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历史上的赵括,落得个“纸上谈兵”的名声,一点也不冤枉。
近些年来,“为赵括翻案”这个命题一时间大兴于市,如果你探究其底层原因,就能明白,这无非就是一些自媒体写手为了博得眼球、获取流量而做出的伪命题。只有把史书驳斥得体无完肤,才能显示出作者的才华。
接下来我就从几个方面去剖析一下,赵括到底冤不冤。
第一,要全面地了解一个人,首先要看他的父母对他的评价。
赵括的父亲,对赵括的评价,可谓是一语中的。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奢,是一个在战国历史上如流星一般闪耀的人物。在早年间,是赵国的田部小吏,就是负责收租税的,大概相当于国税局的职员。而后因为平原君引荐,逐步高升,因为打胜了一场连廉颇都认为赢不了的仗——阏与之战,而且是大胜,全歼秦军八万。由此可见,赵奢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奇才。
而从他对儿子的评价,就能看出,赵奢是一个十分注重实践的人。他认为,赵括的才能,最好只停留在嘴上,绝对不能拿到“死地”的战场上去。
赵括的母亲,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向赵王讲述了赵括不能为帅的原因。
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句话的意思,我大概得翻译一遍吧。就是赵奢当将军领兵的时候,跟手下的士兵和朋友们都相处得很融洽,赵王赏赐的金银都是分给手下的小弟。自从接受了将军之职,就不再过问家事了。再看看赵括的表现,当上将军之后,军吏都不敢仰视他,赵王赏赐的金银财帛,都拿回家去置办田产家业了。
这里是赵括母亲说的话,很多人认为这不足以取信。因为赵括的母亲可能出于担心赵括的个人人身安全的原因才跟赵王说这些话的。但是如果你知道赵母接下来做的事,你就知道这段话所表达出来的那种对赵括能力的怀疑,是有多深了。
赵母居然要和他断绝关系,说赵括打输了战争,能不能不株连道=到我。这就太狠了,意思就是我完全不信我的儿子能打胜仗。从这,我们就可以看出,赵括的母亲说前面那些话的目的,并不是出于保护儿子的性命,而是保护自己的性命啊!
从赵括的父母对他的评价,我们就能大致判断出赵括的能力到底值不值得怀疑了。果然还是每天跟你生活在一起的人最了解你。
第二,敌人对赵括的评价。
作为长平之战的另一方——秦国,从前期廉颇的坚守不出就能看出,秦国对于廉颇的战法,是没有任何办法的。
论野战和单兵作战能力,赵国和秦国的实力是差不多的。但是,廉颇的坚守不出,使得这场战争,开始变成了两国国力的消耗战了。从秦昭襄王的巴蜀运粮就能看出,秦国是赌上了全部的家当来打这一仗的。秦国拥有两块号称“天府之国”的土地——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而赵国并没有秦国这么好的国力,所以这个时候,赵国在坚守不出和出击决战这两种方案之间摇摆不定。
但是,跟赵国这么干耗着,对秦国来说也不是什么好办法,于是,就有了秦国丞相范雎的反间计。秦国间谍散布的谣言是:“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而且这个谣言并不是随随便便到赵国散布的,白起王翦列传里是这么记载的:“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看来秦国为了这个反间计花费也是下了血本了。
这就好比一颗给赵王吃的定心丸,本来还犹犹豫豫要不要用赵括,这可倒好,秦国最怕的就是我用赵括,那么我就用赵括为将。我们的主角就这么被推上了长平的帅位。
那么,根据这个反间计,我们逆推一下,反间的谣言是秦国害怕赵王任命赵括为将,那么秦国的真实意图,就是想让赵括为将。由此,我们就能推出,这不就是秦国君臣瞧不起赵括的证据吗?
你的敌人都极力地想让你做主将,这就是对赵括最公正的评价。
第三,赵括在战场上的表现完全是稀里糊涂。
战争的过程,在我们今天看来其实并不复杂。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括上任以后,把廉颇的军令都更改了,把原来的军吏都更换了。我觉得,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我得用能听我话的小弟,从上文中提到的军吏都不敢仰视他就能看出来,这是一个极度自大并且完全听不进别人意见的人。原来廉颇的小弟就不要在我面前碍事了。
白起用一支军队,诈败引赵军出击。赵括果然中计,率军直追。先不说赵括的行为合不合理,只说作为一方中军主帅,居然自己领着士兵就这么愣头青似地冲了出去,一点点都没有考虑自己家大本营的安全吗?
果不其然,白起只用了二万五千人就抄了赵军的后路,使他们回不了廉颇建造的壁垒,又用了五千人,就断绝了赵军的粮道。
由此可见赵括在战场上的表现,不是一般的差。
这时,肯定有人会反驳:赵括在陷入敌人围困长达46天的时间里,仍不断尝试冲出包围圈,并且军队并没有被打散,这就比一般的败军之将强多了。
可是,我们回头看历史,战国时期的打仗和其他时期的打仗绝对是有所区别的。此时的赵国和秦国,是已经打红了眼的。赵军之所以没有溃散,主要的原因不是赵括的统领,换其他将军一样不会溃散。因为赵军都明白,秦军不会放过他们的,投降就是送死,而冲出包围圈还有一线生机。当你有了这个信念以后,就能明白,赵括,并没有什么过人的地方。赵军没有溃散,也没有他的功劳。
最后,肯定还会有人反驳我的观点:赵括的能力并不差,只是他开局就碰上了当时将领的天花板——白起。如果秦军的主帅不是白起,赵括是有希望赢的。
我们前面只是大致分析了战争的过程,就已经发现,赵括在战场上的表现破绽百出,就算秦军主帅不是白起,其他稍微懂点军事的人,随便抓住一个破绽,赵军都没有胜利的希望。
当然也有人会反驳说:说赵括纸上谈兵的都是附会的,战国时期还没有纸,都是用的竹简。纸上谈兵是后世给赵括的评价。
这种反驳我都懒得去怼。我们讨论的是赵括到底有没有能力去赢得一场战争。说他竹简上谈兵跟纸上谈兵并没什么本质的区别。
所以,赵括是真的不冤,那些想为赵括翻案的人,去史书中随便找一点证据,来证明赵括能力的做法,是很不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