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荐席

  《说文》曰:席,藉也。《礼》:天子诸侯席有黼绣纯。

  又曰:筵,竹席也。

  又曰:蒻,蒲子也,可以为荐。

  《释名》曰:荐,所以自荐藉也。蒲平,以蒲作之,其体平也。席,释也,可卷可释也。

  《书》曰:牖间南向,敷重篾席,黼纯,华玉仍几。(篾,桃枝竹白黑杂缯绿之,华,彩色,华玉以饰凭几因因也,因生时几不改作。)西序东向,敷重底席,缀纯,文贝仍几。(东西厢谓之序,底蒻革缀杂彩,有文之具饰矣。)东序西向,敷重丰席,画纯,雕玉仍几。(丰,莞彩色为画雕刻镂,此养国老飨群臣之坐。)西夹南向,敷重笋席,玄纷纯,漆仍几。(荀,蒻竹玄纷黑绶,此亲属私宴之坐。)

  《诗·邶·柏舟》曰: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席虽平,尚可卷。)

  《礼·曲礼上》曰: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席以四人为节。)为人子者坐不中席。

  又曰:有忧者侧席而坐。(侧犹持也。)有丧者专席而坐。(专犹单也。)侍坐於所尊,敬无馀席。(必尽其近者,尊之端,为其后来也。)

  又曰:姑娣妹女子子,己嫁而反,兄弟不与同席而坐,不与同器而食。

  又曰:奉席如桥(居庙切)横。(奉之令左昂右低,如有首尾。然,桥井上〈木挈〉槔,衡上低昂。)请席何向?请衽何趾?(顺尊者所安也,衽,卧席也,坐问向,卧向趾,因于阴阳也。)席南向北向以西方为上,东向西向以南方为上。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谓讲问客也。函犹容也。讲问宜相对容丈,足以指画也。饮食之客。布席于牖前。)主人跪正席,客跪抚席而辞,客彻重席,主人固辞,客践席乃坐。

  《又檀弓下》曰:仲尼之畜狗死,使子贡埋之,曰:"丘也贫无盖,与之以席。"

  《传》曰:大辂越(音活)席,昭其俭也。(服虔曰:越席,纪草为席。)

  又曰:臧文仲不仁者三:下展禽,废六关,妾织蒲。(杜预曰:家人败席、与民争利。)

  《周礼·天官·玉府》曰:玉厢府掌王之衽。(郑司农云:衽,席。许慎曰:纯衽席,敷弱布也。)

  又《春官》曰:司讥熔掌五席,凡大朝觐、大飨射,凡封国命诸侯,以王位设黼依,依前南乡,设筦筵纷纯,加缫席画纯,加次项k纯。(郑司农云:纷,白绣也。纯,绿纯也。谓纷有文如绶而狭者也。缫席、削蒲编以五彩,若今合欢也。画谓云气也。次者,有文次列之也。)诸侯祭祀席,蒲筵缋纯,加筦席纷纯,右雕几。昨席筦筵纷纯,加缫席画纯。筵,甸役,则设熊席。凡圣事,设苇席。

  《大戴礼》曰:武王践祚,席前左端之铭曰:"安乐必敬。"前右端之铭曰:"无行所悔。"后左端之铭曰:"一反一侧,尔不可忘。"后右端之铭曰:"所鉴不远,视尔所代也。"

  《论语》曰:席不正,不坐。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

  《史记》曰:苏秦激张仪,令相秦,以马荐席坐之。

  又曰:任安、田仁俱为卫将军舍人,居门下。卫将军从此两人过平阳,至主家,令两人与骑奴同席而食。此二子拔刀断席而坐,主家皆怪而恶之,莫敢问也。

  又曰:陈平以弊席为门。

  《汉书》曰:文帝以莞蒲为席。

  又曰:元帝病,史丹以亲密侍疾。候上独寝,直入卧内,顿首伏青蒲上。(服虔曰:青,绿;蒲席也。应劭曰:以青规地曰青蒲。自非皇后不得至此。孟康曰:以蒲,青席弊地也。)

  《后汉书》曰:更始至长安,居长宫,升钎黈,郎吏以次列庭中。更始羞怍,俯首刮席,不敢视。

  又曰:来歙征隗嚣,径至洛阳。斩隗嚣守将,因保其城,嚣乃悉兵围洛阳,筑堤灌城。歙固守,矢尽,发屋断木为兵。上自将上陇,嚣众溃走。於是置酒高会劳赐,歙班坐绝席,在诸将之上。

  又曰:邓训於闺门甚严,兄弟莫不敬惮。诸子进见,未当赐席,接以温色。

  又曰:赵丙有术,曾至渡头,求船不得,乃布席於水而坐,呼风乃过。

  又曰:李恂迁武威太守,坐事免,织席自给。

  《东观汉记》曰:郭丹师事公孙昌,敬重,常持蒲编席,人异之。

  又曰:王常为横野大将军,位次与诸将绝席。

  又曰:黄香家贫,躬执勤苦,尽心供养。暑则扇床枕,寒则自温席。

  又曰:张禹为太傅尚书。邓太后以殇帝初育,欲令重臣居禁内,乃诏禹与三公绝席。

  又曰:宣秉,建武元年拜御史中丞,上特诏御史中丞与司隶校尉、尚书令会同,并专席而坐,故京师号曰"三独"。

  谢承《后汉书》曰:戴凭徵博士,诏公卿大会,群臣皆就席,凭独立。世祖问其意,凭对曰:"博士说经皆不如臣,而坐居臣上,是以不得就席。"令与诸儒难说,善之。后正旦朝贺,令群臣说经,更相难诘,义有不通,辄夺其席以益通者,凭重五十席。京师议曰:"解经不穷戴侍中。"

  又曰:殷亮为博士,讲学大夫。诸儒论胜者赐席,亮重八九席,帝曰:"学不当如是也?"

  又曰:许敬字鸿卿,其乡吏有诬君者,会於县令坐。敬拔刀断席曰:"敬不忍与恶人同席。"

  又曰:汝南薛惇字子礼,为北海长史。家贫,坐无完席。妻曰:"君无俸禄给子孙,复无完席耶?"惇以善席与妻,自坐败者。又卫良字叔贤,拜尚书令,病,罢官还家。家无完席,宾客省之者生桑下,谈论,饮水去。

  《典略》曰:袁尚、袁熙奔辽东。公孙康先置精勇於厩中,请熙、尚。熙、尚入,乃缚之,坐於冻地。尚寒,求席,熙曰:"头颅方行万里,何席之为?"

  《蜀志》曰:先主少孤,母贩履织席为业。

  《晋书》曰:王浑为将军,镇寿阳。虚怀抚士,坐无空席。

  王隐《晋书》曰:陶侃字士衡。亲人过侃宿,时大雪,无草。侃母湛撤床杂蒋,手剉给客牛马。(《晋阳春秋》云:蒋,荐也。)

  《晋中兴书》曰:王敦死,裹以席,涂以蜡,埋斋中。

  《晋建武起居注》曰:立敬后庙,荐席不用绿缘。

  《晋前燕书》曰:高祖廆年十五,出避难。追者急,咨避民家,入其屋,以席自障。追者入屋,发视,无所见,遂免。

  《宋书》曰:林邑王阳迈初在孕,其母梦生儿,有人以金席籍之,其色光丽。夷人谓金之精者为阳迈,中国云紫磨者,因以为名。

  《宋起居注》曰:元嘉中,刘祯为御史中丞,奏"风闻广州刺史韦朗於州部作白蒐席三百二十领,请以事追免郎官"。

  吴均《齐春秋》曰:刘璡字子敬,耿介好礼。尝与故人共车於津阳,内见一女子,容质甚丽,盼睐之,王璡因抽坐席悬车中,以隔绝之。其正如此。

  《唐书》曰:代宗时,晋州男子郇模以麻辫发,持竹筐苇席哭於东市,三十字论时政,每字条一事,上即召见。

  又曰:玄宗子颍王璬为剑南节度大使。玄宗将幸蜀,遣璬先赴本郡。渡绵州江,乘船,见以彩缘席而籍者,顾曰:"此可以为寝处,奈何践之?"令撤去。

  《六韬》曰:桀纣之时,妇人坐文绮之席,衣以纨绮之衣。

  《家语》曰:明王之守也,则必折冲千里之外;其征也,还师衽席之上。

  《汉书仪》曰:祭天,紫坛绀席,登地用六彩,席六重。

  《吕氏春秋》曰:卫灵公天寒凿池,宛春谏曰:"天寒起土,恐纱蜀。"曰:"天寒乎哉?"宛春曰:"公衣狐裘,坐熊席,陬隅有灶,是以不寒。"

  《庄子》曰:申屠嘉,兀者也,与郑子产同师伯昏瞀人,合堂同席而坐也。

  《鲁连子》曰:人君所察者三,不可以不知,不知行与不行,譬以方为轮也;不知宜与不宜,譬以锦缘荐也。

  《列子》曰:杨朱南之沛之梁而过老子,老子曰:"睢睢盱盱,而谁与居?夫太白若辱,盛德如不足。"杨朱曰:"闻命矣。"其往也,舍丈避席;其来也,炀者与之争灶席。

  《晏子》曰:景公猎休,坐地而食。晏子后至,戍葭而席。公不悦,曰:"子犹席,何也?"对曰:"臣闻介胄坐陈不席,狱尸不席,二者皆忧也。臣故不敢以忧侍坐。"公曰:"善!"令大夫皆席。

  又曰:景公饮酒,移於晏子,晏子曰:"夫铺荐陈簠簋者有人,臣不敢与焉。"又移於司马攘苴,曰:"铺荐席陈簠簋者,有人,臣不敢与焉。"

  范子《计然》曰:六尺兰席出河东,上价七十;蒲席出三辅,上价百。

  《子思子》曰:舜不降席而天下治,桀纣不降席而天下乱。

  《韩子》曰:赵简子谓左右曰:"车席泰美。夫冠虽恶,头必戴之,履虽善,足必履之。金车如此,其太美也,吾将何以履之?且夫美下而耗上,妨义之道也。

  又曰:卫词公时,县有人於令左右,下县令发褥而席敝。词公令人遗席曰:"吾闻汝发褥而席敝,其赐汝席!"县令大惊,以君为神。

  又曰:孟献伯相鲁,不坐重席。

  又曰:禹为蒋席,颇缘创手巢蘙,而国不服者三十三;殷作茵席,雕文弥侈矣,国之不服者五十三。

  又曰:文公至河,令席衽捐之。咎犯闻之,曰:"席蓐,所卧也。而君弃之,臣不胜其哀。"

  《说苑》曰:孔子困於陈蔡之间,居环堵之内,席三经之席。

  《盐铁论》曰:古者庶人蒲席以草经,及后践蒲蒻,复筵方荐帛缘者也。

  又曰:古者大夫复荐草缘,蒲平单莞。今富者绣茵,

  崔豹《古今注》曰:草名虎须者。江东织以为席。曰西王母席也。

  《东宫旧事》曰:太子有独坐龙须席赤皮花经席一领。

  《山海经》曰:鹊山至箕尾式,其神皆鸟身龙首,祠之,用白菅为席。

  《西京杂记》曰:昭阳殿设缘熊席,毛皆长一尺馀。眠而拥毛自蔽,望之者不能见也;坐则没膝,其中杂薰诸香,一坐此席,馀香百日不歇也。

  又曰:赵飞燕为皇后,其女弟上遗回风席。

  《汉武内传》曰:帝斋於寻贞台,紫罗荐地。臆齄更后西王母至也。

  王子年《拾遗录》曰:轩皇使百辟群臣授教者,先列珪玉於兰蒲席上。

  又曰:蕖乘草高五丈,叶色如绀,叶形如半月之势,亦曰半月花。草无实,其质温柔,可以为席。

  又曰:方丈山有草,名濡奸,叶色如绀,茎色漆,细软可萦。海人织以为荐席,卷之不盈一手,舒之列。

  又曰:昆仑山有葭红色,可粪为席,温柔如毯毳焉。

  又曰:瀛州南有金峦之馆,有青珤几,覆以云纨之素席,用香水柔莞。

  又曰:岱与山有草,名莽煌,叶圆如荷,去之十步,炙人衣服则焦,鸟兽不敢近也。刈以为席,方冬弥温,以枝相磨,则火出矣。

  又曰:穆王时,西王母来敷碧蒲之席、黄莞之荐。莞色若金。

  又曰:燕昭王设麟文席,麟文者,错杂宝饰席为云霞麟凤之状。

  《神仙传》曰:淮南王为八公设象牙席。

  《异苑》曰:庾实妻毛氏,五月晒暴荐席,忽见其三岁女在席下荐上卧,惊怛,便灭。女贞形在别床如故,不旬日而夭。世传仲夏忌移床。

  《搜神记》曰:罗威字德,行以至孝。母老,天寒以身温席,而后授其处。

  《邺中记》曰:石虎作席,以锦杂以五香,以五彩綖编蒲,皮缘之锦。

  范汪《荆州记》曰:安城郡今属江州,出桃枝席。

  《成公兴内传》曰:登白鹿山,延成君入,为敷鱼须之席。

  《文士传》曰:张俨、朱异、张纯三人,共诣骠骑将军朱据。闻三人才名,告各为赋,然后乃坐纯席,曰:"席为冬设,簟为夏施。揖让而坐,君子攸宜。"

  皇甫谧《高士传》曰:严君平成都市卖卜,诏徵不起。蜀有富人罗仲,与君平善,问:"何以不往?"曰:"无车粮。"仲即为具车马粮籼。君平曰:"吾病身,非不足也,我有馀而子不足也。我有馀而子不足,奈何以不足奉有馀也?"仲曰:"吾一席直万金,子无檐石,乃云'有馀',谬矣。"

  又曰:老莱子亲没隐蒙山之阳,枝木为床,荐艾为席。

  《益部耆旧传》曰:张充为州治中从事。刺史每坐高床,为从事设单席於地。

  锺〈王亢〉《良吏传》曰:吴隐之字处默,鄄城人也。转广州刺史,返舟之日,惟身而己。宅有茅茨六间,坐无完席。以蓬为屏风。

  《会稽先贤赞》曰:董昆字文通,为太农帑丞,坐无完席。

  卢毓《冀州论·常山为林大陆》曰:泽蒹葭蒲苇云母御席,地产不为无珍也。

  《汝南先贤传》曰:郑敬以茅葭为席,常随杞柳之阴。

  《会稽典录》曰:隆修字奉迁,为豫章太守。厅事荐编绝不改,以郡风俗不整,常卷坐席。惟徐稚李贽数诣问,乃待以殊礼。

  《世说》曰:管宁与华歆同席,尝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楚辞》曰:瑶席兮玉瑱。

  扬雄《甘泉赋》云:靡薜荔以为席分,折琼枝以为芳。

  魏刘桢《清虚赋》曰:布玳瑁之席,设蟕蠵之筵。(蟕,悦吹切。蠵,大龟也。)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