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剑南道

  剑州

  《图经》曰:晋安郡,《禹贡》梁州之域。秦之蜀郡。汉属广汉郡之梓橦县。

  《华阳国志》曰:诸葛亮相蜀,凿石架空,为飞阁道以通蜀汉,即此郡。

  《三国志》曰:邓艾伐蜀,自阴平县景谷步剑阁道,悬车束马,迳出油江而至广汉,是此地也。

  《蜀记》曰:梓橦县有五妇山,一名五妇台。秦遗蜀美女五人。蜀遣五丁迎女,至梓橦,五丁蹋地,大呼,惊五女,并化为石。

  《郡国志》曰:梓橦县北有华容,水则《蜀都赋》曰"却背华容"是也。

  绵州

  《十道志》曰:绵州,巴西郡。《禹贡》梁州之域。周并梁入雍州地。春秋战国,属蜀侯国。秦为蜀郡。汉广汉郡,令州即广汉郡之涪县也。

  《九州记》曰:绵州之賨人,濮人,皆夷也。

  《郡国志》曰:賨人劲勇锐气而善舞,故古有巴渝舞。

  《蜀记》曰:左绵绯红,三川所尚。(绵州左绵郡县有小江,所染绯红於此水,濯后益鲜,人之所重。)

  《宋书》曰:范柏年,梓橦人。明帝问:"卿乡有贪泉不?"柏年曰:"臣梁、益之地有廉泉、让水,不闻有贪泉。"帝嘉之,即以为蜀郡太守。(廉,让水,在昌期县。)

  《郡县志》曰:神泉县,有泉十四,甘香异常,锢疾饮之即差,故曰神泉。

  《汉书·志》曰:涪,属广汉郡。有孱亭。莽曰统睦。劭曰:涪水出广汉,南入汉。

  梓州

  《十道志》曰:梓州,梓橦郡。《禹贡》梁州之域。汉武分置广汉郡。

  《汉书》曰:文帝以蜀道铜山赐邓通铸钱,即今铜山县也。

  《蜀志》曰:先主入蜀攻刘璋,遣诸葛亮等分定州郡,略地至郪,百姓以牛酒劳军。

  又曰:姜维闻诸葛瞻破,乃引军由广汉郪道以审虚实。

  《十道志》曰:广汉之地有盐井、铜山之富。本《禹贡》南夷,周末,秦并为郡。有蔬食果实之饶。

  《九州要记》曰:玄武山,一名赤雀山,一名宜君山。山有鹿尾入贡。

  又《华阳国志》曰:玄武山,一名三嵎山。山出龙骨,传云龙昇不达坠此,民取以入药用。玄武县因山得名。

  遂州

  《十道志》曰:遂州,遂宁郡。《禹贡》梁州之域。汉分梁州置广汉郡,今州又为广汉县。

  《九州要记》曰:青石县有青石山,天下青石无佳於此,可为钟磬。

  又《郡国志》曰:昔巴、蜀争界,历岁不决。汉高八年,山自裂,如索所界。巴、蜀之民惧天戒,乃息所争。

  益州

  《十道志》曰:益州,成都府。古梁州巴、濮、庸、蜀之地。在秦为汉中、巴、蜀三郡地。

  《释名》曰:益,扼也;所在之地险厄。

  应劭《地里风俗记》曰:疆壤益广,故号益州。

  《史记》曰:周太王逾梁山,之岐山,一年成邑,二年成都,故有成都之名。

  又曰:秦惠王时,苴、蜀相攻,各告急於秦。秦欲先伐韩,司马错曰:"不如先伐蜀。夫蜀,戎狄之长也,有桀之乱。以秦攻之,譬使豺狼逐群羊也。又有禁止暴乱之名。今攻韩,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二国并力合谋,而求解于楚、魏。臣窃危之。"王曰:"善。"遂灭蜀。

  《汉书》曰:宣帝时,方士上言益州部有金马碧鸡神,帝令王褒入蜀祀之。

  扬雄《蜀王本纪》曰: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折权、鱼易、俾明。是时椎髻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已上至蚕丛,凡四千岁。次曰伯雍,又次曰鱼尾。尾田於湔山,得仙。后有王曰杜宇,出天堕山;又有朱提氏女名曰利,自江源而出,为宇妻;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移居郫邑。

  《十三州志》曰:当七国称王,独杜宇称帝於蜀,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廓,江、潜、绵、洛为池泽,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时有荆人,是后荆地有一死者名鳖冷,其尸亡至汶山,却更生,见望帝。帝以为蜀相。时巫山壅江,蜀地洪水,望帝使鳖冷凿巫山,治水有功。望帝自以德薄,乃委国禅鳖冷,号曰开明。遂自亡去,化为子规,故蜀人闻鸣曰:"我望帝也"。

  又云:望帝使鳖冷治水,而淫其妻。冷还,帝惭,遂化为子规。杜宇死时適二月,而子规鸣,故蜀人怜之皆起。自开明以下五叶,始立宗庙。时蜀有五丁力士,能徙山岳,每一王死,五丁辄为立大石以志墓。今石井是也,号曰井里。

  《成都记》曰:郡城即秦惠王使张仪筑,以象咸阳沃野千里,号曰陆海。

  《九州记》曰:益州城初累筑不立,忽有大龟周行旋走,因其行筑之,遂得坚固,故曰龟城。

  《南史》曰:宋太始初,益州市桥忽生一洲,有道士柳石见之曰:"当有贵王临州,必王胜喜也。"及齐永明二年,武帝遣始兴王为益州。胜喜者即始兴反语也。

  《续汉书·郡国志》曰:益州部:汉中、巴、广汉、蜀、犍为、越巂、牂柯、益、永昌,凡九郡。

  《华阳国志》曰:成都夷里桥南岸道西有城,即锦城,一曰锦宫,又曰锦里。

  又曰:蜀初少文教,文翁为蜀郡太守,立精舍学堂以隶其俗,因是文教聿兴。今有文翁堂在大城内。

  汉州

  《图经》曰:汉州,德阳县。土地同益州。秦属蜀郡。汉属广汉郡,后汉因之,兼置益州,领郡十二。

  《蜀记》曰:益州谓之三蜀,广汉其一也。

  《后汉书》曰:雒城南每阴雨常有哭声,和帝时,陈宠为太守,闻之,有敕令收葬骸骨,哭声遂绝。

  《蜀记》曰:金堂县,古有金舡沉江之东岸,民於水中往往见之。

  彭州

  《十道志》曰:彭州,濛阳郡。本汉繁县。宋置。《晋寿阳图经》曰:唐垂拱二年,以九陇县置彭州,取古天彭关以为名。

  《周地图记》曰:宋元嘉九年,有樵人逐麚,所趋险绝,进入石穴,行数十步,豁然平博,问是何所?人答云:"小成都"。后更为求之,不知所在。

  《地理志》曰:九陇县,晋置。以县有九曲山为名。

  蜀州

  《十道志》曰:蜀州,唐安郡。本汉江源县,属蜀郡。莽曰邛原。

  《魏志》曰:蜀州鸣鹤山,张陵客蜀,学道於此山,造作符书以惑百姓。

  又《益州记》曰:张道陵登仙之所,传云陵为腹蛇所吸,人以为登仙。

  《蜀记》曰:青城县因山得名,山上有黄帝授道坛。

  又《玄中记》云:山有穴,潜行分为三道,各通一处。

  邛州

  《十道志》曰:邛州,临邛郡。《禹贡》梁州之域。汉武置十三州,在益州之部。

  《周地图记》曰:梁武陵王萧纪於蒲水口置邛州。南郡邛来山,因以为名。

  《史记》曰:蜀卓氏之先,赵人。秦破赵,卓氏独夫妻推辇而行,曰:"吾闻汶山之下,沃野,有蹲鸱。"乃求远迁。致之临邛,因铜山铸钱此也。

  《蜀记》曰:汉张骞奉使寻河源,得高节竹植於邛山,号曰邛竹。今缘山皆是,可为杖。

  《蜀志》曰:临邛有火井,诸葛亮一窥更盛。

  《博物志》曰:后人以家火投之,火即灭,至今不然。

  普州

  《十道志》曰:普州,安岳郡。《禹贡》梁州之域。汉武十三州,在益州之部。今州境则汉之资中、牛鞞、垫江,后汉之德阳等四县。

  雅州

  《十道志》曰:雅州,卢山郡。《禹贡》梁州之部。汉武十三州,在益州之部,即秦严道县也。

  《蜀记》曰:秦灭楚,徙楚严王之族於此,故谓之严道。

  《汉志》曰:严道,属蜀郡。邛来山,邛水所出,东入青衣。王莽曰严治。

  《郡国志》曰:汉源县有离崖,即蜀守李冰所凿离堆,即古雅也。

  又曰:严道县有九折阪,即王阳回辔之所。

  泸州

  《十道志》曰:泸州,泸川郡。《禹贡》梁州之域。春秋战国时,为巴子国。秦属巴郡。汉属犍为郡。

  《汉志》曰:江阳,属犍为郡。

  《十道志》曰:泸州,本汉江阳县地。

  诸葛亮《出师表》曰: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茂州

  《十道志》曰:茂州,通化郡。《禹贡》梁州之域。本冉駹国,汉以为郡。

  《史记》曰:南越破后,冉駹等皆震惧,请臣置吏。以冉駹为汶山郡守。

  翼州

  《图经》曰:翼州,临翼郡。秦之土地与益州同。二汉属蜀郡,本汉之蚕陵也。

  《汉志》曰:蚕陵,属蜀郡。王莽曰步昌。

  当州

  《十道志》曰:当州,江源郡。《禹贡》梁州之域。周为雍州之境。

  《后周书》曰:天和元年,雁门公纥干略於此讨浑胡,因置同昌郡。

  悉州

  《十道志》曰:悉州,归诚郡。《禹贡》梁州之域,古西羌地。

  《图经》曰:唐显庆三年,割当州三十里左封县,界内有悉唐川,因立为悉州。

  静州

  《图经》曰:静州,静川郡。土地与当州同。唐永徽四年,置静州于唐县,以理夷落。

  拓州

  《图经》曰:拓州,蓬山郡。土地与当州同。唐显庆三年,于此置拓州。取其开拓封疆为名。

  恭州

  《图经》曰:恭州,恭化郡。北接土蕃,土地与当州同。唐显庆中,置恭州。取恭慕王化为郡之名。

  维州

  《十道志》曰:维州,维川郡。

  《蜀志》曰:姜维、马忠督将军张嶷北讨汶山叛羌。即此也。

  《图经》曰:武德中,白苟羌首领以地内附,因於羌故维城置维州以领之。

  奉州

  《图经》曰:奉州,云山郡。本蛮夷之地,南接土蕃,为夷落之极塞。武德中,羌夷内附,因立奉州。取其奉顺王命为名。

  巂州

  《十道志》曰:巂州,越巂郡。本益州西外夷,汉初为邛都国。

  《史记》曰:西南夷滇以北君长十数,邛都最大。

  《汉志》曰:越巂郡,武帝元鼎六年开。莽曰集巂。属益州。应劭曰:故邛都国也。有巂水。言越以此水彰休盛也。

  《九州要记》曰:巂之西,夷人身青而有文如龙鳞。

  《博物志》曰:越巂国有牛,稍割取肉,经日必复生如故。又《玄中记》曰:割而复生,名曰及牛。

  《十道记》曰:越巂有泸水,四时多瘴气。三四月间发,人冲之立死。非时,中人多闷绝。唯五月上伏即无害。故诸葛亮征越巂,上疏曰:"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又《地记》曰:今昆明道渡所,见有武侯道在。

  又《十道记》曰:水浚而巉石,土人以牛皮为船,方涉津涘。

  《九州要记》曰:台登县有奴诺川、鹦鹉山,黑水之间,若水出其下。即黄帝子昌意降居若水是此。

  《汉志》曰:旄牛,属蜀郡。鲜水出徼外,南入若水。若水亦出徼外,南至大莋。(旄牛,即今台登县。)

  姚州

  《十道志》曰:姚州,云南郡。盖夷越之地,亦为滇王国。汉武开之,置益州郡。有滇池泽。后因为益州之云南、弄拣二县也。

  《汉志》曰:益州郡,武帝元封二年开。王莽曰新就。故滇王国也。有滇池大泽,又有弄拣县焉。

  《华阳国志》曰:滇濮、勾町、夜郎、叶榆、同师巂唐侯王国以十数。编发左衽,随畜迁徙,莫能相御。楚顷襄王遣将军庄蹻溯沆水,出苴兰,以伐夜郎;而秦夺楚黔中地,无路反,遂留王之,是为庄王。

  黎州

  《图经》曰:黎州,洪源郡。汉为沉黎郡。宋、齐以来,并为沉黎郡。后周破羌夷,立黎州。

  龙州

  《十道志》曰:龙州,江油郡。秦、汉至魏,不置郡县。

  《魏志》曰:景元四年,诸军征蜀,邓艾自阴平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险难,艾以毡自裹,转推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即此地也。

  《周地图经》曰:江油帅杨、李二姓,各自称藩於梁。至后魏武帝得其地,置江油郡。西魏於此立龙州。

  松州

  《十道志》曰:松州,交川郡。《禹贡》梁州之域,又为雍州之域。秦、汉,诸羌居焉。

  《图经》曰:郡有甘松岭,因以名郡。

  《山海经》曰:甘松岭,亦谓之松桑岭,江水发源於此。

  《江源记》曰:平康县有羊肠岭,大江发源之所。

  嘉州

  《十道志》曰:嘉州,犍为郡。《禹贡》梁州之域。汉犍为郡之南安县。

  《史记》曰:汉武使唐蒙伐西戎,得夜郎国,遂立犍为郡。

  《汉志》青衣,属蜀郡。顺帝改名汉嘉。

  《十道志》曰:周武保定元年,於此置青州,遥取汉青衣县为名。宣政二年,改为嘉州。

  《华阳国志》曰:青衣有沫水。

  《汉志》:蜀李冰凿离塠,避沫水之害。又《益州记》曰:青衣神号雷塠庙,班固以为离塠。

  《益州记》曰:峨眉山两山相对,望之如峨眉。

  简州

  《十道志》曰:简州,阳安郡。《禹贡》梁州之域。汉犍为之郡牛鞞县地。

  《华阳国志》曰:牛鞞县,有阳明盐井。今在郡北十里。

  《九州要记》曰:简州,在赤水之北。(今有绛水,在州南。)

  《周地图记》曰:晋义熙末,刺史朱龄石率建平人征蜀,仍於东山立金戍。后魏平蜀,改为金水郡。

  陵州

  《十道志》曰:陵州,仁寿郡。《禹贡》梁州之域。汉犍为郡之武阳县东境也。

  《郡国志》曰:昔张道陵於此得盐井,祠玉女於井内,因谓之陵井。郡因井得名。

  《益州记》曰:郡有东隅,三山相对,去陵井百里。

  《郡国志》曰:有鼎鼻山,周之九鼎,沦一於此,故后人往往见鼎耳,因名之。

  又曰:郡有朝女山,昔有朝祖女於此山得道,今足迹尚存,故名朝女山。

  眉州

  《十道志》曰:眉州,通义郡。《禹贡》梁州之域。犍为郡之武阳南境。

  《周地图记》曰:梁武帝太清二年,武陵王萧纪开通外水,立青州於通谊郡南安县北。后魏二年,平蜀。三年,改青州为眉州。(用峨眉山为名。)

  《蜀记》曰:秦惠王使张仪、司马错伐蜀,蜀主开明拒之,不利,退至武阳见获。(彭山县即其地。)

  《郡国志》曰:青城县当羌蜀之要,汉武使唐蒙破西南夷,路即始於此。

  荣州

  《十道志》曰:荣州,和义郡。《禹贡》梁州之域。汉为南安县地,属犍为郡。

  《九州要记》曰:和义郡,古夜郎之地,有成都市。汉武中时,南中令使通僰道无功,唐蒙因杀之,令曰:"恨不见立成都市而死!"蒙即立市如成都以杀之,故曰成都市。

  《益州记》曰:旭川县有马鸣戍。汉刺史韦枝夜过此地,有神马嘶,汉中马皆嘶以应之,故以此名戍。

  《蜀记》曰:昔有女人於溪浣沙,有大竹流水而触之,因有孕。后生一子,自立为王,因以竹为姓。汉武使唐蒙伐牂柯郡。竹王因有此地,人不忘其本,立竹王庙祀之。

  资州

  《十道志》曰:资州,资阳郡。《禹贡》梁州之域。汉为犍为郡之资中县地。

  《周地图记》曰:后魏废帝二年,於武康郡之阳安县置资州。(阳安在今州北简州界。)

  《郡国志》曰:内江县有水深百丈,实群川总会之所。

  戎州

  《十道志》曰:戎州,南溪郡。春秋僰侯国。秦惠王破滇池,始通五尺道。汉武得蜀,故使唐蒙理道於此,而破牂柯,即此道也。后为僰道县,以属犍为郡。

  《郡国志》曰:南溪县西三十里有鱼津,津南有鸳鸯坼。

  《益部耆旧传》曰:僰道有张真者,娶黄氏女名帛。真因乘船过江,船覆没,帛求夫尸不得,自沉於水,积十四日,乃抱夫尸出於滩下,故名鸳鸯坼。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