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兵部尚书

  《六典》曰:兵部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武官选授及地图、舆马、甲仗之政令。其属有四:一曰兵部,二曰职方,三曰驾部,四曰库部,总其职务而行其制命。凡中外百司之事,由於所属,咸质正焉。

  《五代史·晋史》曰:王权转兵部尚书,高祖德契丹屈节以事之,驰驲乘轺,道路交织。一日,敕权为使,权以前世累为将相,未尝自称臣於戎虏者。谓人曰:"我虽不才,年今耄矣,岂能稽颡於穹庐之长乎?违诏得罪,亦所甘心。"由是停任。

  ○兵部侍郎

  《唐书》曰:太宗以杨弘礼有文武材,擢拜兵部侍郎,专典兵机之务。弘礼每入参谋议,出则统众攻战。驻跸之阵领马步二十四军,出其不意以击之,所向摧破。太宗自山下见弘礼所统之众人皆尽力,杀获居多,甚壮之,谓许敬宗等曰:"越公儿郎,故有家风矣。"

  又曰:崔湜迁兵部侍郎,父挹为礼部侍郎,父子同为南省副贰,有唐以来未有其事。

  ○兵部郎中兵部员外郎

  《六典》曰:兵部郎中二人,一人掌判帐及天下武官之阶品、卫府之名数;一人掌判簿,以总军戎差遣之名数。员外郎二人。

  ○职方郎中职方员外郎

  《六典》曰:职方郎中、员外郎、掌天下之地图及城隍、镇戍、烽候之数,辨其邦国、都鄙之远近及四夷之归化者。(外夷有每有蕃客至,委鸿胪訉其人本国山川风土,修图以进。)

  《周礼》曰:《夏官》职方氏,中大夫之职,掌天下地图,主四方之职贡。

  ○驾部郎中驾部员外郎

  《六典》曰:驾部郎中、员外郎,掌邦国舆辇、车乘、传驿、厩牧官私马牛杂畜之簿籍,辨其出入,司其名数。

  《北史》曰:冯子琮为尚书驾部郎中,摄库部。孝昭曾阅簿领试,令口陈,子琮闇对,无有遗失。

  《隋书》曰:辛公义为驾部郎,勾检马牧,所获十馀万匹。帝喜曰:"惟我公义,奉国竭心。"

  ○库部郎中库部员外郎

  《六典》曰:库部郎中、员外郎,掌邦国军州戎器、仪仗,凡元正、冬至陈设,并祠祭、丧葬所供之物,皆辨其出入之数,量其缮造之功,以分给焉。

  《宋书》:文帝宴会,有荒外归化人,帝问尚书库部顾琛曰:"库中仗有几许?"琛诡对曰:"有十万人仗,旧武库仗多,秘不言。"帝既问失言,及琛跪对,甚善之。

  又曰:江智泉除尚书库部郎。时高流官序不为台郎,智泉问孤援寡独有此选,意甚不悦,固辞不拜。

  《唐书》曰:孔若思迁库部郎中。若思常谓人仕至郎中足矣,至是持一石止水满於座右,以示有止足之意。

  ○户部尚书

  《六典》曰:户部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田户、均输钱穀之政令。其属有四:一曰户部,二曰度支,三曰金部,四曰仓部,总其职务而行其制命。凡中外百司之事,由於所属,皆质正焉。

  《汉书》曰:成帝置尚书五人,其三曰民曹,主人吏上尚书事。

  《吴志》曰:孙休初即位,户部尚书阶下读奏。

  《梁书》曰:到溉为左民尚书。溉身长八尺,美风仪,善容止,所莅以清白自修。性又率俭,不好声色,虚室单床,傍无姬侍;自外车服,不事鲜华,冠履十年一易,朝服或至穿补。传呼清路,示有朝章而已。

  又曰:何胤,字子季,为左民尚书,后辞官,隐於若邪山云门寺。敕给白衣尚书禄,胤固辞。

  又曰:到洽为御史中丞,兄溉为左民尚书。旧制中丞不得入尚书下舍,洽引服亲不应有碍,刺省详决乃许入溉省,亦以其兄弟素笃,不能相别也。

  又曰:周弘正为左民尚书,夏月著犊鼻裈,衣朱衣,为有司所弹。其放达如此。

  ○户部侍郎

  《唐书》曰:李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尝与何挺之同行庆吊。客次有《礼记》一卷,炅读之曰:"蒸尝伏腊。"炅早从宦,无学术,不识"伏腊"之意,误读之。挺之戏问,炅对如初,挺之白张九龄曰:"省中岂得有伏猎侍郎!"由是出为岐州刺史。

  又曰:李绛为户部侍郎,尝因次对,宪宗曰:"户部比有进献,至卿独无何也?"绛曰:"将户部钱献入内藏,是用官物以结私恩。"上耸然,益嘉其直。

  又曰:长庆中孟简代崔群为户部侍郎。是官有二员,其判使案者别居一署,谓之左户。元和以还号为清重之最,宰辅登用多由此而去。

  又曰:张平叔长庆中为户部侍郎。平叔狡险大言,因王播以进。既掌财用,常屈公利,以便嬖幸多狎之。既有宠於上,进退便僻杂以优谐,或自称老奴,无复大臣之体。尝奏事毕,降阶复升。又有论奏佻荡轻脱,上每为笑容之,在班列间,玩狎郎吏,哗肆无忌。请变榷盐法,请宰相为之使,因以自求枢机之任。每月内制出,辄疑授已,整衣冠以俟,后人多笑之。

  又曰:庾敬休字顺之,为户部侍郎,奏两川米价腾踊,百姓流亡,请粜两川阙官职田禄米以救贫人。从之。

  ○户部郎中

  《六典》曰:户部郎中、员外郎,掌分理户口、井田之事,凡天下十道,任土所出而为贡赋之差。

  《隋书》曰:高构征拜比部侍郎,寻转民部。时内史侍郎晋平东与兄子长茂争嫡,尚书省不能断,朝臣三议不决。构断而合理,上以为能,召入内殿,劳之曰:"我闻尚书郎上应列宿,观卿才识,方知古人之言信矣。嫡庶者,礼敬之所重,我读卿判数过,词理惬当,意所不能及也。"赐米百石。由是知名。

  《唐书》曰:韦维少习儒业,博涉文史,举进士,自大理丞累至户部郎中,善於剖判。时员外郎宋之问工於诗,时人以为户部有二妙。

  ○户部员外郎

  《唐新语》曰:吕太一迁户部员外。户部与吏部邻司,吏部移牒户部,令墙宇悉竖棘以防令史交通。太一报牒曰:"眷彼吏部铨综之司,当须简要清通,何必竖篱插棘?"省中赏其俊拔。

  ○度支尚书

  《晋书》曰:初,魏文帝置度支尚书,专掌军国支计,朝议以征讨未息,动须节量。及明帝嗣位,欲用安平王孚,问左右曰:"有兄风不?"答曰:"似兄。"帝曰:"吾得司马懿二人,复何忧哉!"转为度支尚书。

  又曰:当阳侯杜元凯为度支尚书,内以利人,外以救边,备物致用,以济当时之益者五十馀条。

  朱凤《晋书》曰:文帝立度支尚书,军粮计校一由之,以司马孚为之。

  《晋起居注》曰:咸宁五年诏曰:"一年不收,使公私俱匮;不惟天时,乃人事有不尽也。故总要者,正在度支尚书也。其以散骑常侍中书令张华为度支尚书。"

  《后魏书》曰:阳平王子匡除度支尚书。匡与尚书令高肇不平,常无降下之色。时世宗委政於肇,朝廷倾惮,惟匡与肇抗衡。先自造棺置於厅事,意欲舆棺诣阙论肇罪恶。

  《隋书》曰:长孙平,开皇三年徵拜度支尚书。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为差等,储之闾里以备凶年,名曰义仓。

  ○度支郎中

  《唐书》曰:崔仁师为度支郎中,尝奏度支财物数千言,手不执本,太宗怪之。令黄门侍郎杜正伦赍本,仁师对唱,一无差殊。太宗大奇之。

  《六典》曰:度支郎中、员外,掌判天下租赋少多之数、物产丰约之宜、水陆道路之利,每岁计其所出而支其所用。凡物之精与地之近者以供国,物之固与地之远者以供军,皆料其远近、时月、众寡、好恶而节制之。

  ○度支员外郎

  《唐书》曰:张濬为度支员外郎,黄巢将逼关辅。濬托疾,请告侍其母,挈族避乱商州。贼犯京师,僖宗出幸,途无供须,卫军不得食。汉阴令李康献糗饵数百骡纲,军士始得食。僖宗召康问之曰:"卿为县令,安操心及此?"康对曰:"臣为尘吏,安敢有此进献。张濬员外教臣也。"帝异之。

  ○金部郎中金部员外郎

  《隋书》曰:卢昌衡字子均,为仆射祖孝征所荐,迁尚书金部郎。孝征每曰:"吾用卢子均为尚书郎,自谓无愧幽明矣。"

  《六典》曰:金部郎中、员外郎,掌判天下库藏钱帛出纳之事,颁其节制,而司其簿录。

  ○仓部郎中

  《六典》曰:仓部郎中、员外郎,掌判天下仓储,受纳租税,出给禄廪之事。凡中外文武官品秩有差,岁再给之。

  《唐书》曰:毕諴历驾部员外郎、仓部郎中。故事,势门子弟鄙仓、驾二曹,居之者不悦,惟諴受命,恬然恭逊,口无异言,执政多之。

  ○仓部员外郎

  《唐书》曰:长庆中孟简迁仓部员外郎,属顺宗登极,王叔文窃政,骤为户部侍郎。简为其属,中立正色,挺然不附。叔文心忌而不敢退黜,言於宰相韦执谊,换刑部员外郎。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