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弹棋

  《东观汉记》曰:安帝诏曰:"乐成王居谅闇,(音阴。)衰服在身,弹棋为戏,不肯谒陵。"

  沈约《宋书》曰:晋平剌王休祐,文帝第十三子也。在荆州时,左右范景达善弹棋,上召之,休祐留不遣。上怒,诘责之。

  《赵书》曰:冉闵收石遵,遵方与女子弹棋,兵至,杀之。

  《梁冀别传》曰:冀好弹棋。暑夏之月,露首袒体,惟在樗蒱弹棋,不离绮繻纨袴之侧。

  《世说》曰:刘真长始见王丞相,时暑之月,丞相以腹熨弹棋局,曰:"何如乃氵靓!"(吴人以冷为氵靓,音楚敬切。)刘既出,人问见王公何如,刘曰:"未见他异,惟作吴语耳。"(王丞相遵也。)

  又曰:弹棋始自魏文帝宫内装器戏也。文帝於此伎特妙,用手巾拂之,无不中者。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客著葛巾拂棋,妙逾於帝。

  魏文帝《典论》曰:余於他戏弄之事,少所喜;惟弹棋略尽其功,乃为之赋。昔京师先工有马合乡侯、东方安世安、张公子,常恨不得与彼数子者对。

  《艺经》曰:弹棋,二人对局,黑白棋各六枚。先列棋相当。下呼,上击之。

  《弹棋经序》曰:弹棋者,仙家之戏也。昔汉武帝平西域,得胡人善蹴鞠者,盖炫其便(平声。)捷跳跃,帝好而为之。群臣不能谏,侍臣东方朔因以此艺进之,帝就舍蹴鞠,而上弹棋焉。习之者多在宫禁中,故时人莫得而传。至王莽末,赤眉凌乱,西京倾覆,此艺因宫人所传,故散落人间。及章帝御宇,好诸伎艺,此戏乃盛於当时。

  《弹棋经后序》曰:自后汉冲、质已后,此艺中绝。至献帝建安中,曹公执政,禁阑幽密,至于博弈之具,皆不得得妄置宫中。宫人因以金钗玉梳戏於妆奁之上,即取类於弹棋也。及魏文帝受禅,宫人所为,更习弹棋焉。当时朝臣名士,无不争能,故帝与吴季量(吴质,字季量。)书曰:"弹棋,间设者也。"

  又曰:弹棋者,雅戏也。非同乎五白枭橛(枭橛并樗蒱彩。)之数,不游乎纷竞诋欺之间,淡薄自如,固趋名近利之人多不尚焉。盖道家所为,欲习其偃亚导引之法,击博腾掷之妙,以自畅耳。

  又曰:唐顺宗在春宫日,甚好之。时有吉达、高釴、崔同、杨愿之徒,悉为名手。后有窦深、崔长孺、甄颙、独孤辽,亦为亚焉。至於长庆之末,好事之家犹见有局尚多解者。

  后汉蔡邕《弹棋赋》曰:夫张局陈棋,取法武备。因嬉戏以肄业,托欢宴以讲事。设兹矢石,其夷如砥。采若锦缋,平若停水。肌理光泽,滑不可履。乘色行巧,据险用智。

  魏文帝《弹棋赋》曰:局则荆山妙璞,滑如柔荑。棋则玄木北干,桑树西枝。象筹列植,下据双螭。

  王粲《弹棋赋》曰:文石为局,金碧齐精,隆中夷外,理致肌平。

  晋傅玄《弹棋赋序》曰:汉武帝好蹴鞠。刘向以为蹴鞠劳人体,竭人力,非至尊所宜,乃因其体而作弹棋以解之。

  ○儒棋

  《后魏书》曰:侍中游肇,性谦廉不竞。曾撰《儒棋》,以表其志焉。肇述儒棋曰:"儒棋者,盖博、弈之流,所以游思於文,亦犹投壶之习武也。故圣人因物设教,有实有权;情礼称宜,有张有弛。孔子云:'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若夫井公之对周穆,叔卿之接许由,此或示存,恐非有待。然则君子之处世也,岂遂耽於所适,徒费时日者哉!至於几杖盘鉴,犹载铭戒;矧乃谐神之器,而不加劝也?但古之为玩者,莫不竞进其功,塞杀与乐,殊途异势,并传於时,未有以谦退为胜,通生为乐者。故因暇隙,聊复措意,此即儒棋之一名。盖游艺之所统,本诸谦净;诠名撰德,略依儒行;起舍遵道,轨法中庸。时然后玩,人不厌其游;让而后胜,人逾惬其负。矜勇所以知残,冲逊以之弥隆。岂惟崇谦止竞而已,谅亦阶善全德之所因矣。积名会理,其殆庶几;致泥之戒,宁不愧乎?"

  《儒棋》曰:投二,(方二分六彩也。)智一、礼二、仁三、义四、信五,(各法生数,所以记彩而行于道,岂惟名义而已,藉物以为差也,)谦(行数无准,名显义耳。进退之异,惟有枭伏;)棋十,(生成之数,亦不是过,)白黑半,(各用五分。)方五分长寸。(分寸所以记法。)善六、敬七、德八、忠久、顺十,(各据成数,所以记算,而兼名义。名义虽异,亦符五德,阴阳配合,数尽也。)方局尺五,周道四十,其用三十六。(取舍途异。)四维之道,通数而棋。(处恶其雅也。)谦退为尚,故高彩者先投。(耻为道也。)彼此二位,谓之净;(净者,谓仁义也。)左右二道,谓之中。(中者,谓礼智之道也。)其净、中四道,彼此左右,互有二,不得相干。(干则斗也。)行棋之法,始附净起,转互相顺,终因净出。(初不净出,必曲之者,避相涉也。)通生为务,不存塞杀。(志仁恕也。)彩越净中者休,则立枭,枭者不伏。(彩不会也。)会净中者,枭折为伏,伏者不枭。(行不越也。)若彩虽会,而於彼拟以过之(有棋则不得拟。)非干彼者,则自居矣。(居拟不同,以于彼也。)行伏棋者,得异彩,依数而行。两彩同者,惟行一,(常柔齐也。)一谦者停,两谦退一等。(贵重损也。)行枭棋者,得异彩亦依数而行。两彩同者,尽行其数,(鄙勇均也。)一谦行一道,两谦者停。(枭致异也。)行伏不得行枭,行枭不得行伏。(殊谦竞也。)折枭伏者,皆从后定。(重行终也。)因彩而阅者,屈而申之。(谓初得谦信也。)缘行致累者,阅而通足,皆不限道数。(进退皆尔。)枭伏两阅者,但行于枭。(先枭者进,耻之义,道尤多故也。)行棋之体,不相凌触,所蹈皆灵,(行务灵净,惟焚触斗。)孤明自在,(不以强弱生而惧也。)绝於跪巧,而顺消息,(审理中也。)悉遇中道,胜负乃分。先枭后伏,验之於净,(谦勇之辨,实标先后。处净不安,方显其竟。)道枭若促,不尽二彩者,则全行伏。(先后用亦防其为出,自贻全,进边之义成也。)枭伏两少者,行於枭。(示不尽彩,理无兼也。)彼既出尽,此有不出者,即许以为胜者之算。(以后退为胜也。)若全未出,则为之虚投。(损已益人,谦者所崇。)次局负,仍先。(枭勇故也。)得十算立一爵,三爵立,则成胜矣。(既尚冲净,岂假务于多算?但谦并见迹,故假以胜为名也。)

  ○击壤

  《释名》曰:击壤,野老之戏也。

  玄晏(皇甫谧,号玄晏先生。)曰:十七年,与从姑子果柳等击壤於路。

  《逸士传》曰:尧时有壤父五十人击壤於康衢。或有观者曰:"大哉,尧之为君!"壤父作色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於我哉!"

  《风土记》曰:击壤者,以木作之,前广后锐,长可尺三四寸,其形如履。腊节,僮少以为戏,分部如掷博也。

  《艺经》曰:击壤,古戏也。

  又曰:壤以木为之,前广后锐,长尺四,阔三寸,其形如履。将戏,先侧一壤於地,遥於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敲之,中者为上。

  吴盛彦《翁子击壤赋》曰:论众戏之为乐,独击壤之可娱。因风托势,罪一杀两。

  ○角抵

  《左传》曰:晋侯梦与楚子搏,(搏,手相搏。)楚子伏已而盬其脑,是以惧。

  《汉书》曰:武帝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应劭曰:战国之时,稍增讲之,以为戏乐,用相夸示,至秦,更名角抵者也。武帝大复增广之,至元帝元初五年罢。)三百里内皆来观。

  王隐《晋书》曰:颍川、襄城二郡,班宣相会,累欲作乐。襄城太守责功曹刘子笃曰:"卿郡人不如颍川人相扑。"笃曰:"相扑下伎,不足以别两国优劣;请使二郡更对论经国大理人物得失。"

  《唐书》曰:裴矩,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曼延、角抵於洛邑,以夸诸戎,秋月而罢。

  《西京杂记》曰:三辅人俗,每以赤刀为戏,汉朝亦取以为抵角之戏焉。

  《汉武故事》曰:未央庭中设角抵戏。角者,六国所造也。秦并天下,兼而增广之。汉兴虽罢,然犹不都绝。至上,复采用之。并四夷之乐,杂以奇幻,有若鬼神。角抵者,使角力相抵触也。

  ○弹

  《广雅》曰:弹,行丸也。

  《左传》曰:晋灵公台上弹人,观其避丸者。

  《魏书》曰:齐王芳为帝,常喜以弹弹人。

  《齐书》曰:桓荣祖善弹。登西楼见翔鹄,谓左右曰:"当生取之!"乃弹其两翅,毛脱尽,堕地无伤。养之,毛生后,飞去。其妙如此。

  《隋书》曰:长孙晟,洛阳人也。有鸢群飞,上谓晟曰:"公善弹,为我取之。"十发俱中,并应丸而落。

  《吴越春秋》曰:陈音对越王曰:"弩生於弓,弓生於弹,弹生於古之孝子。古者人死,投之中野。孝子不忍父母为禽兽所食,则作弹以守之。"故古人之歌曰:"断竹属木,飞土逐肉。"

  《西京杂记》曰:韩嫣好弹,常以金为丸,一日所失者十馀。长安为之语曰:"苦饥寒,逐金丸!"京师儿童每闻嫣出弹,辄随之。望丸之所落,而辄拾取。

  《庄子》曰:以隋侯珠弹千仞之雀,必笑所用至重,所取至轻。

  又曰: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思鸮炙。

  《世说》曰:潘岳少时,挟弹洛阳道,妇人见之,无不连手萦之。

  《谈薮》曰:齐萧遥欣为童子时,见一小儿左右弹飞禽,未有不应弦而落者。遥欣谓之曰:"凡戏多端,何急弹!此鸟自云中高翔,何关人事?"小儿感之,终身不捉。时少年士庶,竞为此戏。欣之一说,此戏遂废之。

  又曰:梁王谓惠子曰:"先生直言,无得引喻。"惠子曰:"今有人不识弹,问弹状如何,答曰:'弹状如弹。'则能了否?"王曰:"不了。"又曰:"弹状如弓,以竹为弦,可知之乎?"王曰:"知矣。"惠子曰:"夫说者欲人知之;无喻,则不知也。"王曰:"善!"

  顾子《义训》曰:人有善於射而高於顾子,顾子曰:"子之射虽百中,犹不若我之一弹。"或曰:"何以为然?"顾子曰:"子之所射,老狸之皮耳;我之所弹,弹狐之心!"

  《潜夫论》曰:怀丸挟弹,携手遨游,外不足防寇盗,内不足禁鼷鼠。

  ○四维

  晋李秀《四维赋序》曰:四维戏者,卫尉贽侯所造也。画纸为局,截木为棋。取象一原,分而为二,准阴阳之位,拟刚柔之策,而变动无为,生乎其中。

  ○象戏

  周武帝造象戏,王褒为《象经序》曰:一曰天文,以观其象天,日月星辰是也;二曰地理,以法其形地,水火木金土是也;三曰阴阳,以顺其本。阳数为先,本於天;阴数为后,本於地是也。四曰时令,以政其序,东方之色青,其馀三色,例亦如之是也。五曰算数,以通其变,俯仰则为天地日月星,变通则为水火金木土是也。六曰律吕,以宣其气,在子取未,在午取丑是也。七曰八卦,以定其位,至震取兑,至离取坎是也。八曰忠孝,以惇其教,出则尽忠,入则尽孝是也。九曰君臣,以事其礼,不可以贵凌贱,直而为曲,不可以卑畏尊、隐而无犯是也。十曰文武,以率其务,武修七德,文表四教是也。十一曰礼仪,以制其则,居上不骄,为下尽敬,进退有度可法是也。十二曰观德,以考其行,定而后求,求而后取,时然后言,乐然后笑是也。或外廷以报言,义存迁善;或黜退以贬过,事在惩恶。或以沈审为贵,正其瞻视;或以徇齐为功,明其纠察。得失表於隆替,在贱必申,怠敬彰於劝沮,处尊思屈。片善崇於拱璧,一言逾於华衮。

  ○夹食

  《艺经》曰:夹食者,二人黄黑各十七,其横列於前第四道上,甲乙迭推。二棋夹一为食棋,不得食两,不得边食。不由道则不行棋,入夹不取食。一棋为筹,赌多少随人所制。

  ○悁(於玄反)闷

  《艺经》曰:悁闷者,先布本位,以十二时相从。文曰:"同有文章,虎不如龙豕者,何为来入菟宫?王孙尽卜,乃造黄锺。大往就马,非类相从,羊奔蛇穴,牛入鸡笼。"

  ○射数

  《纂文》曰:诡亿,一曰射数。

  《梁冀别传》曰:冀好意钱。

  ○簸子

  《艺经》曰:子之多少,人之朋数,随戏者制。如十子争先,以落多为不妙。

  ○抃

  《汉书》曰:甘延寿,字君况,以良家子善骑射,试抃,为期门。以材力爱幸。

  又曰:哀帝时,览抃,射武戏。(孟康注曰:手搏为抃,角力为武。)

  左思《吴都赋》曰:抃壶搏。

  ○掷砖

  《续搜神记》曰:夏侯综为庾安西参军,说常见鬼乘车骑马满道,与人无异。常与人载行,忽牵人语,指道上一小儿云:"此儿正尔大病!"须曳,此儿果病,殆死。其母闻之,请综。综云:"无他,汝儿向於道中掷涂,(涂盖砖也。)误中一鬼脚;鬼瞋,故病汝儿耳。但以酒饭贻鬼,即差。"母如言,儿即愈。

  《艺经》曰:以砖二枚,长七寸,相去三十步,立为标。各以砖一枚,方圆一尺,掷之。主人持筹随多少,甲先掷破,则得乙筹,后破则夺先破者。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