情节结构体现为:故事情节不是精致严密的、封闭自恰的因果逻辑情节,而是松散的、开放的生活故事,其中现实的事件和幻想的故事、理性的思考和非理性的感悟、清楚的事实和模糊的印象、真善美的事物和假恶丑的现象……都会在叙述过程中浮现出来,使人就像看到了生活本身一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写实”小说是绝对的写实化了。
原贴:小说的结构
litianfen
神态、心理(又叫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包括;以他人言行来反映人物等(又叫侧面烘托))
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小说的三要素,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环境(简写)
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或人物,故事
,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地点,季节。正面描写包括;外貌,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语言、动作
参考资料:问的百度
原贴:小说结构三要素.
灭天之破
小说应有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其中塑造人物形象是最重要的,可以用的描写方法也很多:例如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等等. 注意的是,一个人物要塑造得成功必须要有它自己的性格,不能乱套.即如果他是一个冷漠的人,那你就不应该把太多的对白给他.
故事情节就得自己思考了. 提几点建议,小说一开始应作多一点铺垫...然后就是要尽快展开剧情,要不的话读者看着闷就不会再看下去了...可以在小说中穿插一点道理,或者加上一些引导读者思考的句子,让小说有一定的深度.
最后就是环境描写.这里分两个部分:
一.. 自然环境. 这个很容易理解,就是对景物的描写.利用景物去衬托出人物的心情,这是描写自然环境的最大用处. 即,如果人物心情沮丧,就可以写一些:微风吹佛,树叶沙沙地响,像在嘲笑自己(这是我小学写的,虽然拙了点,但能很好地为自然环境描写作说明)
二.. 社会环境,也就是故事背景.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年代?这就是故事的背景.即使是幻想类的作品,其背景也应该要有一个参照. 有了故事背景后,写作其间就要注意了.例如,你选择的背景是西欧15世纪...那你文章中的称渭就应该按照西欧的称谓来写,不能出现"在下"等只有中国才有的词语;人物的行为方式也应该按照西欧的来设定,"三跪九叩"就不应该出现了...文章中不能有空间跳跃,即使是写穿梭时空的小说也不例外..例如,如果你的主人公身处中国古时候的某一个年代,那么你就不能让"丫环"和"售货员"这两种称呼同时出现了
基本上就以上几点,希望对楼主的写作有帮助.
原贴:小说的写作手法
我爱格桑花6628
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
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要明确无误;材料是“血肉”,要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
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四种。
1、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例如培根的轮读书,三个部分分别谈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好处,就是采用并列的结构。
2、总分式;先总述,再分说。这种关系还可以演变为“分—总”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例如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采用的就是“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格物”“致知”就是指现代学术的基础,即实地的探察,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实验。然后先儒家对“格物”“致知”意义的曲解和对“格物”“致知”精神的埋没;再阐述科学发展为什么需要“格物”“致知”的精神。最后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3、对照式: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例如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前一部分反面批驳了敌论中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即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而不是“自信力”直接批驳了敌论;后一部分从正面列举事实,提出正确的论点,我们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间接地批驳了敌论。
4、递进式: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例如《不求甚解》一文,先从“不求甚解”一词的来历谈起,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方法,首先要“好读书”,二是主张读书要会意。再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说明,读书应当重在读懂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是寻章摘句。最后进一步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读书“不求甚解”的重要性。
原贴:小说的结构特点
虞舫
1.表现手法的内涵
表现手法是指作家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所采用的
具体方法。不同艺术门类都有自己不同的表现手法。比如绘画有色彩明暗、线条、块面、
透视、比例等手法,音乐有音调、音色、节奏、和声、旋律、复调等手法,电影有荣太
奇、长镜头、画外音、特写等手法。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是运用与语言相关的艺术手
法来塑造艺术形象。文学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从语言的修辞角度去把握,
如比喻、象征、反讽、比拟、借代、孽状、夸张、反复、对偶、婉转等都是常见的修辞
手法,也可以从语言的音律角度去把握,像节奏、格律、反复、押钩等也是常见的音律
手法。我们下面主要从文学作品表现的内容和方式角度出发,介绍几种基本的手法,即
描写、叙述、抒情和议论等。
2.描写
描写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最基本的艺术手法,它是作家以形象化的语言对人物、事件、
环境进行描绘,以具体生动地呈现对象特征和状貌的一种手法。描写也可以从不同角度
予以分类。从描写的对象说,可以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等;
从描写的角度说,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从描写的方法说,可以分为白描、
纫描、动态描写、静态描写、对比描写、对立描写、反衬描写、夸张描写、内心独白等。
我们仅介绍几种最常见的描写方式。
(1)整体描写与细节描写。
整体描写是从整体出发,对描写对象作整体的描绘和刻画,使读者对描写对象有个
总体的印象o kA口,美国作家米切尔的小说《飘》一开始就对主人公郝斯嘉的相貌、性
格特点作了整体的描绘和刻画:她是一个长得并不美可是极富于魅力的形象,男人见了
她往往就会着迷;从她的脸上既可看出母亲给她的温柔,又可以看出父亲给她的豪灾;
她长着南方女人员喜爱的皮肤,穿着打扮非常得体、合身,但在这得体的穿着、安静温
柔的外表下部掩饰不住她的真性情,她的眼睛总是骚动不宁的、慧黔多端的,路她的外
表极不相称。原来她平日受母亲的训诲和严厉管教,才把这姿态勉强造成,而她的那双
眼睛,是天生的,绝不是人工改造得了的。这一整体描写,使读者从一开始就对她的相
貌、性格特点形成7一个初步的总体印象,也有助于读者在后面的阅读中进一步把握这
一形象的性格特点。
细节描写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和艺术能力的生活细节所作的生动刻画和精确描绘。
细节描写有许多种类,如特征性细节描写、象征性细节描写、暗示性细节措写、重复性
细节描写、夸张性细节描写等。特征性细节描写,是抓住对象的鲜明特征,形象迢真、
生动传神地表现对象的情态和风貌。像托尔斯泰的(复活》中玛丝洛娃在法庭上出场的
肖像描写,就很好地运用了这一手法,“明明故意地让一两绍头发从头巾里面溜出来,披
在额头”和“苍白的脸色”的特征性细节描写,很好地显示了玛丝洛娃作为妓女受到摧
残的心灵和性格特征。象征性细节描写的特点是用具象表现抽象,用单纯鲜明的细节来
表达人物的复杂感受和蕴含深刻的哲理。比如,鲁迅《药》中夏瑜坟上的“花环”和
“哑”的一声大叫而宜冲云天的“乌鸦”,就是象征性细节描写的成功运用。暗示性细节
描写是言在此而意在被,笔墨经济地写出人物的心理和事件的发展。比如,水消传第
六十一回写卢俊义外出进灾要管家李固先行装车一节,卢妻贸氏与卢俊义应酬告别,见
李因离去时“流泪而去”的细节描写,就将贾氏与李固的私情这样重大的情节暗示出来,
对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有重要作用。重复性细节描写,就是有意地让其一细节在情节发
展过程中反复出现以丰富作品的意蕴。‘比如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就很成功地运用了
这一手法:通讯员的被门钧撕破的衣服这—细节描写在作品中出现了三次,很好地表现
了人物心理,丰富了小说的主题立意和情节内涵。夸张性的细节描写是对某一细节特征
加以夸大描写,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像欧也妮‘葛朗台>中名葛朗台临死前想抓
神甫的镀金的十字架的描写,《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死前用手指指着两茎灯草,不肯闭
眼的细节描写.都是成功的运用。
(2)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直接描写又称“正面描写”或“实写”,是作者从正面的角度,对人物、环境、事
件、场面等进行直接而具体的拙绘。直接描写可恢描写对象具体可感,获得直观、鲜明、
真切的艺术效果。间接描写又称“侧面描写”或“虚写”,是作者从侧面的角度,对人
物、环境、事件和场景进行的描绘和刻画。由于文学具有形象间接性的特征r不像直接
性形象那样实写,所以间接性描写在文学中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所
讲的“注彼写此·:、“背面铺粉”、“横云断岭”、“模桥钮溪”、“供云托月”等等技法,
实际上都属于间接描写。间接描写与直接描写相比,虽不如直接描写那样具体真切,却
更能调动读者的想象能力和感受能力。中外文学史上不乏成功的范例,如宋玉写楚国美
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陌上桑中写众人观罗敷;“行者见罗敷,
下担持铝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绍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
观罗敷。”荷马史诗描写众长者赞叹从城头走过的海伦等等,都通过问接描写很好地表现
了人物的相貌之美.取得以少胜多、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3)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静态描写是指对描写对象作相对静止的描写,.常用于人物肖像、心理刻画、自然景
物和生活场景的描写。比如,红做梦中贾宝玉、林第玉出场,作者都用静止的笔法较
细致地描绘他们的肖像。静态描写若运用不当,易流于呆板冗长,故常与动态描写相结合,以动写静,化静为动。动态描写是讨处在具体情境中的对象特征的描绘,常常能更
生动地传达出对象的表情、神态、风貌和精神性格的特征,在文学创作中为人们高度重
视。像《诗经》中的“巧笑情分,美目盼分”, 《长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
《聊斋志异》中婴宁的笑声,《红楼梦》中王熙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等等,都是
很成功的动态描写*
(4)白描和内心独白。
这是中西方文学中常见的两种不同方式的描写。白描是中国传统常见的描写手法。
它是抓住对象的典型特征,以简练的文字,勾勒出对象的神态形貌。白描原是中国绘画
艺术的一种技法,它与“渲染”相反,它不靠强烈的色彩,没有背景,而重在以墨线来
勾勒形象。后借用在文学中,成为重要的描写手法。鲁迅先生非常重视白描手法,强调
画一个人要以极其简省的笔墨画出他的眼睛,写意传神,这实际上就是白描手法。他的
笔墨也的确是极其简练传种,如《阿Q正传》第六章写阿Q从城里归来:“天色将黑,
他睡眼膜陇的在酒店门前出现了,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
在柜亡一扔说:‘现钱,打酒来g”’寥寥几笔,就把阿Q从城里归来的那种得意神态传
达得惟妙惟肖。内心独白是西方文学中常见的一种描写手法,指通过人物的自我表述来
表达人物的情绪感受,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的发展变化。内心独白在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
中也有很多运用,比如,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挪写安娜卧轨自杀,就借助
于内心独白的技巧很好地表现了安娜矛盾慌乱、痛苦失望的心理。但内心独白在意识流
小说、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心态小说等体裁中则运用得更为广泛和成熟,是西方现代小
说员重要的形式技巧之一o
3.叙述
叙述是作者对作品中人物、事件、背景所作的具体记述和介绍说明,也是文学创作
的一种基本手法。过去我们的文学理论教科书重描写而轻叙述,认为从艺术形象塑造和
艺术表现力方面看,叙述只是捅写的铺助手段,叙述的功能只在于对人物、事件作简单
的介绍和说明。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不对的。叙述不仅在作品的整体结构中有着比描写更
重要的地位‘而且叙述的角度、风格、语体均对作品伪审美价值形成有着重要作用。结
构主义文学理论家热奈持认为,从表面上看,“描写可以说比叙述更必不可少,因为不带
叙述的描写比不带描写的叙述更容易做到”o。比如,“白房绿窗石板顶”这个描写的句
子不包含任何叙述成分,‘而“那人走近桌子,拿起一把刀”这个叙述句却也可以视为描
写,因为“走近”、“拿起”这些动词已产生了描写的效果。实际上,叙述在文学作品中
的地位比描写更重要,因为描写总是叙述的奴隶,描写在作品中虽然占很大比例,但从
作品的整体结构和人物事件的发展进程来看,描写只对叙述起辅助作用。热奈特甚至提
出:“研究叙述与描写的关系,归根结底主要是研究描写的叙述功能,即描写段落或描写
方面在叙事的整体结构中所起的作用。”⑦他还把小说中描写的叙述功能分为三种:(1)
装饰功能。它主要限于那些静态的场景、人物肖像和事物形态描写。它不宣接影M向和打
断叙述的进程,只是“叙事中间的休息和消道,纯粹起美学作用,正如古典建筑中雕塑
的作用一样”⑤,如《伊利亚特》策18卷对阿喀琉斯盾牌的描写。(2)解释和象征的功
能。如巴尔扎克及其他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中对人物的相貌、衣着和居室陈设的描写就
具有透露和解释人物心理的倾向。(3)推动和替代功能,描写直接成为叙述事件、展开
情节的重要因累。捌1可以举一例来说明。比如《祝福》中样林嫂三幅肖像的描写,就
成为展开故事情节的重要因素,直接服务于小说叙事的结构需要。热奈特的这些观点实
际上也说明文学作品的叙述和描写是不可分的,它们都服从于作品整体结构的需要,单
独强调哪一种,都是不对的。
叙述手法涉及的问题很多,有叙述时间、叙述节奏、叙述频率、叙述语态、叙述人
称、叙述角度等等。我们下面主要介绍几种常见的叙述方式,即顺叔、倒叙、插叙。
顺叙是以事件发生的时间和逻辑顺序为依据的一种叙述方式,它能给人以脉络清楚、
前后连贯的印象e顺叙并不等于平铺直叙或一览无余.好的叙述也应做到波澜起伏,张
弛有度,以吸引读者的注意。顺叙也可以说是最基本的叙事方式。当我们肯定一个故事
有其内在的时间顺序和逻辑关联时,也就意味着肯定了它的基本叙述形式是“顺叙”的,
而倒叙、插叙则是这一基本形式的变化。
倒叙又称回叙,是作家故意违反顺叙方式,将事件和情节的结局或时间在后面的事
件先展示出来,然后再返回去叙述此前发生的事情的叙述方式。倒叙可以造成悬念和馆
节故事的对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富于变化,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比如鲁迅
的小说《祝福》就把故事的结局——样林嫂的死放在小说开始,引起读者对人物命运的
强烈关注,从而增强了小说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
插叙是作家在叙述故事情节的过程中暂时中断主要情节和事件,而插入另外的事件
和情节片断的叙述。插叙的内容通常是回忆往事、追述往事,或对正在发生的情节事件
作补充说明。插叙可以调节故事发展的节奏,丰富故事内容,使故事情节灵活多变,也
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叙述方式。插叙的内容如果是追溯过去,与倒叙很相似,但如果从全
篇结构着眼则可以看出两者是有明显区别的:倒叙是从作品的整体结构上说的‘而只有
那些在总体上是顺叙的,只是在中间插入一段或几段往事的才算是插叙。
4.抒情和议论
抒情是作者在作品中抒发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是抒情文学作品的最基本的手法。
抒情方式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多用第一人称,由作家把自己的感情直接抒发出来.不借景物、人物、事件来传情达意。如陈子昂的诗:“前不见古人,后不
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饱然而涕下。”就是典型的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一般是用第三
人称的叙述语言表现出来,它要凭借客观景物、事件、人物来抒发感情,情感苗含在所
描写的事件、景物之中。中国占代诗歌所讲的“寓情于景”、“惜景抒情”、“托物言志”、
“托物抒怀”等都居于间接抒情。比如社甫的绝句: “两个黄配鸣翠柳,一行白蔼上青
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间接抒情。在抒情文学作品中,直接抒情
和间接抒情常常是不可分别地结合在一起的。比如曹操的名诗短歌行:“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杖康。青青子
拎,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哟哟鹿鸣,食野之苹。我有亮宾,鼓瑟吹空。明
明如月,何时可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技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
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就很难区分哪是直接抒情,哪是间接抒情,它们实际上是有
机地融合在一起的。在叙事作品中,抒情也是不可缺少的,只是这种抒情借客观景物和
事件的描绘而表现出来。在戏剧作品中,抒情则惜人物语言和内心独白来表现。
议论则是直接表达对客观事物的判断、评价的一种手法.主要为说理文和论说文所
采用,但文学作品也常常用议论的手法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在篇幅不长的
叙事作品和抒情作品中,议论手法是比较少见的。而对于较为大型的叙事作品,如长篇
和中篇小说,议论常常是不可避免的。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就多次用议论来表
达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生活的见解,使作品中的历史和现实的描绘带上一种冷峻深沉的格
调,更富于人生哲理和思想内涵。当然,托尔斯泰这一作品也有议论过多而忽视形象描
绘的弱点,小说的最后几章的议论就常常脱离了小说的艺术形象整体,带上某些政治说
教的色彩i托尔斯泰的例子也说明,议论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要谨慎,绝不能脱离形象
整体的塑造。议论有多种形式e在叙事作品中,典型的形式是通过叙述人语言进行议论,
这些议论常常代表作者本人对所议论的事件的看法。还有一种议论是借作品中人物之口
说出,这种议论可能代表作者的看法,也可能与作者看法相矛盾和相反。西方现代文学
理论中有一种反对作者介入作品的倾向,自然也就反对作品中议论存在的必要性。这种
观点显然是错误的。美国小说理论家布斯在其名著《小说修辞学)中说,“直接的无中
介的议论”和脱离作品中人物事件的议论固然应该否定,但议论的作用却不可小视。为
此,他提出所谓戏剧化议论(也就是小说中人物对事件、人物的评论)、含蓄议论(也
就是在作品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看法的议论)、象征性议论(就是作品中某些细节和场
景作为一种特殊物所提供的议论,它也是一种暗示性的议论)等等议论手法,指出:各
种议论,都是为了提高读者对一本书的特殊要素的体验强度服务酌,“伟大的小说正是产
生于隐合作家所具有的感情和评价”oo布斯这些看法是很有价值的,亦说明议论在文学
中存在是很有必要的,不能轻易否定。
上面所讲的描写、叙述、抒情与议论等表现手法虽各有其特点和作用,但它们在文
学作品中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交织在一起的,服从于文学作品整体结构和形象塑造
的需要。表现手法作为文学作品形式构成的重要因素,最终都是指向文学作品内容的。
这是我们理解表现手法,同时也是理解文学作品形式诸因素,如语言、结构、体裁等所
应持的基本立场和方法。
橙小橙v
原贴:小说的结构
煮熟的螃蟹
戴草人的稻草帽
文章的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事件的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事件或主要故事的策划或设计,包括由按照因果关系联系起来的一系列有动因的事件的逐步展开的叙述结构。文章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
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要明确无误;材料是“血肉”,要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
文章结构:
1、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
2、总分式:先总述,再分说。这种关系还可以演变为“分—总”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3、对照式: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
4、递进式: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
原贴:情节结构手法有哪几种?
poppinfeelin
原贴:小说的结构特点
Style_Paul
原贴:小说的结构特点
奔三男人
小说结构是小说作品的形式要素,是指小说各部分之间的内部组织构造和外在表现形态。一部小说的结构过程,就是小说家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按照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要求,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把一系列生活材料、人物、事件分轻重主次合理而匀称的加以组织和安排的过程,包括小说作品情节的处理、人物的配备、环境的安排以及整体的布置等。
原贴:小说册的结构?
天逸
原贴:小说的结构布局
yangsrain
小说应有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其中塑造人物形象是最重要的,可以用的描写方法也很多:例如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等等.
注意的是,一个人物要塑造得成功必须要有它自己的性格,不能乱套.即如果他是一个冷漠的人,那你就不应该把太多的对白给他.
故事情节就得自己思考了.
提几点建议,小说一开始应作多一点铺垫...然后就是要尽快展开剧情,要不的话读者看着闷就不会再看下去了...可以在小说中穿插一点道理,或者加上一些引导读者思考的句子,让小说有一定的深度.
最后就是环境描写.这里分两个部分:
一..
自然环境.
这个很容易理解,就是对景物的描写.利用景物去衬托出人物的心情,这是描写自然环境的最大用处.
即,如果人物心情沮丧,就可以写一些:微风吹佛,树叶沙沙地响,像在嘲笑自己(这是我小学写的,虽然拙了点,但能很好地为自然环境描写作说明)
二..
社会环境,也就是故事背景.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年代?这就是故事的背景.即使是幻想类的作品,其背景也应该要有一个参照.
有了故事背景后,写作其间就要注意了.例如,你选择的背景是西欧15世纪...那你文章中的称渭就应该按照西欧的称谓来写,不能出现"在下"等只有中国才有的词语;人物的行为方式也应该按照西欧的来设定,"三跪九叩"就不应该出现了...文章中不能有空间跳跃,即使是写穿梭时空的小说也不例外..例如,如果你的主人公身处中国古时候的某一个年代,那么你就不能让"丫环"和"售货员"这两种称呼同时出现了
基本上就以上几点,希望对楼主的写作有帮助.
原贴:小说的写作手法
wilo
原贴:小说结构的画面结构
tuwenrui
原贴:小说的结构可分为……?
冰莹
原贴:小说的写作手法
calcio
原贴:小说的写作手法
lxf2001445
原贴:小说的写作手法
hellkun
原贴:小说结构的写实结构
魔鱼鱼
小说的情节是由特定的情节单元或叙事单元构成的。不同的小说篇章,其情节单元的构成方式是不同的,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情节结构类型,不同的情节结构类型有不同的叙述特点和审美功能。从对中外小说创作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小说情节结构的基本类型有6种,即线状结构、网状结构、画面结构、象征结构、写实结构、散文结构。下面,让我们对这6种情节结构的叙述特点和审美特点进行分析。
原贴:小说结构的概述?
安拓尼
原贴:小说的写作手法
Nod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