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和演义你更喜欢哪一种?
平时生活之余,阅读过较多的书,内容涉猎较广,因偏重娱情,轻质量收获,对那些书藉探究不够,甚是遗憾。古人云读书贵于精,于己而论,汗颜。平素读书,看过些史书,如《史记》《左传》……也读了些演义书,诸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看完这些书,细细品味,大有给人此感:史书和演义如同葡萄干和葡萄,史书满满的干货,给人厚重真实之感;葡萄充满色彩和水分,光鲜亮丽,撩人食欲。
两相比较,我更喜欢史书。
首先,是它的真实性、传承价值。
大凡读过书的人都知道,演义这类作品,往往情节曲折生动,故事性强,人物形象丰满鲜活,描写生动精彩,语言功力深厚引人,描人状物绘声绘色,往往令人读来趣味无穷。我想,《三国演义》中描绘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场面众位读者定然不会忘怀,定然记忆犹新,原因何在,语言加工,极力渲染,是艺术加工的结晶。
相对说来,史书为了忠于事实,保留客观真实,往往都惜墨如金,不事铺张,只是做到点到为止,真实记录。例如《左传》中记录的齐鲁长勺之战,一场规模弘大的战争,仅用二三百文字就真实全面概括地写出了战争发生的时地、双方交战过程、战争的胜负结果等记载得清楚明了;很少的描写成分,满满的干货史实。
它虽然生动性不足,显得粗制,但忠实历史,更多地记录保留了历史的真实性,使得那段历史保留下来,传承了历史。
比如我们今天有很多有关先秦及前的历史不清,学者们大多从《史记》《左传》等史书中去寻求答案。郭沫若据《史记》推断出结论,我国封建社会始于公元前476年。
当然,有人会说,演义中一样有历史的成分。是的,会有历史内容不假,但那些只是带有历史的粗略印迹,许多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且带有明显的作者个人倾向性,有失于历史真实,不便考证,也不能当史书看待,否则歪曲历史误导历史。例如,我们知道的《三国演义》就有两种不同的版本,一种拥曹反刘,一种反曹拥刘,你信哪种?它失去历史真实,只能当娱乐品,不可当史书传承。
其次,读史可以激励人。
培根曾言:“读史使人明志。”
每读历史,都会使人心潮起伏,情感奔流,或悲愤或自豪,或低沉或激昂,或惆怅或快…
当我读到闭关自守,落后挨打,任人宰割欺凌的晚清历史时,我满腹悲伤愤怒,恨不得上步砍其几刀而后快;当我读到元朝帝国强盛之时,马蹄纵横亚欧大陆,所向无敌,无人敢俯视中华,他们纷纷拱手臣服,我心中充满骄傲自豪与快乐;当读到宋金辽西夏史,祖国四分五裂,相互内斗,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凋敝,民不聊生的史料时,令人愁肠寸断,惆怅忧思,好端端的一个国家怎么会是如此的糟糕,团结友爱,和谐相处,和平相生不更好吗?
当我读到林则徐、郑成功、张衡、李时珍、王充……等民族英雄科学家医学家思想家等人勇于抗敌卫国、奋战在爱国促进国家民族发展、疾民所疾、为国为民献身的道路上时,我心湃湃,一股由然而生的爱国报国情催人奋起,似有不为国生而歉疚之感,于是默默地从力所能及的小事起步,做好点滴,即使无能为力之时,也不可违心地去干有损国家利益和国格的事,更不可当汉奸损国损民;即使自己平凡人生,不崇高伟大,起码做到爱国爱同胞,尽力向善,为民族复兴呐喊助力行动。
作为平凡人, 我沒有伟大志向,但尽力为中华民族复兴前行,以绵簿之力以助之。
第三,读了史书,可以让人明是非,辨善恶,知得失,慎取舍,平衡心态,选择人生。
巜史记》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子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云“仁人志士有杀身以存仁,无舍生以害人。”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史书中,足以让我们凡夫俗子,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知道取舍廉耻,明辨是非善恶真假等,以有益人生。
获真史,得真事,获足以有说服力的教益,在演义中难矣,唯有史书真实服人。
故此,若要在史书与演义中取舍,我更喜欢史书,史书更著教益!诸位读君,不知你的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