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五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行

  《易·困卦》曰:臀无肤,其行趑趄。

  《毛诗·谷风》曰:行道迟迟,中心有违。(迟迟,舒行貌。)

  又《黍离》曰: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又《载驱》曰:汶水汤汤,行人彭彭。

  又《我行其野》曰:我行其野,蔽芾其樗。昏姻之故,言就尔居。

  又《杕杜》曰:独行踽踽。

  《礼记·仲尼燕居》曰:行则有随,行而无随,则乱於涂也。

  又《玉藻》曰:君与尸行,接武;(尊者尚徐蹈半迹。)大夫,继武;(迹相及也。)士,中武。(迹间容迹。)端行,颐霤如矢;弁行,剡剡起屦。凡行,容惕惕。(直疾貌也。凡行,谓道路也。)

  《左传·襄二十六》曰:卫献公使与宁喜言,宁喜告蘧伯玉。伯玉曰:"瑗不得闻君之出,敢闻其入。"遂行从近关出。

  《论语·述而》曰: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史记》曰:伍子胥曰:"为我谢申包胥。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臂如人行,前途尚远,日势已暮,救在颠倒疾行,何得责无顺行礼。)

  《汉书》曰:袁盎使吴,见守,从史適在守盎校为司马。司马曰:"君第去,臣亦且亡。辟吾亲,君何患?"乃以刀决帐,盎解节旄,履,步行七十里。(着屐步行而逃亡。)

  《吴书》曰:孙策讨山越,斩其渠帅。悉令左右分行逐贼,独骑与虞翻相得山中。翻曰:"危事也。"令策下马。"此草深,卒有警急,马不及人。翻善用矛,请在前行。"得平地,劝策乘马。策曰:"卿无马奈何?"答曰:"翻能步行,日可三百里。明府试鞭马,翻能疏步属之。"

  《东方朔别传》曰:武帝问朔曰:"公孙丞相、倪大夫等,先生自视何与此哉?"朔曰:"臣观其臿齿牙,树颊胲,(音改)吐唇吻,擢项颐,结股肱,连脽(音谁。)尻,逶蛇其迹,行步偊旅。臣朔虽不肖,尚兼此数子。"

  《神仙传》曰:黄卢子者,姓葛名越,年二百八十岁,行及走马。王真者,上党人也,年十七八,乃学道,服食胎息之术,行及走马,力兼数人。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又能行及走马。头上常有五色气,高丈馀。孔安者,鲁人也,行菩撖铅丹。有陈和者,乐安人也,重之,求事安。遂受其方合药服之,二百馀年,头色转黑,气力百倍,行及走马也。

  《列仙传》曰:沈建者,丹阳人也,世为长史。建独好导引服食之术。一日行五百里,能举千斤。

  《葛仙公别传》曰:孙坚欲害仙公。驰马往,逐见仙公徐行,逐之不及。

  ○步

  《释名》曰:徐行曰步。步,捕也。知有所司,捕务安详也。

  《尔雅》曰:堂下谓之步。

  《礼记·王制》曰:古者以周尺八尺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

  又《祭义》曰:故君子跬步而弗敢忘孝也。

  《汉书》曰:息夫躬曰:"匈奴饮马於渭水,边境雷动,四野风起,京师虽有武蜂精兵,未有能窥左足而先应者也。"(窥,音跬。半步曰跬步也,言一举足也。)

  又曰:蔡义河内温人也。以明经为给事大将军幕府。家贫常步行,礼不逮众。门下好事者相合为义置犊车,令乘之。

  又曰:盖宽饶为人刚直高节。家贫,俸禄数千,半以给吏人,为耳目,为司隶,常步行。

  《续汉书》曰:李固少有俊才,雅志好学,为三公子。常躬步行驱驴负书从师。

  范晔《后汉书》曰:杨震转涿郡太守,子孙常蔬食步行。

  《魏志》曰:崔林字德儒,清河东武城人也。除鄢陵长,家贫无单车匹马,步行之官。

  《庄子》曰:寿陵馀子学步於邯郸,未得其能,失其故步,匍匐而归。(以此效比两失之。)

  《白虎通》曰:人践三尺,法天地人也。再举足为步,备阴阳也。

  《郭子》曰:王丞相拜司空。廷尉作两角髻、葛裙,拄杖临路边窥之,叹曰:"人言阿龙(导小名赤龙。)超,阿龙故自超。"不觉步至台门。

  《方言》曰:半步为跬。

  《世说》曰:阮宣子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上便独酌酣畅。

  ○趋

  《说文》曰:趋,低头疾行也。赴,直行也。

  《释名》曰:疾行曰趋。趋,赴也,赴所期也。

  《毛诗·鱼藻》曰: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岂敢惮行,畏不能趋。

  《礼记·曲礼》曰:遭先生於道,趋而进,正立拱手。不与之言,则趋而退。

  又曰:帷簿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

  《论语·乡党》曰:没阶趋进翼如也。

  《尔雅》曰:门外谓之趋。

  《汉书》曰:上欲自击陈犭希,周昌泣曰:"始皇攻破天下,未曾自行,今上行,是无人可使者乎?"上以为爱我,赐入殿门不趋。

  又曰:万石君诸子入里门,趋至家。

  ○走

  《释名》曰:疾趋曰走。走,奏也,促有所奏至。

  《礼记·玉藻》曰:凡君召以三节,二节以走,一节以趋。(节,所以明信也。使使召臣急则持三,缓则持一。《周礼》曰:镇圭以檄守,其余未闻也。如今汉使者持之节。)

  《左传·僖下》曰:卫叔武将沐,闻君至而喜。捉发走出,前驱射而杀之。

  又昭三十一年曰:荀跞以晋侯之命唁公,且曰:"寡君使跞以君命讨于意如,意如不敢逃死,君其入也。"公曰:"君惠顾先君之好,施及亡人,将使归,粪除宗祧以事君,则不能见夫人已。所能见夫人者,有如河!"(夫人谓季孙也。)荀跞掩耳而走。

  《公羊传》曰:定公曰:阳虎窃宝玉而走。

  又哀公曰:齐景公谓陈乞曰:"吾欲立舍何如?"陈乞曰:"君欲立,臣请立之。"(陈乞欲言不可,恐景公杀阳生。)阳生曰:"吾闻子将不立我也。"陈乞曰:"吾不立子者,所以生子也。"与之玉节而走之。(节,信也。折王与阳生为后当迎之。)

  《尔雅》曰:中庭谓之走。

  《史记》曰:周昌常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帝逐得,骑昌项问曰:"我如何主也?"昌仰曰:"桀纣主也。"

  《东观汉记》曰:上降颍阳,虽得入,意不安。门下有击马着鼓者,马惊,硠(音郎)磕(音搕)邓晨起,走出视之,乃马也。

  《魏略》曰:曹真字子丹,沛郡人。本姓秦,养曹氏。或云其伯父南宿与太祖善,共平袁术。部党与太祖相攻,劫太祖出,为寇所追,走入秦氏,伯南开门受之。寇问所在,答云:"我是寇。"遂害之。由此太祖思其功,遂变其姓。

  《江表传》曰:陆逊破刘备於夷陵。备舍船步走,烧皮铠以断道,使挽车走入白帝。

  《晋书》曰:陈安字虎侯。骁壮果毅,武幹过人,多力善射,持七尺刀贯甲,奔及驰马。

  又曰:唐彬字儒宗,鲁国邹人也。少便弓马,好游猎。身长八尺,走及奔鹿,强力绝人。

  《后魏书》曰:伊〈香犬〉(扶拂切。)代人也。少而勇健,走及奔马,善射多力,曳牛却行。

  《赵书》曰:刘灵,阳平人也。年二十馀,常厮役于县。走及驰马。

  《前秦录》曰:苻坚大败,为流矢所中。遁走甚饥。民有进壶〈夕食〉豚髀者,坚食之,大悦。

  《隋书》曰:麦铁杖,始兴人也。骁勇有膂力,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马。每以渔猎为事,不治产业。

  《吴越春秋》曰:庆忌,僚子也。勇为人所闻,走及奔马。

  《吴氏春秋》曰:今与骥俱走,则人不胜骥矣。居其车上,则骥不胜人。

  又曰:有莘氏女子采桑,得婴儿於空桑之中,献之其君,令养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梦神告曰:臼出水而东走,千里邑尽为水,身化为空桑。"故命之曰伊尹。

  《战国策》曰:昔曾参处费,鲁人有与曾参同姓名者杀人。人告其母曰:"曾参杀人。"曾参母投杼逾墙而走。

  《楚汉春秋》曰:淮阴武王反,上自击之。张良居守。上体不安,卧辒车中,行三四里,留侯走,东追上。簪堕,被发。及辒车,排户曰:"陛下即弃天下,欲以王葬乎,以布衣葬乎?"上骂曰:"若翁天子也,何故以王及布衣葬乎?"良曰:"淮南反于东,淮阴害於西,恐陛下倚沟壑而终也。"

  《庄子》曰:藏舟於壑,藏山於泽,谓之固矣。然则,夜半有力者负之走,而昧者不知。

  《荀卿子》曰:伯禽将归国,周公谓之曰:"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知如士,不与士争知。"

  《淮南子》曰:渔者走渊,木者走山。

  又曰:躄者见虎不走,非勇也。

  又曰:飞不以尾,挫尾则飞不能远;走不以手,缚手则走不能疾。

  《抱朴子》曰:柠木实之赤者饵之,一年,老者少。昔道士梁须年七十,服之,年百三十岁,能夜读书,走及马。(柠,丁李切;又音楮。)

  《世说》曰:锺会撰《四本论》始毕,甚欲使嵇公一见。置怀中。既诣定,畏其有难,不敢相示。因出户,遥掷,面便走。

  《俗说》曰:桓公豹奴善骑乘,亦有极快马。时有一诸葛郎,自云能走与马等。桓车骑以百匹布置埒头,令豹奴乘与诸葛竞走,先至者得布。便俱走,诸葛常与马齐,欲至埒头,去布三丈许,诸葛一跳坐布上,遂得之。

  《鲁女生别传》曰:鲁女生,长乐人也。少好学道,初服饵胡麻,乃求绝穀八十馀年,日更少壮,面如桃花,日行三百里,走及獐鹿。

  ○跳

  《释名》曰:跳,条也,如草木枝条务上行也。

  《左传·僖下》曰:魏犨束胸见使者曰:"以君之灵,不有宁也。"距跃三百,曲踊三百。(距跃,超越也。曲踊,跳踊也。)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赵录》曰:刘翌骁幹过人,能一手举殿柱,跳过平阳门出。

  《神仙传》曰:壶公者,不知何许人也。从远方来,卖药得钱与饥冻者。常悬一壶于坐上,日入后,跳入壶。市掾费长房於楼上见之,知非常人,身为扫除,并进饼饵。公令房共跳入壶中,但见楼观重门,侍者数十人。

  ○蹲

  王隐《晋书》曰:王长文字德睿。州辟别驾,不就。追求之,乃於成都卖熟市见长文蹲地啮胡饼。州知不屈,乃送还家。

  《山海经》曰:大荒之外,有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踆其上,张其两臂。

  郭璞《游仙诗》曰:安见山林士,拥膝对岩蹲。

  王褒《僮约》曰:奴入市,不得夷蹲旁卧、恶言丑脉拢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