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果

  《易·解卦》曰: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

  《尔雅》曰:果不熟曰荒。

  《周礼·天官上》甸师职曰:甸师,供野果之属。

  《礼记·曲礼上》曰:赐果於君前,其有核者,怀其核。

  又《玉藻》曰:果实未熟,不鬻於市。凡食,果实者后君子,火熟者先君子。

  《春秋玄命苞》曰:织女星主果。

  谢承《后汉书》曰:刘祐,字伯祖,中山安国人。仕郡为主簿。郡将小子,常出钱付之市买果实,祐悉以买笔墨书具与之。

  华峤《后汉书》曰:桓荣为博士,会庭中诏赐奇果,受赐者怀之,荣独举手奉以拜。光武笑指之,曰:"杆真儒生也!"

  《陈书》曰:徐孝克侍宴,无所食啖。至食散,当其前膳羞损减。帝密记,以问中书舍人管斌,斌自是伺之。见孝克以珍果内绅带中,斌当时莫识其意,后寻访,方知其以遗母。斌以启,宣帝嗟叹良久,乃敕:"自今宴享,孝克前馔并遣将还,以饷其母。"时论美之。

  《北史》曰:后魏淮阳王欣,好营产业,多所树艺。京师明妍,皆出其园。

  《唐书》曰:李泳为河阳,所至以贪残为务。犒宴所陈果实,以木刻彩缋之。

  《说文》曰:在木曰果,在草曰蓏。(郎果切。)

  《山海经》曰:不周之山,爰有嘉果,其实如桃李,其叶华赤,食之不饥。

  《符子》曰:赵之相者曰林氏,有九子,皆贤。国人美而称之,号曰九德之父,十德之门。赵王疾之。王乃使择其果之烦者伐之。其父曰:"果之茂者,犹伐之,况其人乎?吾将以尔为累矣,去之则免!"乃携老持子,逃赵相於白云之岩,终身不返。赵人思之。

  《郭子》曰:王丞相俭,帐下甘果盈溢,涉春败烂。

  《吕氏春秋》曰:昔古朱襄氏治天下也,(炎帝别号,)多风。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之琴,以来阳气,以定群生。(士达,朱襄氏臣。)

  《杜兰香传》曰:神女姓杜,名兰香,降张硕,常食粟饭,并有非时果。硕食之,亦不甘,然一食可七八日不饥。

  《邺中记》曰:石虎有华林园,种众果。民间有明妍,虎作虾蟆车,四搏掘根,面去一丈,深一丈,合土载之,植之无不生。

  阚骃《十三州记》曰:舍卫国在月氏南万里,果大如三斗〈土瓦〉。

  《食经》曰:种明妍法:取好直枝,内着芋魁中种之。

  张衡《东京赋》曰:奇树珍果,钩盾所职。

  左思《魏都赋》曰:驰道周屈於果下。(刘逵注曰:汉厩旧有乐浪所献果下马,高三尺,以驾辇车。)

  又《蜀都赋》曰:百果甲坼,异色同荣。

  刘桢《鲁都赋》曰:芳果万名,攒罗广庭。霜滋露熟,时至则零。

  《石崇金谷诗序》曰:杂果几乎万株。

  陆机《与弟云书》曰:天渊池东南角,有果,各作一林,无处不有,纵横成行,一果之稼箠作一堂。

  郭璞《五果赞》曰:果蓏之品,剖〈口筮〉因宜。虽曰微肴,贵贱有差。

  ○栗

  《毛诗·山有枢》曰:山有漆,隰有栗。

  《韩诗》曰:"东门之栗,有靖家室。"栗,木名。靖,善也。言东门之外,栗树之下,有善人,可与成为室家者。

  《毛诗疏义》曰:五方皆有栗,周、秦、吴、杨特饶。惟渔阳、范阳栗甜美长味。倭、韩国上栗,大如鸡子,亦短味不美。桂阳有栗,丛生,大如杼子。

  《仪礼·士丧礼》曰:设豆右菹,南栗痘袁。

  《大戴礼》曰:八月栗零。零也者,降也。零而后取之,故不言剥也。

  《周礼·天官·笾人》曰:馈食之笾,其实栗。

  《礼记·内则》曰:栗曰撰之。

  《左传》曰:女贽不过榛、栗、枣、修,以告虔也。

  《论语》曰:哀公问社於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尔雅》曰:栵,(例、列二音。)栭。(树似桷樕而卑小,子如细栗,可食,匠箔东亦呼为栭栗。)

  《汉书》曰:种千树栗,其人与千户侯等。

  谢承《后汉书》曰:豫章宗度拜定陵令,县人杜伯夷清高不仕,度与谈论,致枣、栗而已。

  《魏略》曰:太子与锺繇书曰:"窃见玉书称美,玉赤拟鸡冠,黄侔蒸栗。"

  《魏志》曰:东夷韩国出大栗,如梨。

  《宋书》曰:刘秀之为丹阳尹。先是,秀之从叔穆之为丹阳,与子弟厅事上宴。厅事柱有一穿,穆之谓子弟及秀之曰:"汝等试以栗遥掷柱,入穿者,后必得此郡。"惟秀之独入焉,其言遂验。

  又曰:王恭幼敏悟。年数岁时,祖母戏诸孙侄,散栗於床,群儿竞之,恭独不取。问其故,对曰:"不取自当得赐。"由是中表异之。

  《梁书》曰:沉约常侍宴,会豫州献栗,径寸半,帝奇之,问众栗事多少,与约各疏所知。约少帝三事。约出,谓人曰:"此公护前,不让即羞死。"帝以其言不逊,欲抵其罪,徐勉固谏,乃止。

  又曰:萧琛常预御筵,醉伏。上以枣投琛,琛乃取栗掷上,中面。御史中丞在席,帝动色曰:"席中有人,不得如此,岂有说也?"琛曰:"陛下投臣以赤心,臣敢报之以战栗。"

  《庄子》曰:宋有狙公者,(好养猴者。)恐众狙之不驯於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芧,栗也。)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超然而怒。

  《范子计然》曰:栗出三辅。

  《庄子》曰:庄周游乎调陵之樊,(樊,蕃。)睹一异鹊,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感,触也。)

  又曰: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於是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曰有巢氏之民。

  《国语》曰:夫妇贽,不过枣、栗,以告虔也。(枣取蚤起,栗取战栗。虔,敬也。《曲礼》:妇人之贽:脯脩枣栗也。)

  《韩子》曰:秦饥,应侯谓王曰:"五苑之果蔬橡枣栗,以活民,请发之。"王曰:"今发五苑以活民,是使有功与无功争取也。人生而乱,不如死治。"

  《说苑》曰:田饶曰:"果园梨栗,后宫妇人摭以相擿,而士不曾得一常。且夫财者,君之所轻也;世者,士之所重也。"

  《吕氏春秋》曰:伊尹说曰:"果之美者,江浦之橘,箕山之栗。"

  《正部》曰:《玉府》云:"赤如鸡冠,黄如蒸栗。"

  卢毓《冀州论》曰:中山好栗,地产不为无珍。

  卢谌《祭法》曰:春秋冬祠,皆用栗。

  《会稽先贤传》曰:光武诏严遵诣行所,遇蜀都献橘、栗,上令公卿以下各以手所及取,遵独不取。上曰:"不敢取者谁?"竹对曰:"君赐臣以礼,臣奉君以忠。今赐无所主,臣是以不取。"

  《西京杂记》曰:上林苑有侯栗、榛栗、瑰栗、峄阳栗。(峄阳太守曹宠所献,大如拳。)

  《三秦记》曰:汉武帝果园,有大栗,十五枚为一升。

  《水经注》曰:汝水湾中有地数顷,上有栗园,栗小殊不并,固安之实也。然赎贡三百石,以充天府。水渚,即栗植蘙。树高茂,望若屯云积气矣。林中有栗堂,甚闲敞,牧宰及英彦多所游薄。

  《山海经》曰:南山,其上多栗。葛山、铜山,其木多栗。

  《广志》曰:栗有侯栗、关中大栗,大如鸡子。

  《晋宫阁名》曰:华林园中,栗一株,侯栗六株。

  《华山记》曰:西山麓中有栗林,艺植以来,萧森繁茂。

  《神异经》曰:东北荒中有栗树,高三十丈,栗径三尺,其壳赤,肉黄白,味甜,食之令短气而渴。

  《地理记》曰:诸暨如拳之栗。(案,出会稽部也。)

  杜宝《大业拾遗录》曰:洛阳仪鸾殿南有乌勃林、栗林;有蒲桃架四行,行长百馀步。

  《岭表录异》曰:广州无栗,惟勒州山中有石栗,一年方熟,皮厚而肉少,味似胡桃人。熟时,或为群鹦鹉至啄食略尽。只此石栗,亦甚稀少。

  王彪之赋曰:王檀侯栗。

  王逸《荔枝赋》曰:北燕荐朔滨之巨栗。

  蔡邕《伤故栗赋序》曰:人有折蔡氏祠前故栗者,故作斯赋。

  王褒《僮约》曰:南安拾栗彩橘。(南安,县名。)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