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四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知人中

  《晋书》曰:裴頠,字逸民。弘雅有远识,博学稽古,少知名。御史中丞周弼见而叹曰:"頠若武库,五兵纵横,一时之杰也。"

  又曰:荀勖父盼,早亡。勖依於舅氏。歧嶷夙成,十馀岁能属文。从外祖魏太傅锺繇曰:"此儿当及其曾祖。"既长,遂博学,达於从政。

  又曰:郭奕时亭长李含有俊才,而门寒为豪族所排,弈用为别驾,含后果有名位,时以奕为知人。

  又曰:贺循少玩魄籍,善属文,博览众书,尤精《礼》《传》,雅有知人之鉴,拔同郡杨方于卑陋,卒成名於世。

  又曰:应詹,镇南大将军刘弘,詹之祖舅也,请为长史,谓之曰:"君器识弘深,后当代老子于荆南矣。"乃委以军政。

  又曰:杨方,字公回。少好学,有异才。初为郡钤下威仪,公事之暇,辄读五经,乡邑未之知。内史诸葛恢见而奇之,待以门人之礼,由是得周旋贵人间。

  又曰:郭奕,字大业,太韵恤曲人也。少有重名,山涛称其高简有雅量。为野王令,羊祜尝过之,奕叹曰:"羊叔子何必减郭大业!"少选复往,又叹曰:"羊叔子去人远矣。"遂送祜出界数百里。

  又曰:李韝荐乐安孙璞,亦以道德显,时人称为知人。

  又曰:唐彬,初受学於东海阆德,德门徒甚多,独目彬有廊庙才。及彬官成,而德已卒,乃为之立碑。

  又曰:韦忠年十二丧父,哀慕毁悴,杖而后起,司空裴秀吊之,匍匐号诉,哀恸感人。秀出而告人曰:"此子长大必吻佳器。"归而命子頠造焉也。

  又曰:沛国戴晞,少有才知,与嵇绍从子含相友善,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为无行被斥,州党称有知人之明。

  又曰:郑袤,字林叔,荣阳开封人也。高祖众,汉太司农。父泰,杨州刺史,有高名。袤少孤,早有识鉴。荀攸见之曰:"郑公业为不亡矣。"

  又曰:《王戎传》云:"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適浑,俄顷去,过戎良久,然后出,谓浑曰:"濬冲清贵,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谭。"

  又曰:乐广,字彦辅。父方,参魏征西将军夏侯玄军事。广时年八岁,玄尝见广在路,因呼与语,还谓方曰:"向见广神姿朗彻,当为名士。卿家虽贫,可令专学,必能兴卿门户也。"

  又曰:曹摅,字颜远,谯国人也。祖肇,魏将军。摅少有孝行,好学,善属文。太尉王衍见而器之。调补临淄令。

  又曰:潘京举秀才,到洛,尚书令乐广,京州人也。共谈累日,深叹其才,谓京曰:"君天才过人,恨不学耳。若学必为一代谈宗。"京感其言,遂亲骚不倦。

  又曰:《王澄传》云:王衍有重名於世,时有许以人伦之鉴。尤重澄及王敦、庾凯,常为天下人士目曰:"阿平第一,子嵩第二,处仲第三。"澄尝谓衍曰:"兄形似道人,而神峰太俊。"衍曰:"诚不如卿落落穆穆然。"澄由是显名。

  又曰:戴若思往武陵省父,时同郡人潘京素有理鉴,名知人。其父遣若思就京与语,既而称若思有公辅之材。

  又曰:《周顗传》曰:同郡贲嵩有清操,见顗叹曰:"汝、颍固多奇士!自顷雅道陵迟,今复见周伯仁,将振起旧风,清我邦族矣。"

  又曰:刘隗伯父讷,字令言,有人伦鉴识。初入洛,见诸名士而叹曰:"王夷甫太鲜明,乐彦辅我所敬,张茂先我所不解,周弘武巧於用短,杜方叔拙於用长。"

  又曰:周浚有人伦鉴识。其乡人史曜素微贱,众所未知,浚独引之为友,遂以妹妻之,曜竟有名於世。

  又曰:《阮修传》云:王衍当时谈宗,自以论《易》略尽,然有所未了,研之终莫悟,每云:"不知此后当见能通之者不。"衍族子敦谓衍曰:"阮宣子可与言。"衍曰:"吾亦闻之,但未知其亹亹之处定何如耳!"及与修谈,言寡而旨畅,衍乃叹服焉。

  又曰:桓彝,字茂伦。庾亮每属彝觅一佳吏部,及至都,谓亮曰:"为卿得一佳吏部矣。"亮问安在,彝曰:"人所应有而不必有,人所应无而不必无。徐宁真海岱清士。"因为叙之,即迁吏部郎。

  又曰:谢玄时,苻坚强盛,边境数被侵寇,朝廷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安乃以玄应举。中书郎郄超素与玄不善,闻而叹曰:"安违众举亲,然玄亦必不负举。"时咸以为不然。超曰:"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亦得其任,所以知之。"

  《晋中兴书》曰:何充,字次道。年在童龀,伯父邃谓之曰:"我为儿时,亡伯车骑谓我汝后当与伯父争名,汝今器宇弘深,亦当名出我右。"由是少有名望。

  又曰:吴隐之,字处默,少有孝行,遭母忧,哀毁过礼。时与太常韩康伯邻居,伯母语伯曰:"汝后若居铨衡之职,当用如此辈人。"及伯为吏部尚书,因进用之。遂历清显。

  又曰:范汪,字玄平,少失父。年六岁过江依外家庾氏,荆州刺史王澄见而奇之,以为兴范族者,必是人也。

  又曰:魏徐州刺史吕虔,有佩刀。工相之,以为必三公可服此刀。虔谓别驾王祥曰:"苟非其人,刀或为害,卿有公辅之量,故以相与。"祥始辞之,固强乃受。祥死之日,以刀授弟览曰:"吾儿凡,汝后必兴,足称此,故以相与。"

  又曰:王珣,字玄琳。弱冠与谢玄辟大司马桓温掾,温语人曰:"谢掾年三十,必拥旄仗节,王掾当作黑头公,皆不易才也。"

  又曰:薛谦与同郡纪瞻、广陵闵鸿、吴郡顾荣、会稽贺循同志友善,号曰:"五俊"。初入洛,司空张磺见而叹曰:"皆南金也。"

  又曰:陆晔童龀中,从兄机称之为陆氏之宝,我家不世之公也。

  又曰:褚季野翼从弟弱冠,谯国桓彝见而异之曰:"褚季野有皮里阳秋。"

  又曰:王敦为太子舍人,荥阳潘滔时为洗马,见而目之曰:"处仲蜂目已露,但豹声未振,若不噬人,亦当为人所噬。"

  沈约《宋书》曰:桓玄闻一军起,便忧悴无复计。或曰:"刘裕等众力微弱,岂便有成,陛下何虑之甚?"玄曰:"刘裕足为一世之雄,刘毅家无担石之储,摴蒲一掷百万。何无忌刘牢之甥,酷似其舅。其举大事,何虑无成也。

  《宋书》曰:谢弘微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叔父混尝异之曰:"此儿深衷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又曰:谢弘微叔父混,尚晋陵公主。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以混得罪前代,东乡君节义可嘉,听还谢氏。自混亡,至是数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於旧。东乡君叹曰:"仆射平生重此子,可谓知人。仆射为不亡矣。"

  又曰:袁淑,字阳源,陈郡阳夏人,丹阳尹豹少子也。少有风格,年数岁,伯湛谓家人,此非凡儿。

  《齐书》曰:隋郡王子隆能属文,明帝谓王俭曰:"我家东阿也。"俭曰:"东阿重出,实为皇家藩屏。"

  又曰:徐孝嗣姑適东莞刘舍,舍兄藏为尚书左丞,孝嗣往诣之。藏退语舍曰:"徐郎是令仆人,三十馀可知矣。汝宜善自结。"

  又曰:江斅为丹阳丞,时袁粲为尹,见斅叹曰:"风流不坠,正在江郎!"数与宴赏,流连日夜。

  萧子显《齐书》曰:褚渊,字彦回,河南阳翟人也。父卒,悉推财与弟,惟取书数千卷。初,与从弟炤同载,道遇太祖,渊举手指太祖车谓炤曰:"此非常人,将来不可测。"

  《梁书》曰:沈瑀起家州从事,奉朝请。尝诣齐尚书右丞殷沵,沵与语及政事,甚器之,谓曰:"观卿才幹,当居我此职。"

  又曰:范述曾,字子玄,吴郡钱塘人也。幼好学,从馀杭吕道惠受《五经》,略通章句。道惠学徒常有百数,独称述,曾曰:"此子必为王者师。"

  又曰:贺琛,字国宝,会稽山阴人也。伯父玚,步兵校尉,为世硕儒。琛幼,玚授其经业,一闻便通义理。玚异之,常曰:"此儿当以明经致贵。"

  又曰:臧盾,幼从徵士琅琊诸葛璩受《五经》,通章句。璩学徒常有数十百人,盾处其间,无所狎比。璩异之,叹曰:"此生重器,王佐才也。"

  又曰:贺玚时沛国刘瓛为会稽府丞,见玚深器异之。尝与俱造吴郡张融,指玚谓融曰:"此生神明聪敏,将来当为儒者宗。"

  又曰:丘仲孚字公信,吴兴乌程人也。少好学,从祖灵鞠有人伦之鉴,尝称为千里驹也。

  《陈书》曰:杜之伟强识俊才,颇有名当世,吏部尚书张瓒深知之,以为廊庙器也。

  又曰:陆庆,永阳王为吴郡太守,闻其名,欲与相见,庆固辞以疾。时宗人陆荣为郡五官,庆尝诣焉,王乃微服往荣舍,穿壁以观之。王谓荣曰:"观陆庆风神凝峻,殆不可测,严君平、郑子真何以尚兹。"

  《北史》曰:于谨南伐江陵,以唐瑾为玄帅府长史,及军还,诸将多因虏掠,大获财物,瑾一无所取,惟得书两车,载之以归。或言於周文曰:"唐瑾大有辎重,悉是梁朝珍玩。"周文初不之信,然欲明其实,密遣使检阅,惟见坟籍而已。乃叹曰:"孤知此人来二十许年耳,其不以利污义,向若不令检视,恐常人有投杼之疑,孤所以益明之耳。凡受人委任,当如此也。"

  《隋书》曰:魏任城王谐荐李德林,因遗尚书令杨遵彦书云:"燕赵固多奇士,此言诚不为谬。今岁所贡秀才李德林者,文章学识,固不待言,观其风神器宇,终为栋梁之用。至如经国大体,是贾生,晁错之俦;雕虫小伎,殆相如、子云之辈。今虽唐虞君世,俊乂盈朝,然修大厦,岂厌夫良材之积也。吾尝见孔文举荐祢衡表云:'洪水横流,帝思俾乂。'以正平比夫大禹,常谓拟谕非伦,今以德林言之,便觉前言非大。"

  又曰:杨素,少落拓,有大志,不拘小节,世人多未之知,惟从叔祖魏尚书仆射宽深异之,每谓子孙曰:"处道当逸群绝伦,非常之器,非汝曹所逮也。"

  又曰:柳庄少有远量,博览坟籍,兼善辞令。济阳蔡大宝有重名於江左,时为岳阳王萧察咨议,见庄便叹曰:"襄阳水镜,在於兹矣。"大宝遂以女妻之。

  又曰:高构。河东薛道衡才高当世,每称构有橇砒,所为文笔,必先以草呈构,有所诋诃,道衡未尝不嗟伏。大业七年,终于家,时年七十二。所举杜如晦、房玄龄等,后皆自致公辅,论者称构有知人之鉴。

  又曰:虞世基,字茂世,会稽馀姚人也。父荔,陈太子中庶子。世基幼沉静,喜愠不形於色,博学有高才,兼善草隶。陈中书令孔奂见而叹曰:"南金之贵,属在斯人。"少傅徐陵闻其名,召之,世基不往。后因公会,一见而奇之,顾谓朝士曰:"当今潘、陆也。"因以弟女妻焉。

  《隋书》曰:李德林,任城王谐为定州刺史,重其才,召入州馆,朝夕同游,殆均师友,不为君民礼数。尝语德林云:"窃闻蔽贤蒙显戮。久令君沉滞,吾独得润身,朝廷纵不见尤,亦惧明灵所谴。"於是举秀才入邺。李德林幼聪敏,年数岁,诵左思《蜀都赋》,十馀日便度。高隆之见而嗟叹,遍告朝士,云:"若假其年,必为天下伟器。"邺京人士多就宅观之,月馀,日中车马不绝。年十五,诵五经及古今文集,日数千言。俄而该博坟典,阴阳纬候无不通涉。善属文,辞核而理畅。魏收尝对高隆之谓其父曰:"贤子文笔终当继温子升。"隆之大笑曰:"魏常侍殊已嫉贤,何不近比老、彭,乃远求温子!"

  又曰: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龁丧父,事母以孝闻。母曾呕吐,疑为中毒,因跪而尝之。为伯父魏歧州刺史玚,深所嗟尚,每称曰:"此儿吾家之颜子也。"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