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字

  《礼记·冠义》曰: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春秋说》曰:字者饰也。

  谢承《后汉书》曰:傅燮,字南容,北地灵州人也。本字幼起,慕南容三复白圭,乃改焉。

  《晋中兴书》曰:诸葛恢,字道明,赜弟也。弱冠知名,试守即丘长,转临沂令。值天下乱,避地江左。于时颍川荀闿,字道明;陈留蔡谟,字道明。俱有名誉,号曰中兴三明。时人为之歌曰:"京都三明各有名,蔡氏儒雅荀葛清。"

  又曰:孔愉字敬康,少与同郡张茂字伟康、丁潭字子康俱知名,号曰会稽三康。

  徐广《晋纪》曰:桓温才气雄俊,恢爽陵迈。温峤见其幼时,知必非常,故父彝字曰温。

  《白虎通》曰:人所以有字何?所以冠德明功敬成人也。故《礼·士冠》经曰:"宾北面字之。"又曰:冠而字之,敬其名也。所以五十乃称伯仲者,五十知天命,思虑定也。能从四时长幼之序,故以伯仲号也。

  《荀氏家传》曰:荀恺字茂伯,小而知,外祖晋宣王甚器之,字为虎子。弟悝为龙子。王每谓曰:"俟汝长大,当共天下。"

  《陈武别传》曰:武,胡人,育於临水令陈君。君奇之,起议欲易其故字。武长跪自启曰:"里语有之,都亭鼠数闻长者语,今当易字,实有私心。尝闻长卿慕蔺相如之行,故字相如。往在乡里,久闻故老之说,称汉使苏武执忠守志,不服单于,流放漠北,拥节牧羊,寄秋雁以诉心,因行云而托诚,高山仰止,意窃慕之。"陈氏嘉其志,遂名之曰武。又欲令字仲显。其本是胡人,而石勒、石虎讳胡曰国人,故因字之曰国武。

  《尹文子》曰:康衢长者字僮曰善搏,(音傅)字犬曰善噬,宾客不过其门者三年。长者怪而问之,以实对,於是改之,宾客复往。

  《圣证论》曰:学者不知孟轲字,按子思书及《孔丛子》有"孟子居",即是轲也。轲少居坎轲,故名轲,字子居也。

  ○形体

  《释名》曰:形有形像之异也。体,弟也;骨肉、毛血、表里、大小相次第也。

  《尚书大传》曰:尧八眉,舜四瞳子,禹其跳,汤扁,文王四乳。八者,如八字者也;其跳者,踦也;(其发声也。踦步,足不能相遇也。)扁者,枯也。(言汤体半小象扁枯。)言皆不善也。

  《韩诗外传》曰:惟天命本人情,人有五藏六府。何谓五藏?情藏於肾,神藏於心,魂藏於肝,魄藏於肺,志藏於脾。何谓六府?咽喉,量入之府;胃者,五穀之府;大肠,转输之府;小肠,受成之府;胆,积精之府;膀胱,精液之府也。

  《孝经援神契》曰:人头圆象天,足方法地,五藏象五行,四肢法四时,九窍法九分,目法日月,肝仁,肺义,志知,心礼,胆断,脾信,膀胱决难发袖法星辰,节法日岁,肠法钤。(铃,钩也,主键闭。)

  《东观汉记》曰:诏书令功臣家各自记功状,不得自增加以变时事,或自道先祖形貌、表相,无益事实。复曰齿长一寸,龙颜虎口,奇毛异骨,形容极变,亦非诏书之所知也。

  又曰:上复以朱祐为护军,常舍止於中。祐侍宴,从容曰:"长安政乱,云有日角之相。"从以观上风采。上曰:"召刺奸收护军!"祐由是不复言。

  《江表传》曰:孙权生而方颐,大口,目有精光。

  《晋起居注》曰:怀帝,琅琊恭王子,母曰夏侯氏。帝生有白毫生於目左角,龙颜,隆准,眼有精曜。

  《蜀李书》曰:武帝讳雄,字仲俊,始祖第三子。帝身长八尺三寸,美容貌。相工相之曰:"此君将贵,其相有四:目如重云,鼻如龟龙,口如方器,耳如相望。法为贵人,位过三公,不疑也。"帝每周旋乡里,有识者皆器重之。有刘化者,道术士也,太康中每语乡里曰:"李仲俊有大贵之表,终为人主也。"

  车频《秦书》曰:苻坚时,四夷宾服,凑集关中四方种人,皆奇貌异色。晋人为之题目,谓胡人为侧鼻,东夷为广面阔额,北狄为匡脚面,南蛮为肿蹄方,方以类名也。

  吴均《齐春秋》曰:太祖神容魁梧,天表英特,体有龙文,宽雅沉深,喜怒不形於人。

  《隋书》曰:高祖文帝龙颜,额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

  《晏子春秋》曰:伊尹倨身,汤伛。

  《孙卿子》曰:卫灵公有臣公孙吕,长七尺,面居三尺广三寸,鼻目取具,名振天下。

  《管子》曰:子产日角,晏平仲月角,尾生犀角,柳下惠、史鱼反角。

  《文子》曰:人头之圆以法天,足之方以象地。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日,人亦复有四支、五藏、九窍、三百六十节。天有风云寒暑,人亦有取於喜怒,胆为云,肺为雨,脾为风,肾为电,肝为雷,以与天地相类,而心为之主。耳目者,日月也,而血气者,风雨也。日月失行而薄蚀无光;风雨非时,毁折生灾;五星失行,州土受其殃。天地之道,爱其神明,人之耳目,何能久勤而不爱,精神何能久驰而不止!是故圣人内而不失也。

  《孔丛子》曰:魏安釐王欲以马回为相,问子顺曰:"回为人便便,亮直之丈夫也?"顺曰:"闻诸孙卿,其为人长目而豕视,必体方而心圆。臣见其面非不伟,其体幹而疑其目。"王卒用之,果以谄得罪。

  《庄子》曰:老莱子弟子出薪遇仲尼,反以告,曰:"有人於彼,修上而趣下,末偻而后耳,(耳却近后而上偻也。)视若营四海,不知其谁氏之子。"老莱子曰:"是丘也。"

  《淮南子》曰:形者,生之舍也。

  又曰:夫神者,所受於天也;而形体者,所禀於地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曰一月而气,二月而血,三月而胎,四月而胞,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八月而动,九月而躁,十月而生。形体以成,五藏乃形。是以肺主目,肾主鼻,胆主口,肝主耳。

  又《地形篇》曰:东方,川谷之所主,日月之所生,其人锐形小头,隆鼻大口,鸢肩企行,窍通於目,筋气属焉,苍色主肝,长大早知而不寿。南方,阳气之所浃,暑湿居之,其人堕形锐上,大口决眦,窍通於耳,血脉属焉,赤色主心,早壮而夭。西方高土,川谷出焉,日月入焉,其人皆方面修颈,卬行,窍通於鼻,皮革属焉,白色主肺,而勇敢不仁。北方,幽晦不明,天之所闭者也,寒冰之所积者也,其人翕形短颈,大肩下尻,窍通於阴,骨幹属焉,黑色主肾,其人蠢愚而寿。中央四达,风气之所通,雨露之所会也,其人大面短颐,美须,窍通於口,肤肉属焉,黄色主胃而惠圣。

  《博物志》曰:东方少阳,日月所出,山谷清朗,其人姣好。西方少阴,日月所入,其土窍冥,其人高鼻深目,多毛。南方太阳,土下水沃,其人大口。北方太阴,土平广深,其人广面缩颈。中央四抄,风雨交,山谷峻,其人端立。

  《神仙传》曰:《王礼》、《金{角}》、《内经》皆云老子黄色美须,广颡长耳,大目疏齿,方口厚唇,有参午达理,鱼目虎鼻,纯骨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抱十丈。

  《列女传》曰:柿脓之生叔鱼也,生而视之,曰:"是虎目而豕喙,鸢肩而牛腹,谿壑可满,是不可厌也。

  《李邰别传》曰:公长七尺八寸,多须髯,八眉,左耳有奇表,项枕如鼎足,手握三公之字。

  《管宁别传》曰:宁身长八尺,龙颜秀目。

  《论衡》曰:苍颉四目而佐帝,公子重耳骈胁为诸侯霸,苏秦骨鼻为六国相,张仪仳胁相秦、魏。

  ○头上

  《说文》曰:首,头也。顝、(口瓦切。)硕、颙,大头也;颗,小头也。

  《释名》曰:头,独也。处体高而独尊也。首,始也。

  《易·未济卦》曰:饮酒,濡其首,有孚失是。(饮酒濡首,有孚失是,躭酒无节。)

  又曰:《说卦》曰:乾为首。

  《韩诗外传》曰:禽息,秦大夫,荐百里奚,不见纳。缪公出,当车以头击闑,脑乃精出,曰:"臣生无补于国,不如死也。"缪公感悟而用百里奚。

  《礼斗威仪》曰:君乘火而王其民,锐头;君乘水而王其民,大头。

  《礼记·玉藻》曰:头容直,(不倾顾也。)头颈必中。(头容直也。)

  《乐汁图》曰:赤帝锐头,黑帝大头。(朱均注曰:锐头,像朱鸟也。)

  《左传·昭五年》曰:竖牛奔齐,孟仲之子杀诸塞关之外,投其首于宁风之棘上。

  《春秋玄命苞》曰:头者神所居,上员象天,气之府也。岁必十二,故人头长一尺二寸。

  《尔雅》曰:玄,首也。(《左传》曰:狄人归先轸之玄。)

  《孝经援神契》曰:头圆象天,足方法地。

  《史记》曰:蔺相如为赵使秦,持璧却立,倚柱谓秦王曰:"赵王斋戒五日,使臣奉璧。今大王见臣,礼节甚倨,得璧傅之美人以为戏弄,臣故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於柱矣。"

  又曰:须贾使秦,见范雎。雎数之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者,我屠大梁。"贾归告齐,亡匿赵平原君所。齐遂自刭,赵王取头与秦。

  又曰:栾布为梁大夫,使於齐,未还。汉诛彭越,枭头雒阳,下诏曰:"有敢收视者,捕之。"栾布从齐还,奏事于彭越头下。

  《战国策》曰: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漆其头以为饮器。(《史记》同。)

  又曰:白头如新,倾盖如旧。

  《汉书》曰:项藉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羽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公得。"乃自刭。王翳取其头。

  又曰:高祖招田横,横至尸乡厩,谓从者曰:"陛下欲一见我面耳,今斩吾头,驰三十里,形犹未败。"遂自刭。令客奉其头。

  又曰:秦始皇即位三十七年,内平六国,外攘四夷,死人如乱麻,暴骨长城之下,额颅相属於道。

  又曰: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

  又曰:陈遵长八尺馀,长头大鼻,容貌甚伟。

  又曰:御史大夫陈万年子咸,亢直有异才。万年常召咸於床下教戒之,咸睡,头触屏风,万年怒之,咸叩头为破也,万年不复言。

  又曰:建玄中,匈奴降者言匈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师古曰:饮酒之器。)

  《东观汉记》曰:岑彭引兵从车驾破天水,与吴汉围隗嚣於西城。敕彭曰:"两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若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后汉书》曰:贾逵自为儿童,常在太学,不通人间事。身长八尺二寸。诸儒为之语曰:"问事不休贾长头。"

  又曰:张让、段珪诛何进,为诏以故太尉樊陵为司隶校尉,少府许相为河南尹。尚书得诏版,疑之,曰:"请大将军出共议。"中黄门以进头掷与尚书,曰:"何叫薮,已伏诛。"

  《典略》曰:李催移保黄白城,梁与、张横等破之,送其首。初,傕兄子循及利等侍上无礼,及傕头到,有诏高悬之。

  《魏略》曰:庞意手斩一级,不知是郭援。战罢之后,众人皆言援死,而不得其首。援,锺氏之甥,意后於鞬中出一头,锺繇见之而哭。意谢繇,繇曰:"援虽我甥,乃国贼也,卿何谢焉?"

  《魏志》曰:辰韩国,儿生以石压其头,欲其褊,故今辰韩人皆褊头。

  又曰:袁绍辟牵招为督军从事。绍卒,事袁尚。后辽东送尚首,悬在马市,招睹之悲感,设祭头下。太祖义之。

  又曰:刘廙字恭嗣。年十岁,戏于讲堂上,司马德操抚其头曰:"孺子,黄中通理,宁自知不?"

  《蜀志》曰:秦密使吴,吴主问密:"天有头乎?"曰:"有。《诗》云:'乃睠西顾'。以此推之,头在西方。"

  又曰:貌延字文长,义阳人。延梦头上生角,以问占梦赵直,直告人曰:"角之为字,刀下为用,头上用刀,其凶甚矣。"延后果诛,杨仪蹋延头曰:"庸奴!能复作恶?"

  又曰:先主与张飞、赵云等溯流而上,分定郡县。时巴郡严颜率众守城不降,及城陷,缚颜至,飞呵颜曰:"汝见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答曰:"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也!"飞怒,命左右牵去斫头。大笑曰:"斫头便斫头,何为怒耶?"於是飞壮而释之,引为上客。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