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八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盾下

  《春秋元命苞》曰:帝俈戴干,是谓清明。发节移度,盖象招摇。(宋均曰:干,盾也。招摇为天戈,戈盾相副戴之者象见天中以为表者也。)

  《史记》曰: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馀骑因项伯面见羽,谢无有闭关事。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剑盾入营,卫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羽目之,问为谁,良曰:"沛公参乘樊哙。"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而啗之。羽曰:"能复饮乎?"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汉书》曰:周亚夫子为父买尚方甲盾五百被,(张晏曰:被,具也。)可以葬者。取佣苦之不与钱。佣知其盗买县官器,怨而上变告。子事连于亚夫,亚夫呕血死。

  又曰:晁错上言曰:"曲道相伏,险厄相薄,此剑盾之地也,弓弩三不当一。"

  谢承《后汉书》曰:孟政字子节。地皇六年,为府丞虞卿书佐。时太守缺,丞视事。毗陵有贼,丞讨之。未到县,道路逢贼,吏卒迸散。政操刀楯与贼相击,丞得免难,政遂死於路。

  又曰:江汉字子甫,迁丹阳太守。是时,大江剧贼余来等劫击牛渚、丹阳、边水诸县居民,欧略良善,经岁为害。汉到郡,会集劲士,修整战具钩镶、刀、盾、大戟、长矛、弓弩,劲兵转送承接。余来亟战失利,遂见枭获。孝顺帝喜其功,赐以剑珮。

  《后汉书》曰:袁绍为高橹,起土山射,曹操营中皆蒙楯而行。

  《东观汉记》曰:逢萌字子康,北海人。少有大节。家贫,给事为县亭长。尉过,迎拜问事。尉去,举盾擿地叹曰:"大丈夫安能为人后耶!"遂去学问。

  《魏志》曰:建安五年,太祖军於官渡。袁绍进保武阳,稍前依沙塠为屯。合战不利,绍射营中雨下,行者皆蒙盾,众大惧。

  又曰:太祖与吕布战,太祖募陷阵。典韦先将,应募者数十人,皆衣两铠,弃楯,但持长矛撩戟。

  鱼豢《魏略》曰:鲍出字文才,京兆新丰人也。游侠。兴平中,三辅乱,出母为贼所略,出攘臂结衽,独持盾追之。行数里及贼,杀十馀人,贼乃解还出母。

  韦昭《吴书》曰:鲁肃欲渡江,众骑追肃。肃植盾引弓射之,矢贯洞骑。度不制,乃相率还。

  《吴录》曰:交趾朱鸢县有槟榔,正直高六七丈,叶大如盾。

  王隐《晋书》曰:朱伺字仲文,小为牙门将陶丹给使。吴平,内涉江夏,便鞍马弓弩,刀盾射猎。

  干宝《晋记》曰:吴军师张悌帅众三万济江,与讨吴护军张翰、扬州刺史周陵成阵相对。沈莹领丹阳锐卒刀盾五千,号青巾兵,屡陷坚阵。

  沈休文《宋书》曰:宗越南阳叶人也。为队主,蛮有为寇盗者,常使越讨伐,往辄有功。家贫无以市马刀盾,步出,单身挺战,众莫能当。每一戟,郡将就赏钱五千,因此得买马。

  《宋略》曰:宁朔将军、益州刺史刘豪,少工刀盾,勇冠三军。及在汉中,忽修长生之术,使道士合金丹饵之,咽而死。及就殓,尸弱如生。

  《宋元嘉起居注》曰:御史中丞刘损奏:"风闻前广州刺史韦朗莅任虐法,暴浊是彰,於州所造牙盾三十幡,朱画青绫盾三十五幡,请以见事追免朗前所居官。"

  《南史》王洪轨随齐高帝镇新亭,常以身捍矢。高帝曰:"我自有盾,卿可自防。"答曰:"天下无洪轨何妨。苍生方乱,岂可一日无公。"帝甚赏之。

  《齐书》曰:王宜兴,吴兴人也。形状短小而果劲,有胆力。少年时为劫不须伴。郡县讨逐,围绕数十重,终莫能禽。赏舞刀盾,使十馀人以水交洒,不能著。

  《北史》曰:后魏蠕蠕(而兖切。)犯塞,以任城王云为中军大都督,从献文讨之。过大碛,云曰:"夷狄马初不见虎头盾,若令舞盾在前,破之必矣。"帝从之。於是相率而歌,方驾而前,大破之,获其凶酋。

  《英雄记》曰:公孙伯圭追讨叛胡丘力居等于管子城。伯圭力战兵乏,食马尽,煮弩盾啖食之。

  又曰:袁绍讨公孙瓒,先令麹义领精兵八百。强弩千张以为前登。瓒轻其兵少,纵骑腾之,义兵伏盾下,一时同发,瓒军大败。

  蔡邕《月令章句》曰:洪范经云,兵革并起,兵谓金刃,革谓甲盾。

  又曰:审五库之量,金铁皮革。(注曰:去毛曰革。犀兕水牛之属以为甲盾鼓鞞。)

  张敞《晋东宫旧事》曰:东宫外崇福门,门各羌盾士幡,鸡鸣戟十张。

  《陶公故事》曰:臣侃奉献金华大羌盾五十幡,青绫金华盾五十幡。

  王琰《冥祥记》曰:东海何敬叔,少而奉佛。至泰始中随湘州刺史刘韫监营浦县,敬叔时遇有旃檀制以为像,像将就而未有光材。敬叔意愿甚{勤心}而营索无处,凭几微睡,见沙门语敬收云:"县后何家有一桐盾甚堪像光。其人极惜之,苦求可得也。"敬叔寤,问县后果有何家,因求买盾。何氏云:"实有此盾,甚爱惜之。明府何以得知?"敬叔具说所梦,何氏惊,奉以制光。

  《山海经》曰: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羿持弓矢,凿齿持戟盾。(郭璞曰:凿齿,人类,齿如凿,长五六尺。)

  又曰:开明北有凤鸟、鸾鸟,背戴〈盾戈〉。(〈盾戈〉,音伐,盾也。)

  张华《博物志》曰:朝廷都许时上先人刀剑盾物及铜大盆,殿上四角鼎皆先侯所赐得也。

  刘义庆《世说》曰:魏武征袁本初,治装馀有数十斛竹片,咸长数寸。众并谓不堪用,正合烧除。太祖意甚惜,思所以用之。谓可以为竹甲盾,而未显其言。驰使以问杨主簿德祖,应声答与帝正同。众伏其辩悟。

  《异苑》曰:河南褚襄字季野。将北伐,车士忽同时唱言可各持两盾。复相谓曰:"一人焉用两为?"及败,悉而樐而退。

  《国语》曰:桓公问曰:"齐国寡甲兵,为之若何?"管子曰:"轻过而移诸甲兵。"(贾逵曰:轻过,轻罪也。移诸甲兵,以甲兵赎罪也。)桓公曰:"为之若何?"管子对曰:"轻罪赎,一盾一戟。"

  《潜夫论》曰:虏或持铜镜以象兵,或负板案以类盾。遑遽扰攘,未能相一,诚易制也。

  《淮南子》曰:夫栝淇卫筒菌蕗,(音路。高诱曰:栝,剪括也。淇卫菌蕗,箭所出也。)戴以银锡,(戴,饰也。饰翦以银锡。)虽有薄缟之襜,腐荷之橹,(荷,莲草也。橹,大盾也。)然犹不能独穿也。若假之筋角之力,弓弩之势,则贯兕甲而经革盾矣。(经,犹达也。)

  杨泉《物理论》曰:古有阮师之刀,苏家之盾,皆为良工利器,时所宝贵也。夫刀者,身之宝也;盾者,身之卫也。御难之藩墙,守之城池也。

  《梦书》曰:梦得镶盾,忧相负也。

  《汉书·扬雄校猎赋》曰:贲育之伦,蒙盾负羽,杖镆邪而罗者以万计。

  《吴都赋》曰:杭神龙之华殿,施荣楯而捷猎。(勾践将伐吴,作荣楯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状若龙蛇,以献吴王。吴王受之,施於姑苏台。捷猎,例次貌也。言今起神龙殿,亦施此物也。)

  又曰:干卤殳鋋旸夷勃卢之施。

  又曰:家有鹤〈月来〉,户有犀渠。(鹤〈月来〉,矛也。犀渠,盾也。一曰铠,犀革为之。)

  李尤《盾铭》曰:吴旂鲁〈盾犬〉,戎兵特须也。

  张奂《与崔子真书》曰:仆以元年到任,有见兵二百,马如牿(古昝切。)羊,矛如锥锬,盾如榆叶。(锬,徒甘切。长牟也。)

  陶侃《答慕容瑰书》曰:当今杨淮锐勇,飞廉超骥,收屈卢必陷之矛,集鲛犀不入之盾。

  庾阐《责伍员文》曰:自我来思,逾历中春。凄风跨月,芒雨积旬。地藉湿蓐,室无完幕。负盾传时,仗橹击柝。

  谢尚《饷杨征南书》曰:五尺金斫头刀一口,碧绫车中盾一番。

  又《与张凉州书》曰:今致碧绫车中盾一。

  ○彭排

  《释名》曰:彭排,旁也。在旁排敌御攻也。

  《晋安帝纪》曰:刘裕大破孙恩於山,恩以彭排自载,仅得还船。

  诸葛亮《军令》曰:帐下及右阵各持彭排。

  ○衔枚

  《诗》曰: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衔枚。(郑玄曰:勿,犹无也。女制彼裳衣而束,谓兵服也。示初无行阵含枚之事也。)

  《礼记》曰:升正柩,诸侯执綍五百人,皆衔枚。

  《周礼》曰:衔枚氏下士二人,徒八人。(郑玄曰:枚状如箸,横含之。)衔枚氏掌司嚣,(察嚣欢者为其聒乱。)国之大祭祀,令禁毋嚣。军旅田役令衔枚。(为其言语以相误也。)

  《国语》曰:吴王起师,军于江北,越王军于江南。越王乃令左军衔枚,溯江五里以须,亦令右军衔枚,逾江五里以须。(贾逵曰:逆流而上曰氵斥,径渡曰逾。须,待也。)夜中,乃令涉江鸣鼓中水以须。越王以其中军私率六千人衔枚以袭攻之,吴师大北。

  《史记》曰:项梁率师攻秦,秦使章邯距梁。章邯夜衔枚击楚,杀项梁。

  陆贾《楚汉春秋》曰:高祖向咸阳南趣宛,宛坚守不下。乃匿其旌旗,人衔枚,马束口,龙举而翼奋,鸡未鸣,围宛城三匝,宛城降。

  《汉书》曰:秦将章邯围魏王咎於临济。田儋(都甘切。)将兵救魏,章邯夜衔枚击,大破齐军,煞儋於临济下。

  又曰:赵充国击西羌,至金城,须兵满万骑,欲渡河,恐为虏所遮,即夜遣三校衔枚先渡,渡辄营阵,会明毕。

  《东观汉记》曰:吴汉伐蜀,分营於水南水北。北营战不利,乃衔枚引兵往合水南营,大破公孙述。

  梁祚《国统》曰:孙权尝赐甘宁酒米,宁以米赐帐下,乃以银碗酌酒自饮,次与其郡督,次酌其次,命衔枚出斫敌。

  王隐《晋书》曰:毌丘俭、文钦反,遣邓艾进屯乐嘉。钦果夜衔枚袭艾等,昧爽至於城下。

  又曰:王浚都督幽州诸军事。成都王使和演发兵杀浚,单于以演谋告浚。州府逼近,衔枚密严,夜与单于围演。演持白幡请降。

  孙严《宋书》曰:柳元景总军北讨。元景至弘农,营於开方口,众军并造陕下。元景遣军副柳元怙简步骑二千,一宿而至,遂合战。元怙悉偃旗鼓,士马皆衔枚潜师伏甲而进。既出,贼不意,虏众大骇。

  王智深《宋书》曰:刘诞作乱,孝武帝使沈攸等伐之。於是,龙骧将军卜天生推车塞堑,率敢死数百人衔枚先登。

  习凿齿《汉晋阳秋》曰:初魏军始入蜀,刘禅分二千人付罗献留守。吴闻蜀败,遂起兵,遣盛宪、谢询等水陆并到,说献以合从之计。献谓诸将曰:"今处孤城,百姓无主。吴人因衅,公敢西过,宜一决战以示众心。"遂衔枚出击破宪。

  卢綝《晋四王起事》曰:天子自邺至洛,右将军张方逼帝幸长安。河间王率参佐到灞水上迎。人兵去路百馀步,衔枚屯列。

  崔鸿《后秦录》曰:永和二年,遣武卫姚鸾营於大路。晋将沈林子简其军中精锐朱远等衔枚夜袭鸾营,鸾死之。

  又《前凉录》曰:张璩字元琰。年十四,拜奉车都尉,从梁肃征陇右,与王擢遇於邢岗,相距十日。璩衔枚密击,大破之,由是显名。

  又《蜀录》曰:李特使弟骧屯军毗桥以备罗尚。尚遣将张兴伪降於骧,以观虚实。兴夜归白尚,尚遣精勇万人衔枚随兴夜袭骧营,骧及将士奔於流栅。

  《越绝书》曰:吴王阖闾问伍子胥军法,子胥曰:"王身将即疑船,旌麾兵戟与王舡等者七艘。将军疑船,兵戟与将军船等,三船皆居於大阵之左右,有敌即出就阵。吏卒皆衔枚,敖歌击鼓者斩。

  《曹瞒传》曰:公将袭袁绍军,乃选精锐步骑皆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抱束薪至绍围屯,大放火,营中惊乱,大破之。

  太公《六韬》曰:以少击众,必以日之暮。人操炬火,合则灭之。或鼓呼而行,或衔枚而止。

  吴孙子《三十二垒经灵辅》曰:移车移旗,以顺其意,衔枚而陈,分师而伏。后至先击,以战则克。

  魏文帝《兵书要略》曰:衔枚毋讙哗,惟令之从。

  左思《吴都赋》曰:衔枚无声,悠悠旆旌。

  ○棓(棓与棒通用。)

  服虔《通俗文》曰:大杖曰棓。(步项切。)

  《魏志》曰:锺会反,囚将军胡烈等。与子疏云:"会帐下督丘建密说消息,会已作大坑,白棓数千,欲呼外兵入以次棓杀,投置坑中。"外兵闻,乃杀会。

  《曹瞒传》曰:操为洛阳北部尉。缮治四门,造五色棒悬门左右各数十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辄棒杀之。

  虞浦《江表传》曰:孙皓以张布女为美人。皓先报布,后问美人曰:"尔父何在?"答曰:"贼已杀之。"皓大怒,即棒杀美人。

  沈约《宋书》曰:后废帝昱,或有忤意者,辄加以虐刑。有白棒数十枚,各有名号,针凿锥锯之徒,不离左右。尝以铁锥锥人阴破。

  《六韬》曰:方胥铁棓重十二斤,柄长五尺,千二百枚。一名天棓。(许慎注曰:大杖以桃为之,击杀羿,是以鬼畏桃人也。)

  《抱朴子》曰:吴遣贺将军讨山贼。中有善禁者,每交战,官军刀剑皆不得拔。将军乃多作劲木白棓击之,禁不复行,因而克贼。

  又曰:余愿世人改其无检之行,除其骄简之失,则赵胜之门无去客,黄祖之棓无所用矣。

  《晋宣帝教》曰:当教诸围上守土皆作棓,人一枚,轻重长短者,各各可守,皆当头施纫挂臂,贼破,死在旦夕。邂逅冲突围,当以棓棓之。

  高堂隆《陈灾异表》曰:石氏星占曰:"天棓五。五星,夭之杖也,主挝棓乱兵。客星彗茀干犯棓,兵大起,二年消复之。宜罢省百役,勿使士卒怨於勤苦而为乱,足其廪食,度可劳然后用之,则士卒安而无乱兵矣。

  ○椎

  《史记》曰:张良为韩报仇,得力士为铁椎重一百二十斤,击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

  又曰: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晋鄙。

  《汉书》曰:淮南厉王长,高帝少子也。有才力,力扛鼎。乃往请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金椎椎之,命从者刑之。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