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八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黑子

  《汉书》曰:高祖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又《贾谊传》曰:今淮阳之比大诸侯,仅如黑子之著面,不足以有所禁御。

  范晔《后汉书》曰:黄昌字圣真,迁蜀郡太守。初,昌为州书佐,其妇宁於家,遇贼被获,遂流转入蜀为民妻。其子犯事,乃诣昌讼。昌疑母不类蜀人,因问所由,云:"本会稽黄昌妻也,尝为贼所掠至此。"昌惊曰:"何以识黄昌邪?"曰:"昌左足心有黑子,常自言当至二千石。"昌乃出足示之,因相持泣,还为夫妻。

  《楚国先贤传》曰:来阳顾绍,字伯蕃,年十八为郡门下幹,迎太守许荆,视荆跖下而笑。荆怒问之,绍曰:"见明府跖下有黑子,绍足亦有之,欣而故笑。"

  ○汗

  《说文》曰:汗,身液也。

  《释名》曰:汗,氵旱也。出其衣氵旱々然。

  《易·涣卦》曰:涣汗其大号。

  《史记》曰:苏秦说齐王曰:"临淄举袂成帷,挥汗成雨。"

  《东观汉记》曰:光武诏曰:"平阳丞李善称故令范迁於张堪,令人面热汗出,其赐堪家杂缯百匹,以表廉吏。"

  《献帝传》曰:旧仪三公领兵见,令虎贲执刃扶之,曹操顾左右,汗流背,自后不敢复朝请。

  《江表传》曰:孙权即尊位,请会百官,归功周瑜。张昭举笏欲褒赞功德,未及言,权曰:"如张公计,今已乞食矣。"昭大惭,伏地汗出。

  《魏志》曰:初,太和中中护军蒋济上疏,宜遵古封禅。诏曰:"闻济斯言,使吾汗晨○足。"

  王隐《晋书》曰:华表字伟容,平原高唐人。侍中石苞朝出,表问国家如何,苞曰:"武帝更生也。"表闻,汗出沾背。

  《晋书》曰:大司马桓温来朝,顿丘新亭召侍中王坦之、吏部尚书谢安石,将害之。坦之恐,将欲出奔,谢安止之曰:"晋祚存亡,在此一行,君何所逃?"既见温,之前,大惧,仓惶倒执手板,汗流沾衣。安石后至,从容高视良久,坐定,谓温曰:"安闻诸侯有道,守在四方,明公何须壁后置人?"温笑曰:"不能不尔。"遂却兵欢语,移日而罢。

  《续晋阳秋》曰:桓玄尝诣会稽王道子,道子已醉,对玄张眼属四坐云:"桓温作贼。"玄见此辞,势难测,伏席流汗。长史谢重敛板正色曰:"故大司马公废昏立明,功全社稷。风尘之论,宜绝圣听。"

  《唐书》曰:张又新等构李绅,贬端州司马,朝臣表贺,又至中书贺宰相。及门,门者止之曰:"请少留,缘张补阙在斋内与相公谈。"俄而又新挥汗而出,旅揖群臣曰:"端溪之事,又新不敢多让。"人皆辟易惮之。

  《淮南子》曰:今夫徭者,揭锸,负笼土,(徭,役也。笼,受土笼也。)盐汗交流,喘息薄喉。(白汗碱如盐,故曰盐。)

  《风俗通》曰:传曰后稷触冬垦田,流汗而种,田不生者,人力非不至,天时不与。

  《世说》曰:锺毓、锺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召见,问毓曰:"卿何汗?"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又曰:桓公既废太宰父子,仍上表欲除之,简文手答书云:"所不忍言,况过於言?"桓又重表,简文复手答云:"若使晋祚灵长,明公便应奉行此诏;若大运去矣,请避贤路。"桓公读诏,手战汗流,於此而止。

  《语林》曰:何晏美姿容,明帝见之,谓其傅粉,赐之汤饼。晏食之,汗出流面,以巾拭之,色转皎然。

  扬雄《长杨赋》曰:高祖〈革是〉鍪生虮虱,甲胄被沾汗。

  左思《齐都赋·序》曰:连衽有云覆之阴,挥汗有雨洒之濡。

  又《吴都赋》曰:流汗霡霂,则中逵泥泞。

  《司马迁书》曰: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

  ○唾

  《说文》曰:唾,口液也。

  《左传·僖三十三年》曰:晋襄公获秦三帅,文嬴请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隳军实而长寇雠,亡无日矣。"不顾而唾。

  《史记》曰:孟尝既废而复用,冯驩迎之。未到,孟尝君太息曰:"文尝好客,遇客无所敢失。文一日废,皆背文而莫顾文者,如复见面,文必唾面。"

  《战国策》曰: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求於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大臣强谏,太后谓左右曰:"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沈约《宋书》曰:仆射谢景仁,性矜严整洁,居宇清丽,每唾,转唾左右人衣,事毕,即听浣濯。每欲唾,左右争来受之。

  《赵书》曰:石虎娉崔氏为夫人,无宠。所爱郑夫人有百日女病,谓崔与药,以告。后石虎作威问之,崔言:"外舍见小子以少唾其容,作实非药也。"后石乃射之一箭,通中而死。

  《秦记》曰:苻朗渡江,尝与朝士宴集。时贤并机蓐壶席,朗欲夸之,唾则令小儿跪而张口就唾而含出,坐者为不及之远矣。

  《吕氏春秋》曰:齐庄公之时,有士曰宾卑聚,梦有壮士,白缟之冠,练布之衣,素屦,黑剑,从而叱之,唾其面,惕然而寤,徒梦也。终坐不决,明日,召其友而告之曰:"吾少好勇,无所挫辱。今夜辱,吾将索之,得之则可,不得将死。"每朝立于衢,三日不得,退而自刎。

  又曰:伍员出奔过郑,问许公,许公东向唾。员知所归矣,乃奔吴。

  《庄子》曰:蚿谓蛇曰:"子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

  《风俗通》曰:彭祖寿年八百岁,犹恨唾远。

  《周生烈子》曰:人君其尊重矣,音声振於金玉,咳唾甘於醴泉。

  《九州春秋》曰:公孙瓒曰:"始天下兵起,吾谓其唾掌可决。"

  《樊英别传》曰:樊英既见陈毕,西南向唾,天子问其故,对曰:"成都今日失火。"后蜀郡太守上火灾,言时云雨从东北来,故火不为害。

  《列仙传》曰:丁次卿欲还峨眉山,语主人云:"当相为作漆,以罂十枚,盛水覆口,从唾之。一日乃发,皆成漆。"

  《神仙传》曰:楚夫人者,刘纲妻也,俱行道术,各自言胜。纲唾盘中水即成鲤鱼,夫人唾盘中水成獭,食鱼。与试术,事事不如。

  《述异记》曰:有人乘船从下流还县,有一人通身黄衣,担两笼黄瓜,求寄载之。黄衣人乞食,船主与之。船適至岸下,乃唾盘上,径上岸直入去。船主取向食器视之,见盘上唾悉是黄金。

  《列异传》曰:南阳宗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鬼所忌,鬼答云:"惟不喜人唾。"伯便担鬼着头上急持行之,径至市中,下着地,化为一羊,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五千。

  《幽明录》曰:汉武帝在甘泉宫有玉女降,尝与武帝围棋相娱。女风姿端正,帝密悦,乃欲逼之,玉女唾帝面而去,遂病疮经年。故《汉书》云"避暑甘泉宫",此其时也。

  赵壹《嫉邪赋》曰: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

  ○涕泪(泪事已多见在"泣"篇。)

  《说文》曰:涕,鼻液也。

  《周易·离卦》曰: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

  《毛诗·北阝·柏舟》曰: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又《谷风·大东》曰:眷言顾之,潸焉出涕。

  《礼记·檀弓上》曰:孔子合葬于防,封之,崇四尺。孔子先反,门人后。雨甚至。孔子问曰:"尔来何迟也?"曰:"防墓崩。"孔子泫然流涕,曰:"吾闻之,古不修墓。"

  又曰:孔子至卫,遇旧馆人之丧,入而哭之哀。出,使子贡脱骖而赙之。子贡曰:"脱骖於旧馆,无乃已重乎?"夫子曰:"予向者入而哭之,遇一哀而出涕;予恶夫涕之无从也。小子行之!"

  又曰:将军文子之丧,既除丧而后越人来吊。主人练冠待于庙,垂涕泪。

  又《内则》曰:父母唾涕不见。(辄刷去之。)

  《左传·襄四》曰:孟孙卒。臧孙入,哭甚哀,多涕。出,其御曰:"孟孙之恶子也,而哀如是。季孙若死,其若之何?"

  《公羊传·哀公》曰:西狩获麟。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何休注曰:"袂,衣襟。")

  《史记》曰:苏秦说鬼谷先生,泪下沾襟。

  《东观汉记》曰:来歙、盖延攻公孙述,蜀人大惧,使客刺歙未死。驰告盖延,延见歙,悲哀不能仰视,歙叱曰:"欲属以军事,而乃效儿女之涕泣乎?"

  又曰:更始害齐武王,光武饮食语笑如平常,独居辄不御酒肉,枕席有涕泣处。

  萧子显《齐书》曰:鱼复侯子响,字云音,世祖弟四子也。死时年二十二,上怜子响死,后游华林见猿对树跳子鸣,上留目久之,因呜咽流涕。

  崔鸿《后燕录》曰:秦宦人光祚先入晋,晋以祚为河北郡。至是来归,慕容垂见祚,流涕曰:"秦主知我理深,吾事之亦尽。淮南之败,吾效忠节,每思畴昔之顾,未尝不中宵忘寝。"祚亦歔欷。

  又曰:慕容熙苻后卒,制百僚於宫内,设位哭,令沙门素服,使有司按检哭者,有泪以为忠孝,无则罪之。於是群臣振惧,莫不含辛以为泪焉。

  《尸子》曰:曾子每读《丧礼》,泪下沾襟。

  又曰:费子阳谓子思曰:"吾念周室将灭,涕泣不可禁也。"子思曰:"然今一人之身,忧世之不治,而涕泣不禁,是忧河水浊而泣清也。"

  《邴原传》曰:原五幼孤,过学舍而泣。师曰:"何泣?"原曰:"孤者易感。夫学者皆有父母也,(一则显其不孤,二则显其学。)故恻然涕零。"师哀原,曰:"欲书取书,不须费也。"

  《管宁别传》曰:宁身长八尺,龙须秀目。每祭,未尝不伏地流涕。

  《三齐略》曰:郑司农常居其城南山中教受。黄巾乱,乃遣生徒崔琰,诸贤於此挥涕而散。所居山下,草如薤叶,长尺馀许,坚纽异常,时人名为康成书带。

  《世说》曰:晋玄帝过江饮酒,王茂弘与帝有旧,流涕谏之。帝许之,从是遂断。

  《语林》曰:王太保作荆州,有二儿亡,一儿还葬旧茔,一儿留葬。太保垂涕曰:"不忘故乡,仁也;不恋本土,达也。惟仁与达,吾二子有焉。"

  《素问》曰:肝液为泪。

  ○欠

  《释名》曰:欠,嵚也。开张其口,唇嵚嵚然。

  《说文》曰:欠,张口出气也。

  《礼记·曲礼》曰:侍坐於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屦、视日之蚤暮,侍坐者请出矣。

  又《内则》曰:在父母舅姑之所,不敢欠伸、跛倚、睇视。

  《宋玄嘉起居注》曰:尚书仆射孟顗於后堂敕见,亢声大欠,有违仪礼,被劾,诏无所问。

  ○嚏(音帝)

  《释名》曰:嚏,声乍嚏而出也。

  《毛诗·卫风》曰: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礼记·月瘤路曰:季秋行夏令,则人多齀嚏。

  又《内则》曰:在父母舅姑之所,不敢哕噫嚏咳也。(哕,於越切。噫,於界切。咳,开代切。)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