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奉使下

  《三辅故事》曰:娄敬曰:"臣愿为高车使者,持节往至匈奴庭,与其分土定界。"敬至,曰:"汝本处北海之滨,秦乱,汝侵其界,居中国地。今婚姻已成,当还汝敝肆,还我中国地。"作丹书铁券,曰:"自海以南,冠盖之士处焉;自海以北,控弦之士处焉。"割土盟誓,然后求还。

  《华阳李郃别传》曰:郃字孟君,汉中人。和帝即位,分遣使者循州郡,观风俗,皆微服单行。使者二人,当到益州,投公舍宿。时夏月露坐,为出酒与谈。公仰视问曰:"二君发京师时,宁知二使者何日发耶?"二人惊相视而曰:"不闻。"问公何以知之,公指星,有二使星向益部。二人知其深明,遂共谈,甚嘉异焉。

  《风俗通》曰:周、秦常以岁八月,遣輶车之使,采异代方言,还奏之,事藏秘室。

  《晏子春秋》曰:晏子使吴,吴称曰:"天子请见。"晏子蹴然曰:"臣受命弊邑,使於吴王。臣迷惑,入于天子之朝,敢问吴王恶存?"吴王夫差请见以诸侯之礼。

  又曰:晏子使楚,楚王进橘,置削。晏子不剖而并食,王曰:"橘末剖。"对曰:"臣闻之,赐人主者,瓜桃不削,橘柚不剖。臣故不敢剖,臣非不知。"

  又曰:晏子使楚,楚人为小门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狗门入也!"王曰:"齐无人耶?"对曰:"齐之临淄三万户,张袂成帷,挥汗成雨,何为无人!齐以贤者使贤主,不肖者使不肖主,婴不肖,是故使王耳。"

  又曰:晏子聘楚,楚王知其贤智,欲辱之。使人缚一人从殿前过,佯问之:"此何罪也?"左右答曰:"此齐人也,今犯盗。"王谓晏子曰:"齐人善盗也?"晏子答曰:"臣闻江南生橘,江北为枳,土地使其然也。臣察此人在齐不为盗,今来楚而盗,亦土地使然也。"楚王大惭。

  《汉杂事》曰:吴、楚七国反,齐孝王城守,胶西济南三国围齐。齐使路中大夫告於天子,还报曰:"坚守。"比至,三国围齐已数重矣,无从入。三国将与路中大夫盟:"若反言汉已破。"大夫许之。至城下,望见齐王,曰:"汉已发兵百万,使太尉周亚夫击破吴、楚,引兵救齐,齐必坚守!"三国将诛路中大夫。

  《韩诗外传》曰:越王勾践使廉稽献民於荆,荆使者曰:"越,夷狄之国也。臣请欺其使者。"荆王曰:"越王,贤人也。其使者亦贤,子慎之!"使者出,见廉稽曰:"冠则得以见。"廉稽曰:"夫越,亦周室之列封也,不得处中国,则处江海之陂,与鼋鳣鱼鳖为伍,文身剪发,而后处焉。今来至上国,必曰:'冠乃得见,不冠不得见',如此,则大国使适越,亦将劓墨、文身、剪发,而后得见乎?"荆王披衣出谢。

  又曰:魏文侯有子曰击,次曰欣。欣少,而立以为嗣。封太子击於中山,三年不往来。其傅赵仓唐谏曰:"父忘子,子不可忘父,何不遣使乎?"击曰:"愿之久矣,未有所使。"仓唐对曰:"为之使,则臣请使。"击曰:"诺。"於是乃问君何所好与所嗜,曰:"君嗜晨凫,好北犬。"遂求晨凫、北犬赍行。仓唐至,曰:"北藩中山之君,有北犬、晨凫,使仓唐再拜献之。"文侯曰:"嘻!击知吾好北犬、晨凫也。"即见使者。文侯曰:"击无恙乎?"仓唐惟惟,三问而不对。文侯曰:"不对,何也?"仓唐曰:"臣闻诸侯不名君。既已赐弊邑,使得小侯国,不敢对也。"文侯曰:"中山君无恙乎?"仓唐曰:"今者之来,拜送於郊。"文侯曰:"中山君长短若何矣?"仓唐曰:"闻诸侯,比诸侯,入朝则侧者皆人臣也。臣无所比之,然则所赐之裘几能胜之矣。"文侯曰:"中山之君亦何好乎?"对曰:"好《诗》。"文侯曰:"於《诗》何好?"曰:"好《黍离》与《晨风》。"文侯曰:"《黍离》诗何哉?"对曰:"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文侯曰:"怨乎?"曰:"非敢怨也,时思也。"文侯曰:"《晨风》谓何?"对曰:"《诗》云:'鴪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此以忘我者也。"於是大悦,曰:"欲知其子,视其母;欲知其君,视其使。中山君若不贤,恶能使其使贤?"遂废太子欣,而召中山君以为嗣。

  《说苑》曰:秦王以五百里地封鄢陵君,君不受,使虞且谢。秦王忿然作色,谓且曰:"亦尝见天子之怒乎?"曰:"臣未尝见也。"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且曰:"大王亦尝见布衣韦带之士怒乎?"王曰:"布衣韦带之士,怒则解冠徒跣,以头抢地耳,何难知者?"且曰:"此乃庸夫之怒耳。布衣之士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即持其匕首起,视秦王曰:"今将是矣!"秦王变色,长跪曰:"先生就坐,寡人谕矣。"

  又曰:赵王遣使者之楚,方鼓瑟而送之,诫之曰:"必如吾言!"(注事具瑟门。)

  又曰:齐使淳于髡聘楚。髡为人形貌短小,楚王薄贱之,曰:"谓之齐无人耶?而使子来乎?何长也?"髡对曰:"臣无所长,要中七尺之剑,欲斩无状王!"王曰:"止。吾但戏子耳。"与髡共饮酒。

  又曰:晋、楚之君为好,会苑丘之上。宋使人往之,晋、楚大夫曰:"趣以天子礼见吾君,我将见子。"使者曰:"冠虽弊,义居上;履虽新,义居下。周室虽微,诸侯未之能易也。师虽升宋城,臣犹不更臣之服也!"以诸侯礼见之。

  又曰:楚使者聘齐,齐王享之梧宫。使者曰:"大哉梧乎!"王曰:"江海之鱼吞舟,大国之树必巨!"使者曰:"昔燕攻齐,遵雒路,渡济桥,焚雍门,击齐左而虚其右,王歜绝头乎杜山,公孙差格死于龙门,饮马乎淄渑,定获乎琅琊,王与太后奔乎莒,逃城阳之山。此时,梧之大小何如矣?"刁渤对曰:"使者问梧之年耶?昔荆平王为无道,加诸申氏,杀子胥父与兄,子胥被发乞食於吴,阖庐以为相,三年将兵复仇于楚,战胜乎柏举,级头百万,囊瓦奔郑,王保於随,师入郢。胥行郢都,亲射宫,临于王冢,笞其墓。若此,则梧可为拊也!"

  又曰:明君之使人也,任之以事,不制之以辞。

  《王逸子》曰:或问:"张骞可谓名使者欤?"曰:"周流绝域,东西数万里,其中胡貊皆知其习俗;得始大蒜、葡萄、苜蓿等。"

  《语林》曰: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当坐,自捉刀床头座。既毕,令人问:"魏王何如?"使答曰:"魏王信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王闻,驰遣杀此使。

  《天文要集》曰:天节星,主奉使。小而明,则使中正也。

  梁元帝《苏郑论》曰:汉世,衔命匈奴,困而不食者,二人而已。子卿手持汉节,卧伏冰霜;仲师固无下拜,阳绝水火。况复风生稽落,日隐龙堆,翰海飞沙,皋兰走霰,岂不酸鼻痛心?忆雒阳之宫陛,屑泣横悲;想长安之城阙,直以为臣之道义不为生,事君之节,生为义尽。岂望拔幽泉,出重仞,经长乐,抵未央?及还望塞亭,来依候火,傍观上郡,侧眺云中,虽在己之自隆,而於时之报未重。

  梁刘孝仪《北使还与永丰侯书》曰:足践寒地,身犯朔风,暮宿客亭,晨炊谒舍,飘摇辛苦。迄留毡乡,杂种覃化,颇慕中国,兵传李绪之法,楼拟卫律所治。而毳幕难淹,酪浆易厌,王程有限,时反玉关。射鹿胡奴,乃共归国,刻龙汉节,还持入塞。马衔苜蓿,嘶逗故墟。人获蒲萄,归种旧里。稚子出迎,善邻相劳,倦握蟹螯,亟覆虾碗。每取朱颜,略多自醉,用此终日,亦多自娱。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