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强烈的对比:本文主要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描写人物的变化来反映主题思想。文中通过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当时社会的弊端,从而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之路。通过20年前后杨二嫂的变化,可以看出,杨二嫂曾是一个被称作“豆腐西施”,充当招徕生意的“广告”,是一位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物。由于长期艰辛生活的磨难,她变得尖刻、刻薄、庸俗、势利。她是贪小便宜、自私的小市民,是辛苦恣雎的典型。杨二嫂前后的变化说明,在军阀势力和封建势力的统治下,故乡的日趋破产以及城镇市民的日趋贫困。2、精彩的对白:语言是最能展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手段。个性化的语言自然就能窥视人物的内心世界。“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少年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少年,他的生命是有活力的,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的心地是善良的;“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成年的闰土是一个麻木而丧失了活力的木偶人;“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多么尖刻锋利的语言,活脱脱地表现出一个小市民的形象。3、高妙的白描:鲁迅先生是白描高手,由以下几例可见一斑。“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多么精炼的简笔勾勒,凸现出故乡的全景。“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寥寥数笔便点染出明朗神异的景象。“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颜色,连着退向船后梢去。”轻描淡写便营造一种静谧的气氛。4、精辟的议论:文中的议论深沉而又隽永,让人在脑中时时闪现出思辩性的哲理火花,像“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种富有创意的警句,具有历史的深度,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照亮了读者心中的希望之路,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激励着读者勇往直前。此外,这些议论在全文中还起到总结收束、画龙点睛的作用,点明了中心,深化了主旨。
鲁迅写作的爱情题材的小说是
[作品]All Men Are Brothers
All Men Are Brothers is a compelling and unique collection of Gandhi s most trenchant writings on no...
英子
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它思想的深刻,技巧的精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
鲁迅的小说所以成为现代文学的基石,就在于它充分地反映人民革命的要求,反映农民在接受无产阶级领导以前的痛苦和期待,而在艺术上则勇于吸收外来的影响而又葆有鲜明的民族风格。郭沫若等早期作家,虽然接受外来的影响十分明显,但他们对于古典文学的修养,对于民族的生活、心理、语言的熟悉,也赋予他们的作品以一定的民族特色。不过,就“五四”时期及此后几年间新文学的整体来看,民族化、群众化的问题尚未被充分地认识,不少人使用的还是资产阶级形式主义的方法,“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①。他们过多地否定民族的文学传统,无批判地接受外来的事物,有些人甚至提出“全盘西化”的错误主张。又由于当时的作家主要属于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大多数人跟工农群众在生活和思想上都有很大的距离,不能够也不善于描写他们。这些作家虽然也批判旧社会、旧礼教,但多从知识青年的切身要求出发,未能从工农群众的角度来提出问题;或者虽然描写了下层人民,但也只限于人道主义的同情,缺乏对人民的精神面貌作真切、有力的反映。这一切都影响到作品的生活内容、表现手法、语言形式等,缺乏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气派。所以,创作的民族化和群众化,就不能不成为新文学进一步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我是mooooo
由鲁迅《狂人日记》所开创的中国现代小说传统是观念的传统而非方法论的传统。其本质是否定的现实主义而非“批判的现实主义”,这带来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政治时尚化:由启蒙现实主义到革命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追随中国现代文化和政治革命的步伐,由否定的一极走向肯定的一极,政治化的情绪表达代替了文学化的情感表达和文化性的理性表达。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如果把由鲁迅的《狂人日记》所开创的小说传统称之为“现实主义”的话,我们就不能不承认,这种“现实主义”显然并不是就创作方法而言的。因为就创作方法而言,所谓描写的真实、细腻,刻画的生动,以及人物与环境的具体性、典型性等,《狂人日记》都迥异于一般意义上的西方现实主义小说甚至中国传统小说。作为创作方法,“现实主义”在西方多被理解为“文学作品与其摹仿的现实之间一致性的问题”。
谢谢支持。
竹林听雨
在鲁迅研究中,论者们往往发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作为中国现代小说奠基人鲁迅的小说,又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论者们困惑于此种一开局就攀上顶峰的现象。艺术高峰的出现,关键在于一些重要条件的聚合,并不在于它处于发展的哪一阶段。鲁迅的小说崛起为现代小说的高峰,至少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白话小说的形式为鲁迅拥有广大读者准备了文学体裁上的条件。第二,鲁迅的小说创造出了一系列新的人物。第三,如沈雁冰所说,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读〈呐喊〉,1923年10月8日文学周报第91期)。第四, 艺术表现手法的多种结合,在如实的往往是细致的描写中有着或浓或淡的象征主义与一种冷峭的词气。第五,更重要的是,鲁迅对于画出现时代国民灵魂的艺术追求。鲁迅在〈穷人〉小引中说:“将这灵魂显示于人的,是‘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者’”(1926年6月14日语丝第83期)。是的,鲁迅与一般的写实主义者不相同,乃是在高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者。此种对于甚深灵魂的显示,有着热忱的救世目的:“穿掘着灵魂的深处,使人受了精神底苦刑而得到创伤,又即从这得伤和养伤和愈合中,得到苦的涤除,而上了苏生的路”(同上)。这第五点,是鲁迅小说成功的关键之所在。比之文学研究会之精细观察及问题小说,比之创造社之抒写自我,显示国民灵魂的立意,自然是高标迥出的。
山多三文鱼
鲁迅先生于1919年12月,从北京回到老家浙江绍兴,变卖了故乡的房子,并接母亲到北京共同生活。1921年1月,鲁迅先生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故乡》这篇小说。小说描写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和人们精神面貌的可悲变化,并揭示出这种变化的深刻的社会根源。鲁迅先生用慨叹的笔调刻画出了润土和杨二嫂等人物形象,反映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的非人生活,揭露了当时社会黑暗的本质。
笔者认为,鲁迅先生这篇小说结构严谨,情节单纯,笔调圆熟流畅,充满诗请,富有哲理,它的写作特色和艺术手法,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下面笔者就《故乡》的写作特色作一浅析。
一、用白描和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突出文章主题这篇文章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了鲜活的人物形象,比如写少年润土:“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年形象立于眼前。再如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五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其次,运用对话来刻画人物的典型性格,也是文章的特点之一。二十年前的润土与“我”哥弟相称,二十年后,再同我见面时,语言极少,由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年,变成了一个“辛苦麻木”的贫苦农民,从而写出了他二十年前后的变化。又如“豆腐西施”杨二嫂,除了她的肖像外,作者主要运用对话来刻画她的形象。杨二嫂出场,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在同“我”的那段对话中,并没有描写人物的模样,却更好地说明了说话人的心灵,达到了突出主题的艺术效果。
二、运用对比,深化主题小说集中运用了对比手法,深化文章的主题。表现为:1、故乡前后情况的对比,描绘了农村小经济破产的惨境,揭示了导致破产的根源。2、少年润土和成年润土的对比,揭示了农民命运的日益悲惨,指出了听天由命的辛苦麻木的生活道路是一条死路和绝路。 3、“我”和润土之间关系的前后变化的对比,揭示了在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深刻隔阂。4、“我”货物润土之间的关系与宏儿和水生之间关系的对比,反映了对未来生活前景的热切向往。
5、杨二嫂妖模妖怪、放纵泼辣、明拿暗偷、信口雌黄的形象与润土麻木不仁、毕恭毕敬的神态的对比,起了烘托润土性格的作用,同时反映出农民破产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以上说明通过一人、一物、一事的前后对比,起到了突出强调、围绕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三、感情漾出画面,画面吐露诗情全文以“我”的感情为内在线索,它支配着人、事、景、物的描写,从而荡漾出一幅幅风景画、风俗画、人物画;同时,这一幅幅融情入画的画面,又诗意般地表现出了作者的感情。如第一段描绘出一幅逼真的“寒江荒村归客图”,不仅在描绘故乡景物时浸染着一层浓重的感情色彩,而且用饱含诗情的笔来刻画故乡人物;通过各种画面的有机组接,完整地、若隐若现地显示出了作者感情的波澜,最后“船底潺潺的水声” 仿佛是作者抒情式畅想的伴奏。从“我”回到故乡以后的所见所闻,写到离别故乡时的慨叹和希望,整篇作品浸渍了浓重的诗情。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里有诗,表现出优美的画意。
四、人物出场,各有千秋
作者很注意对人物出场的安排,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首先是对闰土的两次虚写与一次实写,强调了他的变化。这三次出场是采用三种写法:有对比,有照应,有抒情,显得意味无穷。
其次,“我”是在岁暮年尽、天气阴晦、冷风呜呜、天色苍黄、荒村萧索时出场的。这既突出了农村的衰败破产,又衬托了闰土被迫害、杨二嫂巨变的环境和“我”茫然惆怅的情绪,这是一种以景衬人的写法。
再次,杨二嫂的出的出场宛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块石头,掀起了阵阵涟漪。“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使“我吃了一吓”,接着对她回忆的虚写,与现实中的杨二嫂起了对比和照应的作用。这种安排,使人物由远而近,形象逐渐清晰。
五、在抒情与议论中运用充满哲理的语言
本文在抒情与议论中运用充满哲理的语言,让读者在艺术感染中接受深刻的真理。特别是在结尾部分,哲理性是十分突出。闰土同“我”已经被“高墙”隔离开了,使“我”感到“非常悲哀”,所以当“我”离开家乡时,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宏儿和水生身上。文章写到:“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里的“路”是比喻“希望”。这个比喻说明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在抒情与议论中的哲理性语言,起到了升华主题、加深思想、帮助读者认识真理、鼓舞斗志的作用。
六、语言凝练简洁,深刻含蓄
文章一开始就要言不繁,寥寥二十三字,便暗示了小说的矛盾,揭示了小说的序幕。又如对“我”来到门口的描述语言也是很简练、优美的。“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这句明写景暗抒情,言简意深,既渲染了环境,又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再如闰土称“我”作“老爷”,由此引起“我”的感慨:“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就说不出话。”这里以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用字精练,语言含蓄、深沉,好似信笔写来,其实蕴意极深。这种语言富于表现力,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七、以活动为线索,以感情为主线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依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根据“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剖析“在故乡”遇见的 人和事。在理清这条明线的同时,作者还安排了一条抒情线索——这既是暗线,又是主线。作者的思想感情,贯穿全文,统领全文。正如文中所:“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仿佛也就如此……故乡本也如此……”作者从现实入手,通过对少年润土,杨二嫂,中年润土的典型形象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导致他们悲惨命运的社会原因,从而发出了无限的感慨,随着感情的变化,把主题升华到一个更深更新的高度。在文章末尾,作者以充实激昂的感情,富有哲理的启迪,号召人们团结抗争,在只有荆棘的地方践踏和开辟出一条路来。
topdown
鲁迅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平(今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
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故乡》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小说作品 全文共6000多个字。作者对“故乡”的感情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一般的感情,同时还是带有个人色彩的特殊感情。在对“故乡”没有任何理性的思考之前,一个人就已经与它有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精神联系。童年、少年与“故乡”建立起的这种精神联系是一个人一生也不可能完全摆脱的。后来的印象不论多么强烈都只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发生的,而且不可能完全摆脱开这种感情的藤蔓。具体到《故乡》这篇小说中来说,“我”对“故乡”现实的所有感受都是在少年时已经产生的感情关系的基础上发生的。“我”已经不可能忘掉少年闰土那可爱的形象,已经不可能完全忘掉少年时形成的那个美好故乡的回忆。此后的感受和印象是同少年时形成的这种印象叠加胶合在一起的。这就形成了多种情感的汇合、混合和化合。这样的感情不是单纯的,而是复杂的;不是色彩鲜明的,而是浑浊不清的。这样的感情是一种哭不出来也笑不出来的感情,不是通过抒情的语言就可以表达清楚的。它要从心灵中一丝一丝地往外抽,慌不得也急不得。它需要时间,需要长度,需要让读者会慢慢地咀嚼、慢慢地感受和体验。这种没有鲜明色彩而又复杂的情感,在我们的感受中就是忧郁。忧郁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和情绪,是一种不强烈又轻易摆脱不掉的悠长而又悠长的情感和情绪的状态。《故乡》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忧郁的美,忧郁是悠长的,这种美也是悠长的。
赤道与北極
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小说是《水浒传》
书名: 水浒传
又名: 忠义水浒传
作者: 施耐庵(一说与罗贯中合著)
出版时间: 版本繁冗,以明万历乙丑刊本、容与堂刊本,双峰堂刊本等较有代表性
成书时间: 元末明初
体例: 章回小说
文学地位: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章回: 主要有七十回、百回、百二十回本
世界影响: 已翻译成12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发行
《水浒传》引入的两首诗《水浒传》中的人物展开 编辑本段作品简介
水浒传,又称“忠义水浒传”,简称“水浒”,作者施耐庵。在历代封建专制统治者眼中,造反都是不道的,“造反”者都是杀人放火、面目狰狞的妖魔鬼怪,但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却反其道而行,为那些所谓“造反”者树碑立传,并渲染他们豪侠仗义、除暴安良的英雄壮举,使他们成为读者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作为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传》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戴敦邦的水浒画(20张)水浒传(12张)《水浒传》原名江湖豪客传或《水浒全传》,美国记者翻译书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水浒传》的题目是由罗贯中所命,在当时为禁书。《水浒传》的作者历来有争议,一般人认为是施耐庵和罗贯中据民间流传宋江起义的故事所写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语言写成的长篇小说。郎瑛的《七修类稿》中曾经说过:“《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宋江》又曰钱塘施耐庵的本。”高儒百川书志记载:“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李贽忠义水浒传叙中提到作者时,说是“施、罗二公”。此外,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和王圻稗史汇编都记罗贯中作。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则说是“武林施某所编”,“世传施号耐庵”。综上所说,明人大致有三种说法:施耐庵作、罗贯中作和施、罗合作。现在学术界大都认为是施耐庵作。施耐庵生卒不详,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吴梅顾曲麈谈记施耐庵即元末剧作家施惠,不甚可靠。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初拟名为江湖豪客传正式出书为《宋江》,明末,又和《三国演义》合称为英雄谱 苏兴化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如马氏族谱、马氏长门谱和悲剧帝王传所载的施耐庵墓志和施耐庵传等。但这些材料相互矛盾处不少,且有明显不可信处,因此对于这些材料的真伪问题,学术界意见颇不一致,多数研究者持怀疑态度,尚待进一步研究。根据民间流传的宋江起义故事定型。全书叙述北宋末年官逼民反,梁山英雄聚众起义的故事,再现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塑造了李逵、武松、林冲、张顺、吴用、鲁智深等英雄形象。是中国古代优秀长篇小说之一。最早的德文译名是强盗与士兵,法文译名是中国的勇士们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在将它翻译成英文时就定名为:《All Men Are Brothers》(即《四海之内皆兄弟》)还有外国的版本叫一百零五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发生在河边的故事等。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除目前广泛认可的作者为施耐庵外,历史上还有其它几种观点,包括了罗贯中说,施惠说,郭勋托名说,宋人说等。 还有一种主要的观点认为《水浒传》前七十回为施耐庵作著,后三十回则为罗贯中著。另一种稍微不同的观点是说主要是施耐庵写的,罗贯中进行了整理、编辑。此说最早见于明代高儒百川书志中,说《水浒传》是“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这种观点在学术界颇有影响力。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水浒传》属于“世代累积型群众创作”,无疑施耐庵在创作过程中曾参考、借鉴和吸取了很多素材,包括史籍、笔记和某些完整的小说、戏曲作品或其中的某些片段,但施耐庵创造性的劳动是不容抹杀的。
罗贯中说
这种观点认为全书皆由罗贯中所著。明朝嘉靖年间的汪道昆托名“天都外臣”在水浒传叙中,首次指出《水浒传》“越人罗氏……为此书,共一百回”。其后,许多明清人士都相继指出罗贯中是《水浒传》作者。直到民国年间,鲁迅、俞平伯仍然认为水浒传简本是罗作,繁本是施编。 但是,这种观点现在普遍没有得到认同。反对者认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明显不同,完全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惠康野叟在识馀中说:“二书深浅工拙,如天壤之悬,讵有出一手之理?”而且关于罗贯中作《水浒》的证据也大多经不起考证。
施惠说
至清朝时,很多谈及施惠的人开始把施惠和施耐庵混为一谈。如无名氏传奇会考标目:“施耐庵,名惠,字君承,杭州人。”至近代,仍然有人力主此说。如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中认为“耐庵即施惠号”。此后又有人考证《水浒传》中有江浙方言,并发现施惠的幽阁记中有一些描写和《水浒传》相似,以次推断二书皆出自同一人之手,乃施惠所作。但是很多人认为该证据难以令人信服,而且有关施耐庵和施惠的关系多数臆断。
郭勋托名说
胡适在水浒传新考中则认为郭勋刻水浒乃是假托。戴不凡则认为“疑施耐庵即郭勋”。他认为郭勋刻水浒后才开始署名施耐庵。但是,这个论据并不能够立足,因为在此之前已经有署名施耐庵的百回本《水浒》出现。
宋人说
这种说法最初是认为《水浒传》是罗贯中编写,而考证出罗贯中是宋朝人。此说多被视为无稽之谈.
nVIDIADriver
Nana
小说——文学体裁四类别中的一大样式。它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概说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它的基本特征是:
1、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描写人物,是小说的显著特点。如堂吉诃德、于连都是我们熟悉的小说人物。
2、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情节是与人物密切相关的,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
3、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衬托人物性格、展示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 我国古典小说是从古代神话、传说、先秦诸子中的寓言故事和史传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六朝“志怪”是我国小说的雏形,唐代传奇标志我国小说的成熟。但还是文言小说。宋、元以后出现了话本小说和章回小说,明清是我国古典小说艺术成就的高峰时期,小说在近、现代文学中则极为发达。 小说按篇幅长短、容量大小,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小小说;按题材分,则有历史小说、推理小说、科幻小说等。 按篇幅长短分: 长篇小说:长篇小说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在比较广阔的范围内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可以当作一个时代的形象化历史来看待。它表现人物的命运。往往具有相对完整的过程。如雨果的《悲惨世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巴金的《家》《春》《秋》、老舍的《骆驼祥子》,都是长篇小说的杰出代表。 短篇小说:短篇小说,篇幅短,容量小,人物也较少。对人物性格也多是抓住主要特征进行刻画,截取生活中具有独立意义的片断或侧面,集中地反映广阔现实生活的某一点,成为一定历史社会的缩影。如鲁迅的《药》、孙犁的《荷花淀》都是优秀的短篇小说。 中篇小说:中篇小说是介于长篇与短篇小说之间的中型小说。但不是短篇的拉长,也不是长篇的缩短。如鲁迅的《阿Q正传》就是著名中篇小说。 按题材分: 公案小说:公案小说是叙述官府侦察破案的小说。“公案”原指官员审案的桌子,后借指案件、事件。代表作有《龙图公案》、《施公案》、《海公案》。| 科幻小说:科幻小说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以科学为依据,用幻想来描述科学奇迹的小说。普遍认为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在1818年所写的《弗兰肯斯坦》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幻小说。 历史小说: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它通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再现一定时期的历史生活。如《三国演义》。 推理小说:推理小说是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在一起的边缘文学。发端于19世纪下半叶欧美的侦探小说。代表作有英国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 武侠小说:武侠小说是我国旧小说的一种。代表作为《七侠五义》。
原贴:小说是一种什么文学题材?
奔跑的蜗牛
formel
琴心剑气
韦玮(韦英敏)
鲁迅先生于1919年12月,从北京回到老家浙江绍兴,变卖了故乡的房子,并接母亲到北京共同生活。1921年1月,鲁迅先生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故乡》这篇小说。小说描写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和人们精神面貌的可悲变化,并揭示出这种变化的深刻的社会根源。鲁迅先生用慨叹的笔调刻画出了润土和杨二嫂等人物形象,反映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的非人生活,揭露了当时社会黑暗的本质。
笔者认为,鲁迅先生这篇小说结构严谨,情节单纯,笔调圆熟流畅,充满诗请,富有哲理,它的写作特色和艺术手法,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下面笔者就《故乡》的写作特色作一浅析。
一、用白描和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突出文章主题这篇文章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了鲜活的人物形象,比如写少年润土:“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年形象立于眼前。再如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五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其次,运用对话来刻画人物的典型性格,也是文章的特点之一。二十年前的润土与“我”哥弟相称,二十年后,再同我见面时,语言极少,由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年,变成了一个“辛苦麻木”的贫苦农民,从而写出了他二十年前后的变化。又如“豆腐西施”杨二嫂,除了她的肖像外,作者主要运用对话来刻画她的形象。杨二嫂出场,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在同“我”的那段对话中,并没有描写人物的模样,却更好地说明了说话人的心灵,达到了突出主题的艺术效果。
二、运用对比,深化主题小说集中运用了对比手法,深化文章的主题。表现为:1、故乡前后情况的对比,描绘了农村小经济破产的惨境,揭示了导致破产的根源。2、少年润土和成年润土的对比,揭示了农民命运的日益悲惨,指出了听天由命的辛苦麻木的生活道路是一条死路和绝路。 3、“我”和润土之间关系的前后变化的对比,揭示了在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深刻隔阂。4、“我”货物润土之间的关系与宏儿和水生之间关系的对比,反映了对未来生活前景的热切向往。
5、杨二嫂妖模妖怪、放纵泼辣、明拿暗偷、信口雌黄的形象与润土麻木不仁、毕恭毕敬的神态的对比,起了烘托润土性格的作用,同时反映出农民破产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以上说明通过一人、一物、一事的前后对比,起到了突出强调、围绕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三、感情漾出画面,画面吐露诗情全文以“我”的感情为内在线索,它支配着人、事、景、物的描写,从而荡漾出一幅幅风景画、风俗画、人物画;同时,这一幅幅融情入画的画面,又诗意般地表现出了作者的感情。如第一段描绘出一幅逼真的“寒江荒村归客图”,不仅在描绘故乡景物时浸染着一层浓重的感情色彩,而且用饱含诗情的笔来刻画故乡人物;通过各种画面的有机组接,完整地、若隐若现地显示出了作者感情的波澜,最后“船底潺潺的水声” 仿佛是作者抒情式畅想的伴奏。从“我”回到故乡以后的所见所闻,写到离别故乡时的慨叹和希望,整篇作品浸渍了浓重的诗情。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里有诗,表现出优美的画意。
四、人物出场,各有千秋
作者很注意对人物出场的安排,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首先是对闰土的两次虚写与一次实写,强调了他的变化。这三次出场是采用三种写法:有对比,有照应,有抒情,显得意味无穷。
其次,“我”是在岁暮年尽、天气阴晦、冷风呜呜、天色苍黄、荒村萧索时出场的。这既突出了农村的衰败破产,又衬托了闰土被迫害、杨二嫂巨变的环境和“我”茫然惆怅的情绪,这是一种以景衬人的写法。
再次,杨二嫂的出的出场宛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块石头,掀起了阵阵涟漪。“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使“我吃了一吓”,接着对她回忆的虚写,与现实中的杨二嫂起了对比和照应的作用。这种安排,使人物由远而近,形象逐渐清晰。
五、在抒情与议论中运用充满哲理的语言
本文在抒情与议论中运用充满哲理的语言,让读者在艺术感染中接受深刻的真理。特别是在结尾部分,哲理性是十分突出。闰土同“我”已经被“高墙”隔离开了,使“我”感到“非常悲哀”,所以当“我”离开家乡时,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宏儿和水生身上。文章写到:“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里的“路”是比喻“希望”。这个比喻说明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在抒情与议论中的哲理性语言,起到了升华主题、加深思想、帮助读者认识真理、鼓舞斗志的作用。
六、语言凝练简洁,深刻含蓄
文章一开始就要言不繁,寥寥二十三字,便暗示了小说的矛盾,揭示了小说的序幕。又如对“我”来到门口的描述语言也是很简练、优美的。“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这句明写景暗抒情,言简意深,既渲染了环境,又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再如闰土称“我”作“老爷”,由此引起“我”的感慨:“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就说不出话。”这里以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用字精练,语言含蓄、深沉,好似信笔写来,其实蕴意极深。这种语言富于表现力,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七、以活动为线索,以感情为主线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依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根据“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剖析“在故乡”遇见的 人和事。在理清这条明线的同时,作者还安排了一条抒情线索——这既是暗线,又是主线。作者的思想感情,贯穿全文,统领全文。正如文中所:“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仿佛也就如此……故乡本也如此……”作者从现实入手,通过对少年润土,杨二嫂,中年润土的典型形象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导致他们悲惨命运的社会原因,从而发出了无限的感慨,随着感情的变化,把主题升华到一个更深更新的高度。在文章末尾,作者以充实激昂的感情,富有哲理的启迪,号召人们团结抗争,在只有荆棘的地方践踏和开辟出一条路来。
柠檬甜
我父母的《两地书》,最早的版本是鲁迅与景宋的通信:两地书,1933年由上海青光书局印行,这个版本收纳父母两人相互通信的信札135封(还有29封由于种种原因没有选入)。 请大家注意,这本书的作者具名是景宋:两地书:鲁迅。父亲生前相当尊重我母亲,这本书是两人爱的见证,是两人共同创作的作品。
原贴:鲁迅的最长的小说是哪本?
大静
鲁迅著作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期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 《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 《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 《鲁迅杂感选集》翟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 《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 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 《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 《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 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 《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 《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 《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 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 《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 《鲁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遗》(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1941,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全集补遗》唐韬编,1946,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 《鲁迅选集》1952,开明 《鲁迅小说集》1952,人文 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韬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 鲁迅选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文学史)1958,三联 《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文 《鲁迅书简》(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报社 《鲁迅诗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鲁迅书信集》(上下卷,收《两地书》以外书信1381封)1976,人文 鲁迅佚文集1976,解放军报社 《鲁迅书简》(致曹靖华)1976,上海人民 鲁迅手稿全集(书信8册,日记6册)1978一1980,文物 鲁迅致许广平书简1980,河北人民 《鲁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鲁迅全集卷一(坟 热风 呐喊) 鲁迅全集卷二(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 鲁迅全集卷三(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 鲁迅全集卷四(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鲁迅全集卷五(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鲁迅全集卷六(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鲁迅全集卷七(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鲁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遗补编)
原贴:鲁迅的最长的小说是哪本?
pwx212@163.com
小说名为《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文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写于1918年4月。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赏析
在狂人看来,现实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就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孩子们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狂人日记》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而且还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
LCDing
1、阿朱和乔峰
乔峰和阿朱的爱情是悲惨的,每当看到乔峰伤心欲绝的样子,读者都会为他心痛。阿朱和乔峰本可塞外牧马放羊,但最后却塞上牛羊空许约。乔峰受到马夫人的误导,亲手杀死阿朱,如果没有马夫人的存心欺骗,阿朱和乔峰会永远在一起。如果能找到带头大哥,乔峰也不会误杀阿朱,从此阴阳两隔。
乔峰和阿朱的爱情是短暂的,但却是让人终生铭记的,不然乔峰早已另娶她人,怎么可能为了阿朱而终生不娶呢?乔峰爱而不得,这个爱而不得的痛苦,恐怕只有乔峰明白吧。阿朱死后,乔峰一直留有阿朱为他做的衣服,始终舍不得丢弃,这份爱情又有多少人能够体会呢?这种爱而不得爱情,让人唏嘘!
2、张无忌和小昭
张无忌的性格优柔寡断,他同时喜欢周芷若、赵敏、蛛儿、小昭。脚踏四只船,真是让人不耻,小昭和张无忌的爱情,让人无法忘怀。小昭善解人意、秀色绝伦,实在惹人怜爱。小昭类型的女孩,没有人会不喜欢吧?金庸最喜欢的女性人物便是小昭。
小昭永远都是跟随在张无尽身边的小丫头,她从未奢求过什么,一直默默守候在张无忌的身边。最后为了救母,甘愿回波斯当明教教主,这是让人心痛的。小昭是波斯圣女,她是终生纯洁的。张无忌的一个吻,让小昭终身难忘,可以说这个吻让她回忆一生、牵绊一生、陪伴一生。张无忌见她泪珠盈盈,突然间心中激动,伸手将她娇小的身躯抱在怀里。小昭“嘤”的一声,身子微微颤动。张无忌在她樱唇上深深印了一吻,说道:“小昭初时我还怪你欺骗于我,没想到你竟待我这么好。”
小昭哭了...她不愿与张无忌分离,哪怕继续做张无忌的奴婢,小昭也绝无怨言。但是在亲情面前,小昭怎能舍母而不救呢?只能选择妥协。但在我心中,我却没对你不起。因为我不愿做波斯明教的教主,我只盼做你的小丫头,一生一世服侍你,永远不离开你。我跟你说过的是不是?”从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小昭的心事,但事与愿违,小昭是悲情的,这个吻会永远尘封在她记忆里,永远挥之不去。小昭爱而不得,但是这段爱情,早已超越世俗的束缚,在她心中,已经满足。不过小昭和张无忌没能在一起,我个人认为比较惋惜,或许这是最完美的结局吧。
3、戚芳和狄云
《连城诀》中的狄云和戚芳,两个人从小青梅竹马,而且还是师兄妹。狄云深爱戚芳,但是这段爱情,最终走向尽头,而将两人推下深渊的,正是戚芳父亲戚长发,号称铁索横江。
如果戚芳和狄云以及戚长发三人,没有来到师兄万震山的家中,一切事情都不会发生。戚芳还是那个质朴的小师妹,而狄云还是最初的空心菜。狄云被万圭陷害,戚芳选择相信万圭,痛苦万分的狄云,选择狱中自尽,最后幸被丁典所救。戚芳嫁给万圭,两个人育有一女,取名为空心菜,从这里可以看出戚芳深爱狄云,可是这段爱情而不不得,让人如刺在喉,实则痛苦不已。
最后戚芳被万圭所杀,而狄云爱上水笙,两个人隐居深山,共同抚养戚芳之女空心菜。戚芳和狄云的爱情也是爱而不得,让人唏嘘的同时,也为戚芳感到惋惜。阿朱和乔峰的爱而不得让人心碎,张无忌和小昭的爱而不得让人心疼,戚芳和狄云的爱而不得让人心痛。
小米加步枪
b 《狂人日记》首先,《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所患的病是“迫害狂”,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其突出的症状是病患者处于一种反应性妄想之中,对于周围的一切,都可能因某一事物特征引起多疑性反应:或怀疑有人害他,或怀疑有人侮辱他。所以,《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带着显著的“多疑”特征,或反过来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所着重表现的是狂人的“多疑”。(当然,我们不能将作品中狂人的多疑套在鲁迅身上,这待下述。)
其次,结合鲁迅的创作情况来看,在鲁迅的小说中,有一些作品不像《阿Q正传》、《孔乙己》、《祝福》、《故乡》等作品侧重刻画人物性格的外现(形貌、言行、履历、事件等),而是以人物的内心及精神世界的某一因素的活动为主,展示其某一精神意识倾向,比如《狂人日记》、《白光》、长明灯、《伤逝》等。这类作品虽有人物的言行活动,但主宰作品的因素是某种精神意识。以《狂人日记》来看,小说开头的第一部分就采用这样文字: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小说一开场,登场的是人物的意识,鲁迅不用很亮很清之类的单一视觉的文字,而用“很好”这样综合意识来把握月光。接下来,“我”出场了,但对于读者来说,“我”无形无状,更不用说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年轻是年老,实质上,“我”即“我”的意识在继续牵着读者走:“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是对“很好的月光”这种感觉的意识重认;“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这一句,是意识再次把握;“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这是意识重认后新意识的出现;“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新出现的意识开始把新的客观对象纳入意识范围———注意,此处不是对赵家的狗那两眼的客观描述,而是意识对于这一事实的一种把握。“我怕得有理。”这一句,意识走向判断。依此分析的路子,使之贯串整部小说,都不难得出意识流动的轨迹。因此,从这一视角看,《狂人日记》是一部展示意识过程的一部小说,简单说,《狂人日记》是一部意识性小说。
再次,在小说的结尾,有这样的一句话:“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鲁迅此处冠以“我”有“四千年履历”,并把“真的人”与“我”相对,暗示着“我”并非具体存在的人而是一种艺术设置,当然,“我”只能是人,只有人才能承载某种人的意识,但在《狂人日记》中,这个人又不会是真实的具体的“迫害狂”病人,鲁迅作为艺术家不会像医生和心理研究者那样,去记录描述一个病患者的征状。在《狂人日记》中,假如从一个“迫害狂”患者的角度来看,鲁迅对其所作的能充分表现这一患者的特征规定是极少的,“我”无名无姓,没有病因解释,没有病史说明,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也有极宽的范围。而另一方面,鲁迅又极为精细传神地把握“迫害狂”这类患者的共同特征。这说明,“我”作为一个具体存在并不重要,鲁迅对于狂人的选择并不在于这个狂人是谁,而是因为选择狂人符合于鲁迅的艺术设置和艺术表述,假如小说中的“我”是一个一般的人,那么鲁迅就无法在其身上表述“多疑”的这一意识。从小说的实际情况来看,“我”这一狂人所表现出来的病状是“迫害狂”一类的共同特征。实际上,“我”只是一个承载物。一方面,“我”承载着狂人所共有的病状,以达到小说所要求的艺术真实的要求,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的病状在某一层次上与作家所要表述的东西相吻合。而在具体的文本创作之中,作家不可能直裸裸地把自己的东西强加给作品中的人物,相反只能是遵从所选择的人物性格特点和发展规律,融入自己的东西。由于艺术选择加上艺术家的艺术表述能力,鲁迅的《狂人日记》一方面极为真实地描述了“迫害狂”的征状言行,但另一方面又极为巧妙地昭示小说并不是要表现“迫害狂”的征状,而是要表述狂人所承载的合乎狂人身份其实是作者自己的东西。也即鲁迅之所以选择狂人是因为狂人有显著的“多疑”特征,它暗合着鲁迅“多疑”意识的内核表述。所以鲁迅选择了狂人来承载“多疑”这一意识,作者着重要表现的不是这个人,而是这个“我”所承载的意识“多疑”。
经过这样一番梳理,《狂人日记》这一部小说可以说是一部以狂人所承载的“多疑”并依据这一意识的某种特征展开的小说。
问题是:《狂人日记》中的“多疑”能够与鲁迅的“多疑”相联系起来吗?
这也是要谈的第二个条件。
鲁迅先生是一个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并以此去支配自己行动的人,这同样也体现在其文本创作之中。鲁迅曾一再强调作品中的自我意识:“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从宽泛意认上说,所有作家的作品都肯定包含着作家的精神意识世界的表述,但由于作家的艺术思维不同,其在具体的作品表现也不同。有时候,作品的客观内容与作家表述的精神意识相互分离,有时候,作品的客观内容与作家表述的精神意识融一。前者如《祝福》,透过《祝福》文本的客观内容,可以把握到鲁迅对于“祥林嫂”这类人物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而后者如《狂人日记》、长明灯、《过客》、这样的战士等,作者客观上描写某一人物某一事实,同时又把某种意识融入其中。举个例子说,《狂人日记》中“从来如此,便对么?”的诘问,可以是狂人的、也完全是鲁迅先生的诘问。对于鲁迅与《狂人日记》的关系,已逐渐引起研究者的注意:“鲁迅的几乎所有的心理特征和表现,都能在《狂人日记》中一窥端倪。”“《狂人日记》中,那种‘迫害狂’式的病态心理,本身就是他(鲁迅)切身体验的‘变形记’。”“因此,‘狂人’实际上不仅仅是一个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而且是一个文化先觉者形象,是鲁迅反抗精神的形象外化。”��这些看法都是中肯的,但没有注意狂人形象与鲁迅的差别。在《狂人日记》中,“多疑”这一意识的活动特征首先是归属于患“迫害狂”的狂人属性,这些属性是不能套在鲁迅身上的,而狂人这一艺术设置及如何设置、对于“多疑”的表述,则是按着鲁迅心灵对于“多疑”的解读和描述实现的,同时对于“多疑”的解读和描述,自然受着鲁迅“多疑”的主体支配。因此,从《狂人日记》去把握鲁迅的“多疑”成为可能,并具有重要意义,但要从中把握鲁迅的“多疑”的本质及个性色彩,必须进入作品,并以一定的方法对狂人的多疑与鲁迅的“多疑”加以分离。
wwwellll
西俏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
扩展资料:
《狂人日记》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作品中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祈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也必然地体现了作者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在中国“五四运动”结束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