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宫

  《世本》曰:尧使禹作宫。

  《释名》:宫,穹也;屋见垣上穹隆也。

  《尔雅》曰: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史记》曰:《天官书》曰:"玄武,虚、危,主宫室。"

  《大戴礼》曰:周时德泽和洽,蒿茂大,以为宫柱,名为蒿宫。

  《毛诗》曰:定之方中,作为楚宫;揆之以日,作为楚室。

  又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

  《易》曰: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左传》曰:襄公作楚宫,穆叔曰:《太誓》云:'人之所欲,天必从之。'君欲楚夫,故作其宫,若君不复適楚,必死是宫也。"六月,公薨于楚宫。

  又曰:晋成虒祁之宫,又成铜鞮之宫数里。

  《论语》曰: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简然矣。

  《史记》曰:驺子之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坐而受业。筑碣石宫,亲往师之。

  又曰:秦始皇造阿房宫,征发天下工匠。

  又曰:秦始皇所居之宫有祈年宫、长信宫、梁山宫。

  又曰:戎使由余於秦,秦缪公示以宫室积聚,由余曰:"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

  又曰:项羽屠咸阳,焚其宫室,三月火不灭。

  又曰:卢生说始皇曰:"人主为微行,所居而人知之,则害於神。愿上居居无令人知,则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乃命咸阳之旁三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所幸,有言其处者,死。始皇幸梁山宫,望见丞相骑众,不善之,中人以告丞相,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捕时在旁者,斩之。自是莫知所在,决事悉於咸阳宫。

  又曰:始皇二十七年,作长信宫於渭南。通骊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筑墙垣如街巷。)

  又曰:汉武帝时,河决。天子自临决河,沈白马玉璧,作《瓠子歌》。於是筑宫其上,名曰宣房宫。

  又曰:樗里子卒,葬於渭南章台之东。曰:"后百岁,是当有天子之宫夹我墓。"樗里疾室在於昭王庙西渭南阴乡樗里,故俗谓之樗里子。至汉兴,长乐宫在其东,未央宫在其西,武库正值其墓。秦人谚曰:"力则任鄙,智则樗里。"

  《汉书》曰:汉八年,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苍龙,玄虎,二阙。)前殿、武库、大仓。高祖还,见宫阙壮丽,甚怒,曰:"天下方未定,何治宫室过度也!"何曰:"非壮非丽,无以威四夷,且令后世无以加也。"

  又曰:初,江充召见犬台宫,(晋灼曰:黄图上林有走狗观也。古曰今书本犬台有作太台,字者误也。汉无太台宫也。)自请愿以所常被服冠见上,上许之。充为人魁岸,容貌甚壮。帝望见而异之,谓左右曰:"燕赵固多奇士。"既至前,问以当世政事,上悦之。

  又曰:武帝六年冬,行幸回中。春,作首山宫。

  又曰:上幸不其,祠神人于交门宫,若有向坐拜者。作《交门之歌》。

  又曰:幸河东之明年正月,凤凰集祋祤,於所集处得玉宝,起步寿宫。

  又曰:柏梁灾,越巫勇之乃曰:"越俗,有火灾,又起屋,必以大,用胜服之。"於是起建章宫,为千门万户。

  又曰:梁孝王,吴、楚破,梁最亲,有功。又为大国,居天下膏腴,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四十馀城,多大县。孝王,太后少子,爱之,赏赐不可胜道。於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馀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宫连属於平台四十馀里。(如淳曰:在梁东北离宫所在。晋灼曰:或说在城中东北角。)得赐天子旌旗,从千乘万骑,出警入跸,拟於天子。

  又曰:孝武作建章宫,为千门万户。有凤凰阙,高二十馀丈,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南有玉堂璧门大鸟之属。立神明台、井幹楼,度高五十馀丈,辇道相属焉。

  又曰:秦起咸阳而西至雍,离宫三百,(师古曰:凡言离宫者皆谓於别处置之,非常所居也。)钟鼓帷帐,不移而具。又为阿房之殿,高数十仞,(师古曰:阿房者,言殿之四阿皆房也。一说,大陵曰阿,言其殿高若於阿,上为房也。房,次王作旁说云。始皇作四十殿,未有名,以其去咸阳近,且号阿旁。阿,近也。八尺曰仞也。)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四马驰骛,旌旗不挠。(师古曰:挠,屈也。言庭之广大,殿之高敞,众骑驰骛无所触。建立旗旌,不屈挠。)为宫室之丽至於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聚庐而托处焉。

  又曰:邹阳谏吴王曰:"臣闻秦倚曲台之宫,(应劭曰:始皇帝所治处也。若汉家未央宫也。)悬衡天下,(服虔曰:关西为衡。应劭曰:衡,平也。如淳曰:衡,犹称也,言其悬法度於其上也。师古曰:此说秦自以为威力强固,非论平法也。下又言陈胜连从兵之据,则是说从横之事耳。服释是也。)画地而不犯,(师古曰:画地不犯者,法制之行。)兵加胡越;至其晚节末路,张耳、陈胜连从兵之据,(师古曰:从音子容切。)以叩函谷,咸阳遂危。(师古曰:叩,击也。)何则?列郡不相亲,万室不相救也?"

  又曰:后元二年,幸盩厔,作五柞宫。(张晏曰:有五柞树,因以名。)

  又曰:甘露二年,幸萯阳宫。(在鄠,萯音倍。)

  《后汉书》曰:永平三年夏旱,而大起北宫,锺离意诣阙免冠上疏曰:"伏见陛下以天时小旱,忧念元元,降避正殿,躬自克责,而比日密云,遂无大润,岂政有未得应天心者邪?昔成汤遭旱,以六事自责曰:'政不节邪?使人疾邪?宫室崇邪?女谒盛邪?苞苴行邪?谗夫昌邪?'窃见北宫大作,人失农时,此所谓宫室荣也。自古非患宫室小狭,但患人不安宁。宜且罢止,以应天心。臣意以匹夫之才,无有重行能,久食重禄,擢备近臣,比受厚赐,喜惧相半,不胜愚戆征营,(征营,不自安也。)罪当万死。"帝策诏报曰:"汤引六事,咎在一人。其冠履,勿谢。比上天降旱,密云数会,朕戚然惭惧,思获嘉应。故分布祷请,闚候风云,北祈明堂,南设雩场。(明堂在洛阳城南,言北祈者,盖时修雩场在明堂之南也。)今又敕大匠止作诸宫,减省不急,庶消灾谴。"诏因谢公卿百僚,遂应时澍雨。

  又曰:东平王苍薨,元和三年,东巡狩,幸东平宫,追念苍,谓其诸子曰:"思其人,至其乡,其处在,其人亡。"因泣下沾襟。

  《魏志》曰:帝营作许昌宫,杨阜谏曰:"尧尚茅茨而万国安,禹卑宫室,而天下乐。桀作璇室象廊,纣为倾宫鹿台,皆丧社稷也。"

  《吴志》曰:后主二年六月,起新宫於大初之东,制度尤广。二千石已下,皆自入山督摄伐木。又坏诸地大开苑囿,起土山作楼观,加饰珠玉,制以奇名,右临硎,左弯碕。又开城北渠引后湖水。激流入宫内,巡绕堂殿。穷极伎巧,功费万计。

  又曰:赤乌十年春二月,適南宫。三月,改作大初宫,诏移武昌材瓦。有司奏:"武昌宫作已二十八年,恐不堪用,宜别更置。"帝曰:"大禹卑宫室为美。今军事未已,所在多赋,妨损农业。且建业宫乃朕从京来作府舍耳,柱材率细,年月久远,恐损坏,今武昌宫材木自可用缮之。"

  《晋书》曰:尚书仆射谢安石以宫室朽坏,启作新宫。帝权出居会稽王第。二月,始兴功,内外日役六千人。安与大匠毛安之决意修定,皆仰摸玄象,体合辰极,并新制置省阁堂宇名署。时正构太极殿欠一梁,有梅木流至石头,石头津主启闻,取用之。因画花於梁上,以表瑞焉。又起朱雀重楼,皆绣栭藻井,门开三道,上重名朱雀观。观下门上有铜雀悬楣上,刻木为龙虎,左右相对。

  王隐《晋书》曰:高堂隆刻邺宫屋材云:"后若干年,当有天子居此宫。"惠帝止邺宫,治屋土剥更屋,始见刻字,计年正合时。

  《载记》曰:石勒欲营邺宫,先是廷尉续咸谏止之。及是霖雨,中山西北暴水,流漂巨木百馀万根,集于堂阳。勒大悦,谓公卿曰:"诸卿知否?此非为灾,天意欲吾营都矣。"於是营之,勒亲定规模。

  又曰:刘曜命起丰明观,立西宫,建凌霄楼於镐池。侍中乔豫、和苞上疏曰:"臣闻人主之兴作也,上准乾象,俯顺人时,是以卫文承乱亡之后,宗庙流漂无所,而犹上宪营室作为楚宫。故能上兴康叔、武公之迹,延九百之庆也。今奉诏书将营丰明观,市道刍荛咸非之,曰一观之费足以平凉州矣。又奉敕旨复欲拟阿房而建西宫,模琼楼而建凌霄,以此功费亦可以吞吴、蜀,剪齐、魏矣。"书奏,曜大悦。

  《宋书》曰:少帝以石头城为长乐宫,东府城为未央宫。

  《齐书》曰:高祖永明元年秋七月,车驾幸青溪旧宫,设金石乐,在位者赋诗。

  《唐书》曰:东都平,太宗入观隋氏宫室,嗟后主罄人力以逞奢侈。薛收进曰:"峻宇雕墙,殷辛以灭;土阶茅栋,唐尧以昌。秦帝增阿房之饰,汉后罢露台之费,故汉祚延而秦祸速,自古如此。土崩瓦解,取讥后代,良以奢虐所致。"太宗悦其对。

  又曰:高祖尝避暑於仁智宫。

  又曰:阎立德受诏造翠微微宫玉华宫,咸称旨,赏赐甚厚。

  又曰:太宗将幸九成宫,姚思廉谏曰:"离宫游幸,秦皇、汉武之事,固非尧、舜、禹、汤之所为也。"言甚切至,太宗纳之。

  《西京杂记》曰:赵王如意年幼,未能亲就外傅,戚姬使旧赵内傅赵媪傅之,号其室为养德宫。

  又曰:五柞宫有五柞树,皆连抱,上枝覆荫数十亩。其西有青桐观,观有三梧桐树,树下石骐麟二枚,刊其胁为文字,是秦始皇骊山墓上物也。头高一丈三尺,东边者前左脚折,折处有赤如血。父老谓其有神,皆含血而属筋焉。

  《帝王世纪》曰:纣作倾宫,七年乃成,大十里,高十丈。

  又曰:尧有贰宫。

  《汉武故事》曰:上起明光宫,发燕、赵美女二千人充之。取年十五已上、二十已下,满四十者出嫁。掖庭令总其籍,时有死出者隋补之,凡诸宫美人可有七八千。建章、未央、长乐三宫皆辇道相属,悬栋飞阁,不由径路。

  《六韬》曰:殷君喜治宫室七十三所。大宫百里,宫中九市。

  《列仙传》曰:钩弋夫人,齐人,病六年,右手拳。望气者云:"东方有贵人气。"推而得之。召到,姿色甚伟,帝披其手,得一玉钩,而手寻展。故名其宫为钩翼宫。

  《十洲记》曰:方丈山上有玄琉璃宫。

  《博物志》曰:夏桀之时,为长夜宫於深谷之中,男女杂处,三旬不出听政。其后大风飘沙,一夕填此宫谷。

  《邺中记》曰:石虎在时,自襄国至邺二百里中,四十里辄立一宫,宫有一夫人,侍婢数十,黄门宿卫,石虎下辇即止。凡虎所起,内外大小殿、台、观、行、宫四十四所。

  《郡国志》曰:武帝游五柞宫,欲广,上林令谯隆谏曰:"尧、舜至治广德,不务苑囿。"帝初不悦,后拜为中郎。

  《墨子》曰:上古之人,未知为宫室,就陵而居处,下润伤民,故圣人作,为宫室。宫室之法,高足以避润湿,中足以御风寒,上足以待霜雪,墙高足以别男女,故以便生,不以为乐也。今之为宫室,必厚敛百姓,暴夺民财,为曲直之室,青黄刻镂之饰,故国贫而人难诉也。

  《管子》曰:黄帝有合宫以听政。

  《穆天子传》曰:天子升於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

  《越绝书》曰:美女宫,周五百九十步。土城者,勾践所习教美西西施、郑旦宫室。

  《方言》曰:吴有馆娃之宫。

  《列子》曰:周穆王时,西域国有化人来,王执化人之袪,腾而上天。暨及化人之宫,化人之宫,构以金银,络以珠玉,出云雨之上,实为清都紫微也。

  《孟子》曰:齐宣王见孟子於雪宫。

  《吕氏春秋》曰:武王胜殷,清箕子之宫也。

  《神异经》曰:东方有宫,青石为墙,高三仞,左右阙高百尺,画以五色,门有银榜,以青石碧镂,题曰天地长男之宫。西方有宫,白石为墙,五色玄黄门,有金榜而银镂,题曰天地少女之宫。中央有宫,以金为墙,阙有金榜以银镂,题曰天皇之宫。南方有宫,以赤石为墙,赤铜为门,阙有银榜,曰天地中女之宫。北方有宫,以黑石为墙,题曰天地中男之宫。东南有宫,以黄石为墙,以黄榜碧镂,题曰天地少男之宫。西南有宫,以黄铜为墙,题曰地皇之宫。

  《十洲记》曰:青丘山上有紫宫,天真仙女多游於此。

  又曰:方丈山有琉璃宫。

  《纪年》曰:穆王所居,郑宫春宫。

  《说苑》曰:楚使使聘齐。齐王享之梧宫,使者曰:"大哉梧乎!"王曰:"江海之鱼吞舟,况大国之树。"

  《三辅故事》曰:桂宫周匝十里,有光明殿、走狗台,土山复道横北庭,从宫中西上城至神明台。

  《三辅黄图》曰:有夜光宫、望远宫、昭台宫、蒲桃宫、棠梨宫、蒷阳宫、长平宫、五柞宫。

  《汉宫阙名》曰:长安有长乐宫、未央宫、长门宫、鼓篁宫、承光宫、宜春宫、池阳宫、长平宫、黄山宫、望仙宫、长杨宫、集灵宫、延寿宫、祈年宫、通天宫、馺娑宫、沛宫、林光宫、甘泉宫、龙泉宫、首山宫、交门宫、明光宫、五柞宫、万岁宫、竹宫、寿宫、建章宫、太一宫、思子宫、(见《汉书》,长乐等宫,或在京师,或在外邵,或帝王所居,或祀祠所在,或因事以置。)夜光宫、棠梨宫、扶荔宫(见《三辅莫图》)、桂宫(见《三辅故事》)、鼎湖宫、谷口宫。

  《魏略》曰:大秦国城中有五宫,相去各十里,宫室皆以水精为梱,食器亦然。

  《郡国志》曰:金河府摩磷宫北二十里有石殿一,飞桥向岸,画以古贤哲士,太常卿蒋少游制。太和五年,文明太后来幸,钓得鲤鱼一双,长三尺,以黄金锁穿鳃,放於池中。后皆长五尺,沉泛相随。正光元年五月五日,天清气爽,闻池内锵锵声,水中惊沸,须臾,雷电海冥,有气五道自池中属於天,久之乃灭,波止水定,唯见一鱼化为龙矣。

  又曰:秦川宫,昔非子到秦,於此筑宫室。

  又曰:庐山有三宫,上宫在悬崖之表,人所不及;次宫在山岩下,两边有阴阳沟,有石羊马,夹道相对;下宫在彭蠡湖际。

  《隋图经》曰:大业十六年,自江都还洛阳,敕於汾州北临汾水起汾阳宫,即管涔山汾河源所出之处。当盛暑之时,临河盥潄,即凉风凛然如八九月,其北多雨,经夏罕有晴日,一日之中,倏忽而雨,倏忽而晴,晴雨未曾经日。虽高岭千仞,岭上居人掘地深二三尺,即得清泉用之。

  《寿春图经》曰:十宫,在县北五里长阜苑内,依林傍涧,疏迥跨屺,随地形置焉。并隋炀帝立也,曰归雁宫、回流宫、九里宫、松林宫、枫林宫、大雷宫、小雷宫、春草宫、九华宫、光汾宫,是曰十宫。

  《西京记》曰:通义坊,唐高祖龙潜旧宅,武德元年以为通义宫。六年,高祖临幸,大宴群臣,引见邻里父老,班赐有差。贞观元年,立为兴圣尼寺焉。

  又曰:大明宫,南接京城之北面,西接京城之东北隅。初,高宗尝患风痺,以宫内湫湿,屋宇拥蔽,乃於此置宫。司农少卿梁孝仁充使制造。北据高冈,南望爽垲,视终南如指掌,坊市俯而可窥。

  《东京记》曰:上阳宫,在皇城西南东苑,前苑东垂,南临洛水,西亘谷水。上元中,韦机充使所造。列岸修廊连亘,掘地,得铜器似盆而浅,中有隐起双鲤之状,鱼间有四篆字曰:"长宜子孙"。时人以为李氏再兴之符。高宗末年,常居此宫以听政也。

  《两京记》曰:上阳宫西有西上阳宫,两宫夹谷水,虹桥架空,以通往来。

  《楚辞》曰: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珠宫。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