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朝元惠宗皇帝主政时期,为了维护大元朝的长治久安,对妄图分裂的今天俄罗斯地区谋求分裂的行动进行了毁灭性打击。
建国历史背景
小蕊
《东周列国志》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这部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由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末期开始描写,至西晋初期国家重归统一结束,以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形成演变,矛盾斗争为主线,最后由晋统一全国,国家重归统一。小说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军事政治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其实是依据古代流传下来的正史,(包括史记在内的24史)以及宫廷文献(比如皇帝起居注,奏章)等比较可信的素材来还原的过去的时间里(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风貌。
而历史小说,则是作者在历史的基础上的一种发挥,更通俗易懂,我们也能从中学到历史知识,但是不能把历史小说当成历史,因为小说家不是史学者,他们写小说,肯定有自己的主观性。像大名鼎鼎的《三国演义》就是依据《三国志》来写的,但是作者很明显的在尊刘贬曹。实际上曹操才是代表了历史的先进方向,他一生致力统一中国,消弱门阀士族的影响。
red_cloud
三国志平话、《三国演义》。
历史小说是小说的一种形式,它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长篇作品则可以展示某一时期的生活面貌和历史发展的趋势。这类作品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都有历史根据,但容许适当的虚构。因此,它虽然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些历史知识,但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给读者以启示和教育。
蟹小君
建议去看一下明朝那些事第一卷,不仅有朱元璋打天下的全部过程,还有他死后的“靖难之役”的描写(从朱元璋出生一直到他的儿子朱棣攻打建文帝登上皇位)。
gougou
TooBeABett
大漠谣(以西汉武帝时期为历史背景,主角是霍去病,故事情节还不错,作者是桐华,就写步步惊心的那个人)、天下无妃(以明朝明宪宗和明孝宗两朝为历史背景,明孝宗朱佑樘为男主角,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只娶了一个皇后的皇帝)
半吊子小屁孩儿
1895淘金国度 穿越到北美,帮父亲淘金建立势力,先后击败北美和加拿大,割裂其土地立国,父亲是第一代,自己第二代总统,最后统一全球
宋起波斯湾 主角先祖是南宋后裔,逃到波斯湾一带建立势力,主角不是穿越者,但他老师是穿越到一个残疾老头的倒霉蛋,得老师帮助有了黑科技 我未看完忘了立国没有
抗战之红色警戒,不错的小说,主角有红色警戒基地,拥有大批忠心耿耿的克隆人为骨干建军,更有廉价的红警武器 借助抗日一步步壮大实力,迫使老蒋投降后跟全球打 缺点是太注重阴谋,不够阳刚,后期以主角的实力完全可以堂堂正正的打
重生寡头1991 主角兄弟2个加个拖后腿的妹妹,在俄罗斯靠走私成为第八个寡头,并且拥有远东海军,最终割据远东立国 少有的现代立国小说 很长的小说 ,蛮好看的
伊拉克风云 主角穿越为萨 达姆之子,参军建立势力,同大哥闹翻后割裂伊拉克南部,萨*达姆
重伤住院后成为伊拉克实际上的总统 不算立国,但相当好看
帝国从来没有神圣的 穿越立国
法兰西之花 穿越到中世纪 辅助贞德萝莉当法国国王,自己娶了个大公爵之女也立国了 超好看的小说
抗日之铁血远征军 后期赶走老蒋当总统
七武士 阿兰写的 主角叫打鸟
wangyl_
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而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历史体裁有:
1.编年体:以时间为顺序编撰和记述历史
2.纪传体:以人物传记的方式记叙历史
3.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每事各详记起止,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前后连贯,又不重复。把人物在历史上活动的年代和所起的具体作用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加以叙述,使读者既详其事件的原委,又了解人物在事件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政书体: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体例,起源于“三礼”。
按时间分为贯通历代和断代的;按体例分为典志体和会要体。
历史分类
按地域分:世界历史 | 亚洲史 | 欧洲史 | 非洲史 |中国历史 |美洲历史
按时代分:史前史 | 古代史 | 近代史 | 现代史
按学科分:哲学史 | 宗教史 | 思想史 | 史学史 |艺术史 | 电影史 | 美术史 | 建筑史 | 广告史 |文化史 | 文学史 | 教育史 | 博物馆史 |经济史 | 农业史 |自然科学史 | 数学史 | 医学史 | 交通史
中外历史(著作)
世界上最早的史书《尚书》,内容是历代政治文件汇编,并无特定的历史记录体裁。
纪传体史书:司马迁《史记》
古希腊 希罗多德《历史》(又名《希波战争史》),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希腊 波里比阿通史(又名《罗马史》)
历史小说是小说的一种形式,它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长篇作品则可以展示某一时期的生活面貌和历史发展的趋势。这类作品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都有历史根据,但容许适当的虚构。因此,它虽然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些历史知识,但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给读者以启示和教育。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姚雪垠著的《李自成》、唐浩明著的《曾国藩》等就是历史小说。
历史小说往往以忠实于历史事实和逼真的细节等手段,艺术地再现历史风俗和社会概况。它不同于历史著作,可以有细节上的想象和虚构,允许适当的艺术夸张和必要的集中,但在大的史实方面不能杜撰、篡改、违背。可以涉及真实的历史人物,也能用虚构的人物同历史人物相混合,还可以集中描绘一个历史事件。它要求作者立足于现实去回顾历史,但必须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去描写,艺术地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使读者从中了解历史并受到启示。
中外著名的历史小说
我国古典文学中最早的历史小说是元代的讲史三国志平话等,而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最富盛誉。当代以来影响较大的作品有姚雪垠的《李自成》、凌力的《星星草》、唐浩明的《曾国藩》、二月河的《雍正皇帝》、熊召政的《张居正》等。 在英美文学中,司各特的威弗利(1814)是最早的历史小说。欧美其他著名的历史小说还有,司各特的《艾凡赫》、法国大仲马的《玛戈王后》、波兰显克微支的《你往何处去》和《十字军骑士》,意大利乔万尼奥里的《斯巴达克思》、苏联阿·托尔斯泰的《彼得大帝》、恰科夫斯基的围困 历史小说
、俄国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儿》、美国库柏的皮袜子故事集、赫尔曼·沃克的《战争风云》及续篇《战争与回忆》等。近年有埃及学家鲍勃·布雷尔的《小法老之死》等。 日本则有古典文学中的《平家物语》等。 第三世界国家著名的历史小说有纳吉布·马哈福兹的命运的嘲弄、拉杜比丝、底比斯之战,卡洛斯·富恩特斯的《与劳拉·迪亚斯共度的岁月》,巴尔加斯·略萨的《世界末日之战》等。
架空历史小说
架空历史的设定是有一人或一群人去到一个与现实中某个历史朝代在背景大人物上大致相似的平行世界,把这个世界介于现实与虚幻之间,独立于现实世界,但又和现实世界在客观事件上大同小异.并非是没有源头和后续,可能有与现实相同的,这种大部分作品都是.或在某个时期发生的某些事导致故事中的历史与现实不一样如纨绔子弟.后续大部分是独立于现实的,也有少数是顺应现实历史世界。架空历史小说作为新的发展形式,是历史小说的延续,也是其的变化。它的发展将影响着小说流派。
至于历史与历史小说的区别,想来你应该也看明白了。这里有“三国”的两者区别:
历史与小说的区别:《三国演义》中的99个虚构
1.桃园结义:正史并无写到三人有结拜只提到情若兄弟(年龄:关羽>刘备>张飞)
2.温酒斩华雄:实华雄死于江东猛虎孙坚刀下,《三国演义》反把孙坚写成是华雄的手下败将,这对孙坚太不公平了。
3.三英战吕布∶吕布实被孙坚击退(公孙瓒没有参加讨董联盟,所以刘关张三也未曾参加,也就不会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4.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只有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邮,衮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广陵太守张超,长沙太守孙坚和曹操,只有这十三家.孔融当时正忙于对付黄巾贼,不可能分身去讨董,陶谦当时只有贡献一些金钱,并无参加战役,马腾当时尚未接受招安,怎可以参加讨董行列,当时公孙瓒正要对付乌桓,亦不可能参加讨董行列,至于张杨当时和刘备一样,只是义勇军,而刘备当时亦只是跟随出征。
5.关公斩颜良,诛文丑:斩颜良确有其事,诛文丑的却是曹操的部下所为。
6.张飞鞭督邮∶实乃刘备所为。
7.徐州诛车胄古城斩蔡阳:此乃刘备所为。
8.土山约三事:那次战役关羽是战败被擒,并非有“土山约三事”如此堂皇之事.
9.曹操献刀杀董卓:曹操认为卓终必败,不领董卓情~逃归乡里..曹操献刀,不见正史虚构的。
10.连环计∶载有貂蝉之人吕布与董卓争夺一婢女而起并无指出是有人用计。
11.关羽降曹∶无特别记载应为自愿(在三演所编造的关羽投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保护二皇嫂”,但这是与史实不符的。根据史书记载∶刘备到徐州后,屯兵小沛,命关羽守下邳。刘备的夫人应该随刘备住在小沛,而不是住在下邳。曹兵进攻小沛时,刘备战败逃走,夫人在小沛被俘,而不是随关羽在下邳投降的。也就是说,关羽在投降时,身边并没有什么“二皇嫂”) 。
12.过五关斩六将∶此五关相距甚远也无联系虚构剧情(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并未发生过五关斩六将之事) 。
13.被斩的六将∶三演说被斩的六将是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而这几个人都不见史书记载,连名字也是虚构的。
14.孙坚之死∶孙坚死于砚山,由于单骑轻出,只带几名随从遭黄祖设伏以落死及流矢射死
15.孙策之死∶实乃遭刺客暗算伤重不治(在攻打陈登的途中亦是单骑轻出,不过更夸张…只有自己一个人去打猎...无巧不巧被许贡的三名家客给盯上(许贡死于孙策之手)即使孙策骁勇,但脸上一箭,受创极深虽有黄盖等人后来极力抢救但仍回天乏术)
16.徐庶之智∶徐庶在正史上记载太少,无名过客而已
17.徐庶进曹营:曹操南征,刘备和诸葛亮徐庶等南逃,乱军中,徐母被俘,于是徐庶告别刘备,进曹营
18.火烧博望坡:非诸葛实乃刘备手笔。发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诸葛亮才出山。
19.糜夫人伤重跳井自杀超云推倒土墙盖井∶正史记载..甘夫人和糜夫人在当阳皆安然无恙,故也没有超云推倒土墙盖井之事。
20.长板坡七进七出∶赵云护送家小撤退十分平淡。
21.怒吼长板桥∶曹军夏侯杰因此肝胆俱裂被吓死,是小说的夸张手法。
23.舌战群儒∶无此事诸葛面见孙权而已,诸如舌战群儒群英会苦肉计连环计等均为虚构。
24.孙夫人投江∶孙夫人与刘备的婚事,本来只是历史上无数次政治性联姻之一。是孙夫人去荆州,并没有刘备跑到东吴去娶亲。这里并没有男欢女爱的色彩。
二人成婚之时,刘备已年近半百,而孙夫人不过二十上下,年龄相差约三十多岁..一个是贪图皇位的枭雄,另一个是任性而为的骄女,彼此互不信任,何来欢爱?所以,刘备入益州不久,孙权就「大遣舟船迎妹」,而孙夫人也毫不犹豫地回了娘家,还差点带走了刘备的宝贝儿子阿斗。从此,她一去不返,杳无音信,与刘备恩断情绝。
后孙夫人投江自尽是假,没有此事..刘备呢?占据益州之后便娶了寡居的吴氏(吴懿之妹,刘璋之嫂),也看不出对孙夫人有什么留恋。正因为这样,在三国志.蜀书.二主妃子传中竟没有一句话提到孙夫人!史书上没有记载孙夫人的最后结局,但可以肯定,她是绝不会为了刘备而殉情自尽的。
25.此诗(索二乔)出于曹植之手,当时还未出现。
26.周瑜智算蒋干∶实蒋干赤壁后游说周瑜不成(历史上的蒋干没有说服周瑜,就回来了,称赞周瑜雅量高致,并没有中计,而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几年以前) 。
27.庞统连环∶记载连环是曹操之决策,庞统未曾参与过赤壁之战。
28.草"船"借箭∶无此事,此乃孙坚孙权父子所为,分别发生在跨江击刘表和濡须之战。(三国演义之祖【三国志平话】中借箭的是公瑾。)
29.草船借箭∶在唐代时张巡在安史之乱中.曾在夜间用草人垂下城墙赚了令狐潮几十万只箭。
30.孔明借东风∶纯属虚构(借东风—冬至时日,多有东南风,此乃曹操之天灾,非人为)。
31.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这是作者为丑化曹操,树立关羽的高大形象而虚构的。在华容道拦截曹操的是刘备,但是他去晚了,所以被曹操跑掉了。
32.战长沙:刘备南征荆南四郡,四郡守望风而降,黄忠便随长沙太守韩玄同降,并未发生战斗。
33.刮骨疗伤:此时华佗已经死了两年,因此并非华佗所为,似乎只是一般的军医所为。
34.诸葛三气周瑜∶周瑜当时并未注意过诸葛亮。。。极少碰面…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35.征汉中:征汉中时的前线总指挥是刘备,诸葛亮留守成都搞后勤工作。
36.赔了夫人又折兵∶单纯的政治婚姻。
37.周瑜之死∶周瑜死于巴丘操劳过度。
38.计借荆州∶实乃鲁肃之计以刘抵曹。
39.马腾讨董卓∶马腾和董卓等是一路人马,不但没有参加讨董联盟,而且还帮助董卓镇守长安。
40.马超兴兵∶实乃背父叛乱(至于马腾之死,并非马腾谋诛曹操被杀,马超起兵报仇,而是马超起兵反曹,所以马腾被杀。)
41.取蜀攻略∶由法正庞统完成。
42.张松献地图∶刘备入蜀后,拉拢法正与张松,并询问蜀中的兵马粮钱等情况,于是张松绘制了西蜀地形图。
43.乔国老应是"桥国老",还有和乔玄并不是同一人
44.貂蝉∶存在置疑,但王允的确有个导致董卓与吕布反目的侍女。
45.刘岱∶正史有两个刘岱,反董卓联盟的刘岱和曹操手下的刘岱并不是同一人
46.韩遂年龄∶演义中,曹操问韩遂几岁,韩逐答四十,此处错误,此时韩遂已经七十多岁了
47.关羽单刀会∶按照三国志?鲁肃传和韦曜吴书的记载,并不是关羽到鲁肃那里去赴会,而是鲁肃到关羽那里去赴会,“单刀赴会”的孤胆英雄不是关羽,而是鲁肃。而三演本末倒置,“单刀”乃军士之兵器佩刀,而非大刀。
48.关羽与同僚∶关羽与同僚的关系很不和谐。
(1)马超∶听说马超归附,对其不服,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才能可与什么人相比?”(三国志·马超传)
(2)黄忠∶听说黄忠为后将军,愤怒地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三国志·费诗传)
(3)糜芳∶“为南郡太守,与关羽共事,而私好携贰(私人关系不和),叛迎孙权。”(三国志·麋竺传)
(4)傅士仁∶“与羽有隙,叛迎孙权。”(三国志·杨戏传)
(5)刘封孟达∶二人镇守上庸,关羽在襄樊之战中请二人发兵相救,二人坐视不救。
(6)廖立∶在丞相掾李邵蒋琬面前评论关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凭恃英勇的名声,带兵没有章法,简直是主观蛮干。”)(三国志·廖立传)
49.关公好女色: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与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公。公疑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如此看来,关圣大帝也有七情六欲;关于貂蝉,正史上没有记载。
《三国演义》在吕布死了以后,也未对貂蝉作交代。关公月下斩貂蝉,大多史学家认为是虚构。
50.关羽麦城凛然拒降:孙权使人劝降,关羽诈降,在城头虚插旌旗,从别门撤退,被吕蒙算到,半路截杀之。
51.关羽亡命:三国志?关羽传说关羽“亡命奔涿郡(郡治涿县,今河北涿州市)”那么,他作为山西人,为什么亡命到了河北呢?史书并没有交待。三演中,关羽自述说∶“因本处势豪仗势凌人,被吾杀了。”
52.五虎将:刘备并没封什么【五虎大将】,只不过上面五人的军职是最高的,关羽(前将军),张飞(车骑),马超(骠骑),黄忠(后将军),赵云(翊军将军,最低),而且自从关羽伐魏,建安二十四年到章武二年短短四年间,关张马黄都死了。
53.后出师表:乃后人伪托,并非诸葛亮所作;
54.追命吕蒙,玉泉显圣:不用说也知道是子虚乌有,不多说。
55.八阵图石伏陆逊∶置疑。
56.七擒孟获∶虚构并无此事(历史上确有诸葛亮南征之事,也确有孟获其人。但七擒孟获《三国志》上没有记载,只是在裴松之引注汉晋春秋时说了一句“七擒七纵”,但具体过程没有记载。孟获后在蜀国任御史中丞,是文官。
57.孔明伐魏∶并无七次实伍次。
58.火烧上方谷∶纯熟虚构。
59.六出祁山:诸葛亮伐魏五次,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到了祁山。
60.木牛流马:其实,木牛就是独轮车,流马就是今天很常见的四轮小拉车。一说木牛是四轮车,流马是一种头部比较尖的船。
61.诸葛亮用兵如神:诸葛亮擅长内政治理,用兵并不是强项。
62.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确有此事,但并非诸葛亮遗计,而是司马懿心虚。“死诸葛走生仲达”的依据是汉晋春秋,但是作者又加了工。汉晋春秋的记载是:诸葛亮死后,蜀军秘不发丧悄然撤退,司马懿有所发觉,驱军追赶。两车相近时,蜀军长史杨仪命蜀军“反旗鸣鼓,欲向魏军”,司马懿“不敢逼”,只好退兵。
当时在魏军中就传开了“死诸葛走生仲达”的笑话。蜀军“入谷然后发丧”。但是在《三国演义》中却成了蜀军推出一辆四轮车,车上端坐着诸葛亮木偶像,司马懿疑诸葛亮未死,故而退兵。
63.曹军潼关战马超事∶战斗确实很激烈,但是《三国演义》写曹操割须弃袍乃得脱则完全是为丑化他。实际上,潼关大战,曹操是赢家
64.曹真∶病死于洛阳,并非被诸葛亮写信骂死。
65.诸葛亮骂死王朗∶王朗病死于228年,并未随军出战,王朗被骂死,完全虚构。
66.马超战张飞∶正史上,是马超私自写信给刘备~~请求投降,并无二人大战-李恢劝降。
67.空城计∶虚构灵感应该来自赵云的空营计(诸葛亮只是在最后一次北伐时才与司马懿相持于渭水。但作者写空城计又是有所本的,这个“本”就是《三国志》中的裴松之注所引“郭冲三事”,但它是假的。因为诸葛亮屯兵汉中阳平时,司马懿还是荆州都督,无缘与诸葛亮抗衡。当时诸葛亮驻今陕西安康县,司马懿屯今河南南阳,如此之遥远,何谈空城计?)
68.魏延反叛∶其实魏延才是受害者
69.落凤坡落凤∶庞统进攻雒城时中箭死去,并非死于落凤坡。
70.黄忠战关羽∶纯虚构..并无关羽义释黄忠的故事..正史中~关羽嫌弃黄忠老…又怎会有「义释」。
71.关于年龄:几个主要人物的年龄,从大到小的排列是,曹操→吕布→赵云→关羽→刘备→张飞→鲁肃→周瑜→诸葛亮→孙权→陆逊。一些资料表明,赵云至少比刘备大二岁,赤壁之战那一年,赵云已经五十上下了;张昭比孙坚小一岁;关羽比刘备还要大一岁。
72.七星灯续命∶无需解释了。
73.周仓∶历史上没周仓之人,似乎是个虚构的人物。
74.刘琮:献出荆州后,被曹操任命为青州刺史,封列侯,并未被杀。后曹操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迁为谏议大夫。
75.彝陵之战:刘备仅带了四万多人,而孙权给了陆逊五万人。之所以能够取胜,不仅仅靠的是优良的战术。
76.青龙偃月刀和丈八蛇矛∶关羽不是用刀的…历史上关羽的兵刃是长矛…其实吕布的兵刃也是长矛,张飞的兵刃并非丈八蛇矛,而是一般的矛(青龙偃月刀和丈八蛇矛这样有个性的兵器对于塑造人物来说是很有好处的)。
77.赤兔马∶:赤兔马确为吕布所骑,但吕布战败后,不知去向…(关羽跨下无赤兔,为表达勇武形象);更虚构赤兔马为了关羽的死..绝食亡(要是要绝食..吕布死时就该绝食哩;而且吕布死时和关羽死时相差很多年马不绝食也老死了)
78.刘皇叔刘备∶实为无稽之谈,虚构刘备被献帝称「刘皇叔」,来表达刘备是「捍卫汉室」,和曹操是「国贼」的假象,要是刘备是刘皇叔,那刘表刘璋哩?
79.孙尚香∶历史上并未提到名只知姓孙
80.张翼德∶真名张益德
81.粗人张飞∶其实张飞一手好书法精通美工画文武全才高硕书生形象。
82.关兴∶一介文官,年轻的时候就死了。
83.关兴复仇∶据演义所写,关羽死后,在刘备伐吴的夷陵之战中,关羽之子关兴和张飞之子张苞,都为其父复了仇,与史实并不相符。在《三国志》以及裴注所引诸书中,都没有关兴参加夷陵之战和擒获,处死仇人的记载。(另据三国志?潘璋传∶潘璋在夷陵之战中为孙权立了战功,拜官平北将军襄阳太守,死于吴嘉禾三年(公元234年),在夷陵之战后还活了十多年。马忠是小人物,他的下落史书绝载。
至于士仁麋芳二人,以后也不见史书记载。他们本是一些平庸之辈,投吴后没有什么建树,默默无闻,史书也就没有记载他们的必要了。另据蜀记∶魏将庞德之子庞会,随钟会邓艾伐蜀(在公元263年),因为庞德被关羽杀害,庞会为了复仇,诛灭了关氏全家,所以关羽没有留下后人) 。
84.张苞∶早夭
85.关索∶只出现下民间传说野史中,乃虚构人物。
86.关平,关羽的亲生儿子,在里名字只出现两次的人,关羽还有一女,相传叫银屏,嫁与李恢之子。到了演义里,成了义子。
87.刘备用牛血破张宝妖法:封建迷信。
88.陈宫捉曹操:陈宫本来就一直在曹操手下,捉放曹的事发生于中平六年(189年),陈宫开始跟随曹操在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故陈宫捉放曹是虚构。
89.陶谦的为人和让位与史实不附。
90.文丑中曹操之计被杀。
91.无左慈戏曹操。
92.无赵颜延寿。
93.托孤∶刘备临终是扥孤与孔明和李严二人。
94.张合∶张合先后败于赵云马超等人之手,这在高手动辄大战数十回合平手的演义中实在是少见的。只能说,罗贯中好像颇不喜欢张合….(猜想跟三国志里那句蜀军自孔明以下都惧怕他(张合)脱不了关系)而正史中~张合也不是中伏,而是追击孔明时膝盖被流箭射中,跟庞统一样。
95.史实无老黄忠计夺天荡山。
96.水淹七军:此事件虽有所本,但与史实相差很远。此乃天灾人祸,非人谋。虚构庞德抬榇死战,大战关羽,对于禁纯属污蔑《三国志》中的《关羽传》和于禁传都写得很清楚:时值秋天,大雨连绵,汉水暴涨,平地水高五六丈,关羽所带的荆州水军适应这种天气,而于禁庞德带的是北方军,不适应水战,被洪水冲没,于禁投降,庞德被杀。
97.七十二疑冢:曹操葬在高陵,没有七十二疑冢这一说。
98.关于身材∶刘备172CM,张飞184CM,关羽203CM,曹操161CM,张松110CM,诸葛亮184CM;
99.气量狭小的周瑜∶刘备评价周瑜“器量广大”,程普评价周瑜说:“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陈寿评价周瑜“性度恢郭”,另外洪迈苏东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面,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阿童木
秀丽江山(刘秀和阴丽华的故事,汉朝),独步天下(皇太极和海兰珠,清朝),步步惊心(虽然电视剧有改编,但原著还是值得看看的),不负如来不负卿(穿越和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和尚在一起),帝后(清朝,顺治和他的皇后),金屋恨(汉武帝和陈阿娇),太后也疯狂(康熙)等
希望你能采纳,谢谢!
住在咖啡杯里
火月飞花
1895淘金国度 穿越到北美,帮父亲淘金建立势力,先后击败北美和加拿大,割裂其土地立国,父亲是第一代,自己第二代总统,最后统一全球
宋起波斯湾 主角先祖是南宋后裔,逃到波斯湾一带建立势力,主角不是穿越者,但他老师是穿越到一个残疾老头的倒霉蛋,得老师帮助有了黑科技 我未看完忘了立国没有
抗战之红色警戒,不错的小说,主角有红色警戒基地,拥有大批忠心耿耿的克隆人为骨干建军,更有廉价的红警武器 借助抗日一步步壮大实力,迫使老蒋投降后跟全球打 缺点是太注重阴谋,不够阳刚,后期以主角的实力完全可以堂堂正正的打
重生寡头1991 主角兄弟2个加个拖后腿的妹妹,在俄罗斯靠走私成为第八个寡头,并且拥有远东海军,最终割据远东立国 少有的现代立国小说 很长的小说 ,蛮好看的
伊拉克风云 主角穿越为萨 达姆之子,参军建立势力,同大哥闹翻后割裂伊拉克南部,萨*达姆
重伤住院后成为伊拉克实际上的总统 不算立国,但相当好看
帝国从来没有神圣的 穿越立国
法兰西之花 穿越到中世纪 辅助贞德萝莉当法国国王,自己娶了个大公爵之女也立国了 超好看的小说
抗日之铁血远征军 后期赶走老蒋当总统
七武士 阿兰写的 主角叫打鸟
nadadora
sunjoy
暮色回忆
小尾巴小鱼源
Ivan唐要做旅行家
gloomyjia
薄荷果果鱼
寻路
我国古代因为航海技术的限制,统治者就不是非常注重海外的疆域扩张。不过总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航行到海外,甚至比较有才华的人还在海外建立政权。历史上有很多为了谋生或者是逃离政府的通缉,就会渡海南下,并在海外建立自己的国家。
第一:兰芳共和国。公元1772年,广东梅州的一个客家人,名叫罗芳伯,参加科举考试的他最终名落孙山。既然科举考试没有考中,他就决定南下下海经商。
之后,他登上了婆罗洲岛,在那里经营一家公司,名叫兰芳公司。这家公司不只有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它带有政治色彩。
五年之后,公司壮大,改公司为共和国,自此“兰芳大统制共和国”成立。罗芳伯本人从小饱读诗书,懂得武术,是个人才,他又带领民众一起经营公司,懂得驭人之术。在他成立自己的政权之后,还向当时的大清朝表达自己的归顺决心,不过当时的皇帝并没有接受他的好意。但是,罗芳伯并没有放弃,他还告诉自己的后代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归顺清王朝的决心。可是,在1886年的时候,遭遇荷兰侵略,兰芳共和国最终灭亡。罗芳伯是在海外建立政权的华人中唯一一个不称王的人,可见他强烈的爱国心。
第二:戴燕王国。戴燕国王吴元盛是广东人,当时吴元盛在国内密谋起义,但是不幸事情败落,之后为了躲避清王朝的追捕,南下逃亡,逃到了东南亚。在东南亚他又去了婆罗岛做了罗芳伯的部下,后来被指派到戴燕王国附近驻守。
恰好当时的戴燕国王暴虐无道,深受百姓痛恨,吴元盛抓住机会杀了王国,取而代之。老百姓因此感激他,拥戴他。吴元盛死后,他的儿子继承王位。到了十九世纪中叶,荷兰殖民侵略,戴燕王国最终成为其殖民地。
第三:纳土纳岛国王。明朝末年,有个叫张杰绪的广东人,因为不服满清政府统治,带领几百个明朝残兵南下来到了安波那岛。安波那岛纳土纳岛当时就是一片荒地,无人开垦,张杰绪带领众人进行开拓,最终建立起自己的势力范围。不过,在张杰绪去世之后,内部发生争斗,荷兰人趁机将其侵占。
第四:马来吴氏王国。吴阳,今福建人,是马来吴氏王国创建者。1760年,吴阳为了谋生南下到马来半岛。发现送卡这片荒地,之后带领华人华侨一起开垦建设。
1769年,在暹逻郑皇讨伐叛军的时候,他趁机帮助暹逻郑皇,并向其称臣。后来为了嘉奖吴阳,还封他为城主。吴阳因此获得送卡及其他三个州的统治权,直到1784年去世。
华人在海外建国,不仅靠的是运气和勇气,还有他们自身的才华与智慧。尽管很多华人政权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但是还是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功绩。
zhaonian_
大概已知的有七个
1、兰芳共和国
从帮会到企业到国家
“兰芳”,不是一个女孩子的名字,而是200多年前一群中国人在数千里之外的热带海洋岛屿上建立的自治体。他们在完全没有祖国支持的条件下,以惊人的意志,顽强求生。
公元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今广东梅州的客家人罗芳伯乡试不第,“乃怀壮游之志”,发扬客家精神,漂洋过海,登上婆罗洲(今西加里曼丹岛)。在坤甸成立了“兰芳公司”,是一个与东印度公司相类似的含有政治色彩的团体组织。
五年后,罗芳伯将“公司”改为“共和国”,以东万律为首都“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建立。这一年定为兰芳元年。
罗芳伯,原名罗芳柏,罗芳伯是后人对他的尊称。生于1738年(乾隆三年),“自幼学文习武为群儿冠”。原名罗芳柏,罗芳伯是后人对他的尊称。
刚到婆罗洲时,罗芳伯以教书为业,他有文化、有才能,又懂武术,既能团结侨胞,又能与当地土人合作,深受当地人民和华侨的拥戴。
婆罗洲土地肥沃,可耕可牧,又有山林、金矿,资源丰富,还有港湾可发展交通,但岛上内部各大小采矿公司之间互相争斗,外部又有荷兰帝国东印度公司的武装入侵,内忧外患。罗芳柏在站稳脚跟后,带领自己的伙伴,和当地人一起,协助当地苏丹首领平了土著人的叛乱,得到了首领的嘉奖,将东万律划归罗芳伯管辖。这块地方有10多万人及南北几十公里的产金地,吸附华人数万,土著好几十万,顺理成章地成立了巨大的经济实体—兰芳公司。
1776年罗芳伯建立了“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始用“兰芳”年号。罗芳伯参照西方国家的一些法制,设置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立法、司法机构。国家有国防部,但没有常设军队,而是全民皆兵,平时分散各地搞生产,战时集中起来御敌。地方分省、府、县三级,由各级公民投票选举出当地行政机关的负责人。
曾想并入清朝版图,但被乾隆皇帝拒绝
刚刚建国,罗芳伯就派人觐见乾隆皇帝,请求把西婆罗洲这块土地纳入大清的版图,或者变成藩属国家。但乾隆皇帝根本没理睬这些“天朝弃民”,也不承认这个南洋华人在海外建立的国家。
罗芳伯当了十九年的国家元首于1795年病逝,临终前他还交代国民,无论今后谁为国家领导,归顺大清之心决不可变。
之后,由全国公民选出江戊伯继任国家元首。此后还有七人先后担任过这个职务。
1886年,兰芳共和国遭到荷兰殖民侵略军的进攻。兰芳共和国全体民众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最终因武器不如人而陷落,这个存在了110年的华人小国不幸灭亡。
惟一不称王的华人国王
按照罗芳伯传的说法,当地统治者苏丹与罗芳伯签约割让土地给兰芳自治,“其所割让的土地,计东界万劳,西界卡浦斯河,南界大院、上侯、双沟月之线,北界劳劳、山口洋、邦戛之线,纵横数百里……”幅员辽阔,人口也达到百万之众,地地道道的国家,可为什么这个墓志铭上,偏要称“公司”呢?
其实,像罗芳伯这样的中国移民,在当时社会里叫“天朝弃民”,根本没有社会地位。当时是乾隆年代,中国繁荣昌盛,朝廷威权无处不在。罗芳伯他们不敢称孤道寡,怕犯一个谋逆之罪,自己远离故土倒不要紧,连累身在故国的宗亲友人那才是麻烦。中国人骨子里始终认同祖国,不管走得有多远,都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罗芳伯他们也是一样。反而,他们一直希望能够被清廷接纳为一个地方政府,一来可以光宗耀祖,二来也可以利用祖国这个靠山,抵抗来犯的欧洲人。事实上,清廷虽然从来没有正式承认过兰芳国,但罗芳伯派出的使者至少见到了乾隆的重臣,使得对兰芳觊觎已久的荷兰人有所忌惮,一直不敢造次。直到1886年,见清廷衰败,荷兰才大举进攻兰芳,灭掉了这个华人在海外建立的国家。
拥有百万人口,战时可以全民皆兵的兰芳国,败在远道而来的荷兰人手下,据说主要原因是武器太差。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实行什么体制不重要,重要的是实力—经济的实力、科技的实力,以及军事的实力。
华人在海外建国,历史上并不少见。罗芳伯不是惟一的一个,但他是惟一一个不称王的。
2、戴燕王国
当时在东南亚建立的华人国家不仅是“兰芳共和国”一个,还有其他几个国家:广东省人吴元盛,在婆罗洲北部建立戴燕王国,自任国王,王位世袭,立国百余年。于19世纪亡于荷兰;
戴燕王国是广东人吴元盛在婆罗洲北部建立的一个王国,王位世袭,存在时间是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历4代国王70余年。于19世纪中期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而灭亡。
戴燕王国的第一代国王为吴元盛,原为广东嘉应州梅县人,清朝乾隆中后期因为谋划发动起义事泄而逃亡到东南亚的婆罗岛,18世纪中期在当地创建了很有影响力的聚胜公司,成为首领。后来,其下属罗芳伯的威望逐渐超过了他,罗芳伯取代了吴元盛的首领地位,成立了兰芳公司,吴元盛成为罗芳伯的下属。1777年,罗芳伯在婆罗洲建立了兰芳共和国,吴元盛是罗芳伯的手下部将,被派驻守在坤甸河北部的戴燕王国(Tayau)。当时,戴燕国王很残暴,人民都怨恨他,1783年,吴元盛杀死了戴燕国王,吴元盛杀死国王后,人民都很感激他、敬佩他,因而被人民拥戴为戴燕国国王。
后来,吴元盛逝世后,其子年幼,由其妻袭位为女王,清代旅行家、航海家谢清高出海游历南洋时(1783—1797年间),戴燕女王还在位。此后戴燕国王位由吴氏世袭四代,直到19世纪中叶,戴燕王国才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而灭亡。
谢清高在海录一书中对戴燕王国进行了记载:戴燕在昆甸南,由昆甸南河溯流而上,约七八日,至双文肚,即戴燕境。又行数日,至国都。乾隆未,粤人吴元盛刺杀番酋,国人奉以为主。元盛死,子幼,妻袭其位,至今犹存。
3、纳土纳岛国王
明朝末年,广东省潮州人张杰绪,在安波那岛(纳土纳岛)建立没有特定名号的王国,自任国王。19世纪张杰绪逝世,内部发生纷争,王国瓦解。
南中国海的纳土纳群岛(Kepulauan Natuna,也有安波那岛等其它几个称呼)印度尼西亚北部岛群,属印尼廖内群岛省。位于马来半岛和加里曼丹岛之间。由主岛大纳土纳岛(Natuna Besar)和其他许多小岛,共由127个大小岛屿组成,面积2110平方公里,上世纪80年代末人口约1.5 万,当时华人占八成以上,据新加坡媒体过去的报导,这一群岛上的华人一直希望独立建国,但被印尼弹压。纳土纳群岛海拔不高,全年高温、雨量多、富热带森林。
纳土纳群岛一些比较早的华人家谱记载:清兵入关后消灭了南方的南明政权,在广东沿海岛屿上坚持抗清的几百残兵和几百家不服满清统治的渔民逃到了南洋的一个小群岛上——荷兰人后来命名的纳士纳群岛!
纳吐纳群岛在当时不过是一块蛮荒之地,华人来到这片土地上劈荆斩棘,将它开拓建设成一方乐土,纳吐纳群岛成为华人的一个独立的土。
可到了一百多年前,在纳土纳岛首领(也算是国王)张杰绪去逝后,内部发生纷争,荷兰人乘机灭了张氏王国。印尼独立出荷兰后,纳土纳岛群岛未能独立出印尼,像新加坡那样独立建国。
这个本来属于华人的地方,现在却成了印尼的领土,看到不由得心痛!
4、暹罗王国
泰国吞武里王朝的建立者是华裔郑信(1734-1782年),,生于泰国阿瑜陀耶城,史称“达信大帝”或“吞武里大帝”。
郑信的父亲郑镛是中国澄海县中外莆都(今上华镇)华富村人。清雍正年间南渡暹罗,居阿瑜陀耶城(大城)。娶暹罗女为妻,生郑信。
郑镛去世后,郑信被暹罗国大臣收为养子,接受泰国传统教育。长成后从政,官居甘碧府府尹,封爵为披耶。
1763年,缅甸入侵暹罗,郑信率部防卫暹都。四年后,缅军攻陷暹都,大城王朝灭亡。
郑信在东南沿海地区建立根据地组织反抗军,光复大城,并迁都吞武里。
1767年12月28日登基为王,史称吞武里王朝。随后消灭各地割据势力,三年后统一了暹罗全国,又多次对柬埔寨进行军事扩张。他也派使臣到北京,入朝于清廷。
1782年4月7日,在一次宫廷政变中,郑信被杀。从柬埔寨前线率大军回京的却克里将军拿握政权,建立曼谷王朝。
泰国政府规定每年12月28日为郑王节。
5、马来吴氏王国
吴阳(1717—1784),又名吴让,字士侃,马来吴氏王国的建立者。原为福建漳州府海澄县山塘乡西兴村人。
马来吴氏王国演变为如今马来西亚的宋卡市。
1750年到暹逻(今泰国)南部宋卡(今属泰国,位于马来半岛)谋生。宋卡原是荒无人烟的地带,吴阳带领华侨开发垦植,使宋卡逐渐繁荣起来,吴阳因此被称为建设宋卡的第一人。1769年,暹逻郑皇率兵南下讨平洛坤叛乱,吴阳乘机请为端四岛、五岛燕窝税吏,愿年纳白银五十一斤,郑皇准其所请,并封他为子爵。郑皇嘉其忠诚,1775年诏封昭孟(Chao Muang),意为城主,爵号銮素汪奇里颂木,府署设廉松。统治宋卡城和大郡候、赛武里、大泥、丁加奴三城及马来西亚吉兰丹、丁加奴、吉打、玻璃市等四州。
6、“飞龙”国开国君主
张琏,“飞龙”国开国君主。明朝嘉靖年间饶平人,汉族,生年不祥,亡于1563年。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因不满朝政腐败,杀死族长,投奔大埔郑八、萧晚义军。郑八死后,被推为首领。后因起义失败,遂率余部由云霄河引航出海,联合海上武装力量,继续对抗明朝政府。以后辗转南下,夺占三佛齐岛(今苏门答腊),自立为国王,占有旧港、柔佛、马六甲等地,垦殖为渔,称番舶长,漳州人和泉州人及海外华裔移民均依附他。
7、爪哇顺塔国
南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宋将张世杰兵败崖山,左丞相陆秀夫(江苏盐城人)负幼帝蹈海而亡;其幼子陆自立(号复宋)和其他南宋遗民乘番舶外逃至南洋爪哇岛。
陆自立被推举为首领,自立为国,由于社会进步,中国人逐渐走向世界,现在,中华已不仅是一个国家,而成为了一个华人世界(就象阿拉伯世界)。
acago
华人,华夏民族的总称,不仅仅指的是中国人,还包括祖籍中国具有华夏血统的海外同胞。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华夏文明对很多国家都产生了影响,华人的身影更是遍布世界各地,甚至有很多国家的创始人都是中国人。
黄森屏,元末明初人,祖籍福建泉州,文莱国创始人之一,至今仍被文莱皇室视为开国始祖。李光耀,新加坡国父,祖籍广东梅州,曾任新加坡总理。
除了这两个我们熟知的国家,历史上还有很多由华人建立的海外国家,只不过它们存在的时间都很短,至今已经完全消失在了历史舞台。
一、兰芳大统制共和国
兰芳共和国是由清朝落第书生罗芳伯在海外建立的国家。
罗芳伯,祖籍广东梅州。清朝乾隆年间,屡次落第的罗芳伯背井离乡,来到南洋婆罗洲(今加里曼丹岛)淘金。
虽然有很多人来这里淘金,但是生活在岛上的人们却非常贫穷。罗芳伯建立采金公司帮当地人们改变现状,并且帮助当地人们解决外来匪患,声望越来越高。
罗芳伯在婆罗洲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跟随他的人越来越多,最后连当地苏丹都让位给他。接受国家政权后,罗芳伯将原先的公司改为国家,取名兰芳大统制共和国。
兰芳共和国在历史上存在了110年,后被荷兰侵略者吞并。
二、飞龙国
飞龙国是由明代起义首领张琏建立的。
张琏,祖籍广东饶平。明朝嘉靖年间,不满国家腐败的张琏举兵起义,后被推为首领,自称“飞龙人主”,国号“飞龙”。当时张琏从广东起义,意欲推翻明朝政权。
张琏率部到浙江龙泉县时遭到围剿,死伤惨重,遂联合海上武装力量继续和朝廷对抗。
被镇压的张琏率部一直南下,并夺占三佛齐岛(今苏门答腊),自立为王,即为飞龙国。
飞龙国存在的时间很短,仅在两年之后就消失了。
三、爪哇顺塔国
爪哇顺塔国是由南宋左丞幼子陆自立建立的。
南宋末年,宋军兵败,左丞相陆秀夫和幼帝赴海而亡,其幼子和剩下的南宋人民乘船逃亡海外,到达爪哇岛。
当时的爪哇岛比较混乱,陆自立趁机在顺塔地区建立国家,并且自立为顺塔国王。
顺塔王国建立之后,曾经和明朝进行过来往,明朝末年被西班牙吞并,从此消失。
除了以上这三个国家,你还知道哪些由华人建立的海外国家?
flyfish2012
1、兰芳共和国
从帮会到企业到国家
“兰芳”,不是一个女孩子的名字,而是200多年前一群中国人在数千里之外的热带海洋岛屿上建立的自治体。他们在完全没有祖国支持的条件下,以惊人的意志,顽强求生。
公元1772年(干隆三十七年),今广东梅州的客家人罗芳伯乡试不第,“乃怀壮游之志”,发扬客家精神,漂洋过海,登上婆罗洲(今西加里曼丹岛)。在坤甸成立了“兰芳公司”,是一个与东印度公司相类似的含有政治色彩的团体组织。
五年后,罗芳伯将“公司”改为“共和国”,以东万律为首都“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建立。这一年定为兰芳元年。
罗芳伯,原名罗芳柏,罗芳伯是后人对他的尊称。生于1738年(干隆三年),“自幼学文习武为群儿冠”。
刚到婆罗洲时,罗芳伯以教书为业,他有文化、有才能,又懂武术,既能团结侨胞,又能与当地土人合作,深受当地人民和华侨的拥戴。
婆罗洲土地肥沃,可耕可牧,又有山林、金矿,资源丰富,还有港湾可发展交通,但岛上内部各大小采矿公司之间互相争斗,外部又有荷兰帝国东印度公司的武装入侵,内忧外患。罗芳柏在站稳脚跟后,带领自己的伙伴,和当地人一起,协助当地苏丹首领平了土著人的叛乱,得到了首领的嘉奖,将东万律划归罗芳伯管辖。这块地方有10多万人及南北几十公里的产金地,吸附华人数万,土著好几十万,顺理成章地成立了巨大的经济实体—兰芳公司。
1776年罗芳伯建立了“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始用“兰芳”年号。罗芳伯参照西方国家的一些法制,设置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立法、司法机构。国家有国防部,但没有常设军队,而是全民皆兵,平时分散各地搞生产,战时集中起来御敌。地方分省、府、县三级,由各级公民投票选举出当地行政机关的负责人。
刚刚建国,罗芳伯就派人觐见干隆皇帝,请求把西婆罗洲这块土地纳入大清的版图,或者变成藩属国家。但干隆皇帝根本没理睬这些“天朝弃民”,也不承认这个南洋华人在海外建立的国家。
罗芳伯当了十九年的国家元首于1795年病逝,临终前他还交代国民,无论今后谁为国家领导,归顺大清之心决不可变。
之后,由全国公民选出江戊伯继任国家元首。此后还有七人先后担任过这个职务。
1886年,兰芳共和国遭到荷兰殖民侵略军的进攻。兰芳共和国全体民众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最终因武器不如人而陷落,这个存在了110年的华人小国不幸灭亡。
按照罗芳伯传的说法,当地统治者苏丹与罗芳伯签约割让土地给兰芳自治,“其所割让的土地,计东界万劳,西界卡浦斯河,南界大院、上侯、双沟月之线,北界劳劳、山口洋、邦戛之线,纵横数百里……”幅员辽阔,人口也达到百万之众,地地道道的国家,可为什么这个墓志铭上,偏要称“公司”呢?
其实,像罗芳伯这样的中国移民,在当时社会里叫“天朝弃民”,根本没有社会地位。当时是干隆年代,中国繁荣昌盛,朝廷威权无处不在。罗芳伯他们不敢称孤道寡,怕犯一个谋逆之罪,自己远离故土倒不要紧,连累身在故国的宗亲友人那才是麻烦。中国人骨子里始终认同祖国,不管走得有多远,都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罗芳伯他们也是一样。反而,他们一直希望能够被清廷接纳为一个地方政府,一来可以光宗耀祖,二来也可以利用祖国这个靠山,抵抗来犯的欧洲人。事实上,清廷虽然从来没有正式承认过兰芳国,但罗芳伯派出的使者至少见到了干隆的重臣,使得对兰芳觊觎已久的荷兰人有所忌惮,一直不敢造次。直到1886年,见清廷衰败,荷兰才大举进攻兰芳,灭掉了这个华人在海外建立的国家。
拥有百万人口,战时可以全民皆兵的兰芳国,败在远道而来的荷兰人手下,据说主要原因是武器太差。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实行什么体制不重要,重要的是实力—经济的实力、科技的实力,以及军事的实力。
华人在海外建国,历史上并不少见。罗芳伯不是惟一的一个,但他是惟一一个不称王的。
2、戴燕王国
当时在东南亚建立的华人国家不仅是“兰芳共和国”一个,还有其他几个国家:
广东省人吴元盛,在婆罗洲北部建立戴燕王国,自任国王,王位世袭,立国百余年。于19世纪亡于荷兰.
戴燕王国是广东人吴元盛在婆罗洲北部建立的一个王国,王位世袭,存在时间是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历4代国王70余年。于19世纪中期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而灭亡。
戴燕王国的第一代国王为吴元盛,原为广东嘉应州梅县人,清朝干隆中后期因为谋划发动起义事泄而逃亡到东南亚的婆罗岛,18世纪中期在当地创建了很有影响力的聚胜公司,成为首领。后来,其下属罗芳伯的威望逐渐超过了他,罗芳伯取代了吴元盛的首领地位,成立了兰芳公司,吴元盛成为罗芳伯的下属。1777 年,罗芳伯在婆罗洲建立了兰芳共和国,吴元盛是罗芳伯的手下部将,被派驻守在坤甸河北部的戴燕王国(Tayau)。当时,戴燕国王很残暴,人民都怨恨他,1783年,吴元盛杀死了戴燕国王,吴元盛杀死国王后,人民都很感激他、敬佩他,因而被人民拥戴为戴燕国国王。
后来,吴元盛逝世后,其子年幼,由其妻袭位为女王,清代旅行家、航海家谢清高出海游历南洋时(1783—1797年间),戴燕女王还在位。此后戴燕国王位由吴氏世袭四代,直到19世纪中叶,戴燕王国才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而灭亡。
谢清高在海录一书中对戴燕王国进行了记载:戴燕在昆甸南,由昆甸南河溯流而上,约七八日,至双文肚,即戴燕境。又行数日,至国都。干隆未,粤人吴元盛刺杀番酋,国人奉以为主。元盛死,子幼,妻袭其位,至今犹存。
3、纳土纳岛国王
明朝末年,广东省潮州人张杰绪,在安波那岛(纳土纳岛)建立没有特定名号的王国,自任国王。19世纪张杰绪逝世,内部发生纷争,王国瓦解。
南中国海的纳土纳群岛(Kepulauan Natuna,也有安波那岛等其它几个称呼)印度尼西亚北部岛群,属印尼廖内群岛省。位于马来半岛和加里曼丹岛之间。由主岛大纳土纳岛(Natuna Besar)和其他许多小岛,共由127个大小岛屿组成,面积2110平方公里,上世纪80年代末人口约1.5 万,当时华人占八成以上,据新加坡媒体过去的报导,这一群岛上的华人一直希望独立建国,但被印尼弹压。纳土纳群岛海拔不高,全年高温、雨量多、富热带森林。
纳土纳群岛一些比较早的华人家谱记载:清兵入关后消灭了南方的南明政权,在广东沿海岛屿上坚持抗清的几百残兵和几百家不服满清统治的渔民逃到了南洋的一个小群岛上——荷兰人后来命名的纳士纳群岛!
纳吐纳群岛在当时不过是一块蛮荒之地,华人来到这片土地上噼荆斩棘,将它开拓建设成一方乐土,纳吐纳群岛成为华人的一个独立的土邦。
可到了一百多年前,在纳土纳岛首领(也算是国王)张杰绪去逝后,内部发生纷争,荷兰人乘机灭了张氏王国。印尼独立出荷兰后,纳土纳岛群岛未能独立出印尼,像新加坡那样独立建国。 无忧资讯
这个本来属于华人的地方,现在却成了印尼的领土,看到不由得心痛!
4、暹罗王国
泰国吞武里王朝的建立者是华裔郑信(1734-1782年),,生于泰国阿瑜陀耶城,史称“达信大帝”或“吞武里大帝”。
郑信的父亲郑镛是中国澄海县中外莆都(今上华镇)华富村人。清雍正年间南渡暹罗,居阿瑜陀耶城(大城)。娶暹罗女为妻,生郑信。
郑镛去世后,郑信被暹罗国大臣收为养子,接受泰国传统教育。长成后从政,官居甘碧府府尹,封爵为披耶。
1763年,缅甸入侵暹罗,郑信率部防卫暹都。四年后,缅军攻陷暹都,大城王朝灭亡。
郑信在东南沿海地区建立根据地,组织反抗军,光复大城,并迁都吞武里。
1767年12月28日登基为王,史称吞武里王朝。随后消灭各地割据势力,三年后统一了暹罗全国,又多次对柬埔寨进行军事扩张。他也派使臣到北京,入朝于清廷。
1782年4月7日,在一次宫廷政变中,郑信被杀。从柬埔寨前线率大军回京的却克里将军拿握政权,建立曼谷王朝。
泰国政府规定每年12月28日为郑王节。
5、马来吴氏王国
吴阳(1717—1784),又名吴让,字士侃,马来吴氏王国的建立者。原为福建漳州府海澄县山塘乡西兴村人。
马来吴氏王国演变为如今马来西亚的宋卡市。
1750年到暹逻(今泰国)南部宋卡(今属泰国,位于马来半岛)谋生。宋卡原是荒无人烟的地带,吴阳带领华侨开发垦植,使宋卡逐渐繁荣起来,吴阳因此被称为建设宋卡的第一人。1769年,暹逻郑皇率兵南下讨平洛坤叛乱,吴阳乘机请为端四岛、五岛燕窝税吏,愿年纳白银五十一斤,郑皇准其所请,并封他为子爵。郑皇嘉其忠诚,1775年诏封昭孟(Chao Muang),意为城主,爵号銮素汪奇里颂木,府署设廉松。统治宋卡城和大郡候、赛武里、大泥、丁加奴三城及马来西亚吉兰丹、丁加奴、吉打、玻璃市等四州。1784年,吴阳逝世。
6、“飞龙”国开国君主
张琏,“飞龙”国开国君主。明朝嘉靖年间饶平人,汉族,生年不祥,亡于1563年。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因不满朝政腐败,杀死族长,投奔大埔郑八、萧晚义军。郑八死后,被推为首领。后因起义失败,遂率余部由云霄河引航出海,联合海上武装力量,继续对抗明朝政府。以后辗转南下,夺占三佛齐岛 (今苏门答腊),自立为国王,占有旧港、柔佛、马六甲等地,垦殖为渔,称番舶长,漳州人和泉州人及海外华裔移民均依附他。
7、爪哇顺塔国
南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宋将张世杰兵败崖山,左丞相陆秀夫(江苏盐城人)负幼帝蹈海而亡;其幼子陆自立(号复宋)和其他南宋遗民乘番舶外逃至南洋爪哇岛。
donalliu
1、兰芳共和国
从帮会到企业到国家
“兰芳”,不是一个女孩子的名字,而是200多年前一群中国人在数千里之外的热带海洋岛屿上建立的自治体。他们在完全没有祖国支持的条件下,以惊人的意志,顽强求生。
公元1772年(干隆三十七年),今广东梅州的客家人罗芳伯乡试不第,“乃怀壮游之志”,发扬客家精神,漂洋过海,登上婆罗洲(今西加里曼丹岛)。在坤甸成立了“兰芳公司”,是一个与东印度公司相类似的含有政治色彩的团体组织。
五年后,罗芳伯将“公司”改为“共和国”,以东万律为首都“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建立。这一年定为兰芳元年。
罗芳伯,原名罗芳柏,罗芳伯是后人对他的尊称。生于1738年(干隆三年),“自幼学文习武为群儿冠”。
刚到婆罗洲时,罗芳伯以教书为业,他有文化、有才能,又懂武术,既能团结侨胞,又能与当地土人合作,深受当地人民和华侨的拥戴。
婆罗洲土地肥沃,可耕可牧,又有山林、金矿,资源丰富,还有港湾可发展交通,但岛上内部各大小采矿公司之间互相争斗,外部又有荷兰帝国东印度公司的武装入侵,内忧外患。罗芳柏在站稳脚跟后,带领自己的伙伴,和当地人一起,协助当地苏丹首领平了土著人的叛乱,得到了首领的嘉奖,将东万律划归罗芳伯管辖。这块地方有10多万人及南北几十公里的产金地,吸附华人数万,土著好几十万,顺理成章地成立了巨大的经济实体—兰芳公司。
1776年罗芳伯建立了“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始用“兰芳”年号。罗芳伯参照西方国家的一些法制,设置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立法、司法机构。国家有国防部,但没有常设军队,而是全民皆兵,平时分散各地搞生产,战时集中起来御敌。地方分省、府、县三级,由各级公民投票选举出当地行政机关的负责人。
刚刚建国,罗芳伯就派人觐见干隆皇帝,请求把西婆罗洲这块土地纳入大清的版图,或者变成藩属国家。但干隆皇帝根本没理睬这些“天朝弃民”,也不承认这个南洋华人在海外建立的国家。
罗芳伯当了十九年的国家元首于1795年病逝,临终前他还交代国民,无论今后谁为国家领导,归顺大清之心决不可变。
之后,由全国公民选出江戊伯继任国家元首。此后还有七人先后担任过这个职务。
1886年,兰芳共和国遭到荷兰殖民侵略军的进攻。兰芳共和国全体民众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最终因武器不如人而陷落,这个存在了110年的华人小国不幸灭亡。
按照罗芳伯传的说法,当地统治者苏丹与罗芳伯签约割让土地给兰芳自治,“其所割让的土地,计东界万劳,西界卡浦斯河,南界大院、上侯、双沟月之线,北界劳劳、山口洋、邦戛之线,纵横数百里……”幅员辽阔,人口也达到百万之众,地地道道的国家,可为什么这个墓志铭上,偏要称“公司”呢?
其实,像罗芳伯这样的中国移民,在当时社会里叫“天朝弃民”,根本没有社会地位。当时是干隆年代,中国繁荣昌盛,朝廷威权无处不在。罗芳伯他们不敢称孤道寡,怕犯一个谋逆之罪,自己远离故土倒不要紧,连累身在故国的宗亲友人那才是麻烦。中国人骨子里始终认同祖国,不管走得有多远,都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罗芳伯他们也是一样。反而,他们一直希望能够被清廷接纳为一个地方政府,一来可以光宗耀祖,二来也可以利用祖国这个靠山,抵抗来犯的欧洲人。事实上,清廷虽然从来没有正式承认过兰芳国,但罗芳伯派出的使者至少见到了干隆的重臣,使得对兰芳觊觎已久的荷兰人有所忌惮,一直不敢造次。直到1886年,见清廷衰败,荷兰才大举进攻兰芳,灭掉了这个华人在海外建立的国家。
拥有百万人口,战时可以全民皆兵的兰芳国,败在远道而来的荷兰人手下,据说主要原因是武器太差。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实行什么体制不重要,重要的是实力—经济的实力、科技的实力,以及军事的实力。
华人在海外建国,历史上并不少见。罗芳伯不是惟一的一个,但他是惟一一个不称王的。
2、戴燕王国
当时在东南亚建立的华人国家不仅是“兰芳共和国”一个,还有其他几个国家:
广东省人吴元盛,在婆罗洲北部建立戴燕王国,自任国王,王位世袭,立国百余年。于19世纪亡于荷兰.
戴燕王国是广东人吴元盛在婆罗洲北部建立的一个王国,王位世袭,存在时间是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历4代国王70余年。于19世纪中期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而灭亡。
戴燕王国的第一代国王为吴元盛,原为广东嘉应州梅县人,清朝干隆中后期因为谋划发动起义事泄而逃亡到东南亚的婆罗岛,18世纪中期在当地创建了很有影响力的聚胜公司,成为首领。后来,其下属罗芳伯的威望逐渐超过了他,罗芳伯取代了吴元盛的首领地位,成立了兰芳公司,吴元盛成为罗芳伯的下属。1777 年,罗芳伯在婆罗洲建立了兰芳共和国,吴元盛是罗芳伯的手下部将,被派驻守在坤甸河北部的戴燕王国(Tayau)。当时,戴燕国王很残暴,人民都怨恨他,1783年,吴元盛杀死了戴燕国王,吴元盛杀死国王后,人民都很感激他、敬佩他,因而被人民拥戴为戴燕国国王。
后来,吴元盛逝世后,其子年幼,由其妻袭位为女王,清代旅行家、航海家谢清高出海游历南洋时(1783—1797年间),戴燕女王还在位。此后戴燕国王位由吴氏世袭四代,直到19世纪中叶,戴燕王国才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而灭亡。
谢清高在海录一书中对戴燕王国进行了记载:戴燕在昆甸南,由昆甸南河溯流而上,约七八日,至双文肚,即戴燕境。又行数日,至国都。干隆未,粤人吴元盛刺杀番酋,国人奉以为主。元盛死,子幼,妻袭其位,至今犹存。
3、纳土纳岛国王
明朝末年,广东省潮州人张杰绪,在安波那岛(纳土纳岛)建立没有特定名号的王国,自任国王。19世纪张杰绪逝世,内部发生纷争,王国瓦解。
南中国海的纳土纳群岛(Kepulauan Natuna,也有安波那岛等其它几个称呼)印度尼西亚北部岛群,属印尼廖内群岛省。位于马来半岛和加里曼丹岛之间。由主岛大纳土纳岛(Natuna Besar)和其他许多小岛,共由127个大小岛屿组成,面积2110平方公里,上世纪80年代末人口约1.5 万,当时华人占八成以上,据新加坡媒体过去的报导,这一群岛上的华人一直希望独立建国,但被印尼弹压。纳土纳群岛海拔不高,全年高温、雨量多、富热带森林。
纳土纳群岛一些比较早的华人家谱记载:清兵入关后消灭了南方的南明政权,在广东沿海岛屿上坚持抗清的几百残兵和几百家不服满清统治的渔民逃到了南洋的一个小群岛上——荷兰人后来命名的纳士纳群岛!
纳吐纳群岛在当时不过是一块蛮荒之地,华人来到这片土地上噼荆斩棘,将它开拓建设成一方乐土,纳吐纳群岛成为华人的一个独立的土邦。
可到了一百多年前,在纳土纳岛首领(也算是国王)张杰绪去逝后,内部发生纷争,荷兰人乘机灭了张氏王国。印尼独立出荷兰后,纳土纳岛群岛未能独立出印尼,像新加坡那样独立建国。 无忧资讯
这个本来属于华人的地方,现在却成了印尼的领土,看到不由得心痛!
4、暹罗王国
泰国吞武里王朝的建立者是华裔郑信(1734-1782年),,生于泰国阿瑜陀耶城,史称“达信大帝”或“吞武里大帝”。
郑信的父亲郑镛是中国澄海县中外莆都(今上华镇)华富村人。清雍正年间南渡暹罗,居阿瑜陀耶城(大城)。娶暹罗女为妻,生郑信。
郑镛去世后,郑信被暹罗国大臣收为养子,接受泰国传统教育。长成后从政,官居甘碧府府尹,封爵为披耶。
1763年,缅甸入侵暹罗,郑信率部防卫暹都。四年后,缅军攻陷暹都,大城王朝灭亡。
郑信在东南沿海地区建立根据地,组织反抗军,光复大城,并迁都吞武里。
1767年12月28日登基为王,史称吞武里王朝。随后消灭各地割据势力,三年后统一了暹罗全国,又多次对柬埔寨进行军事扩张。他也派使臣到北京,入朝于清廷。
1782年4月7日,在一次宫廷政变中,郑信被杀。从柬埔寨前线率大军回京的却克里将军拿握政权,建立曼谷王朝。
泰国政府规定每年12月28日为郑王节。
5、马来吴氏王国
吴阳(1717—1784),又名吴让,字士侃,马来吴氏王国的建立者。原为福建漳州府海澄县山塘乡西兴村人。
马来吴氏王国演变为如今马来西亚的宋卡市。
1750年到暹逻(今泰国)南部宋卡(今属泰国,位于马来半岛)谋生。宋卡原是荒无人烟的地带,吴阳带领华侨开发垦植,使宋卡逐渐繁荣起来,吴阳因此被称为建设宋卡的第一人。1769年,暹逻郑皇率兵南下讨平洛坤叛乱,吴阳乘机请为端四岛、五岛燕窝税吏,愿年纳白银五十一斤,郑皇准其所请,并封他为子爵。郑皇嘉其忠诚,1775年诏封昭孟(Chao Muang),意为城主,爵号銮素汪奇里颂木,府署设廉松。统治宋卡城和大郡候、赛武里、大泥、丁加奴三城及马来西亚吉兰丹、丁加奴、吉打、玻璃市等四州。1784年,吴阳逝世。
6、“飞龙”国开国君主
张琏,“飞龙”国开国君主。明朝嘉靖年间饶平人,汉族,生年不祥,亡于1563年。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因不满朝政腐败,杀死族长,投奔大埔郑八、萧晚义军。郑八死后,被推为首领。后因起义失败,遂率余部由云霄河引航出海,联合海上武装力量,继续对抗明朝政府。以后辗转南下,夺占三佛齐岛 (今苏门答腊),自立为国王,占有旧港、柔佛、马六甲等地,垦殖为渔,称番舶长,漳州人和泉州人及海外华裔移民均依附他。
7、爪哇顺塔国
南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宋将张世杰兵败崖山,左丞相陆秀夫(江苏盐城人)负幼帝蹈海而亡;其幼子陆自立(号复宋)和其他南宋遗民乘番舶外逃至南洋爪哇岛。
陆自立被推举为首领,自立为国,由于社会进步,中国人逐渐走向世界,现在,中华已不仅是一个国家,而成为了一个华人世界(就象阿拉伯世界)。以后还有没有华人要建立国家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2015-06-05 趣历史
查看全部3个回答
移民国家排名津桥移民海外移民/资产...
本月105人已咨询相关问题
12月21日"璀璨圣诞,温暖狂欢",移民行业经验丰富的顾问...
m.oxbridgeim.com广告
移民哪些国家比较容易津桥移民海外...
本月105人已咨询相关问题
12月21日"璀璨圣诞,温暖狂欢",移民行业经验丰富的顾问...
m.oxbridgeim.com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广告适合中国人的移民国家 多年移..
专业办理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移民项目,根据客户自身条件,定制专属..
572019-11-08
中国人海外建国有可能吗
不现实,建南北极考察站还是可以的
浏览922018-03-01
历史上,华人在海外建国为什么都搞
美国建国时间是1776年,到现在无非也就二三百年,从这个角度来说是没有历史的,1776年以前美国基本都是欧洲过去殖民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后来从非洲抓了很多黑人去做奴隶,所以美国的国民基本都是这几类人构成的,相对于中国几千年的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王朝的历史来说,美国是没有历史的 或者历史很短的,
浏览542018-02-14
6个华人在海外建立的国家,现在知道的有几个
你说的华人指的什么,是汉族还是说56个民族,比如新加坡大部分都是华人,周围的一些小国家从历史上来说也算中国的吧,再说外蒙古,不也是分裂出去的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都是用汉语的,新加坡的官方语言就包括汉语,所以严格点说的话符合你问题的答案就是中国和新加坡了
浏览652017-03-31
现在世界上有没有国家是国人或者华人建立的?
新加坡共和国,简称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新加坡公民主要以4大族群来区分,华人占了人口的74.2%。
1 浏览482019-08-03
华人在东南亚为什么没有独立建国?这7个华人国家是如何消亡的
super_洁丫头
历史上有哪些华人在海外建国?这有一个明确的参考资料的,那就是近代大学者梁启超先生的多个著作结合而成的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当时梁启超先生书写这些著作的背景:在我国面临西方列强的压迫和侵略的危机时代。在这种情况下,极力宣扬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中创造辉煌历史和人物,寓意为振奋民族精神激扬国人开拓进取的优良传统,而实现国家的伟大复兴。
记载着几个非常著名的华人海外建立的国家:
2、兰芳共和国。
位于加里曼丹岛,创始人罗芳伯来自我国广东梅州,在1777年正式创建兰芳共和国,基本上和美国《独立宣言》是同步的,是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最大控制面积达到40万平方公里,最终在1888年被荷兰殖民者灭掉,总共存在了110年左右。
2、泰国吞武里王朝。
泰国吞武里王朝的创建人是华裔郑信,祖籍是广东潮州,他曾力挽狂澜,抵抗住缅甸的入侵,并平定了泰国割据势力,建立泰国历史上三大统一的王朝,也成为泰国人心目中的5位大帝之一。但吞武里王朝最终被曼谷王朝的拉马家族篡权从而取代,而曼谷王朝的第1代统治者拉玛一世自称郑信之子,这是因为惧怕中原王朝干涉,也进一步骗取中原王朝的承认,现在曼谷王朝的国王中文的姓氏都姓郑。
3、戴燕王国。
戴燕王国创建者是吴元盛,出任戴燕王国第一任国王,吴元盛曾是兰芳共和国创始人罗芳伯的手下,被罗芳伯派往驻守兰芳共和国北部的戴燕王国地区,而当时的戴燕国王异常残暴,1783年,吴元盛就除掉戴燕国王,实现取而代之,被拥立为戴燕国王,戴燕王国经历四代王国,最终他的命运和兰芳共和国一样,都在19世纪中期被荷兰殖民者灭掉。
4、纳土纳岛王国。
19世纪,建立王国地点位于南海南端的纳土纳岛,创建人(国王)是广东潮州人张杰绪,但没有固定国名。而张杰绪死后,内部争权夺利,最终瓦解,落入荷兰殖民者手中,现在归属印尼。
等等,还有很多建立国家的海外华人,有兴趣可以查一查,有在大航海后殖民时代建立的,也有在大航海之前明朝初期乃至南宋时期,就有华人在南洋建国的历史。可见古代的中国也不是一无是处,也是很有开拓精神的,但是由于海外华人势力单薄,没有中原王朝的支持,甚至被中原王朝视为仇寇,民间势力的单打独斗,败给拥有国家后盾的西方殖民者也就非常正常了。
只能一声叹息,非常可惜。
进击的奶瓶
老六
topmonkeyking
俺叫鸭内特
Rachel韵韵
coffee猫
金庸的小说,被人写成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对联。
但是如果按照金庸小说故事的历史背景的顺序是这样的:
1.《越女剑》,阿青与范蠡的故事,但是阿青当然是金庸先生虚构的人物,而这个故事的背景是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在楚国逃亡的政治人物伍子胥的帮助下,干掉自己的叔伯哥哥吴王僚,然后成为吴王,吴国与楚国争霸,几乎灭掉楚国,可是此时越王勾践觉得可以偷袭一下吴国,结果吴越大战,阖闾居然被越国重伤死亡,于是阖闾的儿子夫差为父报仇,击败了越王勾践,但是夫差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建议灭亡越国,而是在勾践尝过夫差的大便之后,放勾践回越国,而后越国进献美女西施,然后勾践在范蠡和文种的辅佐下,卧薪尝胆最终灭亡吴国。
2.《天龙八部》,金庸先生这部小说直接从春秋时代跨越到1500年的北宋时期,当时北宋、辽国、西夏、大理与西南方向分裂的吐蕃分立,而具体的背景应该辽道宗耶律洪基和北宋神宗赵顼的年代,当时宋神宗野心勃勃任命王安石变法,,并已经向河湟之地的吐蕃用兵,而耶律洪基的辽国也发生了耶律重元的叛乱;完颜女真的完颜阿骨打在白山黑水之间也蠢蠢欲动,段誉的原型段和誉也在此时为大理国王,于是萧峰、段誉、虚竹的故事应然而生。
3.《射雕英雄传》完颜女真崛起于辽东,灭辽国,随后兵进开封,“靖康之变”发生,北宋灭亡,中原全部丢失,南宋统治于淮河以南,而蒙古已经逐渐崛起于蒙古草原,成吉思汗的名声开始震人心魄于是郭靖、杨康的人物出现,王重阳创立全真教,洪七公继续执掌丐帮,郭靖射大雕,西征花剌子模,南下攻击金国,郭靖协助南宋守卫襄阳。
4.《神雕侠侣》金国被蒙宋灭亡,西夏灭亡,吐蕃并入蒙古,于是蒙古大军南下,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郭靖挺身而出防守荆襄重镇襄阳,结果蒙古人势力猖獗,吐蕃僧人喇嘛也依附于蒙古人,为虎作伥,全真教已经传至二代丘处机等人手中,最后经历炼狱而修炼成绝世武功的杨过,杀死襄阳城下的蒙古大汗蒙哥大汗(其实是在四川钓鱼城下战死),暂时挽救了南宋,其深远结果结束了蒙古的第三次西征(蒙哥大汗的弟弟旭烈兀被迫终止西征,放弃了进攻埃及)
5.《倚天屠龙记》的历史背景元朝末年,白莲教的红军大起义,席卷天下,最后群雄争霸天下,朱元璋击败陈友谅、张士诚,随后挥师北伐,击败蒙古大将王保保夺取天下。而小说中白莲教则隶属明教,朱元璋也成为明教的中层干部,陈友谅更是成为了丐帮的长老,王保保则是明教教主张无忌的小舅子,赵敏的亲弟弟。
6.《碧血剑》的背景是明末清初,历史事实是袁崇焕守卫辽西,用大炮轰死后金的努尔哈赤,其四子皇太极即位后,无法从辽西入寇,结果皇太极借道科尔沁蒙古,从居庸关、喜峰口等地入寇关内,袁崇焕急忙入京勤王,虽然击退清军,但是崇祯中了皇太极的离间之计,将袁崇焕凌迟处死,而后李自成的闯军越战越强,最后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杀,小说中袁崇焕死后,他的的儿子袁承志死里逃生,长大成人后学习得绝世武功,立志杀掉昏君崇祯为父报仇,并投身闯军,后来与崇祯皇帝的女儿长平公主产生情愫,而且袁承志也发现权力膨胀后李自成已经变质,最后袁承志放弃了杀皇帝报仇,而是带领一群兄弟远走海外。
7.《雪山飞狐》《飞狐外传》 的背景是明末清初,李自成攻陷北京,随后对北京城城内的高官和士绅进行清算,结果引发这些头面人物的极大不满,其中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也被李自成的闯军抄家,于是吴三桂为求自保,紧急投降多尔衮,然后剃发衣服,将指向清军的矛头转而对准前来进攻的顺军,于是清军和吴三桂的联军击败李自成,李自成被迫退出北京,随后转战各地,最终去向不明,有的说是被农民刨死,有的说是出家为僧。小说中李自成在最后的时刻,将闯军多年积蓄的宝藏藏至深山,然后胡一刀的祖先,找到一具尸体,冒充李自成,实际上转移了李自成,而李自成的其他侍卫(苗人凤和田归农的祖先)则认为胡姓侍卫杀了李自成,侵吞了宝藏,就对其进行追杀,并杀死胡姓侍卫一家,后来李自成站出来说明真相,于是苗姓侍卫和田姓侍卫自杀谢罪,但是后人不知真相一直认为,二人为胡姓所杀,结果胡家与苗家、田家为世仇,后来到了乾隆年间胡一刀、胡斐父子、苗人凤、田归农之间演绎了的各种恩怨情仇故事。
8.《鹿鼎记》历史事实是康熙初年,康熙皇帝年幼,内有鳌拜等权臣专政,西南有三藩势大,西北葛尔丹蠢蠢欲动,东北俄国人野心勃勃,东南方向郑氏一族力图自立,于是康熙皇帝智擒鳌拜,凭灭三藩,击败葛尔丹,战败沙俄,进兵台湾。小说中江南妓女的后代韦小宝,阴差阳错的进入后宫成为太监,他协助康熙擒鳌拜,有参与平三藩,远征雅克萨,成为游离于康熙皇帝、天地会、三藩、神龙教、俄国公主、沐王府等势力之间的万金油,最后功臣身退,抱得美人归。
9.《书剑恩仇录》历史事实是乾隆年间,乾隆七下江南,在新疆彻底平灭准格尔汗国的作乱,而大小和卓趁势坐大继而发动叛乱,随后乾隆平灭新疆大小和卓叛乱。小说中将乾隆皇帝说成是汉人,是江南红花会总舵主陈家洛的亲哥哥,陈家洛曾和乾隆密谈,要求其恢复汉家河山,但是后来乾隆违背诺言,陈家洛远走西域,在天山与回部女子香香公主、霍青桐之间的暧昧情绪,最后为了回部香香公主嫁给乾隆,成为了香妃。
missychiang
xuboy
这要看你准备写的是正史还是戏说,是演义还是架空了。一般来说,只有写正史的小说才强调忠于史实,尽量还原历史原貌,如果不是,那大可不必纠结与正史,只要故事动人即可。参考一般历史教科书也差不多了。
anna chan
朱元璋,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汉族,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钟离太平乡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龙凤七年(1361)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葬于明孝陵。朱元璋(1368-1398在位),元朝天顺帝天历元年九月十八(公历1328年10月21日)丁未时,出生于今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排行第四。 注:明史说朱元璋远祖居沛,后徙泗州,祖、父后在濠州(今安徽凤阳)定居。 因其出生时,其父母年龄相加有八十八岁,故原名朱重八,后改名为朱兴宗。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后改名为朱元璋,字国瑞。 朱元璋自幼贫寒,父母兄长均死于饥饿,孤苦无依,入皇觉寺(位于凤阳城西门外)为僧,兼任清洁工、仓库保管员、添油工。入寺不到二个月,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元璋只得离乡为游方僧。 因其友汤和的一封信,参加了起义军,在郭子兴手下,率兵出征,有攻必克。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郭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吴王位。 至正二十七(1367)四月,吴王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北伐中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来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 朱元璋顺应时代潮流,凭借其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对北伐又做出了精心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元朝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军按计而行。 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粱,然后挥师澧关。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明洪武元年(1368年),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洪武元年 (1368)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元顺帝妥欢贴睦尔率后妃、太子和大臣,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八月二日,明军进入大都,元朝至此灭亡,蒙古在中国的统治结束,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推翻了蒙元的暴政,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明朝。朱元璋在位期间,为了缓和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与此相适应,在法律思想上鉴于元末法纪纵弛导致的各种弊端,认为“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 朱元璋出身贫寒,也没有很高的文化,但却勤奋好学,后来终成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英明帝王,伟大政治家。民间关于他的传说很多,所以他也是一位传奇皇帝。[元朝统治时期把人分为四等,蒙古人统治下的汉人、南人是贱民。杀蒙古人偿命,杀回回罚银八十两,杀汉人罚交一餐头毛驴价钱。汉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不能拥有武器,只能几家合用一把菜刀。赋役沉重,再加上灾荒不断,广大汉人在死亡线上挣扎。 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不料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庄稼被蝗虫吃得干干净净。祸不单行,接着又发生了瘟疫。一时间,家家户户都死人,一个村子中一天中竟死去十几人,甚至几十人。 不久,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个月,其64岁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陈氏先后去世。朱元璋和二哥眼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可叹朱世珍一生劳苦,生无立足之地,死无葬身之处。朱元璋和二哥放声痛哭,惊动邻居刘继祖,于是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他们兄弟二人好不容易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三十五年以后,朱元璋回忆起此事时,仍难抑悲痛之情,他在皇陵碑中写道:“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不到半个月,昔日和睦温暖的家不存在了,父母的疼爱也一去不复返了。家破人亡的惨痛,深深地影响着朱元璋的心境,使他仿佛跌进了无底深渊。这时,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朱元璋实在走投无路之下,想起幼时曾经许愿舍身的皇觉寺,于是就去投奔了高彬和尚,在寺里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整天忙得团团转,有时仍会受到老和尚的斥责。日子一长,朱元璋憋了一肚子气。一天,他扫地,被伽蓝神座绊了一下,于是他就顺手打了伽蓝神几扫帚。 还有一次,老和尚见大殿上的蜡烛让老鼠咬坏了,就当众训斥了朱元璋。朱元璋心想,伽蓝神连自己面前的东西都管不住,还怎么管殿宇?更害得自己受骂,越想越气。于是,朱元璋就找管笔,在伽蓝神的背后写了“发配三千里”几个字。这些都反映了朱元璋不甘于受压迫的性格。 可是,朱元璋做行童不久,寺里的粮食不够和尚们吃了,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高彬法师只好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这样,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而且还不会念经、做佛事,但是没有办法,也只好扮成和尚的样子,离开寺院托钵流浪。这时朱元璋年仅17岁。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听人说哪里年景好就往哪里走,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1347年又回到了皇觉寺。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元璋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正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北方的白莲教也在进行同样的宣传。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触到这样的宣传,他目睹国是日非、人民生活恶化的现状,意识到天下大乱很快就会来临了。于是在回到皇觉寺后,朱元璋发奋勤学,广交朋友,准备干出一番事业来。 1351年,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在颖州(今安徽阜阳)发动起义,并推韩山童为明王。同年八月,彭莹玉、徐寿辉在蕲水(今湖北浠水)起义。这些起义者用红巾裹头,故称红巾军。1352年,郭子兴和孙德崖在濠州起义。 朱元璋闻听起义的消息,不由心想,老在寺院里,随时可能被元官军抓走,性命难保。正在此时,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信,汤和在信中邀请朱元璋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恰在此时,朱元璋的师兄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放下钵盂,赶紧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2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