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头痛

  《毛诗·伯兮》曰: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又《小弁》曰:心之忧矣,疢如疾首。

  《周官·疾医。)曰:春时有痟首之疾。

  《史记》曰:西域有大小头痛山、赤土身热之坂,令人头痛呕吐。

  《风俗通》曰:田家老母市饼,置道边石人头上。既而忘之,人以为神,能治病。转以相语:"头痛者磨石人头,腹痛者磨石人腹。"后饼母为说,乃止。

  ○心痛

  《易说》曰:冬至气当至,不至则多心痛。

  《左传·昭上》曰:医和谓晋侯曰:"朋淫心疾。"

  《北史》曰:斐讷之为平原公开府墨曹,掌书记,从至并州。其母在邺,忽得心痛。讷之是日不胜思慕,心亦惊痛,乃请急而还。当时以为孝感。

  《唐书》曰:刘敦儒母有心痛疾,日须鞭箠数人乃安。子弟仆使不堪其苦,惟敦儒侍养不懈,体常流血。

  《庄子》曰:西施病心而嚬,其里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走。

  《贾谊书》曰:楚惠王食寒菹,中有水蛭。虽欲发之,恐宰夫得罪当死,遂吞之。因得心疾术,乃言所中。令尹贺曰:"阴德必须阳报。"是夜,惠王咳而蛭出,心腹之病皆除。

  《俗说》曰:阮光禄大儿丧,哀过,遂得病心痛。服除后,经年病瘳。

  《续搜神记》曰:李子豫少善医方,当代称其通灵。许永为豫州刺史,镇历阳。其弟患心腹坚痛十馀年,殆死。忽自夜闻屏风后有鬼谓腹中鬼曰:"何不促煞之?不然,明日李子豫当从此过,以赤丸打汝,汝其死矣。"腹中鬼对曰:"吾不畏之。"於是许永使人候,子豫果来。未入门,病者自闻腹中呻吟声,及子豫入视,曰:"鬼病也。"遂於巾箱中出八毒赤丸子与服,须臾,腹中雷鸣鼓转,大利数行,遂差。今八毒丸方是也。

  《幽明录》曰:顾长康在江陵,爱一女子。还家,长康思之不己,乃画作女形,簪着壁上,簪处正刺心。女行十里,忽心痛如刺,不能进。

  ○腹痛

  《左传宣下》曰:楚子伐萧,萧溃。还无社,与司马卯言,号申叔展,(还无社,萧大夫。司马卯、申叔展,皆楚大夫也。无社欲叛,以求免死。无社素识叔展,故因卯使呼之。)曰:"有麦麹乎?"曰:"无有。""山鞠穷乎?"曰:"无。"(麦曲鞠穷,所以御湿。)"河鱼腹疾,奈何?"(言无御湿药,将病。)曰:"目于{死目}井而拯之。"(无社欲解欲入井,故使叔展视虚废井而求拯。)

  《左传》曰:晋侯有疾,秦医云:"雨淫腹疾。"

  《搜神记》曰:淮南书佐刘稚,梦见青刺蜴从屋落其腹内,因苦腹病。

  《华他别传》曰:有人病,腹中切痛十馀日,须眉落。他令破腹视脾,果半腐坏,刮去恶,以膏傅疮,饮之以药,百日平复。(事具《医门》。)

  ○咽痛并噎

  《易说》曰:大寒气当至而不至,则多咽痛。

  《汉书》曰:昌邑王被徵至长安,左右令哭。王曰:"吾嗌痛。"不肯哭。

  《魏志》曰:有人病咽塞,嗜食而不下。华他令取饼家蒜齑,顿饮三升,即吐一蛇,便差。(事具《医门》。)

  《山海经》曰:单张之山有鸟曰鸦,食之己嗌。(郭曰:嗌,咽也。)

  《战国策》曰:噎而后穿井,何及於急?

  《续汉书·礼仪志》曰:三老、五更,仲秋之月赐以玉杖,端以鸠为饰。鸠者,不噎之鸟,欲老人不噎也。

  《晏子》曰:夫愚人多悔,不肖者自贤,犹临难而遽铸兵,临噎而遽掘井,虽速无及。

  《淮南子》曰:有以噎死者而禁天下之食,有以车为败者而禁天下之乘,不亦悖哉!

  《广五行记》曰:永徽中,绛州有一僧病噎,都不下食。如此数,年临,终命其子弟云:"吾气绝之后,便可开吾胸喉,视有何物,欲知其根本。"言终而卒。子弟依其言,开视胸中,得一物,形似鱼而有两头,遍体悉是肉鳞,弟子致钵中,跳跃不止。戏以诸味致钵中,虽不见食,须臾,悉化成水。又以诸毒药内之,皆随销化。时夏中,蓝熟寺众於水次作淀。有一僧住,因以少淀致钵中,此虫怖惧,绕钵驰走,须臾,化成水。世传以淀水疗噎。

  ○烦懑

  《方言》曰:朝鲜洌水之间,烦懑谓之漠漫。

  《魏志》,陈登得胸中烦懑,华他谓诊曰:"府君胃中有虫数升,欲成肉疽。"即为作汤治之,吐三升许,虫赤头而动,半犹是鲙。(事具《医门》。)

  ○劳悸

  《汉书》曰:太师王舜自莽篡位,后病喘悸浸剧,遂死。

  《宋书》曰:文帝有虚劳疾,意有所想,便觉心中痛{列口}。

  沈约《宋书》曰:何尚患劳疾积年,饮妇人乳乃差。

  《世说》曰:殷仲堪父病虚悸,闻床下蚁动,云是牛斗。孝武不知殷父,问:"有一殷病如此不?"仲堪流涕而起。

  又曰:卫玠徒豫章下都,人先闻其姿容,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疾,不堪劳,遂病发,死。时人谓之"看煞卫玠。"

  张奂《与孟季御书》曰:素苦悸逆,顷者益甚。百病所归,月衰日损。

  ○眩

  《释名》曰:眩,悬也,目视动乱,如悬物摇摇然不定也。

  《东观汉记》曰:光武避正殿读图谶,坐庑下,浅露中风,吐眩弥甚。有曰:"大司马亦病如此,自强从公而便疾愈。"於是车驾行数里,病差。

  又曰:建武五年,上风眩发甚。以阴兴为侍中,授诏云台庙室。

  《典略》曰:陈琳作诸书及檄,草成,呈太祖。太祖先苦风眩,是日发,读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疾。"

  王隐《晋书》曰:庾衮字叔褎,入林虑山,中途而眩发,倚岩而坐,柱杖将起,跌坠崖而死。

  《华他别传》曰:他见严昕,语之曰:"君有急风见於面,勿多饮酒。"坐宠归,昕於道中卒得头眩,坠车与,着车上,归家一宿死。他便解衣倒悬,令头去地一二寸,濡巾拭体,令周匝。候视诸脉,尽出五色。他令弟子数人以铍刀决脉,五色尽视,赤血出。乃以膏摩之,覆被汗出,饮以亭历大血散,立愈。

  《异苑》曰:上虞孙家奴多伎,治人头风流血滂沱,嘘之便断。

  ○暍

  京房《易飞侯》曰:有云大如车盖十馀,此阳渗之气,必暑,有暍死也。

  《淮南子》曰:文王葬死骸而九夷顺,武王荫暍人於树下而天下怀,越王决狱不当、援刀自割而战士毕死,感於恩也。

  《抱朴子》曰:指冰室不能起暍死之热,望炎冶不能止噤冻之寒。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