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借书,或者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学习,买书,只要想学习,有的是办法!但是要学到东西就难了,下面我讲讲如何高效学习
一.在家高效学习的的障碍
1.环境让我们更依赖手机
当下的学习环境,因逐渐兴起的电子产品而时刻充满了危机。我们稍微一不小心就会落入沉迷手机的深渊,让人不得不对手机保持着高度警惕。
长时间使用手机固然有危害,但很多时候,我们却不是会轻易陷入其中无法自拔,那是因为生活之中还有其它方式可以取代手机娱乐的作用。
以往的假期,我们可以外出和朋友打打球,跑跑步,和闺蜜逛个街,和亲人一起出去旅个游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也让我们成天看手机变得不太现实。
可今时不同往日,现在面临的假期是被限制外出的假期,原本可以取代手机的娱乐放松方式,眼下也做不到。在这种环境面前,我们只好被迫的把看手机作为主要的娱乐消遣的主要方式。而这给我们沉迷于手机提供了绝对便利的环境条件。
同时,现在手机APP功能的强大,一旦给足了我们玩手机的时间,就足以轻易让我们深陷其中。
而这一点对于原本自我管理能力差的未成年学生来说,就更难控制住玩手机的时间,也就更难谈得上高效学习四字。
2.在家让我们缺少学习的反馈
在高中,我们就在生物课本上学到过负反馈这个词。比如说生态系统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稳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生态系统自身的负反馈调节。
而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我们能够不断的督促自己前行,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依靠着从外界获得的信息,进行着自身的负反馈调节。
举个例子来说,小时候上学的时候,每次考完试后我都有一个习惯,就是特别爱问身边朋友考的如何。
一旦我发现原先落后我的某某同学现在已经赶超我,那我心里定会十分焦急。这说明我这段时间的学习可能还不够努力,这之后我定会加倍努力改进问题调整学习状态,争取下次考试再反超回来。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学习负反馈调节。
而在家里学习,我们收到外界信息的反馈渠道就会减少,收到的信息也会变慢。
缺少了来自学校及时的反馈信息,我们很难弄清自己现在的学习状态是否足够努力,学习进度和学习成绩又是怎样等等问题,这也会让我们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二.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方法
虽说在家里学习会有很大的障碍,但如果我们能做到良好的自我管理,在家学习的种种障碍也不会影响到我们,反而我们会因为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在假期完成逆袭。
说起自我管理,不是一味地让自己喊口号,也不是一味地感动自己,而是要实实在在的拿出结果和成绩。正如莎士比亚所说: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
我们要做到良好的自我管理产生改变,更需要我们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给自己高效学习留出充足的空间,下面我就从三个角度讲述加强自我管理的方法。
1.建立属于自己的时间管理体系
(a)明确任务的重要性,分配合适的时间
我们可以利用任务安排的四象限法则来给我们的时间做一个总的规划安排,根据四象限法则的分类:重要且紧急>紧急不重要>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不紧急
重要的事情,通常当下做与不做不会有多大影响,但长期坚持才会产生质变。比如现在读书,写作这两件事情,几天的行动或许收获不了许多,但长期坚持下去我们会受益匪浅,甚至可以建立起一个额外的副业,给我们增加财富收入。
所以说,重要的事情不一定非要当下就分配出大量时间去做它,但它值得我们在这一个阶段留出大量的时间去完成它。但同样我们也要认识到,现在来说是重要的事情,将来可能会随时变成紧急的事情。
比如说大学期间,学好英语考出四六级证书很重要,但刚上大学的时候却并不紧急。但如果我们大一大二大三都无动于衷,拖到大四的时候,学好英语考出四六级就成为了一件重要且十万火急的事情,因为不少大学规定,没有英语四级证书,就无法顺利毕业。
分类明确好自己的任务归类,给任务一个合适的时间分配,是做好时间管理的第一步。第二部要做的,就是要给自己的时间做一个统计,每天进行时间记录,找回每日丢失的时间。
(b)找回被干扰浪费的时间
记录做一件事情时所需的时间时,我们可以把花费的时间分为以下几类。
按计划利用的时间外界干扰流失的时间自己浪费掉的时间
按计划利用的时间,比如说你今天上午9:00-10:00计划看书,你也按时完成,这就是按计划利用时间。如果说看书的过程突然被父母叫去帮忙做饭,导致看书的时间延长了半小时,则这半个小时是被外界干扰流失的时间。
而自己浪费的时间就是自己主观意愿浪费掉的,比如说看书的时候自己没忍住刷了会手机,导致看书的时间延长了半个小时。这半个小时就是自己浪费的时间。
推荐做一个表格,记录自己每天的时间利用率除去一天睡觉7-8小时以及必要的用餐洗漱时间(2小时以内),剩下14小时的时间安排比例我个人习惯建议大家6:3:1进行分配。
可以建立如图所示的表格
也就是说六成用来利用,3成留出来应对外界干扰,最多给自己留出1成时间浪费。这样的安排一方面保障了每日足够的学习时间,同时也容易做到。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但总的原则是,不要给自己留出过多的时间浪费,但也不能想着要去完全利用每天的时间,应该给自己留出一段时间以备外界干扰。
2.设立目标达成系统
设定目标,我们不可避免的要考虑这几个要素:任务、时间、数量、方法、障碍。也就是说,你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之后,要考虑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数量、完成任务的时间、需要使用什么方法完成,在完成任务或者在践行方法时或遇到什么障碍。
考虑完成目标会遇到什么样的障碍,是很多人的思维盲区。因为按照大多数人的思考方式,一般情况下,我们是不会考虑突发下的情况,毕竟考虑这些没有什么意义。
这样的思维方式本无可厚非,但要是把这种思维运用到目标达成里面,却是万万不能的。目标只有达成和未达成两个选项,没有中间选项,容错率极低。现在没做到,可能以后都没有机会再做到。像考研,像高考。
容错率低本身是目标达成的最大障碍,也是最本质的属性,很多时候容不得多少差池。很多人一开始不明所以,所以到了事后才会觉得惋惜懊恼,正是因为忽略掉了障碍这一因素。
前期想要做好目标达成系统,可以先从以下的两个角度入手。
(a)心态上:时刻牢记你是一名初学者
但我们眼下遇到的很多事情中,简单的往往你不觉得有挑战性,往往是难且大的目标,才会让你觉得蠢蠢欲动,有挑战的冲动。
但事实上,往往是你急功近利的心态,让你做不好自我管理。
如果你不循序渐进,上来就急功近利,给自己来个高难度挑战,假如你本身的自我管理能力不是很强,那么你在面对这些大目标的时候会失败,完不成。你就会很容易给自己贴上能力差,执行力不强的标签。
很多人其实并不是自我管理能力弱,只是因为开头的失败而给自己贴上了过多的标签。久而久之,这个标签到后面慢慢地演变成了自我放弃,到最后连早起一天这一个小小的目标也完成不了。
与其这样,到真的不如我们一个一个来,从易到难,掌握好了基本的技巧方法,时机到了再去挑战大的目标达成。
正如乔布斯所说:佛教中有一句话:初学者的心态;拥有初学者的心态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b)行动上:集中精力掌握时间要素
从目标达成的五个重要方面来讲,时间因素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定量,其实是这五个因素里最可控的因素。比如,到了收作业的时间你就要交作业,到了上考场考试的时候你就要去考试,时间不会变更。
所以说,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有一定的自信,同时我们也想着不去达成一些简单的目标,想让自己达成的目标更有成就感,你就可以考虑适当的提高时间这一因素的难度。
比如说,背单词20个坚持一个月,练字三个月早起一学期等等。这些事情基本上只是时间的累加,每天重复类似的动作,也没有太多额外的任务和障碍。执行起来,也没有太大的难度。
同时,时间要素很重要,因为时间可以把那些看似蠢笨的方法变成成功的最佳捷径。
早晨四点半写小说,一直写到十点逼自己写满十页为止,坚持30多年。这种在许多聪明人眼里不值一笑的蠢笨方法,竟然就是大作家村上春树关于写作的捷径。没有那么多修饰,就是这么简单而又朴实无华。
其实对咱们普通人都一样,时间恰恰是我们最容易掌控的一个因素。掌握了时间,可以说大部分的目标我们就有很大的把握做到了。
所以我们在归类自己的目标时,可以把容易的目标,主要影响因素为时间的目标给归类到一起,排到最优完成的位置。这样持之以恒,相信我们的目标管理能力就会越来越强,那些困难的目标,也会容易达成了。
三.如何高效学习
1.如何快速进入状态(3w连问法)
在家里没有学校一样的学习氛围,我们有时会很难进入学习状态,没有学习动力的时候,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为什么要做这个?(why)我做这个有什么好处?(what)要不要现在做?(when)
这三个问题中,弄清楚what,对when、why都有好处。也就是说,真正的弄懂一件事的重要性what时,我们才更容易开启接下来的行动。真正弄懂了what,进入状态难的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
比如说我们为什么要运动,很多人都会说:为了身体的健康。但这种说法显然不够具体,说服力不是很强,所以行动起来就感到动力不足。
但查阅资料以后以及在keep里了解相关的知识,我发现人的运动会加强机体新陈代谢。但正常情况下新陈代谢会随着年龄减慢,导致体内毒素未能及时充分的排出到体外,加大得病几率,而运动正好帮助我们自然的解决了这一个问题。
再结合当下的热点事例,钟南山院士虽是83岁高龄,但依然能在巨大压力下头脑清晰有条不紊的指挥前线疫情防控工作,精力比许多中年人还要充沛,秘诀就在于每日坚持运动。
所以,通过亲自动手查阅资料帮助了我更好的理解了what,所以接下来我问why,when时思路就清晰了,答案也就顺口而出了。我们做事情的动机也就越强了。
2.如何高效的完成学习计划
假期里学习,我更倾向于高效的利用时间完成每日计划。而不是单纯的靠大量的低效率时间累加而完成。
根据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的说:只要时间充足,10分钟的任务就会不断扩展,直到用完所有的时间。把这个定律迁移到学习上来可以理解为:10分钟高效学习就能完成的作业,往往可以拖到一小时来完成。
我们要规避在家里学习面临的低效率问题,可以从设立截止日期和给定合适的奖惩来解决。
(a)创造一整段没有干扰的时间,设定合适的截止时间点
我们要给学习设立一个合适的时间点,而不是一个时间段。就好比考试要按时交卷子一样,逾期交卷就应当判违规处理。
在假期给自己设定学习的时间点时,也给自己一段不受外界干扰的时间学习,同时相比学校的学习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学校毕竟只是单纯的学习的地方,受到学习以外的外界干扰很少。但在家里,学习就只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受到许多与学习不相干的事情的影响。
英国伦敦大学一项精力管理研究指出,一个人在高度集中的状态下被打扰,平均需要12分钟的时间才能够恢复到之前注意力集中的状态。
所以,学习过程中保持专注是非常重要的。家长们也更应该注意这一点,不着急的事情就不要在孩子学习时打扰他们,也不要给孩子制造干扰,同时也应防止孩子受到其它事物例如手机的干扰。
创造出1-2小时没有干扰的时间,设立好截止时间,每天就使用这一块的时间来高效学习。高效学习只学2-3小时,未必就比每天在干扰下低效率学习5-6小时差。
(b)设置合理的奖惩
如果说,在合理的安排下孩子还是因为分心而不能完成任务,这个时候家长就可以设定一定的奖惩措施来提高孩子的动力。
首先,既然是奖惩措施,一定要有奖有惩,不能单方面只有奖励或者惩罚。很多家长吝啬于给孩子奖励,光设置惩罚措施。这种做法很可能会让孩子产生学习上的反感,缺少真正的动力。
其次,惩罚和奖励都应该到位。一个到位的惩罚应该剥夺舒适感,一个到位的奖励应该满足孩子的渴望。
很多家长过于溺爱孩子,惩罚往往惩罚不到位,奖励往往也没有力度。这样长时间下来,孩子也会本能的把父母设定的奖惩措施当成摆设,不当回事。
比如说,孩子在完成每日的学习计划时,就应当满足孩子玩手机的渴望。如果计划没有按时完成,也应当剥夺孩子玩手机的权利,不能让孩子既没完成每日的学习计划,同时还能享受玩手机这种待在舒适区的权利。
如果能做到奖惩有度,奖惩措施是能充分发挥孩子学习的潜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