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分镜头剧本
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剧本怎么写
makura1215
剧本写作基础:剧本的格式
首先明确一点,剧本区别于任何一种文体形式,我经常看到有的朋友把剧本写成了小说或人物传记,这是不对的,至少是不专业的。剧本有自己专署的格式,写剧本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个技术活。
写剧本也不是什么很崇高的艺术创作,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工种,剧作家和清洁工人没什么区别,都是很普通的工作而已,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写剧本,每个人都可以当导演。当然,既然是一个工种,就有自己的规范。这些规范也许不会让你迅速变成一个专家,但至少能使你看上去像一个专家。或者,不至于让你糟糕的格式成为审稿人枪毙你稿子的理由。因为一个审稿人每天要看三到四篇稿子,如果你的剧本格式看上去不怎么专业的话,他完全有理由翻上几页就把你的剧本扔在角落里凉快。
先来看看剧本写作常犯的错误:
1:把剧本写成了小说
刚刚上面提到有的朋友把剧本写成了小说,不是不可以,但那个是文学剧本,根本不能用来指导拍摄和制作。举个例子,你可以在小说里花几页的笔墨来写一个人的身世,背景,家庭组成,或是用几页的笔墨来描写主角的心理斗争过程,但这些东西是无法表现在电影屏幕上的。你的剧本就是一个屏幕,你所要表现的是电影屏幕上能被观众直接看到感受到的东西。像心理活动这类东西是无法很好的表现出来的。加旁白?当然可以,除非你能忍受主角的画外音在一动不动的镜头里读几页小说。电影*画面表达情绪,你的剧本就是电影画面,要通过摄像机的角度来写,这可能引起第二个问题。
2:不必要的摄象机标注
如果你这样写剧本:在5号升降台,用盘纳为升70型相机,60mm镜头,由8.5m摇至2m对焦…………如果你这样写,就算过了审稿人这一关,你的剧本也会被导演扔掉。你不需要教他怎么拍,这不是你的事。你在写剧本的时候完全不用担心相机的事。但是不是剧本就不要考虑相机了呢?也不是,你需要考虑相机的关系而不是位置。剧本里有自己的专用相机术语,多多使用这些术语,能让你的剧本很专业,至少看上去很专业。
1.Angle on 角度对准:比如BILL走出便利店,相机对准BILL。
2.Favoring 主要表现:BILL在一个大广场,人很多,但主要表现BILL。
3.Another angle 另一个角度:换个角度的相机表现BILL在大广场玩的很开心。
4.Wilder angle 更宽的角度:先表现BILL在广场的一角喝可乐,然后镜头拉远,表现BILL所在的广场。
5.New angle 新角度:换个角度表现BILL喝可乐,使镜头丰富。
6.POV 视点:从BILL的视点看东西。就是第一人称视角。
7.Reverse angle 反拍角度:BILL和SALLY在一起跳舞,先拍BILL看到的SALLY,再拍SALLY看到的BILL,通常是两人的POV互反。
8.Over shoulder angle 过肩镜头:相机越过BILL的肩头看到SALLY,BILL的肩头能把画面自然的分割,很常用的类型。
9.Moving shot 运动镜头:包括跟拍,摇移,追随等等,反正镜头是运动的,至于具体怎么动,还不是现在考虑的问题。
10.Two shot 双人镜头:BILL和SALLY在边喝可乐边交谈,这种镜头的相机不要随意移动,防止“越轴”。把BILL和SALLY两人连起来有一条轴线,相机只能在轴线一侧运动,如果越过这条轴线,在画面上BILL和SALLY的位置就会左右互换,引起观众视觉上的逻辑混淆。
11.Close shot 近景:强调SALLY美丽的眼睛,但一般少用为妙。
12.Insert 插入镜头:某物的近景,比如天色已晚,SALLY问BILL几点了,BILL抬起手来,接下来可以接一个BILL手表的特写,当然你还可以用此种镜头来换景,比如BILL移开手表时摄象机里看到的已经是夜晚的舞会了。
以上就是剧本里的镜头描写格式,看个例子就明白了。这是具体的写作格式:
场景说明要黑体,时间地点要黑体,居左
场景中出现的音效要黑体标出
第一次出现的人物名要黑体居中
人物的对话要居中,两边留空,不同人物的对话要另起一行
标明摄象机的关系
标明场景的切换,“切至”就是硬切,“化至”就是加转场的效果,全部居右
如有特效运用,也要用黑体标出
原贴:电视剧文学剧本怎么写?
蛋蛋erica
1、白居易的《长恨歌》。清朝时就被洪昇改编成昆曲剧本《长生殿》了,后来的京剧《贵妃醉酒》更是经久不衰。
最新的改编就是前不久的大片《妖猫传》,中间还经过了一次日本作家改编。
2、李白的《侠客行》。这个早就被金庸老爷子扩展成武侠小说《侠客行》了,后来被改编成影视好几次。
(很早的一部梁朝伟主演的《侠客行》,老实说也挺烂的哈哈哈哈)
3、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曹操为了大乔小乔打赤壁之战的传说恐怕几千年都洗不清了。。。。
4、白居易琵琶行。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一曲琵琶行可以扩展出多少风流韵事世态炎凉啊。
5、杜甫 三吏三别
不愧是“诗圣”的“诗史”之作。中间多少劳苦大众的悲欢离合人间惨事,可以拍成多少反战之作呀。
6、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最近在看柳云龙的谍战剧《风筝》,剧中后半段高君宝看着自己心爱的人上山下乡当知青嫁给农民时站在山上嘶吼着这首事,分为激动人心。这个剧不像正常的谍战剧,反而很像揭露人性的年代感情剧。正像李商隐这首诗一样,同样发生在巴山夜雨的山城重庆里,男主女主囿于信仰而始终不能在一起。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林大发
少点旁白描述,多点人物对话。中间可以让任务自己念内心独白。最重要的就是多对话。当然,一部长篇小说不太好改,也不适合。短篇的做就行了,顶多分上中下三部分就行,
lixiaoyulijia
我也正在做同样的事,也和你一样“不会”。我觉得要先在心里有一个框架,问问小说要表达什么,再问问自己要表达什么。这两者可能并不一样。你作为剧作者要有所取舍。然后确定故事的顺叙倒叙插叙,分幕,我是打算先全部写顺叙,最后根据效果再作改变。还有要考虑那些是小说表达得出来而在舞台上很难处理的,要改编或把这些情节放到幕后,或由演员说出来。
我改编的是话剧剧本啦:)
原贴:小说如何改编成剧本呀?
/mg_竹露
小说改编成剧本最大的难点是形式的转换,因为无论是电影剧本还是戏剧剧本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小说不尽相同。至于语言、设计对白,通行的做法是除了一些过渡和承接的对话外,以使用原作中人物的语言为主,否则就不叫改编而是再创作了。
小说有很多地方是可以让读者想象的,而剧本不行。台词,动作,环境,甚至表情之类的在剧本中需要讲明白。
而且,在某些地方剧本可以根据自己对原作的理解进行艺术的加工和删改。添加一些适当的情节和台词。
具体的要增加内容要视情况而定,不是都差不多的。
阿瓜阿籽
电视剧改小说挺容易的呀。。就先把人物关系理顺,故事理顺就行了,只是换了一种表达方式。。这两个东西都是以详细叙述、突出人的心理描写为主的。。电视剧里的景物交代的比较简单。。在小说里就可以把环境描写、心理描写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详细描写就好了。。。比如电视剧里的一个特写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和心理想法,在小说里就用语言直白的写出来就好了。。。有好多小说都被改成电视剧了,你可以看看呀。。。然后反过来用就好。。
原贴:剧本如何改编成小说
孙大脸
小说改编成剧本最大的难点是形式的转换,因为无论是电影剧本还是戏剧剧本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小说不尽相同。至于语言,通行的做法是除了一些过渡和承接的对话外,以使用原作中人物的语言为主,否则就不叫改编而是再创作了。
原贴:剧本如何改编成小说
mzcc
《将相和》剧本
时间:约两千三百年前,秦昭襄王称霸时期。
人物:蔺相如-,廉颇-,送信人-,旁白-,秦王—,赵王—,记录人,武士甲-,武士乙-,大臣甲-,大臣乙-,手下甲-,手下乙-
第一场:地点:赵国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大臣甲: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吧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大臣乙:我听说有个叫蔺相如的,他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第二场:地点:秦国皇宫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理直气壮地说)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连忙是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
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第三场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
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
【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请您为赵王击缶。
【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
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第四场: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
手下甲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
蔺相如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
手下乙:当然秦王厉害!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原贴:将相和改编成剧本
wangdan8310
根据导演和编剧的“灵感”被,鼎盛时期的香港片和早期的好莱坞影片就是这样,想到大致的故事情节,然后一边拍一边想,不过现在只限制与投资不算太大的电影。
现在电影都商业化了,所以剧本都会写的像小说一样详细才会有人看。
原版小说可以,但是如果作者健在,必须征求原著的同意。不过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没有几个好的!你看金庸的小说已经是登峰造极了,但是最有名的金庸电影,竟然是《东方不败》这个小说里只有少数几处提到的人物。还有什么更彻的东成西就!全拼想象力。
王尔德说:“艺术不脱离现实,就不能称之为艺术。”
有一本书叫《电影剧本写作基础》,网上有卖的,我看过感觉还行吧。
写剧本,一段一分钟左右,分90到120段写就行了。
┍."葒茶
一、电影剧本写作的几种模式
电影剧本的写作没有秘诀,只有规律。从写作模式上来说主要的有三种:
1、苏联模式
苏联的电影剧本大多写的如同我们中国的“电影小说”。
在苏联电影剧本中往往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述。这种写法充分表达出编剧对剧中人物的分析和定位。苏联的演员和导演都比较喜欢读这种电影剧本,因为对他们把握人物进行创作十分有帮助。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看他们创作的电影剧本肖尔斯、伟大的公民等等。然而这种电影剧本的写法,在经过导演的“二度创作”之后,即把文学形象变为影视画面之后,往往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不过,基本不离大格。因为苏联的电影导演遵守着“二度创作”的“度”,懂得自己的“二度创作”不是纂改剧本而是把剧本的文学性形象化。
中国的编剧很少提供这种模式的剧本。
新中国电影的第一位编剧于敏曾经按这种模式进行创作。他写出了炉火正红。看上去完全象“电影小说”。导演严恭在把它拍成同名影片时便进行了大量的删减。最后竟然形成了编导之间的尖锐矛盾。于敏为此撰文质问界限可泯乎?诘问导演的“二度创作”脱离了“度”,而成了扼杀编剧劳动的屠刀。这个教训极深。几十年来,中国的电影编剧便不再模仿苏联电影剧本的写作模式。
2、西方模式
我们见到的美国和日本的电影剧本,简洁得让人吃惊。
例如《罗生门》,这个剧本是导演自己写的,几乎只有对话和极简单的场景提示。其他的外国影的剧本也是如此。当然,他们很多剧本翻译过来时有的是对照着影片记录下来的完成本,并不一定就是人家编剧原来写的剧本。
现在,我们有些年青的电影作者写电影剧本的时候也学西方剧本的这种写法,不但分出场次来而且还标上“日”、“外”、“内”、“夜”,甚至还标上“特”“近”“中”“全”“远”这样的景别等等。生怕看剧本的人不知道他的剧本是电影剧本,也生怕别人看不出画面来。其实,好的电影剧本是无须进行这种标示的。因为这些标识是导演的工作,而不是编剧的工作。对于时间和景别来说,是需要编剧通过自己的画面描述能力来创作的,而不是用别的行当的工作方式来代替。
3、中国模式
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和比较,中国的电影编剧们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带有中国特色的写作模式。这个发展,我们可以从三十年代的剧本到五十年代的剧本再到八十年代的剧本,分三个阶段进行比较就可以明显的看出来。这个发展过程在这里就不说了。
我们只要看一看一些优秀经典影片的剧作就可以很容易发现,它是把苏联模式与西方模式结合起来进行运用的。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分场式,而且每一场戏比较完整,可视性很强,戏剧性也很强。
中国电影剧作模式的形成离不开中国文学、戏剧、话本的根基,所以章回性比较强。所谓的章回性并不真的就是指章回小说式,而是借了个词来说,即:它的每场戏的衔接和它的内在联系十分的吸引人,戏剧性很强。在写作上,它吸收了苏联和西方电影剧本的长处,综合成了中国电影剧本的模式。
当然,模式问题并不是写电影剧本的主要问题。
原贴:电视剧文学剧本怎么写?
雨天的melody
被宠坏的小喵喵
原贴:钗头凤怎样改编成剧本
玛丽苏
原贴:小说如何改编成剧本呀?
君主
哈娜娜
原贴:剧本如何改编成小说
白白7-7
原贴:如何把小说改编成话剧剧本
shixiang
shimeihao
原贴:木兰辞如何改编成剧本
taizisha
一般都是根据改变剧本拍的,剧本和小说差距还是很大的。不过现在很多电视剧都是编剧先看别人的小说,觉得小说符合自己的品味,符合大众的审美,有卖点,然后回和作者联系的。最后改变成电视剧。
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