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碗

  《方言》曰:碗谓之盂,或谓之铫锐,或谓之棹。碗谓之{乔皿},木谓之涓〈木夬〉。(蠲、玦两音。)

  《说文》曰:碗,小盂也。

  《吴志》曰:曹公出濡须,甘宁为前部督,受敕斫敌前营。孙权特赐米酒众肴,宁乃以银碗酌,自饮两碗,乃酌与其都督。都督伏,不肯时持。宁引剑白削置膝上,呵之曰:"卿见知於至尊,孰与甘宁?宁尚不惜死,卿何以独惜死乎?"都督即起,拜,持酒,通次酌兵各一银碗。至二更时,衔枚出,斫敌。敌惊动,遂退。宁益贵重。

  《晋阳秋》曰:王敦许周访荆州,又授梁州。访怒,敦书喻之,遗以玉碗。访投碗於地。

  又曰:武帝时,魏府丞萧谭承徐修仪疏,作漆画银带粉碗,诏杀之。(盘门中亦云。)

  《晋咸康起居注》曰:诏赐辽东段辽等琉璃碗。

  《义熙起居注》曰:林邑王范明达献金碗一副,盖一副。

  《东宫旧事》曰:漆碗子一百枚。

  《抱朴子》曰:外国作水精碗,实是合百灰以作之。交、广间多有得其法而铸作之者。今以语俗人,俗人殊不肯信,乃云:"水精本是自然之物。"

  崔豹《古今注》曰:魏帝以车渠石为酒碗。

  《文士传》曰:潘〈尸二〉(音夷。)与同僚饮,主人有琉璃碗,使客赋之,慁於座立成于手。

  《寻阳记》曰:龙窟有深潭,有人於此水边洗铜碗,忽浪起水长,便失碗。此人后见此碗置城里井边。

  《交州杂记》曰:太康四年,刺史陶璜表送林邑王范熊所献青白石碗一口,白水精碗二口。

  《陶侃故事》曰:侃上成帝水精碗一枚。

  《世说》曰:王大将军尚主,如厕即还,婢擎金盘盛水,琉璃盛澡豆。

  秦嘉妇与嘉书曰:今奉金错碗一枚,可以盛书水;琉璃碗一枚,可以服药酒。

  《诸葛恢集·诏答恢》曰:今致琉璃碗一枚。表曰:天恩赐广州白碗。

  釰滔母《与从祖虞光禄书》曰:赐琉璃碗。

  ○盂

  《说文》曰:盂,饮器也。

  《方言》曰:宋楚赵魏之间或谓之〈木尽〉,(子忍、笺矜二切,一曰盘也。)河济之间谓之{安皿}{残皿},(音残)亦谓之铫锐。

  《汉书》曰:东方朔,上尝使数家射覆,置守宫於盂下,使射之。(盂,若{大皿}而大。{大皿}与钵字同。)

  《墨子》曰:若夫兼相爱,交相利,此自先圣六王者亲行之。何以知先圣六王之亲行之?吾以其所书於竹帛,镂於金石,琢於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晋四王起事》曰:惠帝还洛阳,黄门以瓦盂盛茶上至尊。

  《韩子》曰:为人君者犹盂也,人犹水也。盂圆水圆,盂方水方。

  《凉州异物志》曰:琥珀作盂、瓶。

  东方朔《答客难》曰:安於覆盂。

  ○苏鉝(音立。吕静云:胡食器也。)

  《林邑记》曰:林邑王范明达献琉璃苏鉝二口。

  ○安哉

  李尤《安哉铭》曰:安哉令名,甘旨是盛。埏埴之巧,甄陶所成。食彼美珍,思此《鹿鸣》。

  ○匕

  《方言》曰:匕谓之匙。

  《说文》曰:柶,(音四。)匕也,所以取饭。

  《易》曰: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诗》曰:有饛簋飧,有救棘匕。(《笺》云:匕,所以载鼎食也。)

  《周礼》曰:大丧,共角柶。(角柶,角匕也。《礼·丧大记》曰:褉齿用角柶也。)

  《仪礼》曰:主人执匕。

  《礼》曰:杜蕢(苦怪切。)谓晋平公曰:"蕢也宰夫也,非刀匕是供。"

  又曰:匕以桑,长三尺,或曰五尺。刊其柄与末。(匕,所以载牲牢者。此谓丧祭也,吉祭匕用棘。)

  《三礼图》曰:匕以载牲体,长二尺四寸。叶博三寸,长八寸。漆丹柄头。疏匕形如饭操,以棘心为之。

  《英雄记》曰:董常大会宾客,诱降反者以镬烹之。会者战栗,亡失匕箸。(与筯字同。)

  《蜀志》曰:曹公谓先主曰:"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先主方食,失匕箸。

  王隐《晋书》曰:石勒时,有谣云:"一杯食,有两匙。石勒死,人不知。"

  沈约《宋书》曰:太子妃上世祖金缕匕箸,上以赐沈庆之。

  《抱朴子》曰:道士李根煎铅锡,以药如大豆者投中,以铁匕搅之,冷即成钅具。又有古强者,自云四千岁。嵇使君以玉匕与强,后忽语嵇云:"昔安期先生以与之。"

  《东宫旧事》曰:漆匕五十枚。

  《续齐谐记》曰:赵文诏为东宫扶侍,廨在青溪中桥。夜与神女宴寝,脱金簪与扶侍,亦赠以银碗及流离匕。

  ○箸

  《方言》曰:箸筩,(盛匕著者也。筩,音桶。)陈楚宋魏之间谓之筲,或谓之籝,(音盈。)自关而西谓之桶总。(今俗亦呼小笼桶总。桶,音笼。总,苏孔切。)

  《通俗文》曰:以箸取物曰欹。(音羁)

  《礼》曰:饭黍无以箸,羹之有菜者用挟,(音荚。)其无菜者不用挟。(郑玄曰:挟犹著也。今人或谓箸为挟提也。)

  《史记》曰:汉王与郦食其谋挠楚权。张良从外来,曰:"陛下事去矣!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张晏曰:求借所食之著用指画。或曰:前汤、武著明之事以筹度今时之不若也。)

  又曰:景帝居禁中,召条侯周亚夫赐食。独置大胾,不置箸。条侯心不平,顾谓尚席取箸。景帝视而笑曰:"此岂不足君所乎?"条侯免冠谢。

  谢承《后汉书》曰:莽时,有奇士巨毋霸,卧则枕鼓,以铁箸食。

  《吴志》曰:赵达善治九宫一算之术。尝遇知故,知故曰:"仓卒之间,无酒食以叙意。"达以箸一只,再三纵横之,乃言:"卿东壁下有酒一斗,鹿肉三斤,何以言无?"主人惭曰:"知卿善射,欲相试耳。"

  《典略》曰:曹汝随大军破张鲁,命陈琳作书报太祖曰:"且夫墨子之守,萦带为垣,高不可登;折箸为械,坚不可入。"

  《晋书》曰:何曾,字颖考,日食万钱,犹言无下箸之处。

  《东宫旧事》曰:漆箸一百双。

  《荀卿子》曰:从山下望木者,十仞之木如箸,而求箸不上折,高蔽其长也。

  《韩子》曰: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於土鉶,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美菽藿,则必荐豹胎;荐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於茅茨之下,则必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吾畏其终,故怖其始。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

  《淮南子》曰:糟丘生乎象箸。

  《论衡》曰:以箸撞钟,以算击鼓,钟鼓不能鸣者,用撞之者小也。

  《神仙传》曰:葛玄尝与客食,玄以口中饭尽化为蜂数百,集於客身。客皆投匕箸惊惧。玄乃张口,其蜂悉入。

  葛洪《治噎方》曰:与对食之人,当以手捉箸,问噎人曰:"此何等物?"噎人当答曰:"箸。"即复曰:"咽下去!"即愈。

  《语林》曰:王蓝田食鸡子,(王述也。)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投於地。

  《相书》曰:人三指用箸者,自如;四指用箸,贵;五指用箸,大富贵也。

  ○机

  《方言》曰:俎,机也,西南蜀汉之郊曰杫。(音赐)

  《史记》曰:项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如淳曰:高俎,机上也。)

  《后汉书》曰:乐嵩者,河内人,天性朴忠。家贫为郎,常独直台上,无被,止食糟糠。帝每夜入台,辄见嵩,问其故,甚嘉之。自此,诏太官赐尚书以下朝夕飧,给帷被皂袍及侍史二人。

  ○毕

  《三礼图》曰:毕,似天毕,以载牲醴。又叶博三寸,长八寸,柄长二尺四寸,丹漆两头。

  《诗》曰:有捄天毕,载施之行。(《笺》云:毕,所以助载鼎宝。)

  《仪礼》曰:宗人执毕。(郑玄曰:毕,状如叉也。)

  《礼》曰:毕用桑,长三尺,刊其柄与末。(毕所以助主人者。刊犹削也。)

  ○饭帚

  《说文》曰:陈留以饭帚为{捎}。(稍巢切,亦盛著笼,又作筲也。)

  ○炙函

  《东宫旧事》曰:漆犭百炙大函一具。

  ○饭函

  《列异传》曰:景初中,城阳县吏王臣尝作倦,枕机卧,闻灶下呼曰:"文纳何以在人头下?"应曰:"我见枕,不得动,汝来就我。"至,乃饭函也。

  ○淅箕

  《广雅》曰:淅{襄}(音箱)、(音旋){奥}。(音郁。《纂文》曰:{奥},淅箕也。一曰薮。鲁人谓之淅{襄}。)

  《方言》曰:箕,陈魏宋楚之间谓之箩。炊{奥}谓之缩,(漉米{奥}也。)或谓之。(江东呼淅签也。)

  ○筐

  《方言》曰:箅、(必弭切。)篓、(音缕)籅、(音余){舀}、(音叨)筐,筥也。江沔之间谓之籅,赵代之间谓之{舀},淇卫之间谓之牛筐。筥,其通语也。筥小者,南楚谓之筐,关而西秦晋之郊谓之箅。(今江东亦名小笼为箅。)

  《说文》曰:筐,饭筐也。莒,饴牛筐也。方曰筐,圆曰筥。

  《三礼图》曰:大筐以竹,受五斛。大夫以盛米,致馈於聘宾。小筐以竹,受五升,以盛米。

  又曰:筐以盛熬穀,四种八筐。大夫三种六筐,士二种四筐。

  《易》曰:女承筐,无实。

  《书》曰:厥篚织文。(篚,筐属也。)

  又曰:厥篚檿丝。厥篚玄纤缟。厥篚织具。厥篚玄纁玑组。厥篚纤纩。

  又曰:惟其士女,篚厥玄黄,绍我周王。

  《诗》曰: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又曰: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盛之?维筐及筥。(方曰筐,圆曰筥。)

  又曰:摽有梅,顷筐塈之。

  又曰: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懿筐,深筐也。)

  《礼》曰:蚕则绩而蟹有筐。

  《左传》曰:筐筥锜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

  又曰:晋侯筮嫁伯姬於秦,遇《归妹》之《暌》,其繇曰:"士刲羊,亦无忘也;女承筐,亦无贶也。"

  《西京杂记》曰:元后在家日,燕衔白石大如指,堕绩筐中。后取之,石自剖为二,其中文曰"母天地。"遂复还合。后为皇后,常致玺中。

  《庄子》曰:爱马者,以筐盛屎。

  《吕氏春秋》曰:有娀氏二佚女为九成之台,帝令燕往,遗二卵,争搏之,覆以玉筐。北飞,遂不反。吞之生契。

  ○{旅}(音吕)

  《方言》曰:{旅},(盛饭莒也。)南楚谓之筲,(今建平呼曰筲。)赵魏之郊谓之{去}(音祛){旅}。(今通语也。)

  《说文》曰:{旅},饭莒也,受五升。秦谓之{稍}。

  《广雅》曰:〈田奚〉(音溪。)映,{旅}(音旅。)也。

  《纂文》曰:奚映,大筥也。赵代以筥为{舀}。

  《论语》曰:斗筲之人,何足筭也?(筲,竹器,受二斗。)

  《东宫旧事》曰:漆注绮织{旅}二十枚。

  《陶侃故事》曰:侃上成帝漆复{旅}五十枚。

  ○箪

  《说文》曰:箪,饭器也。

  《礼》曰:凡以苞苴箪笥问人者,操以授命。

  《仪礼》曰:小祝,盘匜与箪巾,于西阶东。

  《左传》曰:赵宣子田于首山,见灵辄饿,为之箪食与肉。

  又曰:越围吴,赵孟使楚隆往。吴王拜,稽首曰:"寡人不佞,不能事越。"与之一箪珠,使问赵孟。(箪,小笥也。问,遗也。)

  《论语》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

  《孟子》曰:孟子谓齐宣王曰:"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如之何其可?"

  又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於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

  又曰:商之君子,实玄黄于篚,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

  《黄石公三略》曰:良将用兵,有馈一箪醪者,使投之於河,令士卒迎流而饮之。

  ○爵(觯、散用敛)

  《说文》曰:爵,礼器也。象爵之形。觯(音枝)受四升。

  《诗》曰:赫如渥赭,公言锡爵。

  《周礼》曰:享先王,赞玉爵。(宗庙献用玉爵。)大朝觐、会同,赞献玉爵。(玉爵,王礼诸侯之酢爵也。)

  又曰:梓人为饮酒器,爵一升,觚三升。献以爵,而酬以觚。

  《礼》曰:执玉爵者弗挥。(为其宝而脆也。)

  又曰:知(音智)悼子卒,未葬。晋平公饮酒,师旷、李调侍,鼓钟。杜蕢自外来,闻钟声,曰:"安在?"曰:"在寝。"杜篑入寝,历阶而升,酌,曰:"旷饮斯!"又酌,曰:"调饮斯!"又酌,堂上北面坐而饮之,降,趋而出。平公呼而进之,曰:"篑,曩者尔心或开予,是以不与尔言。饮旷,何也?"曰:"子卯不乐。(纣以甲子死,桀以乙卯亡,王者谓之疾日,不举乐为事,所以自戒惧也。)知悼子丧,在堂未葬,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尔饮调,何也?"曰:"调也,君之亵臣也。为一饮一食,忘君之疾,是以饮之也。""尔饮,何也?"曰:"蕢,宰夫也,非刀匕是供,又敢与知防?是以饮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杜蕢洗而扬觯,公谓侍者曰:"如我死,则必无废斯爵也!"至于今,既毕献,斯扬觯,谓之"杜举。"

  又曰: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凡觞,一升曰爵,二升曰〈角几〉,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也。)

  又曰:鲁祀周公於太庙,爵用玉盏,仍雕,加以壁角。(爵,君所进于尸也。仍,因也,因爵之形为称也。加,加爵也。散、角,皆以壁饰其口也。)

  又曰:孔子射於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使公罔之裘、序点扬觯而语。公罔之裘扬觯而语曰:"幼壮孝弟,耆耋好礼,不从流俗,修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盖去者半,处者半。序点又扬觯而语曰:"好学不倦,好礼不变,旄期称道不乱者,不在此位也!"盖仅有存者。

  《三礼图》曰:爵受一升,尾长六寸,博二寸,傅翼,兑(音锐。)下方足,漆赤云气。

  又曰:散受五升。

  《左传》曰:凡公行,告于宗庙。反则饮至,舍爵策勋焉。(爵,饮酒器也。置爵则书勋劳。)

  又曰:虢公请器,王赐之爵。(玉爵也。爵人贵石也。)

  《后赵书》曰:石虎子韬以琉璃爵、螺杯劝客酒。

  《吴志》曰:诸葛恪行酒至张昭,昭不肯饮,曰:"此非养老之礼。"权曰:"卿其能令张公辞屈,乃当饮之。"恪曰:"昔师尚父九十,秉旄杖钺,犹未告老。军旅之事,将军在后;酒食之事,将军在先。何为不养老也?"昭为尽爵。

  《古今注》曰:章帝章和年,铜酒爵出河内泌水。

  《典论》曰:刘表诸子好酒,造三爵:大曰伯雅,中曰仲雅,小曰季雅。

  《楚辞·九歌》曰:授北斗兮酌桂浆。(斗为玉爵。)

  《班婕妤赋》曰:酌羽觞兮销忧。(孟康曰:羽觞作生爵形,有头尾羽翼也。)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