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的东西自然是最好的了,
把小说改写后的电影或者电视剧,
有很多地方演不出那原著的味道,
或者是没有小说里的那种氛围和效果。
自然就会觉得还是原著的小说好。
richard
原著的东西自然是最好的了,
把小说改写后的电影或者电视剧,
有很多地方演不出那原著的味道,
或者是没有小说里的那种氛围和效果。
自然就会觉得还是原著的小说好。
wisdom
第一个将通俗小说排名的是金圣叹,按他的说法他当时计划评点六部才子书,《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传》和《西厢记》。后清康熙年间毛宗岗父子委托金圣叹之名将修订的三国名为第一才子书——三国演义(他们托金圣叹之名而不是更早的人也能说明一些问题)。那时有“明代四大奇书”的说法,它的提出亦当是书商们的商业手段,再后红楼代替金瓶梅成为“明清四大奇书”,四大奇书至此定型。“四大名著”做为是“四大奇书”的现代说法,时间自然也不会早了。因此,现在“四大名著”(四大奇书)的提法一定是出现在《红楼梦》成书之后。
但又有人考证,“四大奇书”的说法应在明末清初就确立了。李渔曾在为醉田堂刊本《三国志演义》作序称:“冯梦龙亦有四大奇书之目,曰三国也,水浒也,西游与金瓶梅也。……”可见,至晚冯梦龙已经有四大奇书的提法了,李渔承其说,且以“第一奇书”冠三国而出版,则大概明末清初之际,“四大奇书”的提法已得到相当的固定且流行开来了。 但无论怎样,“四大奇书”这一提法是“四大名著”的最初提法,这一点应该确定。
现在四大名著公认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四大名著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整个华人世界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毛泽东说过:“生子当如仲谋,交友如鲁达,信心如唐僧,读书就读四大名著。”研读中国四大名著,是浏览中国古典文学的智能之海,也是阅历中国传统人文、社会、伦理、历史、地理、民俗、心理、处事策略的知识之库。
原贴:四大名著剧本
宁宁在路上
1.剧本要有人物,人物有鲜明的个性; 一般要用人物对话的方式来表达人物个性;
2.跌宕起伏的情节,通过情节贯穿任人物.
大多数小说的情节较为淡雅缓和,好的文学作品对于人物的心理描写以及心理活动较为突出给予人一言未尽的感觉,而电视剧的情节则一浪高过一浪,给予人视觉以及心理上的连续冲击,对于人物更重要的则是怎样表达人物的心理,将人物思想以及心理境界毫不保留的呈现出来,这则是小说和电视剧以及电影的不同.
剧本更加注重镜头性,,所以剧本不要写得跟文学作品差不多.要交代环境\地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对话等.
注意适当增减人物 ,理清脉络.要有矛盾冲突,情节要紧凑.
~ya
话剧的话主要就是人物对话吧,因为情绪什么的都是通过人物对白啊音乐啊动作啊表现出来的,你可以参考像雷雨这个话剧的格式。
把你的小说章节改成幕,有第一幕第二幕等。
给段雷雨的格式:
〔午饭后,天气很阴沉,更郁热,潮湿的空气,低压着在屋内的人,使人成为烦
躁的了。周萍一个人由饭厅走上来,望望花园,冷清清的,没有一个人。偷偷走到书房门口
,书房里是空的,也没有人。忽然想起父亲在别的地方会客,他放下心,又走到窗户前开窗
门,看着外面绿荫荫的树丛。低低地吹出一种奇怪的哨声,中间他低沉地叫了两三声“四凤
!”不一时,好像听见远处有哨声在回应,渐移渐近,他有缓缓地叫了一声“凤儿!”门外
有一个女人的声音,“萍,是你么?”萍就把窗门关上。
〔四凤由外面轻轻地跑进来。
萍 (回头,望着中门,四凤正从中门进,低声,热烈地)凤儿!(走近,拉着她的手。)
四 不,(推开他)不,不。(谛听,四面望)看看,有人!
萍 没有,凤,你坐下。(推她到沙发坐下。)
四 (不安地)老爷呢?
萍 在大客厅会客呢。
四 (坐下,叹一口长气。望着)总是这样偷偷摸摸的。
萍 哦。
四 你连叫我都不敢叫。
萍 所以我要离开这儿哪。
四 (想一下)哦,太太怪可怜的。为什么老爷回来,头一次见太太就发这么大的脾气?
萍 父亲就是这样,他的话,向来不能改的。他的意见就是法律。
四 (怯懦地)我--我怕得很。
萍 怕什么?
钟建锋延保广州
你的意思是改编成剧本做成电视剧吗?
如果是,改编剧本一般由剧组里的专业编剧与原著作者商量,然后改编完成。
而且不是所有的小说都能改成剧本,广电局不建议改编小说,一部剧本也不是那么好改编的,改编了也未必能拍。
麦小笨
武松(行者):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 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不足:滥杀无辜)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吴用(智多星):智取生辰纲。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林冲(豹子头):误闯白虎堂、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但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被逼上梁山。
李逵(黑旋风):真假李逵、中州劫法场。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宋江(及时雨):私放晁盖、怒杀阎婆惜、三打祝家庄。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总想招安。
五虎上将1关羽 2张飞 3赵云 4马超 5黄忠
三国时代,英雄辈出。曹操、孙权、刘备都是这个时代的枭雄。汉末天下大乱,这三人最终三分天下,称王称霸。各方也都是谋臣如雨,猛将如云,筹谋运计,金戈铁马,沙场喋血,威武雄壮。曹操的雄略和奸险,独步当时,加上谋臣荀彧、郭嘉、程昱,武将张辽、张郃,夏侯敦,占据着半壁江山。孙权爱士而雄据江东,鲁肃、周瑜、吕蒙、陆逊各显风流。刘备宽厚仁爱,文有卧龙,武有五虎上将,在蜀地获得一席之地。三国群英共同演义了一个英雄创世纪的年代。
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人乃是蜀汉的“五虎上将”,是三国中人气极高的五位盖世英豪,历来受到读者的喜爱。关于他们的话题世人总是津津乐道。在此,我们就来谈谈这五名《三国演义》中的顶级战将。
“五虎上将”中关羽和张飞出场最早,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中他们二人已然登场。先说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关羽如此气质配以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不能不让人产生敬畏之情。
关羽第一件英雄事迹便是他出道没多久,征讨董卓时上演的“温酒斩华雄”。时值华雄击败孙坚,有连斩俞涉,潘凤二将,势不可当。严良文丑皆不在阵中,袁绍苦无良将,只是马弓手的关羽毛遂自荐,主动请战。树世公侯的袁术甚是瞧不起关羽,而曹操慧眼识人,力挺关羽出战,还命人温酒一杯与之。关羽留下八字:“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后上马出营,片刻便提头而归,然酒尚温,想象当时关羽喝酒的心情一定是豪情万丈。关曹的情谊也定是此时结下的,也为后来华容道上捉放曹埋下了伏笔。
“三英战吕布”中关羽并无出彩之处,而且是三个打一个,当然刘备只是个充数的.
“千里走单骑”应该可以说是体现关羽忠义的最典型事例,虽然曹操很看中关羽,但羽不为地位名利所动,他很坦诚地向他的好朋友张辽表达了自己的心迹: “吾极知曹公待我厚,染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死共,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关羽是想重重地报答了曹操再离开.第二年机会就来了,袁绍发兵十万攻打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操令关羽张辽北救刘延,在白马城外十余里与袁绍的严良军遭遇.关羽发现严良的麾盖,策马冲锋,在万军之中斩了严良,解了白马之围.曹操上表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并重加赏赐.文丑奉名报仇,不想关羽坐骑赤兔脚力甚快,被羽追而杀之.河北二员名将皆殒命与关公之手,曹操大喜袁绍大悲.关羽觉得时机已到,便挂印封金,只身单骑护送甘糜二位夫人寻刘备去了,此去一路凶险无比,九死一生,但关羽的决心不可动摇,天感其诚,曹操为了树立起一个忠于君父的榜样也成全了他,没有追击.只是把五关六将比较倒霉,因阻拦关羽一行而丢了性命,只怪曹操没有考虑周全,没及时过关文书.
“单刀赴会”和”刮骨疗毒”更是体现了关于的勇力、气魄、智慧和坚韧,完全的英雄本色.内容过多,不容细表。而关羽于在军事上达到全盛的则是水淹七军.赤壁战后,刘备夺得汉中,关羽趁势进攻樊城,利用水势,击败于禁军,生擒了曹操主将于禁和庞得.曹军大多北方人,水性都不行,于禁庞德只带少数军士躲避到高处,被俘只是时间问题。关羽利用了南方天气的无常以及于禁的错误判断,果断采取了正确的军事行动,表现出一个优秀将领的敏锐的军事嗅觉。
关羽最终败亡麦城,是因为他过于自矜,被水淹七军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很好地处理与吴国的关系,破坏了孙刘联盟,被擒之后关羽誓死不降,始终忠于当年桃园之结义的誓言,与其子关平一同被害,关羽败亡,全蜀震动,隆中路线,半路夭折,失去荆州,给蜀汉政权带来了致命伤。
张飞,字翼德,涿郡人,刘备同乡,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使丈八点钢矛。
“三英战吕布”时,张飞首先一人出阵,面对吕布毫不惧色,大骂吕布“三姓家奴”,与暴怒的吕布大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败,可见张飞的骁勇,关羽向来自傲,言及张飞则曰“某何足道哉!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
张飞首次威震天下,是在长板桥一马一矛独拒曹家百万兵。飞一人,横刀立马于桥头,大喝道::“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见曹军无人敢上前,又喝道:“战又不战,退又不退,且是何故?”声若巨雷,夏侯杰惊得胆破而亡,曹兵慌乱而逃,为刘备的逃脱争取了时间,之前他命二十余名骑兵系树枝于马尾于树林中扬起尘土,使曹操军疑有伏兵不敢冒进,体现了他粗中有细的智慧。
攻打巴郡时,张飞故意使探子听得其计划,用计生擒了巴郡太守严颜,颜曰:“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张飞见状十分佩服严颜的忠义和胆气,亲自解其绳索,待为上宾,此举谓有国士之风,为后世所称道。
建安二下年,曹操攻占汉中后,留大将夏侯渊与张郃镇守,此二人屡屡入川进犯,张飞假装饮酒搦阵,使张郃逐渐麻痹,被张飞各个击破,在瓦口隘大败张郃 ,使得巴西一带获得安宁。
世人都以为张飞鲁钝,称其“猛张飞”,有勇无谋,不比关羽,其实不然。张飞以上三次作战都不只是单凭勇力,都使用了计谋,孔明与刘务所说的一段话很好地说明了张飞的有勇有谋:“主公与翼德做了多年兄弟还不知其为人耶?翼德自来刚强,然前于收川之时,义释严颜,此非勇夫所为也。”
张飞十分礼敬士大夫,但驭人过分严厉,对贴身士官常责罚过当,拳打脚踢,这和关羽善待士卒而骄奢淫逸于对士大夫恰恰相反,刘备常加申诫,而张飞不知悛改,刘备东征伐吴之前,正被其部将张达范疆乘其酒暗害,一代骁将,死于非命。
张飞其三十七年的争战生涯中,足迹遍及齐楚幽燕吴越秦蜀,历大小战役数十次,深受称誉,留下一世英名,后追溢曰:“桓侯”。
赵云也是最早追随刘备的将领,是刘备极为信任的人,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宝人,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白马白袍,甚是英武,赵云是罗贯中重点刻画的人物,倾注着作家对他的喜爱,而赵云本人以高强的武艺,优秀的政治头脑,以及他高尚的品德和为国尽忠的精神,更受到了人们的尊重,成为世人最为喜爱和敬佩的三国人物之一。
赵子龙单骑救主这一段必将成为经典中的经典,建安十三年,刘备被曹操追袭,兵败长坂,全军覆没,妻儿、全被冲散,刘备和诸葛亮等只有几十骑突围,赵云只身单骑于乱军之中寻找甘糜二夫人和阿斗,刘备虽与赵云走散但仍相信赵云,曰:“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
赵云一合刺死曹操前剑之将夏侯恩夺得砍铁如泥的青虹剑,插剑提枪,复杀入重围,终于寻到糜夫人与阿斗,糜夫人也不愧为女中豪杰,为不拖累赵云,投井自尽,这也深深刺激了赵云,使之更加坚定了护主突围的决心。
曹洪部将晏明三合不到被赵云刺死,云力战马延、张凯、焦触、张南、毫无惧色,所到之处,威不可当,曹操爱其才,传令生擒之,不许放冷箭,这倒成全了赵云,此战,常山赵子龙砍倒大旗之面,夺槊之条;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此战不仅是武艺的考验,还是耐力和意志的磨练,而且还要照顾到怀里的阿斗,一切不利的因素都集中在赵子龙身上,最终还是突围成功。真是血染片袍透中红,当阳谁必与争锋,赵云不愧为三国冲阵第一猛将。
三国时第一个摆“空城计”的并不是诸葛亮,而是赵云,宝军山一役后,曹操领大队人马从关中杀来,黄忠夺粮时,赵云领少数骑兵接应,不想与曹操大部队遭遇,赵云又是匹马单枪杀出重围,曹军追击赵云,云大开寨门,只身立于营外,摆起“空城计”,张 、徐 不敢冒进,急忙退走,云又擂动战鼓,虚张声势,并用弓箭在后面射出曹军,曹军惊慌逃走,此战后刘备对孔明说:“子龙一身都是胆!”
赵云不只是一员有勇有谋的战将,并且具有远见常识,极有政治头脑。赵云还深明大义,遇事以国家利益为重,又能顾全大局,不贪小利,这些品德和行事,都表现了他的政治家风度。
拒绝赵苑献给他的美貌的寡嫂,反对刘备分封土地、钱财,劝阻刘备不要伐吴,应识大局重。都体现了赵云的远见卓识。
赵云七直高龄仍能力斩五将,韩德一门五将皆被赵云所杀,显示出云老当益壮,赵云病逝后,孔明跌足而哭曰:“子龙身故,国家损栋梁,吾去一臂也!”赵云在蜀汉历任翊军将军、中护军、征南将等,封永昌亭侯,谥曰“顺平侯”。
马超,字孟起,面如冠玉,虎体猿臂,彪腹狼腰,手执长枪,坐骑骏马.素有”锦马超”之称.马超不仅人长得英俊潇洒,武艺也是冠绝一时,少有敌手.刘备称王时,便将自己左将军的官职让与了马超.
曹操一生没有经历过过多的坎坷,不像刘备.除了华容道上的狼狈相外,马超给予他的割须弃袍也算是他战斗生涯中的耻辱亮点了,为父报仇,马超兴兵伐曹.西凉兵攻势甚猛,曹军抵挡不住,败退而逃.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曹操的五虎上将,于禁只和马超斗了八九个回合便败下阵来,张郃二十合后亦败走,李通数合之间便被刺死.曹无人保护,落荒而逃.弃袍割须更是耻辱.亏得曹洪死命抵挡方得逃脱,曹曰:”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通过此战马超的强悍可见一斑.
“许禇裸衣斗马超”亦是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话题.许禇素有虎痴之称,是曹操的亲卫队长,很有气力,作战不要命.与马超大战二百回合不分胜败,脱去盔甲又战.进入痴狂状态的虎痴战斗力甚为惊人.后曹怕许禇有失才收兵闭门.
由于刘备的好贤(这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得知马超处境不好,便派李恢去汉中交好马超,马超亦认准刘备是可奉之主,便毅然归顺.刘备得到马超,甚席,拜为平西将军.
此间又有一小插曲.因马超非故人,关羽不悦其一步升为平西将军,受此重用,便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才能谁可匹敌.孔明甚知关羽骄傲,不肯服人,为处理好他们的关系,便回信说:”马超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穷彭之徒,当与翼德并躯争先,尤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关羽见信,大喜,认为自己受到孔明的推崇.其实不关如此,孔明在信中对马超作了高度的评价,说他文武兼备,可与西汉勇将穷布\彭越以及张飞相比.
马超四十七岁英年早逝,追谥为威侯.令人遗憾.
提起黄忠,我们立刻联想到的是他那百步穿杨的神箭绝技.罗贯中借孔明之口向我们介绍了黄忠:姓黄,名忠,字汉升.乃南阳人.虽今年近六旬,却有万夫不挡之勇,不可轻敌.”
黄忠首次露面是与关羽交锋,刘备命关羽攻长沙,太守韩玄令忠御之.首战二人激斗一百回合,不分胜负.各自钦佩对方.次战黄忠战时马失前蹄,关羽没有趁人之危,饶他去也.三战,忠感关羽义气.箭射关羽盔缨报前日不杀之恩.总之是英雄惜英雄.为此,韩玄欲斩黄忠,情急之下杀玄向关羽投诚去了.刘备待黄忠甚厚,黄忠亦为之效命.
黄忠年纪虽大,但不服老,性格十分要强.进攻城时便和魏延争先出战.魏延冒失遭围,老黄忠从天而降,稳定阵脚.最终反败为胜.验证了那句老话:”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黄忠军事上最大的成就便市夺取定军山,杀曹操大将夏侯渊.夏侯渊是曹操的老乡,早年便于曹操一起出来打天下,是曹操倚重的将才.他深通韬略,善晓兵机.孔明对渊的评价也甚高.
此战黄忠等到彼竭我盈之时,突然杀出.”忠一如既往,冲锋必身先士卒.”其勇敢坚毅名列全军之首.夏侯渊准备不足,不一回便被黄忠击杀.使得曹操放声大哭.
黄忠的名望没有关羽\马超高,刘备还是把黄忠摆在了和关马平等的位置上,孔明希望刘备考虑一下关羽的感受,备坚持这样做,赐忠关内侯.忠去世后又追封为刚侯.可见刘备对黄忠的喜爱以及对他的认可.
”七虚三实”,罗贯中十分巧妙地将历史寓于小说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气势恢弘\激情豪迈的三国年代.
关张赵马黄的故事也未必都是真实的,但是人们数百年来就这么传诵他 们的故事.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张飞的丈八蛇矛,赵云的龙胆枪,马超的青天枪,黄忠的落日弓,像星空的明月记载着他们不朽的功勋.他们不是实人,都是有血有肉的真汉子.罗贯中通过他的妙笔使我们看到更为真切\让人喜爱的五虎将.
关羽刚烈而骄傲,但他视功名钱财如粪土,以忠义二字为自己做人行事的准则,至死不背刘备.这份情谊令人钦佩.中的关羽并不是神,不是世人学拜的关帝\真君\武圣.而是实实在在的人,优缺点同样明显.
张飞虽然粗鲁,但他以他所信奉的理来做事.心直\不欺人.是一个有头脑的莽汉形象.他对刘被也同样是忠心不二,一生追随.张飞的知名度不差似关羽,也是受喜爱的人物之一.
赵云在中几乎被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人:有勇有谋,赤胆忠心;战无不胜,一心为国.作为人臣的一切优秀品质他都具备了.真是三国武将第一人,赵云子龙美名传.
马超,一生争战无数,为蜀汉作出重大贡献.作战勇猛,行事低调,不计个人荣辱.去世前也只是请刘备照顾其弟马岱,不到五十便辞世,让人不禁感叹:好花不常在,英雄少长命.
黄忠老矣?尚能饭否?能!他不但能饭,而且能战.夕阳无限好,黄昏更灿烂.黄忠让我们看到的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息的积极的生活精神.
三国人物的成败,给我们留下的经验和教训是无价的珍贵遗产.通过五虎将的人生,我们品位自己的人生,受益无穷.
包小喵
首先 把主要对话全部拎出来
然后,把特别重要的心理活动转化成语言或者场白,也就是做成对话或者独白
然后,在某些有必要的对话前加上科词,用以指导表演如 某某某(气愤):“啥啥啥啥啥啥”
广播剧,最有特色的就是它是声音大过肢体表演,所以可以选择适当的现成歌曲,或者有才就自己写歌。
人物性格适当放大夸张,广播剧的对白不能太过沉闷,用词鲜亮是王道
仅个人意见
原贴:小说改成剧本 怎么做?
潇然在心
一九六五年九月七日纽约举行一场台球世界冠军赛。这场争夺赛是在路易斯·福克斯和约翰·迪瑞之间进行,奖金四万美元。
这两位都是台球坛上的奇才,观众们在静静地观看着比赛的进展。福克斯得分已遥遥领先。他只要再得几分,这场比赛就将宣告结束。
这时赛厅里的气氛十分紧张。福克斯洋洋自得准备作最后几杆漂亮的击球。迪瑞沮丧地坐在一个角落里,他的败局已定。突然在那死一般沉寂的赛厅里出现了一只苍蝇,嗡嗡作响。它绕着球台盘旋了一会,然后叮在了主球上。福克斯微微一笑,轻轻地一挥手,“嘘”一声赶走了苍蝇。他又盯着台球,伏下身子准备击球,可是这只苍蝇第二次来到台盘上方盘旋,而后又落在了主球上。于是观众中发出了一阵紧张的笑声。福克斯又轻嘘一声将苍蝇赶跑了,他的情绪并没有因为这种干扰而波动。但是这只苍蝇第三次回到了台盘上。观众中发出了一阵狂笑。原先冷静的福克斯这次再也不冷静了。他用球杆去捣那苍蝇,把它赶走。不料球杆擦着主球,主球滚动了一英寸。苍蝇是不见了,可是由于福克斯触及了主球,他就失去了继续击球的机会。迪瑞充分地利用了这一幸运的机会,打得极漂亮,长时间地连续击球,直至比赛结束。迪瑞夺得了台球世界冠军,并拿走了四万美元奖金的大部分。
那天夜里,福克斯离开赛厅时,宛如在奇怪的梦幻中游走。第二天早上,一艘警艇在河上发现了他的尸体,他自杀了。
Rainee
小说改拍,一点也不好,我很反对。像明晓溪的《泡沫之夏》,改成剧本,换的演员,一个都不成功,小说人物都很年轻的,那些演员都快成叔叔级别的了,一点都不好,反正我是不会看的。
改成剧本的小说会改变原著的意思,一点也不好。
escallop
当然不是了。
电影、电视剧的剧本大体来说有三个来源:
第一:改编自文学作品,比如《红高粱》、过把瘾这些
第二:编剧自己创作的剧本;编剧创作的剧本是不需要提前写成小说的。比如《潜伏》,它是由姜伟编剧查阅资料,首先写成故事梗概,然后做成故事大纲,接着分集、分场,最后写成正式的剧本,然后拍摄;在这部电视剧放映完后,编剧有可能会把剧本整理成小说。《大明宫词》也是这样的
第三:来自网络写手的东西;跟第一处差不多。是编剧根据现有的故事,进行大刀阔斧地改,改成适合电影、电视剧表现形式的剧本。
还有一个来源是翻拍
差不多就这几个来源。剧本跟小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小说可以改成剧本,剧本可以改成小说;但并不是所有的剧本都来源于小说、从小说改编
MynameisJanne
把一部小说、一本书、一出舞台剧或一篇文章改编成电
影剧本跟创作独创的电影剧本是一样的。“进行改编”
(to adapt)意味着从一种媒介改变成另一种媒介。改编
(adaption)的定义是:“通过变化或调整使之更合宜或适
应的一种能力”——也就是把某些事情加以变更从而在结构、
功能和形式上造成变化,以便调整得更恰当。
换句话说,小说就是小说,舞台剧就是舞台剧,电影剧
本就是电影剧本。把一本书改编成电影剧本,意味着把这一
个(书)改变成为另一个(电影剧本),而不是把这一个叠
加在另一个之上。它不是拍成电影的小说,或者拍成电影的
舞台剧。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一个是苹果,另一个
是桔子。
当你把一部小说、一出舞台剧、一篇文章,甚至于一首
歌曲改编成电影剧本时,你是在把一种形式改变为另一种形
式。你是根据它原来的素材来写一个电影剧本。
然而从实质上讲,你还是在创作一个独创的电影剧本,
因而你必须以独创的方式来探讨它。
一部小说通常涉及的是一个人的内在生活,是在戏剧性
动作的思想景象中发生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情绪与回忆。
在小说中,你可以用一句话、一个段落,一页稿纸,或一个
章节,来描写人物的内心对白、思想、感情和印象等等。小
说时常发生在人物的脑海内。
另一方面,一出舞台剧是在舞台面的规定范围之内用对
话把思想、感情和事件描绘出来。戏剧涉及的是戏剧性行动
的语言(language)。
电影剧本涉及的是外部情境(externals),是具体的
细节——一只钟的滴嗒声,一个小孩在空旷的街道上游戏,
一辆汽车拐过街角等。电影剧本是一个用画面来讲述的故
事,它发生在戏剧结构的来龙去脉之中。
(Weekend)和《随心所欲》(Vivre sa Vie)等片的富于
创新精神的法国电影导演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
odard)说过,电影正在发展自己的语言,所以我们要学习
如何去读解画面。
改编的剧本应该看作是独创的电影剧本。它只不过是以
小说、书籍、舞台剧、文章或歌曲为起点。这些都是材料
来源,是起点。仅此而已。
当你改编一部小说时,你没有必要把自己仅限于忠实于
原素材的地步。
《总统班底》就是个好例子。它是由威廉·戈尔德曼根
据伯恩斯坦与武德沃得所写的书(顺便提醒一句,是关于水
门事件的)改编的,这里就需要立即作出若干个剧作上的选
择。在舍伍德·欧克斯实验学院的一次采访之中,戈尔德曼
说,这是一个很困难的改编。“我必须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来
处理这个非常复杂的素材,但又不能显得头脑简单。我必须
从没有故事的素材中编出个故事来。要编出一个合情合理的
故事,总是一个问题。
“举例说,电影是在原书的一半之处结束的。我们决定
就在哈德曼犯错误的地方结束。而不是去表现武德沃得和伯
恩斯坦怎样获得全胜。观众已经知道他们证实自己是正确的
了,并且名利双收,成了新闻界的宠儿。试图以这样的高调
来结束影片,那会是个错误。所以我们决定在这里结束:在
哈德曼犯错误的地方,也就是原书一半多一点儿的地方结束
影片。对电影剧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确定结构。我必须
确信,我们找到了我们一直要寻找的东西。如果观众被弄得
稀里糊涂,那我们就会失去他们。”
戈尔德曼以闯入水门大楼那个紧张而充满悬念的段落为
开端。然后,当那些人被捕后,在预审法庭上介绍了武德沃
得(罗伯特·雷德福饰)。他在法庭上看到了那位高级律师,
于是开始怀疑,然后介入其中。当伯恩斯坦(达斯汀·霍夫
曼饰)参加进来处理这件事时(这是情节点I),他们成功
地揭开了这一秘密与阴谋的来龙去脉,从而导致了美国总统
的下台。
原始素材是材料的来源。怎样把它形成电影剧本,那就
全靠你自己啦。你可以加上一些人物、场景、事变和事件等。
但不要把小说硬抄到电影剧本中去,要把它变成视觉上的,
由画面讲述出来的故事。
戈尔德曼在马拉松人(Marathon Man)中就是这样
做的。他改编了自己的小说:“人们问我是不是先写成电影
剧本的。我告诉他们,不是的。根本不是!是小说在先。它
被买下来拍电影,纯属巧合。
“马拉松人是一部很复杂的电影剧本。这部小说是
一部内心的小说,大多数动作会发生在这个小伙子的头脑里
面。在原书中和影片中,唯一一个直接表现的场面,就是奥
列佛在钻石区的那个场面。这是一场外景戏。我不需要改动
多大,因为它本来就表现得很好。在书中它很奏效,在电影
剧本中也很奏效,在影片中它也同样很奏效。”
当你把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时,你没有必要把自己
局限于忠实于原素材的地步。前不久我把一部小说改编成电
影剧本。我不得不从点点滴滴开始。这是一部灾难小说,写
的是一位气象学家发现一个新的冰河时期即将来临,当然,
没有人相信他。当气候开始变化时,已经太晚了。新的冰河
时期开始了。这位气象学家和其他一批科学家被派往冰岛去
考察冰川,但是船被冰封。小说以主人公被冻死为结尾。
这就是这本书。一部长达六百五十页的灾难小说。这是
够诱人的。
我决定保留这位主人公。但是,为了追求更多的戏剧价
值,我要把他摆在一个感情的冲突之中。所以我让他成为一
个在政治问题上直言不讳的教授,人们正在考虑授予他美国
纽约大学的一个终身职位。他的关于冰河时期即将临近的
“不负责任”的声明,可能要危及他的任职。
然后,我需要构思故事该怎么办。我需要把结尾改成一
个“高调的”或者正面的结尾。我要让他们都活下来,而不
是冻死在冰天雪地之中。我开始明白,我需要个令人激动的
开端。我通读了全书,在第278页上,我看到主人公在冰岛
测量冰川的运动。我决定从这里开始——就在这广阔无垠的
冰原上。这是一个视觉因素。当他们深深下降到冰川的心脏
时,发生了地震,引起了雪崩。他们总算死里逃生。这是一
个强烈的视觉段落,它十分恰当地建置了整个故事。
当教授返回纽约,把他的发现交给上级时,他们不相信
他。那年发生的第一场暴风雪,一个警告,成为第一幕结尾
的情节点。这场暴风雪发生在万圣节(我的主意),因为这
时有可能下雪,并且是一个很好的视觉段落。
这是未来事情的模样。
第二幕是另一个问题。我把大部分动作归成三个主要段
落:一、主人公组织了一个世界范围的科学家联络网来试图
解决这一问题;二、纽约城市开始冰冻;三、人们终于接受
了事实,并且试图制定出一个计划。我从书中挑了一些事件,
把这几场戏串在一起。我知道我必须避免重弹那些灾难片的
陈词滥调,因为当时灾难片已经没有市场了。正如前面提到
的那样,原书的结尾不适用,必须改变一下。我就以一个未
来的幸存者的故事作为结尾。
我把动作改成这样,当科学家的船被冰封之后(第二幕
结尾的情节点Ⅱ),我让主人公和他的科学家女友,以及另
外七个人离船而去,尝试着去适应冰天雪地的生活条件,就
象爱斯基摩人近千年来所做的那样。
所以第三幕是全新的。这九个人组成一个旅行集体,一
路上狩猎驯鹿,并抛弃了二十世纪的残余。我以这个气象学
家的女友生了一个孩子来结束这个电影剧本。
这个剧本很有效用。
当你把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时,它必须是一个视觉
的经验。这才是电影剧作家的工作。你仅仅需要忠实于原素
材的整体性就可以了。
当然也有例外。也许最独特的例外就是约翰·休斯顿为
马耳他之鹰(The Maltese Falcon)写的剧本。当时休
斯顿刚刚根据W·R·伯纳特(W.R.Burnett)的书改写成了
一个电影剧本峻岭(High Sierra)(由汉弗莱·鲍嘉
Humphrey Bogart和伊达·露彼诺Ida Lupino主演)。这部
影片非常成功。于是休斯顿得到机会编写和导演自己的第一
部作品。他决定把达什埃尔·汉麦特(Dashiel Hammett)
的小说马耳他之鹰重新拍成电影。这个萨姆·斯佩得
(Sam Spade)的侦探故事曾两次由华纳兄弟公司拍摄成影
片:一次在1931年拍成喜剧片,由理卡多·柯蒂茨(Ric-
ardo Cortez)与比博·丹尼尔斯(Bebe Daniels)主演。
另一次在1936年,以撒旦遇到一位太太为名(Satan
Met a Lady),由华伦·威廉(Warren William)和比蒂·
戴维斯(Bette Davis)主演。这两部影片全失败了。
休斯顿很喜欢这本书的味道。他认为可以在银幕上很完
整地把这个故事展现出来,把它拍成—部具有汉麦特风格的
硬汉子的侦探故事片。就在他临去休假之前,他把这本书交
给了他的秘书,让她通读全书,然后把文学的叙述改成电影
剧本的分镜头形式,把各个场面标出内景或外景,说明基本
动作并引用原书的对话做对白。然后,他就到墨西哥去了。
当他走后,这个电影剧本辗转到了杰克·L·华纳手中。
“我喜欢它,你们正抓到了这本书的妙处,”他对这位大吃
一惊的剧作者兼导演说道:“开拍!就照这个样子!我祝愿
它成功!”
休斯顿言听计从。结果,影片成为美国电影的经典之作!
威廉·戈尔德曼在谈到他写卖花生的卡西迪和跳太阳
舞的小伙子所遇到的种种困难时说:“首先对西部地区的
调查工作就是索然无味的,因为大部分材料不准确。那些写
西部故事的作家们搞的都是没完没了的神话,这本身就是虚
假的。很难去弄清真相。”
戈尔德曼花了整整八年时间去调查这个卖花生的卡西迪。
他偶然找到“一本或几篇,或者是一段关于卡西迪的资料,
但是没有一点关于跳太阳舞的小伙子的材料:在他同卡西迪
去南美之前,他仅是个无名小卒。”
戈尔德曼发现为了使卡西迪和小伙子离开这个国家逃到
南美,必须歪曲历史。这两个法外人是这类人中的最后两个。
时代变了,这两个西部的法外人再不能干那些自从南北战争
结束后他们一直干的事情了。
“在这部影片中,”戈尔德曼说,“卖花生的卡西迪和
跳太阳舞的小伙子抢劫了几次火车。而后官方组织了一个大
型民团对他们紧追不舍。当他们发现无法摆脱民团的追击时,
他们跳下了悬崖,然后到南美去谋生。但在实际生活中,当
卖花生的卡西迪得知大型民团的消息之后,他就走了,径直
走了!他知道全完了,他斗不过他们……
“我认为我应该证明我的主人公为什么要离开这里逃跑,
所以我尽量把这大型民团写成是毫不宽容的,这样就使得观
众们为他们逃脱罗网而鼓掌喝彩。
“这部影片的绝大部分是编造出来的。我采用了个别史
实,他们的确劫过两次火车,他们的确搞了不少炸药把车
厢炸得粉碎,而每次武德科克这个人都在车上;他们的确去
过纽约,他们也去了南美,最后他们的确在玻利维亚的枪
战中身亡。此外,是一些一鳞半爪的材料,故事全是拼凑的。”
T·S·艾略特①有句名言:“历史不过是编造的通道。”
如果你要写一个历史的电影剧本,对有关的人物不应追求准
确无误,只求历史事件及其结果准确就行了。
如果你必须增添新的场面,做就是了。如果需要的话可
以加进几个事件,使得故事更加个性化,只要它们能导致准
确的历史结果就行。法国电影创作者阿培尔·冈斯(Abel
Gance)②拍摄的《拿破仑》(Napoleon),就是一个利用
历史作为跳板的杰出范例。这部影片原来拍摄于1927年,最
近由科温·布朗罗(Kevin Brownlow)挖掘出来,并由弗朗
西斯·福特·科波拉发行公映。影片追述了拿破仑的早期生
涯,(冈斯在小孩打雪仗之中,便把孩提时代的拿破仑的军
事才能戏剧化地表现了出来。记住,动作即是人物!)然后,
影片跳到1789年,展现了法兰西革命的六年,并以拿破仑被
任命为法国陆军统帅为结尾。影片的结尾是一个精彩的三面
银幕的段落场面(三块银幕同时放映),表现拿破仑率领法
国军队进军意大利。
但是,对待历史不能太随便了。
在最近一个欧洲的电戏剧本创作班上,一名法国学生写
了一个关于拿破仑从滑铁卢到圣·赫伦纳岛的电影剧本。他
把这个故事写成一个浪漫的武侠电影,其中充满了不准确的
史实和纯属虚构的事件。他没有为这个故事进行充分的准备
或调查研究,因此剧本除了当做一个反面的写作样板之外,
别无它用。
把一出舞台剧改编成电影剧本也应该以同样的方式来对
待。虽然你涉及的是不同的形式,但遵循的是同样的原则。
一出戏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它涉及的是戏剧性动作的
语言。剧中人物讲述着他们的感觉,喋喋不休议论着他们的
记忆、情绪和事件。表演区、地点、背景永远局限在舞台框
之内。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生涯中也曾有过一段时间,他诅咒这
个舞台的限制,把它称之为:“没有价值的绞架”和“木头
的零!”而且恳请观众诸君“以自己的头脑来弥补表演的不
足。”他知道在这个舞台上是无法表现在碧空之下英格兰连
绵起伏的旷野上两支对垒的军队,这一壮观宏伟的场面。只
是在他完成了《哈姆莱特》之后,他才超越了舞台的限制,
创造了伟大的舞台艺术。
当你把一出戏改编成一个电影剧本时,你应该把戏中所
提到的或讲出来的事件加以视觉化。戏剧涉及的是语言和戏
剧性的对白。在田纳西·威廉斯(Tennesee Williams)③的
《欲望号街车》(A Streetcar Named Desire)或热屋顶
上的猫(A Cat on a Hot Tin Roof),阿瑟·密勒(Art-
hur Miller)的《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
或者是尤金·奥涅尔(Eugene O'Neill)④的直至深夜的
漫长旅程(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中,动作全
部发生在舞台上,在布景之中,演员在议论自己,或者相互
对话。你可以随便拿来一个剧本看看,无论是萨姆·沙帕德
(Sam Shepard)的现代戏剧如饥饿阶级的咒骂(Curse
of the Starving Class),还是艾德华·阿尔比(Edward
Albee)的谁害怕弗杰尼亚·伍尔夫(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全是一样。
因为一出戏的动作是说出来的,所以你必须加以扩展,
赋予它以视觉的幅度。你应该为剧中仅仅在对话中提到的事
情增加一些场面与对话,把它们加以安排和设计,从而使它
们能引向原舞台剧的主要场景上。要从对话之中找到把动作
视觉化的方法。
澳大利亚的影片驯马手莫兰特(Breaker Morant)
是个好例子。原剧作者为肯尼恩·罗斯(Kenneth Ross)
(他还写过《豺狼的日子》(Day of the Jackal),后来
由澳大利亚电影创作者和鲁斯·贝瑞斯福特(Bruce Bere-
sford)改编并导演成影片。这部影片是关于布尔战争
(Boer War)(1900年)中,一名澳大利亚军官由于以一种
“非正统的和不文明的方式”(游击战争)杀死敌人而被控、
受审,最后被处死的故事。他成了政治斗争的受害者,战争
赌博中的抵押品,本世纪初英国殖民主义制度的一位澳大利
亚牺牲品。原舞台剧是发生在法庭上,但是影片则把动作扩
展开来,它不仅增加了战斗场面的闪回镜头,而且加进了表
现这位士兵个人生活的场面。结果使它成为了一部震撼人心
的、发人深省的影片。
这出舞台剧和影片各自独具一格,这当然要归功于戏剧
作家和电影创作者。
主要表现人——无论是活人还是死人——的电影剧本,
即传记体式的剧本,必须有所取舍和集中,从而使它富有效
果。以卡尔·福曼(Cail Forman)编剧的青年的温斯顿
(Young Winston)为例,它只涉及了温斯顿·丘吉尔在当选
为首相之前的生活的几个插曲和事件。
你的人物的生活仅仅是你写作的开始。要有选择。只要
从主人公生活中挑选出几个事件或事情,然后把它们构成一
条戏剧性故事线。汤姆·理克曼(Tom Rickman)的煤矿工
的女儿(Coal Miner's Daughter),罗伯特·波尔特(R-
obert Bolt)的《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
以及奥逊·威尔斯和赫尔曼·曼凯维奇的《公民凯恩》(根据
威廉·鲁道夫·赫斯特的生涯松散地改编而成)都是把主人公
生活的几个事件加以戏剧性安排而构成的很好范例。
你怎样处理你的对象的生活,这决定了基本的故事线;没
有一条故事线,就没有故事;而没有故事,你也就写不成电影
剧本!
前不久,我的一个学生获得了把一家重要的大城市报纸的
第一位女主编的生活拍成电影的创作权。我的学生试图把一切
事情都写进故事之内;早期生涯,“因为它们非常有意思”;
她的婚姻和生儿育女,‘因为她具有不寻常的处世态度”;她
报道过几个重要新闻的那个早期的记者生活。“因为它们实在
令人兴奋”,以及获得主编职务以及其他几个故事,“因为这
是她成名的原因”。
我劝她集中写这个女人生活中的几个事件,但是她被自己
的对象牢牢地缠住了,以至于无法客观地来看问题。于是我让
她做一个练习。我让她用几页纸写出她的故事线。她写了足足
二十六页稿纸给我,而且只写了这个人物一生的一半!她根本
没写出个故事来,只写了个记事,而且枯燥无味。我告诉她这
样写不行,建议她集中在这个人物的主编生涯中的一、两个故
事上。一个星期后,她来对我说,她无法决定哪件事情值得写。
这种迟疑不决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她感到沮丧而压抑,最后丧
失了信心不想写这个剧本了。一天,她哭着来找我。我鼓励她
重新研究那些素材,找出这个女人生活中最有兴趣的三件事情,
(写作,请记住,就是挑选与选择),如果需
要的话,找那个女人谈谈,问问她自己认为她的生活和事业中
哪些方面最有意思。她这样做了,并终于以主人公所报道的那
个新闻故事,也就是使她成为第一位女主编的那个新闻故事为
基础来构成一条故事线。这条故事线成为这个电影剧本的“钩
子”或基础。
你只能用一百二十页稿纸来讲故事。要精心地挑选那些事
件,从而使它们能通过最好的视觉能力与戏剧性成分来描绘你
的故事,使它们趣味盎然。电影剧本必须以你故事的戏剧性要
求为基础。原始素材毕竟只是原始素材。它只是个起点,
而不是终点。
新闻记者似乎很难学到这一点。当他们以一篇报道为基础
写电影剧本时,常常感到困难。我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因为,
在一部影片中结构戏剧性故事线的方法,恰好与在新闻报道的
结构法截然相反。
一个新闻记者以收集事实和情报为业,他靠研究书本或采
访有关人员来完成自己的任务。他们一旦掌握了全部事实,就
可以设想出故事来。一个新闻记者收集的素材越多,信息也就
越多;这样他就可以使用一些,或全部都用,或干脆不用。他
一旦收集到事实材料后,就开始寻找故事的“钩子”或“角
度”,然后仅仅使用其中那些最有趣的、最有说服力的事实来
写他的故事。
这就是好的新闻报道。
但是写电影剧本正好与之相反。你带着一种想法,一个主
题,一个动作与人物,来写电影剧本;然后编织一个能使之戏
剧化的故事线。一旦你有了这个基础故事线——如三个家伙抢
劫蔡斯·曼哈顿银行——你就可以把它加以扩展;进行调查,
创造人物,写人物传记,需要的话,访问一些人,收集所缺的
那些能对故事有用的事实和情报。如果故事还缺什么东西,那
就撰写出来。
在电影剧本中,事实支承着故事;你甚至可以说,它们创
造了这个故事。
在电影剧本写作中,你是从一般到特殊,你先找出这个故
事,然后收集事实。在新闻报道写作中,你是从特殊到一般;
你先收集事实,然后再找出故事。
有一位著名的新闻记者,他根据自己发表在一家全国性杂
志上的一篇有争议的文章来改编一个电影剧本。尽管他掌握了
全部事实,但是他仍然感到很难摆脱开文章,很难把一个好的
电影剧本所需要的那些因素加以戏剧化。在寻找合适的事实和
细节方面,他束手无策了。写到三十页就不知道如何写下去了。
他陷入困境,惊恐失措,然后把这个本来能成为一个好的电影
剧本的东西束之高阁了。
他不能做到文章是文章,电影剧本是电影剧本。他想要忠实
于原素材,但是这行不通。
很多人想根据杂志或报纸上的一篇文章来编写一个电影剧本
或电视剧本。如果你想把一篇文章改编成电影剧本的话,你就必
须从电影剧作家的角度去处理它。这个故事是说什么的?谁是主
要人物?结尾怎样?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男子因被指控犯谋杀
罪而被捕、受审、后来又宣告他无罪,直到公审后才发现他是真
正有罪的?还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设计,制作赛车,并
参加竞赛,最后成为冠军?还是关于一个医生发现了治疗糖尿病
的方法?还是关于乱伦的事?写的是谁?讲的是什么?当你回
答这些问题时,你可以把它们安排在戏剧性结构之中。
当你把一篇文章或新闻报道改编成一个电影剧本或电视剧本
时 你会碰到许多法律问题。首先,你应当获准写这个剧本,这
意味着,你应从有关人员那里得到改编权,要和作者谈判,也许
还要和报社、杂志社协商。大多数人是愿意你把他们的故事搬上
银幕或电视的。如果你认真的话,还需要咨询专门办理这类事务
的法律顾问或者文学经纪人。
但无论如何,别被法律事务纠缠过多。如果你不想现在就办,
那就别办。先写出个初稿或梗概。素材中有一些东西吸引了你,
是些什么呢?要探索一下。你可以决定根据这篇文章或故事写个
草稿,然后看看结果如何。如果不错,你再把它给一些有关人员
看一看。如果你不这样做的话,你永远不会知道结果如何。以
上就是你应该做的一切事情。
以上我们讨论了把小说、舞台剧或者文章改编成电影剧本的
问题,但是我们依然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最好的改编艺
术?
回答:不要绝对忠实于原著。一本书是一本书,一出戏是
一出戏,一篇文章是一篇文章,一个电影剧本是一个电影剧本。
改编的电影剧本就是独创的电影剧本。它们是截然不同的形式。
正如苹果不同于桔子一样!
练习:
随便翻开一本小说,读几页。注意一下,叙事动作是如何描
写的。它是发生在小说主人公的脑海之中?是通过对话讲述出来
的?描写部分怎样?再拿出一个戏剧剧本,也读几页。注意一下
人物是如何谈论他们自己或者剧本的动作。然后读几页电影剧本
(随便找本书中的电影剧本片断即可),看看电影剧本是如何处
理外部细节和事件的,主要人物看见什么。
---------------------------
① T·S·艾略特:(T.S.Eliot)美国现代诗人,与庞德并
驾齐驱被称为美国现代诗歌鼻祖。
② 阿培尔·冈斯(Abel Gance)法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诗
人及哲学家。
③ 田纳西·威廉斯(Tennesee Williams)美国现代著名剧
作家。
④ 阿瑟·密勒(Arthur Miller)美国当代戏剧家。尤金·
奥涅尔(Eugene O'neill)美国当代戏剧家,被视为美国
当代戏剧之父。
招财小猫咪
我写过几本脚本,我的感受是
1,镜头感要强,小说里飘渺的文字要想办法实题化。
2,人物的心理和性格要能通过语言和细节的动作表现出来。
3,删去小说中为提升气氛却没有实用的词藻,文句
4,要考虑现实录制的条件和情况,把小说中太过复杂,有对主情节没什么影响的地方简化或删除
5,适当增加任务语言,动作
6,每一幕前都要进行环境,背景描写
如果你文笔不错,懂得剧本格式,那就差不多了吧~~
原贴:小说如何改成影视剧本
萨拉_Anita
列出人物,找出所有的环境描写放在一边备用。找出文中所有原句对话按顺序写下来。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把所有的剩余部分穿插在其中。尤其要在括弧里注明地点,还有人物的动作,神态,面部表情。。。。。。以备剧本拍摄时所需,既然是小小说,如果成分不够,还可以添加人物对话或插入其它成分。。。。
原贴:怎样把小小说改成剧本
easue
houjixin
不是,小说改剧本属于改编。改编是剧本的一种来源,但不多,大多还是原创。原创的故事从哪里来,当然是编剧编出来的,不然那编剧不成吃干饭的了。写剧本前不是要写小说,是要写故事大纲,人物小传,分集大纲,制片方认可后,编剧才会据此写出剧本。
xianhxdsohu
jjwhu
咿呀咿呀蔚
原贴:负荆请罪改成剧本?
许老板
原贴:怎样把小小说改成剧本
liamo11
原贴:四大名著剧本
Bunny琪仔
xiaoshun
香草2005
原贴:帮我把剧本修改成好笑的!
neptune
老霖NSF
Myself
xuernana
原贴:小说如何改成影视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