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以前的历史,也就是传统史家所说的虞夏时期仍旧是一个扑朔迷离的时代。按照我们很不熟悉的西方历史界的那套理论,虞夏时期的历史是标准的所谓“原史”(Protohistory)时期,区别于“史前”和“历史时期”。也就是史前时代与信史时代中间的一段时期,尤其是指在一种文明还没有发展出自己的书写系统,但被外部其它文明以其文字所记载的时期。比如汉魏史书对于邪马台国的记录。说印第安人是商朝遗民当然是胡说八道,但是如果想了解下夏商的文明程度,印第安人是一个很好的参照。鉴于虞夏商周实际上是彼此不同的文明圈子,所以甲骨文、金文和东周文献对于虞夏的记载,便具有很多歧说、异说,这也是“原史”时期资料的通常现象。 关于这个时期的最早记录是成书于战国时代的《
竹书纪年》和楚辞•天问。从历史叙事的方式看,这些记载已经完全的历史化,但是在细节上却是充满了各种光怪陆离的传说。比如《
山海经》对于夏后启的记载就是十分神话色彩的:“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启)。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耳朵穿两条青蛇,乘坐两条龙,这是古代巫觋的形象,而“上三嫔于天”可能就是在主持一次神婚活动。类似于之后古罗马维斯塔贞女制度和现代尼泊尔的库玛丽(Kumari)制度。 尼泊尔库玛丽女祭司古罗马维斯塔女祭司类似这样的各种神话俯拾皆是。如果以信史的标准去衡量,文物、文献史料都不足。而《
竹书纪年》又是一部目的性很强、有托古改制倾向的子书,只是代表了东周时期晋-魏学者对古史的理解。但是即使如此,书中的记录也含有丰富的信息量。比如“羿浞篡夏”和“少康中兴”两大历史事件《
史记》不载,而见于《
左传》、《
竹书纪年》,大概是内容过于惊悚(包括通奸、食人、乱伦、王子复仇),所以被大多数史家认为是荒谬的,所以不予置信。但这即使是这样,其中还是有很多真实的历史内容。比如少康是遗腹子,除了“大义”之外一无所有,但却仍旧得到普遍的支持;此时以德为本的王朝政治伦理已经出现,王朝正统与否的判断,并不是完全拼实力或是拉关系。和后羿、寒浞相比,偏安一方只“有众一旅”的少康完全是弱势;而虞、羲和与后羿、寒浞同属东夷一派,但却支持夏后少康。说明当时以血统为传承方式的君主制已经得到了普遍的支持。而夏的正统,还是以当时的“诸侯”,也就是方伯们抬起来的。即《
竹书纪年》中:“少康即位,方夷来宾”。再之后就有夏后杼和九尾狐的神话,,山海经•海外东经注引《
竹书纪年》中有这种记载:“征于东海及三(也作“王”)寿,得一狐九尾”。夏后杼是一位英气逼人的少年(少康的幼子,《
左传》做“季杼”。传说继位,崩年二十七岁,),远征至东海(黄海)和三寿,得到了一种名叫“九尾狐”瑞兽。“九尾狐”是只有天下太平时期才能见到的“祥瑞”。 夏后杼得“九尾狐”表明了夏对于东夷的胜利。所以国语•鲁语上有着:“杼能帅禹者也,故夏后氏报焉”。在后人看来,杼是能继承大禹之业的伟大君王,值得后人怀念。所以说上古的文献,尤其是商朝之前的文献,只是看起来像神话,但深处却蕴含着与我们今日一样现实的历史。九尾狐与夏后杼的传说成为后世《
封神榜》、《
聊斋》这些鬼狐传的滥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