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鉴戒下

  《鬻子》曰:昔周公使康叔守商,戒之曰:"无杀不辜,宁失有罪。亦有无罪而见诛,亦有有功而不赏,慎之!"

  《管子》曰: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宁戚饮,公曰:"何不为寡人寿!"鲍叔牙奉杯而起曰:"使公无忘在莒,管仲无忘束缚於鲁,宁戚无忘饭牛车下。"公避席再拜。

  《晏子》曰:夫爵益高者意益下,官益大者心益小,禄益厚者施益博也。

  又曰:君子居必择邻,游必就士,可以避患也。

  又曰:人之将疾,必先不甘梁肉之味;国之将亡,必先思忠臣之语。

  《列子》曰:孤丘丈人谓孙叔敖曰:"人有三怨,子知之乎?"孙叔敖曰:"何谓也?"对曰:"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患处之。"孙叔敖曰:"吾爵益高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以是免三怨可乎?"

  《庄子》曰:夫畏途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必盛卒徒而后敢出。衽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过也。

  《文子》曰:其文好者身必剥,其角美者身见杀。甘泉先竭,直木必伐。

  《荀子》曰:鲁哀公问政於孔子曰:"寡人生於深宫之中,长於妇人之手,未尝知哀,未尝知忧,未尝知劳,未尝知惧,未尝知危。"孔子曰:"君之问也,丘,小人也,何以知之?"曰:"无吾子无所闻之。"孔子曰:"君入庙门而右,登自阼阶。仰见欀栋,俯察机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则哀至焉。昧爽而栉冠,未明而听朝,一物失所,乱之端也。君以此思,则忧至焉。君平明而听朝,日昃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庭者。君以此思,则劳至焉。君出鲁之四门以望四郊,亡国之墟则必有类焉。君以此思,则惧至焉。且丘闻之,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以此思,则危至焉。"

  又曰:庆封为乱於齐,而将之越,其族人曰:"晋近,奚不之?"庆封曰:"越远利以避难。"族人曰:"变是心也,居晋而安;不变是心,虽越其可以安乎?"

  又曰:桓公往问管仲曰:"仲父有病,即有不幸,政将迁谁?竖刁何如?"曰:"不可。人情莫不爱其身。竖刁自宫而为君治内,身之不爱,何能爱君?"公曰:"卫公子开封何如?"管仲曰:"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封事君,十年不归,不见父母,非人心也,父母之不亲,安能亲君?"公曰:"易牙何如?"曰:"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惟人肉,而易牙蒸首子而进之,其子不爱,焉能爱君?"公曰:"孰可?"管仲曰:"隰朋可。其为人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坚中足以为表,廉外可与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此霸王之佐也,君其用之。"管仲死,桓公不用隰朋,而用竖刁。三年,桓公南游堂邑,竖刁、易牙、卫公子开封及大臣为乱,桓公馁而死。

  《荀子》曰:伯禽将归於鲁,周公谓伯禽曰:"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知如士,不与士争智。"

  《韩子》曰:西门豹性急,佩韦以自缓;董安于心缓,佩弦以自急。故能以有馀补不足,以长续短,之谓明至。

  《淮南子》曰: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

  《韩子》曰:天下有至贵而非势位也,有至富而非金玉也,有至寿而非千岁也。愿恕反性则贵矣,适情智足则富矣,明生死之分则寿矣。

  《韩子》曰:秦昭王谓左右曰:"今时韩与魏孰强?"对曰:"魏强。"秦昭王曰:"其无奈寡人何。"左右皆然。中旗伏瑟而对曰:"王之料天下过矣。当六晋之时,智氏最强,灭范、中行氏,又率韩、魏之兵以围赵襄子於晋阳,决晋水以灌晋阳之城,城不没者三板。智伯行水,魏宣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始不知水可以亡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魏宣子肘韩康子,韩康子覆魏宣子之足,接於车上,而智氏身死国亡,为天下笑。今秦虽强,不过知氏,韩、魏弱,尚贤其在晋阳之下也。此方其用肘足之时,愿王勿易也。"於是秦王恐。

  又曰:吴铎以声自毁,膏烛以明自铄。

  又曰: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魏国之宝也!"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商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行不德而武王灭之。王恃俭而不修德,舟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善!"

  《说苑》曰:昔成王封周公,周公辞不受,乃封周公子伯禽於鲁。将辞去,周公戒之曰:"去矣,子其无以鲁国骄士矣。我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今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於天下亦不轻矣,尝一沐而三握发,一食而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之曰: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知而守以愚者益,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此六守者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不谦者失天下,亡其身,桀纣是也,可不慎乎!故《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诫之哉!子其无以鲁国骄士矣。"

  又曰:《春秋》有忽然而足以亡者,国君不可以不慎也。妃妾不一足以亡,公族不亲足以亡,大臣不任足以亡,国爵不用足以亡,亲佞近谗足以亡,举百事不时足以亡,使民不节足以亡,刑罚不中足以亡,内失众心足以亡,外嫚大国足以亡。

  《说苑》曰:田子方侍魏文侯坐,太子击趋而入见,宾客群臣皆趋,田子方独不起,文侯有不说之色,太子亦然。田子方称曰:"为子起与?无如礼何!不为子起与?无如罪何!请为子诵楚恭王之为太子也,将出之云梦,遇大夫工尹,工尹遂趋避家人之门中,太子下车从之家人之门中,曰:'子大夫何为其若是?'吾闻之,尊其父者不兼其子,兼其子者,不祥莫大焉。子大夫何为其若是?'工尹曰:'向吾望见子之面,今而后记子之心。'"文侯曰:"善!"太子击前,诵恭王之言而习之。

  又曰: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谨受命。愿闻馀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取。君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说苑》曰:魏公子牟东行,穰侯送之曰:"先生将去冉之山东矣,独无一言以教冉乎?"魏公子曰:"微君言之,牟几忘语君。君知夫官不与势期而势自至乎?势不与富期而富自至乎?富不与贵期而贵自至乎?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乎?骄不与罪期而罪自至乎?罪不与死期而死自至乎?"穰侯曰:"善!谨受明教。"

  《说苑》曰:高上尊贤,无以骄人;聪明圣知,无以穷人;资给疾速,无以先人;刚毅勇猛,无以胜人。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知必质,然后辩之;虽能必让,然后为之。故士虽聪明圣智,自守以愚;功被天下,自守以让;勇力距世,自守以怯;富有四海,自守以廉。此谓高而不危,满而不溢者也。

  《说苑》曰:齐桓公为大臣具酒,期以日中。管仲后至,桓公举觞以饮之。管仲半弃酒,桓公曰:"期而后至,饮而弃酒,於礼可乎?"管仲对曰:"臣闻酒入舌出,舌出者言失,言失者身弃。臣计弃身,不如弃酒。"桓公笑曰:"仲父起就坐。"

  《说苑》曰:常枞有疾,老子往问焉,曰:"先生疾甚矣,无遗教可以语诸弟子者乎?"常枞曰:"子虽不问,吾将语子。曰:过故乡而下车,子知之乎?"老子曰:"过故乡而下车,非谓其不忘故乡耶?"常枞曰:"嘻,是已。"常枞曰:"过乔木而趋,子知之乎?"老子曰:"过乔木而趋,非谓其敬老耶?"常枞曰:"嘻。是以。"张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齿存乎?"老子曰:"亡。"常枞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常枞曰:"嘻。是以。天下之事已尽矣,无以复语子哉!"

  《说苑》曰:桓公曰:"金刚则折,革刚则裂,人君刚则国家灭,人臣刚则交友绝。"夫刚则不和,不和则不可用。是故四马不和,取道不长;父子不和,其世破亡;兄弟不和,不能久同;夫妻不和,家室大凶。《易》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因不刚也。

  又曰:老子曰:"得其所利,必虑其害;乐其所乐,必顾其败。"人为善者,天报以福;人为不善者,天报以祸也。故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戒之慎之,君子不务,何以备之?夫上知天则不失时,下知地则不失财。日夜慎之,则无害矣。

  《太公金匮》曰:武王问师尚父曰:"五帝之戒可复得闻乎?"师尚父曰:"舜之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禹之居民上,栗栗如恐不满;汤之居民上,翼翼乎惧,不敢息。"

  《吕氏春秋》曰: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逸,命之曰招蹶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三者富贵之所致者也。

  《新序》曰:楚恭王有疾,召令尹曰:"常侍苑苏与我处,忠我以义。吾与其处,不见不思也。虽然,吾有以得也,其功不细,必爵之。申侯伯与我处,吾所乐者,劝吾为之,吾所好者,劝吾服之。尝与处,不见思之。虽然,吾终无得也,其过也不细,必亟遣之。"令尹曰:"诺。"明日,王薨,令尹即拜苑苏为上卿,而逐申伯出於国。

  《诸葛亮集》先主遗诏敕后主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读傅必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视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知。吾终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

  《郑玄别传》曰:玄病困,戒子益恩曰:"吾家旧贫,为父母群弟所容,去厮役之吏,游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役。候觐通人大儒,得意者咸从捧手,有所受焉。遂博稽六艺,究览傅记。今我告尔以事,将闲居以安性,覃思以终业。自非国君之命,问亲族之忧,展孝坟墓,观省野物,曷常扶杖出门乎?家事大小,汝一承之。吾茕茕一夫,曾无同生相依,其勖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恭慎威仪,以近有德。显誉成於僚友,德行立於己志,若致声称,亦有荣於所生耳。"

  《曹植别传》曰:植博学有高才,年十馀岁,诵《诗》、《论》及赋十万言。性简易,不事华丽。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颍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於今。今汝年二十三矣,可不勉与!"

  《文士传》曰:陆景诫盈曰:"重臣贵戚,隆盛三族,莫不罹患构祸,鲜以善终。大者破家,小者灭身,惟金、张子弟,世履忠笃,故能保贵持宠,祚锺昆季。其馀祸败,可为痛心。"

  《东方朔集》曰:朔将仙,戒其子曰:"明者处世,莫尚於中庸;优哉游哉,与道相从。首阳为拙,柱下为工;饱食安步,以仕代农。依隐玩世,诡时不逢。"

  《刘向集·诫子书》曰:告歆谦之,无忽若!未有异德,蒙恩甚厚,将何以报?董生有云:吊者在门,贺者在闾,有忧则恐惧慎事,慎事则必有善功而遗福也。

  蔡邕《女诫》曰:心犹首面也,是以甚致饰焉。面一旦不修,则尘垢秽之;心一朝不思善,则邪恶入之。咸知饰其面,不修其心。夫面之不饰,愚者谓之丑;心之不修,贤者谓之恶。愚者谓之丑犹可,贤者谓之恶,将何容焉?故览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脂则思其心之软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

  蔡邕《广连珠》曰:臣闻目耳鸣,近夫小戒也;狐鸣犬嗥,家人小妖也。犹忌慎动,作封镇书苻以防其祸。是故天地示异灾、变横起,则人主恒恐惧而修政。

  魏文帝诫子曰:父母於子日虽肝肠腐烂,为其掩蔽,不欲使乡党士友闻其罪过;然行之不改,久久人自知之。用此仕官,不亦难乎!

  王修《诫子书》曰:我实老矣,所恃汝等也。汝今逾郡县、越山河、离兄弟、去目下者,欲令见举动之宜,以观高人远节,闻一得三。父欲令子善,惟不能杀身,其馀无惜也。

  诸葛亮诫外生曰: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於美趣,何患於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窜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又诫子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欲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崔瑗《座右铭》曰: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惟仁吻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