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例如红楼梦
明清时期龙阳小说
翌安
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
本讲以明清小说的题材开拓和艺术探索为视点,试图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描画出明清小说的梗概面貌。
一、明清小说与传统文化
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衍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1、史传色彩--世俗文学的历史依傍
中国的史官文化异常发达,源出于“纪实”的传统小说,与史官文化有着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密切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史传的烙印,史传性是中国传统小说最重要的民族特征。尽管明清小说带有浓厚的市民文化色彩,但无论从衍说故事之形式还是从讽寓教化之动机出发,都深深地受到了史传文化的决定性影响。
题材的史传性 观念的史传性 小说艺术的史传性
2、惩劝教化--儒家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典小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长久深远,而将这种影响合理化、具体化者,则是小说理论中的“惩劝教化”说。几乎可以说,“惩劝教化”模式笼罩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小说创作。
重视小说的教化作用 惩劝模式牢笼创作
3、神妖仙道--佛道思想的濡染
佛教自东汉末传入中国后,一直在文化形态上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创作。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国本土上产生发展成长的宗教,它与古代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尤其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对古代小说影响深刻。佛道所创造的神仙境界,仙、道、妖、鬼等意象,奇谲变幻的仙道法术,因果业报的结构,以及由此孕育的小说母题,无疑为小说世界带来了奇观异彩。
小说描写空间的拓展 小说人物画廊的丰富 小说情节的奇谲变幻
二、明清小说的内容拓展
就题材而言,明清小说可谓是包罗万象,空前丰富。明清小说全方位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表达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和理想追求。叙事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特点,使文学对社会生活的表现,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宽广和深入。城市经济和市民阶层的凸起,新的价值观念和新的社会理想又给文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内涵。
1、题材内容的空前丰富
题材丰富,内容多样是明清小说的突出特点。除了在民间流传蕴育多年而经文人加工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以及用魔幻的方式反映生活的神魔小说外,小说作者的笔触更是切近了现实生活。直接描写社会世态人情的世情小说的出现,是小说题材开拓上的重大突破,标志着小说创作进入了成熟发展的新阶段。
世情小说 历史演义 英雄传奇 神魔小说 讽刺小说 侠义公案小说
2、世俗生活的全面展现
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以现实生活为描摹对象,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来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这是明清小说的突出贡献。
爱情婚姻,家庭盛衰 官场黑幕,社会丑态
科举礼教,人生百态 日常生活,世情风貌
3、社会理想的全新探索
中国古代小说素有理想探索的传统,在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和宋元话本中,往往通过幻想浪漫的手法,表现理想。明清小说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一方面力求真实地描摹世态,批判社会;一方面则探索社会出路,塑造理想人物,展现理想境界。两者相辅相成,表现出对社会现实人生的热忱关注。
社会政治理想 爱情婚姻理想 人伦关系理想
三、明清小说的艺术成就
到了明清小说,叙事艺术已趋向成熟和完美。先前那种故事式的作品已衍化为繁富的鸿篇巨制,其间有宏大精致的结构,引人入胜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丰富多彩的语言,无微不至的描绘。文学的表现力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完备,《红楼梦》的问世,更是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走到了它的巅峰。
1、完备精湛的叙事结构
作为叙事文学的典范作品,明清小说在叙述方式和情节结构上的成就不同凡响。无论是章回体的长篇小说,还是精巧绵密的短篇作品,都各有优长。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结构宏伟,能在尺幅之间,舒展历史风云,饱览英雄人物,追寻历史进程。世情小说则脉络清晰,精巧细密,逼真地反映现实生活,展示生活样貌。
从事件结构到人物命运结构 从平铺直叙到立体交错
从单线纵深到全方位铺展 从主线突出到一线两描写
2、性格丰满的形象塑造
从历史传奇中人物刻画的类型化、平面化,到英雄传奇的个性凸现,直至世情小说注重平常人的典型性格的塑造,明清小说在人物形象刻画上成就非凡。将情节事件发展与人物性格密切相连,细腻委曲地传递人物的情绪心声,在对比映衬中凸现性格,描绘出人物的心灵成长史……明清小说中风韵独具、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显示了叙事文学在人物塑造上的突飞猛进。
因人设事 曲尽人情 相依相存 发展变化
3、曲描细叙的艺术刻划
由叙事为主,转向以描写为主,明清小说在艺术描写上渐趋细腻逼真,无论形象塑造、环境描写、细节刻划,还是人物心理情感的揭示,都力图描摹生活,笔参造化。追求洞察深微、见微知著的概括作用和艺术感染力。
丝丝入扣的心理描写 逼真细致的环境描写 丰富具体的细节描绘
枯草
再明清时期,不仅诞生了四大名著这一流传深远的小说,而且各类通俗小说都有了充分的发展,比如《拍案惊奇》、《封神演义》、《三侠五义》等等,而明清时期,小说文化之所以繁荣的原因有:其一是市民阶层的繁荣;其二是创作传播能力加强。一、市民阶层的繁荣在明清时期,生产力获得更大程度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得到充分发展,工商业也有了新的进步,从而将一众市民从满足物质需求的困境中解放了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市民阶层进一步兴起,其对于文化的需求也进一步加强,因此文学产生了下沉的趋势,通俗文学得到了众人的推崇。
明清时期的通俗文学多讲述离奇的神怪故事、自由的侠客经历或是爱情中的恩恩怨怨,这些内容并非高高在上,不落凡间,因此十分符合与当时市民阶层茶余饭后的需求,因此在这种极大的需求之下,通俗文学受到了充分的推动与影响。
二、创作传播能力加强首先,在创作层面上,明清的专职文人增多,在有充分的需求量的情况下,这些文人可以创作出大量的小说,从而在源头让小说达到繁荣的景象。不仅如此,前代的各种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佛教典籍以及话本都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相当牢固的基础,从而解决了小说取材的难题,让小说的创作成为更简单的事情。
其次,在传播层面上,首先是当时的造纸术与活字印刷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从而保证了小说文本的大量印刷,有利于小说的传播;其次,当时的商业成为了小说传播很好的载体,从而保证了这些小说有充分的售卖渠道,也可以保证有足够的顾客前来购买。
ldkkm
小说是伴随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宋代前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都市的繁荣,为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观众,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又大大地刺激了这种发展,从而产生出新的文学样式——话本。话本是说话人所用的底本,有讲史、小说、公案、灵怪等不同家数,已初具小说规模,在以后的流传过程中又不断加入新的创作,逐渐成熟。明代经济的发展和印刷业的发达,为小说脱离民间口头创作进入文人书面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明代中叶,白话小说作为成熟的文学样式正式登上文坛。
明代小说 明代文人创作的小说主要有白话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两大类。
明代的长篇小说按题材和思想内容,又可概分为四类,即讲史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和公案小说,代表性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三国演义》以陈寿《三国志》为蓝本,经各家说话人熔裁敷演,由罗贯中於元末明初写定。初不分回,只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今通行一百二十回本是清初毛宗岗改定的。此书生动描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三国鼎立,最后司马氏统一天下的复杂历史,结构宏伟,场面壮观,人物众多。有些人物颇具特色,成为某一类型人物的代表,如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但总的来说,《三国演义》重於叙述历史事件而薄於文学创造,人物有类型化的倾向,语言半文半白,显示出由历史向文学嬗变的痕迹。
《水浒传》或题施耐庵著,或题施耐庵、罗贯中合著。描述北宋宣和年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逼上梁山,“替天行道”的雄壮故事。宋江事史载甚略,宋人话本有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名目,水浒故事已在民间流传,至大宋宣和遗事记宋江等三十六人聚义梁山泊,已略具《水浒》雏形。水浒故事就是在这一基础上由文人加工写定成书的。《水浒传》情节曲折,故事性犟,善於在叙事中刻画人物,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成为妇孺皆知的文学形象,但虚构成份多於《三国演义》。它是中国第一部用通俗口语写成的长篇小说,在文学史和汉语史上都有很高价值。
神话小说《西游记》取材於唐代僧人玄奘去天竺(印度)取经的事迹,由吴承恩在民间传说和有关话本、杂剧的基础上改写而成。该书想像丰富,手法浪漫,语言诙谐,是白话小说中独树一帜的优秀之作。书中塑造了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和胆小自私的猪八戒两个受人喜爱的文学形象,孙悟空的形像是人民群众敢於同恶势力作斗争、不怕困难等优秀品质的艺术概括,也寄托了人民战胜邪恶势力的美好理想。
刊行於明万历年间的《金瓶梅词话》在白话长篇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摆脱英雄与神怪的传统题材,转而表现现实日常生活的创始之作。作者题兰陵笑笑生,前人疑为王世贞,不可信,近年又有屠龙、李开先、贾三近诸说,但均缺乏有力证据。该书籍《水浒传》中西门庆、潘金莲故事为缐索,演成百回长书,虽假托宋代,反映的却是16世纪北方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作者熟悉市井生活和市民语言,描摹人情世态细致传神,语言泼辣生动。但书中对官僚地主放纵肉欲颇多自然描写,影响了这部书的价值与流布。
此外,较著名的明代长篇小说还有熊大木的北宋志传、郭勋的皇明英烈传、许仲琳(或曰陆长庚)的《封神演义》、董说的《西游补》、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等,均在中国文学史占据一定地位。
明代描写冤狱诉讼的公案小说的兴起,是明后期社会政治腐败的产物。较著名的有李春芳著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无名氏著包孝肃公百家公案演义、余象斗著皇明诸司公案等,歌颂著名的清官包拯、海瑞、况锺等。但多追求情节离奇曲折,艺术上较粗糙,多夹杂迷信描写,并宣扬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也获丰收。冯梦龙辑纂的《喻世明言》(一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收入宋、元、明话本及拟话本一百二十篇。题材多取自稗史或传说,有宋元旧作,也有明人拟作,经冯梦龙润色加工,反映出当时市民阶层的思想、生活和情趣,对后世的白话小说及戏曲都有很大影响。常与“三言”并称,地位相当的是凌蒙初编著的拟话本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各四十篇,内有一篇重复,一篇杂剧,实七十八篇。“二拍”思想性、艺术性不及“三言”,但为凌氏本人创作,选材标准与语言风格比较统一。此外,明人创作的拟话本小说集还有《石点头》、《醉醒石》、《西湖二集》等十多种。但成就皆逊於“三言”、“两拍”。这些短篇小说中,爱情婚姻题材占重要地位,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和政治的黑暗也是重要主题,但美化统治阶级,宣扬封建礼教和鬼神迷信等充满糟粕的作品也占相当数量。
原贴:明清时期小说的 特点
Remember11
原因:
1.封建制度发展到顶峰。文人墨客只有通过小说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2.经济的发展。小说是伴随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都市的繁荣﹐为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观众﹐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又大大地刺激了这种发展。
3.市民阶层的扩大,使得通俗化的小说受欢迎。
4.政治腐败,作家们希望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和政治的黑暗。
背景介绍:我国的明清时期,古典小说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些小说多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反抗封建统治、追求自由幸福的思想,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 四大古典文学名著。
清风徐来
明清时期,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达到高峰。明代短篇小说的成就,除了对宋元话本的总结整理外,较突出的是“三言两拍”五部拟话本短篇白话小说集的问世。所谓“拟话本”则是模拟宋元话本的创作,明代中叶冯梦龙编选拟写了《喻世明言》(原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白话小说集,通称“三言”,每部包括小说40篇,共120篇。这些作品,有一些是对宋元话本的加工,而大部分则是明代的民间创作或由冯氏自己创作的。“三言”题材广泛,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社会生活和反传统势力的精神以及追求自由、平等的意识。“三言”在艺术上,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描写,都比前代的小说创作大大迈进了一步。继“三言”之后,明末出现了凌潆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通称“二拍”。“初刻”收小说四十篇,“二刻”收小说39篇,杂剧一出。“二拍”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虽不如“三言”,但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二拍”之后,直至清代,还有不少文人创作拟话本短篇小说,出了一些专集,乾隆以后拟话本才渐趋衰落而绝迹。今存者有明代《石点头》《醉醒石》《西湖二集》人中画《三刻拍案惊奇》等等。清代有《照世杯》《豆棚闲话》《西湖佳话》《十二楼》(又名《觉世名言》)等等。明末清初由署名“抱瓮老人”编选的《今古奇观》,是一部话本小说选集,共40回,它从“三言两拍”中选录40篇小说而编成的,数百年来流传甚广。除了白话短篇小说外,明清两代还出现了大批文言短篇小说,如明代瞿佑的《剪灯新话》4卷,李昌祺的剪灯余话4卷,赵弼的效颦集3卷,清代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20卷等,但成就最大的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这部优秀的短篇小说集收入作品491篇,其内容大都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经作者艺术加工成为大放异彩的文言小说。小说通过谈狐说鬼的形式,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愤懑,反映了作者的爱憎。全书作品构思巧妙,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各篇情节曲折动人,语言精炼,确为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艺术高峰。《聊斋志异》的流传极为广泛,现有手稿本、抄本、刻本及各家评注本传世。
云深觅晓月
1.穆人清
2.金蛇郎君
3.袁承志
4.归辛树
5.袁士霄
6.无尘
7.张召重
8.陈家洛
9.陆菲青
10.文泰来
11.胡一刀
12.苗人凤
13.胡斐
14.洪安通
15.韦小宝
MOMO是左撇子
因为那时候闲人多就想借助历史出个名头,而且,唐诗宋词园区,清就是写小说的,(谁给赞一个~~~)“ 四大奇书 ” 在所属的各类题材的小说中独占鳌头:《三国演义》是小说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历史小说的典范;《水浒传》既是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作品,也是一部英雄传奇的典范;《西游记》(吴承恩)既是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也是一部神魔小说的典范;《金瓶梅》既是第一部写世情的小说,也是第一部由文人独力创作的小说。
○小说在明代得以空前繁荣,归结起来,有以下五个原因:
1、工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壮大了市民阶层,形成了表现自己思想要求和生活的广大读者群;
2、传统的宋元话本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得到继承发展,提供了通俗文学样式;
3、新兴的市民读者要求和社会新的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使说书人和进步文人得以创作加工,提供了 “ 作家 ” ;
4、印刷技术提高,使小说从口耳相传变为使案头阅读成为可能;
5、进步文人在理论上的阐释和肯定评价,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地位。
因此,明代近 300 年间,小说数量大,作者多,名作多,思想内容广,艺术成就高,样式齐全。
豚鼠C
要弄清唐传奇流传到明清时期有多少,这就首先要弄清什么叫传奇,即对唐传奇体裁做一个相对准确的界定。周愣加先生说:“故事虽均系有发生年代,内容却大半处于幻设和虚构”[2],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才是名副其实的传奇小说。按此标准,即使像韩愈毛颖传之类作品,也应纳入唐传奇小说之列。唐传奇到底有多少,已无从得知;究竟有多少流传了下来,至今也少有人关注。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明清两朝
文言小说总集达200种之多,其中就有三分之一左右全部或部分收录唐传奇,再加上其它一些丛书和类书所收录的,此间流传的唐传奇,数量相当可观。现仅以此期文言小说总集为例,试作分析论述。
(一)传奇小说在唐代的基本概况
考察相关资料获知,唐传奇单篇流传至今的有100多篇,多为名篇;而曾以集子形式流传的大约50种左右(今所见皆属后人辑佚),其中裴铏《传奇》、陈翰异闻集、张说梁四公记、唐晅唐晅手记、李枚纂异记、钟轲前定录、袁郊甘泽谣、康骈剧谈录、皇甫梅《三水小牍》、佚名《灯下闲谈》诸集,是专门辑录唐传奇小说的,影响较大。其余各集均系传奇、志怪兼收,所收篇数不等,或多篇或十数篇乃至数十篇,如牛肃纪闻、戴孚广异记、张荐灵怪集、陈劭通幽记、牛僧孺玄怪录、李复言续玄怪录、李德裕幽怪录、卢肇逸史、薛渔思河东记、张读宣室志、皇甫氏原化记、李隐大唐奇事记、柳祥潇湘录、杜光庭神仙感遇传、沈汾续仙传、卢肇逸史、温庭筠乾月巽子、段成式《酉阳杂俎》、杜光庭仙传拾遗、郑还古博异志等,皆属此类,也是很有名的集子。在上述诸集所收作品中,除去本来就单篇流传以及同名而反复出现的篇目外,另外还有不少于百篇的传奇小说。这样看来,唐传奇在当时流传的数量大约在200篇左右。
(二)明清时期选录唐传奇的概况
明代100多种文言小说总集,其中就有一半以上全部或部分收录唐传奇小说,而上述唐时的单篇和多篇传播形式在此期几乎全部网罗殆尽,但所收具体篇目却远远超过唐时流传的数目。此期收录唐传奇数量比较多的集子要算陆楫的古今说海。古今说海辑录传奇作品65种,除炀帝海山记炀帝迷楼记炀帝开河记三种系宋代作品外,其余62种均属唐五代时期的传奇小说,且多为流传较广的篇章。如吴保安传昆仑奴传郑德璘传李章武传赵合传聂隐娘传等都是人们所熟知的。其次要算冰华居士合刻三志(实为七志),它收录传奇小说55种,且多为同期其它总集不多见者,这就扩大了唐传奇传播的数量。如韩愈怪道人传、许棠怪男子传、陆龟蒙三异人传、杜光庭豪客传、李延寿狂奴传、孙頠神女传、王嘉丽姝传、牛希济妖妄传、段成式夜叉传、牛僧儒冥遇传、陈鸿见鬼传、包何卖鬼传、姚合中山狼传、白居易琵琶妇传、杜牧杜秋传之类,难以遍举,其中绝大多数为传奇小说。汪云程逸史搜奇分十集共收小说93篇,其中唐传奇54篇,所收数量仅次于合刻三志,但作品皆属习见者,可与其它总集参看。
而陆氏虞初志则不同,在收录数量上虽不及古今说海,只有29种(单篇),但它们全为唐五代作品,且多为名篇,如《离魂记》虬髯客传柳毅传红线传长恨传周秦行记枕中记《南柯记》《无双传》谢小娥传李娃传东城老父传《莺莺传》霍小玉传任氏传东阳夜怪录白猿传等,无一不是有名且影响较大的小说。另外还收有两个小说集(即续齐谐记和集异记),内中也有数篇传奇,可见虞初志的编选在提升唐传奇的文学地位和知名度方面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从而扩大了唐传奇在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广罗唐传奇名篇的还有王世贞剑侠传、邓乔林广虞初志以及佚名文苑楂橘(按:似系朝鲜人所辑)。据古今逸史本,剑侠传收有老人化猿扶余国主嘉兴绳技车中女子僧侠京西店主人兰陵老人聂隐娘荆十三娘《红线》《昆仑奴》等篇;文苑楂橘收有虬髯客《红线》《昆仑奴》义倡汧国夫人崔莺莺《赵飞燕》裴谌韦鲍生柳毅等篇;而广虞初志除中山狼传外,多为唐人传奇名篇。
在收名家名篇之外,又有按专题编选流传的,其中以梅鼎祚《青泥莲花记》为代表。此集专录以女性为作品主人翁形象,且全系地位低下的女艺人的传奇,如李娃传霍小玉传太原妓张建封妾盼盼杨倡传段东美歌者妇舞娥异蕊珠常州乐妓吴二娘《薛涛》等,将此类作品汇为一编进行传播,不仅体现了编选者对广大女艺人的崇敬和怜惜,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化人的社会观、文化观和妇女观正在发生着变化。
此期大型的小说总集还有五朝小说·唐人小说和五朝小说大观·唐人百家小说。二书所收,除少数篇目各异外,绝大多数篇目基本相同。但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即其书名都明明白白打着“唐人小说”,而书中却将后世公认的宋代传奇名篇的迷楼记海山记开河记杨太真外传以及梅妃传[4]都收录在内,只是“大观本”少收了杨太真外传一种。这种现象并直接影响到后来清代的唐代丛书唐人说荟唐开元小说六种,因为它们亦将上述宋人名篇收录在内。
其它若干明代文言小说总集,诸如冯梦龙《太平广记钞》、自好子剪灯丛话、王世贞《艳异编》剑侠传、邹之麟女侠传、陆树声宫艳、顾元庆顾氏文房小说、袁褧四十家小说、黄鲁曾汉唐三传、周近泉万选清谈以及王穉登虎苑等,由于它们辗转收录,辗转翻刻,作品交错互见,而又互为补充,几乎将流传到此期的唐传奇小说网络殆尽,这不能不说是明人对唐传奇的一个突出贡献。
到了清代,刊刻出版业仍旧非常发达,选编出版的文言小说总集的数量也相当多,但所收作品的具体情况与明代有着明显的不同,如绝大多数都是笔记或笔记小说,即使也有专选传奇小说的,又多属当代作品,像张潮《虞初新志》之类。此期选有唐传奇小说的总集只有少数几种,诸如唐人说荟唐代丛书无一是斋丛钞晋唐小说畅观龙威秘书等,其中唐人说荟唐代丛书两种规模最大。然而唐人说荟与唐代丛书之间的关系,就像两个“五朝”小说总集一样,除少数篇目各异外,其它绝大多数基本相同;而所选作品在时代上也像两个“五朝”小说总集一样张冠李戴,将宋代传奇名篇误作唐代名篇收录书中,真可谓亦步亦趋。
二、唐传奇文本在明清传播过程中的几个问题释疑
一是部分作品的时代问题。前面说过,五朝小说大观·唐人百家小说五朝小说·唐人小说唐代丛书唐人说荟唐开元小说六种等书名都明明白白地打着“唐人小说”的招牌,而书中又将后世公认的宋传奇名篇收录在内。当然,像迷楼记开河记海山记均题[唐]韩偓撰,而杨太真外传则明确地题署[宋]乐史撰,梅妃传均题[唐]曹邺(但今人鲁迅则题[宋]阙名)。题署唐人的,到底是它们妄题妄署,还真是唐人,这几乎是一桩难以扯清的公案,但杨太真外传作为宋人作品则是没有问题的,这种明显的矛盾或错误,只要留心,并不难发现。然而一些不打“唐人”招牌的选集,出现同样的问题就难以发现了。如顾元庆顾氏文房小说和袁褧四十家小说以及清代的无一是斋丛钞都是这样。它们作为通代总集而选录了宋人作品,那本来就无可厚非,但问题出在它们的排列位置。从它们前后所列作品来看,其目次均以时代为序,而这几种宋人小说竟夹杂在唐人作品之间。由此可以推断,这些总集,无论打不打“唐人”招牌,也无论是选编断代还是选编通代,其编选者都把这几篇宋传奇名篇误作唐传奇小说而收入其中了。
到底如何看待这几种混入唐传奇中的宋传奇名篇的小说集?究竟是真的误入还是另有原因?这也值得思考和推敲。笔者以为,对于书名《唐人小说》可有两种理解。一是各篇作者皆为唐人,另一是具体作品中人物为唐人。若第二种理解符合编选者本意,那又有新的问题出来,因为故事中人物不尽是唐人,而赵飞燕即汉代人;否则,那几篇所谓宋人作品产生的时代需要重新认定,因为作者或本为唐人也未可知。但不管怎样,梅妃、杨贵妃是唐人,且为唐代有影响的人物(唐朝皇妃)是毫无疑问的。而编选者有意无意间将它们混入其中,在客观上有扩大唐传奇影响的作用。
二是明清时期流传的唐传奇篇目超出唐代的数量。通过对相关文献书目与具体篇章内容的对照考察发现,明清时期流传的唐传奇篇目竟超出唐代流传的数量。产生这种情况有多方面的原因,如上文提及的一些它书不多见的篇目,其中有的属一篇多名,特别是人们不大熟悉的篇什,一篇多名则往往让人产生多篇的感觉,像韩愈的怪道人传在合刻三志中为此名,而在其它书中则又有轩辕弥明传石鼎连句诗序崔汾传等名称出现,人们便容易误以为是多篇。这种情况为数不少,诸如李章武传又题碧玉槲叶,吴保安传又题奇男子传,烟中仙解题叙又题烟中仙、仙中怨解或解题叙,南部烟花录又题大业拾遗录和隋遗录等,难以遍举,特别是像碧玉槲叶奇男子传这样生僻的名称,人们很难想象到它们就是李章武传和吴保安传。
除一篇多名造成篇目数量增多外,就是由诸多同类故事集合成编而用的书名,这样的书名在感官上也造成篇目数量增多。换句话说,即如明清时期的编选者将唐时某一作家的某一类作品选录成编,或将唐人选集的某一类作品重新刊刻,并自题新名来概括。其名称看起来似一篇之名,实际上是一类之名,亦即类聚化的名称。如奇鬼传署[唐]杜青荑撰,共5条,皆为奇鬼故事。雷民传署[唐]沈既济撰,共6条,皆为雷事。幻影传署[唐]薛昭蕴撰,共8条,皆道术故事。卖鬼传署[唐]包何撰,共5条,首篇为宗定伯卖鬼事。仙吏传署[唐]太上隐者辑,共4条,皆神仙为官事。英雄传署[唐]雍陶撰,共4条,皆唐代英雄事迹。豪客传署[唐]杜光庭撰,共3条,皆为豪客事。诸如此类还有数十种之多,如尸媚传妖巫传狂奴传异僧传神女传夜叉传妖妄传等亦属此类。
同一篇名或书名却题署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也是造成篇目增多的原因。如才鬼记既有[明]梅鼎祚的,而在合刻三志里又有题[唐]郑蒉的,在重编《说郛》里又题[宋]张君房。今检梅氏才鬼记,收历代传奇小说,系传奇小说选集;而重编《说郛》和合刻三志皆取自梅书,而又妄题撰人,以充古书,昭然若揭。再如剑侠传,《四库全书总目》存目著录二卷,旧题唐人,不著姓名。合刻三志重编说郛五朝小说唐人说荟龙威秘书等皆题[唐]段成式撰。今通行四卷本题[明]王世贞撰。据余嘉锡考订,四卷本为王世贞辑,共33篇,其中20篇出自《太平广记》,僧侠京西店主人兰陵老人卢生4篇出自段成式《酉阳杂俎》。还有中山狼传既有题[唐]姚合的(见合刻三志),又有题[宋]谢良的(见五朝小说),而古今说海则不题撰人,实则系[明]马中锡所撰,因为东田文集卷五有中山狼传。如此之类,为数不少,不复一一列举。
三是部分名篇不为当时众多编选者看重。现以明朝虞初志《太平广记钞》顾氏文房小说四十家小说五朝小说大观五朝小说逸史搜奇剑侠传古今说海合刻三志清尼莲花记等小说总集为例,对它们所收录的情况进行对照分析。上文说过,明清两朝编选唐传奇小说,有些名篇不仅单篇在流传,而且还在众多选集中流传,呈现出交错互见,互为补充的编纂特点。它们的交错互见,在上述11个总集中,多的达到一篇同见于8种总集。如虬髯客传(又名扶余国主)竟被虞初志《太平广记钞》顾氏文房小说四十家小说五朝小说大观五朝小说逸史搜奇剑侠传共同收录。再如红线传也见于虞初志《太平广记钞》五朝小说大观五朝小说剑侠传诸书。像这样盛传的还有柳毅传周秦行记广陵妖乱志南岳魏夫人传《无双传》东城老父传李娃传高力士外传冥音录任氏传霍小玉传《莺莺传》白猿传赵合传柳参军传马自然传吴保安传昆仑奴传聂隐娘传袁氏传李林甫外传蒋子文传杜子春传邺侯外传等20多种。然而另有一些作品在今人看来是较有名的,却受到当时编选者的冷落,如枕中记《南柯记》古镜记杨娼传李章武传只有两种选集收录。另外还有一些名篇是孤本独传,如飞烟传东阳夜怪录嵩岳嫁女传崔少玄传蒋琛传谢小娥传长恨传韦安道传《离魂记》等,仅见虞初志收录;蓝采和庐江冯媪裴沆仅见《太平广记钞》;次柳氏旧闻卓异记仅见顾氏文房小说;刘宾客嘉话仅见袁褧四十家小说;老人化猿嘉兴绳技车中女子僧侠京西店主人兰陵老人荆十三娘仅见王世贞剑侠传;郑德璘传崔炜传灵应传洛神传梦游录辽阳洛神传韦自东传《蚍蜉传》板桥记玉壶记姚生传李卫公别传仅见古今说海。清代情况与之基本相似,故此不赘。
从受冷落的篇目来看,基本上是单篇流传的作品;除了谢小娥传郑德璘传枕中记《南柯记》古镜记《离魂记》长恨传杨娼传李章武传东阳夜怪录几篇影响较大外,其余基本上属二流作品。基于这种情况,此期众多编选者不再选刊它们,或免重复,或趋时尚,抑或疏漏也未可知。像谢小娥传郑德璘传枕中记《南柯记》这样影响较大的篇目不被采录,很大可能是文人趋尚喜好使然,同时也不排除疏漏的可能性,因为像聂隐娘传昆仑奴传这样影响颇大而又在明代盛传的作品,竟在清代亦受冷落,未见唐代丛书唐人说荟采录,足见亦有疏漏。
三、唐传奇文本在明清时期传播的社会时代背景和文化意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古老文明、丰厚文化遗产的民族,在这样一个有着优秀民族文化传承的国度里,历代君王都非常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掘,如宋编“四大书”、明编《永乐大典》、清编《四库全书》就是典型的例子。唐传奇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能在明清时期得到广泛传播,这首先是得力于宋代经济的发达和印刷技术的进步以及宋人对文学遗产的重视。在宋编“四大书”中,《太平广记》就是李昉等人奉敕编纂的大型类书,它遍搜博采唐及唐以前小说,使得唐及唐以前的小说能极大限度地被保存下来。今所见唐人小说,其中绝大部分就是从广记中辑出。广记之外,就是曾慥类说和朱胜非绀珠集,二书也选录不少唐人传奇小说,其中有些作品能补广记之缺。不过二书删削较大,难见全貌,且引书不注出处,这客观上降低了其文献价值,给后世研究者带来了诸多麻烦,同时也从此埋下了明人作伪的种子。但尽管如此,它们在保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方面的功劳是不能抹杀的。
到了明代,特别是永乐年间,皇帝为笼络知识分子,消除他们对建文帝之怀思,不仅仿宋修四大书故例,命解缙等人修《永乐大典》,而且还于十六年诏修郡县志书,又遣官遍访郡县,博采事迹及旧志书。在这样的大文化背景下,明代刻书业很发达,内府、南北国子监及部院都刻书,地方官也因好名而出资刻书。清代王士祯居易录云:“明时御史、巡盐茶、学政、部郎、榷关等差,率出俸钱刊书。今亦罕见。”他们还把刻书作为馈赠礼品,称为“书帕本”,至嘉靖、万历而极盛;且明代书籍皆可私刻,无元代逐级审核手续,只要有钱,就可任意刊刻,而刻字工资低廉,又纸墨易得,故刻书出版成为一时风尚。加上明代经济繁荣,新兴市民阶层大量出现,他们对娱乐消遣书刊需求量甚大,当时社会上流传着“卖典集不如卖时文,卖时文不如卖小说”的民谚,书商们见刻小说有利可图,于是大量刻印小说,有的反复翻刻,多达几十版,故明代编选小说总集的风气特盛。
清朝是满人治天下,虽文禁森严,但仍文化日开,文学日盛,这主要是由于其列祖列宗稽古右文,圣祖尤聪明天亶,著述宏富,足以拨振儒风,且信任汉人,重用汉儒臣;康熙丙午又开博学宏词科,网罗天下才俊之士,而明之遗老像孙奇逢、顾炎武诸儒虽隐逸山林,而此时又复勤于撰著,模范后学。又特设秘府,广搜天下奇书藏于是,并建七阁分贮,嘉惠士林。亦仿宋明编修大型典籍故例而命纪昀等人纂修《四库全书》,所以清代历二百六十八年,“一朝文学之盛,能轶明超元,上驾宋唐,追踪两汉”[4],可见此期文学之盛实前所未有。在这样的大文化背景下,大量选编小说书籍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但众所周知,作为文学之一的小说,到了明清时期,已经是白话登上巅峰的时代,话本和章回小说异常兴盛繁荣,成为文学的主流;而唐传奇作为文言小说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相对于明清盛行的白话通俗小说的“俗”来说,唐传奇可算是“雅”,其文词婉转典雅,是雅小说的代表。但在小说尚“俗”的明清时代,唐传奇文本为什么能得到如此盛传?其答案恐怕不仅仅是保存遗产那么简单。对此,笔者以为,它除保存文化遗产的目的之外,还可能有其它方面的目的。因为作为优秀文化遗产的唐传奇,只有当它在后代不断发挥作用的时候,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否则,就只能被人们当作一堆垃圾来处理。
(一)众望所归的时代气息
社会时代的生生气息是文学艺术得以繁荣兴盛的大环境、大气候。历史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曾创下了千秋基业,铸造了华夏历史的辉煌;特别是唐代,其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民族间的和睦、举国上下所呈现的昂扬向上、繁荣兴旺的景象,为后世人们所瞩目、所向往。而与之相匹的是,历代文人学士铸逸响伟辞,歌盛世太平,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篇章;而盛唐气象的沃土更孕育了气势豪迈、气象万千的盛唐文化,特别是盛唐诗歌,历代盛赞不已;能与盛唐文化之主流的诗歌相媲美且并称“一代之奇”的唐传奇,也像唐诗一样,为后世人们所乐道。明清时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的继续繁荣以及民族的进一步融合,需要像盛唐那样的人文环境和社会氛围,而官私选家和出版商广选博采唐传奇,并反复翻刻,广为传播,则深寓着他们向往盛唐、追慕前贤、鼓舞士气斗志、激发人们创造奇迹伟业的美好动机;同时,上追汉唐,标榜汉唐盛世更是最高统治者的思想。
(二)不同体裁小说间的相互融合
任何社会、任何时代,其文学不可能是单一的发展,应该是百花竞妍,众鸟和鸣。中国文学发展史告诉我们,各种文学样式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明清时代的小说创作虽然白话占主流,但它并不排斥文言小说的继续创作。事实上在明清白话小说异常兴盛的情况下,文言小说也是在继续迈着前进的步伐,并在清代出现了创作的高峰,即产生了双峰并峙的杰作《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中国古代小说无论是文言还是白话,能在明清登上顶峰,这也得力于各体文学之间的相互借鉴,特别是对唐传奇的借鉴。如《聊斋志异》,不仅许多故事的题材直接取材于唐传奇,而且许多具体的篇章也是“用传奇法以志怪”。这还只是文言小说之间的继承和借鉴;其实话本与章回小说也同样吸收了唐传奇的营养,特别是历史题材的章回小说,其结构特点和以诗代景的描写手段以及文中所穿插议论的特点,皆借鉴唐传奇的写法;即使是伟大的言情巨制《红楼梦》,人们也常以“史才、史笔、议论”加以概括。可见小说创作已达到了文白相间、雅俗共赏的美学境界,实现了文学自身的大融合。明清官私选家和出版商广选博采唐传奇,并反复翻刻,广为传播,是因为唐传奇“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史笔、议论”,对不同题材、不同样式文学间的彼此渗透、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唐传奇能在后世广泛流传,并对文学特别是对小说艺术的丰富和提高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这除了它所具有特立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外,就是宋、明、清三朝的选家和官私出版商选录、刊刻、出版的功劳了。因为有了他们的广泛选录、反复刊印才使得传奇小说能极大限度地流传。不管他们是出于何种目的,尽管他们在选录过程中存在着不够严谨甚至作伪的现象,但他们的所为,客观上保存了优秀的文学遗产,播扬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唐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盛唐气象对后人有着莫大的感召力,而在外国人眼中,“唐”则是中国的代名词,是中华民族的代名词。明清两朝大量选刻唐传奇,并予以广泛传播,这不只是对唐代文化的贡献,实际上也是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注释:
[1]本文所谓唐传奇,实则包括五代的作品在内。
[2]周愣加辑注《裴铏传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9-10页。
[3]薛洪勣《传奇小说史》,中国小说史丛书,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56-157页。
[4]徐仲可清稗类钞·文学最盛之原因,商务印书馆1917年版。
原载:《明清小说研究》2009年第1期(总第91期)
原贴:文言小说在明清时期的发展
暖暖尚
1、史传色彩--世俗文学的历史依傍
中国的史官文化异常发达,源出于“纪实”的传统小说,与史官文化有着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密切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史传的烙印,史传性是中国传统小说最重要的民族特征。尽管明清小说带有浓厚的市民文化色彩,但无论从衍说故事之形式还是从讽寓教化之动机出发,都深深地受到了史传文化的决定性影响。
题材的史传性 观念的史传性 小说艺术的史传性
2、惩劝教化--儒家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典小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长久深远,而将这种影响合理化、具体化者,则是小说理论中的“惩劝教化”说。几乎可以说,“惩劝教化”模式笼罩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小说创作。
重视小说的教化作用 惩劝模式牢笼创作
3、神妖仙道--佛道思想的濡染
佛教自东汉末传入中国后,一直在文化形态上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创作。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国本土上产生发展成长的宗教,它与古代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尤其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对古代小说影响深刻。佛道所创造的神仙境界,仙、道、妖、鬼等意象,奇谲变幻的仙道法术,因果业报的结构,以及由此孕育的小说母题,无疑为小说世界带来了奇观异彩。
原贴:明清时期小说的 特点
alden-sh
C
此题主要考查对明清小说的了解。根据所学,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进一步扩大,,通俗文学蓬勃发展,商人也被作为歌颂的对象,由于明清时期,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封建制度衰落,出现了批判现实的小说。这一时期,短篇小说并没有倍受冷落,出现了三言二拍,《聊斋志异》等短篇小说。因此答案为C。
飞扬之清风
明朝和清朝可是完全不一样哦。
明朝是我们真正的中国,清朝是我们被满人奴役的日子。看看两个朝代文学上的成就就知道了,明朝开放宽松,作家的创作力旺盛。清朝时期又是文字狱,又是借编纂《四库全书》损毁古书,可谓文化浩劫。
以后两个朝代不要放在一起说哦。
柴米CM
恐怕是因为明清时代,中国拥有了历史沉淀,文化沉淀,两宋勾栏瓦舍的市井艺术,还有资产阶级萌芽的诞生 ,都让原先碎片化的艺人表演的口头故事,被汇集整理,系统化。所以明清小说很繁荣。
克鲁亚克
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 本讲以明清小说的题材开拓和艺术探索为视点,试图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描画出明清小说的梗概面貌。 一、明清小说与传统文化 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衍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1、史传色彩--世俗文学的历史依傍 中国的史官文化异常发达,源出于“纪实”的传统小说,与史官文化有着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密切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史传的烙印,史传性是中国传统小说最重要的民族特征。尽管明清小说带有浓厚的市民文化色彩,但无论从衍说故事之形式还是从讽寓教化之动机出发,都深深地受到了史传文化的决定性影响。 题材的史传性 观念的史传性 小说艺术的史传性 2、惩劝教化--儒家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典小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长久深远,而将这种影响合理化、具体化者,则是小说理论中的“惩劝教化”说。几乎可以说,“惩劝教化”模式笼罩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小说创作。 重视小说的教化作用 惩劝模式牢笼创作 3、神妖仙道--佛道思想的濡染 佛教自东汉末传入中国后,一直在文化形态上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创作。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国本土上产生发展成长的宗教,它与古代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尤其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对古代小说影响深刻。佛道所创造的神仙境界,仙、道、妖、鬼等意象,奇谲变幻的仙道法术,因果业报的结构,以及由此孕育的小说母题,无疑为小说世界带来了奇观异彩。 小说描写空间的拓展 小说人物画廊的丰富 小说情节的奇谲变幻 注:网上复制的。
黄晓佳_下底
原贴:明清时期小说的 特点
janetmq
小胖子
司尘如夏
xueqiuwxl
superhard
fanjwsky
明朝是我们真正的中国,清朝是我们被满人奴役的日子。看看两个朝代文学上的成就就知道了,明朝开放宽松,作家的创作力旺盛。清朝时期又是文字狱,又是借编纂《四库全书》损毁古书,可谓文化浩劫。
以后两个朝代不要放在一起说哦。
老张
ruicosta
前言:在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很多的才女出自青楼,其实这个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要知道,古代青楼可不同于妓院,青楼女子虽然听上去名声不怎么样,可是,大多数都是贫穷百姓家的孩子,这些女孩,从小送入青楼,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从小培训,你说她不成才都难呀!言归正传,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明清时期青楼才女有这么多,有哪些有名的才女呢?
一,古代青楼不同于妓院,以卖艺为主,讲究的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技艺,这也是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很倾向于流连青楼的原因。
在古代青楼和妓院还是有明显区别的,很多贫穷人家的孩子,好小的时候送入青楼,从小接受训练,不仅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得样样精通,就连待人接物也都有礼有节。自明朝之后受朱理礼教思想熏陶,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久闺深阁,女子思想束缚严重,民间才女少之又少,反观青楼,便不受拘束束缚,从小教育培训,这也成就了明清青楼女子多才女的佳话。
二,盘点一下明清时期青楼的才女吧!虽然出自青楼,可是才气不输男子,老话说的号巾帼不让须眉!
要知道,青楼都是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喜欢流量之地,他们品味高,文采学识高,相之匹配的青楼女子也是必须具有相应的才轻轻,因此青楼女子们从小培训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
清代著名文人袁枚《随园诗话》中也曾说:“齐武帝于兴光楼上施青漆,谓之青楼”,并指出:“今以妓院为青楼,实是误矣。”可见,“青楼”原先乃是帝王之居的皇宫,青楼并不等同于妓院有着天壤之别。
我们来盘点一下明清时期青楼的才女们吧!
1.陈圆圆: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这位才女就是陈圆圆,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女主人公,陈圆圆原名邢沅,字圆圆,少时父母早亡,后被卖入苏州梨园,由于陈圆圆自小聪明伶俐,因此在梨园从小学习诗词歌赋和戏曲后,很快就崭露头角,在出演《西厢记》中的红娘后,她那容辞闲雅,明艳出众的气质,更是让人不能自已,正是由于陈圆圆的才气逼人,容貌双全,才导致后续李自成,吴三桂争相垂青,导致冲冠一怒为红颜世界的发生。
2.柳如是:又是一个悲情才女,明末清初女诗人,柳如是是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自幼聪慧好学,从小培育音律、绘画、书法、诗词,作为一名女诗人,她留下的作品主要有湖上草、戊寅草与尺牍。最后钱嫁与钱谦益作为侧室,总算也有个好的归宿。
3.董小宛:江苏苏州人,因家道中落生活贫困而沦落青楼,名隶南京教坊司乐籍,从小培养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作为秦淮河边上的歌姬,她也有自己的理想。1639年,董小宛结识复社名士冒辟疆,后嫁冒为妾,明亡后小宛随冒家逃难,此后与冒辟疆同甘共苦直至去世。
结束语:明清时期,虽然受着封建礼交思想的束缚禁锢,但是在青楼里,并没有受到限制,反而,摆脱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从小培训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使得明清时期,青楼才女人才辈出,例如柳如是,陈圆圆等等,才女出自青楼也成为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
摄狼NumberOne
唐朝诗人杜牧的一首泊秦淮中有一句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句诗中的商女就是青楼女子。如果要探讨为什么有才情的女子大多出自于青楼,其实应该从几个方面来看:1、青楼女子的出身;2、古代文人的嗜好;3封建社会对于女子的束缚。从这三点钟仔细的斟酌就能够看出为什么古代有才情的女子大多出自于青楼的原因。
一、青楼女子的出身;青楼这个地方毕竟是供人享乐的地方,并且在古代宗教礼法大于天的时代,娼妓这个职业绝对是没有人会愿意做的,更何况有才情的女子。成为青楼女子的人都是各种不得已的苦衷。比如著名的江南名妓苏小小,本身出身是钱塘的一个富裕人家,她的父亲是当地的富商,并且还是家中的独女,备受宠爱,但是因为苏小小15岁的时候,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的苏小小才入了青楼。
再例如明晚期的名妓柳如是也是在十岁那年因为家庭的窘迫,被父母卖给了青楼,虽然身为青楼女子,但是柳如是却是非常的有才华,更是得到了江南大才子钱谦益的喜爱,被钱谦益赎身之后做了他的小妾,在明朝亡国的时候,柳如是要钱谦益和她一起投江殉国,但是钱谦益却以“水太凉”为理由拒绝殉国,投降了清朝。
还有著名的巾帼英雄梁红玉,也是出自青楼,梁红玉是出自将门,她的父祖因为征讨方腊获罪,梁红玉被充当了官妓。直到宋金交兵之时,她遇到了韩世忠,并且在韩世忠身边出谋划策,在对抗金军的黄天荡之战,亲自披挂上阵,为自己的夫君擂鼓助威,将入侵的金军阻击在长江南岸48天,威震天下,真是巾帼更胜须眉。
二、古代文人的嗜好;古代是男权主义的社会,不想是现在逛青楼是犯法的,当时的青楼女子地位极其低下,男人逛青楼是被允许的,并且如果能够得到花魁的赏识,成为入幕之宾,更是可炫耀的谈资。普通人逛青楼是找乐子,而文人逛青楼是毋庸风雅,所以在古代青楼是文人最喜欢的地方,青楼女子能够有这么多传颂到后代,大多与这些文人分不开。
例如宋朝的才子秦观,是北宋婉约派著名的词人,在野史中他与苏小妹的爱情故事也是被人传唱,但是现实中并没有苏小妹,有的更多的是青楼女子的陪伴。更有记载秦观甚至以青楼做书房,把青楼女子的胸作为案几,可谓是一代风流才子的典范。并且一句“两情若在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唱哭多少女子。
还有就是著名的白衣卿相柳永,柳永更是不用说,是历代才子中入青楼的代表人物,生在书香门第,死在青楼之中,死后更是全城妓女披麻戴孝,痛哭不已,更是一生都没有娶妻生子,青楼就是他的家,青楼女子就是他的妻子,他的作品就是他的孩子,一生孤苦风流,也成就了很多青楼女子的名声。
三、封建社会对于女子的舒服;不管我们现在人了不了解历史,我们都会知道“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句话,历史上虽然不乏出身大家闺秀的才女,但是还是极少数罢了。有的人会说李清照就是典型的不是出身青楼的才女,但是要知道李清照的名气是在他的夫君去世之后,自己孤苦无依,抛头露面之后才有的。
封建社会对于女子的舒服,导致传统的女性从小都被灌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的理念,如果是大户人家的小姐,更是以传宗接代,举止端庄为模范。这些传统的女子根本就不会有出格的事情发生,即使有才情也都被埋没掉了,不是她们没有才,而是被封建社会束缚掉了,并且男权主义极盛的时代,男人是看不得自己的女人抛头露面。
举一个例子,清朝的才女顾太清,她出身名门更是王府的侧福晋,并且还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女小说家,非常的有才气,在八旗子弟之中更是有“男有成容若,女有顾太清”之语。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才女,因为和当时著名的大才子龚自珍有了几首应和诗词,就被怀疑与龚自珍有染,被逐出了王府。
以上可见,并不是只有青楼才有有才情的女子,而是正常人家的女子根本就没有机会有才情,都被封建社会束缚住了。并且历史留名的有才情的青楼女子也都是出身本身不错,在年少时候就有良好的教育基础,之后不得已才入了青楼,也只有青楼这种地方才会让这些女子抛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舒服,才能够有可能成为才女在历史上留名。
澈君希
在古代,青楼和妓院还是很有很大区别的,与普通提供性服务的妓女不同,青楼女子大多从小接受训练,不仅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就连待人接物也都有礼有节,故而青楼多才女也就不奇怪了。此外,由于理学的发展,元朝之后女性思想束缚比较严重,民间再难出才女,而青楼则不受此限制,自然也就给人留下了“只有青楼出才女”的印象。
青楼不同于妓院,从业人员普遍素质较高“青楼”二字原本与妓院并无关联,而是指青漆涂饰的豪华精致的楼房,通常是才子佳人、达官显贵聚会之地。因富贵人家的姬妾和家妓大多居住于这些地方,因而从唐朝之后,“青楼”才逐渐与风月场所画上了等号。
虽然同为风月场所,但青楼与妓院比起来无疑更为高级,虽也经营皮肉生意,但却并不以此为主。青楼中通常有两种从业人员,分别是“清倌人”和“红倌人”,其中“清倌人”只卖艺不卖身,歌姬、舞姬、乐姬便属于此类,她们通常只是文人士子、达官显贵交流聚会、外出游玩的调剂品;而“红倌人”则是既卖艺也卖身,不过档次通常很高,一般能够成为她们入幕之宾的不是达官显贵,就是风流才子。
然而,不论是“清倌人”,还是“红倌人”,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才艺出众。因“青楼”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于上层社会,如果没有相应的才识、谈吐,根本无法融入,自然也就达不到服务的目的。因而,青楼女子大多从小便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不仅色艺俱佳,且通常眼界、谈吐,包括言行举止都极为出众。
除了从小接受教育和训练之外,青楼女子的出身也决定了她们不同于一般的“风尘女子”。通常进入青楼的女子主要有三种来源:一是罪人家属,古代往往是一人犯罪、祸及全族,妻女便通常被充入了官妓,也就是官方开办的青楼。二是堕入风尘,这些女子原本家境都不错,但往往因家道中落或者天灾人祸等原因,而就此失去生活来源,无奈之下进入青楼。第三种才是人口买卖,也就是被卖入青楼的女子。
前两种女子,因为出身的原因,本就受过良好的教育,再加上青楼有针对性的培养,成为才女的几率自然也就比较高了。
理学对女性思想束缚太过严重,元朝之后民间很难再出才女虽说由于工作的原因,青楼比较容易出才女,但事实上元朝之前,民间才女同样层出不穷,例如古代四大才女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儿、卓文君,又如班昭、鱼玄机、朱淑真、谢道韫等。而自元朝之后,民间就再也难出才女了,这显然源于理学的严重束缚。
“程朱理学”自北宋程颢、程颐创立,到南宋朱熹时期大成,受到北宋末期“靖康之难”中女子受到凌辱现象较为严重的影响,理学在官府、士子的助推下开始大行其道,然而由于自唐朝以来社会风气整体较为开化的原因,此时理学的影响尚不是很严重。
而到了元朝时期,理学开始正式被确立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官方意图通过大力弘扬理学,削弱“华夷之辩”对统治的冲击。在官方的大力倡导之下,历经元朝百余年的统治,理学开始普遍被士子和民间所接受。也正是由于理学的大行其道,不仅使得“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思想得以广泛传播,更使女性思维开始趋于保守,历经明清两朝的发展和扭曲,这种影响可以说已经根深蒂固。
正是在理学思想的影响下,尤其是关于女性方面的理学限制开始扭曲之后,女宪、《女诫》、内训等开始成为女性的道德标准。到了明清时期,所谓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女子无才便是德”等思想已经开始成为社会对女性的基本要求,即使是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女性,也仅停留在读书识字、琴棋书画方面,至于诗词歌赋那是想也不敢想的。
△“秦淮八艳”全部堪称才女
这种疯狂的禁锢之下,民间自然难以再出才女。相对来说,青楼女子显然不会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此消彼长之下,明清时期才女基本全部出自于青楼,自然也就成为了普遍现象,例如著名的秦淮八艳。直到民国之后,女性思想逐步解放,民间这才开始有才女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